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音:pǎi jī pào。迫擊炮是一種炮身短、射角大,彈道弧線高,以座鈑承受后座力,大多採用炮口裝填(中小口徑採用炮口裝填,大口徑採用尾端裝填)、發射帶尾翼彈的曲射滑膛火炮。初速較低、彈道彎曲,以曲射為主的火炮,炮身短,射程較近,輕便靈活。迫擊炮能射擊遮蔽物後方的目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迫擊炮
- 外文名:Mortar
- 拼音:pǎi jī pào
- 特點:炮身短、射角大、彈道弧線高
武器介紹,歷史發展,炮彈結構,典型,中型,重型,輕型,中型,重型,防止重裝,未來發展,微聲,智慧型,複合材料,數位化,
武器介紹
迫擊炮自問世以來就一直是支援和伴隨步兵作戰的一種有效的壓制兵器,是步兵極為重要的常規兵器。如今,走過百年的迫擊炮更像一個頑固的“老人”,冷眼看待各種高新技術兵器爭奇鬥豔,而自己卻靜靜地占據著陸軍裝備的一席之地。
迫擊炮是對遮蔽目標實施曲射的一種火炮,多作為步兵營以下分隊的壓制武器。其最大本領是殺傷近距離或在山丘等障礙物後面的敵人,用來摧毀輕型工事或橋樑等,也可用於施放煙幕彈和照明彈。在海戰中也被用來作為深水炸彈投擲器使用。
迫擊炮大多是一種小個頭的輕型火炮,它在使用時靈活輕便,適於伴隨步兵進行隱蔽活動。但近期有大型化、自行化和裝甲化的趨勢、
迫擊炮是利用座鈑承受後坐力發射炮彈的曲射火炮,其特點:
一是射角大,射角一般為45°-85°,彈道彎曲,初速小,最小射程相對近,對無防護目標殺傷效果好,適用於對遮蔽物後的目標和反斜面上的目標射擊。
三是體積小,重量輕,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射擊時,身管後坐能量通過座鈑由地面吸收。行軍時身管、座鈑可分解,所以便於攜帶。
歷史發展
縱觀迫擊炮的發展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342年。當時西班牙軍隊圍攻阿拉伯人所盤踞的阿里赫基拉斯城,阿拉伯人在城垛上支起一根根短角筒,筒口高高翹起朝向城外。從筒口放入一包黑火藥,再放進一個鐵球,點燃藥捻後射向城外的西班牙士兵。這種被稱為 “摩得發”的原始火炮可以說是現代迫擊炮的雛形。
世界第一門真正的迫擊炮則誕生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期間,發明者是俄國炮兵大尉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維奇·戈比亞托。當時沙皇俄國與日本為爭奪中國的旅順口而展開激戰。俄軍占據著旅順口要塞,日本挖築塹壕逼近到距俄軍陣地只有幾十米的地方,俄軍難以用一般火炮和機槍殺傷日軍。於是尼古拉耶維奇便試著將一種老式的47mm海軍臼炮改裝在帶有輪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發射一種長尾形炮彈,結果竟然有效殺傷了塹壕內的日軍,打退了日軍的多次進攻。這門炮使用長型超口徑迫擊炮彈,全彈質量11.5kg,射程為50~400m,射角為45 °~65°。這種在戰場上應急誕生的火炮,當時被叫作 “雷擊炮”,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迫擊炮。然而戈比亞托發明的迫擊炮是由海軍臼炮改裝而來,雖然射程近,但無法拆成可攜帶的部件,步兵小單位作戰使用起來仍然不方便,因此沒有得到廣泛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塹壕陣地戰的展開,各國開始重視迫擊炮的作用,在 “雷擊炮”的基礎上,研製出多種專用迫擊炮。