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華西列夫斯基)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

華西列夫斯基一般指本詞條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иле́вский,1895年9月30日—1977年12月5日),蘇聯傑出的軍事家,1943年擔任蘇聯元帥,1944年7月29日和1945年9月8日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與朱可夫科涅夫羅科索夫斯基同為蘇聯二戰名將。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擔任蘇軍總參謀長,史達林格勒反攻作戰的指導者,克里米亞的收復者和加里寧格勒(哥尼斯堡)的解放者,蘇聯陸軍三駕馬車外最具有才華的將領,參與指揮、籌劃了蘇德戰爭中的所有重大戰役。

他的回憶錄《畢生的事業》一書對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軍最高統率部的戰略決策與戰鬥部署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
  • 外文名: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иле́вский(俄語)
  • 別名:華西列夫斯基
  • 國籍蘇聯
  • 民族俄羅斯人
  • 出生地:科斯特羅馬省新戈利奇哈鎮
  • 出生日期:1895年9月30日
  • 逝世日期:1977年12月5日(終年82歲)
  • 職業:蘇軍總參謀長
  • 畢業院校:總參謀部軍事學院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蘇聯衛國戰爭期間蘇軍總參謀長
  • 代表作品:《畢生的事業》
人物生平,神父之子,初涉軍旅,參謀軍官,二戰烽火,悄然退場,外界評價,個人榮譽,

人物生平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於1895誕生於俄羅斯的一位神父家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從軍參戰,戰鬥中的華西列夫斯基表現出傑出的軍事才能,21歲時被提升為營長,獲上尉軍銜。十月革命爆發後,華西列夫斯基加入紅軍,不久升為團長。
亞·米·華西列夫斯基亞·米·華西列夫斯基
1931年秋,華西列夫斯基調入蘇聯紅軍軍訓部,開始司令部機關工作。1935年被選派到總參謀部軍事學院深造,接受了系統化正規高級軍事教育。畢業後,被任命為總參謀部戰役訓練處處長,由於其工作表現出色,被提升為作戰部第一副部長兼戰役訓練處處長,40年6月4日獲少將軍銜。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華西列夫斯基所在的總參作戰部成為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的核心部門,1941年7月30日,華西列夫斯基升任副總參謀長兼作戰部部長。9月底,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華西列夫斯基領導總參謀部10人小組負責前線指揮,直接為大本營服務,史達林對華西列夫斯基及其工作小組的工作效率非常滿意,他在10月28日簽署命令,授予華西列夫斯基中將軍銜。11月,莫斯科地區路面封凍,雙方的軍事行動得以繼續,史達林任命華西列夫斯基中將擔任代理總參謀長,並命令他立即擬定反攻作戰計畫。12月5日,親臨前線的華西列夫斯基指揮蘇軍實施了自開戰以來的首次大規模反攻,迫使德軍敗退,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此役德軍損失人員50餘萬,坦克1300餘輛,火炮2500門。
鑒於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的貢獻,華西列夫斯基於1942年4月被晉升為上將,兩個月後被任命為蘇軍總參謀長。1942年7月23日,史達林格勒告急,史達林派華西列夫斯基上將作為最高統帥部代表前往史達林格勒前線協助指揮戰事。當德軍從兩個方向對史達林格勒發起第一次進攻時,華西列夫斯基在炮火中指揮守軍頑強抵抗。戰事進入膠著壯態後,史達林召集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擬定反擊計畫。1943年1月18日,史達林格勒會戰後,華西列夫斯基被授予大將軍銜,並獲“蘇沃洛夫一級勳章”,2月1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發布命令,授予華西列夫斯基“蘇聯元帥”軍銜。
1943年7月5日,希特勒為了重新奪回東部戰線的主導權,在庫爾斯克戰線發動了“堡壘作戰”。8月3日,華西列夫斯基組織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草原方面軍展開大規模反攻,11日收復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這是蘇軍收復的首座大城市。
1945年8月9日,蘇聯對日宣戰的同時,華西列夫斯基的遠東蘇軍三個方面軍從三個方面向日本關東軍發起強大突擊行動,不到一周便挺進到中國東北中部地區。8月17日,日關東軍司令山田乙三發電報給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宣布日軍投降。
二次大戰結束後,華西列夫斯基出任蘇軍總參謀長和蘇聯武裝力量部副部長,1949年3月出任蘇聯武裝力量部部長,1953年任國防部副部長,1959年起,出任蘇聯國防部總監察組總監。1977年,82歲的華西列夫斯基與世長辭。
華西列夫斯基與朱可夫是同時代的蘇軍高級指揮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們一起指揮了許多重大戰役。朱可夫豪爽開朗,大膽果敢,魄力強,華西列夫斯基老練穩重,平易近人,待人友善。有一次,華西列夫斯基從前線回到大本營,史達林開玩笑地說,“瞧您指揮這么一大批部隊,而且您幹得不壞,但您自己也許連蒼蠅都沒有欺侮過”。華西列夫斯基一向認為,善於在下屬面前保持自尊是軍事首長不可少的品質。“軍人最重要的東西是榮譽和尊嚴。”是他的名言。

