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建平縣歷史悠久。被歷史學家稱為“中華文明的新曙光”,被美、英、日、印等國學者稱之為“世界性發現”的“紅山文化”就誕生在這裡。在此出土的女神頭像被譽為“
東方維納斯”。境內還存有戰國時期的
燕長城、金代
古塔、
遼代古城,使建平縣充滿了古文化的深邃魅力。
地理位置
建平縣地理位置優越。位於中國遼寧西部,地處東經119°10’-120°02’,
北緯40°17'-42°21’之間。東靠錦州、瀋陽,西通承德、北京,北鄰赤峰,南接
山海關,地處遼寧、內蒙古兩省(區)交匯處。全縣東西長75千米,南北長125千米,略呈矩形。總面積4838平方千米。總人口58萬人(2003年)。
錦承線、葉赤線鐵路從境內通過,位於縣城的
葉柏壽火車站點23個,專用線5條,貨位140個,月裝卸貨物15萬噸。公路交通更是四通八達,
101國道穿城而過,錦赤線、建三線、葉 哈 線公路縱貫全縣南北,縣城葉柏壽是連線東北、華北八大城市的鐵路交通樞紐;國、縣、鄉三級公路通車裡程1000多公里。
縣城距朝陽飛機場僅75公里。距離
錦州港240公里。建平縣城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鄉電話實現國際、國內直撥,internet網已全面開通。數字行動電話網覆蓋全縣各鄉鎮。總面積4865平方公里,人口58萬。
縣人民政府駐地郵編:122400。代碼:211322。區號:0421。
2000年,建平縣轄16個鎮、5個鄉。總人口543405人,各鄉鎮人口: 葉柏壽鎮 74220 朱碌科鎮 22885 建平鎮 30859 黑水鎮 29001 沙海鎮 29289 喀喇沁鎮 31527
萬壽鎮 29066 哈拉道口鎮 22504
北二十家子鎮 14264 榆樹林子鎮 31272 深井鎮 15723
老官地鎮 11236 奎德素鎮 19264 小塘鎮 17333 昌隆鎮 15460 馬場鎮 25250 張家營子鄉 15592 太平莊鄉 18596 白山鄉 13747
三家蒙古族鄉 26534 青峰山鄉 12941 八家國營農場虛擬鄉 10090 熱水國營畜牧農場虛擬鄉 10245 富山虛擬鄉 16507
2004年,遼政[2004]173號批覆,同意撤銷葉柏壽鎮,將其原所轄的鏡湖、
永和、長春、育才4個
社區居委會和萬壽鎮的萬壽
東村、萬壽
西村2個村,合併設立葉柏壽街道辦事處,區域面積19.2平方千米,街道辦事處駐地京瀋路;將原葉柏壽鎮所轄的
紅山、愛華、利民、
永康、水源5個
社區居委會和蒙西營子、西街、勿素台溝3個村,設立
紅山街道辦事處,區域面積17.5平方千米,街道辦事處駐地興工街;將原葉柏壽鎮所轄的鐵南、
鐵西、鐵北3個社區居委會和順治溝、南湯土溝2個村,設立鐵南街道辦事處,區域面積22.5平方千米,街道辦事處駐地站前街。區劃調整後,
萬壽鎮轄8個村,區域面積145平方千米。
名字由來傳說
(一)、葉柏壽是蒙古語,意思是大房子.這裡是蒙古
烏梁海家族居住的地方(蒙西營子),有許多大戶的住宅,而且是土木建築,所以稱"大房子".在蒙古語中,把蒙古包叫"
噶爾",把房子叫"板升".葉,就是"伊赫"的音轉,意思是"大"."柏壽",也譯"板升",意思是"房子".
建平縣其他蒙古語地名還很多,比如:朱力科,是蒙古語"聚力革",意思是"心臟".奎德素,意思是"肚臍".哈拉道口,是"黑色的礦石".喀喇沁,是"做黑馬奶的人".長漢池,即"查乾出魯",意思是"
白石頭".烏蘭
烏蘇,是"紅水".(二)、葉柏壽是古時候的一個驛站.被當時的人稱為"夜不收" 取的是斜音.
