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階段劃分,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第四階段,第五階段,損失,人員傷亡,物資損失,歷史影響,越南,美國,蘇聯,高棉,泰國,中國,韓國,澳大利亞,後世紀念,紀念活動,紀念建築,相關影視,相關遊戲,
背景
越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是
法國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中則被
日本占領。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
胡志明領導的越南獨立聯盟(越南共產黨)在向法國宣布獨立,於1945年9月2日在
河內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
北越)。在此之後的1949年4月27日,流亡中的前越南皇帝保大在法國的支持下在西貢建立了越南臨時政府(南越)並就任國家元首。
1954年5月7日,法國軍隊在奠邊府被越南人民軍包圍,宣告投降。7月21日,中國、美國、蘇聯、英國、法國、越南、寮國和高棉等國代表又在日內瓦簽署了法越停戰協定①。1955年2月,美國從法國接收了訓練南越軍隊的工作,並宣布支持吳庭艷政權。
1955年10月26日,吳庭艷組織了公民投票,結果有98%的人支持廢除保大的王位,於是廢除保大的王位,成立越南共和國。南越得到法國、美國、英國和台灣當局的支持,北越則得到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支持。按照1954年
日內瓦會議的規定,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劃界,統一國家的選舉定於1956年7月舉行,但是這場選舉卻沒有舉行。最後,美國和南北越都沒有簽署協定中的選舉條款,南北分治並採取不同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成為事實。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和中蘇同盟的形成,以及中美兩國在韓戰的直接對抗和中國對越南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美國更加意識到共產黨中國對美國安全利益所構成的現實和潛在的威脅冷戰局面形成後,美國在亞洲除了積極扶植日本,“遏制”新中國外,還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印度支那半島。印度支那不僅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而且越南民族解放運動中極具影響的胡志明還與共產黨有直接的聯繫,美國完全不希望看到殖民帝國政權被由蘇聯操控的政治機構所取代。
1948年12月30日,杜魯門總統批准了一份國家安全委員會報告,即48-2號報告。該報告使美國堅定地建立了“防止共產黨在亞洲進一步擴張”的政策,這份檔案建議“對法屬印度支那應給予特別的注意”。1950年和1952 年,從遏制共產主義的立場出發,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先後出台了 《美國對於印支的立場》和 《美國在東南亞的目標和行動方針》,認為印度支那衝突是東西方對抗的一部分,具有全球性的意義。根據這兩個檔案的建議,美國有責任在東南亞採取一切切實可行的措施,支持在印度支那的法國人,阻止共產党進一步擴張,以保護美國的安全利益。1954年4月,美國總統艾森豪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首次使用 “多米諾骨牌效應”這個術語,以說明阻止印度支那淪陷的必要性。
20世紀50年代,冷戰的特徵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出現了新的形式-“局部戰爭”。美國艾森豪政府於1954年決定向吳庭艷的南越政權提供援助,以遏制北越共產黨政權的發展,截至8月,艾森豪共任命了300多人為美國駐越南軍事援助顧問團成員,在以後幾年中,美國駐越軍事援助顧問團在訓練、裝備南越軍隊並向其提供建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甘迺迪主政時期, “多米諾骨牌效應”理論更是美國對越政策和全部冷戰戰略的指導思想。甘迺迪把越南看作“自由世界在東南亞的柱石、拱頂石和提防要塞。”聲稱如果“赤色浪潮”淹沒了越南,東南亞國家乃至印度、日本的安全會受到嚴重威脅。在詹森時期,美國政府主張應當不斷加強對印度支那,特別是越南的干涉和滲透。1960年11月,約翰·甘迺迪當選為美國總統後繼承了哈里·杜魯門和艾森豪兩位總統在10年前制定的介入越南戰爭的政策。