神父之子

華西列夫斯基1895年9月30日出生在位於伏爾加河流域中部平原的新戈利奇哈鎮。父親是本村教堂合唱團的指揮和誦經士,後來又被派到新波克羅夫斯科耶當神父。父親的微薄收入不足以滿足這個多子女家庭甚至最起碼的需要,因此,華西列夫斯基和兄弟姐妹不得不從小就到菜園和田地里從事勞動。
華西列夫斯基的小學生活是在家鄉附近的一所教會辦的學校度過的。1909年夏天,他從基涅什馬神學學校畢業,尊從父親的安排,又進入科斯特羅馬神學學校學習。在這一時期,學生中的進步活動,工人為反對資本家剝削而進行的罷工運動,給華西列夫斯基很大的影響。
1914年8月,席捲歐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它改變了華西列夫斯基的人生道路。當時,他正在自己的家鄉度暑假,他為自己安排的未來的道路是從神學學校畢業後,再進農業學校,將來當一名農學家。然而,戰爭爆發了,作為一個青年,他被保衛祖國的口號所激勵,於是,他和幾位同班同學提前畢業,於1915年2月來到莫斯科,進入阿列克夫謝耶夫軍事學校。

初涉軍旅

華西列夫斯基在軍校接受了為期4個月的速成訓練,由於沙皇軍隊連遭敗績,軍官嚴重不足,華西列夫斯基畢業後立即被編入預備隊,獲準尉銜。9月,他被派到西南方面軍的第9集團軍步兵第103師新霍皮奧爾斯克團,同奧匈軍隊作戰。
1916年春,華西列夫斯基所在的第9集團軍,駐紮在從德涅斯特河畔的拉塔奇到普魯特河上的鮑揚一線。他作為第一連連長,參加了布魯西洛夫突破。同年8月,羅馬尼亞對奧宣戰,卻連吃敗仗,11月布加勒斯特淪陷。華西列夫斯基隨第9集團軍開到羅馬尼亞,阻止德國人通過羅馬尼亞進攻俄國。1917年3月,國內傳出彼得格勒爆發革命的訊息,華西列夫斯基所在團的軍官開始分化,一部分人更趨於保守,一部分向士兵民眾靠攏。他一向很接近士兵民眾,自然走了第二條路。十月革命爆發後,俄軍軍官層的分裂加深了,保守分子暫時占了上風。華西列夫斯基因承認蘇維埃政權,接觸布爾什維克,出席士兵代表會議而遭到一部分軍官的冷遇。為此,他決定結束軍事生涯,去做一名農學家。
回到家鄉的華西列夫斯基,先是擔任軍訓處的教官,後又在一所國小擔任教師,1919年4月,由於國內形勢日益緊張,華西列夫斯基被新西爾縣召去參加工農紅軍,被任命為排的教官(副排長)。從此,華西列夫斯基的生活道路就同蘇聯紅軍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
參加紅軍後,華西列夫斯基立即投入到平息鄧尼金白匪叛亂和反擊波蘭武裝干涉的戰鬥中去(參見蘇俄內戰)。在戰鬥中,華西列夫斯基的世界觀進一步發生了變化,他決心忠誠地為人民政權服務,“誓死保衛蘇維埃俄羅斯”;同時,他的指揮才能也得以充分地顯露,當反對外國武裝干涉的戰鬥結束時,他已成為步兵第142旅第424團副團長。
1921年,由於142旅參謀長奧維奇金患病,華西列夫斯基一度代理了參謀長職務。這是他初次涉足參謀工作,當時他絲毫沒有想到,他會在未來的戰爭中,擔負最高一級的參謀職務。1922年,華西列夫斯基擔任了整編後的紅軍第48師第142團代理團長的職務。在以後的10年中他先後在這個師的各個團擔任團長職務。這期間,他於1926年到“維列斯特爾”步兵戰術進修班學校團長班進修了一年。
亞·米·華西列夫斯基亞·米·華西列夫斯基
1931年春,華西列夫斯基被調到剛剛成立的工農紅軍軍訓部。在調任新職之前,華西列夫斯基正式向團黨委提出加入聯共(布)的申請,並獲得團黨委通過和師黨委批准。1931年8月,經莫斯科軍區黨委批准,華西列夫斯基成為聯共(布)黨的預備黨員。然而,由於隨之而來的清黨運動,停止了吸收黨員,直到1938年年初,華西列夫斯基才在工農紅軍總參謀部轉為正式黨員,1933年,華西列夫斯基調任伏爾加河沿岸軍區任軍訓部部長。1935年,蘇聯紅軍實行指揮人員和領導人員的軍銜制,華西列夫斯基被授予上校軍銜。1936年11月,華西列夫斯基作為第一期學員,進入剛剛成立的總參軍事學院深造。在這所學院,他們學習戰役學、軍事史、戰術學,研究新的軍事兵器,以及各兵種協同作戰。經過一年的學習,華西列夫斯基進一步擴大了軍事眼界,提高了軍事素養,這些知識為他在衛國戰爭中勝利地完成肩負的重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參謀軍官

