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原名鄧先聖,學名鄧希賢,四川廣安人。早年赴歐洲勤工儉學,歸國後,他全身心地投入黨領導的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鬥爭。從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先後擔任黨和軍隊的許多重要領導職務,為黨中央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的實施,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建立了赫赫功勳,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
鄧小平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公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領導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創立者。
他所倡導的“改革開放”及“一國兩制”政策理念,改變了20世紀後期的中國,也影響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兩次當選《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建國初期,文革時期,再次出山,改革開放時期,南方視察,偉人逝世,人物貢獻,撥亂反正,改革開放,一國兩制,帶頭退休,南方講話,鄧小平理論,人物作品,講話文集,官方立傳,婚姻家庭,婚姻,家庭,人物言論,關於改革,關於發展,關於黨和國家,關於外交,人物評價,人物紀念,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04年8月22日,生於四川省廣安縣協興鄉牌坊村,取名鄧先聖。
1909年,進私塾讀書,學名鄧希賢。
1910年,入協興鄉初級國小學習。
1915年,入廣安縣高等國小學習。
1918年,入廣安縣立中學學習。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學生民眾反帝愛國運動。
1919年秋,考入重慶勤工儉學留法預備學校。
1920年10月,抵達法國,不久入諾曼第區巴耶男子中學學習。
1921年4月,到克魯梭市施奈德鋼鐵總廠當軋鋼工。月底,辭去工作赴巴黎。7月下旬,中國共產黨成立。10月,進香布朗工廠做工,兩個星期後被解僱。
1922年2月,進哈金森橡膠廠做工。1922年夏,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次年改名為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也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
1923年夏,參加旅歐共青團支部工作,開始了職業革命家的生涯。
1924年,參加旅歐共青團機關刊物《赤光》的編輯工作。7月,當選為旅歐共青團執行委員會書記局委員,同時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5年春,任中共旅歐支部里昂地區特派員。6月至9月,參與組織旅法華人多次舉行的聲援國內五卅反帝運動的大規模示威和集會。11月,進雷諾汽車廠做鉗工。
1926年1月17日,鄧小平第一次踏上了俄羅斯的領土,在中國共產黨莫斯科支部代表們的帶領下前往莫斯科東方大學報到。在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呆了僅僅12天,鄧小平就轉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學,被分到了七班。
土地革命時期
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改名鄧小平,8月7日在武漢參加中共中央緊急會議。年底隨中央機關遷往上海。
1928~1929年任中共中央秘書長。
1928年年初,和張錫瑗結婚。
1929年夏,作為中央代表前往廣西領導起義,化名鄧斌,同張雲逸等於12月和次年2月,先後發動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創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第八軍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據地,任紅七軍、紅八軍政治委員和前敵委員會書記。
1931年夏,到江西中央根據地,先後擔任中共瑞金縣委書記、會昌中心縣委書記、江西省委宣傳部長。
1933年5月,遭“左”傾路線打擊,被撤銷職務,受黨內“最後嚴重警告”處分,到樂安縣南村當巡視員。不久,調任紅軍總政治部秘書長。8月,主編紅軍總政治部主辦的《紅星》報。
1934年10月,隨中央紅軍長征。年底,任中共中央秘書長。
1936年5月,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副主任,後任主任。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
1938年1月,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政治委員,與師長劉伯承一起在太行山區開闢晉冀豫邊區抗日根據地。9月至11月,參加在延安召開的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全會確定,要不斷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並重申黨的獨立自主地放手組織人民抗日武裝鬥爭的方針。在會上作關於地方工作的報告。
1939年7月3日,參加在延安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9月,同卓琳結婚,後一起回到太行山。
1940年8月至12月,參與指揮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的帶有戰略性的對日軍的進攻戰役。
1941年4月15日,發表《黨與抗日民主政權》一文,闡述中國共產黨關於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的基本理論和政策。
1942年9月,兼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書記。
1943年10月6日,中共中央北方局與太行分局合併,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主持八路軍總部的工作,在艱苦的條件下擔負起領導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黨政軍的全面工作。
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8月,日本宣布投降。此時,與劉伯承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已擴大為太行、太岳、冀魯豫、冀南等四個地區。
解放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中原野戰軍、第二野戰軍政治委員,晉冀魯豫中央局書記,中原局、華東局第一書記。
1945年9月至11月同劉伯承一起領導了上黨戰役、邯鄲戰役。
1946年6月,蔣介石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發動全面內戰。8月至翌年1月,與劉伯承先後組織指揮了隴海、定陶、鄄城、滑縣、鉅(野)金(台)魚(鄉)等戰役。
1947年5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6月30日,同劉伯承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強渡黃河,發動魯西南戰役,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8月,同劉伯承率野戰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地區。在國民黨軍重兵圍攻中堅持了大別山鬥爭,把戰線推進到長江北岸,在中原地區站穩了腳。
1948年5月9日,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書記、中原軍區及中原野戰軍政治委員。5月,與劉伯承發起宛東戰役。7月,與劉伯承發起襄樊戰役。9月至翌年1月,人民解放軍進行了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摧毀了蔣介石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11月16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鄧小平任書記,指揮淮海戰役。淮海戰役共殲滅國民黨軍55萬人。
1949年2月5日,中原野戰軍改編為第二野戰軍,任政治委員。3月,參加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後任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一書記。3月31日,為總前委起草《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4月至5月,同劉伯承、陳毅等指揮渡江戰役,解放南京、上海及蘇、皖、浙、贛、閩等省廣大地區。
