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區域位置,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氣候特徵,自然資源,電力資源,水產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政治,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技,醫療,體育,文化,友好城市,教育,綜述,中學教育,高等教育,交通,鐵路,公路,航運,航空,旅遊,綜述,主要景區,著名人物,歷史名人,當代名人,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臨海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
夏、商、周:夏、
商、
周(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771年)時,臨海屬甌地。
春秋、戰國:為越人居地,春秋時屬越國,戰國時屬楚國。
漢朝:西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置
回浦縣,設縣治於章安,屬
會稽郡。昭帝時(公元前86年-前74年)置會稽東部都尉於章安。
三國:吳大帝時(222年-252年),分章安縣西部及永寧縣部分境域置臨海縣(以境內臨海山得名)。
吳少帝太平二年(257年),分會稽郡東部置臨海郡,郡治設章安。
晉朝: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分鄞縣800戶、章安縣北部200戶置寧海縣,屬臨海郡。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廢郡,
章安、始豐、
寧海、
樂安併入臨海縣,屬
處州。開皇十一年(591年),移縣治於大固山(今古城街道)。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臨海縣屬永嘉郡。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沈法興陷臨海,稱海州。武德五年(622年),改稱台州。武德六年(623年),輔公祏反,遣徐紹宗攻下臨海,仍稱海州。武德七年(624年),輔公祏平,復稱台州。武德八年(625年),將始豐、樂安、章安3縣併入臨海縣。貞觀八年(634年)復分臨海縣置始豐縣。上元二年(675年)分臨海縣東北部置寧海縣。開元二十一年(733年)隸江南東道。天寶元年(742年)復稱臨海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稱台州。光啟三年(887年),升置德化軍。
宋朝: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吳越國除,入宋版圖,隸兩浙路。
元朝:至元十四年(1227年),改台州為台州路總管府,仍設治於臨海,隸江浙行省浙東道。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台州路為台州府,隸浙江省。
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入清版圖,沿明制。康熙元年(1662年)隸浙江省紹台道。七年隸寧台溫海道。十一年隸台海道。二十四年隸寧台道。雍正四年(1726年)隸寧紹台道。清宣統三年(1911年)八月,辛亥革命,九月台州光復,成立軍政分府,隸省軍政府。
自唐至清,臨海歷來為台州的州、郡、路、府治所。
中華民國: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廢府、州、廳制。7月,撤銷台州軍政分府,直屬省政府。
1916年,道廢,直屬省政府。
1921年6月,浙江省政府在省縣之間試行縣政督察專員,臨海屬第六區。9月改設特區,屬第五特區。
1922年10月,改屬為第四特區。
1924年8月,設定臨海行政督察區,置專員公署。
1925年,據行政院新頒《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組織暫行條例》,台州稱第七行政督察區,臨海屬之。
1929年7月,以南田縣全部境域及寧海縣東南部18鄉鎮、臨海縣東北部5鄉鎮置
三門縣,以地瀕三門灣而得名。
1937年4月,劃屬為第五區,未及實施,7月又重劃屬第六區。
1949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臨海,建立縣人民政府。同年10月,成立
台州專區,駐臨海。
1950年5月,撤銷臨海城關直屬區,劃歸臨海縣。
1957年7月,復置台州專區,臨海復屬之。
1958年10月,三門縣撤銷,併入臨海縣。12月,撤銷台州專區,臨海劃屬
溫州專區。
1962年4月,復置台州專區,臨海復屬之,復置三門縣,原屬三門縣地全部劃出。
1978年10月,台州專區改稱台州地區,臨海屬之。
1980年7月,前所公社劃歸新置的海門特區。
1983年1月,沿海公社劃歸椒江市。
1984年底,劃章安、楊司、梓林、黃礁及大汾4個村歸椒江市;翌年,撤銷章安區,設上盤區。
1986年3月,國務院批准撤銷臨海縣建制,設立臨海市,是台州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1994年8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台州地區,設立地級台州市,市人民政府駐
椒江區,臨海市為省轄市,由台州市代管。
行政區劃
2001年1月,臨海市行政區劃調整:
撤銷城關鎮、小溪鄉建制。同時將大田鎮所轄下洋岩、莊頭、前江、西林、塘里、桑園、洛河、柘溪、雙田、梅岙、獅雲、麻地頭12個村和邵家渡鎮所轄開石、橋東、西新3個村改由臨海市直轄。
設立古城街道辦事處,以原城關鎮東湖、鹿城、巾山、古樓、西郊辦事處的地域範圍為行政管理範圍,轄49個居委會、33個村,駐鹿城路(原城關鎮駐地)。
設立大洋街道辦事處,以原臨海經濟開發區、原大田鎮所轄12個村和原邵家渡鎮所轄3個村的地域範圍為行政管理範圍,轄8個居委會、30個村,駐五家殿村。
設立江南街道辦事處,以原城關鎮城南辦事處和原小溪鄉的地域範圍為行政管理範圍,轄1個居委會、39個村,駐向陽路。
2001年12月,臨海市行政區劃調整:
撤銷紅光鎮、水洋鎮建制,合併設立沿江鎮。沿江鎮轄46村,駐水洋村(原址)。
撤銷張家渡鎮、愛國鄉建制,合併設立
括蒼鎮。括蒼鎮轄47村,駐括蒼路1號(原張家渡鎮址)。
撤銷更樓鄉、沿溪鄉建制,和古城街道的八疊、岙東、岙西、里柱、龍潭坑、坑頭、下魯、方山頭、渡頭、留賢10村合併設立永豐鎮。永豐鎮轄78村,定址留賢村。
古城街道管理範圍調整為23村、12社區居委會,駐鹿城路295號(原址)。
撤銷大田鎮、仙人橋鄉建制,以原仙人橋鄉的行政區域和原大田鎮的浚頭、桐岩嶺、上西遼、瓦窯山、牌前、下曼、姜岙、嶺腳、江根、東坑、西溪、黎明、小坑、楓林、黃泥坦、谷岙、南城、兩頭門18村合併設立匯溪鎮。匯溪鎮轄37村,定址浚頭村。
撤銷東洋鎮、連盤鄉,將原東洋鎮和原連盤鄉的連盤、永興、盈峙、公平、浦後、四聯、三聯、里魚、珊瑚、雙聯、岙里、新橋、英雄、岩下、中城、山南、塘坤、屯峙、新山、陳家、武坑、武坑閘、白箬峙、冬瓜山、石桌塘、後面山、南港27村與桃渚鎮合併。桃渚鎮轄80村,駐順南村(原東洋鎮址)。
撤銷雙港鎮、黃坦鄉建制,與白水洋鎮合併。白水洋鎮轄145村,駐白水洋村(原址)。
