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巴斯(烏克蘭最大的煤炭基地)

頓巴斯(烏克蘭最大的煤炭基地)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頓巴斯是“頓涅茨煤田”的簡稱。烏克蘭最大的煤炭基地。在頓河下游西側,西距克里沃羅格鐵礦約400公里。東西長620公里,南北寬70-170公里,總面積6萬平方公里。總地質儲量1,410億噸(1980年),其中煉焦煤375億噸,約占26%(1980)。尚有汞、岩鹽等礦藏。十九世紀起大規模開採。1985年產煤 1.98億噸。冶金、電力、化工和機械製造業均發達。重要城市有頓涅茨克盧甘斯克馬克耶夫卡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頓巴斯
  • 主要成就:烏克蘭最大的煤炭基地
  • 簡稱:頓涅茨煤田
  • 總面積:6萬平方公里
簡介,地質,具體介紹,開採條件,頓巴斯戰役,戰役背景,戰役概述,戰役結果,戰役作用,戰役評價,

簡介

頓巴斯地圖頓巴斯地圖
頓涅茨煤田——烏克蘭最大的煤炭基地,世界著名煤田之一,簡稱頓巴斯。位於烏克蘭東部和毗鄰的俄羅斯的羅斯托夫州,面積約6萬平方千米。預測儲量2400億噸 ,1200米深度內的探明儲量為732億噸 ,其中氣煤占1/3 ,長焰煤占15%,煤質優良;焦煤和肥煤較少,而且灰分和硫分高(分別為27%和1.5%~3.8% )。煉焦用煤全部在烏克蘭境內,無煙煤主要在俄羅斯境內。含煤地層主要是中石炭紀煤層多達 140層,但厚度小。開採煤層中,厚度小於 1.2米的占80%以上,大都是緩傾斜和傾斜煤層 。開採條件複雜 ,60% 的煤層有瓦斯突出危險。頓巴斯採煤歷史悠久;1820年開始商業開發,1913年產量25兆噸(Mt),1965年產量達206Mt 。近年來,開採深度越來越大,平均深度超過 600 米,最深的斯柯欽斯基礦達1400 米,岩石溫度高達 47℃,礦井衰老,生產成本很高,產量逐年下降,1990年為172Mt 。頓巴斯是前蘇聯最重要的重工業中心之一。70年代以前,頓巴斯的動力煤供應前蘇聯歐洲部分各地區,煉焦煤絕大部分用於烏克蘭。90年代後,由於烏克蘭能源供應緊張,外供量大大減少。

地質

頓涅芡煤田在構造上呈大的復向斜,其主體部分為頓巴斯褶皺區。在由俄羅斯地台深大斷裂所形成的近東西向坳陷中充填有較厚的石炭紀含煤沉積。頓巴斯褶皺區以西,即西頓時巴斯,為一狹窄的發育有石炭紀含煤沉積的地台邊緣,位於烏克蘭結晶地盾的經坡,延伸約300KM,總面積約8000DM2。該帶的東部稱為南頓巴斯。煤田北部的地台邊緣部分,位於沃羅涅日結晶地塊的南坡,面積約1.5萬KM2。
煤田地台邊緣部分的石炭系的總厚度不超過2~3KM。由坳陷邊緣到中央,石炭系厚度逐漸增加到18KM2。在坳陷的西部邊緣,在石炭系之上產出有巨厚的二疊系。頓巴斯褶皺區,在64%面積上,石炭系直接出露地表或被厚度不大的第四系覆蓋。
煤田內,含煤岩系構造型式有很大區別。在西頓巴斯和南頓巴斯,岩層大體為單斜產狀,傾角2度~3度,在此背景下發育有平緩的凹陷、穹狀隆起,斷裂構造發育,主要為正斷層,與走向橫切和斜交,形成複雜的塊狀構造。在頓巴斯褶皺區,主要為寬寬闊的向很明顯,坳陷的中部是近東-—西向延伸的大型線性構造,包括主背斜、北向斜和南向斜;在向斜中還分布有孤立而較大的次級向斜構造,這些褶皺不對稱,一般與主背斜相鄰的一翼較陡,另一翼較平緩。

