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人物榮譽,早年經歷,軍旅生涯,政治生涯,
人物生平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Родион Яковлевич Малиновский,1898年11月23日-1967年3月31日)是蘇聯軍事領袖、蘇聯元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領導蘇軍作戰,1957年至1967年擔任蘇聯國防部長;他參與指揮史達林格勒攻防戰,擊敗納粹德國;二戰末期率領蘇聯紅軍攻入中國東北,俘虜近60萬日本關東軍及中國“末代皇帝”溥儀。
人物榮譽
蘇聯英雄稱號 2次
列寧勳章5次
紅旗勳章3次
蘇伏洛夫勳章一級 2次
庫圖佐夫勳章一級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勳章 一級
早年經歷
出生在黑海地區大城市敖德薩,卡拉派猶太人家庭猶太人父親後來遺棄這家庭,官方記錄說馬利諾夫斯基是“私生子”,為了餬口討生活,母親帶著小馬利諾夫斯基離開敖德薩搬到烏克蘭鄉村並再嫁;再嫁竟是個文盲貧農,還拒絕收養小馬利諾夫斯基在他13歲時趕出家庭遊蕩江湖自生自滅,這位自立少年便在農村當佃農維持溫飽,最終還是回到敖德薩給姑媽收養,並在一般商店當跑腿店員。
軍旅生涯
小馬利諾夫斯基開始顯露頭角是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才15歲的他到俄羅斯帝國軍隊內打雜,稍長接受軍事訓練後派到“東戰場”(西歐觀點)對德軍作戰且立戰功;即便他還只是個基層小兵,被派到進行著名“壕溝戰”連隊負責機槍射擊;在1915年因堅守崗位擊退來襲德軍得到軍隊獎賞,也是他往後漫長軍事生涯第一面獎勵俄羅斯帝國聖喬治十字勳章第四級,並且晉升下士排長,沒多久,他中彈重傷,在醫院躺了幾個月才康復,1916年他返回部隊,這次被遠派到法國戰場擔任“西戰場”擔任“俄羅斯參戰遠征軍”一員,17歲馬利諾夫斯基下士被派到接近Brion港口、激烈爭奪戰戰區作戰並晉升中士,在此次作戰中他左臂因此負傷近傷殘,也因此得到法國政府頒發獎章;這時俄羅斯十月革命爆發,法國不得已遣返俄軍回國,少數被法國政府視為精兵猛將的俄國軍人被慰留在著名的“法國外籍兵團”助戰,馬利諾夫斯基因此為法軍效命作戰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法軍嘉勉他再頒贈“Croix de guerre”勳章給他,並晉升為少尉(senior NCO),這時他才19歲。
1941年春天他在鐵木辛哥擔任“蘇聯國防人民代表”(Sovnarkom)期間,觀察到德軍不尋常的大軍壓境部署,他率先向蘇聯政府警告:“德軍有犯俄意圖”,即早偵知德軍將發動全面攻俄的巴巴羅薩作戰,為強化蘇聯紅軍國防抵抗德軍蠢動,他緊急自“伏龍芝軍事學院”選派許多優秀軍官到第一線部隊服役領軍備戰,這時他又被晉升為少將,並賦予統兵權──於家鄉敖德薩防區擔任第48步兵軍軍長,一星期後德軍大舉攻俄,馬利諾夫斯基少將與48軍調派到俄國與羅馬尼亞邊界駐防。
