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兄的第一種含義,指的是父親的親兄弟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即伯叔父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父親的侄子(即兄子/弟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自己的堂兄(也稱為堂哥)(即從父兄)。
從兄的第二種含義,指的是祖父的親兄弟的孫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即伯叔祖父(即從祖祖父)的孫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父親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即堂伯叔父(即從祖父)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父親的堂侄(即從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自己的從兄(即從祖兄)。
從兄的第三種含義,指的是曾祖父的親兄弟的曾孫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即伯叔曾祖父(即族曾祖父)的曾孫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曾祖父的侄曾孫(即族曾孫)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祖父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即堂伯叔祖父(即族祖父)的孫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祖父的堂侄孫(即族孫)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父親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即從伯叔父(即族父)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父親的從侄(即族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自己的族兄。
從兄的第四種含義,指的是比“本義族兄”血緣關係更遠的己輩男子,是自己的四從兄(即親同姓)、五從兄、六從兄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從兄
- 拼音:zònɡ xiōnɡ
- 簡稱:從兄
- 現今稱謂1:堂兄
- 現今稱謂2:從兄
- 上古稱謂1:從父兄、從兄
- 上古稱謂2:從祖兄、從兄
- 中古稱謂:同堂兄、從哥、堂兄、堂哥
含義,從父兄,從祖兄,三從兄,四從兄至以後,爭議,
含義
從父兄
含義1:從兄=從父兄
父親的親兄弟(即伯叔父)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晉代稱為同堂兄,唐代簡稱為堂兄;
父親的親兄弟(即伯叔父)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唐代也稱為從哥、堂哥;
示例1:從兄=從父兄
南梁·蕭子顯《南齊書·列傳第十三·王琨傳》:“初,[王琨(王崑崙)]從兄(從父兄)(新建縣開國宣侯)華【王華】孫(新建縣開國侯)長【王長】襲華爵為新建(縣開國)侯,嗜酒多愆失。琨上表曰:‘臣[王琨(王崑崙)]門侄不休,從孫(從孫裹義)長是故左衛將軍(新建縣開國定侯)嗣【王嗣】息,少資常猥,猶冀晚進。頃更昏酣,業身無檢。故衛將軍華忠肅奉國,善及世祀;而長負釁承對,將傾基緒。嗣小息(新建縣開國侯)佟【王佟(王終)】閒立保退,不乖素風,如蒙拯立,則存亡荷榮,私祿更構。’[王琨(王崑崙)]出為冠軍將軍、吳郡太守,遷中領軍。”
