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德·馮·施利芬(施利芬)

阿爾弗雷德·馮·施利芬

施利芬一般指本詞條

阿爾弗雷德·馮·施利芬(AlfredvonSchlieffen;1833年2月28日-1913年1月4日),德意志帝國陸軍元帥。德國總參謀部參謀長。資產階級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生於柏林。1861年畢業於軍事學院。曾參加普奧戰爭普法戰爭。1863年起在總參謀部任職。1891—1905年任總參謀長。1911年晉升為陸軍元帥。經多年醞釀製定了德國東西兩線作戰的完整戰爭計畫(史稱施利芬計畫)。

戰爭開始時,德國以1個集團軍監視俄國,7個集團軍對法國作戰,其中3個集團軍掩護德法邊界,4個強大的集團軍經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迂迴法國左翼,在巴黎以東同法軍決戰,6個星期內取得西線決戰勝利後,全力轉向東線。

他是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軍事思想的繼承者。其作戰思想對兩次世界大戰交戰雙方均有影響,對德國軍事界的影響尤為深遠。著有《坎尼戰》、《統帥》和《現代戰爭》等軍事著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爾弗雷德·馮·施利芬
  • 外文名:AlfredvonSchlieffen
  • 國籍:德國
  • 民族:德意志
  • 出生日期:1833年2月28日
  • 逝世日期:1913年1月4日
  • 職業:德國總參謀長
  • 畢業院校:軍事學院
  • 主要成就:提出“施利芬計畫”,使德軍在一戰初期所向披靡
  • 代表作品:《坎尼戰》、《統帥》和《現代戰爭
早年軍歷,總參謀長,施利芬計畫,計畫的評價,計畫的實施,

早年軍歷

施利芬出身普魯士容克家庭,父親是普魯士的少將。他家學淵源,自幼勤奮好學。最初專攻法律,20歲後參加軍隊,1853年作為一名服役期限一年的志願者加入第一禁衛槍騎團。1854年12月調服正規軍,並被任命為少尉。1858-1861年,在軍事學院學習。1865年畢業後加入總參謀部
1866年6月,普魯士奧地利爭奪德意志領導權的戰爭爆發了。施利芬作為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第一騎兵團的一個年輕軍官參加了對奧作戰。決定普奧勝負關鍵的一戰是在克尼格來茨進行的。史里芬親身經歷了這一著名戰役。當時普軍聯合義大利軍隊,在總參謀長毛奇指揮下,速戰速決,投入291000普軍,以優勢兵力,僅7星期時間擊潰路德維希·馮·貝內德克指揮的238000奧軍。這一戰例給施利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為他以後的軍事理論研究和制定戰略計畫打下了基礎。數年之後,他在回憶克尼格雷茨之戰時說:“多謝上帝賦予克尼格來茨的崇高榮譽。能參加普魯士軍隊經歷這一偉大的戰役,贏得輝煌的勝利,目睹無與倫比的歡呼場面,我感到是多么幸福啊!”
1870—1871年,施利芬作為陸軍總司令部的參謀軍官參加了普法戰爭。整個戰爭的指揮者是施利芬崇拜的普軍總參謀長毛奇。法軍在普軍強大攻勢下,迭遭失敗。法軍一部分退至位於法國和比利時邊境的色當。9月2日,拿破崙三世率10萬軍隊在色當投降。接著普軍長驅直入,包圍了巴黎。施利芬在戰爭中進一步領會毛奇等人運用的集中優勢兵力、實行速決戰的戰略戰術原則。史里芬親自參加的普奧、普法戰爭,為他後來制定“施利芬計畫”提供了重要的實踐依據。
施利芬在參謀部任職期間,很受毛奇的器重。
1876年,他被任命為第一騎兵團團長。7年之後,擔任總參謀部處長,有更多的機會了解毛奇的軍事思想。
1888年,施利芬被擢升為軍需總監,得到接替毛奇的總參謀長瓦德西的欣賞。他同瓦德西有相似的政治、軍事觀點,很快就成為瓦德西的有力助手。

