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洋鎮

白水洋鎮

白水洋鎮是浙江省中心鎮,臨海市的西部重鎮,素有“小香港”之美譽。白水洋地處臨海、天台、仙居三縣市的接壤處,是連線台州與金華的交通咽喉,地域面積217平方公里,轄123個行政村,總人口74125人(2017年)。集鎮建成區面積2.6平方公里,建成區人口1.7萬人,歷來商貿發達,人傑地靈,是周邊近百里方圓的商業和文化中心,我國當代偉大的生物學家、教育學家朱洗先生就誕生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1999年4月被台州市人民政府列為臨海市兩個中心鎮之一,2000年8月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中心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水洋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臨海市
  • 下轄地區:轄145個行政村
  • 電話區號:0576
  • 郵政區碼:317031
  • 面積:217平方公里
  • 人口:74125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機場:台州路橋機場
  • 火車站:臨海站
  • 車牌代碼:浙J
社會事業,教育,基礎設施,經濟概況,地理環境,歷史名人,風景名勝,

社會事業

改革開放以來,白水洋人民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全國首創股份合作制企業,以此為基礎,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均得到了巨大發展。2002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76613萬元,財政總收入2487萬元,區域綜合實力已穩居臨海西部第一。區域經濟的素質和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工藝禮品、醫療器械、包裝紙箱、建築材料四大支柱產業迅速發展,增勢強勁。雙港紅燈籠主產發展勢頭良好,成為工業經濟新的增長點,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燈籠生產基地。骨幹企業逐步形成規模,8家企業列入臨海市希望企業行列,一家企業列入臨海市實力企業行列。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全鎮先後有4家企業取得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外向型經濟取得新突破,5家企業取得外貿自營進出口權。科技興農和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推進,建成了羅渡、上游兩個省級農業示範園區,東魁楊梅、翠冠梨、茶葉、茭白、蠶桑、高山藥材、豌豆等特色農產品,實現規模種植,集約經營,知名度不斷擴大。2001年11月份,白水洋被省林特局命名為“浙江楊梅之鄉”。城建、教育、衛生等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積極扶持培育要素市場,第三產業迅猛發展,先後建成小商品、蔬菜、牲畜、五金家電等5家專業市場。
白水洋鎮

教育

白水洋鎮黨委、政府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投資上千萬元改造中學教學設施,投資1200萬元建設白水洋中心國小形成了幼兒、國小、中學、職教等完善的教育網路,重視基礎教育、素質教育,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白水洋國小被浙江省少工委確定為首批“省網路實驗學校”,雙港國小被評為“台州市首批農村示範性實驗國小。
白水洋鎮白水洋鎮
白水洋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歷來商貿發達,沉積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民族英雄戚繼光曾在此大敗倭寇,留下諸多民間傳說;朱洗先生在此求學、研究、傳學的事跡在民間廣為留傳。白水洋“黃沙獅子”是臨海傳統文化之一,名揚海內外。民間小吃文化得天獨厚,狗肉、豆腐、饅頭、十四日、錘肉等小吃之前冠以“白水洋”之名,就會身價倍增,足見其魅力。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中心鎮建設初具規。近年來,白水洋鎮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的原則,委託同濟大學規劃設計院重新編制了總體規劃,切實加大了城鎮建設力度,建成區面積從1.5平方公里拓展到2.6平方公里。廣籌城鎮建設資金,先後投入3000多萬元,建成了臨海市四大工業園區之一的西部工業園區、鎮自來水廠、供銷大樓、地稅大樓、中心幼稚園等一批重點工程,道路、電力、電訊、給水、排污、環衛等基礎設施建設也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心村建設、舊村改造和高山移民力度不斷加大,鎮區的集聚和輻射能力大大增強。
白水洋鎮白水洋鎮
社會事業全面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成績斐然。科教興鎮己在全鎮形成共識,科技創新力度不斷上大,教育事業不斷發展,素質教育得到推行。
基層黨建得到加強,社會環境安定祥和。白水洋鎮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切實加強了鎮黨委、政府自身建設、村級基層組織建設和非公有制企業組織建設,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十五期間,白水洋鎮將以“工業強鎮、農業穩鎮、三產富鎮”戰略為依託,努力促進經濟發展大飛躍,農業效益大提高、城鎮建設大突破和社會事業大發展,把白水洋建設成為經濟強鎮、商貿重鎮和現代化小城市。

