建平縣(建平(遼寧省建平縣))

建平縣(遼寧省建平縣)

建平(遼寧省建平縣)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建平縣位於中國遼寧省西北部,東部與朝陽縣交界,南部與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凌源市接壤,西部和北部與赤峰市的寧城喀喇沁旗及松山區、元寶山區隔老哈河相望。東北與敖漢旗毗鄰。

建平縣東西長75千米,南北長125千米,略呈矩形。面積約483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7萬公頃,2000年人口普查,總人口為58.3萬。轄9個鎮,23個鄉。有漢、蒙、滿、回、錫伯、俄羅斯、鄂倫春、朝鮮、壯等民族。建平縣屬北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區,屬半濕潤、半乾旱季風型大陸性氣候。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特徵,自然資源,林業資源,礦產資源,人口,經濟,概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科技,教育,文化,衛生,旅遊,概述,景點,名優特產,沙棘,西瓜,南果梨,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1957年,在建平區南地村出土的古人類上臂骨化石,經人類學家鑑定是猿人化石,距今五六萬年,屬舊石器時代晚期。
約5500年前,境內開始了具有國定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1981~1985年在建平縣與凌源縣交界處的牛河梁發掘出的女神廟、積石冢群、方形石砌圍牆遣址,經碳十四測定和樹輪較正,距今5500多年。
建平縣建平縣
夏、商、西周時期 境內有戎族活動。
春秋時期屬山戎,後併入東胡
戰國時期初期為東胡地。後燕國滅東胡,境內屬右北平郡
西漢時期,初為匈奴左賢王地,漢武帝進出破左地,烏桓遷徙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境內屬烏桓地。
東漢時期,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大挫烏桓之後,烏桓內遷,給鮮卑造成大發展的良機。境內屬鮮卑地。
三國時期, 鮮卑分成東西大部,境內屬東部鮮卑。
西晉時期,東部鮮卑逐漸分化為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三方勢力,境內地屬鮮卑宇文氏。東晉時期,鮮卑貴族與漢族大地主聯合建立了一些封建政權,史稱“十六國”,境內先後屬前燕、前秦、後燕、北燕的平州昌黎郡。
南北朝時期,北魏、東魏、北齊時,境內屬營州建德、冀陽兩郡的平剛、柳城縣。北周時,北齊營州剌史高保寧未隆北周,境內仍為高保寧管轄。西北與契丹接壤。
隋代,在舊置營州設營州總管府,開皇元年(581)惟留建德一郡、龍山一縣,後廢郡。十八年(598)龍山縣改為柳城。大業初,廢總管府,置遼西郡。境內屬遼西郡柳城縣,西北境與契丹接壤。
唐代,境內南屬營州都督府,西屬奚地饒樂都督府,餘部屬契丹松漠都督府。奚與契丹錯居。
遼代, 統和二十五年(1007)於故奚王帳地(今寧城縣)建中京大定府。境內屬中京大定府金源縣(開泰二年[1013]置)、富庶縣(開泰二年[1013]置),北部屬大寧府高州三韓縣(開泰中置)、恩州恩化縣(開泰中置)。
金代,承遼制,境內屬北京路大定府富庶、金源縣、惠州惠和縣,大寧府三韓縣。
元代,至元七年(1270)年,改北京路為大寧路,二十二年(1285)改為武平路,二十九年(1292)復改為大寧路。境內屬大寧路富庶縣、金源縣、惠和縣、大定縣。
明代,初沿用元舊制。洪武二十年(1387)廢元制,置大寧衛,境內屬大寧衛。永樂十二年(1414),在老哈河中游建立老哈河衛。景泰以後境內屬兀良哈三衛的諾音衛。