德軍於1941年侵略蘇聯以後,在承受德軍巨大攻勢的紅軍數個數十萬計兵力的軍團陷入包圍,馬利諾夫斯基此時終於被公認是紅軍少數具有指揮大軍團作戰能力的將軍。他的3個師只是配備部份步兵,面對作戰的是德軍閃電戰攻勢沿著普魯特(Prut)河布防的戰線,依照當時慣例,紅軍將領一般都躲在自己軍隊的後方指揮作戰;但是馬利諾夫斯基可不是如此:他反而會親臨具關鍵性第一線扇形戰場與士兵為伍並且勉勵激勵他們士氣。紅軍此時無能阻擋在數量及技術上占優勢而且作戰經驗豐富的德軍,馬利諾夫斯基便領敗兵沿著黑海岸邊逃跑,德軍試圖包圍消滅馬利諾夫斯基軍卻失敗,最後德軍終於在尼古拉耶夫成功包圍住紅軍,卻被猛烈突圍的馬利諾夫斯基軍再次突破包圍轉進到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地區駐防。
8月,他被派往潰不成軍的紅軍第6集團軍擔任參謀長,很快他便升為集團軍司令,他成功阻擋德軍在前線凌厲攻勢,並因此戰功升為中將,之後紅軍撤退到頓巴斯,馬利諾夫斯基帶領第6集團軍、第12集團軍加入防禦戰,再次擊退德軍離開防區。1941年12月他被任命為蘇聯南方方面軍司令員,下轄兵力只有三個殘破的紅軍集團軍與兩個實際只等於坦克師編制的裝甲軍(共不到16萬兵力),在兵員及裝備皆不足的危況下,馬林諾夫斯基竟還指揮所部向德軍防線深入猛攻。
1942年1月18日馬利諾夫斯基在鐵木辛哥元帥率領下,展開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追擊德軍,目標迫使德軍至少後退100公里。由於鐵木辛哥高估了紅軍進攻與可耐受德軍重武器攻擊的能力,導致紅軍先勝後大敗(75000名士兵陣亡,239000名士兵被俘);即使史達林曾經剛開始不聽“總參謀部”勸阻發動哈爾科夫攻擊,大力支持這場仿佛早已注定非戰敗不可的戰役,可是當真正戰敗訊息傳至時,疑心重的史達林開始怪罪馬利諾夫斯基是不是故意戰敗(史達林疑懼馬林諾夫斯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法國交往密切)。
1942年7月,紅軍南方面軍奉令退出戰鬥,南方面軍的單位和人員全部轉入北高加索方面軍。馬利諾夫斯基改調負責機動支援作戰(非主力作戰)的紅軍頓河軍團(Don Operational Group) (馬利諾夫斯基同時擔任了北高加索方面軍的副司令員)。史達林命令馬林諾夫斯基全力阻止德軍A集團軍群朝向羅斯托夫及“頓河”地區進攻,以免戰略上具攸關大局的“高加索油田”落入德軍控制。但由於德軍兵員數量是幾乎壓倒性多數10倍於紅軍“頓河”軍團,武器機械技術也不輸給俄紅軍,結局可想而知:在9月蘇軍最高統帥部 (Stavka)解散了“頓河軍團”。
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紅軍用盡全力圍困德軍,史達林命令至今仍不放心的馬利諾夫斯基率領倉促成軍的紅軍第66集團軍開拔前往固守史達林格勒東北方,同時史達林還密令史達林格勒共產黨書記赫魯雪夫,“緊盯馬利諾夫斯基所有一言一行”。
紅軍第66集團軍沒有任何作戰經驗,可是它卻是馬利諾夫斯基第一次帶領人員及武器足編的軍隊。1942年9月至10月,他領軍攻擊德軍,雖然在光復失土上戰績平平,可是他始終防止力抗德軍自“史達林格勒”北邊他的防區被德軍完成包圍。逐漸地,德軍包圍開始不支,馬利諾夫斯基便決定派兵滲透深入城內與德軍在廢墟堆里肉搏巷戰,10月底,蘇軍最高統帥部急令馬利諾夫斯基擔任沃羅涅日方面軍副司令員,到11月底,他被再次派回史達林格勒前線並擔任近衛第2集團軍司令。
11月22日,紅軍已經完成合圍德軍第6集團軍。此後德軍頓河集團軍群司令、陸軍元帥曼施坦因發起了“冬季風暴”行動,命赫爾曼·霍特上將從150公里遠的庫特爾尼科夫向史達林格勒進軍,並曾一度挺進至距史達林格勒25~30公里。馬利諾夫斯基後統領王牌部隊近衛第2集團軍抵抗赫爾曼·霍特部(曼因斯坦回憶錄中稱其部為“萊茵哈特軍團”),在歷經一番惡戰終於阻擋住納粹裝甲軍團,且深入破壞德軍裝甲師“梯形隊形”躍進,將德軍擊退至庫特爾尼科夫。馬利諾夫斯基的勝利決定了在史達林格勒被包圍德軍的命運。史達林下令晉升馬利諾夫斯基為上將,並將一級“蘇沃洛夫勳章”(蘇聯當時的最高軍功勳章)授予馬利諾夫斯基。
