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多瓦戰役(克尼格雷茨之戰)

薩多瓦戰役

克尼格雷茨之戰一般指本詞條

1866年7月3日爆發的克尼格雷茨(今捷克境內的赫拉德茨-克拉洛維)戰役(我國多稱為薩多瓦戰役),是1866年普奧戰爭的決定性戰役。在這次戰鬥中,普軍依靠嚴格的紀律與快速行軍,在戰鬥中集中兵力夾擊敵軍,一轉開展不利的局面,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薩多瓦戰役
  • 外文名:Hradec Králové
  • 發生時間:1866年
  • 參戰單位:普奧戰爭
  • 結果:普軍勝利
戰役介紹,概況,勝負關頭,戰役歷程,戰前準備,戰鬥前夜,戰鬥過程,結果,影響,

戰役介紹

概況

1866年6月14日,普奧戰爭爆發.站在奧地利一邊的還有幾個德意志小邦漢諾瓦,薩克森和黑森—卡塞爾等.歐洲以驚訝的情緒注視著普奧之間的鬥爭,普遍認為奧地利有較多的取勝機會,因為奧國軍隊經過長期的訓練.
但是戰局的發展同普遍的看法恰恰相反.普魯士軍隊以典型的普魯士方式作戰:準備周到,行動迅速,採取攻勢,速戰速決.他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控制了整個北德意志.參與對普作戰的幾個小邦沒有力量對普軍進行堅強的抵抗,只有漢諾瓦作過頑強的戰鬥,但是它的軍隊終於在6月28日決定性地被擊敗了.
普魯士軍隊控制了整個北德意志,主力向南推進,主戰場越來越移向波希米亞.7月3日,奧地利軍隊二十多萬人和普魯士軍隊二十多萬人會戰,這就是著名的薩多瓦戰役(德國歷史家常稱之為克尼格雷茨戰役).雙方勢
均力敵,旗鼓相當.開頭奧軍頑強作戰,打得巧妙.普軍指揮部里空氣緊張,據說在緊急時刻,俾斯麥不時看毛奇的臉色,從而判斷戰場上的形勢變化。

勝負關頭

勝負關頭,普魯士王儲率援軍趕到,出奧軍右翼.會戰結束,普魯士取得了會戰的勝利.由於普魯士同義大利結盟,奧地利不得不同時在義大利作戰.如果奧地利不分散兵力,把用在義大利戰場上幾萬兵力投在薩多瓦,其作用確是難以估量的.

戰役歷程

戰前準備

1866年6月,普奧相互宣戰。蓄謀已久的普魯士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與著名軍事家、普軍總參謀長赫爾穆特·馮·毛奇(Helmuth von Moltke)立即開始著手作戰。普軍很快在邊境一線集結完畢:卡爾·赫爾沃特·馮·比滕費爾德元帥的“易北”軍團(也稱第三軍團)部署在托爾高(Torgau,是二戰時美蘇兩軍會師之地);腓特烈·卡爾親王的第一軍團部署在Senftenberg到Gorlitz一線;普魯士王儲腓特烈(日後的“百日皇帝”――腓特烈三世)親率第二軍團部署在Nei?e(今波蘭尼斯Nysa市)以西的西里西亞地區(西里西亞是中歐的一個歷史地域名稱。大致在奧得河中、上游流域,即今波蘭西南部、捷克北部俄斯特拉發一帶和德國東部。)而由年過六旬的路德維希·馮·貝內德克一級上將指揮的奧軍“北方”軍團則集結在奧爾米茨(Olmütz,今捷克城市奧爾穆茨Olomouc)。戰爭爆發後不久,比滕費爾德元帥首先向奧地利的盟軍——親奧的德意志邦國薩克森發起進攻,並在德勒斯登擊敗了薩軍25000人,隨後緊急回師向奧匈帝國發起進攻。與此同時,貝內德克的部隊也開始行動,推進到了克尼格雷茨東北的Josefov
6月22日,普軍總參謀長毛奇命令前線全部普軍向奧軍大致集結地附近的Ji?ín開進。這是一個大膽的計畫,因為普軍正面展開過寬,短時間內很難集結,且在奧軍眼皮子底下進行大規模的調動很容易被奧軍抓住機會各個擊破。但也正是由於這個計畫,大大地縮短了戰爭周期,使普魯士沒有陷入不利的持久戰。儘管普軍大規模的調動引起了貝內德克的注意,但膽小的他並沒有所動作,而且他也沒有做好戰鬥準備。到6月29日,腓特烈卡爾親王的部隊到達了Ji?ín,而王儲腓特烈的部隊遇到了前沿奧軍的頑強抵抗,只到達K?niginhof an der Elbe (今捷克境內Dv?r Králové)。第二天,親王繼續推進到離王儲僅有一日路程的地方,兩軍會師在望。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普軍一下子失去了奧軍的方位。接下來的兩日裡,普魯士騎兵四處尋找也覓不到奧軍蹤跡。老毛奇不愧為偉大的軍事家,他很快指出:奧軍正在向易北河撤退。7月2日的偵察情況印證了毛奇的推斷。
毛奇毛奇