喀喇沁在蒙語裡是寶地村的意思.
1933年
偽滿洲國在此修築火車站,因位在葉柏壽(今萬壽)村附近,便命名“葉柏壽車站”。後來村落發展較快,形成了較大的村鎮,成為該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葉柏壽”便成了該地的地名。為了區別,將原來的葉柏壽村名改稱“萬壽”。
1938年,偽滿洲國在此設立了葉柏壽村公所。1945年設葉柏壽區。1947年7月建葉柏壽縣。1949年撤縣建葉柏壽區。1954年建立
建平縣,1956年建立葉柏壽鎮,鎮依村名。
又據《盛京通志》記載,葉柏壽,原名“夜不收”。“夜不收”在明朝末年是軍營偵探的
俗名,當時曾在此村派遣偵察人員深入敵區探聽敵情,他們夜裡行動,白天潛伏。久而久之,人們便把這個村子叫成了“夜不收”。民國年間編修的《
建平縣誌》已不見“夜不收”這個村名。
文物古蹟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
牛河梁
紅山文化遺址位於遼寧省
凌源市與建平縣交界處,因
牤牛河源出山樑東麓而得名,呈半山地半丘陵地貌。雖為山區,並不閉塞。
101國道、
錦承鐵路貫穿其間。整個遺址置於萬畝
松林叢中,冬夏常青,空氣新鮮,環境幽雅,依然存有原始風貌。
遺址坐落在遼西山區一處綿延10餘公里的多道山樑上,在50平方公里範圍內連綿起伏的山崗上,有規律地分布著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群,並由它們組成一個規模宏大的宗教祭祀中心。在方圓有致的積石冢內,以大墓為中心將墓葬分為若干等級,隨葬品只有玉器。以寫實又神化的豬龍、熊龍、鳳鳥、龜等動物形
玉飾、上下貫通的馬蹄狀玉箍和裝飾著隨光線變化而若隱若現花紋的
勾雲形玉佩為主要類型,它們與豎立在積石冢上成排的
彩陶筒形器都是墓主人用以通神的工具。
這些積石冢位於山岡之巔又層層迭起,具有後世帝王山陵的景觀。充分顯示出中心大墓主人“一人獨尊”的身份地位。他們是宗教主,也是“王者”身份。坐落在主梁頂上的女神廟供奉著圍繞主神的女神群像。一般為真人原大,位於主室中心的大鼻大耳竟為真人的三倍。神像又是以真人為依據而塑成的,比例適中又極富表情,權威人士認為“她是
紅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華民族的共祖”。顯然,這樣一處規模,組合超群的祭祖聖地,不會是一個民族或部落所能擁有,而只能是為整個文化共同體所共有,牛河梁又正處於
紅山文化分布區四通八達的中心地帶,它就是該文化高層次的一個起聚落中心。把它作為
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個象徵是當之無愧的。
牛河梁遺址自1981年發現以來,國內外“紅山熱”一直持續不降。新華社向全世界發布牛河梁遺址訊息,國務院確認牛河梁遺址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考古學會一百餘名專家會聚牛河梁進行研討,日本、韓國、印度、
瑞士、英國、美國及港台有關學者紛紛前來考察,他們一致認為,牛河梁遺址不僅是中華民族史前聖地,也是世界文明中心之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世界銀行組織也幾次派人評估,並委託
英國劍橋大學的專家們現場考察,向聯合國寫出了將牛河梁遺址列入
世界遺產名錄的申請,還制定出保護、發掘、修復牛河梁遺址的總體規劃,準備將它建設成紅山文化遺址博物苑和自然
歷史公園。
女神廟、
積石冢、大型
土台建築址是牛河梁文化遺址的代表性建築。此三個遺址點依山勢按南北軸線分布,壇廟冢三位一體,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
紅山文化最高層次祭祀中心場所。它為中華五千年文明起源,上古時期黃帝等代表人物在北方活動以及宗教史、建築史、美術史的研究都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牛河梁是5000年“古文化、古國、古城”之所在,中華五千年古國的象徵。它的出現,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被稱為“中華文明史新曙光”。女神廟全長約22米,寬約2-9米,主體建築長18.4米。平面略呈“亞”字形, 系一半地穴式建築遺存。廟為多室組成,主室為圓形,左右各有一圓形側室。 主室北部為一近方形室,南部似有三室相連,成一橫長室;左右對稱,主次分明,布局嚴謹而又有所變化。這種建築格局,作為中國建築的傳統延續了 幾千年,已可追溯到此。所以這座女神廟不僅是中國最早的廟,亦可稱為東 方建築之祖。