撤銷川南鄉、溪口鄉、市場鄉建制,將其和原連盤鄉的東連、知建、花山、應山塘、肯步、蘭江塘、岙底陳、塘里洋8村併入杜橋鎮。杜橋鎮轄123村、6居委會,駐前王村(原址)。
撤銷康嶺鄉建制,併入東塍鎮。東塍鎮轄68村,駐康西村(原址)。撤銷嶺景鄉,併入河頭鎮。河頭鎮轄60村,駐河頭村(原址)。
將原大田鎮其餘行政區域(下高、下街頭、橫街、上街頭、大脈嶺、白築、孔岙、田圳、白石、橫溪、方家弄、砟溪頭、雙山、下匯頭、大田劉、大田橋、橋坑、謝家岙、石門、大屋、山里、山前、嶺下、嶺里、嶺外、嶺坑、雲溪、雙獅、雙廟、廟洋、上彭、上沙、寺後、青田、朝陽、下沙周、下沙馬、下沙屠38村,浦山、花園2居委會)改由臨海市政府直轄並設立大田街道辦事處。大田街道辦事處的管理範圍為38村、2居委會,駐河東路36號(原大田鎮址)。
調整後,臨海市轄杜橋、白水洋、汛橋、邵家渡、桃渚、東塍、沿江、括蒼、湧泉、小芝、上盤、尤溪、河頭、永豐、匯溪15鎮,城區設古城、大洋、江南、大田4街道。
2004年1月18日,臨海市行政區劃調整:
同意撤銷臨海市邵家渡鎮建制,其行政區域由臨海市政府直轄,並在此範圍內設立邵家渡街道辦事處作為臨海市政府的派出機構。邵家渡街道辦事處管理原邵家渡鎮的44個行政村,辦事處駐邵家渡村(原邵家渡鎮政府駐地)。
地理環境
區域位置
臨海位於浙江省東南沿海,西北距省會杭州市245公里。東靠東海,南接
椒江區和
黃巖區,西連
仙居縣,北與
天台縣、
三門縣接壤。東西最大橫距8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44公里,陸地總面積2203平方公里,其中
城市建成區面積46.6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59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27公里。
臨海地理坐標介於北緯28°40′~29°04′,東經120°49′~121°41′之間。
地形地貌
臨海地質構造屬華夏陸台閩浙地質的組成部分。境內地貌受西北部的
天台山脈和西南部的
括蒼山脈控制,類型複雜多樣,以切割破碎的丘陵和山地為主要特徵,兼有谷地、平原、江河、灘涂、島嶼,其中山區、丘陵占2/3以上,形成”七山一水兩分田”的地貌格局。境內自然作用強烈,地貌以侵蝕堆積最為發育。主體可分西南—西—北部山地丘陵、中部河谷平原、東部沿海平原和沿海島嶼四個類型。
臨海境內背山面水,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地勢自西向東傾斜。西部有大雷、赤峰、羊岩諸山環立,海拔在700~1200米之間。中部是
斷陷盆地,東部為濱海平原,地勢平坦,河浦縱橫。其外緣為淺海灘涂,海域有大小島嶼86個。
河流水文
據統計,臨海水域面積為台州最大,約132.6平方公里,擁有的河流也最多,總計2900多條,河道總長度約3360公里。臨海自然水系主要屬於
靈江水系,小部分屬於直接入海的洞港和海游港小流域。中、西部山丘區域溪流眾多,東部平原河網縱橫交錯。
主要河流有靈江及其上游幹流
永安溪、支流
始豐溪、雙港溪、方溪、大田港、義城港以及直接注入靈江和
台州灣的百里大河、直接出海的桃渚平源河網。其中,靈江是浙江第三大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境內流域面積2000多平方公里。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0.7%,平原面積占22.8%,水域面積占6.5%。
氣候特徵
臨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氣溫17.1℃,全年積溫5370℃,無霜期241天,平均蒸發量1231.4毫米,屬濕潤地區,5~6月為梅雨季節,7~9月以晴天為主,夏秋之交颱風活動較頻繁。
自然資源
電力資源
臨海水力資源豐富,已建有小水電站87座,其中,括蒼山風力發電場,位於括蒼鎮的括蒼山頂的米篩浪周邊,是世界上相對海拔高度較高的風電場。1995年3月,經國家經貿委立項,1997年1月開工,1998年6月竣工,總投資23430.5萬元。共安裝風力發電機組33台,每台600千瓦,總裝機容量1.98萬千瓦。2005年又增裝風力發電機組2台×750千瓦,使總裝機容量達到了2.13萬千瓦,設計年可發電量6360萬千瓦時,年實發電量2850萬千瓦時。
水產資源
臨海市有帶灘涂面積8.7萬畝,盛產大黃魚、小黃魚、帶魚、鯧魚、魚時魚、石斑魚、鰳魚、馬鮫、海鰻、墨魚及對蝦、梭子蟹、青蟹等海產品。
生物資源
臨海市有國家保護的鐘萼木、浙江樟、花櫚木、凹葉厚朴等19種樹種,野生動物90餘種,其中有雲豹、黑鹿等11種為國家級保護動物,省級7種。
礦產資源
臨海市礦產資源有:鐵、錳、鉛、鋅、銅等,非金屬礦有黃鐵礦、螢石、珍珠岩、澎潤土、磷灰石、黃嶺土、石英岩礦等。
人口
臨海人口記載,始見北宋熙寧(1068-1077),近六萬;大觀三年(1109),十四萬;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十五萬五千;元代僅有郡數,縣無考;自明迄清,徘徊六七萬間;康熙五十二年(1713),行
攤丁入畝,以五十年(1711)原額為定數,其後滋生不增賦,遞雍正至乾隆九年(1744),仍其舊,為七萬三千左右;此後歷一百二十餘年迄同治十年(1871),按保甲冊得四十六萬八千;宣統元年,分鄉調查,為五十六萬六千。探諸史跡,在康熙“攤丁入畝”以前,有避丁匿報;清末,有競選浮報,且清有例六十以上,十六以下或不計口,其間粗疏弊陋甚多,記載難稱翔實。
中華民國元年(1912)為57萬;8年增至66.8萬;其後歷18年大飢,抗戰、內戰,29年三門建縣劃出小雄等5鄉,至37年減為52萬。
解放初(1949年海門劃出不計)為51萬,至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縣合102萬餘。30餘年增1倍,平均年增1.6萬,年遞增率2.27%。增長最高為1963年,增率3 52%;最低為1980年,增串0.82%。增長之速,史所未見。自1963年起實行
計畫生育,人口走向有計畫發展。
截至2016年末,臨海市共有戶籍總戶數37.95萬戶,同比淨減少3844戶,戶籍總人口119.98萬人,同比增加4159人。其中男性人口62.19萬人,女性人口57.80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7.6:100。全年共出生11939人,死亡6378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別為9.97‰和5.3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4‰,比2015年下降1.9個千分點。總人口中城鎮人口41.18萬人,鄉村人口78.80萬人。
臨海市2016年加補報出生計畫生育率為95.01%,同比增加7.74個百分點,其中2016年出生計畫生育率為97.29%,已婚育齡婦女綜合節育率為82.58%,同比下降3.63個百分點。
政治
類別 | 職務 | 姓名 |
市委領導 | 台州市委常委、臨海市委書記 | |
市委副書記 | |
市委常委 | 盧才超、邱蓉、胡新民、施偉軍、黃山河、董金喜、蔡建軍 |
政府領導 | 市長 | |
常務副市長 | |
副市長 | |
政協、人大 | 市人大主任 | 朱堅國 |
市政協主席 | |
參考資料: |
經濟
綜述
