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克(德語音譯詞)

容克(德語音譯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容克(德語:Junker)是指以普魯士為代表的德意志東部地區的貴族地主。在德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容克地主長期壟斷軍政要職。是德國軍國主義政策的主要支持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容克
  • 外文名:Junker
  • 原指:無騎士稱號的貴族子弟
  • 起源於:16世紀
釋義,起源發展,代表人物,奧托·馮·俾斯麥,保羅·馮·興登堡,馮·龍德施泰特,

釋義

容克是德語Junker一詞的音譯, 原指無騎士稱號的貴族子弟,後泛指普魯士貴族和大地主

起源發展

起源於16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基本消亡.在德國文獻中容克被分為作戰容克、宮廷容克、議院容克和鄉村容克等不同類型.在德國歷史上真正起過較大作用的是鄉村容克.鄉村容克指普魯士的貴族莊園主,主要是征服易北河以東地區並在那裡進行殖民的德意志騎士領主的後裔.他們集領主權與鄉村政權於一身.16世紀,容克為了擴大穀物生產,大量強占易北河以東農民的份地,以農奴的勞役經營商品生產性的大莊園經濟.鄉村容克具有粗獷、暴戾、眼光狹隘的特點.
1653年,布蘭登堡大選帝侯腓特列·威廉賜予容克以"完全支配"農民的權力,並給予免稅等大量經濟優惠.在1807年開始的施泰因和哈登堡改革中,容克受到重大打擊.
19世紀以來,普魯士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全面瓦解了容克的經濟基礎——封建莊園.為此普魯士王朝把重要軍官職位和政府官位賜給容克作為補償.
1848年德國革命後,容克的莊園經濟逐漸轉變為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大部分容克開始成為保留許多封建殘餘的、資產階級化的地主.在容克莊園中,僱農仍然處於半農奴的地位.這種在保留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條件下,用資本主義剝削逐漸代替農奴制剝削的方式被稱為普魯士道路.容克地主階級在政治方面屬於極端的保守主義,主張君主專制,崇尚武力,贊成對農業採取保護主義,其代表人物是O·von俾斯麥.
1871年普魯士"自上而下"統一德意志,標誌容克資產階級統治的最後形成.帝國國會中的德意志保守黨和國會外的農民同盟均代表容克利益,軍隊中的軍官也多出身於容克,從而使整個德意志帝國打上容克的烙印.魏瑪共和國時期,容克敵視共和政體,支持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執政.
德國的帝國主義特徵被稱為是“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

代表人物

奧托·馮·俾斯麥

奧托·馮·俾斯麥(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被稱為“鐵血首相”。俾斯麥是德國近代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是普魯士德國容克資產階級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1862年上任時提出“鐵血政策”,並於1866年擊敗奧地利統一德國(除奧地利),1870年擊敗法國使德意志帝國稱霸歐洲大陸。俾斯麥結束了德國的分裂,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這在歷史上是進步的。但是統一後的德國實力逐漸強大,受“鐵血政策”影響成為世界戰爭的策源地,這是俾斯麥不可推卸的責任。被稱為“德國的建築師”、“德國的領航員”。
代表人物——俾斯麥代表人物——俾斯麥

保羅·馮·興登堡

保羅·馮·興登堡(Paul Ludwig Hans Anton von Beneckendorff und von Hindenburg),1847年10月2日出生於波茲南(今波蘭),1934年8月2日逝世於東普魯士,是一位德國陸軍元帥和政治家。在魏瑪共和國時期他是第二任總統。
興登堡興登堡

馮·龍德施泰特

卡爾·魯道夫·格爾德·馮·龍德施泰特(德語:Karl Rudolf Gerd von Rundstedt,1875年12月12日-1953年2月24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一名陸軍軍官,1940年7月19日被晉升為元帥。他是納粹政權軍官中資歷最老的指揮官之一,曾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其一直從事軍旅生涯卻一生對政治都缺乏興趣和了解。
容克(德語音譯詞)
倫德施泰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指揮的重大戰役有:波蘭侵略戰擔任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西線戰爭擔任A集團軍群總司令;東線戰爭擔任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後被中途撤離;在納粹轉而防守時被希特勒任命為西線總司令兼D集團軍群總司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