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彪之

王彪之(305年-377年),字叔虎(《晉書》因避李虎諱而作叔武),小字虎犢,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名臣。

王彪之出身“琅玡王氏”,為尚書右僕射王彬之子、丞相王導堂侄。初任著作郎、東海王文學,累遷御史中丞侍中廷尉等職,官至尚書令、護軍將軍、散騎常侍等職,曾與謝安等人對抗權臣桓溫,並於桓溫死後與謝安一同掌政。

太元二年(377年),王彪之去世,年七十三。追贈光祿大夫諡號“簡”。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

基本介紹

  • 本名:王彪之
  • 別稱:王白須、虎犢
  • 字號:字叔虎
  • 所處時代東晉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時間:305年
  • 去世時間:377年
  • 主要作品:文集二十卷
  • 主要成就:立朝正色,輔政治國
  • 籍貫:琅邪臨沂
  • 官職:尚書令、護軍將軍散騎常侍
  • 追贈光祿大夫
  • 諡號:簡
人物生平,剛正不阿,屢作建言,會稽善政,周旋桓溫,晚年掌政,人物評價,逸聞趣事,親屬成員,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剛正不阿

王彪之初任著作郎、東海王文學,後升任尚書郎鎮軍將軍司馬晞邀請王彪之任自己的司馬。經多次升遷後,王彪之歷任尚書左丞、司徒左長史御史中丞侍中廷尉等職。
王彪之任廷尉時,遇上永嘉太守謝毅於大赦後處死當地人周矯,於是被周矯堂兄向揚州州府告發。當時的揚州刺史殷浩收捕謝毅,將其送交廷尉,但王彪之則以謝毅無爵位,不是廷尉職責以內,不肯接受。後雖晉穆帝發出詔令命王彪之收處謝毅,但他仍然據理力爭。時人將其比作西漢的廷尉張釋之。後來舉行南郊大禮時,輔政的撫軍大將軍、會稽王司馬昱詢問王彪之是否施行大赦,王彪之建議不比施行,以免助長平民趁每年郊祀皆大赦的機會犯罪。司馬昱聽從了他的意見。
之後,王彪之轉任吏部尚書,亦對司馬昱任官人選作出意見。後又建議省卻沒有實職的官位,以提高行政效律,亦能較好考察官員的表現。

屢作建言

永和七年(351年)十二月,征西大將軍桓溫屢請北伐,而朝廷都不回應。桓溫於是在再次上表北伐後便領兵東下武昌,此舉令眾人震驚,更有人勸當時被司馬昱任用以抗衡桓溫的殷浩離職退避桓溫。面對如此情形,王彪之卻勸司馬昱不要讓殷浩引退令晉穆帝孤立;又勸殷浩靜觀其變,先由司馬昱寫信給桓溫誠心勸告,令桓溫退兵,否則才讓朝廷下詔,最差時才拒兵抵抗,不能自亂陣腳。最終撫軍司馬高崧為司馬昱寫信責備桓溫,成功解決了危機。
王彪之《井賦》王彪之《井賦》
永和末年,多次發生疾疫。按舊制,朝臣家中有三人以上染病後,即使本人無病,也能夠百日告假在家。到此時,百官大多稱家中多日染病,不入殿上朝。王彪之認為:“疾疫的時候,沒有哪家不染病的。如果因為這個不再入宮,那便使侍從匱缺,各官署也為之一空了。”朝廷同意他的意見。
永和八年(352年),殷浩開始北伐,並有誘結前秦雷弱兒等人殺死前秦君主苻健。雷弱兒等人假意答應並請兵迎接,而當時亦有關中混亂,苻黃眉奔關中的訊息,令殷浩以為雷弱兒行動成功,於是於永和九年(353年)再度率兵北伐,進攻洛陽。當時王彪之就上疏司馬昱,認為雷弱兒等必有詐,殷浩不應輕易進軍。然而殷浩終因姚襄叛變而大敗於山桑,退守譙城。事後,司馬昱笑著對王彪之說:“事情果然像你所說的那樣。近來你謀無遺策,即使是張良陳平也無法超過你啊!”
王彪之及後轉任領軍將軍,又調為尚書僕射,他都以患病為由推辭。朝廷改授王彪之為太常,領崇德衛尉一職。當時,有人對謂簡文曰:“武陵王(司馬昱的四兄司馬晞)的宅中大修器械,恐怕有非比尋常的密謀。”司馬昱以此事詢問王彪之的意見,王彪之:“武陵王不過想極盡馳騁田獵的樂趣罷了。希望您不要張揚此事,以安撫不同意見的人。”有人再次陳述與王彪之相似的意見,司馬昱頗感喜悅。
昇平元年(357年)十二月,王彪之升任尚書左僕射。次年,豫州刺史謝奕逝世,司馬昱打算讓桓溫之弟桓雲接任,並詢問王彪之的意見。但王彪之則認為桓溫已雄據東晉一半國土,若讓桓雲任豫州刺史,那重要外藩的兵權幾乎都由桓氏一門掌握,並不妥當。司馬昱頷首道:“你說的沒錯。”於是以謝奕之弟謝萬接任。

