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戰國燕置,轄境約為今北京市東北部、河北省東北部、遼寧省西部、內蒙古赤峰市南部等地。治平剛,即今內蒙古
寧城縣西南。
東漢治土垠,即今唐山市豐潤東。
歷史沿革
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右北平的
平剛城屬於
燕國轄地。燕國最強盛時,是在燕昭王繼位以後(公元前311年至前277年)。燕昭王發奮自雄,於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派大將秦開打敗了經常侵擾燕國北部地區的東胡,將東胡人趕到了西喇木倫河(遼河的上源河流)以北地區(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一帶),占據了今遼寧省大部地區。燕國為了攻防東胡,修築了從造陽(今河北省懷來縣)到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長達一千多里的長城,並設定了
上谷郡(治所在沮陽,今懷來東南)、
漁陽郡(治所在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西南)、右北平郡(治所在平剛,即今內蒙古寧城黑城古城)、遼西郡(治所失考,轄境約在灤河下游以東,大凌河下游以西一帶)、遼東郡(治所在襄平,即今遼陽市)等五個郡,加強政區治理,以鞏固國土。
秦漢時期
秦王朝建立後,曾沿襲戰國時期的郡縣,在這裡設定了右北平郡,史籍上未載有所屬縣名。漢承秦制,繼續在這裡設定右北平郡,所屬十六縣中,應是沿襲秦代名稱,這些縣名是:平剛、無終、石成、廷陵、俊靡、徐無、土垠、白狼、夕陽、昌城、驪成、廣成、聚陽、平明等。平剛城自戰國時期始建;秦漢兩代沿襲利用,至西漢末年廢棄,大約延續使用了約四百年。漢代右北平郡是防禦匈奴的北方重要邊郡之一,漢王朝派遣得力官員駐守。
李廣是漢朝名將,善於騎射,膂力過人,弓馬嫻熟,曾任右北平郡太守。東漢時,由於
烏桓、
鮮卑的侵擾,右北平郡轄地大為縮減,僅存西漢時郡域的西南一隅。北界大致為今長城一線偏北。領四縣:
土垠縣、無終縣、
徐無縣、
俊靡縣。
漢末,烏桓勢力漸大,控制了
幽州遼東屬國、遼西、右北平、上谷等邊郡,號為
三郡烏丸。右北平烏桓大人烏延,自稱汗魯王,被袁紹封為單于。
建安十一年,曹操發兵平三郡烏桓,徙烏桓諸部入居中原。西晉時改右北平郡為北平郡。
郡治今址
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地處北方,國弱地小,常受鄰國、鄰族,特別是東胡的軍事威脅。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燕國國君昭王招賢納士,富國強兵,轉守為攻,派大將秦開率軍北伐,一舉擊破東胡,東胡卻地千里,退居西拉木倫河流域草原地區。燕國屯田戍守,修築長城並設右北平郡(郡址今寧城縣甸子鎮黑城村)。燕國長城東起襄平西止造陽,經赤峰南部,境內長約300餘公里,是中國歷史上最早修築的長城之一。
平剛城址在今內蒙古寧城縣甸子鎮黑城古城。考古工作者在黑城古城進行調查證實:這座古城的“花城”部分,地下埋藏有豐富的夏家店上層文化遺存。說明早在西周至春秋時期;北方民族曾在這裡定居過,是這片土地上最先開發的居民。
黑城歷史
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燕國屯田戍守,修築長城並設右北平郡(郡址即今寧城縣甸子鎮黑城村)。燕國長城東起襄平(今遼陽)西止造陽(今張北),經赤峰南部,境內長300餘公里,是中國歷史上最早修築的長城之一。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 秦滅六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設立郡縣,推行統一措施。今赤峰屬秦國遼西、右北平郡所轄。
秦始皇帝三十二年 (公元前215年) 一統天下的秦國,為繼續鞏固政權,擴大統一事業,開始修繕、擴建、連線"三國(秦、燕、趙)邊於匈奴(東胡)"的長城-----秦國萬里長城。西起臨洮(甘肅)、東止遼東(遼陽),經赤峰南部松山區的當鋪地、王家店、水地、安慶溝及敖漢一帶,境內長250公里,沿線有多處烽火台、戍守城堡。
秦二世元年 (公元前209年) 活動在黃河河套、陰山山脈一帶的匈奴再度崛起,並於公元前209年舉兵東征,大破東胡。生息在西拉木倫河流域的東胡部落聯盟,迅速瓦解,殘部分為兩支,一支退居烏桓山,稱烏桓部;一支退居鮮卑山,稱鮮卑部。此後,今赤峰大部分地區屬匈奴左地。
西漢元朔元年 (公元前128年) 漢武帝為安定北疆發動了長達10年的漢匈戰爭,小戰數十次,大戰十餘次,遼西、右北平(今朝陽、赤峰)一線戰事尤為激烈,今寧城南部山區是當時重要的戰場。漢先後出兵百餘萬擊匈奴,匈奴傷亡近30萬眾。
西漢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 漢
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5萬騎,出右北平,擊破匈奴左地。西漢王朝為了阻止匈奴再度南下,修築了東起遼寧丹東西止甘肅以西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萬里長城”。今赤峰地區正扼漢長城中段,在喀喇沁、寧城南部山區,烽火台密布,遙遙相望,城堡堅森。在赤峰境內漢長城約150公里。
