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存中(楊沂中)

楊存中

楊沂中一般指本詞條

楊存中(1102年-1166年),本名楊沂中,字正甫。代州崞縣(今山西原平)人。南宋初年名將。

楊存中身材魁梧,性情沉鷙。少時機敏多力,嫻習兵法,善於騎射。北宋末年,楊存中應募從軍擊賊,後成為張俊部將。紹興二年(1132年),升任神武中軍統制,開始掌管宿衛親兵。其後於藕塘大破劉猊,名震北方。柘皋之戰時,以長斧士大敗金軍“拐子馬”。紹興二十年(1150年),封恭國公。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罷為太傅、醴泉觀使,進封同安郡王。金帝完顏亮南侵時,楊存中反對議和,並督軍防守。乾道二年(1166年),楊存中去世,年六十五。追封和王,諡號“武恭”。

楊存中馭軍寬而有紀,樣貌威嚴卻善於逢迎。出入宿衛四十年,少有過失,受兩朝寵眷,宋孝宗常稱他為“郡王”而不稱其名。

基本介紹

  • 本名:楊存中
  • 別稱:楊沂中、楊和王、楊武恭、楊太尉
  • 字號:字正甫
  • 所處時代宋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代州崞縣
  • 出生時間:1102年
  • 去世時間:1166年
  • 主要成就:出入宿衛四十年,掌理殿前司二十五年,藕塘敗劉猊柘皋兀朮
  • 官職:昭慶軍節度使、太師
  • 爵位:恭國公→同安郡王→和王(贈)
  • 諡號:武恭
人物生平,習兵善射,勤王破賊,統掌神武,名震北方,出師無功,濠梁戰敗,封爵罷職,反對議和,班師去世,人物評價,總評,歷代評價,軼事典故,親屬成員,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習兵善射

楊沂中後改名楊存中)出身將門,他的祖父楊宗閔,曾任永興軍路總管,與唐重一同守衛永興,金軍攻陷城池,迎敵戰死;父親楊震,曾任知麟州建寧寨,在抵禦金軍時戰死。
楊沂中(楊存中)畫像楊沂中(楊存中)畫像
楊沂中身材魁梧,性情沉鷙,少時機敏,背書數百言,力氣超人。慨然對人說:“大丈夫應當用武功博取富貴,怎能俯首貼耳成為腐儒呢!”於是學習孫武吳起兵法,還擅長騎射。
宋徽宗宣和(1119年-1125年)末年,山東、河北地區群盜四起,楊沂中應募從軍擊賊,積功至忠翊郎。

勤王破賊

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第二次圍攻汴京,各道軍隊勤王,楊沂中與張俊田師中隨信德府守將梁揚祖率萬兵入援,後來成為張俊部屬。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向張俊詢問將領,張俊以楊沂中答對。高宗召見楊沂中,賜給袍帶。當時元帥府正值草創之時,楊沂中晝夜護衛高宗寢帳,沒有片刻離開旁邊。高宗知道他忠誠謹慎,親近信任他。一股勢力強大的盜賊李昱占據任城,官軍久攻不下,楊沂中率領數名騎兵沖入賊陣,擊殺數百人。高宗登高望見,楊沂中甲冑全部變成紅色,以為他受了重傷。召他前來觀看,原來都是賊血污染,激勵他,賜他飲酒,說:“飲此血酒。”楊沂中請求再往,高宗阻止他。楊沂中說:“這些盜賊已經破膽,就要被擒拿了。”於是大破盜賊,收復任城,遷任閣門祗候。
建炎二年(1128年),楊沂中在嘉興征討賊寇徐明,率先登上城牆。主將準備屠城,楊沂中極力勸阻他,殺掉罪魁禍首而已,嘉興賴以保全。遷任榮州刺史。高宗渡過長江,楊存中率勝捷軍隨從張俊守衛吳門;苗、劉叛變時,又隨從張俊前往解救危難。遷貴州團練使,不久任御前右軍統領。金軍攻明州,又隨從張俊與田師中、趙密一起殊死搏鬥,擊敗金軍。因立下大功,遷任文州防禦使、御前中軍統制。
紹興元年(1131年),楊沂中隨從張俊討伐李成。從將計議,大多主張分道前進,楊沂中說:“敵勢如此,分兵力量就會削弱,加上諸將職位相同,沒有招討使督促,必然不能互相協同。”張俊採納了他的意見。整軍到豫章,楊沂中率兵數千人,首先在玉隆觀擊敗敵眾,追到筠州。敵人驍將率眾十萬前來支援,夾河而陣。楊沂中對張俊說:“敵眾我寡,攻擊敵人應使用奇兵,願意率騎隸屬,公以步兵居前。”張俊聽從了他的意見。楊沂中夜裡銜枚渡筠河,出西山,急馳而下攻擊敵人,張俊以步兵夾攻,俘敵八千人。眾將夜見楊沂中說:“戰鬥沒有停止,降卒太多,突然發生叛亂,怎么辦?非將他們全部殲滅不可。”楊沂中說:“我不忍殺死投降的敵人。”眾將轉告張俊,竟然在夜晚全部坑殺俘虜。乘勝追到九江,李成於是逃走。遷任宣州觀察使。

