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秉性耿介,遇事直陳,為同僚所欽服。主張為官求才,不拘一格。
延昌二年(513年),大考百官,乘機向朝廷建議對“績效能官,才必稱位者,朝升夕進,豈拘一階半級者哉?”崔鴻聰明好學,少時就有著述。
景明元年(500歲年)開始,於公務之暇蒐集整理舊史資料。
正始元年(504年),著手編纂《十六國春秋》,歷時三載撰寫《十六國春秋》95卷。收集到
成漢國的史料,補充成一百卷。唯恐書中內容有悖朝廷之處,故未敢刊印。孝莊帝永安元年(528年),其子
崔子元將其父所撰《十六國春秋》,繕寫一本,奏獻朝廷,藏於
史館。後因世事滄桑,原本失沒,今有清朝
湯球《
十六國春秋輯補》傳世。
人物作品
其先人仕
南燕和
劉宋,伯父崔光是著名史學家,仕北魏,官至
太子少傅、司徒、
侍中、國子祭酒鑲著作,曾參與撰修北魏國書。崔鴻“弱冠便有著述志”,他的志向就是要修撰一部全面的、系統的記述
十六國歷史的著作。他認為自從西晉“
八王之亂”以後,雖然“所在稱兵,競自尊樹”,但“能建邦命氏成為戰國者,十有六家”。他們雖然都是少數民族所建的政權,但他們是這一時代的政治代表和象徵,是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總結這一時代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其“善惡興滅之形,用兵乘會之勢,亦足以垂之將來,昭明勸戒”。此外,雖然十六國各有國書,記載本國史事,但“諸史殘缺,體例不全,編錄紛謬,繁略失所”。亟需加以“審正不同,定為一書”,編撰出一部記錄這一時代的全史。
從
景明元年(500年)開始,崔鴻便開始蒐集十六國的舊史及其他資料。由於當時北魏剛遷都洛陽不久,各種書籍“率多分散”,他不得不“求之公私,驅馳數歲”,做到詳細占有材料。為了抄錄、蒐集史料,他幾乎竭盡了家產和俸祿,有時甚至沒有買紙的錢,可見他是在生活清苦的情況下從事著述的。
到
正始三年(506年),《十六國春秋》初稿已基本完成,但為了撰寫最後的5卷“蜀錄”,他四處訪購常璩所撰記載
蜀國歷史的《蜀書》,但久求不得,為此他又一直耐心等待了近20年,直到得到此書,才補寫了最後5卷。由此也可見作者著述之嚴謹。這樣,直到
正光三年(522年),《十六國春秋》才最後完成。
崔鴻編纂的《十六國春秋》,體例比較完備,改各國書為錄,主為紀,臣為傳,又有序例1卷,年表1卷,合計102卷。因為這部史書的敘事以晉為正統,怕忤犯了北魏朝廷,所以當崔鴻在世時,它沒有公開傳布。崔鴻死後,其子子元才繕寫一部,於永安年間奏上朝廷。由於書中刊著了各國遺事,內容豐富,其中雖不免有疏略訛誤等缺點,但在當時它仍是一部有價值之作。唐代修《晉書》時,曾徵引了本書許多資料,唐宋類書也收錄了不少。可惜這部書從北宋以後就亡佚了,現行的輯本有兩種;一為明代屠僑孫等輯綴的《十六國春秋補遺輯佚》;一為清代湯球的《十六國春秋輯補》。
正光五年(524年),崔鴻伯父
崔光病危。崔光掌修北魏國史多年,但他認為本朝歷史不是本朝人所能修成的,史官只需記錄時事,編著卷目,便算盡責了。所以直到他臨終前,魏史仍“闕略尤多”。崔光把修撰國史的希望寄託於崔鴻,對鴻表示“群才非君莫可”,並向孝明帝推薦了崔鴻。
正光五年(524年),崔鴻受詔撰修國史,可惜他不幸染病,第二年便病逝了。死時崔鴻年僅48歲。
作品評價
崔鴻是第一個為少數民族政權寫史的人。他把十六國時期當作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把少數民族政權的歷史提高到正史地位,並為此傾注了畢生心血,他的《十六國春秋》,不僅有寶貴的史料價值,而且在史學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開日後北魏史、遼金史、元史、清史之先河,是中國古代民族關係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的象徵。