具體介紹

頓涅茨煤田石炭紀含煤炭系含有300多層煤,其中近2/3的厚度小於0.45米.少數煤層的最大厚度為1.8米的煤層中,40%~60%的厚度為0.45%~0.60米;厚度大於1米的煤層數約占厚度大於0.60米的煤層數的20%.含煤性最高的是下石炭統的C13組和中石炭統的C23—C27組。在納繆爾階和中巴什基爾階以及上石炭統下部,只含個別可採煤層;上石炭統上部炭組無工業含煤性。各岩組含煤係數有變化。
在巨觀煤炭類型上,早石炭世煤與中一晚石炭世煤的明顯差別。前者為半亮型煤殼質組組分含量高,煤的揮發分產率、氫含量、發熱量增高,可熔性明顯增加。即使在變質程度較低時,也具有高的粘結性。後者為光亮型煤鏡質組含量占75%~95%,殼質組含量占2%~10%,具有很大變化,這與原始植物質料的聚積和煤和還原煤。在變質程度相等時,弱還原煤的特點是,其揮發分、發熱量、粘結性和形成的,其中的植物殘體分散程度較低。
頓涅茨煤田煤種很全,從褐煤長焰煤貧煤無煙煤均有。決定煤質多樣性的主要因素是煤的變質程度。從復向斜邊緣向中部,由西向東,石炭紗各岩組的厚度增加,各岩組煤的變質程度有規律地增高。在地符合希爾特規律煤變質梯度Vdaf為0.8%~1.4%,R0為0.03%.該煤田決定煤質變化的主要變質作用類型是深成變質作用.
煤的發熱量高,低位發熱量多為30~36MJ/kg;磷含量低,易於洗選,適於煉焦,但焦煤和肥煤很少;灰分較高,為15%~30%,平均27%;硫含量一般,為1.5%~3.5%。
頓涅茨煤田煤炭資源量141GT,其中煉焦煤約占38%,A+B+C1級儲量約為57GT,其中烏克蘭部分為43GT,占烏克蘭A+B+C1級總儲量的91.6%。煤田中分布最廣的為氣煤,其儲量約占煤田A+B+C1級儲量的36%。煤田東南部有無煙煤,占煤田A+B+C1級儲量的17.8%。在氣煤與無煙煤之間,有一條寬15~50KM的狹窄,其中蘊藏有氣肥煤、肥煤、焦煤、瘦煤,其儲量約占煤田A+B+C1級儲量的13%。其餘儲量為長焰煤褐煤

開採條件

頓涅茨煤田的開採地質條件複雜。老採區上部水平的煤儲量大部分已采完。目前,礦井平均采深700米,有15%礦井深度大於1000米。開採煤層厚度,有85%達1.2米.緩傾斜和傾斜煤層占65%,急傾斜煤層占35%.煤田內發育有大小型沖刷帶,斷裂構造多,煤層頂板易冒落。深部煤層地壓大,瓦斯含量達30M3/T。1/3礦井瓦斯突出危險。現最大開採深度的岩石溫度為45~52度。水文地質條件複雜程度不一,大部分礦井的湧水量為50~100M3/H,少部分為100~250 M3/H,平均每采出一噸煤需排水近6M3。
頓涅茨煤田在1722年即開始採煤,1769年起進行工業性開發。1913年煤產量提高到25MT,占俄國煤產量的87%。20世紀60年代以來,雖然該煤田的開採地質條件惡化,井深不斷增加,噸煤開採成本高於全國,但是由於其所處地理位置,1980年總產量仍達205MT。近年來,其煤產量呈下降趨勢。