南梁·蕭子顯《南齊書·列傳第二十四·王思遠傳》:“王思遠,琅邪(郡)臨沂(縣)人。尚書令晏【王晏】從弟(從父弟)也。父羅雲【王羅雲】,平西長史。思遠八歲,父(王羅雲)卒,祖弘之【王弘之】及外祖新安(郡)太守羊敬元,並棲退高尚,故思遠少無仕心。……臨海(郡)太守沈昭略贓私,思遠依事劾奏,高宗【南齊高宗明皇帝】(蕭鸞)及思遠從兄(從父兄)晏、昭略叔父文季【沈文季】請止之,思遠不從,案事如故。”
唐·李延壽《南史·列傳第十四·王鎮之[弟弘之、弘之孫晏、晏從弟(從父弟)思遠]傳》:“思遠【王思遠】,晏【王晏】從父弟也。父羅雲【王羅雲】,平西長史。思遠八歲,父(王羅雲)卒,祖弘之【王弘之】及外祖新安(郡)太守羊敬元並棲退高尚,故思遠少無仕心。……臨海(郡)太守沈昭略贓私,思遠依事劾奏,明帝【南齊高宗明皇帝】(蕭鸞)及思遠從兄(從父兄)晏、昭略叔父文季【沈文季】並請止之,思遠不從,案事如故。”
琅邪郡臨沂縣王氏世系表 | ||||||||||
王裁 | 王琨⊕ | 王嘏 | 王懋 | 王實 | ||||||
王詡 | 不詳 | |||||||||
王浩 | 不詳 | |||||||||
王琨⊕ | ||||||||||
王茂璋 | ||||||||||
不詳 | ||||||||||
王僧聰 | 不詳 | |||||||||
王長玄 | 不詳 | |||||||||
王僧佑 | ||||||||||
無子 | ||||||||||
王僧謙 | 不詳 | |||||||||
王瑓 | ||||||||||
王廓 | ||||||||||
王緝 | ||||||||||
不詳 | ||||||||||
不詳 | ||||||||||
王謐⊕ | 無子 | 王奐⊕ | ||||||||
王簡 | 不詳 | |||||||||
王彧⊕ | 王繢 | 王雋 | ||||||||
王僧朗 | 王粹 | 王奐⊕ | ||||||||
王伷 | 不詳 | |||||||||
王彧⊕ | ||||||||||
不詳 | ||||||||||
王謐⊕ | ||||||||||
王長 | 不詳 | |||||||||
不詳 | ||||||||||
不詳 | ||||||||||
不詳 | 不詳 | |||||||||
王蘊之⊕ | 無子 | |||||||||
王蘊之⊕ | ||||||||||
王平之 | 無子 | |||||||||
王法興 | 不詳 | |||||||||
王靜之⊕ | ||||||||||
王靜之⊕ | 不詳 | |||||||||
王茂之 | 王瓚之 | |||||||||
王耆之 | 王隨之 | 王標之 | 不詳 | |||||||
王曇生 | 不詳 | |||||||||
王普曜 | 王德元 | 不詳 | ||||||||
不詳 | ||||||||||
王羅雲 | 王思玄 | 不詳 | ||||||||
王思征 | 不詳 | |||||||||
不詳 | ||||||||||
王訥之 | 王輿之 | |||||||||
王瑰之 | 不詳 | |||||||||
不詳 | 王圭之 | 王灝 | 不詳 | |||||||
王翹之 | 王望之 | 王元弘 | 不詳 | |||||||
王誼 | 不詳 | |||||||||
不詳 | ||||||||||
王詡 | 不詳 | |||||||||
王徽 | 不詳 | |||||||||
註:人名後加⊕表示存在過繼等關係。 附: 1.王僧朗,又名王超。王佟,又名王終。王琨,又名王崑崙,父親是王懌。王德元,又名王湛。王綏,又名王萬。 2.王琨,又名王混,生父是王恬,嗣父是王悅。王謐,生父是王劭,嗣父是王協。王彧,生父是王僧朗,嗣父是王智。王奐,生父是王粹,親生祖父是王僧朗,嗣祖父是王球。王蘊之,生父是王凝之,嗣父是王玄之。王靜之,又名王靖之,生父是王徽之,嗣父是王獻之。 |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十二·封懿[族曾孫(族曾孫裹義)回、回子隆之、回弟(有誤,應為弟子)肅、回族弟(族弟裹義)述]傳》:“肅【封肅】,字元邕,博涉經史。太傅崔光(崔孝伯)見而賞焉。(封肅)位尚書左中兵郎中。(封肅)性恭儉,不妄交遊,唯與崔勵(449年—522年)、勵從兄(有誤,應為從父弟)鴻【崔鴻(478年—525年)】尤相親善。”
清河郡崔氏世系表 | ||||||||||
