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子

族子

1.族子本義,指的是祖父的親兄弟的曾孫,即伯叔祖父(即從祖祖父)的曾孫,即祖父的侄曾孫(即族曾孫),是父親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即堂伯叔父(即從祖父)的孫子,即父親的堂侄孫(即族孫),是自己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是兒子的族兄弟。

2.族子裹義,指的是比“族子本義”血緣關係更遠的子輩男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族子
  • 外文名:grandfather's brother's son's grandson
  • 拼音:zú zǐ
  • 注音:ㄗㄨˊ ㄗㄧˇ
  • 簡稱:族子
  • 現今稱謂:從侄
  • 上古稱謂:從(祖)兄(之)子
  • 上古稱謂:從(祖)弟(之)子
  • 上古稱謂:族子
  • 中古稱謂:再從子、三從子、從子
  • 中古稱謂:再從侄、從堂侄、從侄
  • 相關稱謂:族子婦
  • 同類稱謂:族甥
  • 對稱稱謂:族父、族母
本義含義,本義示例,裹義含義,裹義示例,兩義區別,演變過程之一,演變過程之二,爭議,

本義含義

族子本義,同族兄弟之子。指的是祖父親兄弟曾孫,即伯叔祖父(即從祖祖父)的曾孫,即祖父侄曾孫(即族曾孫),是父親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即堂伯叔父(即從祖父)的孫子,即父親堂侄孫(即族孫),是自己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是兒子族兄弟
自己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上古漢語稱為從((之)/從((之)族子(“”+“”的意思);
自己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代稱為再從子(“再從”+“”的意思)、再從侄(“再從”+“”的意思);
自己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代泛稱為從子(“”+“”的意思)、從侄(“”+“”的意思);
自己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代稱為從堂侄(“從堂”+“”的意思);
自己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代簡稱為從侄(“”+“”的意思);
自己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五代稱為三從子(“三從”+“”的意思);
自己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現在稱為從侄
兒子父親(即自己)和本義族子父親(即自己的從兄弟)是同曾祖父兄弟關係(即從祖兄弟),兒子和本義族子高祖父都是曾祖父
親屬關係在五服之內,本義族子死後的喪服緦麻