階段劃分
越南戰爭從1955年起到1975年,前後歷時20年,分為五個階段。其中,第二、三、四階段(1961—1973年)為美國助越戰爭時期。
第一階段
1955—1960年
艾森豪政府在南越扶植吳廷艷擔任總理,建立親美民主政權。在美國的支持下,吳廷艷集團發動“控共”、“滅共”戰役,屠殺北越共產黨。
1959年,
越南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武裝推翻越南共和國,並派遣大量軍事人員前往越南共和國,組織武裝顛覆越南偽政府。
1960年12月,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成立,它由支持推翻越南共和國政府的各組織組成,實際上由
越南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控制。
1960年,中蘇關係破裂,中國和
蘇聯都需要在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樹立自己的形象,因而都積極支持越南民主共和國對越南共和國進攻。此時,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已經控制了越南共和國的大部分農村,雖然有美國的軍事援助,但政治上的腐敗導致越南共和國總統吳廷艷的政府民心喪盡,無力阻止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擴大勢力。
第二階段
1961年4月底,甘迺迪在決定增加駐越軍事顧問和派遣首批美國特種部隊的同時,下令進行強化的秘密戰。5月14日,美甘迺迪下令派遣400名美軍“特種作戰部隊”和100名軍事顧問進入越南南方,標誌著特種戰爭的開始。8月,美國軍事顧問受命伴隨南越營規模甚至連規模的分隊遂行野戰任務。不久以後,美軍飛行員開始展開轟炸行動以支援南越軍隊的作戰。
1962年2月,越共軍隊第一次擊落了美軍直升機,美陸軍又派遣了更多的重裝直升機作為反擊。
從1963年11月到1965年1月,在西貢共發生了三起政變,並存在過五個新的政府。1963年,南越政權內訌加深,美國策劃軍事政變推翻吳廷艷,隨後
楊文明、
阮慶等軍人相繼上台執政。
1963年下半年起,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的作戰急劇加強,美國的“特種戰爭”瀕臨破產。軍事形勢的惡化促使甘迺迪政府考慮戰爭升級。12月中旬,麥克納馬拉從西貢帶回計畫草案,經五角大樓“反叛亂”專家維克托·克魯拉克少將為首的一個部際委員會審議修改,成為“34A行動計畫”。1964年1月16日,詹森予以批准。“34A行動計畫”自2月1日起實施。同時派美國驅逐艦在北部灣(東京灣)進行代號為“德索托”的海軍巡航。
截至1964年,美國特種部隊共建立了18個民間游擊自衛隊監視營地,到1965年的時候,共裝備了近2萬名民間游擊自衛隊武裝人員。
1964年春天起,北越開始作人民軍進入南方作戰的準備,包括對擬派遣部隊進行特別軍政訓練。1964年12月,325師第95團到達南方,這是部署在南方的第一支人民軍部隊。自從倒吳政變以來的約半年裡,南越41個省長換了35個,其中10個省在3個月內換了3至4次省長。同期內幾乎所有重要的軍事指揮崗位都換了2次人。普遍和頻繁的官員更迭嚴重削弱了西貢政權的政治、軍事能力。
1964年初,南越形勢的惡化使美國制訂轟炸北越的方案。這一方案包括軍事和政治兩方面。軍事方面的計畫工作由太平洋美軍總司令部承擔。到4月下旬,計畫已擬訂完畢,代號“37一64行動計畫”,並已獲參謀長聯席會議批准。
1964年7月上旬,聯合國秘書長吳丹公開提議重開日內瓦會議實現越南問題的政治解決,短時間內得到法國、高棉、北越、南方民族解放陣線、蘇聯和中國的支持。7月30日夜間,執行“34A行動計畫”的南越海軍突襲隊乘美國炮艇,襲擊了東京灣內兩個北越島嶼—義安省海岸外的紐島和清化省海岸外的循島。紐島和媚島被襲時,美國驅逐艦馬多克斯號正北上東京灣,執行“德索托”電子偵察任務,下午5時許,發現並追擊馬多克斯號的北越魚雷快艇向該艦開火。馬多克斯號隨後回擊,擊沉其中1艘。與此同時,停在附近海面上的航空母艦“提康德羅加號”出動艦載飛機,炸傷另外2艘。8月3日午夜,在馬多克斯號和特納·喬伊號進入東京灣後,執行“34A行動計畫”的南越海軍襲擊了北越海岸的兩處軍事設施。8月4日下午,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決定立即對北越發動“報復性轟炸”,當晚,美國艦載戰鬥轟炸機經60餘架次轟炸,擊沉或重創25艘魚雷快艇,摧毀榮市附近絕大部分儲油罐。這是美國對北越第一次公開的武裝進攻。9月,詹森批准恢復在東京灣的“德索托”巡邏行動,並於10月命令支援南越對北越實施海上攻擊行動。