1937年10月,從總參謀部學院畢業的華西列夫斯基被任命為總參謀部戰役訓練處處長。他的主要任務是擬定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有關工農紅軍領導部門戰役戰略訓練的年度命令和指示。通過這些檔案進行年度總結,並在年度總結的基礎上確定下一年度的任務。正是這一時期的工作,開闊了華西列夫斯基在作戰方面的眼界,對蘇聯武器力量系統中各軍種、兵種所起的作用有了充分的認識。在這一時期,華西列夫斯基認真工作,並參與了在遠東地區粉碎日軍挑釁的軍事活動。1938年秋,總參機關發布命令,表彰華西列夫斯基“忠誠地高質量地完成了一系列重大任務”。
相關書籍相關書籍
1939年6月,華西列夫斯基被任命為總參謀部作戰部副部長,1940年5月又擔任了作戰部第一副部長。同年,蘇軍軍銜制實施改革,6月4日,華西列夫斯基被授予少將軍銜。
這一時期,正是德國法西斯開始大肆對外侵略,蘇德戰爭即將爆發的前夜。華西列夫斯基所肩負的擔子更加沉重,工作也更加繁忙。他親自參與了對芬蘭作戰行動計畫的制訂工作。蘇芬戰爭結束後,他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擬定擊退可能的入侵計畫中去。在擬定作戰計畫的過程中,華西列夫斯基和他的同事們都認定,希特勒德國將是蘇聯最可能的和最主要的敵人。
由於華西列夫斯基在作戰部出色地工作,使他逐漸受到了蘇聯領袖史達林的重視。在一次軍事會議結束,大家一起進餐時,史達林在祝酒中,當著眾多高級將領和政治局委員,竟提議為華西列夫斯基的健康乾一杯。接著,史達林詢問道:你和你的兄弟為什麼不在經濟上幫助一下你們的父親呢?當華西列夫斯基告知,為參加革命,他從1926年起就同雙親斷絕了一切聯繫時,史達林說:你應當立刻與雙親建立聯繫,在經濟上經常給他們一些幫助,並將這樣做已被準許的情況告訴總參謀部黨組織。