建國初期
1949年9月30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10月1日,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10月19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被任命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0月至12月,同劉伯承等率部進軍西南,解放川、康、滇、黔等省。11月23日,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12月2日,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
1950年2月22日,任西南軍區政治委員。是年,領導西南地區的土地改革、剿匪、政權建設、恢復和發展生產。
1951年,領導進軍西藏工作。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7月調往中央工作,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1954年改為國務院)副總理兼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後又兼任政務院交通辦公室主任和財政部部長。
1954年4月,任中共中央秘書長、組織部部長。9月,任國務院副總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
1955年3月,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代表中央作《關於高崗、饒漱石反黨聯盟的報告》。4月,在中共七屆五中全會上,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修改黨章的報告。在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書記處總書記,成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1957年11月,隨毛澤東率領的中國黨政代表團出訪蘇聯,參加十月革命40周年慶祝大會、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
1958年8月,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舉行的擴大會議。會議作出《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9月至11月,到黑龍江、吉林、遼寧、廣西、雲南、貴州、四川等地視察工作。11月至12月,出席在武昌召開的中共八屆六中全會,作關於人民公社若干問題決議的說明。
1959年9月,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
1960年11月至12月,與劉少奇率中國黨政代表團參加在蘇聯莫斯科舉行的十月革命43周年慶典和81個國家的共產黨、工人黨代表會議。
1961年8月至9月,出席中共中央在廬山召開的工作會議。
1962年2月6日,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又稱“七千人大會”)上講話,強調要發揚黨的的革命傳統,加強民主集中制。
1963年7月,率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赴莫斯科,同蘇聯共產黨代表團舉行會談,堅決維護中國共產黨的獨立自主原則。
1965年3月,針對江青等對文藝界人士和文藝作品的錯誤批判,在主持召開的中央書記處會議上提出嚴厲批評。
在任中央書記處總書記的10年中,協助中央主席、副主席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為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文革時期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受到錯誤的批判和鬥爭,失去一切職務。
1969~1973年間下放到江西省新建縣拖拉機修造廠勞動。
1972年8月3日,致信毛澤東,希望再為黨和國家多做幾年工作。毛澤東批示肯定了鄧小平的歷史功績。
1973年3月10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恢復鄧小平同志的黨組織生活和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的決定》。8月,在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2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委員。
1974年4月,代表中國政府出席聯合國第六屆特別會議,在會上系統地闡述了毛澤東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
1975年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周恩來病重以後,在毛澤東支持下,他主持黨、國家和軍隊的日常工作,針對“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亂局面進行全面整頓,得到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收到顯著的成效。
1976年4月,北京發生悼念周恩來總理、擁護鄧小平、反對“四人幫”的“天安門事件”,被撤銷一切職務。
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
再次出山
1977年4月10日,致信中共中央,提出必須世世代代地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中共中央批轉此信,肯定了鄧小平的意見。5月24日,同中央兩位有關負責人談話時指出,“兩個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不符合馬克思主義;一定要在黨內造成一種空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恢復鄧小平原任的黨政軍領導職務。鄧小平在會上講話指出,要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民眾路線和實事求是,是毛澤東倡導的作風中的最根本的東西。
1977年8月召開的中共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副主席。8月至9月,多次召開座談會,強調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領導和推動科技和教育戰線的撥亂反正。
1978年3月,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主席。他首先推動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反對“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領導和支持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提出必須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他還提出要儘快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改革開放時期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闢了中國改革開放和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他在這個會議上對中國共產黨政策的歷史轉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為這次全會作準備的中央工作會議上,他發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經過這次全會,形成了以他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
1979年1月28日至2月6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後訪問美國,是新中國領導人第一次訪美。
1980年9月,辭去國務院副總理職務。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鄧小平主持起草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全面評價了毛澤東的歷史地位,提出必須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會議選舉鄧小平為中央軍委主席。