1962年夏天,應越方要求,中國領導人決定向越南無償提供可裝備230個營的武器裝備。1963年,越南提出了在美國擴大戰爭時中越兩軍協同作戰的要求。7月,中越兩國簽署了兩軍協同作戰的檔案和中國向 越南提供軍事援助的協定。
1964年北部灣事件後,中國於1965年春決定向北越派遣鐵道兵、工程兵、高射炮兵等部隊幫助北越抗擊美軍轟炸,搶修並保障鐵路運輸,建設重要公路、機場、以及紅河三角洲及附近海島的抗登入緊急戰備工程等。1965年4月,越南勞動黨第一書記黎筍、國防部長武元甲率越南代表團訪問中國。在中越雙方的會談中,越方向中方正式提出派遣支援部隊赴越南北方的請求。會談後達成了關於中國向越南派遣支援部隊的協定。
1964年,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情報局向越南河內派出情報人員,1967年蘇聯在駐越使館內正式設立武官辦公室,同時向北越提供軍事裝備(高射武器、地對空飛彈設施、小型戰艦、高級雷達探測系統及戰鬥機和轟炸機),派駐大量軍事專家,並直接參加了部分軍事行動。
第三階段
1965—1968年
1965年3月2日,美國總統詹森批准了“滾雷行動”(Operation Rolling Thunder),對北越進行大規模轟炸。3月8日,35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越南峴港登入,越南戰爭正式爆發。6月,美國軍隊開始直接同越南人民軍作戰。
1.美國陸軍行動
1965年11月,美軍和共產黨武裝爆發了最激烈的戰鬥
德浪河谷戰役。
1966年1月下旬至3月底,美國在越南中部的東山平原發動了“搗碎器行動”/“白翼行動”,共斃敵2389名。7月中旬至8月初,美軍和南越軍隊在非軍事區附近的廣治省聯合發動了“黑斯廷斯行動”,殲滅北越官兵800人。隨即,海軍陸戰隊於8月上旬至9月中旬又發動了代號為“大草原”的作戰行動。美陸軍也於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在接近高棉邊境的西寧省開展了“愛托波羅行動”。
1967年初,美軍向位於西貢以北地區的越共“鐵三角”根據地發動了“雪松倒下”作戰行動。隨後,美軍於1967年2月在西貢市的西北部沿高棉邊境的C戰區發動了“樞紐城市”行動,並一直持續到5月。這是越戰期間由美軍單獨遂行的最大的一次作戰行動,此役的主要目的是拔掉共產黨在南越的指揮中心-越南勞動黨南方局。
2.美國空軍行動
1966年,美國轟炸機獲準轟炸北越的石油和天然氣儲藏庫、彈藥庫。
1967年,允許打擊的目標種類進一步擴展到河內和海防等北越大城市周圍的機場、發電廠和工廠。
1965年3月至1968年11月間,美國空軍共出動153784架次的飛機轟炸北越,海軍和海軍陸戰隊也出動了152399架次。1967年12月31日美國國防部宣布,美軍在“雷鳴行動”中共投下864000噸炸彈。受美國政府邀請,韓國、日本、聯邦德國、菲律賓、澳大利亞、紐西蘭、泰國等國家,以及國民黨台灣當局皆有直接或間接介入戰役。美國中央情報局在1967年1月的研究中估計,在美軍的轟炸行動中,大約20000名越南人(其中80%是平民)被炸死。從1965年至1968年,僅在北越的空戰中,美軍就有918架飛機被擊落,並有818名機組人員罹難。
3.美國國內興起反戰運動
1965~1973年間,越南問題一直是美國政治生活的焦點,這場戰爭的緩慢拖沓,漸增的人員傷亡以及國內不斷擴大的意見分歧最終導致了詹森不得不放棄連任總統的競選,結束了民主黨長期主導白宮的局面。1965年,詹森的越南政策贏得了絕大多數公眾的支持。
1967年4月,在紐約發生了30萬人參加的反戰遊行。反戰運動開始波及美國社會各階層,以至全國陷入分裂和悲觀中。1967年3月31日,詹森發表全國電視講話,宣布美國將單方面停止對北越的部分轟炸,同時增派2萬多人的戰鬥部隊,但準備隨時隨地同北越進行和談,冀望通過蘇聯向北越施加壓力,迫使北越在談判中妥協。5月中旬,在蘇聯的推動下,美國和北越的代表哈里曼和春水在法國巴黎開始了秘密談判。
1968年1月底,越南人民軍和南方民解武裝力量在開始發動新春攻勢 (TetOffensive),在南越大範圍內對美軍設施實行總攻,向西貢等64個大中城市、省會及軍事基地展開猛烈進攻,在一個月的行動中,美軍死傷5000多人,越南人民軍和南方民解武裝力量付出了1萬多人的代價。向西貢、
