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陶製炊器。斂口、圓唇、圜底。新石器時代已出現,商周后與金屬釜並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陶釜
- 類別:古代陶製炊器
- 出現時間:新石器時代
- 性質: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繪畫內容
古代陶製炊器。斂口、圓唇、圜底。新石器時代已出現,商周后與金屬釜並存。
古代陶製炊器。斂口、圓唇、圜底。新石器時代已出現,商周后與金屬釜並存。...... 西漢陶釜 .百度.2012-08-04[引用日期2012-08-28] 詞條標籤: 文物考古 , ...
此展品為西漢文物。直徑13厘米,通高31厘米。1991年11月仁懷合馬鎮羅村梅子坳土坑墓出土。該繩紋陶釜,夾砂灰陶,喇叭口,束頸,鼓腹,圓底,器表拍印細繩紋。胎...
西漢陶釜 1980年桐城老梅公社永久窯廠出土,1984年縣博物館收藏。計2隻,大小、形狀相同,質均為灰陶。通高23.5厘米。寬沿斂口,大闊肩上安一對富有寓意的饕餮...
“降亭”陶釜是出自戰國時期三晉的。...... 以前晉國都城在何處是個未解之謎,但考古發掘時翼城葦溝到北壽城之間的古城址中出土了一些戰國時期的陶釜,上有戳印...
此展品為東周文物。期陶瓷器。通高16.5厘米,口徑21厘米。該陶釜出土於侯馬喬村墓地,脖頸處有“絳亭”兩字戳印,與史料記載秦占領新田後設立的治所名稱相符。現...
灰陶釜 周—春秋時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76年) 河南Grey Pottery CauldronZhou Dynasty-Spring and Autumn Period(1046 B.C.–476 B.C.) Henan...
此展品為漢代文物,出土於藍田縣藍關鎮北窯村。口徑6.5厘米,高11厘米。夾砂灰陶,直口,平沿,弧腹,腹中部有一圓形凸棱,圜底,下承三獸足,腹部及凸棱上部施...
漢字“釜”表示一種器物,圓底而無足,必須安置在爐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體支撐煮物,釜口也是圓形,可以直接用來煮、燉、煎、炒等,可視為現代所使用「鍋」的前身...
圖集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十八角刻花陶釜圖冊 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4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創建者:軒軒政...
此展品為仰韶文化時期文物。距今6000--50000年。這件釜灶是目前公私收藏中尺寸最大的一件。現收藏於鄭州市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夾砂黃陶細繩紋陶釜於閩侯曇石山遺址出土,它的規格是通高10.4厘米、口徑16厘米。...
夾炭黑陶。方唇、敞口。六角腰沿,圜底。腹部刻劃有粗細弦紋多道,腰沿沿面刻有繁縟的紋樣,由點、線、圓圈組成,隨每個角展開。底部為席紋。...
這是徐水縣文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一件陶釜。這是徐水縣文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一件紅頂缽。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發掘南釜山漢墓時,出土了一批畫像石刻。這批畫像...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的陶瓷器,是廣西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中較為典型、也是少有的完整器之一。現收藏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夾砂灰黃陶粗繩紋陶釜編輯 鎖定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文物。通高6.2厘米,口徑11.7厘米,腹徑11.5厘米,出土於閩侯曇石山遺址。現收藏於福建省曇石山...
陶雛器是指採用雙料混煉工藝製作,通過一定方式成型,未經燒制就具備承受火煉不開裂的功能,具有一定用途,在使用中經受火燒形成一定緻密度,尚未完全陶化的夾砂泥塑器...
綠釉船形陶灶為東漢時期的文物,灶高13.2厘米,長34.9厘米,寬19厘米,附甑一件,高7厘米,口徑14.6厘米,底徑4.7厘米,1971年出土於長沙地質局子弟學校。現收藏於...
葬具為夾砂紅陶釜和灰陶瓮,以紅陶釜居多。其組合可細分為6種形式:(1)2個橫置的夾砂紅陶釜對口緊密接在一起。(2)在對接的陶釜表面蓋一層板瓦。(3)在...
與支腳配合使用的陶釜,始終是河姆渡文化的主要炊器。骨制生產工具豐富,尤其在早期,骨器數量遠超過石、木、陶質各種工具的總和,就如今所知,為中國新石器文化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