戰鬥前夜

7月2日黃昏,普軍偵察騎兵在薩多瓦近郊發現了奧軍主力。卡爾親王決定在次日發起進攻。毛奇命令王儲迅速向第一軍團靠攏。偏偏這個時候兩軍之間的電報線(當時是有線電報)壞了。情景之下,毛奇只得命令兩個軍官快馬加鞭,連夜趕往二十英里(32公里)外的第二軍團司令部把命令傳達給王儲。兩人在凌晨四點鐘趕到了那裡,王儲接到命令立即部隊撤營起程。另一方面,膽小的貝內德克被戰爭初期奧軍的慘重傷亡嚇壞了,一心想著快點停戰。但心高氣傲的奧皇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就是塞拉耶佛事件中遇刺王儲斐迪南大公的老爸)不甘心前期的失敗,命令貝內德克速與普軍決戰。但貝內德克根本沒打算進攻,把提出主動進攻的參謀長和作戰處長撤職,同時在薩多瓦和克尼格雷茨之間修築了防禦工事,打算消極防禦。他的計畫是:阻滯普軍,保證奧軍主力撤過易北河。毛奇的想法與之不謀而合。

戰鬥過程

7月3日態勢如下:普軍有兩個軍團:易北軍團(39000人)和第一軍團(85000人)共124000人;其當面之敵奧軍北方軍團則有205000之眾。除了人數上占優,奧軍有比普軍射程更遠的火炮在後方提供支援,兩翼還有大批騎兵掩護。應該說,普軍此時的勝算並不大。
3日清晨下了一場小雨,薩多瓦地區起了一層薄霧。拂曉時分,右翼普軍首先發起進攻,占領了Bystrice河西岸的奧軍陣地。8時左右,奧軍炮兵開始還擊,猛烈的炮火壓得普軍右翼比滕費爾德的部隊抬不起頭來。乘著這個機會,奧軍左翼的薩克森軍開始有序地後撤到身後的高地上,居高臨下掃射普軍右翼部隊。比滕費爾德沒有想到奧軍火力如此猛烈,一時不敢全線進攻。同時,他把馮·舒勒準將指揮的七個前衛營從河東撤了回來,暫時轉入防守。
中路的戰鬥也隨即展開。原本負責保衛普軍後衛的馮·弗朗斯基少將(von Fransecky)的普魯士第七師此時也投入了進攻,並首先衝進了左前方的Swiep森林。森林裡部署著奧2軍和奧4軍的部隊,普7師沒能將他們趕出森林,一時陷入了叢林戰。但普7師一面與叢林裡的奧軍鏖戰,一面還保護著普軍的左翼,直到下午腓特烈王儲率第二軍團趕到。普軍的進攻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逐村逐屋地與奧軍爭奪。在後方觀戰的普魯士國王威廉(後來的德皇威廉一世)見弗朗斯基打得十分辛苦,遂命令第一軍團渡河前去支援。經過一番苦戰,普軍攻下了薩多瓦。然而惡戰還在後頭,當普第一軍團挺進到森林附近時,奧軍向普軍發射煙霧彈,使普軍減慢了進攻速度。接著,奧軍又以煙霧為目標進行炮擊,給普軍以很大殺傷。Bystrice河雖然可以涉水過河,但是把大炮運過河就十分困難。得不到炮兵支援,普軍就只有挨打的份。等到主攻的普8師和普4師好不容易衝出煙霧,又完全暴露在奧軍的炮兵陣地前,奧軍槍炮齊發,將普魯士兵成片地撂倒。儘管此時形勢一片大好,貝內德克卻沒發起騎兵衝鋒衝擊普軍擴大戰果,白白放走了這個取勝良機。戰至中午,雙方都投入了預備隊,依然殺得難解難分。普軍將領們都在焦急地向北看,希望王儲的部隊出現。因為奧軍已經掌握了戰場主動權,其密集的火力網使兩個普軍軍團都無法發起新的攻勢。攻守形勢換了位,奧軍向普軍中央發起一波波猛攻,而普軍只能竭力阻擋奧軍的攻勢。
但是漸漸地,戰場局勢又發生了變化。隨著雙方的距離越來越近,奧軍的優勢慢慢變成劣勢。由於奧軍從未訓練炮手在近距如何作戰,炮手們還是按老套路射擊,結果炮彈大部分都從普魯士人頭上飛過去了。而且,奧4軍是分批次零敲碎打地投入戰鬥,對普軍的攻擊力度明顯不夠。更要命的是奧軍的武器相對落後普軍,都是前裝炮前裝槍,射速上比普軍慢許多。而普軍的短射程火炮已經渡河架好,正好發揮作用。加上普軍列裝了後裝的德萊賽“針槍”,可以採取臥姿裝填,大大減少了傷亡。相比之下,奧軍的前裝槍還得站著裝填,正好當了活靶子。
