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國蘇維埃武裝起義)

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國蘇維埃武裝起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俄國十月革命(又稱紅十月十月起義、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布爾什維克革命),獲勝的蘇聯紅軍一方稱為“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俄國工人階級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聯合貧農所完成的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是1917年俄國革命中第二個、也是最後的重要階段。因發生在俄歷儒略曆)1917年10月25日(公曆11月7日),故稱為“十月革命”,俄國白軍的失敗給歐洲亞洲造成了深遠至今的無產階級專政影響,包括德國、捷克(1989年)朝鮮等國。

1917年11月7日,列寧和托洛茨基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武裝力量向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在地聖彼得堡冬宮發起總攻,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蘇聯中國社會主義國家及組織普遍認為十月革命是經偉大革命導師列寧同志領導下的布爾什維克領導的武裝起義,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二個無產階級政權(第一個是巴黎公社無產階級政權)和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革命推翻了以克倫斯基為領導的資產階級俄羅斯臨時政府(俄羅斯共和國),為1918年—1920年的蘇俄內戰和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成立奠定了開端。

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為世界各國無產階級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開闢了勝利前進的道路。

基本介紹

背景,沙皇時代,臨時政府,原因,過程,危機四伏,武裝起義,結果,建立國家,鞏固政權,反擊白軍,事後,積極觀點,消極觀點,意義,紀念,反思,

背景

二月革命中,工人、士兵是反對沙皇的主力軍,資產階級沒有領導這場革命。在革命成功後,工人和士兵組織了自己的領導機構:蘇維埃資產階級在蘇維埃中沒有任何權力,武裝也掌握在工人和士兵蘇維埃的手中。蘇維埃掌握了實際的權力,卻還有一個臨時政府凌駕在他們之上。出現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並立的局面。
1917年11月7日下午,冬宮被包圍1917年11月7日下午,冬宮被包圍
蘇維埃成員中,孟什維克(俄意:少數派)占了大多數。布爾什維克(俄意:多數派)則由於在戰爭中遭受鎮壓,但是當時,布爾什維克大多數領導人還在監獄和被流放列寧此時在瑞士史達林還在流放地。廣大工農民眾缺乏政治經驗,致使蘇維埃的領導權被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竊取,他們支持資產階級建立了臨時政府。在士兵(主要由農民構成)選舉出的蘇維埃中,社會革命黨人(一個小資產階級的政黨)則占了大多數,因為社會革命黨人在農民中的傳統威信較高。
十月革命
這些孟什維克都是二次革命論者。他們認為俄國還處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還需要同資產階級的臨時政府合作,進行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因而他們擁護臨時政府。社會革命黨人來自小資產階級的上層,他們傾向追隨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布爾什維克在列寧回到彼得格勒之前也採納了孟什維克擁護臨時政府的政策。工人和士兵們不信任臨時政府,但信任他們的領導人。臨時政府的權威就建立在蘇維埃領導人的支持上。這種現像被列寧稱之為“雙重政權”。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繼續進行罪惡的帝國主義戰爭,繼續奴役廣大勞動人民,並且千方百計的撲滅革命火焰。
1917年4月17日,列寧在布爾什維克的會議上作了《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的報告,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綱》。《四月提綱》為布爾什維克黨確立了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路線,指明了革命發展的前途。提出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他的到來徹底改變了布爾什維克支持臨時政府的政策。列寧的天才之處就在於勇於修正不切實際的理論去迎接現實的挑戰。
十月革命的領導人之一托洛茨基十月革命的領導人之一托洛茨基
在二月革命後的俄國,臨時政府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農民不是追隨臨時政府,就是支持無產階級專政,他們沒有獨立的政治綱領。或者是無產階級奪取政權,開始歐洲的社會主義革命;或者是臨時政府取得勝利,埋葬二月革命的果實,沒有中間道路可走。布爾什維克政策的改變不僅使自身分裂,而且使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的陣營也產生分裂。一部分國際主義孟什維克黨人和左翼社會革命黨人加入了布爾什維克的行列。托洛茨基領導的區聯派也全體加入布爾什維克。
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於1917年7月1日冒險向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軍隊發動進攻,妄圖用戰爭消滅革命。這次冒險進攻遭到慘敗,十天內俄軍損失六萬人,前線失利的訊息傳到首都,工人士兵群情激昂。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和其他革命民眾在1917年7月16日走上街頭,舉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權歸還蘇維埃。臨時政府派出軍隊進行血腥的鎮壓,600多名工人死傷。這就是著名的七月流血事變。這次屠殺使人民進一步認識到,必須以革命的暴力打倒反革命的暴力。7月26日,成立了以克倫斯基為首的聯合政府,對工人和布爾什維克党進行了全面的鎮壓,白色恐怖籠罩全國。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結束了,布爾什維克黨轉入地下,兩個政權並立的局面結束,俄國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沙皇時代