二戰烽火

時代背景
1941年,鑒於法西斯德國侵略的威脅日益增長,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和總參謀部採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強蘇聯西部邊界防禦能力的重要措施。然而,誠如華西列夫斯基在後來的回憶錄中所指出的那樣:“規定的動員措施和組織措施未能全部得到落實和完成,對希特勒德國可能發動進攻的時間作了錯誤的判斷,而且蘇聯的經濟能力也不充許在歷史給我們限定的時間內實現這些措施。當然,軍事領導人員在計畫和實際落實這些措施時所犯的錯誤,在這裡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朱可夫主持的總參謀部就認為南部基輔方向最重要,在這裡集中了蘇聯一半的前線兵力,而德國的主突方向卻是中央的白俄羅斯地區。種種的原因,造成了蘇德戰爭初期,蘇聯處於嚴重被動的局面。
華西列夫斯基和夫人華西列夫斯基和夫人
在困境中升為總參謀長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優勢的坦克和摩托化兵團為先導,從波羅的海至喀爾巴阡山寬約1500公里的正面,發動全線進攻。蘇德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到一個新階段。6月23日,蘇聯成立了最高統帥部大本營。6月30日,成立了以史達林為主席的國防委員會。總參謀部的工作職能也進行了調整。它成了大本營的辦事機關,擺脫了直接參與組建紅軍部隊和管理武裝力量後勤的工作,而集中主要精力幫助最高統帥部解決戰役戰略問題。華西列夫斯基在回憶錄中曾指出,在衛國戰爭期間,關於戰略決定及其實施計畫的初步方案,一般都是史達林會同中央政治局和國防委員會的一些委員,以及軍界方面的最高副統帥、總參謀長和第一副總參謀長一起擬定的。總參謀部在這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7月30日,華西列夫斯基被任命為作戰部長和副總參謀長。由於戰況日益緊張,從8月初開始,華西列夫斯基和總參謀長蘇聯元帥沙波什尼科夫每天都要到最高統帥史達林那裡去,有時一天要去好幾趟。當時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蘇軍主要預備隊的組成和集中地點問題。
8、9月份,蘇軍的形勢繼續惡化。在西南方面,蘇軍被迫放棄了基輔,在西北方面,列寧格勒陷入德軍的包圍而在中路斯摩棱斯克一莫斯科方向,德軍投入了重兵,企圖一舉攻占莫斯科,取得決定性勝利。9月初,德軍攻陷斯摩棱斯克,打開了進攻莫斯科的最後一扇大門。莫斯科危在旦夕,全力保衛莫斯科已成為蘇軍的主要任務。
9月30日,德軍對掩護莫斯科方向的蘇軍展開猛烈進攻,莫斯科保衛戰開始。10月初,華西列夫斯基作為大本營代表,隨同國防委員會前往格扎茨克和莫扎伊斯克地區,在這一地區,華西列夫斯基負責把從西部撤下來的部隊派往莫扎伊斯克防線組織防禦。回到莫斯科後,華西列夫斯基同大家夜以繼日地工作,很少睡眠和休息,以至於史達林親自下令華西列夫斯基必須在每天4至10點休息。史達林還親自檢查這個命令是否得到執行,當發現命令沒有執行時,史達林便極其嚴厲和令人難堪的申斥華西列夫斯基。
10月下旬,德軍繼續向莫斯科進犯。莫斯科各主要方面都在激戰。國防委員會決定將一部分黨、政、軍機關和外交使團撤出莫斯科。總參謀部也在撤退之列,由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元帥負責領導設在新地點的總參謀部。在莫斯科,則留有一個精幹的作戰參謀小組為大本營服務。華西列夫斯基擔任了這個小組的負責人。這個小組的職責是:全面和正確地估計前方形勢,向大本營提供前方形勢的準確情報,根據大本營作出的戰役戰略決定,擬定具體方案和訓令,對大本營一切決定的貫徹情況進行嚴格監督。因此,壓在華西列夫斯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28日,華西列夫斯基被晉升為中將軍銜。