清代,建縣前,境內西南部承屬承德府平泉州,東北部屬承德府建昌縣。光緒二十九年(1903),析平泉州之東北境喀喇沁右旗舊牧地、建昌縣之北境敖漢左、右、南三旗舊牧協軒建平縣,隸屬朝陽府。轄建東、建西、建中、敖漢、敖東、蒙古6個區。
1914年取消清朝舊制,設熱河特別區。建平縣屬熱河特別區。
1928年隸屬熱河省。
1933年3月為日本侵占,建平縣隸屬朝陽六縣指揮署。建平縣劃為6個區,即一區建平、二區四家子、三區葉柏壽、四區黑水、五區菜園子、六區下窪。
1934年,六縣指揮署撤消,建平縣仍屬熱河省。
1937年3月,建平縣境東北部50個村,劃歸新惠縣。另從寧城縣劃出15個村、平泉縣劃出4個村歸建平縣轄,劃並後建平縣共有8個區。
1940年,建平縣併入喀喇沁右翼旗公署,旗址始在新邱,後遷至平莊(今屬赤峰市)。全旗劃32個行政村。
1945年8月15日東北光復,建平縣屬中共領導下的熱中行政公署。9月,建平縣人民政府成立,建平縣劃為9區,即王爺府、公爺府、茅溝七家、平莊、黑水、建平、朱碌科、葉柏壽、西橋(乃林)。10月,建平縣改屬中共領導下的熱遼行政公署。
1946年2月,將縣內王爺府、公爺府、茅溝七家3個區劃出,成立建西縣。10月,又將平莊、西橋(乃林)2個區劃出,成立建中縣。老哈河以東的黑水、建平、葉柏壽、朱碌科4個區為建平縣。
1947年7月,熱遼行政公署撤銷,建平縣屬熱河省人民政府。9月,成立喀喇沁東旗政府,縣內蒙古族集中地區成立4個蘇木公所,即王子墳、喀喇沁、那立奈、黑水。
1949年7月,撤銷葉柏壽縣,將轄波羅赤區劃歸朝陽縣,甘招、半拉燒鍋、羊角溝3個區劃歸喀喇沁左旗,其餘4個區劃歸建平縣。建平縣共有13個區,234個行政村。
1955年7月,熱河省撤消,建平縣劃為遼寧省錦州地區專員公署。
1959年2月,劃為遼寧省朝陽市人民政府。
1961年4月,公營子公社劃歸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1964年3月,屬遼寧省朝陽地區專員公署(1968年5月改稱朝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8月又改稱為朝陽地區行政公署)。
1984年9月,復建為遼寧省朝陽市人民政府,建平縣隸屬之。
建縣背景
十九世紀末期,清王朝政治腐敗,經濟蕭條,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在熱河省境內,貪官污吏、蒙古王公及洋教勢力狼狽為奸,盤剝百姓日益加甚,再加連年天災,廣大勞苦民眾倍受煎熬。在這種情況下,勞苦大眾奮力反抗,特別是清光緒十七年(1891),在榆樹林、葉柏壽等地爆發了一次震撼清廷的“金丹道教”起義。這次起義,矛頭直指府衙、蒙古王公和法國傳教士。起義軍旬月之間聚至數萬,搗毀縣衙、教堂、火燒王公府第,烽火漫延朝陽、平泉、建昌(後凌源縣,含今凌源、喀左、建平、建昌部分地區,下同)、赤峰四州縣。清政府李鴻章督軍剿辦,並調直、奉、朝陽等地練軍合力圍攻。自光緒十七年(1891)五月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有據可查的清廷剿辦朝陽“金丹道教”的奏摺就有137件。據光緒朝《東華續錄》記載,“直到光緒十八年(1892年)四月在朝陽有馬賊不時竄擾,平泉、建昌一帶山谷叢雜,伏莽未淨”,基於當時平泉、建昌一帶邊遠混亂,有緊急情況朝廷極難管理的狀況,幾任熱河都統認為必須添官分治,以各種方式奏請朝延,直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四月,熱河都統錫良向朝廷申請建立建平縣,終獲批准。
地名由來
建平縣名始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因舊屬建昌(今凌源)和平泉(今河北省平泉縣)兩縣轄境,設該縣時遂取建昌、平泉兩縣首字而得“建平”一名。雖然縣城住址已於1954年7月由原建平遷移到葉柏壽,但仍襲用建平縣名,至今己有七十八年的歷史。
建平縣建平縣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建平縣位於 中國遼寧省西部,燕山山脈向遼瀋平原的過渡地帶。地處東經119°14′至120°03′,北緯41°19′至41°23′之間。
建平縣