2016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515.6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4.25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221.89億元,增長8.0%;第三產業增加值249.47億元,增長10.3%。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8.7:44.4:46.9調整為8.6:43.0:48.4。按戶籍人口計算的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3047元,比上年增長8.3%,按人民幣對美元年平均匯率(1美元=6.6423元)折算為6481美元。
第一產業
2016年,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3.0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3%。其中農業產值33.73億元,增長2.2%,林業產值1.78億元,下降2.5%,牧業產值8.89億元,增長13.3%,漁業產值28.36億元,增長5.6%。
2016年,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0.3千公頃,比上年增長1.0%。糧食播種面積為20.64千公頃,增長0.1%,糧食公頃產量6769公斤,增長143公斤,糧食總產量13.97萬噸,增長2.3%。非糧作物播種面積19.74千公頃,下降4.8%。糧食作物與非糧作物播種面積的比例為52.3:47.7。全年油料產量2709噸,下降16.23%,棉花產量115噸,下降8.7%,甘蔗產量5571噸,下降16.6%,蔬菜產量34.96萬噸,減少1.5%,果用瓜產量6.08萬噸,增長3.9%。全年蠶繭產量95噸,下降2.1%,茶葉產量1096噸,增長1.4%,水果產量37.66萬噸,下降2.8%,其中柑桔產量20.98萬噸,下降8.2%。
2016年,全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合格面積135.0公頃,四旁零星植樹21.0萬株,年末實有封山育林面積1304.0公頃;全年木材產量2.06萬立方米,竹材40.9萬根;年末實有自然保護小區20個,自然保護小區面積3648.47公頃;全市有林地面積144.91千公頃,森林覆蓋率為64.4%。
2016年,全年肉類總產量2.89萬噸,比上年增長34.4%,禽蛋產量3789噸,增長7.3%,牛奶產量1715噸,下降23.5%。生豬出欄24.62萬頭,下降30.8%,年末生豬存欄9.81萬頭,下降28.9%;家禽出欄99.21萬隻,增長79.5%,年末家禽存欄64.74萬隻,增長55.4%。
2016年,全年水產品總產量13.49萬噸,比上年增長5.6%。其中海洋捕撈產量10.57萬噸,增長3.7%;海水養殖產量1.34萬噸,增長25.1%。
2016年,全年完成水利總投入10.61億元。年末全市擁有水庫89座,水庫總庫容3.92億立方米,堤防總長度239.02公里。全市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8.49千公頃。全年農村用電量19.09億千瓦時,增長14.9%。化肥施用量(折純)2.19萬噸,與2015年持平。
第二產業
2015年全市完成工業增加值171.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2%。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工業法人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77.20億元,增長1.1%,完成工業銷售產值590.60億元,增長4.1%。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1.97億元,增長1.3%,股份合作制企業2.74億元,增長10.7%,有限責任公司142.98億元,下降9.6%,股份制企業134.18億元,增長12.1%,私營企業334.80億元,比上年增長6.2%,港澳台投資企業25.00億元,增長3.6%,外商投資企業15.53億元,下降45.8%。製造業的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製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49.05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95.8%。
工業產品產銷率為87.21%;實現利稅總額57.16億元,增長32.1%,其中利潤總額36.81億元,增長38.9%;虧損企業虧損額3.55億元,下降6.8%。
規模以上重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02.97億元,比上年下降6.6%,輕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74.23億元,增長8.2%。三大主導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23.30 億元,增長1.0%,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62.5%。其中醫藥化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74.11億元,增長22.3%,休閒用品禮品業137.17億元,下降1.5%,汽車機械業112.02億元,下降18.5%。其他重要產業中,橡膠塑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7.94億元,增長8.1%,建材業67.27億元,下降5.7%,船舶製造業12.09億元,下降12.7%。全市工業總產值超億元的企業有149家,比上年減少4家,完成工業總產值537.74億元,比上年增長5.8%,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9.4%,其中超10億元企業10家,比上年減少2家。
2015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34.7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2%。71家建築企業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424.77億元,增長13.2%,其中竣工產值314.18億元,增長44.5%。全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3105.18萬平方米,增長6.4%。
2015年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86.57億元,比上年增長14.0%。其中工業性投資140.70億元,增長11.1%。投資項目(單位)投資完成242.87億元,增長13.2%。基礎設施完成投資66.99億元,增長16.5%。非國有投資209.39億元,增長17.9%,國有投資77.18億元,增長4.5%。分行業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22億元,增長6.2%,第二產業完成投資141.85億元,增長6.0%,其中製造業完成投資135.00億元,增長17.5%,第三產業143.49億元,增長23.3%。