總參謀長

施利芬是沉默寡言,嚴守紀律的軍人。他牢記父親的遺言:“始終不渝地勤奮工作,矢志不移地忠於職守”。還在他擔任第一騎兵團團長的時候,對一些具體事務他都親自過問。他對自己和對他的副官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1891年,瓦德西威廉二世解除職務後,施利芬擔任了總參謀長。在他擔任這一軍職的16年裡,沒有像他的前任毛奇那樣指揮過戰役,獲得赫赫戰功。但是他適應德國對外擴張的需要,遵從德皇威廉二世的旨意,致力於德軍的組織建設和軍事訓練,為德國將要進行的戰爭作了戰略和戰術準備。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德國已經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積極準備向外擴張。當時的首相伯恩哈德·馮·比洛公開宣揚“要求陽光下的地盤”;德皇威廉二世也提出向世界擴張的世界政策
在施利芬和軍界其他要人推動下,國會於1893年批准了一項軍事法案。根據這個法案,軍隊平時編制包括士兵和下級軍官是557000人,軍官和服一年軍役的軍人32000人,總計589000人,1899年又增加了約3萬人。在德國大力擴充軍備的同時,施利芬也主張加強軍官指揮藝術的訓練,力圖以當時先進的技術武裝部隊,如1896年德軍首先用新式77毫米速射重炮裝備了陸軍,不斷提高軍隊的實戰能力。
施利芬自其妻1872年死後,變得冷漠和孤寂,經常譏諷同事,但一直致力於儘可能完滿地解決德國面臨的戰略困境。他是一位卓越的天才戰略家,儘管對戰爭倫理漠不關心,但研究問題的方法卻符合科學規律。在其任總參謀長期間,研究了與法國和俄國兩線作戰中的戰略問題,從1891年起,經過10多年的醞釀修改,終於制定出完整的“施利芬計畫”,對德國即將在歐洲進行的戰爭,以及在這場戰爭中應採取的戰術原則作了預測和部署。這是他在德國軍事史上贏得自己的地位的最重要之點。

施利芬計畫

施利芬計畫的核心是,集中強大兵力於西線,通過比利時、盧森堡和荷蘭,從側翼包圍法國,採用殲滅戰,閃電戰的戰略,先發制人,一舉徹底打敗法國,然後揮戈東向,對付俄國,迫其締結和約。
施利芬這種側翼包圍和速戰速決的戰略思想是對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毛奇戰略原則的發展。他強調發動先發制人的戰爭不僅要打敗敵軍,而且要給敵軍以出奇制勝的打擊,進而消滅敵軍。不僅進攻敵軍的正面陣地,而且儘可能進攻敵軍的側翼及其後方,迫使敵人在背面戰線作戰。這一戰略思想在拿破崙發動的對外戰爭中,以及在施利芬參加過的1866年普奧戰爭,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都被採用過。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都想稱霸歐洲,當然德國也不例外。英國怕德國強大而削弱自己在歐洲的地位,德英矛盾趨向尖銳。歷史上德法結下世代冤仇,雙方都在秣馬厲兵,法俄趨向採取共同行動。當時德國政府和一些軍事家對這一局面保持高度警惕。施利芬潛心研究戰略戰術,目的也是要德國在兩線作戰的形勢下,如何克敵制勝。他認為,“德國不能眼看著隱蔽的敵人為復仇得到吉日良辰。”他主張最好的自衛就是進攻,“德國必須自由地生存,必要時採取這種手段。只有抓緊時機,才能有效。”
施利芬分析了法國的形勢,指出法俄雖然趨向聯合,但法軍已不能指望俄國更多的支援,因為俄軍在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元氣大傷,加之俄國的原始鐵路系統會造成蝸牛般步伐的動員,法軍只能限於防禦。德國趁機發動戰爭,速戰速決,就能徹底打敗法國。
施利芬計畫施利芬計畫
按照史里芬計畫,東西線兵力部署應當是,東線只用兵力的1/10,約9個師,配合奧匈帝國軍隊防禦俄國。戰略重點在西線,在西部戰場集中優勢兵力,投放78個師。以距離巴黎178英里的德國邊境城市梅斯為樞軸,分為兩個戰略意義不同的部分,即右翼和左翼。
右翼的任務主要是擊潰法軍。德軍要用70個師,出其不意地襲擊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占領法國北部,象一扇巨大的旋轉門一樣,德國人在這個繞著樞軸旋轉的運動中,將一直橫掃到法國沿海地區,沿海岸線大幅度迂迴,渡過塞納河,繞道巴黎,折向東南,將法軍主力壓向東方,迫使法軍退至摩澤爾河一線。
德軍左翼由8個師組成,兵力部署在阿爾薩斯——洛林一帶,固守在德法設防堅固的270公里國境線上,牽製法軍進攻力量,以擋住法軍右翼的進攻。施利芬指出,如果德軍指揮合理,“切勿削弱我的右縱隊”,不斷地進攻法軍的側翼和後方,法軍就被壓縮在鐵錘——右縱隊,和鐵鑽——左縱隊之間,在4至6周內完全潰滅。然後利用四通八達的鐵路公路網,在內線迅速調動部隊,分兵東線,擊敗俄國。這樣德國便能速戰速決,在兩三個月內贏得整個戰爭的勝利。
施利芬預計,即使德軍左翼失敗,法軍向德國境內挺進,德國仍能獲得勝利。因為如果法軍離開他們的洛林要塞,將左翼德軍趕向萊茵河,在這樣的情況下,東進的右翼將從後面包抄法國人。法軍一開始向德國推進得越深,將會發現他們處境越發被動。德軍占領比利時和法國的海岸線,切斷法國的盟友英國與歐洲大陸的聯繫,也會給法國以致命打擊。
施利芬和老毛奇都認為,在未來的戰爭中,德國不可能在東線爭得決定性的勝利。決定德國的命運只能在西線。不同之點是,毛奇能夠比較客觀地、冷靜地對待現實,而施利芬卻堅定地相信,只要人們能夠正確地認識現實,就能使現實服從於理想。他是一個極為相信個人天賦才能的人。毛奇習慣於在臨戰前制定初步戰役計畫,史里芬則在戰爭爆發之前很久就為德軍制定了完整的戰略計畫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軍戰略部署基本以施利芬計畫為依據,以他的速決戰、包圍戰役學說為指導思想。但是,1914年德國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變化,俄國軍力大增,嚴陣以待;法國擴充了軍備,增強了經濟實力,與德國怒目對峙,德國西部工業區是國民經濟和軍火工業中心,壟斷資本家要求德軍保護工業區安全。
為此,施利芬的後繼人小毛奇修改了施利芬計畫,在西線右翼投入52個步兵師和7個騎兵師,左翼從史里芬計畫的8個師,增加到15個師,西線右翼與左翼的兵力由原來的7比1改為3比1,東線力量也加強了。這些無疑削弱了德軍西線進攻的力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在戰爭最初階段給法軍以突然襲擊,初戰告捷,獲得一些戰果。但由於德軍機動性的缺乏最終失敗。(他的原計畫是不考慮後勤困難的,他是要在占領區以戰養戰的,但小毛奇沒有魄力幹這種傷天害理的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沒有俄國人的威脅下,一個施利芬計畫的變種被德軍採用,這次被證明是成功的。

