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源
資產階級的英語“bourgeoisie”來自法語,源於義大利語的“borghesia”,而後者又是源於從希臘語“pyrgos”演化而來的“borgo”,意思是
村莊。因此“borghese”就是指在村莊中心擁有房子的自由人。
資產
階級出現於中古時期的義大利,那時住在村莊中的居民開始變得比住在附近鄉間的人還要富有。因此他們可以獲得相對上較多的權力和影響力,越來越接近統治階級和
神職人員,同時逐漸遠離平民階級。這種中古時期的資產階級原型就是磨坊擁有者,他們能夠快速地對當地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力,以至於可以對統治者表達
否決權。
首先在義大利的
威尼斯,
佛羅倫斯等城市出現,原因是義大利同歐洲的兩個商業世界聯繫密切。義大利不僅從
地中海貿易中得到好處,而且是西歐,北歐同東方各國貿易的中間商,從中得到了利益。在商品和貿易活動的哺育下,義大利的一些城鎮商品經濟繁榮起來,為資萌芽提供了條件。
在此之後,
資產階級這一新興階級陸續在中歐,西歐興起,逐漸形成一獨立階級。
在接下來的世紀裡,資產階級這個名詞則較適合用來指稱最初的
銀行家,以及那些從事新興活動如貿易和金融的人。19世紀之前,這個詞大部分情況下指的就是低於貴族、高於農奴和無產階級的廣大人群。
在
馬克思主義里,資產階級被定義為在生產商品的社會中擁有生產資料,占有工人勞動的階級,和“
資本家”實際上是相同的意思。
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賺取薪資者)與資產階級在本質上是互相敵對的,比如說,勞工自然都希望薪資能夠越高越好,然而資本家卻希望薪資(即成本)能夠越低越好。換句話說,資本家會剝削勞工。
在最激進的極權的話語中,“資產階級”是一種侮辱;那些被認為與資產階級合作的人通常被稱為資產階級的走狗。
如果將“擁有生產工具”定義為一個人對某個特定的生產工具擁有完全的控制,那么在21世紀的現代社會中,已經剩下非常少的資產階級者了。在當代的馬克思主義用語中,資產階級是指那些控制了公司機構的人,控制的方法有透過對公司大多數股份的掌握、
選擇權、
信託、基金、中介或關於市場業務的公開發言。因此“
資本家”是指財富主要透過投資得來的人,而他們不需要工作以求生。
在現代非馬克思主義的中文用法裡,資產階級(或
布爾喬亞)和
普羅大眾(普羅是從無產階級Proletarian的頭音而來)時常被用來指稱富人與
窮人,而不一定是指擁有或不擁有生產工具的人。
階級劃分
階級並非一個同質的完整實體,許多分析家會對資產階級進行更細膩的劃分。這些劃分有:
★上層資產階級(high bourgeoisie):由最富有的人所組成,包括了企業家、貿易家等等。
★中層資產階級(middle bourgeoisie):那些擁有固定繼承財產或收入的人,他們比起上層資產階級較不富有。
★
小資產階級或
小布爾喬亞、小資階級(petite bourgeoisie。):以小筆資金獨立創業的人,他們可能僱傭少許的員工。
對某些人來說,小資產階級還包括了
馬克思主義中的無產階級,而“無產階級”這個詞則是指那些剩下來最下層階級的人(貧窮的勞工)。這個定義完全忽視了擁有生產工具這項條件,而且並不是非常普遍的用法。
階級關係
首先看與帝國主義的關係。與帝國主義联繫緊密為大資產階級,與帝國主義矛盾則為小資產階級。
其次看與本國封建主義的關係。由大封建地主階級直接轉化的則為大資產階級。受剝削的小手工業者、工商業者則為小資產階級。
最後看與本國無產階級的關係。可以與無產階級等進步革命階級聯合的則為小資產階級,只能短暫聯合或者相互鬥爭的則為大資產階級。
價值觀
★奉從主義者(conformism)
★庸俗主義者(philistinism)
★對於個人財產過度關注
★對宗教的虛偽信仰
★資產民族主義者(Bourgeois nationalism)
而在真實的資本社會下,資本家主要信奉自由主義,所以上述宣傳與描繪是不全面的,因為也會有資本家信奉共產主義(比如
紅色資本家)、納粹主義和極權主義。
中國情況
因為中共理論的說法是“在中華民國時的中國的矛盾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而且這兩者之間是“不可調和的矛盾”,並稱只要無產階級奪權後建立起的
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後,資產階級就會“消亡”。
所以在1956年
三大改造後,中國大陸官方就認為“資產階級在中國已不存在”。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官方卻仍沿用此說法即“資產階級(資本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在三大改造中消亡”,而更多的使用“企業家”或“實業家”來稱呼資本家,有人因此而認為此說法自相矛盾,也有部分人認為由於社會貧富差距巨大和私有制為主體的現實使資產階級再次出現,但是實際情況上中國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國家。
軍事思想
概念介紹
軍事思想是資產階級對於戰爭本質、戰爭規律、軍隊建設和作戰指導等問題的基本看法的總稱。它是資產階級長期軍事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概括,對於資產階級軍事科學各個領域以及資產階級的軍事實踐活動,具有理論指導作用。