順化、
峴港等64個大中城市、省會及軍事基地展開猛烈進攻。3月,詹森政府被迫宣布部分停止對北越的轟炸。5月越美
巴黎談判開始。11月美國宣布完全停止對越南北方的轟炸。至此,“局部戰爭”結束。
1968年10月,美軍宣布停戰,從1969年開始美國國防軍撤出越南,但越南民主共和國和越南共和國的戰爭並未結束,越南民主共和國重新控制了越南共和國的大部分農村。
第四階段
1969—1973年
美國政府的戰爭越南化政策包括逐步撤出美國部隊、擴充並重新裝備南越軍隊以及加大對北越的轟炸力度,同時由於國內壓力和出於
人道主義,宣布從南越逐步撤出美國部隊。美越繼續會談,並將雙方會談擴大為包括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及西貢
阮文紹政權在內的四方會談。
1969年,美國政府於開始秘密轟炸高棉,這次轟炸行動持續了14個月。
1970年3月,正在國外的西哈努克在其國防大臣朗諾將軍發動的軍事政變中被廢黜。朗諾上台執政後,立即改變了高棉的立場並宣布支持美國的戰爭努力。4月29日,32000人的美軍部隊和48000人的南越部隊“進入”高棉領土。
1972年3月,武元甲動員了幾乎全部越南民主共和國國防武裝力量,發動了比1968年春節攻勢更大規模的襲擊(
復活節攻勢)。尼克森下令美國B—52戰略轟炸機對越南民主共和國進行全面轟炸,駐越美軍在北越的海防港進行布雷,實施港口封鎖。越南民主共和國的襲擊以失敗告終,損失超過10萬人,迫使越南民主共和國回到談判桌前。
1972年4月1日,尼克森政府決定採取強硬行動,進一步加大對北越的軍事壓力。隨後戰爭一再升級,從5月8日到10月23日,美國共向北越發動了41500架次的空襲,傾瀉了幾十萬噸的炸彈。12月18日至12月29日,美國發動了越南戰爭中規模最大的空中戰役“中後衛-2”(Linebacker-2)。美軍動用了200多架B-52戰略轟炸機(740架次)、1200架空軍、海軍戰術飛機(1800餘架次)、70架F-111A殲擊轟炸機、約150架SR-71、147J、RF-4C、RA-5C偵察機和各種電子戰飛機,連續集中空襲河內、海防、太原等戰略要地。越南人民軍空軍和防空軍部隊擊落了34架B-52轟炸機。
1969年8月,反戰運動領導人宣布從10月15日起在全國範圍內舉行一系列的每月一次的大規模示威活動。10月15日,美國全國百萬人組織參與停戰罷工的示威活動,首都華盛頓有25萬人參加,一些駐越美軍人員戴上黑色臂紗,表示支持國內舉行的停戰罷工的示威遊行活動;波士頓的示威人數為10萬;其他大城市也舉行了規模不等的示威遊行。11月,華盛頓發生了50萬人規模的反戰示威遊行活動。
1970年5月4日,被派去鎮壓學生示威的國民警衛隊槍殺了俄亥俄州立肯特大學的4名學生,另有9人受傷。美國入侵高棉和槍殺肯特大學學生事件激起了全國範圍的學生罷課。10萬抗議民眾湧入首都華盛頓,舉行了“全國抗議日”的遊行示威活動。
同時,一些參加過越戰的退伍老兵開始在反戰示威遊行中發揮主導作用。1967年,越戰退伍老兵成立了“反戰越南老兵”團體。1971年4月19~23日,1000多名越戰退伍老兵在華盛頓國會大廈與華盛頓紀念碑之間的草地廣場上露營進行反戰集會。1971年,民意測驗表明多數人贊同“立即撤出”戰爭;其他人則贊同談判或其他妥協方案。
1969年初,美國開始同南越阮文紹政權、北越和南越民族解放陣線在巴黎舉行四方會談,尋求談判解決問題的途徑,以實現的“光榮停戰”。1969年8月到1971年9月,基辛格同北越方面共舉行12次秘密會晤。但由於美方堅持美國軍隊與北越軍隊必須同時撤出越南南方,雙方分歧嚴重,直到1971年5月,會談未取得任何成果。
1972年大選的臨近,尼克森為謀求連任開始加緊推進和談的進程。1971年5月31日,基辛格與越方代表團團長春水在巴黎舉行會談,提出了結束越戰的七點建議,其中一項為美方撤軍設定最後期限。8月16日,美方又提出解決越南問題的八點綱領。9月13日,北越代表對美方上述八點綱領中的兩點提出異議,美方隨後進行修正,並於10月11日遞交越方。但此後直到尼克森訪華前夕,美方一直沒有收到越南方面任何關於和談的回應。1971年底,由於美方沒有收到越南方面有關和談的任何回應,美國遂於12月對北緯20度以南的越方基地進行了為期兩天的轟炸,企圖以施加軍事壓力“逼河內就範”。巴黎和談隨之中斷。
在北越同意於1973年1月8日重返和談後,美國政府決定從12月29日起暫停轟炸,並最終於1973年1月15日無限期停止了對北越的轟炸。1973年1月27日,參加關於越南問題的巴黎會議四方在
法國首都巴黎正式簽署了《