地形地貌

建平縣屬遼西山地丘陵區,山區面積占30.4%,丘陵面積占43.3%,平川面積占26.3%,可謂“六山一水三分田”。境內群山起伏,溝壑縱橫。努魯爾虎山脈橫貫中部,自東北延伸西南,將建平縣分成南北兩個不同的自然區,中部地勢較高,是老哈河與大凌河的分水嶺。
建平縣有大小河流12條,其中較大河流有老哈河、蹦蹦河、海棠河等。

氣候特徵

建平縣屬北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區,儘管東南部受海洋暖濕空氣影響,但由於北部蒙古高原的乾燥冷空氣經常侵入,形成了半乾旱半濕潤易旱地區。建平縣處於海洋性季風氣候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區域內,屬半濕潤、半乾旱季風型大陸性氣候。雨熱同季,全年平均氣溫7.6℃,最高氣溫37℃,最低氣溫-36.9℃,年均日照時數2850~2950小時。年降水量平均614.7mm,多集中在6-8月份,無霜期120~155天。春秋兩季多風易旱,風力一般2~3級,冬季盛行西北風,風力較強。

自然資源

林業資源

建平縣有林面積32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6%,擁有世界最大的100萬畝人工沙棘林,同時是被譽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的“三北防護林”的重要縣份之一,是全國綠化先進縣。

礦產資源

建平縣境內地下礦產資源現已探明和發現55種,其中金屬礦產27種,非金屬礦產28種,金屬礦主要有鐵、金、錳、鈮等,非金屬礦主要有玄武岩、珍珠岩、白雲石、膨潤土、集塊岩、石灰石、煤炭等。鐵礦探明儲量為6021萬噸,年生產鐵精粉80萬噸,在全國縣級鐵粉產量中名列第6位。

人口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建平縣總人口543405人,其中:葉柏壽鎮74220人,朱碌科鎮22885人,建平鎮30859人,黑水鎮29001人,沙海鎮29289人,喀喇沁鎮31527人,萬壽鎮29066人,哈拉道口鎮22504人,北二十家子鎮14264人,榆樹林子鎮31272人,深井鎮15723人,老官地鎮11236人,奎德素鎮19264人,小塘鎮17333人,昌隆鎮15460人,馬場鎮25250人,張家營子鄉15592人,太平莊鄉18596人,白山鄉13747人,三家蒙古族鄉26534人,青峰山鄉12941人,八家國營農場10090人,熱水國營畜牧農場10245人,富山虛擬鄉16507人。
2012年,建平縣年末戶籍人口582019人。出生人口4963人,出生率為8.51‰;死亡人口4453人,死亡率為7.63‰;自然增長率為0.88‰。18歲以下人口99236人,占總人口的17.1%;18-60歲人口400651人,占總人口的68.8%;60歲以上人口82132人,占總人口的14.1%。

經濟

概況

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GDP)196.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億元,增長5.3%;第二產業增加值106.4億元,增長13%;第三產業增加值55.5億元,增長12.9%。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構成為17.8:54.0:28.2。建平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9608元(按常住人口平均),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2%。