1982年9月中共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他在開幕詞中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982年9月12日至13日,中共十二屆一中全會召開,選舉鄧小平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決定他任中央軍委主席。9月13日,在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9月24日,會見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闡述中國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為以後中英兩國政府的談判定了基調。
1983年6月,在第六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1984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慶祝典禮上檢閱部隊並講話。12月19日,出席中英兩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聯合聲明的簽字儀式。
1985年6月4日,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宣布,中國政府決定裁減軍隊員額100萬,並闡述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對國際形勢判斷和對外政策的兩個重要轉變。
1986年3月5日,對四位科學家提出的關於跟蹤世界高技術發展的建議批示:“這個建議很重要,不可拖延”。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綱要》,簡稱863計畫。
1987年1月至3月,針對1986年底一些高等院校少數學生鬧事,多次談話指出,要加強四項基本原則教育,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要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4月13日,出席中葡兩國政府關於澳門問題聯合聲明的簽字儀式。11月,根據中共十三屆一中全會決定,任中央軍委主席。
1989年4月,針對北京發生的動亂,兩次發表談話,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關於平息動亂、穩定局勢的決定,表示完全贊同和支持。主張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5月16日,會見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宣布中蘇關係實現正常化。6月9日,接見首都戒嚴部隊軍以上幹部,並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事件爆發出來,促使冷靜地考慮過去和未來,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制定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包括改革開放、“三部曲”發展戰略目標,都沒有錯。今後要繼續堅定不移地照樣幹下去。6月,中共召開十三屆四中全會,選舉江澤民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上,他辭去了最後擔任的中央軍委主席職務。
1990年3月,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接受鄧小平辭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職務。
南方視察
1991年1月至2月,視察上海。同上海市負責人談話時提出,抓緊開發浦東,不要動搖,一直到建成;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
1992年1月至2月,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視察,發表重要談話,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基本實踐和基本經驗,明確回答了經常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10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確定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的戰略任務。以這次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為標誌,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1993年11月2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出版發行。中共中央舉行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報告會,江澤民發表重要講話。
1994年11月2日,經修訂增補的《鄧小平文選(1938—1965年)》、《鄧小平文選(1975—1982)》,改稱《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二卷出版發行。
1997年召開的中共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括為鄧小平理論,指出這一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並在黨章中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偉人逝世
1997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人物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鄧小平領導了西南全區的政權建設、社會改造和經濟恢復,不久就參加中央領導工作,先後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在黨的八屆一中全會上,他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央書記處總書記,成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為黨的建設的加強和改進,作出了重大貢獻。“文革後擔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主持黨、國家和軍隊的日常工作。不久,由於同“四人幫”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他再次被錯誤地撤職、批判。
撥亂反正
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後,鄧小平再度恢復工作後從端正思想路線入手進行撥亂反正,強調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旗幟鮮明地反對“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支持和領導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闢了中國改革開放和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鄧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報告,強調解放思想是一個重大政治問題,要打破林彪、“四人幫”大搞禁區、禁令,製造迷信的僵化狀態,把人們的思想從假馬克思主義的禁錮下解放出來。
他第一次提出了“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的觀點,提出了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先富起來,以帶動其他地區、其他企業、其他人,使全國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的觀點。
在鄧小平的主導下,十一屆三中全會拋棄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路線,確定了全黨工作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政治路線,對經濟管理體制和經營管理方法應著手認真地改革,認真解決黨政不分、政企不分、以黨代政、以政代企的現象,實行分級分工分人負責等。