統掌神武

紹興二年(1132年)春,楊沂中進任神武中軍統制,宰相呂頤浩從袖中拿出敕令交給他。張俊奏請將楊沂中留在軍中,高宗說:“宿衛部隊缺乏將帥,我所挑選的,不能改變。”楊沂中也堅決推辭,並且說:“神武諸將如韓世忠、張俊,皆貴擁旄鉞,名望至重,像我這樣微不足道的人,一旦地位與他們相抗衡,實在難以自安。”高宗不答應,派宦官宣押,楊沂中才就職視事。兼提舉宿衛親兵。當時中軍士卒不滿五千人,疲弱老病的占一半。楊沂中請求將神武士卒借調到其他部隊的撥回軍中,從此軍政漸漸得到治理。
紹興三年(1133年),嚴州妖賊繆羅占據白馬源,殺死官員,楊沂中率兵討平。除帶御器械,加保信軍承宣使,權發遣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

名震北方

紹興六年(1136年),楊沂中任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密州觀察使。原先,張浚視察軍隊,謀畫渡過淮河攻打偽齊皇帝劉豫,倚靠韓世忠部實行。韓世忠包圍淮陽,通過張浚請求張俊部將趙密出兵協助,張俊拒絕了他的要求。宰相趙鼎對張浚說:“韓世忠所要求的是趙密,楊沂中的武勇,不差於趙密,何不令楊沂中協助他。”張浚向朝廷請示,因此才有這一命令。於是楊沂中率領八隊一萬人,奔赴督府協助韓世忠。
十月,楊沂中在藕塘同劉猊展開激戰,大敗劉猊。劉猊當初南侵之時,淮西宣撫使劉光世打算放棄廬州,退保太平。敵眾十萬已到達濠州壽州之間,張浚命令張俊抵禦,派楊沂中前往泗州同張俊會合。等到了泗州,劉光世已經放棄廬州而去。張浚派人勸告他說:“一人渡江南下,便立即斬首示眾。”劉光世迫不得已返回廬州駐兵,與楊沂中相互應援。敵人先進犯定遠縣,楊沂中率兵二千在趙家坊襲擊打敗敵人。不久與劉猊兵在藕塘相遇,敵軍據山列陣,矢如雨下。楊沂中急忙出擊,並派統制吳錫率勁騎五千突入敵陣。敵陣混亂,楊沂中鼓動大軍乘勝出擊,自率精兵衝擊敵軍中部,高聲呼叫:“擊破敵人了!”敵眾驚慌失措目瞪口呆。前軍統制張宗顏從泗州趕來,從敵背後出擊,敵人大敗。劉猊用頭撞謀士李愕說:“剛才看見一位長滿鬍子的將軍,銳不可當,果然是楊殿前(楊沂中)。”急忙率數騎逃走。餘眾萬人僵立失措,楊沂中躍馬呵斥他們,都恐怖而降。當時劉麟在順昌,孔彥舟剛圍攻光州,聽說這一訊息後都拔營逃走,北方大震。此戰宋軍共繳獲舟船數百艘,車數千輛。
捷報傳來,高宗派宦官賜賞慰問,對宰相說:“你們現在才知道我所任得人吧。”任命楊沂中為保成軍節度使、殿前都虞候,不久兼領馬步軍帥。楊沂中上奏:“祖宗時設定三衙,鼎立相制,現在我一人獨攬,不符合舊例。”高宗沒有答應。