期間,英國發明家溫弗雷德·斯托克斯(Wilfred Stokes)爵士在1915年發明了斯托克斯式戰壕迫擊炮,現代意義上的可分解、便攜帶的迫擊炮方告問世。1927年,法國研製的斯托克斯─勃朗特 81mm迫擊炮採用了緩衝器,克服了炮身與炮架剛性連線的缺點,結構更加完善,已基本具備現代迫擊炮的特點。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迫擊炮已是步兵的基本裝備,如當時美國101空降師506團E連的編制共140人,分為3個排和1個連指揮部。每排有 3個12人的步兵班和1個6人的迫擊炮班,每個步兵班配備1挺機槍,每個迫擊炮班配備1門60mm迫擊炮。此時,迫擊炮的結構已相當成熟,完全具備了現代迫擊炮的種種優點,如射速高、威力大、質量輕、結構簡單、操作簡便等,特別是無需準備即可投入戰鬥這一特點使其在二戰中大放異彩。據統計,二戰期間地面部隊50%以上的傷亡都是由火炮造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前蘇聯為裝備了世界上最多門迫擊炮的國家,共34.8萬門。
世上最大的迫擊炮為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時製造的小大衛,其炮筒重65304公斤,口徑為91.4厘米。它所發射的彈頭重約1700公斤。
炮彈結構
迫擊炮一般由炮身、炮架、座鈑及瞄準具四大部分組成。炮身可根據射程的遠近做不同的選擇,炮身長一般在1~1.5m之間;炮架多為兩腳架,可根據目標位置調節高低和方向,攜行時可摺疊;座鈑為承受後坐力的主要部件,同時與兩腳架一起共同起到支承迫擊炮體的作用;瞄準具多為光學瞄準鏡,刻有方向分劃和高低分劃。
與其他常規火炮相比,迫擊炮的主要特點是:
(1)彈道彎曲,適合於對隱蔽物(如山丘)背後的目標進行超越射擊,也可對近距離目標進行直接射擊;
(2)裝彈容易,射速高(20~30發/分),火力猛,殺傷效果好;
(3)質量輕,體積小,機動性強,中、小口徑迫擊炮可以人背馬馱,打了就跑,能快速轉移陣地;
(4)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易於大規模生產,造價低。
迫擊炮的操作使用亦十分簡單,在發現並瞄準目標後,將迫擊炮彈從炮口滑進炮管,依靠其自身質量使炮彈底火撞擊炮管底部的撞針;或者依靠其自身質量滑至炮身底部,待射手操作釋放撞針後,撞擊炮彈底部底火。底火被擊發後點燃炮彈尾部的基本藥管,隨後捆綁在彈體外面附加藥包內的火藥亦被點燃。雖然炮彈與炮管之間有一定的間隙以保證炮彈滑落,但是彈體外部的閉氣環仍能形成極大的膛內壓力,推動炮彈出炮 口並飛向目標。迫擊炮的這種發射原理決定了迫擊炮彈不能與炮管緊密貼合,因此不能依靠膛線使炮彈產生旋轉以穩定其飛行方向,轉而使用尾翼穩定裝置來保證其飛行姿態。因此,所有的迫擊炮彈均帶有尾翼。典型的迫擊炮彈在結構上除尾翼外,還包括引信、傳爆管、炸藥、彈體、閉氣環、基本藥管、附加藥包、底火等零部件。
美國M821 81mm迫擊炮彈,為M252迫擊炮的標準配彈,用以對付人員、掩體以及輕型裝甲目標。其彈體為薄壁鋼製成,採用碰炸引信,裝配時將引信螺接在制有螺紋的彈體頭部,尾翼螺接在彈體尾部。尾管底端制有內螺紋,裝入基本藥管並與底火螺接。可通過調節附加藥包數量獲得5種不同的初速和射程。
典型
各國裝備的迫擊炮口徑較多,有51mm、60mm、81mm、82mm、105mm、 107mm、120mm、160mm和240mm等近10種。
迫擊炮按質量可分為3種類型:輕型迫擊炮,口徑在60mm以下,全質量不超過20kg,最大射程2600m左右,裝備連、排或班級;
