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寇姓(司寇(姓氏))

司寇姓(姓氏)

司寇(姓氏)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司寇是源自於中國的一個複姓。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司寇氏發祥於春秋時期的衛國。周武王封蘇忿生為司寇官,其後子孫“以官命氏”而姓了司寇,稱司寇氏。司寇氏得姓至今已有兩千五百餘年的歷史。當時,他們在北方的河南、河北等地繁衍。故司寇氏後人奉蘇忿生為司寇姓的得姓始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司寇姓
  • 釋義:源自於中國的一個複姓
  • 拼音:sī kòu
  • 注音:ㄙㄎㄡˋ
  • 出處:《禮記》
基本介紹,姓氏源流,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源流四,得姓始祖,遷徙分布,歷史名人,司寇惠子,司寇布,司寇恂,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宗祠通用聯,四言通用聯,五言通用聯,七言通用聯,

基本介紹

司寇[司寇,讀音作sī kòu(ㄙㄎㄡˋ)]

姓氏源流

司寇(sī kòu)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己姓,出自西周時期顓頊後裔蘇國國君蘇忿生的官職,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顓頊帝的後裔古蘇國國君蘇忿生,助周伐商,因此在西周王朝建立後,出任周武王姬發屬下的大司寇,他輔佐周武王穩定國家秩序,保障社會治安,頗有政名。周武王再賜封其邑於蘇地家鄉十二邑(今河北臨漳一帶),復建有蘇國,都城於溫(今河北衡水景縣)。一直到戰國中期的周安王姬驕六年(公元前396年),蘇國被狄族擊破,末代君主蘇明自盡,族人分散逃往衛國,蘇國遂滅。在蘇忿生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寇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司氏、寇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己姓司寇氏、司氏、寇氏與姬姓司寇氏、司氏、寇氏同源不同宗,與己姓蘇氏等同宗同源。己姓司寇氏、司氏、寇氏族人應當自己予以甄別。司寇氏族人大多尊奉蘇忿生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司寇公孫蘭,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氏。衛國的司寇氏,最早應當出自衛康叔,他曾為周王室的大司寇,其子孫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稱司寇氏。但一般皆按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記載,認為衛國司寇氏出自衛靈公的後裔。春秋後期,衛國君主衛靈公姬元(公元前534~前493年在位)有個兒子叫公子郢(姬郢),生公孫蘭,後在衛國擔任司寇之職。公孫蘭的後代叫姬亥,他就以父親的官職稱謂為姓氏,稱司寇氏,因此史稱其為“司寇亥”,曾在戰國初期的周元王姬仁七年(衛出公姬輒後元八年,公元前469年)農曆5月與褚師一起發動了驅逐衛出公的運動,後來衛出公復國,剝奪了司寇亥的權利。在司寇亥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稱司寇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司氏、寇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例如秦朝末期的秦二世嬴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廢為衛角君姬角為庶人,強遷其家族於荒涼的上谷郡(今北京昌平),傳八代孫有一名人叫作司寇恂,後簡改為寇恂,是兩漢之際的著名風雲人物,東漢王朝的開國功勳,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該支姬姓司寇氏、司氏、寇氏與己姓司寇氏、司氏、寇氏同源不同宗,與姬姓衛氏等同宗同源。姬姓司寇氏、司氏、寇氏族人應當自己予以甄別。