出師無功

紹興七年(1137年),楊沂中任淮南西路制置使(淮西制置使),朝廷準備讓他撫定酈瓊各軍,後來沒有成行。紹興九年(1139年),遷任殿前副都指揮使。
紹興十年(1140年),金國背叛盟約攻取河南,朝廷命令楊沂中任淮北宣撫副使,率兵到宿州,以步兵退屯於泗州。金國派人送假情報說敵騎數百屯於柳子鎮。楊沂中打算前往攻擊,有人認為不可,他不聽。留王滋、蕭保率一千騎兵守衛宿州,自率五百騎夜襲柳子鎮,黎明時,沒有見到敵人而回。金軍以精兵埋伏在楊沂中歸路上,楊沂中知道這一情況,於是橫衝潰散。參議官曹勛不知道其是死是活,上報朝廷,朝廷震恐,於是下令暫且退保泗州。不久楊沂中從壽春渡過淮河回到泗州,人心才安定下來。冬天,率兵返回行在。

濠梁戰敗

紹興十一年(1141年),金將完顏宗弼恥於順昌之敗,又謀南侵。朝廷詔令各地大軍集結於淮西以等待敵人。於是楊沂中率領殿前司兵三萬人戍守淮河,同金軍在柘皋展開激戰,擊敗金軍。當時張俊任宣撫使,楊沂中任副使,劉錡任判官,王德任都統制,田師中、張子蓋任統制官。金軍以拐子馬在兩翼掩護前進,楊沂中說:“敵軍依仗弓矢,我有辦法對付它。”讓萬人手持長斧,如城牆而進,各軍鼓譟奮擊,金軍大敗,退屯紫金山,此戰,損失將士九百人,金軍死傷數以萬計,而濠州之圍依然未解。
張俊同楊沂中、劉錡先計議班師。恰逢有人告知前往濠州的道路已經暢通,張俊對劉錡說:“我打算與楊存中駐兵淮上,安撫濠梁的民眾,取宣化後回到金陵,楊存中則渡過瓜洲返回臨安。”次日,張俊命令兩人行動。間諜報告金軍急攻濠州,張俊倉忙退回,邀劉錡在黃連埠會合,距離濠州六十里,聽說濠州城已經失陷,召見楊沂中、劉錡商議。劉錡對楊存中說:“對此應怎么辦?”楊沂中說:“不過一戰,你和張太尉在後,我應居前攻敵。”劉錡說:“本來是救援濠州,濠州既已失陷,進無所依,士兵盼望回去,士氣已經低落,同敵交戰是危險之道。不如退兵占據險要之處,等敵軍離去,再商計對策。”眾將都說:“好。”於是三人鼎足立營,派人偵察敵情,報告說:“敵軍已經離去了。”張俊為了自己獨立戰功,叫劉錡不要前去,而命令楊沂中與王德到達濠州。陣勢排列未定,城中煙火升起,金軍埋伏的騎兵一萬多人分兩翼而出。楊沂中回首對王德說:“怎么辦?”王德回答:“我是小將,怎么敢參預表達意見?”楊沂中用鞭指揮軍隊說:“那么回去。”各軍以為命令他們逃走,於是散亂南逃,再無行列紀律,金軍趁機追殺。過了一天,韓世忠率領大軍來到,但已經來不及了。楊沂中於是從宣化渡江回到行在。加檢校少保、開府儀同三司兼領殿前都指揮使,大概是獎賞柘皋戰勝之功勞,而免去濠梁戰敗的過錯。

