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諸侯年表

十二諸侯年表

《十二諸侯年表》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於《史記》中。《史記》卷十四為《十二諸侯年表》,這是記錄約春秋時期周、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吳十四國歷史大事件的年表。為何除了周王室外還多出一路諸侯,眾說不一,主要有殊魯說、殊秦說、殊吳說三種說法。具體年代起於周共和元年(前841年)—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上承《三代世表》,下啟《六國年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十二諸侯年表
  • 作品別名: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 創作年代:西漢
  • 作品出處:《史記》卷十四
  • 文學體裁:表
  • 作者:司馬遷
作品原文,表序,表文一,三家注,序文,表一,年表序譯文,排列順序,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表序

十二諸侯年表
太史公讀春秋歷譜諜,(1)至周厲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曰:鳴呼,師摯見之矣!(2)紂為象箸(3)而箕子唏。(4)周道缺,詩人本之衽席,關雎作。仁義陵遲,鹿鳴刺焉。及至厲王,以惡聞其過,(5)公卿懼誅而禍作,厲王遂奔於彘,(6)亂自京師始,而共和行政焉。是後或力政,彊乘弱,興師不請天子。然挾王室之義,(7)以討伐為會盟主,政由五伯,(8)諸侯恣行,(9)淫侈不軌,賊臣篡子滋起矣。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晉阻三河,齊負東海,楚介江淮,(10)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興,更為伯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是以孔子明王道,乾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11)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12)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鐸椒為楚威王傳,為王不能盡觀春秋,採取成敗,卒四十章,為鐸氏微。(13)趙孝成王時,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觀近勢,亦著八篇,為虞氏春秋。(14)呂不韋者,秦莊襄王相,亦上觀尚古,刪拾春秋,集六國時事,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為呂氏春秋。及如荀卿、孟子、公孫固、韓非(15)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書,不同勝紀。漢相張蒼歷譜五德,(16)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義,頗著文焉。(17)
太史公曰:儒者斷其義,馳說者騁其辭,不務綜其終始;歷人取其年月,數家(18)隆於神運,(19)譜諜獨記世謚,其辭略,欲一觀(20)諸要難。(21)於是譜十二諸侯,自共和訖孔子,表見春秋、國語學者所譏盛衰大指著於篇,為成學治古文者(22)要刪焉。

表文一

公元前
841
庚申
共和元年 (1)
真公濞 (2)
武工壽 (3)
靖侯宜臼 (4)
秦仲
(5)
熊勇
(6)
厘公
(7)
厘侯
(8)
幽公寧
(9)
武侯
(10)
夷伯
(11)
惠侯
(12)
厲王子居召公宮,是為宣王。王少,大臣
十五年,一雲十四年
十年
十八年
四年
七年
十八年
十四年
十四年
二十三年
二十四年
二十四年
840
十六
十一
晉厘侯司徒元年
十九
十五
十五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五
839
十七
十二
二十
十六
十六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六
838
十八
十三
二十一
十七
十七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七
837
甲子
十九
十四
楚熊嚴元年
二十二
十八
十八
蔡夷侯元年
二十八
二十八
836
二十
十五
二十三
十九
十九
二十九
二十九
835
二十一
十六
二十四
二十
二十
三十
三十
834
二十二
十七
十一
二十五
二十一
二十一
曹幽伯彊元年
三十一
833
二十三
十八
十二
二十六
二十二
二十二
三十二
832
二十四
十九
十三
二十七
二十三
二十三
三十三
831
十一
二十五
二十
十四
二十八
二十四
陳厘公孝元年
三十四
830
十二
二十六
二十一
十一
十五
宋惠公□元年
(13)
二十五
三十五
829
十三
二十七
二十二
十二
十六
二十六
三十六
828
十四
宣王即位,共和罷。 (14)
二十八
二十三
十三
十七
二十七
三十七
827
甲戌
宣王元年
二十九
二十四
十四
十八
楚熊霜元年
二十八
十一
三十八
826
三十
二十五
十五
十九
二十九
十二
燕厘侯莊 (15)元年
825
魯武公敖元年
二十六
十六
二十
三十
十三
曹戴伯鮮元年
824
齊厲公無忌元年
十七
二十一
三十一
十四
823
十八
二十二
三十二
十五
822
晉獻侯籍元年
二十三
三十三
十六
821
秦莊公其 (16)元年
楚熊徇元年
三十四
十一
十七
820
十一
三十五
十二
十八
819
十二
三十六
十三
十九
818
十三
三十七
十四
二十
817
十一
十四
三十八
十五
二十一
816
十二
十五
三十九
十六
二十二
十一
815
十三
魯懿公戲元年
齊文公赤元年
十六
四十
十七
二十三
十一
十二
814
十四
十七
四十一
十八
二十四
十二
十三
813
十五
十八
四十二
十九
二十五
十三
十四
812
十六
十一
十九
衛武公和元年
二十
二十六
十四
十五
811
十七
穆侯弗生 (17)元年
十一
十一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七
十五
十六
810
十八
十二
十二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八
十六
十七
809
十九
十三
十三
二十二
二十三
蔡厘侯所事 (18)元年
十七
十八
808
二十