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巴黎和平條約)。隨後兩個月內,美國國防軍全部撤出越南。根據巴黎和平協定,北越從1973年2月起開始分批釋放美國戰俘。截至3月29日,共有587名美國戰俘獲釋。
第五階段
1973—1975年
美國軍事力量從南越撤出後,南越阮文紹政權十分孤立。
1975年1月,越南民主共和國從復活節攻勢的巨大損失中恢復過來,發起了最後的決定性攻勢。短短几個月內,南越國防軍土崩瓦解,各大城市相繼陷落。4月越南人民軍發起
春祿戰役和
胡志明戰役,旨在於5月1日之前,攻克越南共和國首都西貢市,以防止南越國防軍能重新組織起新的防禦和反擊。
1975年4月19日,北越炮兵開始轟擊西貢郊區。北越政府要求“所有偽裝成外交官的美國軍事顧問必須全部撤離越南,包括馬丁大使本人在內”。21日黎明,南越軍在春祿的最後防線崩潰,主力-第18師幾乎全軍覆沒。當晚19點30分,阮文紹發表電視講話宣布辭去總統職務。副總統陳文香接任總統。26日,副總統陳文香宣布辭職。
1975年4月30日7點53分,搭載最後一批美國人的直升機飛離西貢,一家旅館樓頂上的直升機撤退也成了美國捲入越南戰爭的結束的標誌。5個小時後,北越坦克轟鳴著沖入了南越總統府。楊文明隨即宣布投降。
損失
人員傷亡
陣營 | 參戰兵力 | 傷亡數據 |
---|
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 | --- | 1176000人死亡(最高估計)、600000人受傷。 |
中國 | 參戰17萬人(1965年-1970年)。 | 1146人死亡,4200餘人受傷。 |
蘇聯 | 參戰10000人(1965年7月-1974年12月31日),參戰1000餘名(1965-1976年)。 | 總共在越南死亡1974人,其中軍官13人。 |
美國 | 參戰650000人。 | 58202人死亡、303616人受傷、2500人失蹤。 |
南越 | 120萬軍隊。 | 220357人死亡(最低估計)316000人死亡(最高估計)、1170000人受傷。 |
韓國 | 參戰53000人。 | 5099人死亡、10962人受傷,4人失蹤。 |
| 義務兵15542人,志願兵26395名。 | 474人死亡、4307人受傷。 |
| 參戰13000人。 | 1351人死亡、5000人受傷。 |
| 552人參戰。 | 37人死亡,187人受傷。 |
中國台灣 | 參戰人數不詳。 | 1人死亡。 |
菲律賓 | 2300人工程部隊。 | -- |
| --- | 100000人死亡,受傷不明。 |
越南平民死亡:200000人至250000人(估計)
高棉平民死亡:200000人至300000人(估計)
寮國平民死亡:20000人(至少)
總計平民死亡:42萬人—250萬人
戰爭總計死亡:1912846人—3992846人(估計)
物資損失
整個越南戰爭期間美國損失飛機8612架,其中3720為固定翼飛機,4892架為直升機(另一統計:消滅美軍飛機3744架,直升機4868架),其中在北越上空擊落美軍飛機1095架,直升機11架。
歷史影響
越南
越南為自己的獨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越南戰爭造成越南160多萬人死亡和整個印度支那1000多萬難民流離失所。包括法越戰爭在內的30年戰爭造成了500萬平民的死亡。到1975年越戰結束時,戰爭給越南留下了100萬寡婦,20萬殘疾人,美軍在當地留下大量越美混血兒。隨後越南又先後與高棉和與中國陷入戰爭(中越戰爭)。長期的戰爭以及與西方世界的隔絕導致經濟崩潰,通貨膨脹;70年代後期,超過150萬越南難民乘小船逃離越南。
美國
越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美國耗費了至少2500億美元。儘管軍事上美國並未失敗,但它表明美國冷戰策略上的重大失誤。越戰極大的改變了冷戰的態勢。美國由冷戰中的強勢一方變為弱勢,面對蘇聯咄咄逼人的進攻,美國更積極地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作。“尼克森主義”應運而生,美國中止了自二戰結束以來的過度擴張,在70年代實行適度收縮。在對外政策上,尼克森在70年代初率先提出五大力量中心說,並主動改善中美關係,以此為突破口營造美中蘇大三角關係。並觸發了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的軍事改革。美軍汲取了越南戰爭的教訓,在冷戰時代終結之前不再動用大規模地面部隊進行傳統的持久消耗戰爭,轉而依靠巨大的海空優勢和技術優勢進行作戰,強調首戰制勝、速戰速決,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低強度戰爭理論和“外科手術式打擊”的作戰樣式。