發展過程
資產階級軍事思想,隨著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歐洲一些國家的逐漸確立而出現,並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演變。在15世紀,義大利思想家
馬基雅弗利提出君主要鞏固自己的權勢,必須專心致力於戰爭,切實掌握軍事力量。這是軍事思想的最早發端。資產階級軍事思想作為一種理論體系,只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上半葉逐漸形成的。其中拿破崙一世在完善軍隊組織、建立新的作戰方法
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和
若米尼的《
戰爭藝術概論》,是軍事思想具有奠基性質的理論和名著。19世紀中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資產階級軍事思想得到進一步發展。
主要有德國
毛奇和
施利芬的
速決戰思想,美國
馬漢的“
海權論”,義大利
杜黑等的“空中戰爭論”,德國
魯登道夫的“
總體戰”理論,英國
富勒等的“
機械化戰爭論”,以及
法西斯德國的“
閃電戰”思想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發展進入了新時期。美國提出核戰略,強調憑藉先進的技術兵器、特別是核武器、保持強大的威懾力量和軍事優勢,爭奪世界霸權。美國在80年代初創立的“空地一體”作戰理論,反映了日益重視對戰役理論的研究。
中國情況
中國的資產階級軍事思想從清朝末年
洋務派的軍事主張,到
辛亥革命後
北洋軍閥,以及
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人在軍事上形成的理論,都帶著西方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烙印。資產階級軍事思想在歷史上對世界軍事科學的發展曾起過推動作用,但由於它是為資產就推行掠奪擴張政策服務的,加上方法論的局限,因而在涉及社會關係和
階級鬥爭實質的問題上,總是不能作出符合客觀實際的解釋。
主要內容
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包括:
1.關於戰爭
資產階級認為戰爭是人類社會的永恆現象。在戰爭與
政治關係上,
克勞塞維茨強調戰爭必須服從和服務於政治,但魯登道夫卻認為政治需從屬於戰略,政治應服務於作戰。
2. 關於軍隊
資產階級認為軍隊是一種超階級的、與政治無關、具有全民性質的組織,主張普遍地實行
義務兵役制,挑選培養中國人不受出身等級的限制,正是根據武器的發展而適時變換軍隊體制和軍兵種構成,強調訓練和軍人精神狀態等。
3. 關於作戰指導
常見原則是:目的和任務,簡明性,統一指揮,進攻,機動,集中兵力,節約兵力,突然性,軍隊的戰鬥保障等。
革命歷史
綜述
任何階級的成長都伴隨著對舊體制的推陳與革新,伴隨著革命運動。
17、18世紀,世界歷史繼承前一時期的巨大轉折和變化,向著更為深廣的方向發展。在歐洲和北美,封建主義的基礎受到衝擊,
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來臨。繼
尼德蘭革命之後,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為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開闢了道路。歐洲大陸的主要封建國家也陸續進行改革,推行富國強兵政策,客觀上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在此期間,歐洲國家進一步加快了殖民擴張的步伐。經過激烈的鬥爭,英國最終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在社會巨變的大潮中,歐洲
政治思想領域出現了
啟蒙運動,為資本主義社會提供了一套政治構想。在法國,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摧毀了封建專制統治,為資產階級掌權開闢了道路。在
英屬北美殖民地,建立了新興的美國。
英國革命
新航路開闢以後,歐洲的主要商道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區域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英國人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拓展對外貿易,進行殖民掠奪。在此期間,制呢業等
工場手工業得到很大發展,還出現了採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牧場和農場。由工場主、商人、銀行家和農場主等組成的新興資產階級成長起來。有些貴族雖然保留著貴族頭銜,卻也從事一些資本主義性質的
經濟活動,他們被稱為新貴族。
17世紀時,
英國國王竭力推行封建專制,鼓吹“君權神授”,認為國王的權力是神授予的,不可違抗。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權利受到侵害,他們利用議會同國王展開鬥爭。
其中的代表性事件有:
(1)1649年,
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台,英國成立了共和國。