在頂住德軍最初的進攻以後,從12月初開始,紅軍開始反攻。1942年1月,蘇軍實施總攻,經過3個多月的激戰,蘇軍向西推進了100至350公里,收復了大片國土,保住了莫斯科。而德軍損失了50餘萬人。至4月份,莫斯科會戰以蘇軍取得勝利而結束。這一勝利,具有重大的政治、軍事意義,它粉碎了希特勒閃電戰的戰略企圖,使德軍自二戰爆發以來第一次遭到重大失敗,為戰爭形勢的根本扭轉奠定了基礎。由於華西列夫斯基在莫斯科會戰中工作出色,5月21日他晉升為上將軍銜,6月26日,他又被正式任命為總參謀長。
1943年,華西列夫斯基(左)和布瓊尼(右)1943年,華西列夫斯基(左)和布瓊尼(右)
史達林格勒的輝煌
華西列夫斯基就任總參謀長後,便主要留在最高統帥史達林身邊,參與戰略決策,或者代表大本營到各方面軍去協調處理軍事事務。1942年7月,華西列夫斯基作為大本營代表別史達林格勒,研究這一地區的形勢。此後,他的主要精力便放在了史達林格勒戰役上。
當時蘇軍面臨的形勢是,德軍統帥部為實現1942年夏季戰略進攻計畫,在蘇德戰場南翼投入重兵,企圖迅速攻占高加索和史達林格勒,占領巴庫,奪取石油資源,占領富饒的伏爾加河下游地區,然後北取莫斯科,南出波斯灣。蘇軍最高統帥部正確分析了形勢,計畫通過頑強的防禦削弱並阻止德國進攻集團,贏得必要時間組訓預備隊。待條件成熟後轉入堅決的反攻,以求全殲德軍重兵集團,扭轉整個蘇德戰場態勢。
正是在這樣一個戰略背景下,華西列夫斯基在史達林格勒會戰期間,多次奔赴前線,了解情況,協調軍事行動。為解除德軍對蘇第62集團軍合圍的威脅,他建議使用坦克第1和第4集團軍的剩餘兵力,對敵實施反突擊。這不僅打破了敵人的圍殲計畫,而且阻止了敵人一舉拿下史達林格勒的企圖。8月下旬,蘇軍在史達林格勒市郊展開防禦,減弱德軍對市區的突擊,華西列夫斯基再一次來到史達林格勒,擔負起領導調來的部隊參加即將進行的反突擊準備工作,直到8月底,由朱可夫大將接替工作後,才返回莫斯科。10月,華西列夫斯基前往史達林格勒,與朱可夫等共同擬定反攻計畫,並親往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就地領導反攻的準備工作。1942年11月13日,華西列夫斯基在黨中央政治局和大本營的會議上,報告了擬定的作戰計畫,並得到批准。
從1942年11月19日開始,蘇軍發動了圍殲史達林格勒敵軍集團的戰略性進攻戰役,戰鬥達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自反攻開始後,華西列夫斯基大部分時間是在前線度過的。他同方面軍首長保持著密切的聯繫,並直接參與作戰計畫的擬定。同時,每天就前線情況向最高統帥作兩次報告,並提出自己的建議。在整個史達林格勒會戰期間,華西列夫斯基領導總參謀部在正確制定會戰計畫、同方面軍首長一起將任務具體化、解決各級指揮的協調行動問題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盡了最大的努力,對確保史達林格勒會戰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正是在這一時期,史達林才逐漸改變了對總參謀部作用估計不足的一些做法。
馬利諾夫斯基、華西列夫斯基馬利諾夫斯基、華西列夫斯基
毫無疑問,史達林不僅是一位政治戰略大師,而且是一位通曉軍事戰略、戰役學的大師。蘇聯戰勝德國便證明了他是一位傑出的統帥。然而,戰爭進行的初期,史達林表現出不恰當的自負和自信,過高地估計了自己指揮戰爭的能力和知識,他很少依靠總參謀部,總想把總參的許多領導幹部下放列部隊去指揮戰鬥,未能對他們的知識和經驗充分加以利用,因此,史達林作出的一些決定,遠非都是無可指責的。正是在史達林格勒會戰期間,由於華西列夫斯基率領總參謀部發揮了重要作用,才促使史達林逐漸改變了對總參謀部作用的看法,其工作作風也不斷改進。據華西列夫斯基回憶:“大約從1942年9月起,史達林明顯地改變了對總參謀部的態度,開始真正依靠它了。從那時起,一切重大的戰役戰略問題,都是在總參機關、國防人民委員會各部門首長和方面軍司令員的參與下加以解決的。”
史達林格勒會戰,至1943年2月以蘇聯軍民獲得的輝煌勝利而告結束。德軍在會戰中共損失150萬人,占其蘇德戰場作戰總兵力的四分之一。蘇聯人民取得的這一勝利,徹底打破了希特勒滅亡蘇聯稱霸世界的狂妄企圖,使之成為蘇德戰場乃至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轉折。此後,蘇軍展開了全面的戰略反攻。