取齊女為夫人
十四
十四
二十三
二十四
十八
十九
807
二十一
十五
十五
二十四
二十五
十九
二十
806
二十二
魯孝公稱元年,伯御立為君,稱為諸公子云。伯御,武公孫。
十六
十六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
二十一

三家注

序文

索隱案:篇言十二,實敘十三者,賤夷狄不數吳,又霸在後故也。不數而敘之者,闔閭霸盟上國故也。
1.索隱案:劉杳雲“三代系表旁行邪上,其放周譜。譜起周代。藝文志有古帝王譜。又自古為春秋學者,有年曆、譜諜之說,故杜元凱作春秋長曆及公子譜。蓋因於舊說,故太史公得讀焉”也。
2.集解鄭玄曰:“師摯,太師之名。周道衰微,鄭衛之音作,正樂廢而失節,魯太師摯識關雎之聲,首理其亂也。”
3.索隱鄒氏及劉氏皆音直慮反,即箸也。今案:箕子云“為象箸者必為玉桮”,則箸者是樽也,音治略反。
4.索隱唏,嗚嘆聲,音許既反。又音希,希亦聲餘,故記曰“夫子曰嘻其甚也”,亦餼音也。
5.索隱惡,烏故反。過,古臥反。故國語云“厲王止謗,道路以目”是也。
6.索隱彘,地名,在河東,後為永安縣也。
7.索隱挾音協也。
8.索隱伯音霸。五霸者,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也。
9.索隱下孟反。
10.索隱介音界,言楚以江淮為界。一雲介者夾也。
11.索隱文去重。去,羌呂反。重,逐龍反。言約史記脩春秋,去其重文也。
12.索隱傳音逐宣反。
13.索隱鐸椒所撰。名鐸氏微者,春秋有微婉之詞故也。
14.正義案:其文八篇,藝文志雲十五篇,虞卿撰。
15.索隱荀況、孟軻、韓非皆著書,自稱“子”。宋有公孫固,無所述。此固,齊人韓固,傳詩者。
16.索隱案:張蒼著終始五德傳也。
17.索隱作春秋繁露是。
18.索隱上音疏具反,謂陰陽術數之家也。
19.集解徐廣曰:“一作‘通’也。”
20.索隱壹觀。音官。
21.索隱下奴丹反。
22.集解徐廣曰:“一雲‘治國聞者’也。”

表一

  1. 隱為成學治文者要刪焉。言表見春秋國語,本為成學之人慾覽其要,故刪為此篇焉.
  2. 索隱系本作為“慎公摯。 ”鄒誕本作“慎公□”,真公,伯禽之玄孫。
  3. 索隱太公五代孫,獻公子也。宋衷曰“武公十年,宣王大臣共行政,號曰共和,十四年,宣王即位。”
  4. 索隱唐叔五代孫,厲侯之子也。宋衷曰:“唐叔巳下五代無年紀。”
  5. 索隱非子曾孫,公伯之子。宣王命為大夫,誅西戎也。
  6. 索隱楚,羋姓,粥熊之後,因氏熊。熊勇,熊延之子,熊繹十一代孫。
  7. 索隱微仲六代孫,厲公之子也。
  8. 索隱唐叔七代孫,頃侯之子。頃侯賂周,始命為侯。
  9. 索隱胡公五代孫。
  10. 索隱蔡仲五代孫也。
  11. 索隱名喜,振鐸六代孫也。
  12. 索隱召公奭九世孫也。立三十八年。
  13. 索隱□音閒。又音下板反。
  14. 索隱二相還政,宣王稱元年也。
  15. 索隱徐廣雲一無此“莊” 字。案:燕失年紀及名,此言“莊”者,衍字也。
  16. 索隱其,名也。案:秦之先公並不記名,恐其非名。
  17. 索隱晉穆公生。案:系家名費生,或作為“沸生”。系本名弗生,則生是穆公名。
  18. 索隱蔡厘侯所,案:系家厘侯名所事。