本義示例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曹休,字文烈,太祖【曹魏太祖武皇帝】(曹操族子(族子本義)也。”
沛國譙縣曹氏世系表
不詳
曹初
不詳
不詳∷
不詳
曹興
不詳
不詳
曹叔興
不詳
不詳
不詳
曹騰
【高皇帝】
曹嵩
【太皇帝】⊕
曹操
【太祖】
不詳
無子
曹丕
【高祖】
曹叡【烈祖】
曹芳【廢皇帝、
齊王】⊕
曹髦【廢皇帝、
高貴鄉公
曹奐
【元皇帝】⊕
曹過
曹芳【廢皇帝、
齊王】⊕
不詳
不詳
曹奐
【元皇帝】⊕
不詳
不詳
夏侯氏
夏侯氏
夏侯氏
夏侯氏
曹嵩
【太皇帝】⊕
夏侯氏∷
夏侯氏
夏侯氏
夏侯褒
不詳
夏侯氏∷
夏侯氏
無子
註:
1.人名後加⊕,表示存在過繼、收養等關係。
2.人名後加∷,表示該人物的譜系關係無法根據現有的文獻資料來確定,而是根據稱謂關係來確定。
3.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曹洪,字子廉,太祖從弟也。”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曹休,字文烈,太祖族子也。”表中曹鼎的父親(即曹洪的祖父、曹休的曾祖父)的譜系關係,根據將從弟定義為從祖弟、族子定義為族子本義(即曹洪是曹操的從祖弟,曹休是曹操的族子)得出。
4.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夏侯淵,字妙才,惇族弟也。”表中夏侯淵的曾祖父的譜系關係,根據將族弟定義為族弟本義得出。
5.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夏侯尚,字伯仁,淵從子也。”由“淵從子”,可知夏侯淵(即夏侯霸的父親)與夏侯尚的父親(即夏侯玄的祖父)不是親兄弟。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引曹魏·魚豢《魏略》:“時征西將軍夏侯玄,於霸為從子,而玄於曹爽為外弟。”因為夏侯霸的父親(即夏侯淵)與夏侯玄的祖父(即夏侯尚的父親)不是親兄弟,所以“(夏侯玄)於霸為從子”中的從子不是“從子本義”,而是“從子裹義”。再從“(夏侯玄)於霸為從子”中的從子是“從子裹義”,推出夏侯霸的父親(即夏侯淵)與夏侯玄的祖父(即夏侯尚的父親)是從父兄弟,符合“夏侯尚,字伯仁,淵從子也。”的說法。由此得出表中夏侯尚的祖父(即夏侯玄的曾祖父)的譜系關係。
附:
1.曹真,本姓秦,其父秦邵(字伯南)是曹操的朋友。東漢興平(194年—195年)末年,曹操在豫州作戰,外出偵察時,遭遇敵軍追殺,跑到秦邵家中,秦邵幫助曹操躲藏起來,然後自己冒名頂替,欺騙對方軍隊,來掩護曹操,敵軍誤以為秦邵就是曹操,殺死他之後離去,曹操由此躲過一劫。曹操感激秦邵恩德,收養秦邵的子女,賜姓曹氏。
2.曹節,又名曹萌。
3.曹嵩,本姓夏侯,生父是夏侯氏,嗣父是曹騰。三國·吳·佚名《曹瞞傳》:“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為從父兄弟。”西晉·郭頒《魏晉世語》:“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為從父兄弟。”
4.曹奐,本名曹璜,生父是曹宇,嗣父是曹丕。
5.曹熙,是曹真(秦真)的族孫,嗣祖父是曹真(秦真)。
6.曹芳,生父是曹楷,嗣父是曹叡。
7.曹丕的廟號,一作高祖,一作世祖。
析:曹休的父親與曹操是從祖兄弟,曹休是曹操的“本義族子”,因此,“曹休是曹操的族子”的說法是沒有問題的,有人認為應當稱“從子”,是缺乏充分理據的。
南梁·沈約宋書·列傳第十八·謝弘微傳》:“混【謝混】風格高峻,少所交納,唯與族子(族子本義)靈運【謝公義,字靈運】、瞻【謝瞻】、曜【謝曜】、弘微【謝密,字弘微】並以文義賞會。”
陳郡謝氏世系表
謝公義
謝鳳
謝才卿
謝重
謝世紹
不詳
謝世休
無子
謝恂
謝稚
謝緯
謝謨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謝綽
謝颺
不詳
謝諼
謝漣
不詳
謝思
謝曜
不詳
謝鐵
不詳
謝惠宣
不詳
註:人名後加⊕,表示存在過繼、收養等關係。
附:
1.謝公義,字靈運。
2.謝瞻,又名謝檐。
3.謝世紹,又名謝驥。
4.謝密,生父是謝思,嗣父是謝峻。
5.謝貞,是謝藺的兒子。謝藺,是謝經的兒子。謝經,是謝綽的兒子。謝綽,是謝濤的曾孫。