新王莽始建國元年 (公元9年) 王莽新政開郡國鑄錢之例,今寧城縣甸子鎮黑城,成為東漢初期中國北方規模最大的郡國鑄錢基地,主要鑄造“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流通幣,由中央主管鑄錢的官吏(鐘官工)主持監造,並有郡國鑄錢編號。
遼大康元年 (公元1075年)北宋著名科學家、史學家、考據家沈括(字存中),以“回謝國信使”出使遼國。他由河北白溝河(今拒馬河)出發,經古北口、富峪館(今寧城縣甸子鎮)、到遼中京、松山州(今松山區城子鄉),過潢水(今西拉木倫河),直達單于庭(道宗行在兔兒山,今巴林左旗烏蘭壩一帶)。這是一次使命莊重的出使,直接目的是為代北蔚、雲、應三州(今山西境內)重劃地界。回國後撰寫了著名的《熙寧使虜圖抄》(《永樂大典》卷10877),凡遼國山川之夷險遠近,卑高縱橫之殊,道途之陟降,紆曲南北之變,乃至風俗、車服、名秩、政刑、兵民、貨食、都吧、音譯(語言)覘察變故之詳,集上之外另為圖抄二卷,轉相補發,以備行人,以周知天下。《圖抄》記述詳備,考證精確,史料價值極高,是研究宋、遼關係、遼朝歷史地理的珍貴史料。
李廣射虎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這是唐代詩人盧綸(約737年-約799年)的《和張僕射塞下曲》,一首千古名詩,傳世之作,記述了漢代名將李廣的一段故事。而故事的出處,來自司馬遷的《史記》。
一、《史記》中關於“李廣射虎”的記載
《
史記》作者
司馬遷(約前145~前90),是和漢代名將李廣同時代的人,他對李廣事跡的記述,應該是比後世的史書記載或文人杜撰,更可信。
《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
《史記》中雖然沒有明確寫出射虎地在右北平郡,但按照司馬遷文字的順序,則最可能是在李廣在右北平郡駐守時所為。李廣駐守、征戰過的地方,可以說遍及漢朝北地和匈奴領地,但在“李廣射虎”這段文字中,沒有提到其它地點,只提到了右北平郡。《史記》中提高的李廣駐守和出征最多的地方,也是右北平郡。
二、右北平郡的歷史沿革
右北平郡,戰國時期燕國置。右北平的郡治平剛城屬於燕國轄地。治所在平剛,即今內蒙古寧城縣黑城古城。秦王朝建立後,曾沿襲戰國時期的郡縣,在這裡設定了右北平郡,史籍上未載有所屬縣名。漢承秦制,繼續在這裡設定右北平郡。平剛城自戰國時期始建;秦漢兩代沿襲利用,至西漢末年廢棄,大約延續使用了約四百年。李廣是漢朝名將,善於騎射,膂力過人,弓馬嫻熟,曾任右北平郡太守。
平剛城城址在今內蒙古寧城縣甸子鎮黑城古城。考古工作者在黑城古城進行調查證實:這座古城的“花城”部分,地下埋藏有豐富的夏家店上層文化遺存。說明早在西周至春秋時期;北方民族曾在這裡定居過,是這片土地上最先開發的居民。
戰國時期,燕國勢力向北擴張,興築了西起造陽、東至襄平的燕北長城,在長城以南設定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現今赤峰市市區北面東西橫亘的戰國長城,就是燕北長城的一段,今赤峰市市區附近及其以南地帶都屬於燕國的轄境。現今黑城的“花城”部分,地面分布有不少戰國時期的遺物,因此推斷與燕國的右北平郡郡治有關。
秦王朝建立後,曾沿襲戰國時期的郡縣,在這裡設定了右北平郡,史籍上未載有所屬縣名。漢承秦制,繼續在這裡設定右北平郡,所屬十六縣中,應是沿襲秦代名稱,這些縣名是:平剛、無終、石成、廷陵、俊靡、徐無、土垠、白狼、夕陽、昌城、驪成、廣成、聚陽、平明等。右北平郡管轄區域約為今遼寧朝陽地區、河北承德地區及赤峰市市區以南的廣大地區。
平剛城自戰國時期始建;秦漢兩代沿襲利用,至西漢末年廢棄,大約延續使用了約四百年。
遼代。平剛城荒廢約千年以後,遼王朝於公元1013年(遼開泰二年)才又在這裡修築城市,為遼中京直轄的富庶縣城(有人考證為勸農縣城)。宋遼兩國結盟以後,宋使入遼的行程錄中,記載距中京城一日裡程的富峪館,位於中京城西九十里,後來兩國使節頻繁往來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在這裡興築了富庶縣城,因此這座縣城的規模是按上等縣城的建設制度規劃的。這座縣城,金元兩代沿襲使用,金代為北京路大定府所屬富庶縣,元代為大寧路所屬富庶縣。元代還曾在這裡設定
站赤,名叫富庶站。明代亦曾在這裡設定富峪衛。1387年(洪武二十年)先在這裡設定和修築了富峪守衛千戶所,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改為衛,屬北平行都指揮使司(設在遼中京城址內)管領,1404年(永樂二年)北平行都使司和大寧衛內遷,富峪衛城也隨之廢棄。
三、“李廣射虎”故事發生地,最可能是在今內蒙古寧城縣甸子鎮黑城村附近
《史記》的記述順序,說明“李廣射虎”的故事,最可能發生在他做右北平郡太守之時。右北平郡治所在平崗,既今內蒙古寧城縣甸子鎮黑城村。李廣射虎,也應該是在今寧城縣黑城村附近。
寧城縣打虎石,位於黑里河(老哈河,既西遼河源頭)中下游,離黑城不到二十里,因李廣射石傳說而得名,附近建有打虎石水庫。距離黑城村不到十公里,從距離上也比較符合。因此,李廣射石的故事,應發生在寧城縣黑城村周邊,最有可能是在打虎石水庫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