北魏崔鴻所著的《十六國春秋》,是研究十六國史的重要文獻。看到《十六國春秋》,是明萬曆年間出現的殘本。《十六國春秋》散佚的時間,清代學者多有猜測。
王鳴盛認為,“蓋當五代及宋初而亡。”
錢大昕認為,“宋人已無見此書者。”然王、錢二位均未做深入考證。其實,《十六國春秋》於宋時仍存。如北宋初編成的大型類書《太平御覽》,即是抄錄《十六國春秋》最多的一部類書。北宋中後期
司馬光編就的史學名著《資治通鑑》,亦大量抄錄了《十六國春秋》的史料。在南宋還是可以找到《十六國春秋》存在的痕跡。如南宋初
孔傳的《東家雜記》提到,他讀過《十六國春秋》。號稱宋代四部目錄書之一的《遂初堂書目》著錄有《十六國春秋》。甚至明中期學者楊升庵也看到過《十六國春秋》,這比此後萬曆年間出現的《十六國春秋》殘本要早。這說明到明中期,《十六國春秋》仍存在。
《十六國春秋》是北魏崔鴻所撰的一部記述自西晉滅亡至北魏統一北方前,北方十六個政權興亡歷史的
斷代史。
魏晉南北朝時代是個動亂的時代,而對於史學,卻是個發展的時代。這一時期,“
正史”名稱開始出現,並且在圖書分類中,“史部目錄”正式形成,使得史學由作為經學的附庸上升為同經學並立的獨立科目,並且確立了僅次於經學的重要地位。可以說,前承秦漢大一統之餘緒,後啟隋唐盛世之端倪的
魏晉南北朝,在史學的進展上,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崔鴻的家世背景,不但富於史學的傳統,而且其高門大姓的出身,更是為其成書提供了優越條件。北魏時期,崔氏為北方地區的高門大族。崔鴻所屬的這一支原居河北
清河郡,其曾祖崔曠早年隨南燕主
慕容德南渡黃河,遷居於
青州。崔曠在宋文帝時曾官至樂陵太守,崔鴻祖父崔靈延在
宋孝武帝時為
龍驤將軍、長廣太守、受封關內侯。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北魏
征南大將軍慕容白曜平定三齊,崔靈延以敗軍之將被俘並遷至北魏
代京附近。崔鴻的伯父崔光也一同被遷。崔光後來出仕北魏,參與機要,成為拓跋王朝倚重的元老重臣。崔鴻的父親崔敬友是崔光之弟,曾出任本州治中、梁郡太守。更為重要的是,崔光也是北魏重要的史學家。從30歲起任著作郎,參與修撰北魏國史,到73歲病故,崔光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史職,這或許影響到了崔鴻的史學撰述。
崔鴻自身亦富有才學。《魏書》稱其“少好讀書,博綜經史”,以才學聞名於洛陽。他一生,歷仕孝文、宣武、孝明三朝,仕途相對平坦,職事之餘,被委以史任。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崔鴻被拜為彭城王國左常侍,開始了其政治生涯。宣武帝
景明三年,遷員外郎,兼尚書虞曹郎中,敕撰起居。又遷給事中兼祠部郎,轉尚書都兵郎中。永平初,徙三公郎中,加
輕車將軍,又遷員外
散騎常侍,領郎中。
延昌四年(515年),遷中散大夫、高陽
王友,又為司徒長史。
正光三年(520年),加前將軍,參修孝文帝、宣武帝起居。正光五年(524年),以本官修緝國史。
孝昌初,拜黃門侍郎,尋加散騎常侍、齊州大中正。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家世背景下,崔鴻最終成就了《十六國春秋》這部史學名著。史稱崔鴻“弱冠便有著述之志”,他見晉、魏前史皆自成一家,無所措意,乃轉而綜合十六國史,“定為一書”,名曰《十六國春秋》。
史書記載
《北史列傳第三十二》
崔鴻,字彥鸞,少好讀書,博綜經史,稍遷尚書都兵郎中。詔太師、彭城王勰以下公卿朝士儒學才明者三十人,議定律令於尚書上省,鴻與光俱在其中,時論榮之。後為
三公郎中,加員外
散騎常侍。