封爵罷職

紹興十二年(1142年),經高宗賜名,楊沂中改名為楊存中宋徽宗棺槨下葬永固陵,命令楊存中都護。事畢後,拜少傅,以保傅管軍,自楊存中開始。
紹興十四年(1144年),楊存中請求到太學拜謁先聖,高宗說:“學校既興,武將也應知崇尚,如漢朝羽林士都精通《孝經》,更何況其他呢?”
紹興二十年(1150年),楊存中被封為恭國公。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拜為少師,地位視同樞密使。楊存中由於凡是軍事重地都有統制官,唯獨荊、襄地區沒有,請示朝廷,於是才在荊南、襄陽設諸統制。
楊存中在殿中共二十五年,權力恩寵日盛,太常寺主簿李浩、敕令所刪定官陸游、司封員外郎王十朋、殿中侍御史陳俊卿相繼諫言。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楊存中被罷為太傅、醴泉觀使,進封同安郡王,賜玉帶,朔望時入朝。

反對議和

當時金主完顏亮有南侵的意圖,楊存中進呈備敵十策。步軍司統帥趙密暗中謀劃奪取楊存中兵權,因此指責楊存中是喜功生事。楊存中聽說後,上奏請求免職,趙密最終取代了他。不久,邊防風聲日益緊急,九月,詔令楊存中任御營宿衛使。劉汜在瓜洲戰敗,朝廷命令楊存中前往京口,作為守江之計。虞允文從採石來同他會合,楊存中同他齊心協力抗拒敵人,金軍沒能渡江。完顏亮死後,楊存中同虞允文乘輕舟渡江觀察敵情。當金人請求和解時,楊存中上奏等到彼得新主之命,不要急忙答應。
高宗到建康,詔令楊存中護衛,並對宰相說:“楊存中唯命是從,忠貞不二,是我的郭子儀。”金朝使節又來請和,楊存中請求在江口把他拘留,移書審問,如能歸還我的民眾、交歸舊土、減少歲幣,恢復原白溝疆界,雙方結為兄弟之好,像這樣才能同金和議;否則,請求斬殺使者,急圖恢復。恰逢高宗回駕,任命楊存中為江淮、荊襄路宣撫使,但遭到文臣反對,這一任命於是作罷。不久,楊存中依舊奉祠。
隆興元年(1163年),官軍在符離潰敗,朝廷又任命楊存中為御營使。隆興二年(1164年),金軍再次入關,朝議割讓四川的和尚原給金國。楊存中入對說:“和尚原,是隴右藩籬要害之地。敵人得到它,就可以睥睨漢川;我們得到它,就能夠下兵秦雍。以前議論給予金國,吳璘力爭不從。如今吳璘在遠方,來不及知道。我如不說,不僅有負陛下,也有愧於吳璘。近來,王師盡出精銳而後才得到這塊地方,希望不要放棄。”
不久,金軍又攻淮甸,詔令楊存中同都督江、淮事。湯思退被罷免後,升任都督,楊存中入宮辭謝,孝宗賜座,並賜給玉鞍勒。當時諸軍各自守衛自己轄區,不能互相協同,楊存中召集諸將進行協調,於是才互相應援。孝宗親自寫信賜他說:“諸將協同和睦,互相策應,是你的功勞。”恰逢金軍已深入南下,朝廷計議準備捨棄淮河保衛長江,楊存中堅持不可,才作罷。金軍在揚州,有人勸楊存中派兵攻打。楊存中不敢渡江,只是臨江固壘以防敵軍。金軍不久請求恢復和好。