中型
口徑在60~100mm,全質量在34~68kg之間,最大射程6 000m左右,裝備營、連級;
重型
口徑在100mm以上,全質量94kg以上,最大射程8 000m左右,裝備團、營級(個別裝備師、旅級)。
按運動方式分,迫擊炮又可分為攜帶型、牽引式和自行式3種。
輕型迫擊炮一般由單兵攜行,中、大型迫擊炮可根據作戰環境配備炮車牽引或設計成自行式。
輕型
中國PP89式60mm迫擊炮 是典型的輕型連屬迫擊炮,由單兵攜行,用於山地和叢林作戰,通常每連裝備2~3門,已列裝全軍。
PP89式60mm迫擊炮具有質量輕、初速高、射程遠、操作使用方便等優點,於 1987年初裝備老山對越作戰前線部隊,屢建戰功,表現不俗,是世界上普遍公認的名炮。與同口徑的法國MO-60L式和芬蘭泰譜勒式迫擊炮相比,我國的 PP89式質量更輕,射程更遠。
中國PP89式60mm迫擊炮主要諸元
口 徑 60mm
初 速 203m/s
膛 壓 ≤29.4MPa
射 程 145m~2 700m
射 速 30發/分
身管長 830mm
高低射界 45°~80°
方向射界 左右各4°
武器質量 14.3kg
炮彈質量 1.33kg
有效殺傷半徑 12.9m
美國M224迫擊炮 其機動靈活,2人即可完成攜行及操作。該炮口徑為60mm,全質量21kg,最大射程為3 490m,最大射速30發/分。炮身長1m,由高強度鋼製成,為提高散熱性能,其下部制有螺紋。採用輕合金兩腳架,圓形座鈑由鍛鋁材料製成,使武器質量大幅降低。座鈑下面的加強筋在保證座鈑強度的同時,使火炮在射擊時更加穩定。炮尾處的提把內裝有扳機,使該炮既可以迫發,也可以使用扳機擊發。
中型
中國W1987式81mm迫擊炮該炮按西方國家的迫擊炮口徑和彈藥規格研製而成,於1987年完成設計定型,主要是為步兵提供火力壓制。
W1987式81mm迫擊炮及彈藥、引信和發射藥均採用先進材料和工藝製造,主要戰術技術指標與國際同類產品相當。火炮部分採用中國首創的套筒式緩衝機構,結構簡單,緩衝阻力作用於炮身軸線,可減小射擊時身管轉動,有利於提高射擊精度。高低機內裝有自鎖器,可防止高低機自動下滑。彈藥部分採用鋁合金尾管並裝有閉氣環,同時採用全保險型引信。全保險型引信使雷管和主炸藥裝藥不在一條直線上,待炮彈飛過安全解除保險距離後,雷管才對正主炸藥裝藥,因此即使在發射過程中引信早炸亦不會導致膛炸,發射安全性能大大提高。該引信亦具有瞬發和延期功能。
美國M252 81mm迫擊炮於1987年裝備部隊,主要為高速機動部隊提供火力支援。該炮主要特點是:採用了炮口超壓衰減裝置,以減小火炮發射時產生的衝擊波超壓,同時可減小炮口火焰;採用較長的螺紋狀炮尾,使火炮具有良好的散熱性能,便於士兵操作使用;採用M117 K型腳架,便於調整火炮射角。
W1987式81mm迫擊炮主要諸元
口 徑 81mm
初 速 312m/s
膛 壓 ≤66.7MPa
射 程 120m~5 700m
射 速 30發/分
身管長 1400mm
高低射界 45°~85°
方向射界 左右各3°30′
武器質量 39.7kg
炮彈質量 4.2kg
重型
我國的55式120mm迫擊炮屬重型迫擊炮。該炮系蘇聯1943年式120mm迫擊炮的仿製產品,於1955年定型並投入批量生產。
防止重裝
1.重複裝填及危害
在戰場上,可能會出現迫擊炮重複裝填的現象,即當一發炮彈被從炮口放入,卻因為種種原因(如發射藥受潮等)而沒有發射成功,此刻如果炮手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再次放入另一發炮彈,則會形成重複裝填。重複裝填的後果往往會非常可怕,兩發炮彈可能會在炮膛中同時爆炸,摧毀迫擊炮及它身邊的炮手。