延昌二年,將大考百寮,鴻以考令於體例不通,乃建議曰:“竊惟昔者為官求才,使人以器,黜陟幽明,揚清激濁。故績效能官,才必稱位者,朝升夕進,豈拘一階半級者哉。二漢以降,太和以前,苟必官須此人,人稱此職,或超騰升陟,數歲而至公卿,或長兼、試守稱允當遷進者,披卷則人人而是,舉目則朝貴皆然。故能時收多士之譽,國號豐賢之美。竊見
景明以來考格,三年成一考,一考轉一階。貴賤內外,萬有餘人,自非犯罪,不問賢愚,莫不上中,才與不肖,比肩同轉。雖有善政如黃、龔,儒學如王、鄭,才史如班、馬,文章如張、蔡,得一分一寸,必為常流所攀,選曹亦抑為一概,不曾甄別。琴瑟不調,改而更張,雖明旨已行,猶宜訊息。”武帝不從。三年,鴻以父憂解任,甘露降其廬前樹。十一月,宣武以本官征鴻。四年,復有甘露降其京兆宅之庭樹。後遷中散大夫、高陽
王友,仍領郎中。正光元年,加前將軍,修孝文、宣武《起居注》。光撰魏史,徒有卷目,初未考正,闕略尤多,每云:“此史會非我世所成,但須記錄時事,以待後人。”臨薨,言鴻於孝明。五年,詔鴻以本官修緝國史。孝昌初,拜
給事黃門侍郎,尋加
散騎常侍、齊州大中正。鴻在史甫爾,未有所就。尋卒,贈鎮東將軍、度支尚書、青州刺史。鴻弱冠便有著述志。見晉、魏前史,皆成一家,無所措意。以
劉元海、
石勒、
慕容俊、
苻健、
慕容垂、
姚萇、
慕容德、赫連屈丐、
張軌、
李雄、
呂光、
乞伏國仁、
禿髮烏孤、
李皓、
沮渠蒙遜、
馮跋等並因世故,跨僭一方,各有國書,未有統一,鴻乃撰為《
十六國春秋》,勒成百卷,因其舊記,時有增損褒貶焉。鴻二世仕江左,故不錄僭晉、劉、蕭之書,又恐識者責之,未敢出行於外。宣武聞其撰錄,遣
散騎常侍趙邕詔鴻曰:“聞卿撰定諸史,甚有條貫,便可隨成者送至,朕當於機事之暇覽之。”鴻以其書有與國初相涉,言多失體,且既訖,不奏聞。鴻後典起居,乃妄載其表曰:臣聞帝王之興也,雖誕應圖籙,然必有驅除,蓋所以翦彼厭政,成此樂推。故戰國紛紜,年過十紀,而漢祖夷殄群豪,開四百之業。歷文、景之懷柔蠻夏,世宗之奮揚威武,始得涼、朔同文,
牂、越一軌。於是
司馬談、
司馬遷感漢德之盛,痛諸史放絕,乃鈐括舊書,著成《太史》,所謂緝茲人事,光彼天時之義也。昔晉惠不競,華戎亂起,三帝受制於奸臣,二皇晏駕於非所,五都蕭條,鞠為煨燼。趙、燕既為長蛇,遼海緬成殊域,中原無主,八十餘年。遺晉僻遠,勢略孤微,人殘兵革,靡所歸控。皇魏龍潛幽、代,內修德政,外抗諸偽,並、冀之人,懷寶之士,襁負而至者日月相尋。太祖道武皇帝以神武之姿,接金行之運,應天順人,龍飛受命。太宗必世重光,業隆玄默。世祖雄才力睿略,闡曜威靈,農戰兼修,掃清氛穢。歲垂四紀,而寰宇一同,百姓始得陶然蘇息,欣於堯、舜之代。
自晉
永寧以後,雖所在稱兵,競自尊樹,而能建邦命氏,成為戰國者,十有六
家。善惡興滅之形,用兵乖會之道,亦足以垂之將來,昭明勸戒。但諸史殘缺,體例全虧,編錄紛謬,繁略失所,宜審正同異,定為一書。誠知敏謝允南,才非承祚,然《國志》、《史考》之美,竊亦輒所庶幾。始自
景明之初,蒐集諸國舊史,屬遷京甫爾,率多分散,求諸公私,驅馳數歲。及臣家貧祿微,唯任孤力,至於書寫所資,每不周接。暨正始元年,寫乃向備。謹於吏案之暇,草構此書,區分時事,各系本錄。稽以長曆,考諸舊志,刪正差謬,定為實錄,商較大略,著《春秋》百篇。至三年之末,草成九十五卷。唯常琚所撰
李雄父子據蜀時書,尋訪不獲,所以未及善成。輟筆私求,七載於今。此書本江南撰錄,恐中國所無,非臣私力所能終得。其起兵僭號,事之始末,乃亦頗有,但不得此書,懼簡略不成。久思陳奏,乞敕緣邊求采,但愚賤無因,不敢輕輒。散騎常侍、太常少卿、荊州
大中正趙邕忽宣明旨,敕臣送呈,不悟九皋微志,乃得上聞。奉敕欣惶,慶懼兼至。今謹以所訖者附臣邕呈奏。
臣又別作《序例》一卷、《年志》一卷,仰表皇朝統括大義,俯明愚臣著錄微體。徒竊慕古人立言美意,文致疏鄙,無一可觀,簡御之日,伏深慚悸。
崔鴻意如此。自
正光以前,不敢顯行其書。自後以其伯崔光貴重當朝,知時人未能發明其事,乃頗傳讀。然鴻經綜既廣,多有違謬。
天興二年,
姚興改號鴻始,而鴻以為改在元年;明元
永興二年,
慕容超禽於廣固,鴻又以為在元年;
太常二年,
