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州(古代州名)

相州(古代州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相州,古代州名。北魏置,北魏天興四年(401年)以鄴行台所轄六郡(魏郡、陽平、廣平、汲郡、頓丘、清河)改設為相州,位於河南北部安陽市一帶和河北省臨漳縣。

州治在安陽(今河南省安陽市)。 永熙三年(534年)冬十月,高歡立清河王子善(時年11歲)為帝,改元天平,從洛陽遷都於鄴,改相州為司州武定八年(550年)七月,高洋(歡次子)滅東魏,改國號為齊,仍都鄴城,司州為都畿。 承光元年(577年)正月,周軍破鄴滅齊。周以司州為相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相州
  • 行政區類別:州
  • 政府駐地安陽(今河南省安陽市
  • 地理位置:河南北部安陽市,河北省臨漳縣
歷史沿革,文獻記載,人口數目,

歷史沿革

古鄴城初建於春秋時期,相傳為齊桓公所築。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封鄴,把鄴城當作魏國的陪都,任命西門豹為鄴縣令。此後的西漢和東漢初年,鄴城是魏郡首府。從東漢末年起,歷經兩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先後有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6個政權在這裡建都,達126年,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富庶繁盛的大都市之一,有“六朝故都”之稱。
北魏分冀州置相州,治鄴。北魏天興四年(401年)夏四月,北魏撤銷鄴行台,以所轄6郡(魏郡、陽平、廣平、汲郡頓丘清河)改設相州(取商代第十二代帝王河亶甲居相之義為州名,是為相州名稱之始),治所仍在鄴城孝武帝元脩永熙三年(534年)冬十月,高歡至洛陽,因孝武帝西去長安(稱西魏),遂立清河王亶世子善見為帝(即孝靜帝),改元天平。高歡以洛陽久經戰亂,決議遷都於鄴,改相州為司州,史稱東魏,都鄴16年。武定八年(550年)七月,高洋(高歡次子)篡魏,改國號為齊,仍都鄴城(今臨漳縣鄴南城)。北齊承光元年(577年)正月,北周軍隊破鄴滅齊,北周以鄴為相州。北周末,楊堅毀鄴城,遷州治於安陽。
隋朝以後的相州治所安陽(即新鄴城,在今河南省安陽市區西郊)。
東魏天平初年(534年),把安陽縣劃入鄴縣,自此安陽縣併入鄴縣直到590年共56年時間。北周滅北齊攻克鄴都後,周武帝驚服於鄴都的建制的壯麗,為崇尚節儉,下令拆毀鄴城宮殿建築,將相州、魏郡、鄴縣三級治所遷至安陽城,治所在今安陽市龍安區龍泉村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隋公兼丞相楊堅鎮壓了對自己不服的相州總管尉遲迥,為了防止反楊勢力死灰復燃,遂下令火焚鄴城,相州、魏郡和鄴縣及所有居民一併南遷鄴南40里之安陽城(安陽市老城)。從此安陽城代替鄴城成為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成為新鄴城
隋代仍稱安陽相州,開皇十年(590年)鄴縣治所遷回原地鄴,復安陽縣建制。又分置相縣,治所在今安陽北關一帶。隋大業元年(605),廢相州,存魏郡,治安陽,領11縣。又分置相縣,治所在(今安陽北關區一帶。)
大業三年(607年)廢相縣入安陽縣。
唐承隋制,安陽為相州鄴郡屬縣,武德元年(618),復改魏郡為相州,領8縣。相州隸屬河北西路
後晉天福三年(938年)十一月置彰德軍於相州,增轄澶、衛二州之地。宋代地理志仍稱相州、鄴郡、彰德軍。天會七年(1129年)金只置彰德軍節度,不再用相州、鄴郡的舊名稱。此後各代地方區劃亦不再用相州這一名稱。
建炎二年(1128年)九月,東京留守統制薛廣於相州戰死,知州趙不試城破自殺。安陽即為金兵所據。63年後明昌三年(1192年)始以軍升為府,仍以軍名彰德為府名。當時轄縣有四,安陽、林慮、湯陰、臨漳。以後均稱府。元、明、清、各代地方區劃亦不再用相州這一名稱。

