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克W33運輸機,是從德國容克公司早期型號F.13發展而來的,仍使用直列6缸發動機,但客座數增加至6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容克W33
- 外文名:Junkers W 33
- 生產商:Junkers
- 類型:運輸機
- 首飛時間:1926年6月17日
- 設計師:赫爾曼·波爾曼
- 生產數量:199架
- 衍生型號:容克W34
發展沿革,服役事件,
發展沿革
容克W33運輸機,是從德國容克公司早期型號F.13發展而來的,仍使用直列6缸發動機,但客座數增加至6人。該機由容克公司著名工程師赫曼·波爾曼設計,最初是想作為水上飛機研製,參加1926年的德國海軍航空比賽(德國傳統航空賽事),後改為陸地起降型。1927年投產後,共生產過199架,1928年4月12—13日,該機以37小時飛行3500千米橫渡大西洋,被容克公司作為重要宣傳題材。
服役事件
中國訂購過3架W33,出廠編號為C/N2530、C/N2531、C/N2532,後二者由南京政府接收,編入航空第2隊,參加了1932年“一·二八”事變時空運補給工作。1930年蔣馮中原大戰時,馮軍的那架“靖”字號W33飛機多次執行偵察任務。某日(確切時間已無檔案可查),這架飛機出現於河南歸德(今河南商丘)機場附近上空,當時航空第2隊的1架錢斯·沃特O2U4“可塞”機緊急升空,追趕那架馮軍飛機,不料該機突然在後視窗伸出一挺輕機槍掃射,隨即發生空戰,結果馮機被擊傷迫降於一片沙地上,飛行員棄機逃跑,當夜馮軍派來馬隊和人員,奪回那架飛機。這是中國第一次在空戰中擊落敵方飛機的戰例。
1931年2月—1933年3月,中德合資歐亞航空公司曾使用過6架W33,出廠編號為:2545、2560、2561、2563、2564、2543,分別編為“歐亞1”、“歐亞2”、“歐亞5”、“歐亞6”、“歐亞7”、“歐亞8”號。其中“歐亞2”號於1931年7月2日在執行上海—北平—滿洲里航線郵政飛行時,在內蒙古因雲層低矮低空飛行,遭蒙古士兵槍擊後迫降,兩名德國機組成員被扣押,烏蘭巴托地方法院判處二人死刑,經反覆交涉後,二人被釋放,但飛機遭沒收,此航線也因蒙古地方政府的敵意和日本侵占中國東三省的“九一八”事變而取消。1931年12月20日,歐亞航空公司派出1架W33飛機,試探從北平向西,經新疆打通與歐洲聯繫,在飛抵額濟納旗時,飛機因燃油匱乏被迫野外著陸,飛行員利用所剩最後30分鐘航程的燃油再次起飛,尋找之前約定為此次探險飛行運送燃油的瑞典斯文·赫定探險隊,經一名中國牧民指引,最終找到探險隊並補充燃油。12月24日,W33繼續向西飛行,途經哈密抵達迪化(今烏魯木齊),實現中國航空史上的首次西部大飛越。
由於保障條件有限,大多數W33因失事損壞。抗日戰爭爆發後,“歐亞7”號於1937年7月移交給中國空軍,1940年12月8日被日機炸毀,就此結束W33在中國飛行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