改革開放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創立和發展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這一理論科學地闡明社會主義本質,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中國這樣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他認為中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切要從這個實際出發來制訂規劃。根據他的思想,中共十三大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他指出,社會主義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全黨要一心一意地搞現代化建設。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他設計了從20世紀80年代到下個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目標。並且提出,一切以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根本標準,不斷開拓新局面。他大力支持和推動農村改革,推進以城市為中心的全面改革,指出“改革是中國第二次革命”。他關於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論述,為中國共產黨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的改革目標奠定了理論基礎。他倡議興辦經濟特區,開放14個沿海城市,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新區,推動中國全面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他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強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
一國兩制
他為解決香港、澳門、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傾注了大量心血。他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一個中國,兩種制度”的構想。在他的主持下,中國同美國建立了外交關係,同日本締結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恢復了中蘇兩黨兩國的關係,發展了同周邊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關係。他為打開中國外交新局面,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來進行現代化建設,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帶頭退休
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上,他辭去了最後擔任的中央軍委主席職務。在以他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向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順利過渡、保持黨和國家穩定的過程中,他起了關鍵的作用。
南方講話
退休以後,他仍然關心黨和國家的事業。1992年視察中國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重要談話,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基本經驗,從理論上回答了一些重大問題,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鄧小平理論
1997年召開的中共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括為鄧小平理論,指出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並在黨章中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行動指南。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鄧小平理論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的理論問題,在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重大問題上,形成一系列相互聯繫的基本觀點,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人物作品
講話文集
《鄧小平文選》
《鄧小平文選》為鄧小平著作、講話選集,由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輯,人民出版社出版。至1993年,已出版3卷。
《鄧小平論教育》
《鄧小平論教育》第一版和第二版是1990年和1995年編輯出版的,分別收錄了鄧小平同志自1951年至1989年關於教育問題的講話、談話與題詞38篇和53篇。《鄧小平論教育》的出版,對於了解和掌握鄧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促進中國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官方立傳
2009年12月,《鄧小平年譜(1904-1974)》一書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出版。全書以大量文獻檔案資料為依據,全面地反映了一代偉人鄧小平的生平經歷和思想歷程。
2014年8月19日,經中央批准,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鄧小平文集(1949-1974)》和撰寫的《鄧小平傳(1904-1974)》,分別由人民出版社和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即日起在全國發行。這是官方首次為鄧小平立傳。
三卷本的《文集》編入文稿406篇,80餘萬字,其中的大部分文稿是第一次公開發表。鄧小平“文革”期間的部分文稿,首次對外披露。
婚姻家庭
婚姻
第一任妻子
張錫媛是鄧小平的第一位妻子。張錫媛出生在北京附近的良鄉,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期間,張錫媛與從法國轉道蘇聯並在中山大學學習的鄧希賢(也就是後來的鄧小平)相識了。1928年,24的鄧小平與22歲的張錫媛在上海結合了,是浪漫的同志式的結合。婚禮在上海廣西中路一家四川餐館舉行,有中央機關的30餘人參加。1930年1月,張錫媛在生下孩子後得了產褥熱,由於醫療條件有限,在丈夫鄧小平懷中去世。
第二任妻子
阿金的名字叫金維映,原名金愛卿,浙江岱山人。1931年7月,中國革命在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影響下陷於低潮。不久鄧小平被批准到江西中央蘇區去。他們在蘇區結成了一對革命夫妻。在中央蘇區“左”傾路線鬥爭時期,執行毛澤東正確路線的鄧小平、毛澤覃、謝唯俊、古柏等人受到撤職和黨內處分。在遭受批判後,他和阿金同志正式地分手。
第三任妻子
卓琳本姓浦,雲南宣威人。1937年,投奔延安參加革命,並結識了鄧小平。鄧小平是在鄧發的帶領下通過“找對象”的形式,找到學習優秀、品貌雙全、熱情向上的卓琳的。1939年9月,在毛澤東的窯洞前,鄧小平和卓琳舉行婚禮。他們生育有兩男三女。
家庭
長女鄧林,1941年出生,畢業於中央美院國畫系,一級美術師,中國國際友誼促進會副理事長、常任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長子鄧朴方,1944年4月生,1965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8年9月參加工作,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原子核物理專業畢業,大學學歷。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黨組成員,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團主席,北京奧運會組委會執行主席,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會長。
次女鄧楠,1945年出生,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曾任中國科技部副部長,一直致力和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工作。鄧楠一直擔任著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的理事長。
三女鄧榕,筆名蕭榕,小名毛毛,1950年出生,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副會長。曾任中國駐美國大使館三等秘書。著有《我的父親鄧小平》(上卷)和《我的父親鄧小平:文革歲月》。
最小的兒子鄧質方,1952年出生,曾就讀於北京大學物理系,赴美國留學,獲紐約州羅徹斯特大學量子物理學博士學位。學成後在榮毅仁力邀下,進入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直屬的中信興業公司,任副總工程師。
人物言論
關於改革
1、“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須做的事,儘管是有風險的事。”
2、“不管黑貓白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
3、“改革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
4、“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
5、“改革,應包括政治體制的改革。”
6、“思想更解放些改革步子更快些。”
關於發展
1、“發展才是硬道理!”