裹義含義

族子裹義,指的是比“族子本義”血緣關係更遠的男子
親屬關係在五服之外,裹義族子死後無服

裹義示例

南梁·蕭子顯南齊書·列傳第二十三·蕭諶傳》:“蕭諶,字彥孚,南蘭陵(郡)蘭陵(縣)人也。道清【蕭道清】,員外郎仙伯【蕭仙伯】,桂陽(郡)王(劉休范參軍。諶初為州從事,晉熙國(郡王)(劉燮侍郎,左常侍。諶於太祖【南齊太祖高皇帝】(蕭道成)為絕服族子(族子裹義),(南朝宋元徽(473年—477年)末,世祖【南齊世祖武皇帝】(蕭賾)在郢州,欲知京邑訊息,太祖【南齊太祖高皇帝】(蕭道成)遣諶就世祖【南齊世祖武皇帝】(蕭賾)宣傳謀計,留為腹心。”
·李百藥北齊書·列傳第十五·崔鷿(pì)傳(瞻)》:“鷿【崔鷿族子(族子裹義)肇師【崔肇師】,魏尚書僕射亮【崔亮】之也。士太【崔士太】,諫議大夫。”
清河郡崔氏世系表
崔遇
崔瑜
崔靈和
崔宗伯
崔瞻
崔欽
不詳
崔輯
崔修之
崔元孫
崔士安
不詳
崔乾亨
崔幼孫
崔通
不詳
崔滔
不詳
崔攸之
不詳
崔目連
不詳
崔曰連
崔僧祐
不詳
崔僧深
崔伯驎
不詳
崔伯驥
不詳
崔伯鳳
不詳
崔祖龍
不詳
崔祖螭
不詳
崔祖虬
不詳
崔曠
崔靈延
不詳
不詳
崔景微
崔休纂
不詳
崔景業
崔休緒
不詳
附:
1.崔鷿(pì),唐·李百藥《北齊書》作崔鷿,唐·李延壽《北史》作崔甗(yǎn),北齊·魏收《魏書》和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宋敏求、梅堯臣等《新唐書世系表》作崔忄夌(línɡ),《古今姓氏書辨證》作崔稜(línɡ)。
2.崔光,本名崔孝伯。
3.崔目連和崔曰連是否為同一人,待考。
4.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十二·崔毛徐司馬傳第十二》注引西晉·郭頒《魏晉世語》:“琰兄孫諒,字士文,以簡素稱,仕晉為尚書、大鴻臚。”
5.西晉·荀綽《冀州記》:“諒即琰之孫也。”
6.北齊·魏收《魏書·列傳第十二·崔玄伯傳》:“顯祖時,有崔道固(崔輯的兒子,崔修之的兄弟),字季堅,琰八世孫也。祖瓊,慕容垂車騎屬。父輯,南徙青州,為泰山太守。道固賤出,嫡母兄攸之、目連等輕侮之。”以目前資料無法確認該條記載正確與否,據此推定崔肇師為崔琰十二世孫。
7.北齊·魏收《魏書·列傳第二十·崔逞傳》:“崔逞,字叔祖,清河東武城人也,魏中尉琰之六世孫。曾祖諒,晉中書令。祖遇,仕石虎,為特進。父瑜,黃門郎。”據此推定崔鷿為崔琰十一世孫。
8.北宋·陳彭年、丘雍等《廣韻》:“琰字季圭,魏尚書。生諒,字士文。……京生瓊。”
9.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宋敏求、梅堯臣等《新唐書·表第十二下·宰相世系二下》:“琰生欽。欽生京。京孫瓊,慕容垂車騎屬。生輯,宋泰山太守,徙居青州,號青州房。輯生修之、目連。”
10.崔鴻的曾祖父,《崔氏族譜》中作崔修之,曾仕南朝宋為樂陵太守;崔鴻的祖父,《崔氏族譜》中作崔幼孫,曾仕南朝宋為長廣太守。
11.崔靈延的祖父,北宋·陳彭年、丘雍等《廣韻》中作崔曠。崔靈延與崔道固曾一起作戰,兩人應當比較親的關係(見於《北史》、《魏書》、《廣韻》)。
·李百藥北齊書·列傳第二十一·李渾傳[湛、渾繪、族子(族子裹義)]公緒》:“公緒【李公緒】,字穆叔,渾【李渾族兄籍【李籍】之。”
析:目錄中“(李渾)族子公緒”與正文中“渾族兄籍之子”對應,反映了《北齊書》的作者對“族子”的理解:“族兄弟的兒子”可以稱為“族子(族子裹義)”。