計畫的評價

施利芬忽視了客觀形勢的變化,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低估敵人的力量。他相信德國軍事、經濟力量能夠保證他的計畫的實施。他預計法軍無力阻止德軍的強大進攻,俄國1905年革命浪潮衝擊,俄國無法迅速總動員,德軍有較高的指揮藝術,部隊軍事素質良好,趁虛而入勝利在望。他對躍躍欲試的英國掉以輕心,揚言“如果發生一場衝突,我們就迫使英國在巴黎媾和。”同時,施利芬低估了敵對國家經濟實力對整個戰爭進程的影響,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德國陷於兩線作戰的窘境。
施利芬的戰略學說是以單純軍事觀點為基礎的。他無視經濟實力對速決戰的影響。在外交方面,他不顧其他國家對德國的公憤,聲稱對法國作戰要打出一個赫赫有名的“克尼格雷茨戰役”,或“超克尼格雷茨戰役”;要求德國無所畏懼地破壞盧森堡和比利時的中立。他說“誰抓緊時機首先占領布魯塞爾,並徵收幾十億戰爭稅,誰就有優先權”。這樣做,德國必然首先撕毀國際法,破壞比利時等國的中立,在外交上處於被動。加之工人運動不斷高漲,德國人民反戰鬥爭如火如荼。這些都加速了施利芬計畫的破產與失敗。
施利芬作為一個著名的資產階級軍事家,在論述軍事思想時,雖力圖迴避政治和經濟的影響,然而他的一切構想都受德國當時政治經濟的制約。他強調突然襲擊法國,這也是以德國的經濟和君主政體結構不能長期承擔?>現代戰爭消耗為先決條件的。正如他於1912年在戰略計畫中明確指出:“不能容忍英國繼續如願以償,起決定性作用。德國必須為它的經濟繁榮再次獲得必要的實力地位。沒有戰爭,要把這些變為可能是困難的。”
施利芬1907年退休。
此後他潛心致力于軍事著述,整理舊稿,撰寫新篇。他以自己的軍事著作繼續對德軍總參謀部施加影響。他撰寫了《坎尼之戰》,《現代戰爭》,《統帥》,《克尼格雷茨戰役》等著作。
施利芬的軍事著作並非一般軍事史,他是用軍事史中的事例,證實他的戰略原則,闡明他的戰略思想,並促使這一戰略得出邏輯上的結論。他認為,從側翼進攻敵人是所有戰爭史中最重要的內容。他對軍官進行嚴格的訓練,並要求“一個統帥必須具有超人的或某種超自然的東西,你可把它叫作天才。”施利芬在他的著作中多次論述過這些思想。
由於他在德軍戰略和軍事理論上的貢獻,1911年他被授予陸軍元帥的軍銜。施利芬在寫完他的關於同法國、俄國作戰的一系列備忘錄之後不久,於1913年1月4日逝世。
施利芬是一個天才的戰略家,更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這主要是由於著名的“施利芬計畫”——這一計畫被小毛奇修改之後在一戰中遭到失敗。對於該計畫的爭論延續至今,有人認為計畫本身就出了錯誤,另外一些人則認為是執行者犯了錯誤。