1907年起彼得·斯托雷平上台執政,政治上依靠鐵腕政策維護沙皇專制,殘酷鎮壓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者,經濟上實行寡頭資本主義政策,推行土地私有化改革,實現了俄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但由於其掠奪性私有化改革的極端不公正,使得底層民眾並沒有從經濟的發展中獲利太多,反而使相當一部分農民的私有財產遭受損害,社會不滿度急劇上升。
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國蘇維埃武裝起義)
由於當時俄國皇后亞歷山德拉·費奧多羅芙娜是德國人(黑森和萊茵大公國阿歷克絲郡主),戰爭期間曾向前線發了一封電報要求皇帝宣布停戰,加上皇后派中堅人物拉斯普廷也在1914年極力反對俄國同德國開戰,結果俄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德的一系列軍事失敗,使皇后派被國內各方指控為德國間諜,皇后也被稱為蕩婦(實際上二者都無任何確鑿證據)。這導致羅曼諾夫皇室成為眾矢之的,徹底摧毀了沙皇“小父親”的形象,這個形象在俄國百姓的心目中保持了幾百年。
1916年12月29日(俄歷12月16日),拉斯普廷被暗殺,暗殺者包括尤蘇波夫親王、皇族成員德米特里·巴甫洛維奇·羅曼諾夫大公、俄羅斯杜馬右翼議員普利什凱維奇、尤蘇波夫的密友蘇霍金大尉。這場暗殺事件使俄國國內各方矛盾表面化。
1917年,拉斯普廷死亡不到一個月,社會民主工黨率先在首都彼得格勒策劃了反帝國主義戰爭示威運動,要求停止戰爭,運動接著擴展到莫斯科巴庫等大城市,獲得了反戰者的支持。3月8日,彼得格勒爆發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下台,羅曼諾夫王朝滅亡,俄羅斯帝國政權瓦解。

臨時政府

由於斯托雷平的專制私有化改革給俄國社會帶來的惡劣影響,曾經擁護自由主義自由經濟的十月黨、進步黨等組織在二月革命的浪潮下明顯失勢。而自由主義左派黨制憲民主黨由於在革命前領導憲政民主運動,成為唯一一支有一定政治號召力的自由主義黨派。相比之下,在當時俄國擁有較高支持率的分別是兩大左派黨社會革命黨和社會民主黨。隨著是戰和問題的升溫,各勢力迅速分化組合。社會民主黨逐漸分裂為擁護民粹主義孟什維克,和擁護人民民主專政的布爾什維克。社會革命黨也相應分裂為主流派和左派。社會革命黨主流派和孟什維克達成一致,要求繼續戰爭直到勝利;而少數左派社會革命黨則和布爾什維克達成一致,要求儘快停戰簽訂和約。
制憲民主黨擔憂俄國的反戰趨勢無法控制,會危害俄國與日漸壯大的協約國集團的外交關係,於是主張放慢民主的進程,引起了社會革命黨和社會民主黨兩大黨派的不滿。兩黨普遍要求臨時政府儘快開始制憲會議選舉,廢除斯托雷平土地改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其中以列寧為代表的布爾什維克呼聲甚猛。布爾什維克鼓動前線的士兵反戰歸國,並積極在民間進行制憲民主的宣傳。列寧也曾一度擁護制憲,表示即使布爾什維克在選舉中失敗,他們也將服從人民民眾的選擇。
1917年7月1日,臨時政府策劃了對德進攻,十天后失利。進攻失敗的訊息傳來後,布爾什維克再次策劃了反帝國主義戰爭示威運動,要求停止戰爭。旋即被鎮壓,導致戰和雙方的戰爭已不可避免。