1943年2月,馬利諾夫斯基再次擔任紅軍南方面軍司令員,在不到兩星期時間他把德軍曼施坦因集團軍群趕出羅斯托夫與頓河防線,為紅軍打通前往烏克蘭的道路暢通無一德軍;3月,史達林再晉升他為大將,並改派任紅軍西南方面軍(1943年10月20日,紅軍西南方面軍改名為烏克蘭第3方面軍)司令員,令他把盤踞在頓巴斯富庶工業區德軍掃蕩趕跑。10月中旬起,他發動對德軍的突襲,目的是突擊區域內駐守大部隊德軍的關鍵大城扎波羅熱並予以占領,這次戰役成功地把占據俄羅斯南方的德軍一一消滅,圍困克里米亞半島殘餘德軍,切斷他們在“東戰場”的返鄉退路。
1944年5月,馬利諾夫斯基被任命為第2烏克蘭方面軍司令。8月,馬利諾夫斯基同托爾布欣的第3烏克蘭方面軍秘密準備並成功地實施了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這是蘇聯衛國戰爭中的著名戰役之一。這次戰役有著巨大的政治和軍事意義:完全解放摩爾達維亞,把羅馬尼亞從戰爭中拖出來並使之倒向盟軍。這次戰役顯示了馬利諾夫斯基善於組織圍殲敵集團軍群的戰役的才能。德軍對這次戰役也十分重視,曾專門召開高級會議研究計畫,聲稱將不惜一切代價保雅西。如果喪失了這一地區,巴爾幹的所有國家都將面臨陷落的危險。為此,他們在那裡布置了重兵集團。與馬利諾夫斯基、托爾布欣對峙的是弗里斯納指揮的敵南烏克蘭集團軍群,有51個師(旅),90萬人,6200多門大炮,500多輛坦克和700多架飛機,力量相當強,平均每9公里1個師,在較重要的雅西、基什尼奧夫等方向達到每7公里1個師。不僅如此,他們還占有有利地形。戰役還未開始,馬利諾夫斯基等人就與敵人展開了鬥智。當時面對德軍咄咄逼人的氣勢,他的部下多次要求教訓敵人,並要求最高統帥部加強力量,他也非常想這么做。但作為高級指揮員,馬利諾夫斯基知道要從全局、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問題。為了迷惑德軍,使其相信蘇軍並未特別重視這一作戰方向,避免雙方投入重兵集團造成持久戰,因此不能加強力量,同時也不能輕易進攻。他的考慮與最高統帥部不謀而合。最高統帥部不僅沒有給他增派部隊,反而把他的幾個師調到大本營預備隊中。這一招果然奏效,德軍以為蘇軍無力對其突擊給予反擊,只是在固守雅西前部的高地,便大膽地將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的預備隊調往其他作戰方向。德軍顯然已被迷惑住了。馬利諾夫斯基在戰役的準備過程之中,針對戰役的特點,將部隊的兵種進行了改編並使之完善,指揮部下尋找令德軍猝不及防的新方案,要求部屬準確、勇猛、靈活機智地而不是亦步亦趨地組織戰役。馬利諾夫斯基創造性地運用了許多軍事原則。例如,為打破德軍的多層防禦,決定不像以往的戰役那樣以空軍的突擊為先導,而是運用步兵和空軍同時發起攻擊。為加強戰役的突然性,使德軍加深猶疑,削弱其抵抗信心,他在短時間內秘密地進行大量軍隊的重新部署。為隱藏主攻方向,他讓工程兵設定了大面積的平地偽裝,布置了上千門大炮模型。為使其更加逼真,還讓炮兵摧毀了德軍在這一方向上的永久火力點。這些措施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在進攻前10天內,集中了優於敵人的兵力,而德軍對此毫無察覺,甚至連在進攻前一天蘇軍進行的火力偵察,也被當成“不安分的俄國人”的一般偷襲。德國最高統帥部直到最後還認為第2烏克蘭方面軍、第3烏克蘭方面軍只可能進行區域性的進攻。由於計畫周密、措施得當,戰役進行得很順利,蘇軍第一天就突破了30公里,第二天中午攻占了雅西。隨後蘇軍繼續向敵縱深突破,包圍盤踞在基什尼奧夫的18個師。馬利諾夫斯基不失時機地投入第二梯隊和預備隊,到9月2日,雅西—基什尼奧夫的德軍全部被殲。這次戰役豐富了蘇軍實施包圍戰役的經驗。同年,馬利諾夫斯基獲得蘇聯元帥軍銜。