(2)1689年10月《
權利法案》頒布和1701年
英國國會《
王位繼承法》頒布。《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確立了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本原則,排除了天主教徒繼承英國王位的可能性。它規定了國會的權利和國王的許可權,雖保留國王的形式,但又用立法手段限制國王的權力,這種政治形式,歷史上稱為“君主立憲”制。由於這次推翻
復辟王朝的統治,是沒有民眾參加的不流血的
宮廷政變,所以被資產階級史學家稱為是“
光榮革命”。
法國革命
代表事件有:
美國革命
美國資產階級革命也稱“
北美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18世紀後半期,英國在大西洋岸建立了13個殖民地。每個殖民地都由英國派來的總督統治。這時的殖民地已經開發了大量的種植園,建立了紡織、煉鐵、採礦等多種工業,經濟比較繁榮。
英國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不斷增加殖民地的稅收,對殖民地進行蠻橫的壓榨和殘酷的剝削。1765年,英國人又想出個新花樣:印花稅。他們規定,一切公文、契約契約,執照、報紙、雜誌、廣告、單據、遺囑,都必須貼上印花稅票,才能生效可流通。這激起殖民地人民極大的憤怒,於是,“自由之子”、“通訊委員會”等秘密反英組織相繼出現,各地都發生了反英事件,抵制英貨、趕走稅吏、焚燒稅票、武裝反抗等等。這一切引起了英國政府的恐慌,他們立即派軍隊鎮壓。1770年3月5日,英軍在
波士頓向手無寸鐵的市民開槍,當場打死5名市民,打傷了6人,製造了震驚北美的“
波士頓慘案”。反英的怒火在殖民地人民心中燃燒,一場爭取獨立和自由的戰火在北美大陸上燃燒起來了。
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對歐洲資產階級革命起了推動作用。
階級影響
歷史影響
資產階級在歷史上起過進步作用。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領導了資產階級革命,領導人民推翻封建制度,並利用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
生產力發展的規律,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因而是當時先進生產方式的代表。所以,馬克思和
恩格斯說:“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但是,當資產階級掌握政權以後,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實行專政,加強剝削和壓迫,逐漸趨於反動;當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以後,
壟斷資產階級通過壟斷組織,對內殘酷鎮壓和剝削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操縱本國的經濟和政治,對外瘋狂掠奪和侵略經濟不發達的國家或地區,控制世界範圍的經濟和政治,從而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的共同敵人,成為無產階級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對象。
中國影響
中國歷史上的資產階級區分為
買辦資產階級和
民族資產階級。買辦資產階級充當了帝國主義剝削和掠奪
中國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工具,它們不僅依附於帝國主義,而且又與中國的地主階級相互勾結,既壓迫工農,也壓迫城市小資產階級,損害民族利益,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是反動的腐朽的階級,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對象。民族資產階級是在中國的封建制度解體、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與帝國主義联系較少的資產階級。它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受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封建主義的束縛,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另一方面,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經濟上和政治上具有軟弱性,反帝反封建不徹底,具有妥協性。因此,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在
中國民族民主革命時期不能成為領導階級,而只能充當無產階級的同盟軍;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有剝削工人取得利潤的一面,也有擁護憲法,願意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