牛河梁中部
積石冢全景 遼寧西部普遍發現的墓葬形制看,積石冢是紅山 文化墓葬最基本的一種形制,與國內
新石器時代華北、
中原地區以土坑為主 的墓葬完全不同。
積石冢環女神廟而建於周圍各山頭,冢內小墓圍繞中心大墓,四周又砌築 石框界。中心大墓的規格原原高於一般小墓,隨葬品也明顯多。中心大墓皆 為男性,這表明男性上升為社會的主導力量。當時已初步形成了較為明顯的 等級觀念,原始禮制已成了維繫社會關係的紐帶。它標誌著中華文明正在這 里發生。
在牛河梁中梁的頂部東西長150米、南北寬80米的範圍內,分布六個建築 單元,形制為五冢一壇。
積石冢群以圓形祭壇為中心,呈東西對稱分布,南 北也形成一定的格局。每個大冢的形體、結構和內涵既各具特色,又統一為 一個整體。
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間一個在燕山以北、
大凌河 與西
遼河上游流域活動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因最早發 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的
紅山後遺址而得名。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
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 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 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 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內涵豐富, 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多與豬、龜、鳥、蟬、魚等 動物形象。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發現了紅山文化大型
玉龍,這是我國最早的龍之一。龍,是中華民 族古老文化的象徵,也是中國曆化封建帝王極權的化身;那么,
紅山龍,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是怎樣的關係?這一課題把古文 明探索者的注意力引向了東北的
遼河流域。
八十年代中期,經過對遼西東山嘴-牛河梁
紅山文化女神廟、 祭壇、
積石冢的發掘,終於取得了更重要的成果。
喀左縣東山嘴遺址坐落在山樑頂部中央,面向東南,俯瞰 大凌河開闊的河川。這是一處用大石塊砌築的成組建築遺址, 呈南圓北方、中心兩側對稱的形制。南部圓形祭壇旁出土的陶 塑人像中,有在我國首次明確發現的女性裸像。伴隨出土的陶 器如鏤孔塔形器等造型奇特,顯然不是日常生活用具。可見, 這是是神聖的祭祀所在。
與東山嘴相距僅三、四十公里的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 分布著大規模
紅山文化遺蹟—牛河梁女神廟、祭支、
積石冢群。 牛河梁居
大凌河與
老哈河之間,為東西走向的山樑。這一帶黃 土發育,地理環境優越,紅山文化遺存密集;以高高在上的女 神廟及廣場平台為中心,十幾個積石大冢環列周圍,並且都和 遠處的豬頭形山峰相呼應,形成一個互為聯繫的祭祀建築群。 目前,發掘工作限於局部,但女神廟已出土大量泥塑人像殘塊, 可辨別出至少分屬六個人像個體。其中最小的如真人一般大小, 主室出土的大鼻大耳竟等於真人的三倍。泥塑人體上臂、手、 乳房等,與泥塑禽獸殘塊以及采繪廟室建築構件、牆壁殘塊等, 舞一不是傑出的藝術作品,而一尊較完整的人像頭部,尤為雕 塑佳作。頭像結構合理,五官比例準確,表情生動逼真,她不 僅是我國文明黎明時期藝術高峰的標誌,也是億萬炎黃子孫第 一次看到的五千年前用黃土塑造的的祖先形象,對中華文明起 源史、