計畫的實施

1914年8月4日英國向德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各國都在按照自己軍隊的特點預先設計了克敵制勝的作戰計畫。德軍是訓練有素的高效戰爭機器,參謀人員的水平很高,武器裝備精良,陸軍配備的重型火炮是當時最好的火炮。法軍僅次於德軍,居歐洲第二,其快速連發的75毫米口徑火炮是當時最好的野戰兵器。法國還從北非調來了受戰火長期考驗的殖民地軍隊。俄國陸軍在數量上最多,號稱有六百萬之眾,但武器很落後,比較笨拙,只有一些軍用汽車充門面,看上去仿佛是個現代軍隊。英國陸軍全是志願兵,數量比較少,但高度專業化,其步兵可以在一分鐘內瞄準射擊15次。
施利芬計畫的實施施利芬計畫的實施
1914年8月4日早晨,按照施利芬計畫,德國第一集團軍和第二集團軍,突進比利時,直奔比利時最重要的列日要塞。當時比利時只有16萬軍隊,其中4萬人用來防守烈日要塞。烈日要塞周圍環布著12個堅固的炮台。從8月4號到8月10號德軍傷亡慘重,卻只攻下了兩個炮台。8月12日德軍用“大白莎”巨型攻城炮將列日要塞剩下的十個炮台迅速化為了瓦礫。
1914年8月14日,德軍攻入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並繼續向縱深推進。根據“施利芬計畫”,德軍五個集團軍,向法國西北部直撲了過去。法國和英國對德軍行動判斷錯誤,只有法國的一個軍和少量的英國遠征軍部隊在抵擋這支德軍主力部隊。英法聯軍不得不後撤,並不斷被德軍追襲,很快德國軍隊就打到了法國邊境。
與此同時,正如施利芬所預料的那樣,法軍開始進攻洛林。法軍主力和德軍左翼在德法邊境上不斷上演著進攻和反攻的大戲。最後德軍的大炮和機槍占了上風,法軍在兩周的作戰中損失了三十萬人,只得撤退。而德軍右翼卻從比利時打到了法國邊境。
戰爭中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堅點,所謂堅點就是本應該很快達成的小目標付出巨大的代價也遲遲不能達成,例如上甘嶺。堅點會大大挫傷進攻方的銳氣,增強防守方的信心,甚至改變戰局。戰爭指揮者必須善於處理堅點。如果沒有巨型攻城炮,列日將毫無疑問地成為堅點。沒有巨型攻城炮,列日將至少阻擋德軍一個月。如果援軍及時趕到,馬恩河戰役就可能不復存在,而被列日戰役所代替。清除堅點有四種方法:1、摧毀;2、繞過;3、圍而不攻;4、空降。巨型攻城炮摧毀了列日堅點,戰術核武器和超常規大規模殺傷武器是摧毀堅點的首選。太平洋戰爭中,美軍與日軍“逐島爭奪”,美軍傷亡慘重。後來美軍採用“蛙跳戰術”繞過堅點,進行“隔島爭奪”,很快就打到日本本土了。圍而不攻可以讓堅點的守軍糧絕而降。也可以空降到堅點的後方或空降到堅城之內奪取堅點。陸軍作戰似乎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堅點。“把問題解決在1000公里之外”的飛彈戰不會遇到堅點。這裡的堅點是指一個陣地或一個城市。在星際戰爭中一個星球也會成為堅點。
數量的重要性是始終如一的。人海戰術狼群戰術都是“以量勝優”的戰術。在接下來的馬恩河戰役中,小毛奇對德軍右翼的削弱,導致德軍因兵力不足而吃了苦頭。在游擊戰中,正規軍的兵力必須是游擊隊兵力的6倍以上才能消滅游擊隊。越南戰爭中,美軍投入的兵力沒有達到越南遊擊隊兵力的6倍是其戰敗的一個原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