文獻記載

相州,鄴郡。望。開元戶七萬八千。鄉一百五十一。元和戶三萬九千。鄉二十九。
禹貢冀州之域。又為殷盤庚所都,曰殷墟項羽與章邯盟於洹水南殷墟是也。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魏,魏文侯使西門豹守鄴是也。秦兼天下,為上黨、邯鄲二郡之地。漢高帝分置魏郡,理鄴。後漢末,冀州理之,韓馥冀州牧,居鄴。其後袁紹、曹操因之。建安十七年,冊命操為魏公,居鄴。黃初二年,以廣平、陽平、魏三郡為“三魏”,長安、譙、許、鄴、洛陽為“五都”。石季龍襄國徙都之,仍改太守為魏尹。慕容雋平冉閔,又自薊徙都之,仍置司隸校尉
苻堅平鄴,以王猛為冀州牧,鎮鄴。後魏孝文帝於鄴立相州。初,孝文帝幸鄴,訪立州名,尚書崔光對曰:“昔河?甲居相。聖皇天命所相,宜曰相州。”孝文帝從之,蓋取內黃東南故殷王河?甲居相所築之城為名也。至東魏孝靜帝又都鄴城,高齊受禪,仍都於鄴,改魏尹為清都尹。周武帝平齊,復改為相州。大象二年,自故鄴城移相州於安陽城,即今州理是也。隋大業三年,改相州為魏郡武德元年,復為相州。後或為總管,或為都督。
安陽縣,緊。郭下。本七國時魏寧新中邑,秦昭襄王拔之,改名安陽。漢初廢,以其地屬湯陰縣。晉於今理西南三里置安陽縣,屬魏郡,後魏併入湯陰。隋開皇十年置安陽縣,屬相州。皇朝因之。
鄴縣,緊。二。南至州四十里。本漢舊縣,屬魏郡。晉以懷帝諱,改鄴為臨漳縣石季龍徙都之,復改為鄴縣。冉閔慕容雋洎東魏、高齊並都於此,其縣名直至隋氏不改,皇朝因之。濁漳水,在縣北五里。西門豹為鄴令,引漳水以富魏之河內。後史起為鄴令,又引漳水溉鄴,人歌之曰:“鄴有賢令,號為史公,決漳水兮灌鄴旁,終古瀉鹵生稻粱。”今天谷井堰,即其遺址也。
鄴城,縣東五十步。本春秋時齊桓公所築,自漢至高齊,魏郡鄴縣並理之。
今按魏武帝受封於此,至文帝受禪,呼此為鄴都
西門豹祠,在縣西十五里。
魏武帝西陵,在縣西三十里。
成安縣,上。四。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漢斥丘縣地,屬魏郡。土地斥鹵,故曰斤丘。其地舊屬鄴縣,高齊文宣帝分鄴縣置成安縣,屬清都尹。周平齊,屬魏郡。隋開皇三年,改屬相州。皇朝因之。
內黃縣,緊。三。西北至州八十里。本漢舊縣,屬魏郡。河以北為內,南為外,故此有內黃,陳留有外黃。後魏省,隋開皇六年重置內黃縣,屬相州。武德二年,於黎陽縣置黎州,縣屬焉。貞觀十七年廢州,縣屬相州。
洹水,西自堯城縣界流入。
鸕鶿陂,在縣西南五里。周回八十里,蒲魚之利,州境所資。
永濟渠,西去縣二里。
臨漳縣,上。西南至州六十里。本漢鄴縣地,東魏孝靜帝分鄴縣之地,於鄴城中置臨漳縣。周武帝平齊,自鄴城移臨漳縣於今理,屬魏郡。隋開皇三年,改屬相州。皇朝因之。
東山池,在縣西南十五里。東魏相高澄所築,引萬金渠水為池,作游賞處。
鸕鶿陂,在縣東南三十里。與洹水縣同利。
袁紹墓,在縣西北十六里。
臨河縣,上。二。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黎陽縣地,隋開皇六年分置臨河縣,屬衛州。其城本春秋時衛新築城,十六年改屬黎州,大業二年又改屬衛州。
武德二年,重置黎州,縣屬焉。貞觀十七年廢黎州,以縣屬相州。
黃河,南去縣五里。
湯陰縣,上。二。北至州四十里。本七國時魏湯陰邑也,漢以為縣,屬河內郡,縣有盪水,因取名焉。晉屬魏郡,後魏省。隋開皇六年重置湯陰縣,屬相州,十六年改屬黎州。武德四年,分安陽置湯源縣,屬衛州,六年改屬相州,貞觀元年改為湯陰,從漢舊名。
盪水,西去縣三十五里。
牖里,一名?里,在縣北九里。紂拘西伯之所也。
林慮縣,上。一。東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漢隆慮縣,屬河內郡,以隆慮山在北,因以為名。後避殤帝諱,改曰林慮,屬朝歌郡。晉屬汲郡。後魏太武帝省入鄴縣,文帝立,復屬魏郡。周武帝置林慮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相州。武德二年又置岩州,五年廢,縣又屬相州。
林慮山,在縣西二十里。山多鐵,縣有鐵官。南接太行,北連恆岳。

人口數目

唐朝開元年間,相州有戶七萬八千。元和年間,相州有戶三萬九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