第一產業

建平縣總耕地面積219萬畝,人均擁有耕地4畝,居遼寧省第一位,超出全國農村人均耕地占有量的1倍,農副產品主要生產油料、麥稻、甜菜、食用菌、西瓜、紫花苜蓿、菸葉、土豆、小雜糧和沙棘果等,先後被列為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全國馬鈴薯生產基地、全國西瓜基地和西遼河流域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並躋身全國產糧百強縣行列。
201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0.5億元,比上年增長20.1%。其中種植業產值30.7億元,增長31.4%;林業產值9.6億元,增長9%;畜牧業產值28.6億元,比上年增長14.7%。
2012年,建平縣糧食作物(含薯類)播種面積231.8萬畝,比上年下降1.7%。非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0.4萬畝,比上年增加31.7%。建平縣糧豆總產量111.5萬噸,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增長10.4%。主要農作物產量中:玉米總產量85.81萬噸,增長16.3%;穀子產量9.47萬噸,下降13.1%;高粱產量11.11萬噸,增長10.7%;豆類產量1.68萬噸,增長16.6%。在非糧食作物中,油料產量0.48萬噸,下降47.3%;甜菜產量10.1萬噸,增長50.7%;菸葉產量0.78萬噸,增長81.4%;蔬菜產量20.35萬噸,增長32%;水果產量1.68萬噸,下降16%。 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積17.2萬畝,封山育林面積3.5萬畝。林業育苗2265畝。2012年末,建平縣林木蓄積量達到61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42%。2012年,我縣被正式列為國家級半農半牧縣,畜牧業產值占全部農業產值的40.5%。全年生豬飼養量78.9萬頭,增長12.2%;羊飼養量113.1萬隻,增長30.3%;牛飼養量11.1萬頭,增長1.8%;禽飼養量1850萬隻,增長21.7%。全年肉類總產量8.41萬噸,增長6.7%;禽蛋產量8.7萬噸,增長8.8%。農業科技推廣套用規模擴大,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年完成草原沙化治理13萬畝、草原補播3.9萬畝。實施滴灌節水工程14.3萬畝。年末建平縣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59.5萬千瓦特,比上年增長2.9%。

第二產業

2012年年全部工業增加值97.8億元,按可比價格比上年增長11.9%;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58.3億元,比上年增長13.4%。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產值19.2億元,增長57.9%;重工業產值139.1億元,增長9.2%。按所有制形式分,公有制工業產值6.5億元,比上年增長15.9%;非公有制工業產值151.8億元,比上年增長23.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產值155.4億元,比上年增長12.3%,產品銷售率98.2%。其中重工業銷售產值136億元,比上年增長7.7%,產銷率為97.7%;輕工業銷售產值19.4億元,比上年增長60.9%,產銷率為101.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4.5億元,比上年增長11%;實現稅金8.7億元,比上年下降27.8%,實現利潤總額12.8億元,比上年下降42.4%。建平縣重點工業產品產量中,2012年,鐵(磷)精粉產量613.2萬噸,下降19.3%;膨潤土產量193.4萬噸,下降12.1%;瓷磚產量9260萬平方米,增長5.2%;啤酒產量13.8萬千升,增長3%。全年建築業增加值8.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7.5%。
2012年,建平縣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完成128.8億元,比上年增長25.3%。按城鄉分,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3.3億元,比上年增長23.4%;農村非農戶固定資產投資15.5億元,比上年增長42.4%。按投資種類分,建設項目投資111.3億元,增長20%;房地產開發投資17.5億元,增長75.9%;

第三產業

2012年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7.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5%;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7.4億元,比上年增長8.3%。
201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億元,比上年增長16.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5.3%。按城鄉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7.2億元,增長16.6%;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8億元,增長15.2%。按規模分,限額以上零售額5.1億元,增長31.1%,限額以下零售額36.9億元,增長14.7%。按行業分,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37.7億元,增長16.2%;住宿餐飲業零售額4.2億元,增長18.9%。
2012年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利用外資3294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1.8%。出口創匯404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2.5%。2012年末建平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59.2億元,比年初增加18.9億元,增長13.5%,其中儲蓄存款餘額124.2億元,比年初增加20.1億元,增長19.3%。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64.8億元,比年初增加11.3億元,增長21%。