源流三

源於夏、商掌管治安刑獄的官職,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近有學者說,“在商王朝和西周初年的銅器銘文和卜辭中均未見司寇之官名,因此司寇之官稱是西周以後的官位。”這是錯誤的。其實,據典籍《禮記》的記載,夏、商時期就已有司寇這一官職,職能相當於後來秦、漢、魏、晉時期的司隸校尉,宋、明、清時期的刑部尚書,今天的法務部部長,掌管建國之三典,輔佐君王全面處理法律、司法事務,具體管理司律、刑法、監獄、糾察、治安等,是直接掌有生殺大權的重臣。到了周王朝建立以後,改稱“司寇”為“秋官大司寇”,也就是秋官府司的最高行政長官,周武王姬發﹑周公姬旦時期,司寇已是王朝的重臣,被列為六卿之一。在周恭王姬繁麇(姬伊扈、姬扈,公元前974~前966年在位)﹑周懿王姬囏(公元前965~前954年在位)時期的銅器銘文中,已經記載了有關司寇的歷史。
在西周時期,周王室和魯﹑宋﹑晉﹑齊﹑鄭﹑衛﹑虞等諸侯國中,都置有司寇之官,其職責是驅捕盜賊和據法誅戮臣子等等。而在宋國﹑魯國中,司寇又分為大司寇和少司寇,這在典籍《周禮·秋官》中有記載,大司寇之副貳有小司寇兩人,此小司寇在宋﹑魯兩國稱之為“少司寇”,孔子就曾出任魯國司寇之職,後因與把持朝政的季氏不合而辭職。宋國的大司寇為六卿之一,而少司寇則為六卿以外之卿官,不過其地位也很高,但與《周禮》中記載的小司寇情況有所不同。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也多設立有司寇這一官位,職能不變,兼有對國內各封邑行政官吏的考核與任免之權力。另外,在各諸侯國中還有秩別較低的司寇,例如在史籍《左傳》中提到的鄭國野司寇,就是只負責在野鄙中掌管刑獄的官吏。與中原諸夏不同的是,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沒有“司寇”之官位,而稱相同職能的重臣為“司敗”。另外,在典籍《論語》中記載陳國也有司敗之官位,這是由於陳國緊臨楚國,且屢受楚國侵擾鉗制,故而其官制受楚之影響的結果。到了戰國時期,不少諸侯國中仍稱刑官為司寇,職位稍低於宰相(丞相),主掌一國之刑獄,和春秋時期的大司寇職能相近。不過,在趙國中稱其為“邦司寇”。而秦國、楚國、魏國則稱相應的刑官為士﹑理或尉。只有秦國在著名的《雲夢秦律》中將所有看管刑徒(囚犯)的小吏皆稱為“司寇”,以及後來的漢王朝強制將罪犯發配到邊遠地區去抵禦外寇,乾脆就稱刑徒為“司寇”,則是一種較為特殊的情形。
秦朝、兩漢朝、魏、晉諸朝時期,司寇一職稱“司隸校尉”,是負責監督京師和地方的監察官,職能與司寇相仿佛。在宋、明、清諸朝時期,人們也別稱刑部尚書為“大司寇”,稱其屬下輔官刑部侍郎為“少司寇”。
在歷朝歷代大大小小司寇們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寇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司氏、寇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其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源流四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大司寇子牛父,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氏。司寇牛父,本名子牛父,是春秋時期宋武公子司空(公元前765~前748年在位)的侄兒,其父就是宋武公的兄弟司徒皇父,哥哥是宋軍大將子谷甥。傳說,司寇牛父驍勇無比,精車戰,是宋武公執政時期的有力助手。從宋戴公在位期間起,北方遊牧部落長狄民族首領鄋瞞就經常發動入侵中原的戰爭,到了宋武公繼位之後,一反其父宋戴公的退讓妥協、以財求和的政策,堅決予以反擊。他派能征善戰的兄弟司徒皇父率軍抵禦,在著名的“長丘之戰”中(今河南封丘),司徒皇父率左軍,子谷甥率右軍,司寇牛父則以駟乘充中軍主力,與長狄於長丘展開激戰,宋軍一舉打敗長狄部落,並俘獲其部落首領之一的緣斯。但在戰鬥中,司徒皇父、公子谷甥、司寇牛父皆戰死。宋武公堅決發動的“長丘之戰”,為宋國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平穩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司寇牛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牛氏,亦有以先祖官職為姓氏者,稱司寇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司氏、寇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子姓司寇氏、司氏、寇氏與己姓和姬姓司寇氏、司氏、寇氏同源不同宗,與子姓牛氏等同宗同源。子姓司寇氏、司氏、寇氏族人應當自己予以甄別。