姚泓敗於長安,而鴻亦以為滅在元年。如此之失,多不考正。
親屬成員
| 崔昱 | 崔紹 | 崔雅 | 崔忠 | 崔泰 | 崔恪 | 崔因 | 崔雙 | | | | |
崔邯 | | | | |
崔寓 | 不祥 | 不祥 | 不祥 | |
崔景 | 崔璉 | 崔權 | 崔濟 | 崔湫 | 崔融 | 崔溫 |
附:崔業,字伯基,居清河東武城。 註:崔琳,字德孺,即漢末三國的 崔林。按《 廣韻》說法,崔溫與崔林平輩。 |
|
| | 崔遇 | 崔瑜 | | | 崔靈和 | 崔宗伯 | | | 崔瞻 |
崔欽 | | 不詳 | | 崔輯 | 崔修之 | 崔元孫 | | 崔士安 | 不詳 |
| 崔乾亨 |
| |
崔幼孫 | | 崔通 | 不詳 |
| 崔滔 | 不詳 |
崔攸之 | 不詳 | | | |
崔目連 | 不詳 | | | |
崔日連 | 崔僧祐 | 不詳 | | |
崔僧深 | 崔伯驎 | 不詳 | |
崔伯驥 | 不詳 | |
崔伯鳳 | 不詳 | |
崔祖龍 | 不詳 | |
崔祖螭 | 不詳 | |
崔祖虬 | 不詳 | |
崔曠 | 崔靈延 | | | 不詳 |
| 不詳 |
| 崔鴻 | |
崔鵾 | |
崔鷫 | |
| 崔景微 | 崔休纂 | 不詳 | |
崔景業 | 崔休緒 | 不詳 | |
| 崔靈延,宋長廣太守。崔光,字長仁。崔勵,字彥德;崔 勔,字彥儒;崔鴻,字彥鸞;崔 鷫,字彥 鸘。崔逵,字景通。崔光女崔氏嫁劉敬徽。 |
《
廣韻》云:齊
丁公伋子食采於崔,因以為氏。出清河、博陵二望唐世系表丁公伋嫡子季子讓國叔乙,食采於崔,遂為崔氏。季子生穆伯,穆伯生沃,沃生野,八
世孫夭。僖公二十八年,晉侯、宋公、齊國歸父、崔夭次於城濮,夭生杼。襄十九年,齊恵公卒,崔杼有寵於恵公高,國畏其偏也,公卒而逐之,書曰:崔杼出奔衛,非其罪也。成十七年,齊侯使崔杼為大夫。襄二十三年,
崔杼弒莊公,謚武子。杼生成及強,後妻東郭生明,嫡庶爭立,而立明。二十七年,齊慶封使盧蒲嫳殺成及強,杼及妻縊,崔明奔晉,生良。十五世孫意如為秦大夫,封東萊侯,二子:業、仲牟。業字伯基,居清河東武城,仲牟居博陵安平,並為著姓。業為漢東萊侯,生太常信侯昱,昱生襄國太守穆侯紹,紹生光祿勛雅,雅生揚州刺史忠,忠生散騎常侍泰,泰字世榮,始居歈縣。二子,恪、景。恪丞相司直,生郡功曹因。七子,雙、邯、寓、金、虎、藩、固。雙為東祖,邯為西祖,寓為南祖,亦號中祖。唐人姓書曰:漢司隸清河崔忠有三子:長曰泰,世居
鄃縣,為西祖,今烏水
崔光,其後也。次曰恪,恪弟因,因子雙,居武城為東祖,今僕射休兄弟,及青州
崔亮,其後也。季曰寓,號中祖,司徒浩、武陵公寬,及許州
崔暹,其後也。
泰少子景,字子成,淮陽太守。生璉,字子建(《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璉作挺),璉生破虜將軍權,權生諫議大夫濟,字元先,亦稱南祖。濟生湫,字道初。湫生安定侯融,字子長,生中書令溫,字道和。溫生魏常山太守就,字伯元。就生上谷太守公安,公安生晉大司徒關內侯岳,字元嵩。岳生後趙尚書僕射牧,字伯蘭。牧生後趙征東大將軍蔭,字道崇。蔭生聊城令怡,字少業。怡生宋樂陵太守曠,隨慕容德渡河,居齊郡烏水,號烏水房。生清河太守某,二子:靈延、靈茂。靈茂,宋庫部郎中,居全節,生雅寶,後魏祠部郎中。雅寶生逵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逵字景通,此齊三公郎中,生司徒長史德仁,德仁生君實,此脫。),司徒長史德仁生許州治中君實,君實生宜君丞縣解,縣解生融,字文成,清河郡公。融生翹,唐禮部尚書、清河郡公。翹生渠州刺史異,異生能,字子才,嶺南節度使、清河郡公。能弟從,字子乂,淮南節度使、清河公。生慎由,字欽止,相宣宗。慎由生胤,字垂休,相昭宗,謂之崔四公。慎由弟安潛,字進之、太子太傅、正孝公,皆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