交通運輸

赤喀高鐵錦承線葉赤線鐵路從建平境內通過,位於縣城的葉柏壽火車站點3個,專用線5條,貨位140個,月裝卸貨物15萬噸。公路交通更是四通八達,101國道穿城而過,錦赤線、建三線、葉哈線公路縱貫建平縣南北,縣城葉柏壽是連線東北、華北八大城市的鐵路交通樞紐;國、縣、鄉三級公路通車裡程1000多公里。縣城距朝陽機場僅75公里。距離錦州港240公里。

社會

科技

2012年申報並得到資金支持的市級以上科技項目7項,培育科技型高增長企業3家。

教育

2012年建平縣普通高中招生3380人,在校生11076人,畢業生3555人。全縣國中招生5465人,在校生18360人,畢業生7156萬人。普通國小招生5366人,在校生33019人,畢業生5479人。職業高中招生1512人,在校生5300人,畢業生2488人。幼稚園在園幼兒12608人。國小學齡兒童淨入學率達100%。高考成績進線人數3792人,總上線率達到98.1%。學校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全年新建校舍8.4萬平方米,方永剛中學主體已完工。新建了12所標準化鄉鎮中心幼稚園。

文化

2012年完成19個鄉鎮的綜合文化站和130個村文化活動室及文體休閒廣場建設、260個農家書屋新書更新任務。全縣有線電視實際總入戶數5萬戶,當年新增加用戶1000戶。縣城有線電視數位電視整體轉換工作基本完成,數位電視用戶達到3萬戶。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5%。

衛生

2012年末,建平縣有各類衛生機構 78個,其中醫院11個,衛生院29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9所,其中社區服務中心2所,社區衛生服務站7所。各類衛生機構實有醫療床位 1923張,衛生技術人員 1951人,其中執業醫師680人,執業助理醫師103人。

旅遊

概述

建平縣歷史悠久。被歷史學家稱為“中華文明的新曙光”,被美、英、日、印等國學者稱之為“世界性發現”的“紅山文化”就誕生在這裡。在此出土的女神頭像被譽為“東方維納斯”。境內還存有戰國時期的燕長城、金代古塔、遼代古城,使建平縣充滿了古文化的深邃魅力。