原始宗教思想史的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女神廟南 1公里的牛河梁第二地點一壇四冢東西一行排列,間距不過幾米。 壇是以同心圓式的三圈淡紅色
石椿分三層疊起、地收構成的大 型祭壇。冢的結構複雜,形制各異,共同之處是都有內、外石 牆;冢內若干石棺墓只隨葬玉器。從墓的大、小隨葬玉器的多 少看,氏族成員的等級分化已很嚴格。例如冢2的積五筆型大墓, 用加工整齊的巨石砌出方一作為墓框。這種大墓往往築於冢的 中心部位,上面再積石封土,形成高聳的山頭,以象徵墓主人 至高舞上的地位。
紅山文化壇、廟 、冢,代表了已知的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 化的最高水平,專家們因而對中華文明起源史、中華古國史進行 了新的思考;把中華文明起源史的研究,從四千年前提早到五千 年前;把中華古國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 河流域。
牛河梁這一史前民族聖地,正規劃建設成史跡博物苑和自然 歷史公園。
五連城遺址
位於建平東部羅福溝辦事處
大房身村山嘴村民組西側山上,屬
青銅時代夏家店下層文化類型遺址,由後山城、北山城、
西城、老四墳城、帽頭山城組成,呈半環關狀俯扼腳下山谷,地勢極其險要。
五
連城城址之間相距很近,除西城建於山坡處外,其餘幸均建在山頂或山脊之上,西城最大,長方形,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120米,面積達18,000平方米。後山城、北山城最小,面積約6,000平方米。城牆都為石築,以西城和老四墳城城牆最好,存高3—5米,底寬8-12米。暴露遺蹟除城牆外,還發現有房址。暴露
遺物為石器和陶器,石器亞腰石斧、梯形石鏟居多。陶器多為夾砂
繩紋褐
陶鬲、盆、罐、豆等殘片。
農業資源
建平縣的農業資源非常豐富,名優土特產品品種繁多,開發潛力很大。全縣總耕地面積219萬畝,人均擁有耕地4畝,居遼寧省第一位,超出全國農村人均耕地占有量的1倍,農副產品主要生產油料、麥稻、
甜菜、食用菌、西瓜、
紫花苜蓿、菸葉、土豆、小雜糧和沙棘果等,先後被列為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全國馬鈴薯生產基地、全國西瓜基地和西遼河流域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並躋身全國產糧
百強縣行列。全縣有林面積32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6%,擁有世界最大的100萬畝人工沙棘林,年產
沙棘果1萬噸以上。同時是被譽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的“
三北防護林”的重要縣份之一,是全國綠化先進縣。
畜牧產業
建平縣的畜牧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全縣有天然和人工草場面積190萬畝,其中加拿大
紫花苜蓿種植面積達12萬畝,優質肉羊年出欄量達50萬隻,豬年出欄量80萬頭,牛10萬頭。隨著“退耕還林、還草”項目的落實,飼養量還將逐年增加。
礦產資源
建平縣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地下礦產資源現已探明和發現55種,其中金屬礦產27種,非金屬礦產28種,金屬礦產主要有鐵、金、錳、鈮等,非金屬礦產主要有
玄武岩、
珍珠岩、
白雲石、
膨潤土、集塊岩、石灰石、煤炭等。鐵礦石探明儲量為6021萬噸,現有鐵精粉加工企業50多家,年生產鐵精粉80萬噸,在全國縣級鐵粉產量中名列第6位。膨潤土
探明儲量為1.5億噸,居世界首位,被譽為“中國
膨潤土之鄉”,全縣有膨潤土礦及加工企業50多家,年開採能力近100萬立方米,其中,外資企業3家,國內域外投資企業15家,年加工優質鈉級、鈣級膨潤土150萬噸,遠銷美國、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等10多個國家,特別是建平的“紅火山”牌
膨潤土在世界享有盛譽。特別是陶瓷用的瓷土、矽石、
矽灰石、紫葉岩、
高嶺土等儲量大、質量優、價格低,為建平的陶瓷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