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同(春秋晉國大臣)

趙同(春秋晉國大臣)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趙同(?—前583年),嬴姓,趙氏,因采邑在原,又稱原同。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父親趙衰曾隨晉文公流亡八國近二十年,兄長趙盾是晉國中軍將(最高軍政長官)。趙同因弟弟趙嬰齊與侄媳趙莊姬通姦,與另一個弟弟趙括一起流放趙嬰齊。後趙莊姬等人陷害趙同、趙括,兄弟二人全家被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同
  • 別名:原同(因封地在原)
  • 國籍:晉國
  • 民族:華夏族
  • 出生日期:不詳
  • 逝世日期:公元前583年
  • 職業:卿大夫
  • 死因:政治鬥爭及家庭矛盾
簡介,被殺原因,內部原因,外部原因,

簡介

趙同(?---前583年),春秋時晉國大臣,嬴姓,趙氏。父親趙衰曾隨晉文公流亡八國近二十年,兄長趙盾是晉國中軍將(最高軍政長官)。
趙同因弟弟趙嬰齊與侄媳趙莊姬通姦,與另一個弟弟趙括一起流放趙嬰齊。後趙莊姬等人陷害趙同、趙括,兄弟二人全家被殺。

被殺原因

內部原因

成公八年(前583年,晉景公17年),晉國誅殺趙同、趙括。趙同、趙括被誅殺,有內外兩個原因。
內部原因是趙朔之妻莊姬的誣告。
左傳·成公五年》:“晉趙嬰通於趙莊姬,五年春,原、屏放諸齊。”趙嬰即趙嬰齊,封於樓,也稱樓嬰齊。原即趙同,封於原,也稱原同。屏即趙括,封於屏,也稱屏括。趙同、趙括、趙嬰齊都是趙衰的兒子。趙衰還有一個兒子,就是趙盾,也稱趙宣子,晉國正卿,已死。趙朔即趙盾的兒子,也已死。趙朔謚莊子,故其妻稱趙莊姬,也稱孟姬。莊姬大概是晉成公之女。從輩份講,趙嬰齊是莊姬的夫叔,而莊姬則是嬰齊的侄媳。趙朔已死,趙嬰齊與莊姬通姦,被兄長趙同、趙括發覺。為了制止這種醜行,他們流放了趙嬰齊
三年之後,趙莊姬報復趙氏兄弟流放並致死趙嬰齊,遂向晉景公誣告趙氏兄弟謀反。《左傳·成公八年》記其事曰:“晉趙莊姬為趙嬰之亡故,譖之於晉侯,曰:‘原、屏將為亂。’欒、郤為征。六月,晉討趙同、趙括。武從姬氏畜於公宮。以其田與祁奚。”武即趙武趙朔和莊姬之子,當時年齡約6-7歲。
表面上看,由於莊姬與趙嬰齊通姦,趙同、趙括流放了趙嬰齊,故莊姬報復,誣告趙同、趙括謀反,致趙同、趙括被殺。實際上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趙氏在晉國之起,始於趙夙。《左傳·閔公元年》:“晉侯(獻公)作二軍,公將上軍,大子申生下軍。趙夙御戎,畢萬為右,以滅耿、滅霍、滅魏,還,為大子城曲沃。賜趙夙耿,賜畢萬魏,以為大夫。”
趙夙就是趙衰的兄長。《晉語四》曰:“趙衰,其先君之御戎趙夙之弟也”。《左傳》也稱趙衰為“成季”,可知趙衰是趙夙最小的弟弟。趙夙雖為大夫,有封邑,但畢竟地位不算高,故趙衰服侍晉公子重耳,另謀出路。
晉獻公聽信驪戎讒言,逼死太子申生,又派人刺殺重耳。重耳被迫逃亡到狄,開始了19年的流亡生涯,這年重耳42歲。趙衰隨從重耳流亡到狄國,他的年齡應該比重耳大。
後來,“狄人伐廧咎如,獲其二女,叔隗、季隗,納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劉。以叔隗妻趙衰,生盾。”重耳年齡小,所以娶了小的,把大的賜給了趙衰。叔隗給趙衰生了兒子趙盾。 重耳在狄國呆了12年,然後去到齊國,趙衰這些人隨從,把趙盾母子留在狄國。七年後,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到晉國,作了國君,也就是有名的霸主晉文公
文公為了報答趙衰,把自己的女兒姬氏嫁給趙衰,生了趙同、趙括趙嬰齊。姬氏為人賢惠,請求迎回叔隗母子,趙衰起初不答應,後來在姬氏的堅持下才同意了。姬氏看到趙盾很有才能,“固請於公,以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季隗內子,而己下之。”這樣,趙盾成為趙衰嫡子。趙衰死後,趙盾繼任為卿,同時為趙氏宗主
趙盾對於姬氏的恩惠至死不忘,他說:“微君姬氏,則臣狄人也。”所以在晚年,他把趙氏宗主的地位讓給了趙括,因為他是“君姬氏之愛子也”。宣公二年(前607年),“趙盾為旄車之族,使屏季(趙括)以其故族為公族大夫。” 趙盾死後,其子趙朔繼任為卿,佐下軍
宣公十二年(前597年),晉、楚戰於邲,晉三軍六帥為:荀林父將中軍,先縠佐之;士會將上軍,郤克佐之;趙朔將下軍,欒書佐之。趙朔的三個叔父:趙括、趙嬰齊為中軍大夫,趙同為下軍大夫,地位均在趙朔之下。
但是趙朔活的年歲不大。成公二年(前589年),晉救魯、衛,與齊師戰於鞌。晉三軍各起一半,“郤克將中軍,士燮佐上軍,欒書將下軍”。另外三帥沒有出動,《左傳》明確記載的有:荀首佐中軍,荀庚將上軍,只有下軍之佐不明。但由於欒書由原先的佐下軍升為將下軍,則可以肯定趙朔已經去世。據本人推斷,佐下軍者為趙同。
鞌戰之後,晉“賞鞌之功”,增加三軍六帥:韓厥趙括、鞏朔、韓穿、荀騅、趙旃。這樣,晉國十二卿中趙氏占據了三個位置:趙同位居第六,趙括位居第八,支系趙旃居十二位。
但是,趙莊姬卻感到了心理的不平衡:丈夫趙朔早卒,兒子趙武年幼;由於失去了宗主地位,兒子將來長大成人也沒有什麼前途;能夠安慰自己的情夫也被流放而死。為了報復趙同、趙括,同時也夾雜著重新奪回宗主地位的圖謀,莊姬向晉景公告了惡狀。

