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晉、楚兩國在魏國城濮(山東鄄城西南)地區進行的爭奪中原霸權的首次大戰。晉文公兌現當年流亡楚國許下“退避三舍”的諾言,令晉軍後退,避楚軍鋒芒。子玉不顧楚成王告誡,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兩翼。楚軍大敗。

基本介紹

  • 名稱:城濮之戰
  • 地點:城濮(山東鄄城西南)
  • 時間:公元前632年4月
  • 參戰方:晉、齊、秦、宋;楚、陳、蔡、許、鄭
  • 結果:晉方勝利,在踐土舉行勝利會盟;楚軍退回本國,成得臣自殺。
  • 參戰方兵力:楚方:四萬二千餘人;晉方:三萬兩千五百人
  • 傷亡情況:楚軍左、右軍被殲滅
  • 主要指揮官:晉:先軫、趙衰、欒枝、胥臣楚:成得臣、斗越椒、斗勃、斗宜申
  • 直接原因:晉國援宋,樹立國威,以求稱霸
  • 根本原因:晉國對外發展,與楚國產生矛盾。
  • 影響:晉國崛起,與楚國開始爭霸中原。
戰爭背景,戰爭起因,戰爭經過,退避三舍,雙方陣容,兩軍交戰,戰術運用,戰爭結果,失敗原因,內部關係,外交策略,軍事謀略,人的因素,戰爭影響,楚國,晉國,戰爭評價,勝敗原因,戰爭結論,

戰爭背景

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互相征伐,戰爭頻繁。公元前634年左右,楚國勢力強盛,欲圖稱霸中原,企圖北上。北方強國晉國自晉文公上位以來,實力逐漸恢復。晉文公知曉楚王圖謀,遂先下手為強,與楚國發生戰爭。

戰爭起因

起初,晉國內亂,公子重耳出逃。他到了楚國時,楚成王熱情招待他。閒談中,成王問他: “你將來如回到晉國做國君時,如何來酬謝我?”重耳說: “像財寶這些東西,你們楚國均有的,如果我真能得返晉國,做了晉君,若我們兩國不幸要打仗的話,那我就退避你三舍。”
晉文公晉文公
後來,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果真回到了晉國,做了國君,史稱晉文公。之後,楚國發兵進攻宋國,宋國派人向晉國求救。文公因宋公曾待他很好,便召開眾將商量,看如何救宋。當時情況是:想向楚國去說情,怕楚國不肯,如和楚去打仗,自己也不大願意,而且又怕齊、秦不贊成,後來想出了一個辦法。先答應宋國,並說明原因,叫他先和齊、秦聯繫,請齊、秦與楚交涉,送些禮物給齊、秦。而晉先出兵伐曹、衛,把曹、衛滅掉,將他們的土地分一些給宋,以補宋人的損失。
楚成王見晉欲去救宋,便叫其大將子玉不要去逼近晉師,和晉師打仗。說晉侯在外面逃亡了十九年,才回到了晉國,什麼危險他都經歷過,人情世故他都明白,此是天意所決定的,像這樣的人是不能和他打仗的,告誡子玉要知難而退。可是這個子玉卻不肯聽,仍要和晉人打仗,於是派人向成王求戰,說:“我不敢說一定要立功,只是想堵一堵那些說閒話人的嘴。成王聽了不大高興,就給他比較少的部隊。
此後,楚子玉便派使者對晉人說,你們如放了曹、衛的國君,我們也就釋宋之圍。晉人聽了以後,一面將楚使者抓起來,一面私下對曹、衛說,許他們復國,並使曹、衛告絕於楚。子玉聽了非常生氣,就帶兵進逼晉師,晉文公便叫晉師向後退卻,為此,一些將領很不滿,說我們是國君率領隊伍,他們是臣子作帥,現在君避臣,不是太丟臉了嗎?而狐偃說: “出兵要理直,氣才會杜盛的。理虧氣就會衰。我們國君曾受過楚君的恩惠,也曾說過要退三舍以避之。若我們忘恩失信,那就是理虧,他們就理直,士氣就會高。如果我們退了以後,他們仍不撤兵,那就是他們理虧。”於是退了三舍(九十里)。沒想到,子玉竟然追了上去,於是,戰爭開始了。

戰爭經過

退避三舍

子玉率軍急進,依託丘陵險阻紮營,兩軍對峙於城濮。晉文公退避三舍,既是報答以前楚成王給予的禮遇,也是運用"卑而驕之"、"怒而撓之"的誘敵之計,子玉上鉤了。
城濮之戰城濮之戰
楚子玉派大將斗勃晉文公請戰說:"請與君之士戲,君憑軾而觀之,得臣(子玉名)與寓目焉,"晉欒枝答詞卻相當謙恭:"寡君聞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為大夫退,其敢當君乎?既不獲命,敢煩大夫謂二三子:戒爾車乘,敬爾君事,詰朝相見。"