頓巴斯戰役

頓巴斯戰役蘇德戰爭中,蘇軍第聶伯河會戰過程中為粉碎德軍頓巴斯集團、解放工業區頓巴斯,於1943年實施的進攻戰役。

戰役背景

蘇德戰爭中,蘇軍為粉碎德軍頓巴斯集團、解放工業區頓巴斯,於1943年8月13日~9月22日實施的進攻戰役,為第聶伯河會戰的組成部分。史達林急不可待的要奪回頓巴斯。早在庫爾斯克反攻取得初勝的8月6日,他就責成華西列夫斯基擬定相關計畫,並在8月10日上報。而由華西列夫斯基協調的西南和南方面軍,則應該在8月13—14日完成準備。 華西列夫斯基不敢怠慢,8月8日就上報了計畫。考慮到南方面軍幾天前剛被德軍從米烏斯河趕回去,損失較大且兵力較弱,他建議其進攻日期可以比西南方面軍晚2天。8月10日凌晨,史達林批准了頓巴斯戰役計畫。
防守頓巴斯的德軍為南方集團軍群(司令為E·v0n曼施泰因元帥)所屬第6集團軍和第1裝甲集團軍,共19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和1個摩托化師,約54萬人、火炮和迫擊炮54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900輛、作戰飛機1100架,沿北頓涅茨河和米烏斯河一線建立堅固的縱深梯次防禦。蘇軍參戰兵力為西南方面軍(司令為RY·馬利諾夫斯基大將)和南方面軍(司令為F·I·托爾布欣上將),共11個合成集團軍、2個空軍集團軍、1個坦克軍、3個機械化軍和1個騎兵軍,約105萬人、火炮和迫擊炮2.1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1257輛、作戰飛機1400架,另有亞速海區艦隊和游擊隊配合行動。大本營代表AM.華西列夫斯基協調兩個方面軍的行動。