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則是欒氏、郤氏的傾軋。
欒氏自文公時,由欒枝下軍為卿,中經欒盾,到欒書,已是三代為卿。但欒枝、欒盾將下軍,僅位居第五。欒書原佐下軍,在趙朔之下。趙朔卒,升為下軍之將,也是第五。後來郤克退位,欒書超次將中軍,成為正卿。
欒氏久居下位,忽居人上,缺乏自信,時時感到別人的威脅。相對之下,趙衰、尤其是趙盾久居高位,晉國大夫中有不少為其部下,深感趙氏之恩;而趙同、趙括則爭強好勝,不知謙讓,也讓欒書頭疼。故欒書久有打擊趙氏之心。這一點,趙嬰齊已經看出。他在被流放之前對其二兄說:“我在,故欒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憂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害?”
趙氏的另一個對頭是郤氏。郤芮是晉惠公的主要謀臣之一。文公立,郤芮謀弒文公不成,被殺,其子郤缺為庶人。後來胥臣舉薦郤缺,郤氏復起。郤缺繼趙盾為正卿,其子郤克也做到正卿。但郤克退位,其子郤錡據考證僅佐下軍,位居第六,而趙同將下軍,在郤錡之上。這二人同在下軍,都不是謙讓之人,關係不會好。加之郤氏族大,只有一人為卿,又居下位,所以也想排擠趙氏。
欒氏、郤氏一直尋求打擊趙氏,而趙莊姬的惡狀正是天賜良機。內有莊姬首告,外有“欒、郤為征”,晉景公於是發出誅殺趙同、趙括的命令,時在魯成公八年(前583年,晉景公十七年)。
需要指出:成公八年被殺的只是趙同、趙括一系。不僅趙武一系完好無損,趙旃一系也在。譬如成公十三年(前578年,晉厲公三年),晉以諸侯之師伐秦,晉軍已經縮編為四軍八帥,趙旃將新軍,為第七卿。
趙同、趙括被殺,最大的得益者是郤氏。晉四軍八卿,郤氏占了三位,即:郤錡將上軍、郤犨將新軍、郤至佐新軍。
趙莊姬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晉殺趙同、趙括時,莊姬之子趙武“從姬氏畜於公宮”。趙盾的老部下韓厥感念趙盾的好處,勸諫晉景公:“成季(趙衰)之勛,宣孟(趙盾)之忠,而無後,為善者其懼矣。三代之令王皆數百年保天之祿。夫豈無辟王?賴前哲以免也。《周書》曰:‘不敢侮鰥寡’,所以明德也。”景公接受了韓厥的建議,立趙武為趙氏後,“而反其田焉”。這樣,趙氏宗主重回趙盾、趙朔、趙武一系。三家分晉之後,趙氏建立趙國。趙國君主,也就是趙莊姬的後代。
趙氏之禍,起於“趙孟姬之讒”,其史實在春秋末年人們還記得清清楚楚。譬如趙武之孫趙鞅(簡子),有一個臣子叫郵無正,曾論及此事說:“昔先主文子(趙武)少釁於難,從姬氏於公宮。” 但趙氏這種家醜,任其流傳,有失國君之體,需要加以掩蓋。故後來就有了另一種說法,這就是司馬遷寫入《趙世家》的“趙氏孤兒”。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