崔遇 | 崔瑜 | 崔靈和 | 崔宗伯 | 崔瞻 | ||||||
崔欽 | 不詳 | 崔輯 | 崔修之 | 崔元孫 | 崔士安 | 不詳 | ||||
崔乾亨 | ||||||||||
崔幼孫 | 崔通 | 不詳 | ||||||||
崔滔 | 不詳 | |||||||||
崔攸之 | 不詳 | |||||||||
崔目連 | ||||||||||
崔曰連 | 崔僧祐 | 不詳 | ||||||||
崔僧深 | 崔伯驎 | 不詳 | ||||||||
崔伯驥 | 不詳 | |||||||||
崔伯鳳 | 不詳 | |||||||||
崔祖龍 | 不詳 | |||||||||
崔祖螭 | 不詳 | |||||||||
崔祖虬 | 不詳 | |||||||||
崔曠 | 崔靈延 | |||||||||
不詳 | ||||||||||
崔景微 | 崔休纂 | 不詳 | ||||||||
崔景業 | 崔休緒 | 不詳 | ||||||||
附: 1.崔鷿(pì),《北齊書》作崔鷿,《北史》作崔甗(yǎn),《魏書》和《新唐書世系表》作崔忄夌(línɡ),《古今姓氏書辨證》作崔稜(línɡ)。 2.崔目連和崔曰連是否為同一人,待考。 3.崔光,又名崔孝伯。 4.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十二·崔毛徐司馬傳第十二》注引西晉·郭頒《魏晉世語》:“琰兄孫諒,字士文,以簡素稱,仕晉為尚書、大鴻臚。” 5.西晉·荀綽《冀州記》:“諒即琰之孫也。” 6.北齊·魏收《魏書·列傳第十二·崔玄伯傳》:“顯祖時,有崔道固(崔輯的兒子,崔修之的兄弟),字季堅,琰八世孫也。祖瓊,慕容垂車騎屬。父輯,南徙青州,為泰山太守。道固賤出,嫡母兄攸之、目連等輕侮之。”以目前資料無法確認該條記載正確與否,據此推定崔肇師為崔琰十二世孫。 7.北齊·魏收《魏書·列傳第二十·崔逞傳》:“崔逞,字叔祖,清河東武城人也,魏中尉琰之六世孫。曾祖諒,晉中書令。祖遇,仕石虎,為特進。父瑜,黃門郎。”據此推定崔鷿為崔琰十一世孫。 8.北宋·陳彭年、丘雍等《廣韻》:“琰字季圭,魏尚書。生諒,字士文。……京生瓊。” 9.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琰生欽。欽生京。京孫瓊,慕容垂車騎屬。生輯,宋泰山太守,徙居青州,號青州房。輯生修之、目連。” 10.崔鴻的曾祖父,《崔氏族譜》中作崔修之,曾仕南朝宋為樂陵太守;崔鴻的祖父,《崔氏族譜》中作崔幼孫,曾仕南朝宋為長廣太守。 11.崔靈延的祖父,北宋·陳彭年、丘雍等《廣韻》中作崔曠。崔靈延與崔道固曾一起作戰,兩人應當比較親的關係(見於《北史》、《魏書》、《廣韻》)。 |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八·劉庫仁(弟子羅辰、羅辰曾孫仁之)傳》:“眷【劉眷(獨孤頭眷)】第三子羅辰【劉羅辰(獨孤奴真)】,機警有智謀,謂眷曰:‘從兄(從父兄)顯【劉顯(獨孤醜伐)】,忍人也,願早圖之。’眷不以為意。”
攣鞮烏利 | 攣鞮羌渠【單于】 | |||
攣鞮呼廚泉【單于】 | 不詳 | |||
不詳 | ||||
劉副侖【獨孤部首領】 | ||||
劉路孤【獨孤部首領】 | ||||
附: 1.攣鞮,又作虛連題。 2.劉去卑,本名攣鞮去卑。 3.劉訓兜,又名劉誥升爰。 4.劉豹,本名攣鞮豹。 5.劉虎,又名劉烏路孤。 6.攣鞮呼廚泉於216年7月被曹操強留於鄴城,此後南匈奴單于終止。南匈奴瓦解後分裂為屠各部、獨孤部、鐵弗部、盧水胡等。 7.劉猛於272年正月被西晉政府暗殺後,其子劉副侖加入鮮(xiān)卑族拓跋部,創立南匈奴獨孤部,其餘的部眾由其弟劉訓兜(劉誥升爰)領導,後來劉訓兜(劉誥升爰)的兒子劉虎(劉烏路孤)創立南匈奴鐵弗部。 |
劉淵【太祖】 | 劉和【廢帝、戾太子】 | 無子 | ||||
劉聰【烈宗】 | 劉粲【隱皇帝】 | |||||
不詳 | ||||||
劉亮【景皇帝】 | 劉廣【獻皇帝】 | 劉防【懿皇帝】 | 劉綠【宣成皇帝】 | 劉曜【襄宗】 | 無子 | |
附: 1.劉豹,本名攣鞮豹。 2.劉聰,又名劉載。 3.劉淵的廟號,先作高祖,後改作太祖。 4.劉粲的諡號,一作隱皇帝,一作靈皇帝。 |
劉副侖 | 不詳 | ||||||
劉路孤【首領】 | 獨孤沒根【南部大人】 | 獨孤醜伐【首領】 | 不詳 | ||||