年表序譯文

太史公讀《春秋歷譜牒》這些古籍的時候,每每讀到周厲王時,都合書感嘆萬分說:“哎,周朝至厲王衰敗,師摯早有預見,但還是無能為力,商紂王用象牙做筷子的時候箕子也同樣嘆息。”周道頹廢,詩人(孔子)作《關雎》以男女情愛昭示仁義道德,但是還是被貪婪和虛妄侵蝕。詩人作《鹿鳴》譏刺。厲王是最不喜歡別人說他的過失的人,三公九卿懼怕誅滅而作禍生亂。厲王只好出京師逃到彘(zhi)這個地方避禍,禍亂從京師爆發,京師就由周公和召公聯合執政(年號共和)。這以後各諸侯以強凌弱;相互殺伐;動用軍隊根本就不用請示天子。挾持王室征討攻伐(挾天子以令諸侯)更有充當諸侯盟主者,政令均出自五霸(一、齊楚晉吳越,二、齊楚晉秦宋)諸侯橫行霸道,驕奢淫慾,行為不軌,置法度而不顧;亂臣賊子層出不窮。齊、晉、秦、楚在周建立的時候均是微不足道的小諸侯,封邑大者方圓百餘里,小者方圓五十里。而晉依仗三河之險;齊背靠東海;楚盤踞長江淮河之間;秦擁雍州險要。他們在周的四方興起,充當各方霸主。當初文王、武王褒封的大諸侯懾於他們的武力而從服於他們,所以孔子彰顯王道,遊說於七十餘諸侯國君,卻沒有一個聽他的主張。於是孔子西行到周王室之地考察,討論史籍記載和以前的舊聞,然後回到魯國編撰《春秋》。上至魯隱公,下至魯哀公獵獲麒麟的年份。簡約文字,精煉語句;刪除繁冗以定修史的意義和理法,以至王道齊備,人事周全。他有七十多個高徒憑口述而領會《春秋》要義,因為《春秋》禮有譏諷;譴責;抑揚;褒獎;忌諱之言語而不便於書寫示眾。魯國君子左丘明害怕眾弟子各持己見,各以所解,以至尚失孔子本意所以依照孔子《春秋》論述詳盡真實的記錄成書,編撰成《左氏春秋》。鐸椒任楚威王太傅,由於楚王不能全面理解《春秋》要義,他便抄摘其中關於國家興衰成敗的地方輯合成四十章名為《鐸氏微》。趙孝成王時候,虞卿上采《春秋》,下看近代各國形勢也編輯成八篇,是為《虞氏春秋》。呂不韋是秦莊襄王的相國,也上看前代古史,刪減補合《春秋》匯集當時六國局勢,編成八覽六論、十二紀而成《呂氏春秋》。至於荀卿孟子公孫固韓非等人往往抄摘《春秋》言論著書立說,這樣的人事很多就不一一列舉,漢代丞相張蒼根據《春秋》編制曆法。上大夫董仲舒推論《春秋》著作了不少文章。

排列順序

十四國的排列順序為:周、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吳,這個排列順序大致可以概括為“有功論功,無功論爵”。
這十四國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周、魯,因為司馬遷將他們視為諸侯之主,周是王室,本就是諸侯之主,而魯,結合序文,很可能是尊孔子的《春秋》而排,否則無法解釋魯為何排在第二位。
第二部分為齊、晉、秦、楚,這是春秋四大國,對天下格局產生重大影響的國家,都先後稱霸過,故將此四國列於僅次周、魯之後,按其稱霸的先後順序,排定了齊晉、秦、楚的位置。
第三部分為宋、衛、陳、蔡、曹、鄭、燕、吳,這八國較弱,且都未稱霸,鄭、吳雖為小霸,但不足以以此列其他諸侯之前,故八國按照爵位來排:宋爵位最大,為公爵,排在第一;衛、陳、蔡、曹為侯爵,次於宋;鄭、燕為伯爵,再次之;吳為子爵,爵位最低,列於表末。

作者簡介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或前135年—?),夏陽(在今陝西韓城西南)人。出身史學世家,父親司馬談官至太史令。司馬遷十歲時隨父到長安,先後求學於董仲舒和孔安國門下。二十歲開始遊歷名山大川,所到之處均考察風俗,採集史跡傳說。繼承父親太史令的職位後,司馬遷得以飽覽朝廷藏書,又隨漢武帝到各地巡遊,增長了見識;他同時開始著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親寫一部“名主賢君、忠臣死義之事”的通史的遺願。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征匈奴時因友軍接應不力身陷重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司馬遷因上疏為李陵辯護觸怒武帝,被處以宮刑。受此大辱,司馬遷憤不欲生,但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決心“隱忍苟活”。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完成了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名著《史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