會稽善政

隨後,王彪之改任鎮軍將軍、會稽內史,加散騎常侍。王彪之在會稽郡任職共八年,令當地豪族有所收斂,更有三萬多戶先前逃離會稽的人因而回郡定居。
興寧三年(365年),桓溫移鎮姑孰,聲威震主,各郡都派了長史、司馬、主簿等高級屬官去向桓溫表示敬意。只有王彪之認為向皇帝遣使和上貢都是派主簿,向桓溫示好不可能像見皇帝般派主簿,最終竟然沒有派人去。桓溫於是藉口稱會稽郡山陰縣的折布、米未按時到達,王彪之未予彈劾,故免去他會稽內史一職。王彪之離職前,赦免了郡中被獲罪被貶的人。桓溫以此為口實,派檻車押送王彪之至法司治罪。適逢朝廷赦免,僅被降為尚書。但當年十二月,王彪之又被升為尚書僕射。

周旋桓溫

太和六年(371年),桓溫將要廢黜晉廢帝,百官震驚戰慄,但王彪之知道桓溫不臣之心早已揭露,不可能以理說服他以阻止此事,於是反而協助桓溫籌備廢立的禮儀。又因當時朝臣都不知廢立君主之詳細事項,一手準備好事宜的王彪之因而獲得群臣敬佩。桓溫廢晉廢帝後,立司馬昱為帝,即晉簡文帝。隨後便要廢去時任太宰的武陵王司馬晞,王彪之當時試圖勸阻桓溫,但桓溫心意已決,並不接納。
次年,簡文帝逝世,當時群臣都感疑惑,不敢讓皇太子司馬曜繼位,更有人認為要等待桓溫作出決定。王彪之義正言辭地維護太子繼位的正當性,終令眾官議決迎皇太子繼位,即晉孝武帝。孝武帝即位後,太皇太后褚蒜子當時下令由桓溫依周公居攝的先例代幼主執政,然而王彪之以桓溫必當辭讓而影響朝廷運作為由不奉紹令,且封還給太皇太后,此令最終亦沒有實行。
寧康元年(373年),桓溫患病,向朝廷表示想獲授九錫。王彪之卻與吏部尚書謝安聯手拖延袁宏撰寫賜九錫的詔文,終令文章在桓溫於當年死時仍未完成,桓溫亦因而未能獲得九錫。

晚年掌政

當時,桓溫之弟、揚豫二州刺史桓沖與謝安共同輔佐朝政,謝安藉口“新喪元輔”、孝武帝年紀尚輕不能親理萬機,實則是防備桓沖干預政事,於是提議讓太皇太后褚蒜子臨朝聽政,王彪之未理解謝安的想法,予以反對,謝安最後還是未聽從。
桓溫死後兩個月,王彪之升任尚書令,與尚書僕射謝安一同掌政。謝安頗為推崇王彪之,稱許道:“朝中大事,眾人不能議決的,問王公(王彪之)就必能有個結果。”王彪之因為年老,屢次上疏求退,孝武帝不許,轉拜他為護軍將軍,加散騎常侍
太元二年(377年),孝武帝加授王彪之為光祿大夫儀同三司,但尚未正式拜官,王彪之已經病重。孝武帝聞訊後,派黃門侍郎前往慰勞,賜錢三十萬以治病。同年,王彪之逝世,享年七十三歲,朝廷贈以未拜的光祿大夫之職,諡號“簡”。

人物評價

司馬昱:果如君言。自頃以來,君謀無遺策,張(良)、陳(平)何以過之!
桓溫:作元凱不當如是邪!
房玄齡:①思行、彪之厲風規於多僻之日,虞潭、顧眾徇貞心於危蹙之辰。②彪之不撓,寧浩旋溫。
方孝孺:眾情疑懼方若鋒刃之迫膚,而能處之從容,正色厲聲決以大事,非勇者不能也。

逸聞趣事

王彪之二十歲就須鬢皆皓白,當時人就稱呼他為“王白須”。清代陸以湉在《冷廬雜識》中將他與北宋名相杜衍還未到四十歲,已鬚髮盡白)並列,認為“氣血衰則鬚髮易白,每於此征年祚焉”。
王彪之早年任東海王文學時,他的堂伯、丞相王導就曾向他說:“選任官員時原本是打算讓你當尚書郎,你有幸才能成為諸王的佐官呀!”然而王彪之則說:“官位高低不用計較,在適當時間就應擔任。但越級升遷我就是不願意。”於是改任尚書郎。
謝安曾打算重新營造宮室,但王彪之則認為在現今宮殿作改建就可,不應在外敵當前的時期勞民傷財。然而謝安則說:“宮室不夠雄偉,後人會說我們這些人無能。”王彪之答道:“獲授任掌理天下事,就當保國寧家,朝政允當,怎能以修築宮室去表示有能呀!”謝安不能駁倒,所以王彪之有生之年都沒有另建宮室。

親屬成員

主詞條:琅玡王氏(琅琊王氏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示意圖
家世
先祖

王彪之家族世系王彪之家族世系
五世祖
王仁
東漢時官至青州刺史。
高祖父
東漢末年屢拒朝廷辟命,不曾入仕。
曾祖父
晉武帝時官至光祿大夫,封即丘子。死後諡號“貞”。
祖父
官至尚書郎
父親
晉成帝時官至尚書右僕射,封關內侯。死後追贈特進衛將軍散騎常侍,諡號“肅”。
平輩
兄長
王彭之
官至黃門郎,襲封關內侯。
子輩
長子
王越之
官至撫軍將軍參軍
次子
官至東陽太守
表格參考資料:

史料記載

晉書·卷七十六·列傳第四十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