劉肺泥 | 不詳 | ||||||
劉亢埿【首領】 | 不詳 | ||||||
獨孤頭眷【北部大人】 | 劉犍 | 不詳 | |||||
獨孤奴真【北部大人】 | 劉殊暉 | 劉求引 | 劉爾頭 | 劉嵩 | |||
不詳 | 不詳 | 不詳 | 劉環雋 | 不詳 | |||
劉仕雋 | 劉坦 | ||||||
劉去斤 | 不詳 | ||||||
附: 1.獨孤沒根,又名劉庫仁、劉洛垂。 2.獨孤頭眷,又名劉眷。 3.獨孤醜伐,又名劉顯。 4.劉亢埿(ní),又名劉亢掞。 5.獨孤奴真,又名劉羅辰。 6.苻堅於376年滅鮮卑族拓跋氏代國,將原來的代國一分為二:黃河以東由劉庫仁(劉洛垂、獨孤沒根)統治,黃河以西歸劉庫仁(劉洛垂、獨孤沒根)的侄子劉衛辰(獨孤奴真)管轄。 |
唐·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李淳風等《晉書·列傳第七·宗室傳》:“會惠帝【西晉孝惠皇帝】(司馬衷)西遷,虓(xiāo)【司馬虓】與從兄(從父兄)平昌(縣)公模【司馬模】、長史馮嵩等刑白馬歃血而盟,推東海(郡)王越【司馬越】為盟主,虓都督河北諸軍事、驃騎將軍、持節,領豫州刺史。”
司馬懿【西晉高祖】 | 司馬師【西晉世宗】 | 司馬攸⊕ | 司馬蕤⊕ | ||||
司馬照⊕ | 無子 | ||||||
無子 | |||||||
司馬柔之⊕ | 司馬建之 | 不詳 | |||||
司馬昭【西晉太祖】 | 司馬炎【西晉世祖】 | 司馬衷【西晉惠皇帝】 | 無子 | ||||
無子 | |||||||
無子 | |||||||
司馬秀 | 不詳 | ||||||
無子 | |||||||
司馬遵⊕ | 無子 | ||||||
司馬鄴【西晉哀宗】 | 無子 | ||||||
司馬熾【西晉仁祖】 | 無子 | ||||||
司馬攸⊕ | |||||||
司馬蕤⊕ | 司馬遵⊕ | ||||||
司馬照⊕ | |||||||
司馬遵之 | |||||||
不詳 | 司馬柔之⊕ | ||||||
司馬睿【東晉中宗】 | 司馬紹【東晉肅祖】 | 司馬衍【東晉顯宗】 | 司馬丕【東晉哀皇帝】 | ||||
司馬奕【東晉廢帝,海西縣公】 | |||||||
司馬岳【東晉康皇帝】 | 司馬聃【東晉孝宗】 | ||||||
司馬沖⊕ | |||||||
司馬昱【東晉太宗】 | 司馬曜【東晉烈宗】 | 司馬德宗【東晉安皇帝】 | |||||
司馬德文【東晉恭皇帝】 | |||||||
司馬毗 | 司馬沖⊕ | 無子 | |||||
無子 | |||||||
司馬黎⊕ | |||||||
司馬黎⊕ | 無子 | ||||||
不詳 | 不詳 | 司馬康之 | 不詳 | ||||
註:人名後加⊕表示存在過繼等關係。 附: 1.司馬鄴,又名司馬業。司馬義,又名司馬羲。 2.司馬攸,生父是司馬昭,嗣父是司馬師。司馬蕤(ruí),生父是司馬攸,嗣父是司馬定國。司馬照,生父是司馬蕤,嗣父是司馬冏(jiǒnɡ)。司馬遵,生父是司馬蕤,嗣父是司馬穎。司馬柔之,生父是司馬宗的兒子,嗣父是司馬冏。司馬沖,生父是司馬睿,嗣父是司馬毗(pí)。司馬黎,生父是司馬模,嗣父是司馬虓(xiāo)。 3.司馬紹的廟號,一作肅祖,一作肅宗。 |
宇文系 | 宇文肱【德皇帝】 | 宇文泰【太祖】 | 宇文毓【世宗】 | |||
宇文覺【孝閔皇帝】 | ||||||
宇文邕【高祖】 | 宇文贇【宣皇帝】 | |||||
宇文阿頭 | 宇文裕 | |||||
宇文晉陵∷ | 宇文求男 | 宇文金殿 | 宇文同 | |||
宇文中山∷ | 宇文豆頹 | 宇文騏驎 | 宇文永 | 宇文該 | ||
宇文深 | ||||||
註: 1.人名後加∷,表示該人物的譜系關係無法根據現有的文獻資料來確定,而是根據稱謂關係來確定。 2.《周書·列傳第十九·宇文測(弟深)傳》:“宇文測,字澄鏡,太祖之族子也。”《周書·列傳第三十二·宇文神舉傳》:“宇文神舉,太祖之族子也。”表中的宇文系、宇文晉陵(宇文普陵)和宇文中山,三支的譜系關係,根據將族子定義為族子本義(即宇文神舉和宇文測都是宇文泰的族子)得出。 附: 1.宇文晉陵,又名宇文普陵。 2.宇文泰,鮮卑名宇文黑獺、宇文黑泰。 3.宇文毓,鮮卑名宇文統萬突。 4.宇文覺,鮮卑名宇文陀羅尼。 5.宇文邕,鮮卑名宇文禰羅突。 |