景點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位於遼寧省凌源市與建平縣交界處,因牤牛河源出山樑東麓而得名,呈半山地半丘陵地貌。雖為山區,並不閉塞。101國道、錦承鐵路貫穿其間。遺址坐落在遼西山區一處綿延10餘公里的多道山樑上,在50平方公里範圍內連綿起伏的山崗上,有規律地分布著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群,並由它們組成一個規模宏大的宗教祭祀中心。在方圓有致的積石冢內,以大墓為中心將墓葬分為若干等級,隨葬品只有玉器。以寫實又神化的豬龍、熊龍、鳳鳥、龜等動物形玉飾、上下貫通的馬蹄狀玉箍和裝飾著隨光線變化而若隱若現花紋的勾雲形玉佩為主要類型,它們與豎立在積石冢上成排的彩陶筒形器都是墓主人用以通神的工具。
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鳥瞰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鳥瞰
牛河梁遺址
1983年在距建平縣城13.4公里處的富山鎮牛河梁(建平縣與凌源市交界處),發現了牛河梁遺址。遺址南北約10公里,東西約5公里,總面積50平方公里左右。挖掘出”女神廟”祀址和石冢群,出土了彩繪泥塑”女神”造像和”玉豬龍”等多種工藝精湛的玉飾。1986年1月被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古人類及生物化石
1957年夏,在建平縣楊樹嶺鄉南地村發現了距今約五、六萬年的人類上臂骨化石,定名為“建平人”,同時還發現披毛犀牛、轉角羚羊、古野牛、蒙古野馬等哺乳動物化石。這說明早在五六萬年前,古人類就勞動、生息、繁衍在建平這塊土地上。
五連城遺址
五連城城址位於建平東部羅福溝辦事處大房身村山嘴村民組西側山上,屬青銅時代夏家店下層文化類型遺址,由後山城、北山城、西城、老四墳城、帽頭山城組成,呈半環關狀俯扼腳下山谷,地勢極其險要。
連城城址之間相距很近,除西城建於山坡處外,其餘幸均建在山頂或山脊之上,西城最大,長方形,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120米,面積達18,000平方米。後山城、北山城最小,面積約6,000平方米。城牆都為石築,以西城和老四墳城城牆最好,存高3—5米,底寬8-12米。暴露遺蹟除城牆外,還發現有房址。暴露遺物為石器和陶器,石器亞腰石斧、梯形石鏟居多。陶器多為夾砂繩紋褐陶鬲、盆、罐、豆等殘片。
喀喇沁右翼王陵
喀喇沁右翼王陵位於建平縣三家蒙古族鄉新愛里村東北1.5公里處龍旦山下,遠近群山環抱,松柏蒼鬱,景色宜人。為喀喇沁右旗歷代扎薩克及其親族之陵園,當地俗稱“王子墳”。
陵園內斑駁的石雕印證著歲月的年輪,哽咽的松濤述說著歷史的滄桑,一磚一石莫不記錄著歷代扎薩克親王及王室的榮辱興衰,觀之令人感嘆不已。至今在王子墳周邊地區,汗王坐殿,奇布立功的傳說,扎什選定王陵的傳說,七十二場澆靈雨的傳說,劉羅鍋駕牛破風水的傳說等等仍在當地百姓中廣為流傳。
戰國長城遺址
戰國長城位於建平北部燒鍋營子辦事處化匠溝村張家灣至蛤蟆溝腦處,長約七公里,為建平境內保存最好的一段長城,主要為戰國燕文化時期遺存,絕對年代在公元前311年至前279年,距今約2,000多年。1979年9月5日被公布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城址依山勢為東西走向,這一帶山岡縱橫,溝谷交錯,地勢極其險要。城牆築造方法為石築、土築和“天然屏障”三種。石牆基寬2-3米,存高1-2米。土築城牆因年代久遠、水土流失現沖刷已盡,但仍隱約可見黑土帶。除長城外,沿線還有不同類型的防禦建築設施——台址、鄣址和城址。它們多築於長城線上或長城南側。沿線出土文物多為灰陶豆、盆、罐、瓮和席、繩紋板瓦、獸紡瓦當,以及紅陶釜、燕九幣等。
該長城的修築,不僅對北方各民族間的互相融合、交流,對開拓北部疆有著積極作用,而且對秦漢以後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鞏固和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對燕長城址加以全面保護,用於開展旅遊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民族自豪感,加快現代化進程都具有重要意義。
彌陀寺
彌陀寺位於朱碌科西門外。建於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重修。寺院分四層大殿,室內均彩繪壁畫。
藥王廟
位於富山藥王廟村北台。始建於清嘉慶三年(1798)。2000年重修。分一殿、二殿、三殿,殿前築鐘鼓樓,占地8000多平方米。1988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名優特產

沙棘

沙棘屬小喬木植物,我國20多個省均有分布,總面積約為2000萬畝,年產沙棘果160萬噸,建平縣是沙棘林的主要分布區之一。

西瓜

建平西瓜是西瓜中的新秀,皮薄、瓤紅、無籽、清甜凜冽。建平西瓜具有便於食用的獨特性狀及糖度高、品質優、豐產穩產性好、抗病、耐濕、耐儲運等優點,發展十分迅速,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農村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中起著積極推動作用。

南果梨

榆樹林子鎮是建平縣果業主要生產基地鎮之一。這裡由於降雨量適中,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等地理環境特點,生產的南果梨色、香、口感俱佳,品質上乘,產品遠銷瀋陽、大連等地,聲名遠播,是建平縣南果梨基地鎮。2002年以來,榆樹林子鎮把南果梨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保護品種,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大力扶持。

著名人物

大革命時期
陳鏡湖韓麟符白海風
美麗的建平美麗的建平
抗日戰爭時期
現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