第三產業
2015年完成郵電業務收入9.25億元,比上年下降3.9%,其中郵政業務收入0.87億元,下降3.5%,電信業務收入8.39億元,下降3.9%。年末城鄉固定電話用戶14.60萬戶,比上年末下降18.1%;年末行動電話用戶達111.79萬戶,比上年末下降12.7%。固定電話普及率由上年末的15.0部/百人下降到12.1部/百人;行動電話普及率由上年末的107.5部/百人下降到93.5部/百人。年末全市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數達25.72萬戶,增長10.0%,移動網際網路用戶84.09萬戶,增長11.8%。
2015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43.70億元,比上年增長18.3%,其中住宅投資34.14億元,增長50.3%。全年房屋施工面積286.60萬平方米,增長0.8%,房屋竣工面積12.79萬平方米,下降82.8%;商品房銷售面積36.84萬平方米,下降20.3%,商品房銷售額29.26億元,下降23.8%;待售面積13.24萬平方米,增長16.0%。
2014年,共接待國內遊客1210.35萬人次,比2013年增長20.2%;接待海外旅遊者5689人次,下降32.8%。2014年實現旅遊總收入115.70億元,比2013年增長20.7%,其中國內旅遊收入115.59億元,增長20.8%,海外旅遊收入188.97萬美元,下降40.6%。
2015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1.90億元,比上年增長9.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6%。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76.44億元,增長10.1%,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5.46億元,增長7.8%。按消費形態看,餐飲收入18.54億元,增長14.8%,商品零售183.36億元,增長17.1%。
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服裝鞋帽類比上年下降7.1%,中西藥品類增長13.4%,汽車類零售額增長7.1%,日用品類下降21.6%,通訊器材類增長39.7%,糧油食品飲料菸酒類下降3.6%,石油及製品類下降4.4%,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則下降12.8%。
2015年末擁有各類商品交易市場81個,其中消費品市場71個,生產資料市場9個,服務市場1個,成交額51.92億元,年成交額超億元的市場7個。
2015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比上年上漲1.0%,其中服務項目價格水平下降0.4%,消費品價格水平上漲1.6%。分類別看,八大類商品價格“五升三降”:食品類、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菸酒及用品類、衣著類和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出現上漲,分別上漲3.9%、3.7%、3.2%、1.4%和1.0%;食品類中,肉禽及製品和鮮菜漲幅較大,分別上漲9.3%和8.4%;交通和通訊類、居住類和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則分別下跌3.9%、1.8%和0.8%。
2015年全市完成外貿自營進出口總額28.1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5%,其中自營出口26.54億美元,增長6.6%,進口1.63億美元,增長4.9%。有出口實績的企業553家,比上年末增加18家,其中出口超1000萬美元企業有46家。出口分企業看,自營生產企業實現出口26.54億美元,增長6.6%;外商投資企業出口2.19億美元,增長1.1%;外貿公司出口1.05億美元,下降3.8%。出口分大類產品看,戶外休閒用品禮品出口12.45億美元,增長1.2%,醫藥化工7.07億美元,增長18.0%,光電產品2.14億美元,增長24.2%,日用品1.73億美元,增長10.5%,紡織服裝0.40億美元,增長33.7%,機電設備1.54億美元,下降17.1%。其中機電及高新產品出口10.12億美元,增長9.3%。
2015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增資項目4個;實際利用外資5410萬美元,增長31.6%。全年新批境外投資項目8個,總投資額6931萬美元。引進市外內資62.59億元,其中市外台州市內23.30億元,台州市外內資4.14億元,省外內資35.14億元。
社會事業
科技
2015年全市新增中國馳名商標1件,浙江著名商標7件,浙江名牌產品3個,台州著名商標8件,台州名牌產品7個。列入國家級科技項目計畫10項,省級136項;省級科技成果鑑定112項;省級科技進步獲獎3項,台州市級9項。全年申請專利2633項,專利授權2425項,其中發明216項。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契約32項,技術交易額2.1億元。年末全市共有上市企業6家,新三板掛牌企業8家。
2015年末全市地方國有企事業單位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2577人,其中高中級職稱人員5853人。年末擁有農民技術職稱人員18552人。全年地方財政科技投入14643萬元,比上年增長10.0%。
醫療
2015年末全市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684個,其中醫院、衛生院79個,實有醫療床位4828張。全市擁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6515人,其中執業醫生和執業助理醫生2854人,註冊護士2505人。年末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5.45人,其中每千人擁有執業醫生和執業助理醫生2.39人。全市嬰兒死亡率2.82‰,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3.73‰。全年有7854人次參加無償獻血。全市有衛生防疫技術人員100人,社區衛生服務站31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100%,衛生戶廁普及率97.44%。
體育
2015年大力開展群體活動,全民健身運動進一步普及,成功舉辦了臨海市第十六屆運動會。積極承辦浙江省健美操錦標賽、全國毽球錦標賽等大型賽事,不斷提升臨海知名度和美譽度。積極備戰參賽台州市第四屆運動會,取得優異成績,獲得金牌78.5枚,創歷屆參賽最好成績。全市全年共奪得國際級金牌2枚,銀牌2枚;國家級金牌2枚,銀牌3枚,銅牌3枚;省級金牌15.5枚,銀牌13枚,銅牌24枚。
文化