吐谷渾·吐延·葉延【吐谷渾王】 | 吐谷渾·吐延·碎奚【吐谷渾王】 | |||
慕容廆【前燕高祖】 | 不詳 | |||
慕容皝【前燕太祖】 | 慕容俊【前燕烈祖】 | 慕容暐【前燕幽皇帝】 | ||
慕容泓【西燕肅皇宗】 | ||||
慕容沖【西燕威皇帝】 | ||||
慕容肅 | ||||
慕容垂【後燕太祖】 | 慕容令【後燕獻莊皇帝】 | |||
慕容寶【後燕烈宗】 | ||||
慕容麟【後燕延平皇帝】 | ||||
慕容熙【後燕昭文皇帝】 | ||||
慕容顗【西燕建明皇帝】 | ||||
慕容納【南燕穆皇帝】 | 慕容超【南燕末主】 | |||
慕容德【南燕世宗】 | 無子 | |||
不詳 | ||||
不詳 | 慕容永【西燕中興皇帝】 | |||
不詳 | 慕容大逸豆歸 | 慕容小逸豆歸 | ||
附: 1.吐谷渾·吐延·碎奚,又名吐谷渾·吐延·辟奚。 2.慕容廆(wěi),鮮卑名慕容奕落瑰。 3.慕容皝(huànɡ),鮮卑名慕容萬年。 4.慕容俊,鮮卑名慕容賀賴跋。 5.慕容垂,又名慕容霸、慕容缺,鮮卑名慕容阿六敦。 6.慕容德,又名慕容備德。 7.慕容沖,鮮卑名慕容鳳皇。 8.慕容令,又名慕容全。 9.慕容農,鮮卑名慕容惡奴。 10.慕容寶,鮮卑名慕容庫勾。 11.慕容麟,又名慕容驎,鮮卑名慕容賀鄰。 12.慕容熙,鮮卑名慕容長生。 13.慕容顗(yǐ),又名慕容覬(jì)、慕容凱。 |
從祖兄
含義2:從兄=從祖兄
從兄的第二種含義,指的是祖父的親兄弟的孫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即伯叔祖父(即從祖祖父)的孫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父親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即堂伯叔父(即從祖父)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父親的堂侄(即從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自己的從兄(即從祖兄)。
父親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晉代稱為再從兄,簡稱為從兄;
父親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唐代稱為從堂兄,簡稱為從兄;
父親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現在稱為從兄。
示例2:從兄=從祖兄
南梁·沈約《宋書·列傳第十八·王惠傳》:“王惠,字令明,琅邪(郡)臨沂(縣)人,太保弘【王弘】從祖弟也。祖劭【王劭】,車騎將軍。父默【王默】,左光祿大夫。惠幼而夷簡,為叔父司徒謐【王謐】所知。恬靜不交遊,未嘗有雜事。陳郡謝瞻才辯有風氣,嘗與兄弟群從造惠,談論鋒起,文史間發,惠時相酬應,言清理遠,瞻等慚而退。高祖【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劉裕)聞其名,以問其從兄(從祖兄)誕【王誕】,誕曰:‘惠後來秀令,鄙宗之美也。’”
勃海郡蓚(tiáo)縣高氏世系表 | ||||||
不詳 | 高慶 | 高泰 | 高貴賓 | |||
高懷 | ||||||
不詳 | ||||||
不詳 | 高市賓 | |||||
高樹【文穆皇帝】 | 高歡【高祖】 | |||||
不詳 | 高濟∷ | 高矯 | 高師 | 高和仁 | ||
高元榮 | 不詳 | |||||
不詳 | 不詳 | 不詳 | 高毗∷ | 不詳 | 高當 | |
不詳 | 不詳 | 不詳 | 不詳 | 高法昂 | ||
註: 1.人名後加∷,表示該人物的譜系關係無法根據現有的文獻資料來確定,而是根據稱謂關係來確定。高濟據高允“從叔本義”定;高毗據高允“族兄本義”定。 2.高聰的高祖父的名字無法得知,但根據“高允附傳”的編排次序,認為高聰的高祖父不大可能是高泰。 附: 1.高樹,又名高樹生。 2.高歡,鮮卑名賀六渾。 |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十八·盧玄(玄孫思道、昌衡、元明、潛)傳》:“初,玄【盧玄】從祖兄溥【盧溥】,(後燕烈宗惠愍皇帝)慕容寶之末,總攝鄉部,屯于海濱,遂殺其鄉姻諸祖十餘人,稱征北大將軍、幽州刺史,攻掠郡縣。”