原因

(一)20世紀初,俄國經濟仍然相對落後於美國等資本主義強國。
(二)人民渴望和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災難。
1917年7月21日晚上11點多鐘,彼得格勒海濱火車站開出了最後一列客車。乘客中有一位芬蘭農民打扮的人,到距芬蘭邊界不遠的拉茲里夫下了車,他就是列寧!拉茲里夫湖波光粼粼。列寧就住在湖邊的一座草棚里。草棚有個廚房:兩個樹杈架起一根木頭,上面掛著一口小鍋。草棚前,清出了一塊空地,放著兩個樹墩,一個當桌子,一個當凳子。列寧風趣的把這裡叫做“我的綠色辦公室”。他在這裡緊張的戰鬥。他仔細閱讀彼得格勒出版的每一種報紙,分析革命形勢‘它寫出一篇篇戰鬥的檄文送往革命的搖籃,指導革命的進程。夜深了,響起了木槳拍擊湖水的響聲,布爾什維克黨中央代表來到列寧這裡,匯報工作聽取指示。拉茲里夫湖畔的篝火在漆黑的夜裡格外明亮,這裡連線著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命運,列寧在這裡刻苦忘我的工作思考,寫下了馬克思主義光輝的著作《國家與革命》,8月中旬臨時政府的秘探盯住了拉茲里夫湖畔。列寧按照黨中央的指示,裝扮成鐵路工人,避開了反動當局的監視,到達赫爾辛基。夜深人靜了,赫爾辛基哈格涅卡婭廣場一號樓的一間屋子裡燈火輝煌,已是夜深人靜時,紙和筆摩擦的沙沙聲長久不息,列寧繼續完成他光輝的著作。《國家與革命》是一部關於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光輝著作,它不僅對於十月革命的勝利和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的建立起了巨大理論指導作用,而且為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指明了光明的道路。
俄國有一千多萬人被拉去當兵,傷亡數百萬人。前線很多士兵沒有鞋子,甚至幾個人共用一支槍。國內大片耕地荒蕪,工廠倒閉,物價飛漲,食物極度短缺,首都彼得格勒有一天甚至連一個麵包都買不到。
(三)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瀕於崩潰。
(四)國內各種社會矛盾空前激化,包括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等。俄國民眾簡單地為了“麵包”而戰。

過程

“二月革命”及兩個政權並存→列寧的《四月綱領》→“七月事件”→粉碎叛亂,革命時機成熟→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其他起義→“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二大”,蘇維埃政權的建立。

危機四伏

隨著對德進攻失敗,臨時政府的執政黨制憲民主黨軍事基礎崩塌,只剩下首都的警察和軍校士官生可供派遣。它一方面受到因二月革命瓦解的十月黨、進步黨殘部和保皇軍官團等親沙皇勢力攻擊,另一方面則受到二月革命參與者社會民主黨社會革命黨士兵委員會攻擊,威信盡失,陷入頹勢。
9月,臨時政府任命的俄軍總司令、保皇軍官拉夫爾·科爾尼洛夫率先發難,指揮一支哥薩克軍隊進攻彼得格勒,以消滅叛國者,保衛俄羅斯和沙皇為由,討伐參與二月革命的制憲民主黨、社會民主工黨和社會革命黨。制憲民主黨無兵可派,遂求救於赤衛隊。經社會民主工黨左翼黨員協調,赤衛隊和同情革命的士兵擊敗了科爾尼洛夫的軍隊。
科爾尼洛夫的軍隊一瓦解,與赤衛隊聯繫緊密的布爾什維克立刻回到前台,制憲民主黨號令失效。為挽回頹勢,制憲民主黨計畫使用臨時政府尚存的力量,對彼得格勒的布爾什維克領導層實施逮捕,再與基層談判。列寧兩次召開會議決定起義,起義主要由托洛茨基執行,列寧則派遣史達林、斯維爾德洛夫、捷爾任斯基等人組成革命軍事委員會,作為自己的代表。10月占領頓巴斯地區和基輔。 英國艦隊入侵波羅的海。尤登尼奇白軍於5月中旬向彼得格勒發動進攻。