2015年開展文化下鄉682場次,其中送戲下鄉386場次,送書3.2萬冊,送講座、展覽258場次,跨市縣文化走親6場次,市域內鄉鎮間文化走親38場次。申遺工作順利推進,《台州府城牆保護規劃》順利通過國家文物局評審。台州府城牆申遺項目獲浙江省人民政府支持意見。完成小芝新石器時期遺址調查勘探工作,發現小芝峙山頭遺址約距今8500年~7000年,填補了臨海市史前文化遺址的空白。建成並對外開放台州府刺繡博物館、永利秤專題性陳列館。年末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項,省級18項,台州市級41項,市級106項。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2處,市級文物保護點20處,省級自然化石保護區1處。年末共有電影放映單位32個,其中電影院3個,劇院1個,電影放映3.43萬場次,電影觀眾343萬人次。年末公共館藏圖書43.47萬冊,全年接待讀者30.15萬人次,借閱書刊30.17萬冊。市博物館年末文物藏品9422件,其中一級品5件,二級品124件。全年公共廣播節目播出時間6270小時,公共電視節目播出時間4808小時。年末全市擁有有線電視用戶28.67萬戶,廣播和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均達到100.0%。
友好城市
友好城市:韓國橫城郡
交流城市:波蘭波德哥洛茲市、日本敦賀市
教育
綜述
臨海素有“小鄒魯”和“文化之邦”的美譽。自唐廣文博士
鄭虔來台州開辦學館、啟蒙教化之後,民重耕讀,教育發達,名人輩出。在歷代科舉中,出過3位狀元,1位榜眼,1位武探花,共有進士357人,其中最盛的宋代達217人。清
光緒年間,建有中學堂2所,高等國小堂6所,初等國小堂30所。
臨海全市建成省教育強鎮16個,台州市教育明星鎮17個,台州市教育基本現代化鎮(街道)2個,國家級重點職校1所,省級重點中學5所,省示範學校22所,台州市示範學校19所,台州市教育基本現代化學校57所,國家級綠色學校1所、省級綠色學校10所、台州市級綠色學校40所、省標準化學校51所,省級以上“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9所。
截至2016年底,全市有普通中學44所,在校生5.67萬人;中等職業學校8所,在校生2.06萬人;普通國小89所,在校生8.51萬人。全市普通高校錄取5846人。義務教育普及得到鞏固。國小入學率、國小鞏固率、國中入學率和國中鞏固率均為100%,初升高比例為97.6%。16年教育普及率98.47%。全市共有幼稚園239個,在園幼兒數3.58萬人,特殊教育在校學生315人。全市共有中國小(幼稚園)專任教師1.01萬人,幼稚園和普通國小專任教師大專畢業及以上達標率分別為90.48%和96.3%;普通國中、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專任教師本科畢業及以上達標率分別達到94.97%、99.34%和94.11%。
中學教育
臨海的中學教育,發軔於清。當時海禁初開,歐風東漸,中學教育應運而生。光緒二十八年(1902),清廷頒詔,在各省、府、縣分別設大、中、國小堂,台州時任太守徐承禮改三台書院為三台中學堂,此為臨海第一所中等學校,後陸續創辦私立回浦學校、私立振華初級中學、私立建成初級中學、私立椒北中學、私立慈幼初級中學等學校。
高等教育
臨海的師範教育,最早是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三台中學堂內添設之簡易師範科和私立耀梓師範學堂,後陸續有赤城初級師範學校、台屬六縣聯立女子簡易師範學校等創辦。迭經變更,成立台州師範學校,後升格更名為台州學院。
高等院校 |
本科 | | --------- | --------- |
高職專科 | | --------- | --------- |
高級中學 |
| | | |
浙江省二級重點中學 | | --------- | --------- |
浙江省三級重點中學 | | --------- | --------- |
其他普通高級中學 | | 臨海市上盤中學 | 臨海市新時代中學 |
| | |
職業高級中學 | | | |
台州交通技校 | 臨海市海商職業技術學校 | 臨海市江南職業技術學校 |
臨海市東湖職業技術學校 | --------- | --------- |
部分初級中學 |
| | | |
| | | 大田初級中學 |
部分國小 |
| | | |
| 古城國小 | 回浦實驗國小 | |
| | 東塍中心校 | 東塍第二國小 |
交通
臨海區域位置優越,交通便捷,基礎設施配套齊全,台州及浙江沿海中部的陸上交通樞紐。
鐵路
規劃中的
金台鐵路初擬在2015年內開工建設,將設立臨海南站和臨海東站。
公路
臨海擁有鄉道以上等級公路69條,公路通車總里程1984.2公里,公路密度90公里/每百平方公里。農村公路全面實現“等級公路通村率”和“公路硬化率”兩個100%,高級路面鋪裝率達到100%,市域“半小時交通圈”正形成。
臨海市客運中心位於臨海市靖江中路,南鄰雙鴿和平國際酒店,西連104國道。
臨海市汽車客運總站綜合體,位於臨海大道以北、東渡路以東、柏葉路以南、東港路以西區塊。市汽車客運總站綜合體一期工程,按國家一級客運站標準規劃建設,可滿足高峰期日傳送旅客4萬人次的使用需求,是集公交客運、農村短途客運、長途客運、旅遊客運、計程車服務為一體的公路綜合交通樞紐。項目總建築面積約7萬平方米,總投資約5億元,並於2014.12.30正式開工。
航運
浙江第三大內河——
靈江航道穿境直通東海,有紅光深水碼頭和對外開放的液化氣專用碼頭,內外輪可通過
海門港連線上海、大連、香港及世界各地港口。
臨海
頭門港地處中國南北航線與長江航線“T”形黃金交匯點,距國際主航道僅13.5海里,港區兩側自然水深8至12米,規劃碼頭岸線總長約28.7公里,年設計吞吐量1.61億噸。是台州沿海產業帶的重要增長極,是浙江海洋經濟的新高地。通過金台鐵路、金台高速,向浙中、浙西以及江西、湖南輻射。頭門港一期工程估算投資約104億元(於2014年12月26日正式開港),這是作為國家戰略的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未來可發展石油倉儲、能源儲運、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港口物流等臨港產業。
航空
臨海頭門港區還規劃建設一個民用機場。
旅遊
綜述
臨海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發達,還保留著許多古遺址、古建築、古墓葬和大批珍貴文物,著名的有:江南古城、
巾山塔群、東湖公園、桃渚
戚繼光抗倭古城、武坑風景區、大坎頭珊瑚岩、
譚綸畫像、
戚繼光表功碑、
千佛塔、溪口古窯址群、鄭虔墓、翼龍化石產地保護區等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峰、珊瑚岩群分別被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和多功能國家級地質公園。台州府城牆和
桃渚古城被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桃渚被命名為
國家地質公園,
湧泉寺、
三峰寺等旅遊景點建設也已完工。
主要景區
台州府城牆
台州府城牆(又稱江南長城、江南八達嶺)位於臨海市的老城區,始建於東晉(一說南朝),北宋大中祥符年間(公元1008年至公元1016年)重建。後元代統治者下令拆毀各地城牆,台州府城牆以其防禦水患的重要功能得以倖免。歷代均有修繕,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建