戰役概述

馬肯森首先受到遭到馬利諾夫斯基的西南方面軍打擊。該方面軍擁有近衛第1集團軍(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庫茲涅佐夫上將),近衛第3集團軍(德米特里·丹尼洛維奇·列柳申科中將)、近衛第8集團軍(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崔可夫中將),合成第6集團軍(什列明中將)、合成第12集團軍(丹尼洛夫少將)、合成46集團軍(瓦西里·瓦西里耶維奇·格拉戈列夫少將)。總兵力565200人。機動兵團為坦克第23軍(220輛坦克)和近衛機械化第1軍(165輛坦克)。空軍第17集團軍(弗拉基米爾·亞歷山德羅維奇·蘇傑茨中將)提供空中支援。由於馬肯森7月份沒有進行徹底反擊,紅軍得以在伊久姆方向的北頓涅茨河擴大登入場。現在,華西列夫斯基和馬利諾夫斯基準備利用這個登入場,作為挺進巴爾文科沃、巴甫洛格勒、直至扎波羅熱的出發陣地。為了增強戰力,馬利諾夫斯基在8月10日派來了新銳的第6、12集團軍,以取代登入場內損失嚴重的第8近衛集團軍。
但紅軍的第一個行動,卻發生在伊久姆以北的方面軍右翼——茲米耶夫。這裡所連線的北面哈爾科夫戰場,當時還在激烈決戰。為了支援哈爾科夫之戰,8月11日凌晨,史達林要求華西列夫斯基和馬利諾夫斯基務必有所行動。第二天的8月12日,第1近衛集團軍就向茲米耶夫市發起了進攻。8月13日,以茲米耶夫之戰為契機,西南方面軍右翼開始向克拉斯諾格勒進攻。茲米耶夫市本身,直到8月17—18日才被蘇軍攻陷。
8月16日,馬利諾夫斯基才開始主要攻勢。他的中部集團——第6、12集團軍由伊久姆地域的登入場出擊。近衛第3集團軍也在方面軍左翼發起攻勢。為了支援進攻,紅軍實施了威力空前的炮火齊射,巨烈爆炸掀起的大量泥土就像直豎在空中!但因為彈藥不夠,炮擊並沒有持續太久,而蘇軍步兵已經投入了戰鬥。他們馬上意識到,德軍的火力點根本沒有被壓制,反而不斷噴射出炙熱的殺人烈焰。遭受重大損失的紅軍僅僅前進了1—2公里。至8月18日,他們的散兵線就基本無法推進了。
8月18日,馬利諾夫斯基只得命令尚未休整完畢的近衛第8集團軍,投入第6、12集團軍之間。同樣從第二梯隊投入的,還有第46集團軍。近衛第8集團軍司令崔可夫很清楚炮彈不足的現狀,因此寄希望於在狹窄地段上發起一次突然襲擊。8月22日拂曉,他開始行動,並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很快撕開一道8公里寬,10公里深的口子。馬利諾夫斯基興奮不已,下令立刻投入坦克以擴張戰果
值此關鍵時刻,紅軍的指揮和協調卻掉了鏈子。先是方面軍裝甲兵司令沃洛赫中將被流彈打死,而第1近衛機械化軍卻剛剛進入出發陣地。軍長魯西亞諾夫也不打算把他的坦克投入戰鬥,因為他根本不相信崔可夫已經取得了突破。德國人乘機調來了預備隊,以重炮轟擊蘇軍的增兵路線。德國轟炸機群也出現在天空,準備狠狠打擊可能出現的俄國坦克。投入機械化部隊的時機錯過了。8月23日,蘇軍繼續進攻。第1近衛機械化軍的坦克也以密集隊形發動衝擊。當他們翻過一座山頭後,立刻遭到隱藏在灌木叢和地下的反坦克炮直射,戰壕里飛出了用導線制導的反坦克“魚雷”,把蘇聯坦克撕裂成幾個大鋼快,拋出10—20米遠!紅軍又一次受挫。
馬利諾夫斯基繼續鍥而不捨的進攻。220輛坦克支援著紅軍的步兵潮,不停衝擊馬肯森的防線。8月底前,他推進了50—60公里,雖然尚未取得決定勝利,卻也從南面威脅了哈爾科夫德軍。同時,馬肯森的德軍部隊也被一點點的吃掉。從7月17日—8月21日,德第1裝甲集團軍已損失27991人,僅補充6174人。
當馬利諾夫斯基艱難前進之際,在他的南面,晚兩天進攻的托爾布欣卻收穫巨大。
南方方面軍攻勢
托爾布欣的南方面軍總兵力為446700人,並不如馬利諾夫斯基強大。編成包括近衛第2集團軍(格奧爾吉·費多羅維奇·扎哈羅夫中將),突擊第5集團軍(維亞切斯拉夫·德米特里耶維奇·茨韋塔耶夫中將),合成第28集團軍(格拉西緬科中將)、合成第44集團軍(霍緬科少將)、第51集團軍(雅科夫·格里戈里耶維奇·克列伊澤爾中將),空軍第8集團軍(季莫費伊·季莫費耶維奇·赫留金中將),近衛機械化第2、4軍,近衛騎兵第4軍。賦予托爾布欣的任務是:突破米烏斯河防線,由古比雪沃地域向史達林諾(頓涅茨克)實施主攻,與北面的西南方面軍一道殲滅頓巴斯南部德軍。然後向梅利托波爾克里木半島第聶伯河下遊方向進攻。
8月18日,托爾布欣開始對霍利德的復仇之戰。南方面軍的突擊第5集團軍、近衛第2集團軍發起猛攻。在其攻擊範圍內,只有德第17軍的第306、294、336步兵師。這幾個師早在7月下旬就被打得潰不成軍,現在更是無力抵抗,一天之內就被紅軍突入約10公里。經此大敗,霍利德的第6集團軍實力所剩無幾。儘管他上報的7月17日—8月21日損失只有23830人(補充3312人),集團軍戰鬥兵力卻僅餘3萬餘人。8月22日,第6集團軍戰鬥力量統計:第29軍8706人,第17軍9284人,第4軍13143人。
為了擴展戰果,托爾布欣將第4近衛機械化軍投入突擊第5集團軍打開的突破口。8月19日凌晨,該軍開始前進,勢如破竹,一個晝夜就向西推進約20公里,渡過克倫卡河,並奪取了右岸登入場。從而威脅到了阿姆夫羅西耶夫卡和史達林諾之間的鐵路線。一旦切斷這條線路,霍利德的集團軍就將被攔腰斬斷。