2、“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3、“掌握新技術,要善於學習,更要善於創新。” 4、“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
5、“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6、“要創造一種環境,使拔尖人才能夠脫穎而出。”
7、“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後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8、“綠化祖國,造福萬代。”
關於黨和國家
1、“什麼叫領導?領導就是服務。”
2、“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
3、“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
4、“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深入民眾傾聽他們的呼聲;要敢說真話,反對說假話,不務虛名,多做實事;要公私分明,不拿原則換人情;要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
5、“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
6、“實現四化,永不稱霸。”
7、“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8、“港人治港有個界線和標準,就是必須由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我們不要求他們都贊成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只要求他們愛祖國,愛香港。”
9、“實現國家統一是民族的願望。”
關於外交
1、“冷靜的觀察,鎮定自若的面對困難,捍衛我們的立場。韜光養晦,爭取時間,永不稱霸。”
2、“各國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國的黨、各國的人民,由他們自己去尋找道路,去探索,去解決問題,不能由別的黨充當老子黨,去發號施令。我們反對人家對我們發號施令,我們也決不能對人家發號施令。這應該成為一條重要的原則。”
3、“中國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中國理解自己的責任。有兩條大家是信得過的,一條是堅持原則,一條是講話算數。我們不搞政治遊戲,不搞語言遊戲。”
4、“中國的對外政策是一貫的,有三句話,第一句話是反對霸權主義,第二句話是維護世界和平,第三句話是加強同第三世界的團結和合作。”
5、“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
人物評價
毛澤東:鄧小平德才兼備,軍政皆優,是一位能夠“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非凡帥才。
胡錦濤:“鄧小平同志為中國人民不懈奮鬥的光輝一生,為推進黨領導的偉大事業和開創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充分展現了一位偉大領袖的崇高品德、博大胸懷、卓越膽識和革命風格,為我們樹立了光輝典範。”
江澤民:“如果沒有鄧小平同志,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
美國《時代》:鄧小平改變了世界,功績史無前例。
美國前總統喬治·布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巨變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鄧小平,鄧小平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法國前總統雅克·席哈克評價鄧小平:“對中國和全世界而言,他都是20世紀的一位重要政治偉人”。
美國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稱鄧小平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領袖”,在回憶1978年與鄧小平的首次交談時,他說“鄧個子小,氣魄大,立即使我折服。”
英國前首相愛德華·希思是鄧小平結交的眾多外國友人中的一位。他說:“鄧小平對整個世界最大貢獻就在於,他向全世界表明,中國可以如何管理和快速發展;而中國又能夠因此向整個世界作出何等的貢獻。”對於“一國兩制”成功解決香港問題,他說:“這無論對中國、英國、香港本身,還是對世界都是最圓滿的結果。”儘管如此,人們卻很少聽到這位老人評論自己。他的很多政治名言,比如“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等等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但是大家找遍了所有檔案都很難發現他對自己的評價。
西哈努克國王稱讚:鄧小平是“中國人民的英雄”。
英國前首相愛德華·希思:鄧小平是“塑造現代中國的一位傑出領袖”。
曾憲梓:“沒有鄧小平,就沒有中國今天的進步和富強,也沒有香港的今天。我對他的崇敬和懷念無法用語言形容。”
鄧小平是一位有創見有遠見愛國愛民的偉人。(李嘉誠評價)
“我算是比較活潑的人,不走死路的人。我是實事求是派。”“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鄧小平自我評價)
人物紀念
鄧小平故居陳列館
鄧小平故居陳列館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由序廳、三個陳列展廳、電影廳、珍藏廳等組成。共展出文物170件、檔案文獻資料200餘件,圖片408幅,復原場景4個,運用多媒體展示系統以及最具震撼力的電影,共同組成鮮活的立體空間,生動、全面、形象地展示了鄧小平偉大輝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生歷程,再現了一個又一個重大歷史場面,體現了主題鮮明、特點突出、內容豐富、設計新穎的總體思路。
百年紀念
2004年8月22日,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大會,紀念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深切緬懷他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勳,追思和學習他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懈奮鬥的崇高風範,進一步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紀念大會由吳邦國主持。
2014年8月22日是鄧小平誕辰110周年。
為紀念鄧小平百年誕辰,2014年8月8日起,央視一套8點檔將播出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該劇導演吳子牛和主演馬少驊都是在1978年恢復高考後的次年考上了大學,他們對鄧小平給時代帶來的轉折感受尤其深切。
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