得姓始祖

蘇忿生、公孫蘭、司寇亥。所謂“司寇”,是掌管刑獄、糾察的官職。根據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記載,司寇氏是衛靈公子之子公子郢之後,郢之子孫擔任衛司寇,後以官為氏而得姓。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司寇氏發祥於春秋時期的衛國。周武王封蘇忿生為司寇官,其後子孫“以官命氏”而姓了司寇,稱司寇氏。司寇氏得姓至今已有兩千五百餘年的歷史。當時,他們在北方的河南、河北等地繁衍。故司寇氏後人奉蘇忿生為司寇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司寇複姓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四十一位,在複姓中排序為第三十三位。司寇氏與司空氏相似,剛出現時均指官職稱謂。在夏、商、周諸朝就有司寇一職,掌管治安、糾察、刑獄。周朝時期曾稱為秋官大司寇,此官職的稱謂也廣為流傳,在周朝被列為六卿之一。周武王建立周朝時,古蘇國國君曾任周朝司寇,他的子孫中就有了司寇氏。
司寇的另一支形成於魯國。西周王朝的許多王族和貴族大都在魯國,所以也有可能司寇姓那時已形成,例如司寇惠子就有可能是蘇忿生的後代。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約公元前五世紀)時,將頓丘郡改置徐母平昌郡,治所在頓丘。司寇氏族人早期主要活動於中原地區,一直到南北朝時期,皆在河南、河北等地繁衍,並在河南北部形成望族,以平昌郡為郡望。後來由於許多司寇氏複姓皆簡化為司氏或寇氏,使原本就不多的司寇氏祖人數更為稀少。
如今,司寇氏族人在北京上海遼寧河南等地均有少量分布。

歷史名人

司寇惠子

據《禮記》上說,司寇惠子是春秋時魯國有名的大夫。

司寇布

(生卒年待考),著名戰國時期周王室大夫。 他曾對周君說:“君使人告齊王,以周最不肯為太子也,臣為君不取也。函冶氏為齊太公買良劍,公不知善,歸其劍而責之金。越人請買之千金,折而不賣。將死,而屬其子曰:‘必無獨知。’今君之使最為太子,獨知之契也,天下未有信之者也。臣恐齊王之為君實立果而讓之於最,以嫁之齊也。君為多巧,最為多詐。君何不買信貨哉?奉養無有愛於最也,使天下見之。” 即告訴周君,即便要立周最為太子,也要故意裝出不願意的樣子。這就是“司寇布巧言諭周主”的由來。

司寇恂

(生卒年待考),後自簡為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今北京昌平)。著名東漢王朝開國將領,“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郡望堂號

郡望

頓丘郡:漢朝初期置頓丘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清豐西南一帶地區。頓丘郡始建於西晉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治所在頓丘(今河南清豐),下領四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清豐、濮陽、內黃、南樂、范縣等地。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曾廢黜。唐朝至五代十國時期,曾以頓丘為澶州治所。
平昌郡:即頓邱郡。據《宋書·州郡志》的記載:“頓邱,二漢屬東郡,魏屬陽平,晉武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分淮陽置頓邱郡,縣屬焉。”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清豐縣。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國(公元五世紀),將頓邱郡改成徐州平昌郡,治所仍在頓邱,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地區。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定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堂號

頓丘堂:以望立堂,亦稱澶州堂。
平昌堂:以望立堂,實同頓丘堂。
馮詡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衛君胤裔;
魯國大夫。
——佚名撰司寇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衛靈公的後代以司寇官名為姓。下聯典指魯國有大夫名司寇惠子。

五言通用聯

惠澤傳播遠;
子孫連綿長。
——佚名撰司寇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司寇名人司寇惠子名字中“惠子”二字的嵌字聯。

七言通用聯

職官啟姓由來早;
政名輝赫流傳長。
——佚名撰司寇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司寇姓的得姓源流(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介紹)。
元朝御史原共祖;
宋代大臣乃同宗。
全聯典指元朝御史司癢、宋朝大臣寇準二人的祖先,均源自司寇複姓(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3、……》介紹)。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