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小張莊西漢遺址
- 出土地點:河間市小張莊
- 所屬年代:小張莊遺址
瓮棺葬墓坑基本為橢圓形,長0.5—1.2、寬0.4—0.7、深0.5—0.7米。葬具為夾砂紅陶釜和灰陶瓮,以紅陶釜居多。其組合可細分為6種形式:(1)2個橫置的夾砂紅陶釜對口緊密接在一起。(2)在對接的陶釜表面蓋一層板瓦。(3)在墓坑底部鋪單層板瓦,釜口之間有一定的距離,空隙處蓋瓦片和陶瓮殘片。(4)一半用一個陶瓮,一半用半個陶釜,釜下鋪瓦,上面蓋瓦。(5)在陶釜的兩側與墓壁之間墊陶片,兩端套扣淺腹甑。(6)用殘缺的陶瓮上下對接。
瓦棺葬也是葬在橢圓形墓坑中,墓坑大小和瓮棺葬接近,分3種形式:(1)用板瓦片砌成,瓦外墊陶片。(2)用板瓦對接成橢圓形,兩端用半個破開的深腹甑封堵。(3)在墓坑中平鋪單層板瓦,周圍個別地方墊瓦塊,頂部蓋局部一層板瓦。
棺中所葬嬰兒的骨架大部分已嚴重腐爛。M9中出土“五銖”錢2枚。
瓮棺的大部分釜底有煙燻痕,應是人們所使用炊具的改用。每組瓮棺中皆有一釜的底部鑿出一個不規則形小孔,是人們相信靈魂永存,希望死者復生而供靈魂自由出入的心態反映。
瓮棺葬出現於新石器時期,漢代較為盛行,主要用於安葬夭折兒童。經勘探,小張莊發掘區的周圍還有較多同類墓葬存在。瓮、瓦棺葬的集中發現,表明了當時這一帶兒童死亡率較高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