11時,戰役的決定性時刻來臨了。普7師經過苦戰,已將大部分奧軍逐出森林。突然一個叫卡爾·馮·波克(Colonel Carl von P?ckh)的奧軍上校帶領一個營向普7師發起敢死式的猛攻。普軍猝不及防,竟被波克逐出森林。但是沒等波克來得及高興,一陣彈雨從奧軍右側襲來,橫掃整個森林。全營非死即傷,波克也陣亡了。這陣齊射,正是來自第二軍團的先頭部隊。
看到援軍到來,普軍頓時軍心大振。飽受奧軍“炮火筵席”的普8師立即打得頑強起來,連續打退奧軍數個衝鋒。中央的奧4軍和奧2軍見敵人援兵趕來,不免軍心動搖,很快從攻勢轉為守勢,並逐漸被趕回到出發時的防禦陣地,把右翼亮給了普軍。
下午14時30分,王儲的主力100000人經過一個上午的行軍,終於趕到了薩多瓦-克尼格雷茨戰場,隨即對奧軍右翼發起進攻。在又一個反攻被粉碎後,奧軍司令貝內德克下達了撤退的命令。普魯士第一近衛師師長弗雷德里希·席勒·馮·蓋爾特林根中將(Friedrich Hiller von G?rtringen)率部迅速殺入奧軍炮兵陣地,將炮兵們殺得七零八落。但奧軍有幾個馬拉炮連仗著機動性好仍在頑強抵抗。蓋爾特林根見狀就集中兵力消滅了一個死守原陣地的炮連,剩下的馬上就嚇跑了。
此時的奧軍,步兵死傷慘重,又沒有了炮兵與騎兵的支援。普魯士第二軍團鐵流一般滾滾推進,突破了奧軍的中央陣地,並攻下了奧軍中央陣地的核心——赫盧姆村。另一頭,處於普軍右翼早上還在挨薩克森軍打的易北軍團此時也轉入反攻。憋了一肚子氣的普軍士兵衝上高地,把子彈和炮彈統統傾瀉在逃跑中的薩克森人頭上。不久,普軍攻下普羅布魯茲村。奧軍的左翼也玩完了。失去兩翼掩護的奧匈帝國軍如決堤的洪水一般沒命地向後跑。
正在後方觀戰的普王威廉四世見形勢一片大好,遂下令發起總攻。總攻剛一開始,奧軍的一個騎兵旅長斐迪南·羅森茲維格·馮·德魯維爾準將打了一個攻勢凌厲的反衝鋒。正在追擊的普軍第一近衛師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竟被奧軍逼回了赫盧姆村。原來,奧軍統帥貝內德克見大勢已去,遂決定丟卒保車,命令德魯維爾率部發起衝鋒以掩護炮兵重新構築防禦陣地,從而掩護大部隊撤退。15時左右,貝內德克下令全軍撤退。這次自殺性的衝鋒是薩多瓦-克尼格雷茨戰役中奧軍最後一次衝鋒,使奧軍大部得以逃離戰場,但是德魯維爾旅也付出了慘重代價——2000人傷亡或被俘。隨著德魯維爾旅衝鋒的結束,普軍也停止了追擊。就這樣,薩多瓦-克尼格雷茨戰役在傍晚時分落下了帷幕。

結果

這場戰役是歐洲到那時為止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同時,它的傷亡數字也是極高的。普軍損失了360名軍官、8812名士兵傷亡或失蹤;奧軍(包括薩克森軍)則有1372名軍官、43500名士兵傷亡或失蹤,其中兩萬人被俘。奧軍傷亡之所以很大除了戰場、武器等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軍醫傷亡很大。因為奧匈帝國拒絕簽訂《日內瓦公約》(歷史上稱為日內瓦第一公約。1864年8月22日,瑞士、法國、比利時、荷蘭、葡萄牙等12國在日內瓦簽訂《改善戰地武裝部隊傷者病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公約規定了軍隊醫院和醫務人員的中立地位和傷病軍人不論國籍應受到接待和照顧等。),因此奧軍軍醫被視作戰鬥人員遭到普軍殺傷。同時,在撤退時,奧軍把大批傷病員扔在戰場上任其自生自滅,也造成了大量傷亡。

影響

薩多瓦-克尼格雷茨的勝利加快了普奧戰爭的進程。三個星期後,普奧簽訂停戰協定。8月23日,普奧雙方在奧匈帝國城市布拉格(今捷克首都)簽訂了《布拉格條約》,普魯士獲得什勒斯維希及漢諾瓦等地。奧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聯。從此奧地利被排擠出德意志,普魯士則成立了北德意志邦聯,向著統一進程又邁出了一大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