班師去世

乾道元年(1165年),楊存中班師,朝廷加他為昭慶軍節度使,再次奉祠。當時興起屯田,楊存中將自己在楚州的私田三萬九千畝獻出。
乾道二年(1166年),楊存中去世,時年六十五歲。以太師身份致仕,被追封為和王,諡號“武恭”。高宗追念舊臣,為他流淚,贈錢十萬。
乾道八年(1172年)八月一日,孝宗親題楊存中神道碑額為“安民定功翊運忠德之碑”。
高宗依靠諸將,對楊存中眷顧尤其深厚,曾經說:“我對楊存中,撫綏勝過對我的子弟。”濠、廬之戰,親筆告誡他說:“如不前進,當以軍法論處。”趙密代替他統帥殿前司,高宗就例舉唐朝宰相崔佑甫奪取宦官王駕鶴神策軍兵權之事,以事先警戒大臣。等到此事安定後,高宗又說:“楊存中被罷免,我三天晚上睡不安寢。”

人物評價

總評

楊存中天資忠孝勇敢,歷經大小二百餘戰,身受創傷五十餘處。出入宿衛四十年,過錯最少。宋孝宗因為他是高宗舊臣,對他尤其禮遇,常常稱其為郡王而不直呼他的名字。
楊存中馭軍寬而有紀,選用人才專以才能勇敢為標準,不私用部曲故舊。李顯忠曾因罪過被貶斥,楊存中奏請任他為統制官。後來,李顯忠終成名將。楊存中曾經因為克敵弓雖強勁但難以蹶張,於是創製馬皇弩,制工精巧,易發射遠,人人佩服其精妙。

歷代評價

陳公輔:臣聞濠梁之急,浚遣楊沂中來援,遂破賊兵,此功固不可掩。劉光世不守廬州,而濠梁戍兵輒便抽回,如渦口要地,更無人防守。若非沂中兵至淮西,焉可保哉?(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引
趙構:楊存中唯命東西,忠無與二,朕之郭子儀也。(宋史》引
敬嗣暉:我聞接納叛亡,盜買鞍馬,皆爾國楊太尉所為,常因俘獲問知,其人無能為者也。(續資治通鑑》引
脫脫:①楊存中出入淮甸,無大勝負,典兵最久,貴寵獨隆,然頗能知幾,不阽禍敗,其亦有天幸者歟?(宋史)②存中魁梧沈鷙,少警敏,誦書數百言,力能絕人。(宋史)③學孫、吳法,善射騎。(宋史
黃道周:楊子存中,天生勇悍。寢幄扈從,適逢賊亂。數騎衝鋒,殺人無算。遍體鮮紅,疑傷茜染。及解甲看,皆賊血濺。因賜醇醪,酌此血漢。既征李成,彼眾萬萬。若不出奇,難破一旦。願請奇兵,馳擊其暗。果俘八千,余俱遁竄。劉猊據山,矢如雨散。存中一呼,神失魂斷。驚髯將軍,銳不可犯。帝喜得人,忠日可貫。惟命東西,子儀之伴。濠雖敗歸,柘功足按。君念及臣,庶幾無憾。(廣名將傳

軼事典故

楊存中的祖父楊宗閔、父親楊震和母親都死於國難,楊存中顯貴之後,請示朝廷,分別賜祖父、父親諡號為“忠介”、“忠毅”,分賜廟額為“顯忠”、“報忠”。他又請求設定家廟、祭器,朝廷打破舊制,允許他祭祀五代。祖母劉氏流落川、隴,楊存中日夜祈禱尋訪,間關阻隔數千里,終於將其迎回。
楊存中曾經在鳳山營造居處,十年而成,極盡山川之優美,後來獻給朝廷,另外修建居室。又在湖山之間修葺亭園,宋高宗為他題寫“水月”兩字。所居之地建閣收藏高宗御書,乾道元年(1165年)二月三日,宋孝宗親題“閣榜”為“風雲慶會之閣”。據《宋會要輯稿》載,楊存中還曾被賜“安民定功佐運興德”的閣名。

親屬成員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
祖父
楊宗閔
曾任永興軍路總管,後戰死。追謚“忠介”。
祖母
劉氏
流落蜀、隴之間,後被楊存中迎回江南。
父親
楊震
曾知麟州建寧寨,後戰死。追謚“忠毅”。
子輩
兒子
楊偰
官至工部侍郎
官至簽書樞密院事、昭慶軍節度使。
表格參考資料:

史料記載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