史達林格勒會戰也是華西列夫斯基顯示其統帥才能的光輝一頁,他是史達林格勒進攻戰役計畫的制定者和執行者之一,對確保會戰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傑出指揮才能、工作能力,以及意志堅定、謙虛謹慎、為人正派的作風也受到高度評價。正是在史達林格勒戰役進行最為激烈的1942年10月,他被提升為蘇聯副國防人民委員。1943年1月18日,華西列夫斯基晉升為大將軍銜,並獲一級蘇沃洛夫勳章,這是蘇軍首次向高級將領頒發象徵統率級別的勳章。僅過29天,即2月16日,華西列夫斯基又被晉升為蘇聯元帥軍銜,成為戰爭期間第二個榮獲此軍銜的高級將領(第一個是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由少將晉升為蘇聯元帥,期間只用了兩年半多的時間,如此的晉升速度,在戰爭史上是罕見的,足見史達林對華西列夫斯基的器重。
坐鎮南方戰線
史達林格勒會戰結束後,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派華西列夫斯基到沃羅涅日方面軍,協助該方面軍首長實施1943年在頓河上游進行的奧斯特羅戈日斯克~羅索什戰役。1943年夏,在庫爾斯克戰役中,華西列夫斯基同朱可夫等高級將領,在認真分析了整個軍事形勢後,制定了正確的會戰計畫,即集中主要力量在庫爾斯克以北和以南,首先採用防禦戰拖垮敵人,爾後轉入反攻並殲滅敵人,在此基礎上,紅軍在哈爾科夫、波爾塔瓦和基輔方向發起全面總攻。這一計畫得到大本營的批准。由於德軍一再推遲了發動進攻的日期,一些蘇軍將領提出實施先發制敵的突擊,史達林對這一建議也很感興趣。在這種情況下,又是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一起花了很大的力氣才說服史達林仍按原計畫實施戰役。
庫爾斯克會戰從1943年7月5日德軍發起進攻開始,至8月23日以蘇軍再次獲得勝利而結束。由於蘇軍制定了先防禦、後反攻的正確作戰計畫,此次會戰使德軍損失了50多萬人和大量軍械物資,德軍企圖重新奪取戰略主動權和再次進攻莫斯科的計畫被粉碎。此後,德軍已無力再發動戰略性進攻了,而只能被迫採取防禦戰略,直到徹底戰敗。在這次會戰期間,華西列夫斯基擔負了組織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草原方面軍協同作戰的工作。
1943年秋,華西列夫斯基領導制定並實施南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解放頓巴斯戰役、以及烏克蘭第4方面軍在北塔夫里亞地區的戰役計畫。1944年1~2月,在尼科波爾~克里沃羅格戰役中,華西列夫斯基負責協調烏克蘭第3、第4方面軍的作戰,4月協調蘇軍解放克里木(參見克里木戰役)。在攻占塞瓦斯托波爾作戰中,華西列夫斯基乘坐的汽車觸發了德軍埋下的地雷。當時,他正坐在駕駛室里,頭部受了重傷,被飛機送回莫斯科,臥床休息了一個星期。
白俄羅斯戰役的北線
華西列夫斯基利用在莫斯科養傷的一段時間,再一次仔細考察了總參謀部正在起草的白俄羅斯戰役計畫。當時,已是1944年夏季,紅軍已解放了列寧格勒和加里寧格勒州、白俄羅斯的一部分,烏克蘭將近全部,摩爾達維亞的一部分和克里米亞。在戰場南段,戰鬥行動已轉移列蘇聯國境線外的羅馬尼亞領土上進行。蘇聯最高統帥部和總參謀部的作戰計畫是:對白俄羅斯突出部的兩翼側實施猛烈向心突擊,粉碎駐守在明斯克以東的突出部中心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主力,這到解放白俄羅斯全境的目的,並為下一步對波羅的海和烏克蘭西部地區之敵實施突擊,以及對德國人力量最弱的東普魯士和華沙方向發動決定性戰役,創造有利前提。5月30日,大本營批准了代號為“巴格拉季昂”的白俄羅斯戰役計畫,同時任命華西列夫斯基為大本營代表,協調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行動。他幫助大本營完成了各方面軍的調動和集中,提出了他認為適合擔任新編組各方面軍司令的人選,供最高統帥選擇。在提名中他壓制了功勳卓著的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戈爾巴托夫,提拔了並不出名的年輕人切爾尼亞霍夫斯基,還把提出不同意見的坦克兵元帥羅特米斯特洛夫調離了前線。第1次協調是在6月8日,華西列夫斯基批准了方面軍司令員巴格拉米揚大將關於實施戰役第一階段的計畫;第二次是6月15日至16日,華西列夫斯基檢查了方面軍中擔任主要突擊任務的近衛第6集團軍和第43集團軍戰役的準備情況。