·李延壽南史·列傳第十四·王準之曾孫清、清猛、淮之傳[從弟(從父弟)逡之、珪之、族子(族子裹義)素]》:“素【王素】,字休業,彬【王彬】五世而逡之【王逡之族子(族子裹義)也。高祖翹之【王翹之】,晉光祿大夫曾祖望之【王望之】、泰之【王泰之】,並不元弘【王元弘】,位平固(縣)。”
琅邪郡王氏世系表
王裁
王琨①⊕
王嘏
王懋
王實
王詡
不詳
王浩
不詳
王琨①⊕
王茂璋
不詳
王僧聰
不詳
王長玄
不詳
王僧佑
無子
王僧謙
不詳
王瑓
王廓
王緝
不詳
不詳
無子
王簡
不詳
王繢
王雋
王僧朗
王粹
王伷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王蘊之⊕
無子
王蘊之⊕
王平之
無子
王法興
不詳
不詳
王茂之
王瓚之
王耆之
王隨之
王標之
不詳
王曇生
不詳
王普曜
王德元
不詳
不詳
王羅雲
不詳
王思征
不詳
不詳
王訥之
王輿之
王瑰之
不詳
不詳
王圭之
王灝
不詳
王翹之
王望之
王元弘
不詳
王誼
不詳
不詳
王詡
不詳
王徽
不詳
註:人名後加⊕,表示存在過繼、收養等關係。
附:
1.王琨①,本名王混,生父是王恬,嗣父是王悅。
2.王僧朗,又名王超。
3.王佟,又名王終。
4.王琨②,本名王崑崙,父親是王懌。
5.王靜之,又名王靖之,生父是王徽之,嗣父是王獻之。
6.王德元,本名王湛。
7.王綏,又名王萬。
8.王謐,生父是王劭,嗣父是王協。
9.王奐,生父是王粹,親生祖父是王僧朗,嗣祖父是王球。
10.王彧,生父是王僧朗,嗣父是王智。
11.王蘊之,生父是王凝之,嗣父是王玄之。
·李延壽北史·列傳第十二·封懿傳[族曾孫(族曾孫裹義)回、回隆之、回(有誤,應為弟子)肅、回族弟(族弟裹義)述]》:“(封磨奴)懷州刺史,贈勃海(郡)公,曰定。(封磨奴)以族子(族子裹義)叔念【封回,字叔念】為後。”
渤海郡封氏世系表
封悛
封奕
封蘄
不詳
封鑒
封琳
封元稱
封滑
封勸
封愷
封伯達
封休傑
不詳
封放
封玄之
不詳
無子
封虔之
封磨奴
封攸
不詳
封軌
封淑
註:人名後加⊕,表示存在過繼、收養等關係。
附:
1.封奕,又名封弈。
2.封虔之,又名封勖(xù)。
3.封回,生父是封鑒,嗣父是封磨奴。
4.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宋敏求、梅堯臣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說封放為封奕親弟,北宋·司馬光等《資治通鑑》說封放為封奕從弟,暫從《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的說法。
北宋·司馬光等《資治通鑑·晉紀九》:“藩【荀藩】與組【荀組】、族子(族子裹義)中護軍崧【荀崧】,薈【華薈】與中領軍恆【華恆】建行台於密,傳檄四方,推琅邪(郡)王【東晉中宗元皇帝】睿【司馬睿】為盟主。”
潁川郡荀氏世系表
不詳
荀緝
不詳
不詳
不詳
無子
無子
不詳
不詳
註:人名後加⊕,表示存在過繼、收養等關係。
附:
1.荀爽,又名荀諝(xū)。
2.荀彪,生父是荀緝,嗣父是荀適。
南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八五》:“據禮,兄弟之子當稱從子兄子/弟子,從子新義)為是,自曾祖而下三代稱從子,自高祖四世而上稱族子(族子裹義)。”
朱子語類》注表
天祖父/五世祖
伯叔高祖父
裹義族子
高祖父/四世祖
伯叔曾祖父
裹義族子
曾祖父/三世祖
伯叔祖父
裹義從子
祖父/二世祖
伯叔父
本義從子
/一世祖
新義從子