越戰加劇了美國國內的種族問題和民權問題,使國家處於極度的分裂狀態,給美國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創傷。越南戰爭結束了美國戰後25年的經濟繁榮,使美國的經濟狀況急轉直下。
根據美國預算與管理辦公室(OMB)的統計,越南戰爭(1965-1973年)的官方實際軍事支出是1347億美元,1965年最少,1969年最多,每年平均149.7億美元。越南戰爭的實際軍事支出為同期美國國防支出的21.2%,比重最大的是在1968和1969年,分別占當年國防開支的34.4%和36.7%,最少的1965年僅占0.2%;同時越戰開支占當時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5%,比重最大的也是在1968年和1969年,達到了當年的3%。越戰的實際軍事支出自1965年開始,逐年增加,在1969年達到頂峰,此後則不斷下降。對越戰退伍軍人的補助大約為2200億美元。
美國經濟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直至整個70年代,進入一個長期停滯的階段。部分學者指出,越戰是導致美國六七十年代的經濟困境的重要因素,或至少應負部分責任。越南戰爭中,美國的國防支出所占的比重急劇上升,在60年代末,占到了整個國防開支的1/ 3左右。通貨膨脹是在越南戰爭開始時發生的,並在70年代以後成為困擾美國經濟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多數學者指出不斷增長的軍事開支加劇了國內的通貨膨脹,有人認為是越南戰爭導致了60年代的通貨膨脹,而且1965年以後的經濟成長很大程度上是源自通貨膨脹。部分學者認為越南戰爭期間軍工生產刺激了美國國內經濟發展,在越戰早期,戰爭推動了經濟的繁榮,到了後期,由於美國經濟環境的惡化,戰爭的不利影響逐漸顯現出來。
蘇聯
在越南戰爭問題上,蘇聯在不同時期採取了不同的外交政策和態度。越戰初期(1961-1964年),蘇聯為避免與美國的正面衝突,在越南問題上採取了“不介入”的政策。1964年底至1965年夏,蘇聯推行了“有限介入”政策。1965-1968年,蘇聯積極介入越南戰爭,一方面加大了對北越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另一方面採取外交手段,推動美越走向談判。1968-1973年,隨著中美關係的突破性發展,蘇聯更加積極地介入越南戰爭及其善後事務,最終促成美越雙方簽訂《巴黎和約》。
高棉
戰前的高棉西哈努克政府一直在各方之間維持獨立地位。但美國對高棉的經濟和軍事援助的減少及隨後高棉跟鄰國泰國和南越發生的領土紛爭進一步把西哈努克推向“左轉”。1961-1963年間,美國在南越展開反越共游擊戰的“特殊戰爭”,放縱南越和泰國對高棉邊界的入侵及對山玉成反叛活動的支持。北越加緊了在高棉建立游擊據點和解放區的活動,高棉東北地區已成為越南戰場的組成部分,1969年尼克森批准美軍從3月18日開始實施轟炸高棉東部邊境15處越共據點的“早餐行動”,西哈努克再度向“左”急轉,隨後朗諾的政變和美軍入侵把高棉徹底捲入了戰爭。波爾布特領導的高棉共產黨“紅色高棉”乘機獲得了政權。在波爾布特極左統治下,高棉發生了巨大的政治和經濟危機,一百餘萬平民死於該時期,其中包括越南僑民。由於歷史上柬共與越共的恩怨加上紅色高棉的巨大錯誤,越南趁機發動了侵略戰爭,扶植了韓桑林政權。
泰國
越南戰爭期間,泰國準許美國在泰國建設和使用了烏塔保、呵叻等軍事基地,對北越進行轟炸,泰國還直接派兵參與越戰和寮國內戰。通過向越南派遣地面戰鬥部隊,美國為泰國提供更多軍事援助,加速了泰國軍隊的現代化,增強泰國軍隊抵禦外部與內部軍事威脅的能力。
中國
中國是北越最主要的支持者和援助者。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也加上意識形態的因素,中國給予了越南超過二百億人民幣的援助,客觀上加重了中國經濟的負擔。統一後的越南並未成為中國可靠的盟友,出於國家利益倒向了蘇聯。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國在大力援越抗美的現實背景下,外交戰略的調整中並存著兩種外交方針: 堅持革命外交, 繼續援越抗美;確立務實外交, 尋求實現與美國緩和關係。這場戰爭進行的過程中,中美關係發生了重要的變化,越南戰爭直接導致並加深了中美間的持續對抗,而結束越南戰爭、解決越南問題又成為中美關係改善的重要基礎。越南戰爭爆發、升級的進程中,美國一直將戰爭的界限控制在北緯十七度線以南,中國也只是以派出支援部隊的形式援越抗美,中美雙方始終未發生直接的軍事衝突。