瓮城。是具有軍事防禦與防洪雙重功能的府城城牆。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景區。中國古建築學泰斗
羅哲文先生把台州府城牆讚譽為北方明長城的“師範”和“藍本”。
東湖
東湖位於臨海市區。開鑿於北宋,湖面平波十頃,亭台如畫,中懸洲渚,堤隔橋連,春風秋月,流光溢萌,芳香四溢,湖光山色,交相輝映。
臨海東湖之名,以緊臨台州府城牆東側而得,原為城北白雲、山宮數溪匯合處。此湖的歷史也是有些來頭了,據說是在宋熙寧四年(1071)時,由郡守
錢暄開鑿而成。南北長近500米,東西寬約150米。
括蒼山 括蒼山,又名真隱山、天鼻山,主峰
米篩浪位於臨海市括蒼鎮,是浙江名山之一。主峰米篩浪,海拔1382.6米,是浙東第一高峰,被稱為“泰山之佐”。《台州府志》曾引用《五嶽圖序》云:“登之見滄海,以其色蒼蒼然接海,故名括蒼。”
括蒼山,是21世紀中國大陸第一縷曙光首照地,這裡欣賞日出以後又可領略山下霧海抬升成雲的雲海奇觀。
巾子山(巾山)
巾山,位於臨海市西南隅,高百米,三面臨街,南瀕靈江,兩峰聳立,中垂凹谷。相傳皇華真人得道升天時墮下巾幘而成此山,山上石壁仍刻有“遺巾處”。
山形東望如麒麟,西看似伏牛。峰頂雙塔差肩屹立千年,稱大小“文峰”,建於唐朝。山腰建有南山殿塔,西有
多寶塔。一磚一佛,共千餘尊,又叫“千佛塔”,一山四塔,實屬少見。山頂兩峰對峙,峰上各一塔,稱“大小文峰塔”,同時建於唐代,皆重建於清代同治四年(1865),西峰西南側,有建於明代萬曆四十三年(1615)的南山殿塔,秀挺如筍,與左側一棵古樟並立,一纖一壯,相映成趣,南山嶺北,有一塔,為元代大德三年(1299年)所建;山上林木茂密,風景幽麗,著名的景點有:
三元宮、南山殿、巾山寺、天寧寺、茅庵、
望江樓、聽濤閣、
翠微閣、明代摩崖題刻40餘年。歷為道、佛名山。
桃渚城
桃渚城,始築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明代抗倭遺址。古城的東、南、西建有三座城門,城門外築有瓮城,利用防守,便於殺敵。城內保存完整的古軍事街巷格局,東門至西門的主街有5米寬、400米長似游龍形,互不望底。南門至衙門是官道,筆直通往,衙門的右側是練兵的校場;左側是休憩的花園;前面是穿城而過的化龍渠;後面是山腳通向東敵台的通信道。南北小巷各有五條,錯齒交叉,互不直通。環內線一周是跑馬道,有4米寬,用於運兵防禦。是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地質公園,位於臨海市區東南約41公里東海之濱的桃渚鎮城裡村,東南距海僅10餘公里。桃渚城是浙江省保存最完好的所城,是研究明代衛所制度與沿海防禦體系的重要實物資料。
紫陽古街
紫陽古街位於臨海的江南長城景區,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浙江第一古街。紫陽古街因道教南宗始祖紫陽真人
張伯端而得名。全長1080米,寬4至5米,為南北走向,貫穿古城區,是國內最長、保存較為完整的一條歷史古街區之一,沿街兩側商鋪林立,藥鋪、染布坊、茶館、酒樓等百年老店鱗次櫛比,熱鬧繁榮。長期積澱的民俗風情、文化內涵、古老名店,顯示出無限的魅力。
台州府文廟
台州府文廟,位於市區回浦路與府前街交匯處,始建於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是州學之所在。明清時期,台州文廟府學規模有所擴大,是明清時期台州最大的文廟府學,呈現出右廟左學的新格局,開創了台州文廟“
廟學合一”的新體制。一度時期,台州府文廟曾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台州府文廟已顯斑駁,只有那高翹起的飛檐,還表明它曾經的顯赫地位。2001年6月進行修繕,按照《台州府志》等史志記載的孔廟原貌進行。2005年,台州府文廟重新修繕落成。修復後的台州府文廟有大成門,名宦祠,鄉賢祠,欞星門,潘池,東、西兩廡,杏壇,露台,大成殿,明倫堂,啟聖殿等,占地5000多平方米。
江南大峽谷
江南大峽谷,位於浙江省臨海市尤溪鎮境內,東北距臨海市區12公里,東臨台州市50公里,南連黃岩長潭水庫,西融括蒼山省級旅遊區,峽谷全長約35公里,沿線海拔高度300-900米,呈階梯式上升。
江南大峽谷以其神秘而誘人,以其秀美而攬勝,境內景點很多,有清澈見底的指岩浴場、美麗幽靜的情人谷、惟妙惟肖的鯽魚島、深邃險峻的漏斗峽、深不可測的七折潭、峭壁如削的天門嶺、碧波蕩漾的竹海、濤聲陣陣的松林、神秘幽雅的法海寺、古樸原始的坪坑古村……有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七折潭、羊尾、天門嶺),溫帶綠葉闊葉林原始植被保護區1個,野生植物保護區1個。
著名人物
歷史名人
王士性
王士性(1547-1598),字恆叔,號太初,宗沐侄,臨海城關人,人文地理學家。少年好學,喜遊歷。萬曆五年(1577)進士,授確山知縣。歷任禮科給事中、廣西參議、河南提學、山東參政、右僉都御史、南京鴻臚寺正卿,不久致仕歸里。士性一生,游跡幾遍全國,凡所到之處,對一岩、一洞、一草,一木之微,悉心考證;對地方風物,廣事搜訪,詳加記載,並成著作。
洪頤煊
洪頤煊(1765-1837),字旌賢,號筠軒,晚號倦舫老人,臨海人,洪坤煊之弟。嘉慶七年(1802)入京赴試拔貢生,官直隸州州判、廣東新興知縣。初為孫星衍門生。嘉慶六年(1801)拔貢生,為
孫星衍門人。星衍署山東督糧道,頤煊客其幕,為撰《孫氏書目》及《平津館讀碑記》十二卷。入貲為直隸州州判,署廣東新興縣事。阮元督兩廣,知頤煊吏才短而文學優,延之入幕。頤煊著有《筠軒詩文鈔》十二卷,《台州札記》十二卷,《倦舫書目》十卷,《經典集林》三十五卷,《
讀書叢錄》二十四卷,《管子義證》八卷,《諸史考異》十八卷,《漢志水道疏證》四卷,《孔子三廟記注》八卷等,《清史·文苑》有傳。
洪震煊
洪震煊(1770-1815)字百里,一字杉堂,“少有雋名,補諸生,益勵學。”在詁經精舍時,阮元主修《十三經校勘記》,震煊分校《小戴禮》;
阮元主纂《經籍纂詁》,震煊分纂《方言》,“人皆服其精審”。此外,他考證《夏小正》所謂之“鞠”即是“虛星”以及考證孔子適衛的時間,都“絕無差忒”。震煊性孤介,尤精《文選》學。對於學問之道,震煊認為:“讀書貴自得,何以名為。”故凡有所撰著,必求有所創見,不欲其多,但求其精,所著有《夏小正疏義》四卷,附《音釋》一卷,《飯飯傳奇》四卷,《石鼓文考異》一卷以及《杉堂詩鈔》一卷等。
洪坤煊
洪坤煊(1760-1792)字載厚,號地齋,幼年早慧,“好讀書,才氣奮迅,精訓詁之學”。乾隆五十四年(1789)
朱珪視學台州,愛其學識,命試優等,充拔貢。五十七年(1792)參加順天鄉試,中舉,偶感身體不適,自疑疲勞過度以致虛脫,誤服參、芪,遂不起,榜發十餘日而卒。時人悼之以詩云:“籍甚文名落拓身,每於疏散見天真。憐才竟負朱公叔,古貌空傳
杜子春。萬卷書憑棺束骨,千金方誤藥沾唇。都門舊雨知無幾,誰送靈車而下路濱。”與蕭山
王紹蘭、東陽王上層並稱“
浙東三傑”。所著有《尚書補義》六卷,《詩經補註》二卷,《讀左須知》二十四卷,《群經宮室圖考》十六卷等等。
宋世犖
宋世犖(1765-1821)字卣勛,號確山,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中舉,做過福建大田知縣和陝西
扶風知縣。生平“究心經學,兼工詞翰”,與著名學者
王引之、洪頤煊、
戚學標等相友善。世犖中舉之後,初掌鹹安宮教習,頗受相國朱珪的賞器,引置門下為幕僚,一時社會名流爭與交往,“在京文名籍甚”。自嘉慶十九年(1814)開始,任扶風知縣近七年,任上減徭省役,疏浚淮河,重視文教,整修城池,不妄受民間一錢,過著“六年官舍冷於冰”的清淡生活。“握篆七年,廉聲卓著”,離任時“惟藏書萬餘卷,金石鼎彝而已。”宋世犖平日除詩文之好外,精研經學,考證古義,於鄉邦文獻最為留心。經學方面著有《
