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年6月,普奧相互宣戰。蓄謀已久的普魯士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與著名軍事家、普軍總參謀長赫爾穆特·馮·毛奇(Helmuth von Moltke)立即開始著手作戰。普軍很快在邊境一線集結完畢:卡爾·赫爾沃特·馮·比滕費爾德元帥的“易北”軍團(也稱第三軍團)部署在托爾高(Torgau,是二戰時美蘇兩軍會師之地);腓特烈·卡爾親王的第一軍團部署在Senftenberg到Gorlitz一線;普魯士王儲腓特烈(日後的“百日皇帝”――腓特烈三世)親率第二軍團部署在Nei?e(今波蘭尼斯Nysa市)以西的西里西亞地區(西里西亞是中歐的一個歷史地域名稱。大致在奧得河中、上游流域,即今波蘭西南部、捷克北部俄斯特拉發一帶和德國東部。)而由年過六旬的路德維希·馮·貝內德克一級上將指揮的奧軍“北方”軍團則集結在奧爾米茨(Olmütz,今捷克城市奧爾穆茨Olomouc)。戰爭爆發後不久,比滕費爾德元帥首先向奧地利的盟軍——親奧的德意志邦國薩克森發起進攻,並在德勒斯登擊敗了薩軍25000人,隨後緊急回師向奧匈帝國發起進攻。與此同時,貝內德克的部隊也開始行動,推進到了克尼格雷茨東北的Josefov
6月22日,普軍總參謀長毛奇命令前線全部普軍向奧軍大致集結地附近的Ji?ín開進。這是一個大膽的計畫,因為普軍正面展開過寬,短時間內很難集結,且在奧軍眼皮子底下進行大規模的調動很容易被奧軍抓住機會各個擊破。但也正是由於這個計畫,大大地縮短了戰爭周期,使普魯士沒有陷入不利的持久戰。儘管普軍大規模的調動引起了貝內德克的注意,但膽小的他並沒有所動作,而且他也沒有做好戰鬥準備。到6月29日,腓特烈卡爾親王的部隊到達了Ji?ín,而王儲腓特烈的部隊遇到了前沿奧軍的頑強抵抗,只到達K?niginhof an der Elbe (今捷克境內Dv?r Králové)。第二天,親王繼續推進到離王儲僅有一日路程的地方,兩軍會師在望。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普軍一下子失去了奧軍的方位。接下來的兩日裡,普魯士騎兵四處尋找也覓不到奧軍蹤跡。老毛奇不愧為偉大的軍事家,他很快指出:奧軍正在向易北河撤退。7月2日的偵察情況印證了毛奇的推斷。
11時,戰役的決定性時刻來臨了。普7師經過苦戰,已將大部分奧軍逐出森林。突然一個叫卡爾·馮·波克(Colonel Carl von P?ckh)的奧軍上校帶領一個營向普7師發起敢死式的猛攻。普軍猝不及防,竟被波克逐出森林。但是沒等波克來得及高興,一陣彈雨從奧軍右側襲來,橫掃整個森林。全營非死即傷,波克也陣亡了。這陣齊射,正是來自第二軍團的先頭部隊。
下午14時30分,王儲的主力100000人經過一個上午的行軍,終於趕到了薩多瓦-克尼格雷茨戰場,隨即對奧軍右翼發起進攻。在又一個反攻被粉碎後,奧軍司令貝內德克下達了撤退的命令。普魯士第一近衛師師長弗雷德里希·席勒·馮·蓋爾特林根中將(Friedrich Hiller von G?rtringen)率部迅速殺入奧軍炮兵陣地,將炮兵們殺得七零八落。但奧軍有幾個馬拉炮連仗著機動性好仍在頑強抵抗。蓋爾特林根見狀就集中兵力消滅了一個死守原陣地的炮連,剩下的馬上就嚇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