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陶鬲
- 用途:煮食
- 地區:中國
陶鬲(táo lì),中國古代陶製炊器。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中國商周時期繼續流行。其形狀多為侈口、圓腹、三個袋狀足,有的頸部有雙耳。...
此展品為春秋文物。直徑16厘米,高15厘米。陶鬲是陶製炊器。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流行於商周時期,戰國以後消失。其形狀多為侈口、圓腹、三個袋狀足,通體麻布紋,...
後來,隨著灶台的廣泛使用,陶鬲的腿的功能逐漸淡化,遂成為鍋釜。現收藏於開封飲食文化博物館。中文名稱 漢陶鬲 館藏地點 河南省開封市鼓樓區大梁門景區內大梁門...
紅陶鬲,現藏於上蔡縣文物管理所。西周陶質,高19、口徑23厘米,重3公斤,紅色。...... 紅陶鬲,現藏於上蔡縣文物管理所。西周陶質,高19、口徑23厘米,重3公斤,紅...
灰陶鬲文物介紹 編輯 高17厘米,口徑17.5厘米。尖唇,斜沿,沿內有凹槽,腹微鼓,三袋足,頸下有粗繩紋。現收藏於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
西周陶鬲高12.8厘米, 口徑14厘米,腹徑15厘米,深9.4厘米。侈口,矮襠,肩以下腰、足部,均飾粗繩紋。1 ...
繩紋灰陶鬲 商—周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56年) 河南Grey Pottery Li with Rope Pattern(cauldron for cooking meat and cereals) Shang-Zhou Dynasty(1600 B...
《中國陶鬲譜系研究》一書,是當代中國陶鬲研究學術成果的一次大集結。這部文集從考古學文化的視角,揭示了作為中國古文化代表性化石——陶鬲上下三千年、縱橫數千里的...
嵌貝彩繪陶鬲是一件高29.5厘米,口徑22厘米,1974年出土於敖漢旗大甸子墓地的夏代文物。...
銅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時代已有的陶鬲製成的。其形狀一般為侈口(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便於炊煮加熱。 銅鬲流行於商代至春秋時期。商代前期的鬲多無耳...
紅陶鬲規 1980年出土於西辛遺址,屬龍山文化器物。為夾砂紅褐陶,高斜流,圓形口,長頸,分襠,乳狀袋足,索狀把。腹飾兩周凹弦紋及乳釘。高44厘米。1 ...
夾砂紅陶鬲 夏代(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太康Red Sand Pottery Li(cauldron for cooking meat and cereals)Xia Dynasty (2070 B.C.–1600 B.C.) ...
兩周之際陶鬲編輯 鎖定 此展品為兩周之際文物。通高29.2厘米,口徑31.2厘米。褐陶。折沿,尖唇微上聳,弧腹下部內收,癟襠較高。鬲內壁有輪制時留下的劃道...
【單耳彩陶鬲】鬲式之一。見於甘肅境內的齊家文化辛店類型出土器,泥質紅陶,小敞口下一半環單耳,三袋狀足。橙黃色陶衣上用黑彩繪雙鉤紋、三角紋和平行線紋。 ...
圖集 青銅時期陶鬲圖冊 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2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創建者:w_ou猜你關注新手上路 成長任務 編輯入門 編輯規則 本人...
彩繪陶鬲, 此彩繪陶鬲出土於內蒙古敖漢旗大甸子村東南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大墓中,制於公元2000年至1500年間。高25厘米,重169克;這種彩繪陶只少見於少數男性大墓中...
商饕餮紋彩繪陶鬲編輯 鎖定 此展品為商代文物。高24.4厘米,口徑16厘米。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大甸子早期青銅文化墓地出土。大敞口、口沿外撇略下沉,弧腹,底承三中...
商代饕餮紋彩繪陶鬲,該器物呈大敞口,口沿外撇略下沉,弧腹,底承三中空袋裝足。通體以紅彩繪畫變體饕餮紋。...
商·灰陶鬲在1998年9月東營市廣饒縣原李鵲鄉西辛遺址東邊出土,屬商代時期的遺物。通高12cm、口徑9.5cm。該器物為夾砂灰陶,方唇,直口,口部有一流,腹較直,...
夏家店上層文化鋬耳陶鬲編輯 鎖定 此展品為夏家店上層文化文物,屬於陶器。袋足、鋬耳為此器的主要特徵,實為炊器。袋足借鑑家畜乳房的形制,又利於傳熱;鋬耳為...
蛇紋陶鬲為鄂爾多斯(朱開溝)青銅文化的典型器物,炊具,薩滿教傳統認為蛇為可通天的神物,蛇紋圖案可能反映了鄂爾多斯青銅文化人群的蛇和天的敬畏。...
圖集 新石器時代夏家店文化黑陶鬲圖冊 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2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百科ROBOT 猜你關注...
鬲--空袋足飲具的典型最早的鬲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在青銅鬲出現之前,陶鬲一直是主要的炊器,鬲的外形似鼎,但三足內空,目的是為了增大受熱面積以更好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