周禮故書疏證》《儀禮古今文疏證》《古經文字古義通釋》等。《周禮故書疏證》六卷,大體是對《周禮》古文的考述爬梳。“世犖皆為一一疏通,證明其於古人通段之義,頗有發明。”《儀禮古今文疏證》二卷,王引之稱其“勤求古義,以釋古經,觸類引伸,四通六辟,中如‘袂’當為‘秩’,‘酌’當為‘酉勻’,尤見卓識精思,非熟於諧聲段借之例不能有此。”而在史學方面,則有《台郡識小》、《愚得筆記》及《古銅爵書屋金石文》等,都有較高的價值。於鄉邦文獻而言,宋氏最大的貢獻莫過於刊刻《台州叢書》,它首開浙江刊刻地方叢書之先河。人們評價:“吾浙各郡邑之有叢書,以嘉慶時吾邑宋確山先生所刻《台州叢書》為最早,嗣後甌、婺、杭、湖繼之。”
謝深甫
謝深甫(1139-1204)南宋大臣。字子肅,臨海人,理宗皇后謝道清為其孫女。乾道二年進士,歷官知青田縣、
大理丞、
提舉常平、參知政事、右丞相,封魯國公,時有人上書乞斬
朱熹以絕道學,斥為狂妄,以少傅致仕。
謝道清
謝道清(1210-1283),南宋女政治家。臨海城東人。宰相謝深甫孫女,17歲入宮為
通義郡夫人,1227年(
理宗趙昀,寶慶三年)冊封為皇后。度宗
趙禥即位,尊為皇太后,1275年(德祐元年)
恭帝趙顯即位,尊為
太皇太后。時恭宗5歲,應眾大臣屢請,隨恭宗
垂簾聽政。在國家內憂外患之際,她懲治了
賈似道,但所靠的
陳宜中等卻所託非人,無力挽救南宋亡國危機。但她鎮定自若,在臨安城破之際,密命老臣
江萬載攝行軍中事,保護宋室二王和部分宋庭機構撤離危城臨安,又提拔文天祥等忠臣義士,期望再造宋朝使南宋再得延三年,最後在崖山覆滅時向世人展示了華夏民族的應有節氣。
錢象祖
錢象祖(1145-1211),字伯同,號止安,臨海人。以祖端禮恩澤補官,歷太府寺主簿丞、刑部郎官、知處嚴撫諸州、江東運判侍右郎官、樞密院檢詳、左司郎中權工部侍郎、知臨安府、吏部侍郎、工部尚書改兵部華文閣學士、知建康府、再除兵部尚書。嘉泰四年(1204年)四月,自吏部尚書賜出身同知樞密院事。開禧元年(1205年),除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二年(1206年)三月罷參知政事,為資政殿學士。俄奪官貶知信州,已而起復知紹興府,以知政殿學士提舉萬壽觀,兼侍讀。三年(1207年)四月,復除參知政事。十一月,兼樞密院事。十二月,授正奉大夫兼國用使,除右丞相兼樞密使。嘉定元年(1208年)四月,兼太子少傅。十月,除特進左丞相兼樞密使、太子賓客。終少保成國公,卒贈少師。追封魏國公。
王士琦
王士琦(1551-1618)明代軍事家。字圭叔,號豐輿。臨海人,明朝萬曆年間人。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進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後任兵部郎中。十八年,出任福州太守。二十三年,任重慶太守。時播州
宣慰使楊應龍謀反,王士琦單騎前往招撫,事平,升四川按察副使。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任山東參政,與
總兵劉延從經略邢介出兵抗倭,竭力主戰。栗林一戰,倭寇被困10餘日,求救於頭目平義智。王士琦為防兩支倭寇會合,一面以水師伺于海,一面親率陸軍急奪險地曳橋,斬首數百,乘勝入城。事平,升河南左布政使。以後,出任山西右布政,巡視冀北至雲中;又任山西左布政,兼領冀北軍防。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升
右都御史,巡撫大同。在任期間,邊境平靖。萬曆四十六年(1618),奉調巡撫江南,未行,以積勞疾深,卒于山西。
紫陽真人
張伯端(983-1082),一說(984-1082),字平叔,號
紫陽、紫陽仙人,後改名用成(或用誠)。人稱“悟真先生”,傳為“紫玄真人”,又尊為“紫陽真人”。北宋時天台(今浙江臨海)人,是道教南宗紫陽派的鼻祖。清雍正年間封“大慈園通禪仙紫陽真人”。金丹派南宗(因張伯端號“紫陽”,故南宗也稱為“紫陽派”)的祖師。道教奉為
南五祖之一。
灌頂
釋
灌頂(561-632),號章安,亦稱慈雲灌頂,隋、唐時僧人,
天台宗五祖之一。俗姓吳,字法雲。原籍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後遷臨海章安(今屬浙江)。7歲從慧拯出家,20歲受具足戒。南朝陳後主至德元年(583)到
天台山修禪寺師從
智顗,侍左右直至智顗去世。智顗的天台三大部(《
法華玄義》《
法華文句》《
摩訶止觀》)均由他記錄整理成書。著《涅盤玄義》《涅盤疏經》《
天台八教大意》《國清百錄》《觀心論疏》《智者大師別傳》。弟子有智威等。灌頂承繼天台宗法系,接掌國清、玉泉兩大叢林。隋大業十年(614年),著《涅盤玄義》《涅盤經疏》,歷經五年才告完成。章安晚年駐錫會稽稱心精舍,宣講《
法華經》。當時知名高僧嘉祥寺吉藏法師,先前曾疏解《法華》,後聞章安之道,乃廢講散眾,投足請業,法席集一時之盛。除了上述著作外,灌頂編輯有天台宗的宗史《國清百錄》及《智者大師別傳》,並鞏固了天台教團的組織。
唐貞觀六年八月七日,安詳示寂於
國清寺,壽七十二。
吳越王請諡為“總持尊者”。
朱右
王宗沐
王宗沐(1524-1592),字新甫,號敬所,臨海城關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授刑部主事。後遷廣西
按察僉事,督學政。任內,修宣成書院,建崇迪堂。嘉靖三十三年(1554),任廣東參議,分守惠州,潮州。三十五年,任江西提學副使。修王陽明祠,建正學、
懷玉書院,於
白鹿洞聚集諸生,親自答疑、講學。三十八年,任江西參政。次年,任按察使。輯成《江西大志》。四十年,升山西右布政使。不久,父卒,在家修成《宋元資治通鑑》、《十八史略》、《台州府志》等書。隆慶元年(1567),起為山東左布政使。編纂《東省經制全書》。後升右副都御史,總督漕運兼撫鳳陽,任內提高淮河防洪能力。萬曆三年(1575),任刑部左侍郎,奉詔巡視山西、
宣大諸鎮邊防軍務,上《三鎮圖說》。九年罷官歸里。閒居十年。
王世芳
王世芳(1669-1808),字徽德,一字芝圃,臨海嶺根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40歲時中秀才;乾隆十三年(1748)80歲為貢生;二十九年96歲官遂昌訓導。任滿,乾隆接見特賞六品銜。乾隆二十六年,為皇太后70壽,設“九老會”,召世芳赴會。二十七年,賜“序耆頤”匾額。三十三年,世芳百歲,賜建“昇平人瑞”牌坊於嶺根村口。三十五年,授國子監司丞銜。
陳耆卿
陳耆卿(1180-1237),字壽老,號篔窗,臨海城關人。南宋嘉定七年(1214)進士,寶慶二年(1226),入京應館試,授秘書省正字,轉校書郎。後歷任秘書郎、著作郎兼國史館編修,除將作少監,終國子司業。他為官剛直耿介,敢於犯顏觸諱,因而受到史彌遠的排擠。耆卿博學能文,曾從永嘉葉適學習,葉適對他十分賞識,盡傳所學,並寫詩稱讚他:“古今文人不多得,元祐唯四建安七。性與天道亦得聞,伊洛尋源未為失。”生平著述豐富,有《論語紀蒙》十八卷、《孟子紀蒙》十四卷、《
嘉定赤城志》四十卷及詩集數十卷。《赤城志》纂定於嘉定十六年(1223),是最早的台州總志,去取精當,簡而有體,文筆凝鍊,被稱為名志之一。
陳選
陳選(1429-1486)字士賢,號克庵,臨海城關人,父陳員韜。
明英宗天順四年(1460)會試第一,成進士,授御史,巡按江西。陳選剛直耿介,罷黜貪官,彈劾大臣,無所畏懼。督學南畿時,在學宮中頒布禮儀規矩,常巡查學舍,親作生員教材。成化六年(1470),任河南按察副使,改提督學政,後升按察使,平大案數起,釋輕犯數百人,但對贓吏獨嚴,重在儆過。以母喪離任,士民號泣而送,為建生祠。服滿,任廣東布政使。著有《宋史道學傳》、《丹崖集》。