武裝起義

儒略曆10月25日(公曆1917年11月7日)晚九時,列寧不顧布爾什維克中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的反對,領導赤衛隊員、士兵和民眾包圍了臨時政府的所在地——冬宮,並於次日凌晨兩點占領之。
根據前蘇聯官方的說法: 晚上在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上起義成功的士兵用炮轟擊冬宮,而且在冬宮發生了激烈的武裝衝突。而蘇聯解體之後研究資料表明,當晚在冬宮附近並未發生武裝衝突,守衛冬宮的僅有一個婦女營和一個士官生營,在人群的衝擊之下很快就投降了。冬宮的防衛長官帕里琴斯基自己打開了冬宮大門,並把他們帶到了臨時政府部長們正在開會的地方。而阿芙樂爾巡洋艦正在大修,沒有裝彈也沒有人員。被臨時任命的阿芙樂爾號的政委別雷舍夫僅僅向冬宮打了幾發空包彈(沒有彈頭)。起義當晚,彼得格勒軍事革命委員會發布《關於臨時政府被推翻的通告》稱:起義“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勝利。”由於與會人員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泄密,斯莫爾尼宮,說服黨中央其他成員,決定提前起義。
1917年11月6日,列寧秘密來到起義總指揮部——斯莫爾尼宮,親自領導武裝起義。從1917年11月6日夜間到11月7日上午,二十多萬革命士兵和起義工人迅速占領了彼得格勒的各個戰略要地。7日凌晨1時起義部隊占領了郵政總局。2時攻占了波羅的海火車站和尼古拉耶夫斯基火車站。接著關閉了政府大樓的照明電路,電話局切斷了臨時政府和司令部的大部分電話。6時左右,赤衛隊員、士兵和水兵已經占領了皇宮大橋。除了宮廷廣場和伊薩基耶夫斯卡廣場地區,其他地區幾乎都掌握在起義者的手裡。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坐上美國大使館的汽車倉皇逃跑。10時,革命軍事委員會散發了列寧起草的《告俄國公民書》,宣布臨時政府已被推翻,政權已轉歸蘇維埃。但臨時政府仍負隅頑抗,2000多名軍官和士官生繼續盤踞著冬宮。1917年11月7日下午5時~6時,2萬多名革命士兵和赤衛隊員、9輛軍車包圍了冬宮。革命軍事委員會向臨時政府發出最後通牒,命令它於1917年11月7日6時20分繳械投降。8時過後,革命軍事委員會向臨時政府下達了無條件投降的最後通牒書,遭到拒絕。晚上九點四十五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開炮,發出了總攻的信號。赤衛隊員和革命士兵在雷鳴般的“烏拉”聲中越過了街壘,迅猛的沖向冬宮,在冬宮的樓梯間里和樓梯上,革命士兵和工人赤衛隊員同士官生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戰,到1917年11月8日凌晨1917年11月8日1時50分,臨時政府的成員(除克倫斯基逃跑外)全部被擒終於被攻克。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推翻。起義成功當天夜間,蘇維埃代表大會召開,通過了《告全世界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宣告各地全部政權一律轉歸工兵蘇維埃。並於次日通過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同時為體現工兵特質,在新的立憲會議選舉中取締了制憲民主黨,並將選區劃分為後方區和前線區。

結果

在攻打冬宮的隆隆炮聲中,全俄羅斯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在斯莫爾尼宮開幕,大會首先通過了列寧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宣告各地全部政權一律歸轉工人農民士兵代表蘇維埃。1917年11月8日,大會通過了列寧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和平法令》揭露了帝國主義掠奪性戰爭,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迫切希望和平的願望,建議一切交戰國立即進行談判,締結不割地不賠款的和約。《土地法令》法令規定立即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全部土地收歸國有,交給勞動農民使用。最後,代表大會選舉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農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無產階級偉大導師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人民委員會下設各部,執行無產階級國家的各種職能。史達林當選為民族事務人民委員托洛茨基當選為外交人民委員。11月9日清晨大會勝利閉幕,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的成立。

建立國家

1917年11月7日取得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偉大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性質的政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共和國成立不久,經過三年艱苦的國內戰爭,粉碎了14個帝國主義國家的武裝干涉和地主資本家的武裝叛亂,保衛了蘇維埃政權。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

鞏固政權

布爾什維克掌權後,宣布成立“工農臨時政府”。要求立即舉行制憲會議選舉,並要求排除自由主義少數派制憲民主黨,建立清一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府。儘管布爾什維克的強制奪權行為引起各黨派的反感,但由於對制憲規則的長期追求,社會革命黨、孟什維克等大多數左派政黨選擇接受了立即舉行立憲會議選舉的要求。而自由主義傾向的制憲民主黨則遭到布爾什維克的鎮壓。
蘇維埃政府成立後,摧毀舊的國家機器,取消舊政府部門、舊法院、舊警察,復員了舊軍隊。著手建立人民委員會各部、人民法院、工農檢查院、工人警察,並組建新的工農紅軍。廢除帝俄時期舊的等級制度,宣布國內各民族人民權利平等,男女平等,廢除教會一切特權;蘇維埃政權接管了銀行鐵路工廠。後來,將大工業國有化,實行對外貿易的壟斷,實行8小時工作制,由工人監督生產。沒收地主、皇室、寺院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1918年初廢除沙皇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欠的一切外債,這就使蘇維埃人民不受外國資本的剝削。為鞏固革命政權,成立了以捷爾任斯基主持的全俄肅反委員會(簡稱“契卡”),以堅決鎮壓反革命分子的破壞活動。