白俄羅斯戰役於1944年6月23日開始進行,蘇軍很快取得了重大進展,至7月上旬,蘇軍圍殲了明斯克以東的德“中央”集團軍群,並解放了明斯克(參見明斯克戰役)。在此基礎上,蘇軍各方面軍立即追擊敵人,擴大戰果。它們沿各個離心方向實施突擊,進攻在波羅的海到喀爾巴阡山脈全線展開。7月29日,華西列夫斯基因戰功卓著,榮膺蘇聯英雄稱號,並被授予“金星”獎章。
波羅的海沿岸戰役
白俄羅斯戰役取得勝利後,華西列夫斯基又負責領導了波羅的海沿岸戰役,從9月份戰役開始直到年底,他幾乎一直在這個地區。這一戰略性戰役包括4個方面的戰役行動:里加戰役(1944年9月14日~1944年10月22日)、庫爾蘭戰役(1944年9月14日~1944年11月24日)、莫昂海峽戰役(1944年9月30日~1944年11月24日)和麥列河戰役(1944年10月5日~1944年10月22日)。波羅的海戰役的勝利,使蘇軍進攻的矛頭直指德國進攻蘇聯和波蘭的最主要戰略基地——東普魯士
蘇軍發起東普魯士戰役的目標是:切斷守衛在東普魯士的德軍同其他法西斯軍隊的聯繫,把這一集團軍群壓迫到海邊加以分割並各個殲滅,肅清東普魯士境內的敵人。這一戰役從1945年1月13日開始。2月18日,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司令員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大將在梅爾扎克城地區重傷犧牲,同日蘇聯大本營根據需要,以及華西列夫斯基本人的要求,任命華西列夫斯基為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司令員,總參謀長一職由安東諾夫大將繼任,同時國防委員會發布命令,任命華西列夫斯基為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成員。至此,華西列夫斯基離開了自戰爭爆發以來一直擔負的總參謀部的工作,奔赴前線,獨當一面,指揮作戰。華西列夫斯基在總參的長期工作受到了廣泛的好評。蘇聯元帥朱可夫曾滿意地指出:“我們的總參謀部高度掌握了計畫重大戰略性和進攻性戰役和戰局的藝術。”
華西列夫斯基接到任命後,立即動身於1945年2月20日抵達位於東普魯士的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司令部,指揮部隊協同友軍對德對戰。4月上旬,華西列夫斯基指揮部隊協同友軍攻克了東普魯士首府、被希特勒稱之為“絕對攻不破的德意志精神堡壘”的柯尼斯堡。莫斯科為慶祝這一勝利,於1945年4月9日夜間,用324門大炮齊放24響,向攻克哥尼斯堡的英雄們致敬。接著蘇軍又以強大的攻勢圍殲了駐守澤姆蘭半島的8個師的德軍,肅清了東普魯士境內的敵人。東普魯士戰役的勝利,為向柏林方向突破的蘇聯軍隊解除了來自側翼的威脅,並騰出了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參加主要方向的行動。
最後的遠東戰役
1944年秋,白俄羅斯戰略性戰役結束後,最高統帥部委託華西列夫斯基著手為蘇軍在阿穆爾河(中國和蘇聯邊境的黑龍江)沿岸,濱海地區和外貝加爾地區集結進行初步計算,確定對日本帝國主義作戰所必需的物資。總參謀部在他的領導下,於1945年制定了遠東戰局計畫並得到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的同意,以及蘇聯黨中央和國防委員會的批准。1945年6月,華西列夫斯基被任命為遠東蘇軍總司令,負責指揮外貝加爾方面軍遠東第1方面軍遠東第2方面軍以及太平洋艦隊。在中國東北對日本作戰於8月9日開始(參見遠東戰役),至8月底結束,共斃傷俘日軍68萬餘人,徹底粉碎了日本關東軍主力,解放了中國東北、薩哈林島(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群島以及北韓。蘇軍遠東戰役的勝利,縮短了對日作戰取勝的時間,加速了日本的投降。華西列夫斯基在這一戰役過程中再度表現出他作為軍事首長所具有的幹練的組織能力和高超的指揮藝術,因此第二次榮膺蘇聯英雄稱號。
華西列夫斯基(右)在中國大連機場華西列夫斯基(右)在中國大連機場