雙方陣容

城濮交戰時雙方的陣容是:晉三軍,即先軫為元帥,統率中軍,郤溱輔佐,狐毛統率上軍,狐偃輔佐。欒枝統率下軍,胥臣輔佐。楚國也是三軍,即令尹子玉以若敖之六卒統率中軍。子西斗宜申)統率左軍。子上(斗勃)統率右軍。楚的僕從國鄭、許軍附屬楚左軍,陳、蔡軍附屬楚右軍。

兩軍交戰

四月六日,晉軍在城濮嚴陣以待楚軍。子玉狂傲聲稱:"日必無晉矣。"當兩軍接觸之時,晉下軍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馬身上,首先衝擊楚右翼的陳、蔡軍,陳、蔡軍驚駭逃散,楚右軍潰敗。楚子玉、子上見右軍潰敗,怒火中燒,加強對晉中軍和上軍的攻勢。晉右翼上軍狐毛設將、佐二面旗幟,令二旗後退,引誘楚軍。晉下軍欒枝所部也以車輛曳樹枝賓士而偽裝後退。楚子玉以為晉右翼敗退,令楚左軍追擊,所以對陳、蔡及右翼軍潰敗並未理會。楚左軍追擊晉上軍時,側翼暴露,晉先軫、郤溱率中軍攔腰截擊,狐毛、狐偃率上軍夾攻楚左軍,楚左軍潰敗。楚子玉見左、右軍皆敗,遂下令中軍停止進攻,得以不敗。子玉率殘兵退出戰場,晉軍進占楚軍營地,休整三日後,勝利班師。
城濮之戰-晉軍馬披虎皮猛衝楚軍城濮之戰-晉軍馬披虎皮猛衝楚軍

戰術運用

城濮之戰開始前,晉國就定 下 了 “ 楚始得 曹,而新婚於衛,若伐曹 、 衛, 楚必救 之,則 齊、 宋免矣” 這樣一 個總 的作戰方針。
第一階段先從衛 國下手,初戰取勝, 為晉、齊之盟 奠定了基礎, 也逼迫魯國從楚的陣營中分化出來。
第二階段圍曹,入曹。至此, 附於楚國的曹、衛兩國都被征服,大 地削弱了楚國的力量。接著又用先珍之謀使齊 、 秦兩國 “ 喜 賂怒 頑” , 與晉結為聯盟拒楚 , 以解除晉 國的 後顧之 優。 在第 三階段與楚國的正面交 鋒中, 晉 國恰當 地選擇了 戰場 , 避開楚國主 力部 隊的 鋒芒 , 以下 軍之 佐首 先對組成楚右翼部隊 的陳、 蔡兩國軍隊 發起進 攻, 楚右師戰敗。 然後 以 “ 偽循 , 誘敵深 念 以上軍合攻楚左翼部 隊, 楚左師 潰。 這樣晉 國就造成了事實上對楚的優 勢, 掌握了主動權 , 使自己處於有利的 戰略地 位 , 從而取得了最後 決 戰的勝利。 《左傳》 城溉之戰的描繪令人信服地
使我們看到,晉國的每一步勝利,都是同充分發揮將帥的主觀能動作用,適應客觀規律,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分不開的。戰爭是敵我雙方力皿的 竟賽,但力量在戰爭中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變 化的 因素。人的主觀努力 , 指揮員的能動作用的 發揮,戰略戰術的恰當運用 , 對於敵我力盆的轉 化, 都起著極大的作用。孫子主 張在作戰指導上 要 “ 致人而不致於人 ”,主張 “ 廟算” 。 孫臏主張 “ 變” 、 “ 權” 。 《左傳》通過城濮之戰記敘,在主 、 客觀關係的間題上,形象地反映了和孫子、孫臏同樣的樸素的軍事辯證法思想 。

戰爭結果

城濮一戰中,晉國大勝,晉文公建立了霸權,楚國北進鋒芒受到挫折,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別山以南地區。中原諸侯無不朝宗晉國。
楚國大將子玉羞憤自殺。
再之後,晉軍進入鄭國衡雍(河南原陽縣西,當時在黃河南岸),並在踐土(距衡雍較近,當時亦在黃河南岸,在河南花園口黃河北岸)修築王的行宮,向襄王獻俘。周襄王策命晉文公為"侯伯"。晉文公要求諸侯"皆獎王室,無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無克祚國"。晉文公在"尊王"的旗幟下,順理成章地登上了霸主寶座。

