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沿革
建寺目的
三峰寺是壽寧縣創建最早的寺院,始建於後梁開平三年至後唐清泰二年間(公元909-935年),宋淳化元年(990年),宋朝禮部尚書陳洪軫為報佛救命之恩捐地擴建,是祠寺合一的寺院。
寺名由來
寧德市三峰寺四面環山,寺後如荷花倒置,寺前有三個小山巒,故名。
修繕歷史
建寺初期
三峰寺鼎盛時住僧上百人,千年來幾經毀建,但香火從未間斷。
梁開平三年(909)至後唐清泰二年(935)間建寺;
明永樂元年(1403)重修;
景泰年間(1450—1456)增建法堂、兩廊、鐘鼓樓;
明正德年間(1506~1522),出過首座“僧玉明”,設過佛教活動中心“
僧會司”,許多僧眾來這裡誦經禮佛,為此佛事活動位居閩浙邊界之冠。
嘉靖二十三年(1544)增建疏林小徑亭、門樓,初名“東華禪寺,後奉敕改為“三峰大梵賓林禪寺”,明代更名“寶林禪寺”;
改革興盛
建國後,三峰寺連遭三次火焚。三峰寺原有的寺院既無法滿足信眾正常宗教生活需要,也與壽寧縣重點寺院的地位不相稱。寺院僧眾發心按藥師佛道場的職能擴建寺院,把三峰寺建成一座踐行藥師佛十二大願、在全國佛教界有影響力的叢林。
1958年該寺經省批准為對外開放寺廟;
1982年重建大雄寶殿;
1983年在省、地、縣黨政部門及各界人士的大力資助下,仿照原寺格式,重建了大雄寶殿、天王殿、鐘鼓樓。之後,相繼新建了齋堂、藏經樓、僧寮等。
1986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抗日戰爭時期,福州鼓山湧泉寺老僧明潔法師(北京朝陽大學法律系畢業,學士),在此寺任住持,並擔任壽寧縣佛教分會第二屆理事長。
1985 年改建三峰寺大雄寶殿時出土有一高52厘米、寬27厘米、長32厘米的石香爐,爐身正面刻“三峰寺”3字,背面刻有龍的浮雕圖案,爐耳刻“大宋開寶乙亥年孟秋月僧獻”。
1999年,縣政府擬十年規劃,組織民間投資,在三峰寺周邊建造公園,占地面積40.4公頃。
2000年,公路已修通直達寺門,並修建瞭望成亭、長壽亭以及彌勒菩薩塑像等。
2006年5月1日啟建“祈禱世界和平、社會和諧、延壽安寧”藥師法會七永日,在全國率先建立專門弘揚藥師法門的專業道場。檀越施主慷慨解囊捐資。寺院根據立地條件進行整體規劃設計,整個建築仿唐風格,集寺院園林於一體,既能滿足僧侶修行、佛教信眾活動,又能滿足各界人士休閒遊覽的需要。
2006年5月2日三峰禪寺藥師殿舉行奠基典禮。
截至2015年12月,藥師殿、僧舍、靜養院、關房已完工,鐘鼓樓、天王殿、山門、
佛教文化廣場等還在修建中。
寺院總占地10000多平方米,總投資約3000萬元,以三峰寺為中心,建設了三峰公園。三峰公園的建成,為三峰寺增添了新的景點,它將成為壽寧縣城關人民休閒、遊覽的好去處。
古語簡介
清知縣饒崇秩曾撰有《重修三峰寺序》一文,比較詳細地介紹了三峰寺各方面的情況。文曰:“三峰寺,鰲陽一邑之勝也。去城三里許,寬衍壯麗,雄偉不凡。蓮峰環列,翠巒畢拱,喬柯拂雲,疏林映日。洵騷人之曠觀,遷客所清賞也。余每公暇,時一登眺,飲酒賦詩,塵土腸胃,浣濯殆盡。始信天地孕結,人物效靈,不擇地而有矣。兵火連年,修葺無主。殿宇、堂室、兩廡、廊舍廢頹將盡,余心惻焉。迨夫官署民舍,城堡市廛,經營修理,次第粗舉,謀諸同事議重新之。雖非要事,理亦當然。顧值此人民甫定,物力艱難,舉此大工,伊誰之力耶?