悄然退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華西列夫斯基又擔任了蘇軍總參謀長和蘇聯武裝力量部副部長,領導軍隊的改組工作。1948年11月,華西列夫斯基任蘇聯武裝力量部第一副部長。1949年3月~1953年3月,任蘇聯武裝力量部部長,史達林死後,降為蘇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1953~1956年)、國防部主管軍事科學的副部長(1956~1957年)。等到赫魯雪夫擊敗莫洛托夫,完全掌權後的一天,朱可夫找他談話:“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你沒有寫回憶錄的興趣嗎?”華西列夫斯基半天才回過味來,這是朱可夫在通知他應該辭職了。1959年1月,改任為將軍養老設的蘇聯國防部總監組總監。此後默默無聞的渡過了20年。1977年12月5日,華西列夫斯基因病去世,終年82歲。
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華西列夫斯基元帥
曾在蘇聯共產黨的第十九、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蘇共中央委員。蘇聯第二、第三、第四屆最高蘇維埃代表。

外界評價

華西列夫斯基在戰爭中主要是在統帥部運籌帷幄,而不是作為前線指揮員決戰疆場,其直接的戰績不足。戰爭期間,作為蘇軍的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的主要活動是同史達林、朱可夫在統帥部里謀劃,或者作為最高統帥部代表協調幾個方面軍行動,而不是作為方面軍司令員指揮大軍,在戰場上同敵人決戰,因而缺少戰績,直接影響到他的統帥功名。華西列夫斯基只是在戰爭的最後半年,才接替陣亡的切爾尼亞霍夫斯基,擔任白俄羅斯第三方面軍司令員,這還不是主要的方面軍。那時,每當蘇軍打了勝仗,蘇聯都要在首都鳴放禮炮,向取得勝利的方面軍司令員及其全體官兵致敬。那些主要的方面軍司令,可謂出盡風頭。如1945年5月24日,蘇聯政府在克里姆林宮舉行慶祝戰勝德國的盛大招待會,莫洛托夫帶領全場人員為紅軍統帥們乾杯,他最先提到的是那些主要的方面軍司令員的名字:朱可夫科涅夫羅科索夫斯基……而華西列夫斯基的名字則被排在這些人的後面。相對這些在前台演出威武雄壯活劇的方面軍司令員,這位幕後的總參謀長顯得黯然失色。如華西列夫斯基之後任總參謀長的安東諾夫,在戰爭中也功勳卓著,是榮獲勝利勳章的佼佼者之一,但直到戰後去世仍是一名大將。而那些方面軍司令員們,則幾乎全部榮升元帥,其中幾位主要的方面軍司令員,如朱可夫、科涅夫、羅科索夫斯基,都在俄羅斯官方確定和民眾評選的十大軍事家中榜上有名,而且名列前茅。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
華西列夫斯基的軍事生涯中,確有過敗走麥城的經歷,影響了他的統帥形象。如1942年哈爾科夫戰役後,德軍挾戰勝之勢,長驅進犯史達林格勒。蘇軍西南戰線的幾個方面軍都未能阻住敵人,讓德軍打到史達林格勒城下。主要過失固然在幾位方面軍司令員,但作為最高統帥部在南線的代表,華西列夫斯基也必須承擔責任。8月23日德軍攻入史達林格勒的這一天,怒不可遏的史達林在電話中對華西列夫斯基厲聲斥責,改派朱可夫前來救急。在史達林格勒的關鍵階段,希特勒派曼斯坦因來解圍,他主觀的斷定曼斯坦因一定會取最短的路徑進攻,並把主力都集中在這個方向上,不料曼斯坦因卻選擇了一條比較遙遠的路程,擊潰了蘇軍51集團軍,殺到離保羅斯一天的路程之內,他直到此時才如夢方醒,被迫動用了最後的預備隊第2近衛集團軍,這樣雖然擊退了曼斯坦因,但直插羅斯托夫,截斷整個南方德軍的計畫卻因為兵力不足而被迫放棄,大大降低了勝利的價值,史達林格勒戰役勝利後,蘇軍向西窮追之時,遭到德軍名將曼施泰因的突然反擊,接連敗退數百公里才站住腳跟,丟失了剛奪回的哈爾科夫。這次敗退的主要責任在方面軍司令員尼古拉·費多羅維奇·瓦圖京,但大本營代表華西列夫斯基又免不了被史達林一頓痛斥。而朱可夫則幸運得多,他主要指揮的西部戰線,有羅科索夫斯基這樣能戰善守的驍將,從未給他丟過面子。1943年夏季的庫爾斯克戰役中,朱可夫所坐鎮的北線,由羅科索夫斯基的方面軍據守,讓德國入撞得頭破血流;而華西列夫斯基坐鎮的南線,由瓦杜丁的方面軍據守,被曼施泰因的黨衛軍坦克兵團突破了防線。蘇軍大本營不得不出動了戰略預備隊~~科涅夫草原方面軍,同曼施泰因的黨衛軍展開了一場空前的坦克大戰,才將敵軍逐退。自然,史達林這一次也不會給華西列夫斯基好臉色。1944年,他協調指揮4個方面軍圍殲德國北方集團軍群,結果因為舍爾納的頑強抗擊,在主攻方向上進展遲緩,導致德軍最後完整退守庫爾蘭半島,一直到戰爭結束。
就是他的恩主莫洛托夫,對他的軍事才能也只是定性為參謀軍官,莫洛托夫回憶說:“我對華西列夫斯基很熟悉,他是一個很好的總參謀部軍官。但是作為司令官,朱可夫是屬於第一個三駕馬車上的。其中有朱可夫,這不是問題,羅科索夫斯基也在內,誰是第三位,得想一想。”一般認為第三位司令官應該是科涅夫。史達林在評論朱可夫時說:他比科涅夫強,可以和羅科索夫斯基一比。莫洛托夫也提到具體讓他覺得朱強於華的事例:“朱可夫大喊大叫,但是,戰爭末期,史達林把華西列夫斯基叫來問他攻克柯尼斯堡需要多少時間,這時我對他的才幹真是深信不疑了。“兩三周。”華西列夫斯基答道。然後又找來了朱可夫,他真實描述了即將發動的強攻的情況,說這件事很不簡單,需要兩三個月。事情果真是這樣。”這些人的評價影響了世人。如英國陸軍元帥麥可·卡弗在他編著的《現代世界名將》一書中,便把華西列夫斯基說成是低於朱可夫的“二等軍人”。
那么,華西列夫斯基能否稱為第一流的統帥呢?答案是肯定的。戰爭是統帥才能的試金石,戰爭期間,許多不稱職的人都被撤換下去了,包括蘇俄國內戰爭中威名赫赫的老將布瓊尼伏羅希洛夫。史達林在戰爭中所重用提拔的人,都經過了蘇德戰爭的殘酷考驗。他們當中,被提升最快的就是華西列夫斯基。戰爭開始時,他只是一名少將,一年半後就晉升為元帥,其升遷之神速,恐怕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無人能出其右,這是對他軍事才幹的最好肯定。一位傑出統帥的軍事才能並不是若干次作戰失利就能否定的。更何況,在決定東線戰場轉折點的史達林格勒大反攻期間,是他坐鎮史達林格勒前線獲得了輝煌的勝利,而朱可夫卻在火星行動中遭到挫敗。

個人榮譽

蘇聯黨和政府為表彰華西列夫斯基在長期軍事生涯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除兩次授予他蘇聯英雄稱號以外,還先後授予他列寧勳章8枚、十月革命勳章1枚、紅旗勳章2枚、一級蘇沃洛夫勳章1枚、紅星勳章1枚、三級“在蘇聯武裝力量中為祖國服務”勳章1枚,“勝利”最高軍功勳章2枚,獎章多枚,榮譽武器1件。華西列夫斯基還獲得14枚外國勳章。
華西列夫斯基在晚年還撰寫了回憶錄《畢生的事業》,回顧了自己一生所走過的道路,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征戰歷程,此書對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期間蘇軍最高統率部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