兩義區別

“本義族子”和自己的兒子是共高祖父兄弟關係,而“裹義族子”和自己的兒子是共天祖父以上(含共天祖父)的兄弟關係。

演變過程之一

表1-1:上古漢語親屬稱謂表
族高王父
親同姓
族祖王父
族兄子/
族弟子
族兄孫/
族弟孫
族兄曾孫/
族弟曾孫
曾祖王父
從祖昆弟
從祖兄子/
從祖弟子
從祖兄孫/
從祖弟孫
從祖兄曾孫/
從祖弟曾孫
從父昆弟
從父兄子/
從父弟子
從父兄孫/
從父弟孫
從父兄曾孫/
從父弟曾孫
兄孫/弟孫
兄曾孫/
弟曾孫
兄玄孫/
弟玄孫
表1-2:上古漢語親屬稱謂表
族高祖父
親同姓
註:
1.以上兩表是上古漢語較為原始的親屬稱謂,中古漢語對親屬的稱謂變得多元化、複雜化了,因此,表中的族曾祖父、族祖父、從祖父、族父、族兄弟、從子、從孫、族子、族孫、族曾孫,都是本義而不是裹義或新義。
2.據表可知,在上古漢語親屬稱謂中,自己的從孫的父親是自己的兄子/弟子,自己的族孫的父親是自己的從子,不要想當然地認為是自己的族孫的父親是自己的族子。
親屬稱謂表2-1:晉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族高祖父
親同姓
親屬稱謂表2-2:晉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從高祖父
再從曾祖父
親同姓
再從祖父
族玄孫
從兄弟
再從曾孫
再從玄孫
從曾孫
從玄孫
親屬稱謂表3-1:唐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從高祖父
再從曽祖父
三從祖父
三從父
四從兄弟
四從子
再從祖父
三從子
四從孫
四從曾孫
四從玄孫
三從孫
三從曾孫
三從玄孫
再從曾孫
再從玄孫
從曾孫
從玄孫
親屬稱謂表4-1:五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從高祖父
再從曽祖父
親同姓
再從祖父
族玄孫
再從曾孫
再從玄孫
從曾孫
從玄孫
親屬稱謂表4-2:五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從高祖父
再從曽祖父
三從祖父
三從父
四從兄弟
再從祖父
四從子
四從孫
四從曾孫
四從玄孫
三從子
三從孫
三從曾孫
三從玄孫
從兄弟
再從曾孫
再從玄孫
從曾孫
從玄孫

演變過程之二

表1-3:上古漢語親屬稱謂表
族高祖父
親同姓
族伯叔祖父
族伯叔父
從祖伯叔父
伯叔父
註:
1.上表是上古漢語較為原始的親屬稱謂,中古漢語對親屬的稱謂變得多元化、複雜化了,因此,表中的族曾祖父、族祖父、從祖父、族父、族兄弟、從子、從孫、族子、族孫、族曾孫,都是本義而不是裹義或新義。
2.據表可知,在上古漢語親屬稱謂中,自己的從孫的父親是自己的兄子/弟子,自己的族孫的父親是自己的從子,不要想當然地認為是自己的族孫的父親是自己的族子。
親屬稱謂表2-3:晉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伯叔高祖父
從伯叔
曽祖父
再從伯
叔祖父
族伯叔父
親同姓
伯叔曽祖父
從伯叔祖父
再從伯叔父
族侄
族侄孫
族侄曾孫
族侄玄孫
伯叔祖父
從伯叔父
再從侄孫
再從侄曾孫
再從侄玄孫
伯叔父
從兄弟
從侄曾孫
從侄玄孫
侄玄孫
親屬稱謂表2-4:晉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伯叔高祖父
同堂伯
叔曽祖父
再從伯
叔祖父
族伯叔父
親同姓
伯叔曽祖父
同堂伯
叔祖父
再從伯叔父
族侄
族侄孫
族侄曾孫
族侄玄孫
伯叔祖父
同堂伯叔父
再從侄孫
再從侄曾孫
再從侄玄孫
伯叔父
同堂侄
同堂侄孫
同堂侄曾孫
同堂侄玄孫
侄玄孫
親屬稱謂表3-2:唐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伯叔高祖父
從伯叔
曽祖父
再從伯
叔祖父
三從伯叔父
四從兄弟
四從侄
四從侄孫
四從侄曾孫
四從侄玄孫
伯叔曽祖父
從伯叔祖父
再從伯叔父
三從侄
三從侄孫
三從侄曾孫
三從侄玄孫
伯叔祖父
從伯叔父
再從侄孫
再從侄曾孫
再從侄玄孫
伯叔父
從兄弟
從侄曾孫
從侄玄孫
侄玄孫
親屬稱謂表3-3:唐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伯叔高祖父
堂伯叔
曽祖父
從堂伯
叔祖父
族伯叔父
親同姓
伯叔曽祖父
堂伯叔祖父
從堂伯叔父
族侄
族侄孫
族侄曾孫
族侄玄孫
伯叔祖父
堂伯叔父
從堂侄
從堂侄孫
從堂侄曾孫
從堂侄玄孫
伯叔父
堂侄曾孫
堂侄玄孫
侄玄孫
親屬稱謂表5-1:近代、現代漢語親屬稱謂表
伯叔高祖父
堂伯叔
曽祖父
從伯叔祖父
族伯叔父
伯叔曽祖父
堂伯叔祖父
從伯叔父
族侄
族侄孫
族侄曾孫
族侄玄孫
伯叔祖父
堂伯叔父
從兄弟
從侄曾孫
從侄玄孫
伯叔父
堂侄曾孫
堂侄玄孫
侄玄孫