馮甦
馮甦(1628-1692),字再來,號蒿庵,臨海湧泉人。清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授永昌推官。歷徵江、
楚雄知府,不避權貴。康熙十六年(1677)六月,查明蘇在
吳三桂反清時有“協謀歸正”行動,授廣東巡撫。十七年入為刑部右侍郎,次年改左侍郎。任內,清理積案,平反冤獄,康熙帝贊其才識過人。二十年,清兵進軍雲南,召
馮蘇徵詢謀略。不久,馮蘇辭官歸里。將居所命名為“知還堂”。著作甚豐,有《滇考》、《滇行紀聞》、《撫粵日記》、《劫灰錄》、《奏議語》、《台考》、《見聞隨筆》、《石園稿》、《知還堂稿》,並編纂《楚雄府志》、《台州府志》等。
任旭
任旭,字次龍,生年不詳,卒於東晉鹹和二年(327年)。按史料記載,其為章安人。但有學者據新發現的任氏材料考證,確定為臨海湧泉人。任旭一生“潔靜其操,歲寒不移,精研墳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勵俗,博學足以明道”。在晉代高層社會中名聲很大,位列《
晉書·隱逸傳》,是見於正史的第一位臨海人。
陳騤
陳騤(1128-1203),字叔進,臨海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累官將作少監、守秘書少監,知秀州、寧國府、太平州等。光宗紹熙元年(1190),召為
吏部侍郎,同
知貢舉兼侍講。二年春(1191),詔陳時政得失,陳騤疏陳三十條,上自用人、納言,下至飲宴、頒賞,頗能切中時弊。三年三月(1192)權禮部尚書,六月同知樞密院事,四年二月(1193)參知政事。寧宗時,宗室
趙汝愚為右丞相,兩人意見不協。
韓侂胄以策立功擅大權,也對陳騤不滿。於是騤不久致仕。騤喜獎掖後進,能破格用人,熟悉前代掌故和當時規章法令,文詞古雅辭官後,獨居一室,孜孜不倦地整理舊著。嘉泰三年(1203)卒,年七十六歲。
陳孚
陳孚(1259-1309)元代學者。字剛中,號勿庵,臨海縣太平鄉石唐里(今
白水洋鎮松里)人。至元年間,上《大一統賦》,後講學於河南上蔡書院,為山長,曾任國史院編修、禮部郎中,官至天台路總管府治中。詩文不事雕琢,紀行詩多描摹風土人情,七言古體詩最出色,著有《觀光集》、《交州集》等。
何寬
何寬(1514-1586),字汝肅,號宜山,明柵浦(臨海城關)人。
何寵弟。明嘉靖十九年(1540)中舉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授南京刑部湖廣司主事,歷浙江司員外郎,廣東司郎中。勤於職守,聽訟明慎,辦事敏捷。
王會龍
王會龍,臨海人,字君遇。生於宋光宗紹熙二年(1192),卒年不詳,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丙戌科
狀元。
泰不華
泰不華(1304-1352),字兼善,伯牙吾台氏,原名達普化,
元文宗賜名泰不華,先世居白野山,隨父定居臨海。十七歲,江浙鄉試第一名。
至治元年(1321),賜進士及第,授集賢殿修撰,累遷至禮部尚書。封魏國公。
秦鳴雷
秦鳴雷(1518-1593)明代狀元。字子豫,號華峰。臨海城關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殿試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參修《國史》、《會典》。二十九年,升左春坊諭德。後歷任南京
國子監祭酒、太常卿、禮部右侍郎等職。
當代名人
朱洗(1900-1962)字玉文,臨海人。實驗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
馮德培(1907-1995),臨海人,中科院生物學部主任委員,神經生理學家。曾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評議員。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蔣民華(1935-2011),臨海人,晶體材料學家,2001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原
山東大學教授、副校長。
洪孟民(1931-2012),臨海人,植物分子遺傳學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張春園(1938- ),臨海人,原中華人民共和國
水利部副部長。
駱利群(1966- ),原籍浙江省
台州市臨海
括蒼鎮。2012年5月1日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秦龍(1904-1932),臨海人,原
紅十三軍政治部副主任。
林炯(1900-1937),臨海城西人,原中共滿洲
省委書記,後在蘇聯“肅反”擴大化中被捕枉死獄中。
陳良(1896-1994),臨海人,歷任中華民國時期上海市市長、國防部次長、交通部部長,
中將。
朱虛之(1912-2000),臨海人,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部副參謀長、少將。
楊志泛(1932-1989),臨海城關人,原上海市委常委、
上海警備區政委、少將。
畢修勺(1902-1992),臨海人,著名翻譯家。
翁禮華(1945- ),臨海人,原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浙江省財政廳廳長、現為
中國財稅博物館館長。
屈映光(1881-1973)臨海人。字文六。法名法賢。歷任浙江民政長、山東都督、省長等要職。
王觀瀾(1906-1982)臨海人。歷任閩粵贛軍區組織、宣傳部長,《
紅色中華》總編,蘇維埃臨時中央土地部副部長,土地委副主任,
查田運動指委主任。建國後任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農業部書記,農村工作副部長,國務院農林辦副主任兼農業大學校長,農業部顧問組長。
張崇文(1906-1995)臨海城關人,歷任杭州學聯宣傳部部長、中共杭州中心區委書記。參加了黃橋、萊蕪、淮海等戰役。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王文慶(1882-1925)初名軍,字文卿,後改文慶。臨海東塍人。歷任浙江臨時參議會議長、省長、浙江民政長、護法國會參議院議員。
周至柔(1899-1986),原名百福,臨海
東塍鎮人。國民革命軍空軍
一級上將。歷任國民黨中央航空學校校長、航空委員會主任、空軍作戰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中央執行委員、空軍總司令等職。
城市榮譽
國家衛生城市
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縣市
中國沿海首批開放城市
中國股份合作制經濟發祥地之一
21世紀中國大陸第一縷曙光首照地
南魚米、橘果之鄉
中國無核蜜橘之鄉
中國楊梅之鄉
中國名茶之鄉
中國花椰菜之鄉
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
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市
國家體育先進市
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