紅軍的突破震動了整個南方集團軍群。霍利德竭盡所能遏制突破口的擴大,從北面調來第3山地師,從南面調來第111步兵師,由兩側夾擊突入蘇軍。曼施坦因也使盡解數,到處搬援兵救火。他從馬肯森那裡抽出第17裝甲師;從中央集團軍群討來第9裝甲師和第258步兵師;甚至拉來了A集團軍群唯一機動兵團——第13裝甲師!
8月20日,德軍援兵和突入蘇軍,在55公里狹窄正面遭遇!持續四天激戰,蘇方投入第31近衛步兵軍(第4、34、40步兵師),第4近衛騎兵軍,第4近衛機械化軍,德方投入包括第13裝甲師在內的3個師。蘇軍贏得了遭遇戰的勝利,並於8月23日攻占了阿姆夫羅西耶夫卡,將霍利德一分為二。蘇機械化軍先頭自進攻開始以來,五天內推進了60公里。已經對塔甘羅格德軍後方構成重大威脅。為了加快進攻速度,托爾布欣決定成立騎兵機械化集群,包括第4近衛機械化軍和第4近衛騎兵軍,由騎兵軍長吉里欽科少將指揮。集群的任務是向南突擊,迂迴德第29軍後方。
德軍撤退
霍利德第6集團軍面臨著全軍覆沒的危險,曼施坦因稱其為“空前的危機”。他向希特勒告急,要求大量增援,否則就要“縮短戰線”——也就是說撤退。希特勒趕忙親赴烏克蘭,於8月27日在文尼察“狼人”大本營接見曼施坦因。他要求全線堅守到“敵人確信其進攻已無所收效為止”。
可曼施坦因已經“集中了火力”。他本人,加上集團軍司令,甚至還有軍長和師長各一位,圍著希特勒,不斷強調他們兵力不足,北翼第8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也無法長期支撐。因此,頓涅茨是肯定保不住了。要避免這種局面,就必須給他12個新師,並從平靜地段調動兵力來替換疲憊部隊。
希特勒耐著性子聽曼施坦因的說辭。他當然不願意放棄頓涅茨,所以只能選擇抽調援兵。問題是東線幾乎沒有什麼地段是平靜的。8月28日,克盧格來談了一次,也沒有實質性表示;北方集團軍乾脆表明一個師也調不出來。
霍利德在前線已經支撐不住了。由於蘇軍快速集群的迅猛南下,他的第29軍極有可能被圍在亞速海沿岸。加上蘇空軍和亞速海區艦隊的活動,從海路撤退幾乎沒有可能。霍利德只得在8月30日放棄塔甘羅格,命令第29軍向西突圍。同一天,增援而來的第9、17裝甲師和第258步兵師向東採取行動,策應了這次突圍。
8月31日,曼施坦因自作主張,允許第6集團軍撤退到“烏龜”陣地——史達林諾南部,卡利米烏斯河西岸的非築壘防禦陣地。當晚,希特勒也授權曼施坦因讓第6集團軍和第1裝甲集團軍右翼撤退,當然必須是在“沒有其他辦法的情況下”。9月3日,希特勒又下令,必須無條件堅守“烏龜”陣地。同時對還能控制的地區進行徹底破壞。
但曼施坦因也確實沒有多少辦法了。由於霍利德的崩潰,其北面馬肯森的戰線也瀕於失敗。9月初,他的右翼被蘇第3近衛集團軍突破,並於9月2日丟掉了利西昌斯克。馬利諾夫斯基大喜過望,立刻將第1近衛機械化軍和第23坦克軍從右翼調往利西昌斯克發展戰果!紅軍一路猛進,9月8日奪取交通樞紐紅軍村。第二天,紅軍坦克大膽機動,深入德軍縱深,一舉奪取紅軍村西南的恰普利諾。
馬肯森的第1裝甲集團軍縱深被蘇聯坦克攪了個稀爛,防禦體系陷於癱瘓。9月10日,他戰線中北部的重要交通樞紐巴爾文科沃也落入紅軍手中。
托爾布欣也不甘落後,將第2近衛機械化軍投入戰鬥,繼續對霍利德窮追猛打。其第5突擊集團軍在第2近衛集團軍配合下,於9月8日解放頓巴斯州首府史達林諾。當天,史達林發布國防人民委員命令,祝賀南方方面軍西南方面軍在頓巴斯的勝利。2天后,地面部隊又和亞速海區艦隊的登入兵一道,解放了鋼鐵中心馬里烏波爾。在紅軍的巨大壓力下,德第1裝甲集團軍和第6集團軍不斷撤退。曼施坦因在頓巴斯的失敗已不可避免。
1943年9月15日,曼施坦因經希特勒許可,下達了向第聶伯河撤退的命令,並規定了各集團軍撤退後的防禦任務:最南部的第6集團軍,將控制梅利托波爾和莫洛奇納亞河,以防止蘇軍從這裡斬斷克里木德軍退路。為此,該集團軍的主力將移交給A集團軍群;雖然曼施坦因不太樂意,但根據希特勒的要求,第1裝甲集團軍應堅守扎波羅熱橋頭堡。這個橋頭堡不僅掩護著至關重要的克里沃伊羅格尼科波爾的鐵鎢礦區,而且維繫著A集團軍群北部側翼的安全;第8集團軍防禦克列緬丘格切爾卡瑟方向;最北部的基輔方向,受到曼施坦因的特別重視,將由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防衛,以防止紅軍從這裡實施大規模迂迴。 曼施坦因同時要求,德軍在撤退過程中,“各集團軍……只要有可能,就應與進攻敵軍進行戰鬥,以削弱敵人的進攻銳氣並贏得後撤時間”。
至此,德軍向第聶伯河的撤退已成定局。曼施坦因希望在這次撤退後,能夠藉助第聶伯河寬闊的河面和高聳的西岸峭壁,為他破敗的集團軍群提供暫時的避難所,以逃避紅軍強大鋒芒的重擊!
西南方面軍突破德軍第1裝甲集團軍防禦後,於10日攻占巴爾文科沃,22日將德軍逐至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以南第聶伯河西岸。同日,南方面軍推進至莫洛奇納亞河一線。為解放北塔夫里亞創造了有利條件。游擊隊、地下工作者以及由亞速海區艦隊輸送到塔甘羅格、馬里烏波爾(日丹諾夫)、奧西片科(別爾江斯克)等地域登入的登入兵,對解放頓巴斯起了巨大作用。 此役,蘇軍在寬約450公里的正面上向前推進約300公里,擊潰德軍13個師,解放頓巴斯。蘇軍的作戰特點是,以坦克和機械化部隊快速深入德軍後方,破壞其縱深防禦,配合主力進攻。