五代·後晉·劉昫、趙瑩等《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五上.良吏上》:“王方翼,并州祁(縣)人也,高宗【唐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王庶人【廢皇后王氏】從祖兄也。祖裕【王裕】,(唐)武德(618年—626年)初隋州刺史。父仁表【王仁表】,(唐)貞觀(598年—649年)中為岐州刺史。”
太原郡祁縣王氏世系表 | ||||
不詳 | 王氏【高宗廢后】# | |||
王裕# | 王仁表 | |||
李虎【太祖】 | 李昞【世祖】 | 李氏【同安公主】# | ||
李淵【高祖】 | 李世民【太宗】 | 李治【高宗】# | ||
註:人名後加#表示存在婚姻關係。 附: 1.王康,又名王秉、王柬。 2.同安公主李氏,是李淵的同父同母妹妹。 |
三從兄
含義3:從兄=三從兄
從兄的第三種含義,指的是曾祖父的親兄弟的曾孫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即伯叔曾祖父(即族曾祖父)的曾孫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曾祖父的侄曾孫(即族曾孫)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祖父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即堂伯叔祖父(即族祖父)的孫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祖父的堂侄孫(即族孫)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父親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即從伯叔父(即族父)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父親的從侄(即族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是自己的族兄。
父親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唐代稱為三從兄,簡稱為從兄;
父親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唐代也稱為族哥;
父親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唐代也稱為三從哥,簡稱為從哥;
示例3:從兄=三從兄
《大唐故使持節都督交州諸軍事、交州刺史、柱國、遂安王墓志銘》:“(遂安郡)王諱安【李安】,字世壽,隴西(郡)成紀(縣)人也。太武皇帝【唐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淵)再從侄,皇上【唐太宗文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李世民)之從兄(三從兄)。”
四從兄至以後
含義4:從兄=四從兄=五從兄=六從兄=……
自己和四從兄(即親同姓)、五從兄、六從兄等,是同天祖父以上(含同天祖父)的兄弟關係。
示例4:從兄=四從兄=五從兄=六從兄=……
唐·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李淳風等《晉書·載記第三·劉曜紀》:“(漢趙襄宗昭文皇帝)劉曜,字永明,元海【劉淵,字元海】之族子(族子裹義)也。少孤,見養於(漢趙高祖光文皇帝)元海。幼而聰彗,有奇度。年八歲,從元海獵於西山,遇雨,止樹下,迅雷震樹,旁人莫不顛仆,曜神色自若。(漢趙高祖光文皇帝)元海異之曰:‘此吾家千里駒也,從兄(漢趙宣成皇帝劉綠)為不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