總戎高公,保障維城,慷慨任事。嚴步伍,固金湯,弭蕭牆,完桑土,車徒不驚,萑苻頓息,戎政一新。外翰魏公、邵公,鳳托鸞棲,師範茲地。文章山斗,化雨春風。各儲棟樑之用。凡所藉以奠安岩邑,表率士民者,亦綦備矣。予剔歷光山堅剛夙許,補茲山城,身經行間,軫念如保噓枯起朽,肅清蕩滌。又幸徼諸朋僚,左提右挈,敢不勉自淬勵,思洗濯舊物,發皇新穎,以無負此山靈哉!三峰之新,亦煙霞嘯詠之一助,而今而後,君子至斯,遊目騁懷,庶幾無憾矣。因書之以告同志者。”
環境布局
地理位置
三峰寺,位於福建省寧德市
壽寧縣鰲陽鎮西約1.5公里。據《壽寧待志》載“三峰寺在縣西三時附近,規模尤壯,故宋少宗伯
陳洪軫於淳化元年(990)捐產所建”。
寺內布局
全寺占地16畝(10656平方米),主建築有大雄寶殿、大王殿、萬壽宮、法堂,念佛堂、鐘樓、鼓樓、藏經樓、方丈室等大小殿堂樓閣13座,面積3510平方米。寺後有宗伯家廟。山門外有163米長、9米寬的青油石路,俗稱“金街”。路中設金街亭、更衣亭、三門亭。寺內有一眼泉水,清洌味甘,長年不涸。
文物遺存
寺內自今保存有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鑄造的純銅
觀音座像,宋代青
石香爐,宋代壁畫“五爪黃龍”和“
雙龍搶珠”、以及萬曆戊申年(1608)知壽寧縣事盧陵張文龍草書《三峰寺秋日》詩四首等古蹟文物。原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為該寺親筆題書“萬德莊嚴”墨寶。
1985年改建三峰寺大雄寶殿時出土有一高52厘米、寬27厘米、長32厘米的石香爐,爐身正面刻“三峰寺”3字,背面刻有龍的浮雕圖案,爐耳刻“大宋開寶乙亥年孟秋月僧獻”。
文物價值
1986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峰寺歷來是僧徒信眾頂禮膜拜之所,也是文人墨客飲酒賦詩之地。 古人曾游景於此,觸景生情賦詩一首:“出郭尋僧踏亂山,翠微深處白雲間。開樓平楫三峰好,借榻初偷半日閒。隨喜道場花雨靜,詠懷古蹟蘚痕斑。田疇四望身栽遍,矯首南薰一破顏。”
古語云“洵騷人之曠觀,遷客所清賞也。余每公暇,時一登眺,飲酒賦詩,塵土腸胃,浣濯殆盡。”
三峰寺融古今於一爐,集人文自然於一體,是一個可觀賞、可遊覽、可訪古、可瞻仰、可朝聖的綜合旅遊休憩之地。
文物保護
1983年在省、地、縣黨政部門及各界人士的大力資助下,仿照原寺格式,重建了大雄寶殿、天王殿、鐘鼓樓。之後,相繼新建了齋堂、藏經樓、僧寮等。
1999年,縣政府擬十年規劃,組織民間投資,在三峰寺周邊建造公園,占地面積40.4公頃。目前,公路已修通直達寺門,並修建瞭望成亭、長壽亭以及彌勒菩薩塑像等。
寺院結構
整個寺院建築布局極為精巧。登山步道是由東而來的,穿過寺廟的牌坊約莫再行二百米的距離就來到了寺的山門。寺的建築卻在這轉折了九十度,由東折向了往北。中軸線上自南而北有門樓、大雄寶殿、萬壽宮。寺後右邊有宗伯家廟。門樓面闊七間43米,進深9.8米。中間為天王殿,兩邊為膳堂、客堂等,木構,懸山頂。大雄寶殿面闊三間,進深四間,木構,重檐歇山頂。萬壽宮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木構,雙坡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