反擊白軍

1919年4月伏龍芝率領紅軍轉入反攻,紅軍第25師師長恰巴耶夫(即夏伯陽)在其中。6月解放烏法,8月解放烏拉爾,擊敗捷克叛軍。11月14日,攻占鄂木斯克,年底在伊爾庫茨克活捉高爾察克。 11月,布瓊尼的第一騎兵集團軍進攻鄧尼金的後方。 6月下旬轉入反攻。波羅的海艦隊擊退英國艦隊。11月,尤登尼奇白軍被擊潰,退往愛沙尼亞
1920年白軍 2月初,紅軍將鄧尼金白軍主力殲滅。鄧尼金逃往國外,俄羅斯帝國男爵弗蘭格爾率殘部逃往克里木半島。6月,弗蘭格爾殘部回到烏克蘭南部,進攻頓巴斯。 4月,華蘇斯基的波蘭政府74萬人的軍隊入侵烏克蘭,5月攻克基輔
1920年及之後紅軍 1922年10月,占據遠東部分地區的日本干涉軍被逐出蘇聯國土。
1920年9月,伏龍芝被任命為南方面軍司令員。10月,圍殲白軍10萬人。11月,攻占刻赤,控制整個克里木半島。弗蘭格爾流亡國外。
1920年6月,圖哈切夫斯基率領紅軍反擊波蘭入侵軍,後解放白俄羅斯。7月逼近華沙。8月波蘭軍反攻。10月停戰。
在國內,布爾什維克剛剛奪取政權,尚不穩固。俄國人民都在觀望布爾什維克的對外政策。在國際上,世界人民雖然厭棄帝國主義戰爭,但卻找不到退出大戰的出路。在這種情況下,列寧預見到,如果俄國首先退出戰爭,就會給交戰國的人民一個動力和一個榜樣。俄國革命就會從歐洲革命中找到出路。戰後的革命浪潮證明了列寧的預見。
十月革命的設計者們是以國際主義的眼光來看待俄國革命的。他們深深理解俄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有機組成。他們懂得,以革命反對戰爭是無產階級對帝國主義戰爭的最有力武器。

事後

選舉結果
制憲會議選舉按期於11月12-15日進行,25日大致的得票結果:布爾什維克獲得23.9%的選票,在703個席位中,只獲得163席,遠遠低於社會革命黨所獲40%的選票。到了1918年年初,立憲會議召開前最終結果揭曉為:在總共707個席位中,布爾什維克得到175席,占 24.7%,只略高於最初結果。而社會革命黨得到410席(其中左派社會革命黨占40席),達到了60%;孟什維克16席,制憲民主黨17席,各民族政黨86席,其餘幾個席位屬於幾個小組織。布爾什維克在掌權的情況下仍以敗選告終,只得到不足四分之一的議席,即使加上與布爾什維克結盟的左派社會革命黨,列寧方面也只占有30%的議席,而社會革命黨即使不算它的左派,僅其主流派就占有370席,已經明顯過半。
一月劇變
解讀一
制憲會議最終於1918年1月5日召開。布爾什維克不願接受敗選的結局,會議當天列寧政府在彼得格勒戒嚴,並調集忠於布爾什維克的軍隊進入首都,強制解散了制憲會議。布爾什維克違反制憲規則的行為激起了民眾強烈的不滿,當日就出現了抗議解散制憲會議的工人遊行示威,而布爾什維克軍人卻向和平的遊行隊伍開槍射擊。同日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等反對派聯合發表傳單,譴責布爾什維克背叛工人階級,並稱其統治為“沙皇專制”。而向來支持布爾什維克的左派作家高爾基,憤然寫下《1月9日與1月5日》一文,指責布爾什維克“來復槍驅散了近百年來俄國最優秀分子為之奮鬥的夢想 ”。
由於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和外國干涉者對蘇維埃俄國的封鎖,主要產糧區和工業材料提供地區掌握在臨時政府手裡,使蘇維埃俄國的生活、生產異常艱苦。由於蘇維埃人民委員會當時沒有兌現承諾。人民仍然處在飢餓、戰火之中。工人、士兵對蘇維埃俄國感到不滿,同時在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的煽動下,工人、士兵便進行遊行示威。列寧為首的蘇維埃人民委員會為了維護蘇維埃俄國政權的存在,對此遊行進行了鎮壓。並將這些沒有投入工作,為蘇維埃服務的人的行為叫做“怠工”,同時,組建契卡來消滅“怠工”的工人及“反革命勢力”。
解讀二
《四月提綱》裡面明確指出,因為俄國社會條件的緣故,二月革命後存在了兩個政權,蘇維埃政權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列寧明確指出,這樣的情況不會存在很久,號召蘇聯人民要時刻做好革命準備,推翻臨時政府,建立蘇維埃政權,因此十月革命開始時,列寧以“一切權利歸屬蘇維埃”號召俄國人民起來推翻臨時政府。十月革命成功,列寧比喻制憲會議是一具應該進棺材的死屍,因為臨時政府已經被推翻了,制憲會議自然也應該解散掉。但是,殘餘的舊勢力,他們顯然不願意就這么認輸了,選舉 結果出乎列寧預料之外。但這一選舉結果當然不能得到以布爾什維克為首的蘇維埃政權的同意,蘇維埃政權有自己的蘇維埃大會,怎么可能會去認同已經被自己推翻的臨時政府的權力機關?舊勢力不顧既成事實,污衊布爾什維克出爾反爾,破壞民主。最後,制憲會議不願意把一切權利移交給蘇維埃,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蘇維埃最高權力機關)宣布解散制憲會議。
契卡與紅軍的建立
十月革命後蘇維埃的國家安全保衛機構。全稱全俄肅清反革命及怠工委員會,簡稱全俄肅反委員會,契卡是該委員會俄文縮寫的音譯。根據捷爾任斯基的建議,彼得格勒軍事革命委員會於1917年12月4日通過了《關於建立肅反委員會的決議》;12月20日,設立以捷爾任斯基為主席的契卡。12月28日,契卡號召各級地方蘇維埃成立肅反委員會。1918年蘇維埃政府在運輸部門、軍隊和邊境地區成立專門的肅反機構。它擁有很大權力 ,可以逮捕一切反革命分子。俄國布爾什維克黨打算用紅色恐怖對抗白軍的白色恐怖。其間,懲治31489人,其中槍決6185人,關進監獄14829人,送進集中營6407人,被作為人質逮捕的有4068人。契卡配合內務人民委員部進行偵察保衛工作,同一切反革命分子和危害社會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進行鬥爭,為捍衛十月革命的勝利成果做出重大貢獻。
俄國內戰
由於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中,成立了以列寧為首的人民委員會,使俄國再次出現兩個“政權”現象。以布爾什維克黨為首及工人、士兵為代表的蘇維埃人民委員會與以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為首及資本家、地主、軍官為代表的臨時政府發生了內戰。布爾什維克原本上是不承認臨時政府,將臨時政府的進攻叫做“叛亂”。1918年5月,捷克斯拉夫戰俘叛亂。臨時政府殘留以維護臨時政府的蘇維埃的旗號,組織軍隊向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進攻。英國、法國、美國、波蘭、日本等國家都直接或間接支持臨時政府。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及紅軍相繼打退了科爾尼洛夫、阿列克謝也夫、高爾察克和鄧尼金的白衛軍,捷克斯拉夫戰俘的叛亂和哥薩克騎兵,外國干涉軍。直到1922年10月,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解放海參葳。