失敗原因

內部關係

晉文公長於收攬人心,一即位就採取子犯“入務利民”的建議,使民;教民以“義、信、禮”,使民能為己所用。因此,從圍曹救宋,拘楚宛春復曹、衛,到決戰城濮,晉國君臣將帥無不認真運籌策劃,甚至連役卒輿人也主動獻謀出策。內部和睦,君臣同心、軍民協力,為晉國創立霸業奠下堅實的政治基礎。反之,楚國君臣對戰爭形勢的估計和意見不一;子文傳楚軍統帥之職於子玉,蒍賈卻不認為子玉能勝任;面對晉、宋、齊、秦的聯盟,楚王“知難而退”、“楚眾欲止”,子玉則非戰不可。內部矛盾,君臣不和、軍民不協,抵消了應戰的力量,這是楚軍自取滅亡的主要原因。

外交策略

在外交上,晉文公長於爭取與國。他打著“報施救患”的旗號伐楚,一方面贏得周王室和諸侯國的好感和信任,另一方面乘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和領地範圍,達到“取威定霸”的目的。接著,巧施“喜賂怒頑”之計,利用楚國與齊、秦之間的利害矛盾,爭取齊、秦的聯盟,以壯大自己的軍事力量;後又“私許復曹衛”,使曹、衛“告絕於楚”,以瓦解楚軍的聯盟;開戰時,又採取克制態度,對楚履行若言,先“退三舍”,後發制人,使自己處於理直地位,獲得政治上的主動。反之,楚國為夷國,處於被周王室和中原諸侯排斥的地位,儘管宋、曹、衛等小國在其強權下屈服,但一遇晉國與之相爭,便迅速向晉國靠攏,楚國也因此陷入眾叛親離的被動局面。

軍事謀略

在軍事上,晉軍戰略正確,指揮有方。如前所說,晉軍一開始就採用“退三舍”之計,先避開楚軍的鋒芒,使其驕縱輕敵;後抓住彼竭我盈的機會,選擇有利的戰場,贏得主動權。決戰時,晉軍避強擊弱:先“蒙馬以虎皮”,使楚右師潰;再用佯敗之計,虛設“二旆”和“輿曳柴而偽遁”,誘敵深入,而後反攻夾擊,使楚左師潰;最後逼使子玉收兵。反之,楚軍的戰術不如晉軍靈活機動,缺乏清醒、明確的認識,**察覺出晉軍的退卻是以逸待勞,反而輕敵中計。另外,由陳、蔡等國臨時構成的軍隊實為烏合之眾,鬥志渙散,根本不能與訓練有方和驍勇善戰的晉軍相提並論;而左右軍受攻擊時,強大的中軍竟按兵不動,坐等晉軍將其各個擊破,這就使楚軍的優勢逐漸化為劣勢,終於全面失敗。

人的因素

政治、外交、軍事固然是戰爭勝負的重要原因,但在以弱制強的戰爭中,人的因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早年的流亡生活為晉文公累積了豐富的政治經驗,以至他對戰爭態度謹慎,謀慮周全,知人善任,從諫如流;身邊的賢臣良將,如先軫、狐偃、**衰等,不僅具備高超的道德修養、軍事素質和謀略智慧,而且恪盡職守,信念一致,為城濮一戰稱霸的運籌和勝出起了極大的作用。反之,楚成王處事尚欠穩重,首鼠兩端,對戰爭抱存僥倖心態,對子玉的出戰不堅決加以制止;而子玉雖有一定的政治才幹,但治軍殘暴,剛愎自用,驕傲輕敵;只為消“讒慝之口”,不顧國家利益堅持出兵,視戰爭為兒戲,這就注定他最終被覆滅的悲劇。

戰爭影響

楚國

之前,楚國的勢力差不多已經蹂躪了整箇中原,黃河下游的大國,如齊如宋都被楚所侵略,魯、衛、鄭、陳、蔡等國都已投降了楚人。一面狄兵也曾攻入王畿,逼得周天子蒙塵。……城濮一戰,楚軍敗績,南夷的勢力即退出了中原,北狄的勢力也漸漸衰微下去,於是華夏國家和文化的生命才能維持。