造成重複裝填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戰場氣氛高度緊張,並且多門火炮集中發射時噪音很大,炮手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的迫擊炮是否已經順利發射。
2.重複裝填的預防及相應裝置
蘇聯在二戰中,針對迫擊炮的重複裝填問題,就發明過一種機械裝置,安裝在炮口上,如果第一發炮彈未能射出,則阻攔第二發炮彈放入炮膛。我軍在自衛反擊戰中,則使用過一種對振動感應的光電裝置,提醒炮手避免重複裝填問題。
未來發展
迫擊炮自出現以來,結構無甚變化,與其他現代火炮相比,大多數迫擊炮仍採用古代火炮從炮口裝填炮彈的前裝方式和沒有膛線的滑膛炮管,所以它很像是落伍的老古董。但是它具有構造簡單、輕便靈活、火力覆蓋面積大、殺傷力強、最小射程近(僅50m)、射速高(每分鐘可達30~50發)、造價低等特點,可毀傷開闊地及掩體內目標,破壞各種野戰工事,打擊高大障礙物背後目標。因此,迫擊炮在現代戰爭中仍然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武器,作為步兵近距離火力支援的有效武器,仍被現代各國軍隊大量裝備,倍受各國陸軍部隊青睞。
隨著戰場環境的不斷變化,各國都在用高新技術“武裝”古老的迫擊炮,出現了幾種新型迫擊炮。
微聲
微聲迫擊炮是一種射擊時只能聽見很微弱的聲音,同時,炮口既微煙又微焰的迫擊炮。微聲迫擊炮實現微聲,其原理並非如微聲槍那樣在槍口裝有消聲器,其秘密在所使用的炮彈上。這種炮彈彈體後半部裝有一個金屬圓筒,圓筒上口用發射藥密封,下口開放,火炮發射時,產生的燃氣、煙霧、火焰都被封閉在炮彈尾部的金屬筒內,所以發射時微煙、微焰、微聲。比利時已研製成功NR8113A1 式52mm微聲迫擊炮,其消聲效果好,既可發射殺傷榴彈,又可發射照明彈及煙幕彈。
智慧型
智慧型迫擊炮是一種無人監管的遙控、全自動迫擊炮系統。美國海軍陸戰隊正在對120mm的智慧型迫擊炮系統進行可行性演示。該迫擊炮系統包括 120mm線膛迫擊炮、射擊指揮和通信設備以及彈藥補給裝置。該系統的數據處理、目標瞄準、彈藥補給和目標攻擊都將自動執行。據稱,這種自行裝填的箱形迫擊炮可攜帶20~30發彈,作戰中由V—22“鶚”式飛機部署,火炮進行3分鐘準備,即可攻擊目標。當任務完成後,迫擊炮或被重新定位,或被遙控摧毀。
複合材料
複合材料迫擊炮是一種採用複合材料製造的迫擊炮。美國洛克希德飛彈與宇航公司採用複合材料製造了一種120mm迫擊炮樣炮。該炮全質量只有 54.43kg,比採用鋼材減輕了60%,可由1人攜行,因此特別適合於快速反應部隊、空降部隊、突擊隊及特種部隊使用。這種迫擊炮除發射常規炮彈外,還可發射精確制導炮彈。
數位化
數位化迫擊炮是日本陸上自衛隊正在積極研製一種可與輪式裝甲車、小型裝甲車等機動裝備相結合的新型數位化迫擊炮。這種迫擊炮的突出特點是裝有C 3I裝置。研究較為成型的是一種“利用迫擊炮散布型感測器收集目標信息和觀測炮彈落點系統”。該系統的特點是,使用一套系統就能夠進行目標信息的收集和炮彈落點的觀測。它主要由散布感測器迫擊炮彈、發射電磁波迫擊炮彈、接收裝置和標定裝置四大部分組成。散布感測器迫擊炮彈主要用於收集目標信息,炮彈能識別履帶車、輪式車、氣墊車、直升機和有生力量等目標;發射電磁波迫擊炮彈主要用於觀測炮彈落點,在普通的120mm迫擊炮的底部裝上電磁波發射機,在引信起動時可發射出火炮的識別代碼;接收裝置,主要用於接收傳播(中繼傳送)電磁波,該裝置還配有GPS定位系統,可隨時標定自己的位置;標定裝置主要用於信息的處理、顯示、存儲等。據稱,該迫擊炮將在本世紀初裝備部隊形成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