積極觀點

由於列寧承諾會在革命後為人民帶來和平,十月革命後,俄國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此次革命後被槍決。革命引起了西方社會極度的恐慌,並支持俄國的對抗勢力,希望扼殺革命,從而引發戰爭,托洛茨基說蘇維埃的權力是由內戰建立的,事實上俄共的權力是在內戰後才建立起來的。
十月革命是共產主義運動在人類歷史上首次獲得的勝利。第一個宣稱為實現了“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也因此誕生。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世界上由此獲得了更廣泛的影響,傳統資本主義世界受到極大的衝擊。也有人認為此革命是曲解了馬克思主義。
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序幕,觸發了此後各國社會主義運動在全球範圍的擴張,許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解放運動也因此得到了更多支持。蘇聯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長達大半個世紀的對抗也從此開始,直至冷戰結束,蘇聯解體
十月革命第一次成功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也被認為是無產階級第一次掌握政權,是人類歷史上一次意義重大的變革。十月革命也對其他國家的社會進步(比如中國)產生了重大影響,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發當天,劉鏡人在致北京政府外交部的電報中說:“近俄內爭益烈,廣義派勢力益張,要求操政權,主和議,並以暴動相挾制。政府力弱,鎮壓為難,恐變在旦夕。”隨著十月革命對中國影響的擴大,《新青年》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曾經評價:“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在十月革命以後學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建立了中國共產黨。”

消極觀點

部分持有反對觀點的學者對於十月革命的理解認為,俄國臨時政府實質上是由俄國社會革命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等社會主義者為主要成員的政府,而並非是一個“資產階級政府”。十月革命是布爾什維克以暴力手段打擊俄國社會革命黨、孟什維克、制憲民主黨等主要競爭對手,強制驅散由社會主義者為主的立憲會議,推翻民主制憲、建立布爾什維克黨一黨專政。反對者還指出“冬宮之夜”並未發生激烈的武裝衝突。

意義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此誕生。十月革命的勝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鬥爭。
改變了俄國歷史的發展方向,用社會主義方式改造俄國的道路,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毛澤東在1949年寫了一段這樣的論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
十月革命也結束了資本主義獨占天下的局面,並為之後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紀念