晉國

晉國擊破了瀰漫中原荊楚入侵勢力,壓迫其退回原有之桐柏山大別山以南地區,使中原復呈安定之象。於是中原諸侯之逼於威勢而附楚者,魯、曹、衛、陳、鄭等國皆脫離楚國復回至中原集團,聽從晉國之領導。後,晉國舉辦“踐土之盟”。此次盟會,周襄王策命晉文公為 “侯伯 ”,並給了晉 文公“敬服王命,以綏四國 ,糾逖王慝 ”的任務,晉擁有了 代表周王室行使征伐大權的 “尚方寶劍 ”。

戰爭評價

勝敗原因

城濮之戰後,晉文公在踐土(河南鄭州西北)朝覲周王,會盟諸侯,向周王獻楚國俘虜四馬兵車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晉文公為侯伯。晉國終於實現了“取威定霸”的政治、軍事目標。
城濮之戰初期,晉軍兵力劣於對手,又渡過黃河在外線作戰,處於不利的地位。但是晉文公能夠善察戰機,虛心採取先軫等人的正確建議,選擇鄰近晉國的曹、衛這兩個楚之與國為突破口,先勝弱敵,取得以後作戰的前進基地。隨後又運用高明的謀略爭取齊、秦兩大國與自己結成統一戰線,爭取了戰爭的主動權。當城濮決戰之時,敢於貫徹後發制人的作戰方針,主動“退避三舍”,避開楚軍的鋒芒,以爭取政治、外交和軍事上的主動,誘敵冒險深入,伺機決戰。同時與齊、秦、宋各國軍隊會合,集中起相對優勢的兵力;並針對敵人的作戰部署,乘隙蹈虛,靈活地選擇主攻方向,先攻打敵人的薄弱環節,予敵各個擊破,從而獲得了這場戰略決戰的輝煌勝利,成就了晉文公中原霸主的地位。

戰爭結論

1、研究城濮之戰的歷史教訓 ,有利於我們從歷 史經驗中正確看待當下國際競爭特別是中國 “和平崛 起 ”過程中“軟實力”的問題。
2、城濮之戰前晉楚兩國的對峙,實質上是兩種不同文 化擴張摩擦融合的必然產物。
3、晉國 “一戰而霸 ”。其關鍵就是把重點放在了自身 實力特別是 “軟實力 ”的發展上。晉文公繼位後不僅重 視經濟 、軍事的發展,而且特別注重 “文之教也”,教導人 民知義 、知信、知禮 。在物質上、精神上、制度上都做好了 稱霸的準備 。所以, 正是晉文公的 “韜光養晦, 有所作 為 ”才奠定了 “政平民阜”的稱霸基礎 。 儘管當前中國的綜合國力已經大有提高 ,但中國還 將長期堅持鄧小平同志制定的 “韜光養晦, 有所作為”的 方針。中國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必須首先做好自己的 事情,而這個事情之中的重中之重 。用鄧小平的話來說, 就是“埋頭實幹, 做好一件事 ,我們自己的事 ”。當前不 僅要繼續穩步增加 “硬實力”, “軟實力 ”的建設也需要 “韜光養晦、有所作為 ”。
4、春秋時代大部分時間所謂霸權均賴晉國維持。梁惠 王向孟子所云 , “晉國天下莫強焉”,因為這一超級強國 的存在 ,遂能北面阻止狄人南侵,南面阻止楚人北上,西 面阻止秦人東進。隨著當時中原華族與周邊少數民族 的融合 ,以地理位置、文化程度、血緣關係三要素為區分 標準的 “華夷觀 ”逐漸被以文化為區分標準的 “夷夏觀” 取代。每當強大諸侯崛起 ,他們都力求擺脫自己的夷狄 身份獲得諸夏認同 ( 如 :秦楚吳越 )或者向夷狄開戰以服 人心( 如:齊晉 ),體現出當時的共同的 “文化認同 ”。可 見晉文公能贏得了周王室和其它中原諸國的支持 ,就是 利用了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晉國的勝利本質 上是文化的勝利。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 ,以其博大精深的 文化深深地吸引著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並對這些國家 和民族的文化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為世界文化的繁 榮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努力提升國家 “軟實力”,增強中 華民族文化的吸引力,讓世界了解中華文化 ,認同中華文 化,這是構建良好國際環境 ,讓中國 “和平崛起”的需要。 就像有學者描繪的那樣:“幾十萬美國、歐盟、日本 、澳大 利亞、南非和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在中國的高等學府求學, 世界頂尖學者競相申請到北京、上海 、香港、台北進行學 術交流 、開辦講座,各國政界、工商界領袖以獲得中國大 學授予的名譽學位為莫大榮幸, ……21世紀中國真正強 盛的標誌不是航空母艦在四大洋游弋,耀武揚威,而是孔 子所說的`近者說( 悅 ),遠者來' 。”這才是中國真正崛起 時的寫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