由於蘇聯直接介入越南戰爭,中越關係在1965-1968年間出現越來越大的裂痕。從1969年初到1970年3月底,中越關係迅速掉入低谷。1978年12月25日,越南出兵高棉民主共和國,破壞了東協國家的局勢,同時在中越邊境挑起衝突,並在其國內大肆排華。1979年2月17日中越戰爭爆發。
1975年,越南統一後,越南人民不斷乘船來港,香港共接收了23萬多名越南難民和船民,其中安排14多萬名越南難民移居海外,遣返6.7萬多名越南船民,並永久安置了近1.6萬名越南難民。2000年年初,仍有1400多名越南人滯留在香港。越南難民和船民問題長期困擾香港。同時,統一後的越南當局排華政策迫使華僑華人加入難民外流潮。1978年,到達香港的華人難民比例為60%~70%,1979年約達80%。據統計,1979年共有近兩萬名越南難民在港從事有薪工作。
韓國
1964年,美國為昭示越戰合法性,向包括韓國在內的25個友邦發出參戰邀請,韓國很快做出回應,分兩批派出了2000餘人的醫療、建設等非戰鬥部隊。1965年,越南戰局惡化,美國在判斷“中、朝不會公開入侵南越或韓國”後,向韓國發出支援戰鬥部隊的請求。隨後,韓國將首都師和海軍第2旅,改編為猛虎部隊、青龍部隊,派往越南。據統計,1965—1973年,韓國共向南越派兵325517人次,最大兵力一度保持在5萬人左右,是越南戰場上數量僅次於美軍的外軍。
韓軍在越南進行了1170多次營級以上規模作戰,55.6萬次以上的小規模作戰。美國認為,韓軍和澳軍是越戰中表現最好的兩支友邦部隊,多次對韓軍戰績進行表彰和獎勵。
韓國通過美國的直接、間接支援和越南戰爭特需物資的供應獲得了推進韓國工業化所急需的財源和外匯收入,以三角貿易的形式加入了對越南的出口,從而為韓國的“出口導向”發展戰略開闢了道路,與越戰有關的軍事訂貨和勞務輸出是後來韓國向中東進行大規模勞務輸出與建築承包的起點。
通過參加越戰,韓國獲得了巨大經濟利益,韓國在對美軍事外交中得以擺脫被動局面,更新了軍隊的裝備,建立起了自己的軍事工業,並加強了韓美軍事同盟關係。朴正熙以國力為基礎,在統一政策方面轉守為攻,提出“先和平,後統一”的政策,使韓國在統一政策方面開始取得主導權。此後,“先和平,後統一”成為以後韓國政府統一政策的主基調。
由於韓軍在清剿越共時過於殘酷,致使很多平民遇害,在韓國國內韓國大部分民眾對本國參與越戰的程度知之甚少或受到政府輿論宣傳的誤導,根據越南文化和通訊部的初步統計,韓國士兵共殺死41400名北越士兵和5000平民,並且遺留了大量韓越混血兒。1998年,韓國總統金大中內訪問河內時,對韓國出兵越南期間“並非出於本意,卻對越南人民帶來的傷害”表示了非正式的致歉。
澳大利亞
1950年代前半期,隨著澳新英馬實行四國聯防,澳新美條約與東南亞條約組織先後建立,澳大利亞認為已完成了與美英結盟,構築了東南亞集體防共的安全體系,實現了禦敵於北部鄰國的 “前沿防禦”目標。澳大利亞擔心美國從東南亞退縮導致的“權力真空”會由中國或其他國家填補,使本國的 “前沿防禦 ”難以為繼,失去安全緩衝區,開始對長期拒絕與亞洲國家進行深層文化交流而導致與亞洲民族在文化上的隔閡狀態進行反思,隨後與亞洲非共產黨國家(包括不結盟國家)建立更廣泛、更密切的聯繫。澳大利亞加強了與亞洲國家的經濟貿易聯繫,和東南亞、南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不斷增加,經濟動力開始在澳亞關係發展進程中起日益重要的作用 。
後世紀念
紀念活動
2012年,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每年3月29日為越戰老兵紀念日。
2015年4月30日,越南舉辦閱兵遊行,紀念越南戰爭結束40周年。
2016年3月29日,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部長和美國防部部長參加越南戰爭50周年紀念活動。
2017年11月1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越南峴港參加紀念越南戰爭50周年儀式。
紀念建築
國家 | 名稱 | 地址 |
---|
美國 | | 美國首都 華盛頓的華盛頓紀念碑與林肯紀念堂之間草地上 |
越南 | | 胡志明市 |
相關影視
國家 | 名稱 | 類別 | 播出/上映時間 |
---|
美國 | 《漢堡高地》 | 電影 | 1987 |
《獵鹿人》 | 電影 | 1978 |
《全金屬外殼》 | 電影 | 1987 |
《生於七月四日》 | 電影 | 1989 |
《天與地》 | 電影 | 1993 |