1945年5月納粹德國投降之後,馬利諾夫斯基被派至至遠東中國東北地區,在那裡他領導外貝加爾方面軍對日軍作戰。1945年8月,他領導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最後一支作戰部隊攻占中國滿洲,原先由一支60萬強悍大軍關東軍占領的地方。日本關東軍一向為各方讚揚的高質素精銳部隊,馬利諾夫斯基竟能在10天內擊潰“關東軍”,主要是以坦克加機車步兵以閃電戰模式加上古典戰術“兩重包圍”模式互動運用。馬利諾夫斯基也因為此戰榮獲蘇聯最高榮譽——“蘇聯英雄”稱號。
在後十年間,馬利諾夫斯基因在蘇聯遠東地區戰略部署具有的決定權而廣受各方重視。最初他擔任“泛貝加爾湖防區”司令員(1945-1947),冷戰時代開始他又被升任命為“蘇聯遠東軍隊統帥”下轄管三個防區(1947-1953);他訓練並補給軍事物資給北韓“朝鮮人民軍”與中國解放軍(1950-1953)對美軍作戰。
政治生涯
史達林任命他為“最高蘇維埃”(1946)成員之一,蘇共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1952);韓戰結束後,莫斯科解散“蘇聯遠東軍隊司令部”,但是馬利諾夫斯基仍繼續是這個防區裡的決策人員。
1953年史達林死去之後,赫魯雪夫成為蘇聯領導人,他迅速提拔馬利諾夫斯基,讓其成為蘇聯陸軍總司令並取代朱可夫成為蘇聯國防部常務副部長。他也被選為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正式委員,藉此確認了其在蘇聯權力中樞的地位。1957年10月,對朱可夫的政治野心愈發擔心的赫魯雪夫讓馬利諾夫斯基取代前者擔任國防部部長。馬利諾夫斯基在這個職位上工作到去世,獲得了很高的聲譽,被譽為最傑出的國防部長。
馬利諾夫斯基儘管是赫魯雪夫的私人朋友,但他卻在軍事事務上保留著自己的獨立的立場。他和其他幾位蘇聯軍方的高層確信未來的戰爭取決於運載核彈頭的飛彈。為此,他們主張主要的精力應該放在在發展飛彈武器並大量減少常規武器的投入。馬利諾夫斯基支持裁減戰略核彈頭,但是他認為核彈頭是阻止戰爭的有利的威懾而非戰爭的主要武器。發展了廣域軍事基礎的概念的他鮮明指出隨著戰爭本質的變化,決定性因素仍然是常規部隊現代軍事科學的技能與征服和控制敵方領土的能力。蘇聯軍事政策在那個時代在赫魯雪夫和馬林諾夫斯基斯基的觀點中折衷。馬利諾夫斯基在與美國的核對峙中將蘇聯軍隊建設成世界上全能最有力的武裝力量並讓常規武裝力量得以實現現代化。
赫魯雪夫挑釁美國的古巴飛彈危機,幾乎把世界帶到核子戰爭危險邊緣,他也因為意見相左開始疏離馬利諾夫斯基。危機過後,馬林諾夫茨基在軍方新聞媒體為軍隊公然要求赫魯雪夫在蘇聯戰略政策上,應該給軍方更多發言權並明確承諾資源上照護軍方;軍方對赫魯雪夫的不滿鼓舞了共產黨內反赫魯雪夫勢力,於1964年10月政變導致解除赫魯雪夫總書記權位;新蘇聯總書記承諾馬利諾夫斯基要求給予軍方更多發言權並尊重軍方專業戰略布置,特別是遵照馬利諾夫斯基“平衡發展核武與傳統武器作戰”的國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