俄羅斯自1991年以來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將11月7日確定為十月革命節,紀念1941年11月7日紅場閱兵式舉行50周年。1917年俄歷10月25日(公曆11月7日),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武裝力量向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所在地聖彼得堡冬宮發起總攻,蘇聯時期,11月7日是傳統的全國性節日。每年的這一天,蘇聯都要在首都莫斯科的紅場舉行盛大的閱兵式,紀念十月革命。1941年11月7日,蘇聯舉行了最具歷史性的閱兵式。當時,蘇聯正處於衛國戰爭期間,納粹德國軍隊已兵臨莫斯科城下,形勢非常嚴峻。為了鼓舞士氣,蘇聯政府在紅場上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紀念十月革命勝利24周年。史達林站在克里姆林宮鐘樓下的列寧墓上檢閱蘇聯紅軍,並發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說。許多部隊從閱兵式現場直接開赴前線。
這次紅場閱兵顯示了正義之師必定戰勝邪惡的魄力與信心,極大地鼓舞了廣大蘇聯官兵的鬥志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決心。莫斯科保衛戰以勝利告終,它粉碎了德軍自二戰開始以來不可戰勝的神話,也成為蘇聯衛國戰爭的一個轉折點。
在1990年的十月革命節,威武雄壯的蘇聯武裝力量再次通過紅場——這是蘇聯舉行的歷史上最後一次閱兵式。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官方不再慶祝十月革命節,但這一天仍是休息日。從1996年起,俄羅斯總統葉爾欽將11月7日這一天定為“和諧和解日”。2005年6月21日,俄羅斯修訂的聯邦法律《俄羅斯軍人榮譽日和紀念日》規定,從2005年起,11月7日重新被當作十月革命節來慶祝,但這一天首次不再是休息日。該法律還將11月7日定為“軍人榮譽日”。
對於俄國革命的其他評價:
“如今判斷俄國革命在世界史上的重要性為時尚早,我們還只能講講它的某些方面。像早期基督教一樣,它所宣傳的主義是國際性的,甚至是反民族的,它基本上是政治的,在這一點上它像伊斯蘭教而不像基督教。可是它的信條中到1917年經證明的唯一有效的部分是對自由主義的挑戰,直到1917年11月為止,只有反動派才反對過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者和其他進步人士一樣,也主張民主,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以及自由黨所使用的別的政治工具。但當蘇維埃政府奪得到權力的時候,它卻恢復了天主教會極盛行時的教義,那就是傳播真理是當權者的職責,既用正面教育的方法也用鎮壓一切與之競爭的教義的方法。這當然就要建立一個不民主的獨裁政權,靠紅軍維持其穩定。新的東西是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的合併,這就使政府的控制有可能大大增強。
——英國哲學家伯蘭特·羅素《權力論