戰役結果

此役,蘇軍在寬約450公里的正面上向前推進約300公里,擊潰德軍13個師,包括2個坦克師,解放了頓巴斯。頓巴斯解放後,重要煤礦和冶金區重回蘇聯手中。蘇軍的作戰特點是,以坦克和機械化部隊快速深入德軍後方,破壞其縱深防禦,配合主力進攻。

戰役作用

南方面軍在本地帶內收復頓巴斯之後,進抵莫洛奇納亞河,為解放北塔夫里亞創造了有利條件。游擊隊、地下工作者以及由亞速海區艦隊輸送到塔甘羅格、馬里烏波爾(日丹諾夫)、奧西片科(別爾江斯克)等地域登入的登入兵,對解放頓巴斯起了巨大作用。

戰役評價

蘇軍40多個戰功卓著的兵團和部隊被授予榮譽稱號。 頓巴斯戰役在近450公里寬的正面上展開,持續了40餘晝夜,蘇軍推進約300公里,擊潰德軍13個師,含2個坦克師。解放頓巴斯後,重要煤礦和冶金區重回蘇聯手中。戰役的特點是廣泛使用坦克軍、機械化軍和騎兵軍(它們在德軍後方的行動破壞了德軍縱深內的防禦,便於方面軍主力進攻)。蘇軍40多個戰功卓著的兵團和部隊被授予“阿爾喬莫夫斯克”、“戈爾洛夫卡”、“傑巴利采沃”、“克拉馬托爾斯克”、“斯拉維揚斯克”,“史達林諾”等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