爭議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帝嚳(kù)姬姓]高辛(氏)[(qūn)]於[(zhuān)(xū)](姬姓高陽氏乾荒)為族子(有誤,應為從子)。”
五帝世系表
不詳
姬·青陽·
少昊玄囂)】
姬·高辛·帝嚳
析:姬·高辛·夋(qūn)[帝嚳(kù)]是姬·高陽·乾荒[顓(zhuān)頊(xū)]的從父兄弟蟜(jiǎo)極之子,是從子不是族子,若按“族子”的意思,則姬·高辛·夋(帝嚳)這一支可能存在過繼關係。
東漢·王粲英雄記》:“瑁【橋瑁】,字元偉,玄【橋玄族子。”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張繡武威(郡)祖厲(縣)人,驃騎將軍濟【張濟族子也。”
西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十六·潘濬陸凱傳第十六》:“陸凱,字敬風,吳郡吳(縣)人,丞相遜【陸遜族子也。”
東晉·江敞《陳留志》:“阮武,字文業,末為清河(郡)太守族子籍【阮籍】方總角,未知名。”
南朝宋·裴松之三國志注·吳書六·宗室傳第六》:“《吳書》曰:‘河【孫河】,(東吳始祖武烈皇帝)堅【孫堅族子也,出後俞氏,後複姓為孫。’”
吳郡富春縣孫氏世系表
不詳
不詳
孫堅【始祖】
孫權【太祖】
不詳∷
不詳
不詳
註:
1.人名後加∷,表示該人物的譜系關係無法根據現有的文獻資料來確定,而是根據稱謂關係來確定。
2.表中孫河的譜系關係暫據孫堅的“族子本義”確定。
附:孫河的姑父俞氏早年無子,孫河便出繼給俞氏為後,俞氏誕子後,孫河回歸本宗恢復孫姓。
南梁·沈約宋書·列傳第三十五·王僧達傳》:“僧達【王僧達族子(有誤,應為絕服族曾孫)確【王確】年少,美姿容,僧達與之私款。確叔父休【王休】為永嘉(郡)太守,當將確之郡,僧達欲逼留之,確知其意,避不復往。僧達大怒,潛於所住屋後作大坑,欲誘確來別,因殺而埋之。從弟僧虔【王僧虔】知其謀,禁呵乃止。”
·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李淳風敬播令狐德棻等《晉書·列傳第四十五·王湛傳(承、承述、述坦之、禕之、坦之愷、愉、國寶、忱、愉綏、承族子嶠、袁悅之祖台之)》:“王嶠,字開山,王承族子太原(郡)晉陽(縣)人。默【王默】,魏尚書。”
太原郡王氏世系表1
不詳
析:該表是太原晉陽王氏家族譜系的一種可能。這種情況下,王嶠是王承的族子裹義。
太原郡王氏世系表2
不詳
不詳
析:該表是太原晉陽王氏家族譜系的另一種可能。這種情況下,王嶠是王承的族子本義。
·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李淳風敬播令狐德棻等《晉書·列傳第五十三·顧和傳》:“顧和,字君孝,侍中眾【顧眾族子也。曾祖容【顧容】,荊州刺史相【顧相】,臨海(郡)太守。和二歲喪總角便有志操族叔榮【顧榮】雅重之,曰:‘此吾家騏驥,興吾宗者必此也。’時宗人球亦有令問,為州別駕。榮謂之曰:‘速步,君孝超矣。’”