反思

歷史問題與理論根源
(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是十九、二十世紀重要的世界歷史潮流。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健康發展一刻也離不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推動,正如列寧所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 170年前《共產黨宣言》的發表,使社會主義理論實現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為全世界的無產者帶來希望、指明方向,進而推動各國工人運動由零星、自發轉向大規模、有組織。隨著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廣泛傳播,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世界各國迅猛展開。到二十世紀末,隨著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相繼解體,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陷入持久的低潮。這種持久低潮的出現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最嚴重的失敗。它的形成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決定的。但是,如此重大的失敗,沒有理論指導上的原因,那是說不通的。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理論方面的原因。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持久低潮的發生,也有其理論方面的根源。
(二)這個理論根源,在於過多強調階級矛盾而忽視民族矛盾,忽視革命過程中物質利益的驅動作用,忽視革命只是在物質利益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社會現象。帝國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與落後民族的無產階級,存在“長遠”的共同利益: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但與本國資產階級則有直接的共同利益:資產階級進行軍事侵略和經濟掠奪的結果,使資產階級獲得高額利潤,也使無產階級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高的工資待遇。因此,在帝國主義國家裡,無產階級實際上充當資產階級“高額利潤”的分贓者。因為這種“分贓”而滋長機會主義,放鬆或放棄對本國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歸根結底,就形成恩格斯所講的“資產階級化的無產階級”和“剝削全世界的民族"。與此相對應的則是形成受剝削的民族。
所以,在實踐中“剝削民族”中的“資產階級化的無產階級”更多是根據其直接利益和民族觀念,與本國資產階級實行聯合。而不是根據實現共產主義的長遠利益和無產階級的國際友情,與受剝削民族的無產階級實行聯合。這也就是列寧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里“只有李卜克內西一人代表社會主義,代表無產階級事業,代表無產階級革命”的真正原因——因為德國的無產階級實行與本國資產階級的聯合。同樣的,在遭受“剝削民族”軍事侵略和經濟掠奪的時候,受剝削民族的無產階級也與本國資產階級實行聯合,以抵禦外侮。抗日時期中國各階級統一戰線的形成,就是這種情況(抗日時期日本無產階級的大部分在事實上充當日本資產階級侵略中國的附庸)。 所以,在世界已經劃分成剝削民族和受剝削民族的時代——無論在剝削民族還是在受剝削民族,其國內階級矛盾或因“無產階級參與掠奪後的分贓”而獲得緩和;或因遭受外來壓迫而被擱置—總之是階級矛盾普遍的降到次要的位置而為民族矛盾所取代。所以就本時代的現實而言,無產階級首先是民族的無產階級,其次才是世界的無產階級,民族的凝聚力遠超過階級的凝聚力。無產階級的民族性對“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影響和衝擊,已經構成“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戰略的局限。這一點馬克思主義的先哲們雖然很早就有所認識,但始終沒有將其上升到原則的高度和理論的高度,來指導革命實踐。因而在這一問題上始終處於被動的境地。這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歸於低潮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所以,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持久低潮的出現是實踐的失敗,也是理論的失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理論失敗的要害,就是沒有把“全世界受剝削民族聯合起來”放到與“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一樣重要或者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整個過程中,帝國主義始終是無產階級革命最大的敵人和最大的障礙。任何有利於戰勝和克服這一障礙的策略都是革命的和科學的。要克服這一障礙,沒有全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聯合是不可能的。要聯合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就不能把尚未發生革命的被壓迫民族的資產階級(即統治階級)推向帝國主義一邊。被壓迫民族資產階級雖然也壓迫和剝削本國的無產階級,但他們與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決定他們必然有民族革命的要求。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只能在少數的國家和地區首先發生,首先發生無產階級革命的國家,只有聯合大多數被壓迫民族資產階級,才能最終戰勝世界的帝國主義,完成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但是,首先發生無產階級革命的國家激烈的國內階級鬥爭,正是在這一點上幫助帝國主義。他們沒注意到只有對本國資產階級採取一定的階級聯合,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能真正聯合尚未發生革命的被壓迫民族資產階級。只有聯合被壓迫民族中占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才能聯合到他們所統治的整個民族。只有聯合大多數的被壓迫民族,才能最終戰勝帝國主義,完成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所以結果是,把應該聯合的力量嚇跑,還推到帝國主義一面。正是由於這一戰略性的錯誤,才使無產階級革命在二戰剛過不久即陷入停止不前的狀態。之所以出現這種停止不前的狀態,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大量以資產階級為統治階級的被壓迫民族投靠帝國主義。所以,二戰後出現的帝國主義陣營同社會主義陣營—兩大陣營的對峙—本身就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戰略錯誤的最嚴重後果。這種對峙的第一個產物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停止不前,第二個產物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政黨不斷改變顏色。蘇聯崩潰時的蘇共早已不是無產階級的蘇共,而是一個質變為資產階級的蘇共,所以葉爾欽和戈巴契夫並不是消滅蘇共的元兇,他們只是辦理一個終止蘇共的法律手續而已。
(四)帝國主義陣營同社會主義陣營的對峙,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變化。首先是各國的資產階級由於害怕無產階級革命而普遍的在其國內採取較大程度的階級讓步措施,改善本國無產階級的政治待遇和生活狀況,所以各國國內的階級矛盾均較緩和。其次是帝國主義的資產階級對被壓迫民族的資產階級採取政治拉攏和經濟援助措施,加強資本主義國家的團結。這時候的共產主義領導者們,則由於無產階級革命的停止不前對革命前途喪失信心,信心喪失導致信仰喪失,信仰喪失使革命隊伍發生異化和質變。於是,無產階級政黨在不知不覺中變成資產階級政黨。所以,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崩潰是從各國共產黨的質變開始的。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崩潰,就其實質而言,並不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失敗,它的意義不過是幫助人們確認共產主義事業已發生多時的質變。因此從這一點上講,它對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影響,積極的意義無疑是主要的。
(五)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崩潰,是以蘇聯十月革命為重要標誌的二十世紀共運高潮的一個終結,也是新的共運高潮的開始。隨著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崩潰以及資產階級對共運失敗的慶賀,各國資產階級曾經長期執行的階級緩和政策將發生變化,帝國主義曾經長期執行的拉攏被壓迫民族資產階級的政策也將發生變化。因此,普遍於世界各國的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階級矛盾激化,帝國主義國家與廣大被壓迫民族的民族矛盾激化,將無論如何都不可避免。新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必將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新高潮準備好一切條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