經濟概況

白水洋工業起步較早,機制比較靈活,全國首家股份合作制企業就在這裡誕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以形成工藝禮品、醫療器械等特色產業,是臨海市最大的工藝禮品生產基地。工藝禮品行業以各類鐵制、塑膠及木製日用工藝品為主,主要產品鐵制燭台、衣夾、塑膠日用品、日用刷等遠銷歐美各國,並形成注塑、金屬拉絲、木材加工及印刷、包裝等配套產業;作為工藝品行業中的新興產品,燈籠業也正處於快速發展之中,白水洋鎮雙港正成為全國燈籠生產基地,產品暢銷大江南北,並開始走出國門。
白水洋鎮白水洋鎮
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效益農業不斷得到發展。投資近1400萬元的渭溪水庫主體工程全面完工,為發揮灌溉、防洪、發電等綜合效能打下堅實的基礎。羅渡農業示範園區建設按期完成。上游農業示範園區進展順利,界嶺水庫渠道延伸工程已經動工,工程進展較快。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力度加大,初步形成了東魁楊梅、翠冠梨、高山藥材、豌豆、茶葉、茭白等十大特色農產品基地,呈現“市場牽基地、基地帶農戶”,種植加工相結合,產供銷一條龍的農業產業化新格局。
臨海市西部工業園區是臨海市四大工業園區之一,位於白水洋鎮區西翼,規劃2平方公里,是一工藝美術、旅遊用品等輕工、低污染工業為主的生態型現代化工業園區,區位條件良好,自然風光優美,是臨海市西部地區的工業中心。已形成塑膠、鐵制及木製工藝品等特色產業,並且有良好的配套基礎,園區內企業享受臨海市政府賦予的各方面優惠政策,並已投入1000多萬元建設基礎設施,區內水、電、路網均已完成。
臨海市西部工業園區秉承“低門檻進入、低成本運行、高質量服務”的宗旨,以超低的地價、專業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發展效益農業初見成效]

地理環境

氣候:臨海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7.1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628.6毫米,年平均日照1866.4小時。
大氣質量:空氣品質優,符合國家一級標準。
地質條件:屬地質穩定地區,地質條件良好。

歷史名人

張布
白水洋鎮白水洋鎮
張布(1139—1217年),字伯敷,號澹齋,臨海祥里(今白水洋鎮祥里村)人。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得中進士,歷任信、潭、撫三州教授,以及大學錄、樞密院編修、秘書院丞等職,升刑部郎中,因言事忤當朝宰相,而出知徽州。後辭官歸里,以教授為業,卒贈禮部侍郎。所著《四子六經講解》一書,為理宗賞識。

風景名勝

謝深甫墓
謝深甫墓,在白水洋鎮水晶坦村保寧寺,位於原保寧寺東面後邊的山坡上。保寧寺始建年代不詳,初名“永明”,五代時,名僧德韶重建。宋天禧元年(1017)改額。南宋開禧元年(1205),謝深甫家乞為香燈院。1948年,因建統祭堂國小,而將寺院大殿拆毀。今廂房內尚住有四戶農民,已成為自然村。
謝深甫(1139—1204),字子肅,臨海人。年少時穎悟異常,並立志為學。南宋乾道二年(1166)進士,初授嵊縣尉,因政績顯著。為邑人錢端禮薦為崑山縣丞,不久出任浙漕考官,“一時人物皆在選中”(《宋史》卷394)。後任青田知縣,為侍御史葛邲、監察御史顏師魯、禮部侍郎王藺等薦於朝,宋孝宗召見,詢問用人之道,謝深甫建議不用妄誕矯激、趨時徇利的人,而應進用德才兼備的人才。孝宗喜之,諭宰臣曰:“謝深甫奏對雍容,有古人風”(《宋史》卷394)。乃除籍田令,遷大理丞。江東大旱,擢任常平倉提舉,制定救荒條目,“所全活一百六十餘萬人”(《宋史》卷394)。紹熙元年(1190),除右正言,遷起居郎兼權給事中。紹熙二年(1191)為臨安知州,三年(1192)除工部侍郎,進兼吏部侍郎。四年(1193),再兼給事中。慶元元年(1195),除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遷參知政事,再遷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慶元六年(1200),進金紫光祿大夫,拜右丞相、封申國公、進岐國公、改封魯國公。寧宗不許:“卿能為朕守法度,惜名器,不可以言去”(《宋史》卷394)。召坐賜茶,並御筆書《說命》中篇及金幣以賜。拜少保,授醴泉觀使。二年(1202),拜少傅,遂致仕。卒後,而追封信王,易封衛王、魯王,謚惠正。著有《東江集》,今已佚。 謝深甫墓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有墳壇五道,墓道分列兩邊,墓闊約15米,高1米餘。墓面系亂石砌成,中嵌約1平方米的斗形石構墓表,上刻“謝公深甫之墓”。原碑早毀,此碑系1982年時,其裔孫所重立。墓的地面建築已無存,墓前石雕於明時即因保寧寺僧謀吞墓產而被破壞。考古調查表明,地面建築等雖毀,但墓室基本保存完好。1958年和上世紀90年代的兩次盜墓,因墓室築造比較堅固,均以失敗告終。此外,第三道墳壇坎腳尚存石雕文官一個,高約二米,面部稍有崩損。另有部分殘雕分別散落在墓前、原寺院放生池統祭堂國小和山野田間等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