·姚思廉陳書·列傳第二十六·孝行傳》:“初,貞【謝貞】之病亟也,遺疏告族子凱【謝凱】曰:“‘吾少罹酷罰,十四傾外蔭,十六鐘太清之禍,流離絕國,二十餘載。號天蹐(jí)地,遂同有感,得還侍奉,守先人墳墓,於吾之分足矣。’”
·令狐德棻岑文本崔仁師等《周書·列傳第十九·宇文測傳(深)》:“宇文測,字澄鏡,太祖【北周太祖文皇帝】(宇文泰)之族子也。高祖中山【宇文中山】、曾祖豆頹【宇文豆頹】、騏驎【宇文騏驎】、永【宇文永】,仕,位並顯達。”
·令狐德棻岑文本崔仁師等《周書·列傳第三十二·宇文神舉傳》:“宇文神舉,太祖【北周太祖文皇帝】(宇文泰)之族子也。高祖晉陵【宇文晉陵(宇文普陵)】、曾祖求男【宇文求男】,仕,位並顯達金殿【宇文金殿】,鎮遠將軍兗州刺史安吉縣侯。”
代郡武川縣東部鮮(xiān)卑北周政權宇文氏世系表
宇文系
宇文肱
【德皇帝】
宇文泰【太祖】
宇文毓【世宗】
宇文覺【孝閔皇帝】
宇文邕【高祖】
宇文贇【宣皇帝】
宇文阿頭
宇文裕
宇文晉陵∷
宇文求男
宇文金殿
宇文同
宇文中山∷
宇文豆頹
宇文騏驎
宇文永
不詳
宇文深
註:
1.人名後加∷,表示該人物的譜系關係無法根據現有的文獻資料來確定,而是根據稱謂關係來確定。
2.唐·令狐德棻、岑文本、崔仁師等《周書·列傳第十九·宇文測傳(弟深)》:“宇文測,字澄鏡,太祖之族子也。”唐·令狐德棻、岑文本、崔仁師等《周書·列傳第三十二·宇文神舉傳》:“宇文神舉,太祖之族子也。”表中的宇文系、宇文晉陵(宇文普陵)和宇文中山,三支的譜系關係,根據將族子定義為族子本義(即宇文神舉和宇文測都是宇文泰的族子)得出。
附:
1.宇文毓,鮮卑名宇文統萬突。
2.宇文泰,鮮卑名宇文黑獺、宇文黑泰。
3.宇文覺,鮮卑名宇文陀羅尼。
4.宇文邕,鮮卑名宇文禰羅突。
5.宇文晉陵,又名宇文普陵。
·魏徵令狐德棻長孫無忌李淳風等《隋書·列傳第八·觀德王雄傳(達)》:“觀德(親)王雄【楊雄】,初名惠,高祖【高祖文皇帝】(楊堅族子也。紹【楊紹】,仕,歷八州刺史、儻城縣公,賜姓叱呂引氏。”
·韓愈《送水運陸使韓侍御歸所治序》:“(元和)六年(811年)冬,振武軍吏走驛車詣闕告飢,公卿廷議以轉運使不得其人,宜選才幹之士往換之,吾族子重華【韓重華】適當其任。”
北宋·司馬光等《資治通鑑·晉紀九》:“浚【魏浚族子該【魏該】,聚眾據一泉塢,藩以(魏該)為武威將軍。”
·張廷玉等《明史·列傳第九十一·潘珍傳(族子旦、餘光)》:“潘珍,字玉卿,婺源(縣)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進士。……珍族子旦【潘旦】,字希周。(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章下禮、兵二部。族父珍適以言得罪,尚書嚴嵩張瓚旦議不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