《現代啟示錄》 | 電影 | 1979 |
《野戰排》 | 電影 | 1986 |
《越戰創傷》 | 電影 | 1989 |
《我們曾經是戰士》 | 電影 | 2002 |
《早安越南》 | 電影 | 1987 |
《重見天日》 | 電影 | 2006 |
《老虎連》 | 電影 | 2000 |
《血色戰役》 | 電影 | 1990 |
《第一滴血2》 | 電影 | 1985 |
《野狼呼叫21》 | 電影 | 1988 |
《衝出越戰》 | 紀錄片 | 1998 |
《長驅直入》 | 電影 | 1983 |
《將門虎子》 | 電影 | 2005 |
《綠色貝蕾帽》 | 電影 | 1968 |
《捍衛入侵者》 | 電影 | 1991 |
《越戰先鋒3》 | 電影 | 1988 |
《越戰先鋒2》 | 電影 | 1985 |
《越戰先鋒》 | 電影 | 1984 |
《石花園》 | 電影 | 1987 |
《戰地風雲》 | 電影 | 2001 |
| 電視劇 | 1987 |
| 電影 | 2002 |
《摺疊刀》 | 電影 | 1989 |
《隧道之鼠》 | 電影 | 2009 |
《阿甘正傳》 | 電影 | 1994 |
《老兵》 | 電影 | 2006 |
《精銳部隊》 | 電影 | 1998 |
《致命追蹤》 | 電影 | 2000 |
《戰俘大逃亡》 | 電影 | 1986 |
《C連的孩子們》 | 電影 | 1978 |
《鐵血中尉》 | 電影 | 1988 |
《油畫》 | 電影 | 2001 |
《鷹眼》 | 電影 | 1986 |
《越戰未亡人》 | 電影 | 1998 |
《在越南最後的日子》 | 紀錄片 | 2014 |
《殺手本能》 | 電影 | 1988 |
《豬年》 | 紀錄片 | 1969 |
《囧英雄》 | 電影 | 1982 |
《戰地忠犬》 | 電影 | 2003 |
《神秘暗堡》 | 電影 | 2013 |
《榮歸》 | 電影 | 1978 |
《地獄戰》 | 電影 | 1980 |
| 紀錄片 | 1987 |
| 電影 | 1995 |
《河內希爾頓》 | 電影 | 1987 |
《日光行軍曲》 | 電影 | 2013 |
《當士兵哭泣》 | 電影 | 2010 |
英國 | 《殺戮戰場》 | 電影 | 1984 |
韓國 | 《白色戰爭》 | 電影 | 1992 |
《郎在遠方》 | 電影 | 2008 |
《斑紋男人》 | 電影 | 1967 |
《冷和熱》 | 電影 | 1967 |
《羅密歐點》 | 電影 | 2004 |
中國 | 《東方禿鷹》 | 電影 | 1987 |
《投奔怒海》 | 電影 | 1982 |
《英雄本色3》 | 電影 | 1998 |
加拿大 | 《回家》 | 電影 | 2001 |
越南 | 《西貢戰役》 | 電影 | 2006 |
《烽火激戰》 | 電影 | 2008 |
《活在驚恐中》 | 電影 | 2005 |
《年輕的戰士》 | 電影 | 1973 |
《勿燃》 | 電影 | 2009 |
《死亡標靶》 | 電影 | 1986 |
《烈血戰士》 | 電影 | 2002 |
《同祿三岔口》 | 電影 | 1997 |
《活在歷史中》 | 電影 | 2014 |
《草蘆花》 | 電影 | 1993 |
《神話》 | 電影 | 2013 |
《奠邊記憶》 | 電影 | 2004 |
《十七歲故事》 | 電影 | 1988 |
《何時到十月》 | 電影 | 1984 |
《燒草的氣味》 | 電影 | 2012 |
《回鄉路》 | 電影 | 1971 |
義大利 | 《真實的戰場》 | 電影 | 2010 |
《越戰風雲》 | 電影 | 1989 |
德國 | 《小小迪特想要飛》 | 紀錄片 | 1997 |
《正常》 | 電影 | 1970 |
法國 | 《遠離越南》 | 紀錄片 | 1967 |
《和平》 | 電影 | 1970 |
俄羅斯 | 《叢林戰士》 | 電影 | 2014 |
相關遊戲
名稱 | 發行時間 | 名稱 | 發行時間 |
---|
《重返狼穴3:越南視線》 | 2004 | 《越南特種兵》 | --- |
《叢林之狐》 | 2003 | 《彈震症:越南67》 | --- |
《彈震症2:血跡》 | 2009 | 《7554》 | 2012 |
《勇者無懼:越戰》 | 2015 | 《戰地叛逆連隊2:越南》 | 2010 |
《戰地:越南》 | 2004 | 《戰爭之人:越南》 | 2011 |
《現代啟示錄》 | --- | 《使命召喚7:越南戰爭》 | --- |
《空中衝突:越南》 | 2013 | 《風起雲湧2:越南》 |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