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斥丘縣
- 政區類別:縣
- 始置年代:元鼎五年(前112年)
- 政府駐地:斥丘縣城
- 所屬地區:魏郡
- 存在時間:約650餘年
- 地理位置:今河北省邯鄲市成安縣
建置沿革,斥丘故城,文獻輯錄,《後漢書》,《晉書》,《隋書》,《元和郡縣圖志》,《水經註疏》,《讀史方輿紀要》,
建置沿革
春秋未,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5年)以後,為晉地。
戰國時期,地處魏趙邊界地帶,大部分為魏地,西部小部分為趙地。
秦代,屬邯鄲郡地。
東漢復名斥丘縣,仍屬冀州魏郡。
兩晉時期,仍屬司州魏郡。
五代後唐復改斥丘縣為成安縣,仍屬魏州。
此後,歷經各代,縣名沿用至今。
斥丘故城
斥丘侯國故城,在成安縣東南十三里(考為三十里)。《清統志》:斥丘故城本春秋時晉乾侯邑。《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公如晉,次於乾侯。杜註:乾侯在魏郡斥丘縣。漢高帝六年封功臣唐厲為斥丘侯,後為縣。應邵曰:有斥丘,在西南。闞駰云:地多斥鹵,故曰斥丘。高齊改置成安縣,而故城廢。
按《寰宇記》斥丘故城在成安縣東南三十里,方向與《元和志》微差里數,正合。《方輿紀要》乃作十三里,考《地理志韻編》,成安縣自齊改置即在今理,顧祖禹當是誤三十為十三耳。《通志》引《史記》惠、景間候者年表,有瓜丘候劉寧國,文帝四年封,至孝景三年,偃反,國除。《索隱》曰:斥丘縣在魏郡。疑即此。考《史記》漢書功臣候表:文帝九年,斥丘恭侯龜嗣,後元六年侯賢嗣,逮武帝元鼎五年侯尊始坐酎金免,豈於四年前復分斥丘,地名曰斥丘,而以封劉寧國乎?恐未足據。《通志》又引《山東通志》:漢斥丘縣在今邱縣北四十里北營集,考《水經注》,漳水自平陽城北【《括地誌》平陽故城在臨漳縣西】,又東右逕斥丘縣北即裴縣故城南,又東北逕列人縣故城南,又東北過斥漳縣南,又東北逕平恩縣故城西。《一統志》表今邱縣,漢平恩縣地,據此則邱縣北之北營集與漢斥丘中隔數城,不惟非漢斥丘縣治,恐亦非漢斥丘縣地矣,《山東通志》失考。
按民國十七年春,有城內住民樊某,在縣治西馬王廟前廢坑中,伐土掘深四尺許,發現古冢一,周可一丈八尺有奇,深約五尺,棺骨全無,僅得磁瓶一、大磚二,長約尺有半,磚上有墨跡數行,略可辨識曰:“大唐開元二十三年邵公之墓在縣城北三里許”十九字,旋為邑侯方公濟川聞訊,差取磚瓶查看,遂存縣署,後方卸任,磚與瓶亦隨之去。然此與《一統志》所敘舊城在縣城東南三十里或十三里均不符合,或者其間另有變遷,未敢臆斷,姑志之以備參考。——引自民國《成安縣誌》卷二地理六古蹟
文獻輯錄
《後漢書》
《後漢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
魏郡,高帝置。莽曰魏城。屬冀州。戶二十一萬二千八百四十九,口九十萬九千六百五十五。縣十八:鄴,故大河在東北入海。館陶,河水別出為屯氏河,東北至章武入海,過郡四,行千五百里。斥丘,莽曰利丘。沙,內黃,清河水出南。清淵,魏,都尉治。莽曰魏城亭。繁陽,元城,梁期,黎陽,莽曰黎蒸。即裴,侯國。莽曰即是。武始,漳水東至邯鄲入漳,又有拘澗水,東北至邯鄲入白渠。邯會,侯國。陰安,平恩,侯國。莽曰延平。邯溝,侯國。武安。欽口山,白渠水所出,東至列人入漳。又有浸水,東北至東昌入虖池河,過郡五。行六百一里。有鐵官。莽曰桓安。
《晉書》
《晉書》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
魏郡(漢置。統縣八,戶四萬七百。)
鄴(魏武受封居此)、長樂、魏、斥丘、安陽、陰、內黃(黃池在西)、黎陽(故黎侯國)
《隋書》
《隋書》卷三十 志第二十五
◎地理中
魏郡(後魏置相州,東魏改曰司州牧。後周又改曰相州,置六府。宣政初府移洛,以置總管府,未幾,府廢。)統縣十一,戶十二萬二百二十七。
安陽(周大象初,置相州及魏郡,因改名鄴,開皇初郡廢。十年復名安陽,分置相縣,鄴還復舊。大業初廢相入焉,置魏郡,有韓陵山。)鄴(東魏都。後周平齊,置相州。大象初縣隨州徙安陽,此改為靈芝縣。開皇十年又改焉。)臨漳(東魏置。)成安(後齊置。)靈泉(後周置。有龍山。)堯城(開皇十年置,名長樂,十八年改焉。)洹水(後周置。)滏陽(後周置。開皇十年置慈州,大業初州廢。)臨水(有慈石山、鼓山、滏山。)林慮(後魏置林慮郡,後齊郡廢,後又置。開皇初郡廢,又分置淇陽縣。十六年置岩州。大業初州廢,又廢淇陽入焉。有林慮〈谷共〉、仙人台、洹水。)臨淇(東魏置,尋廢,開皇十六年復。有淇水。)
《元和郡縣圖志》
《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六
成安縣,上。四。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漢斥丘縣地,屬魏郡。土地斥鹵,故曰斤丘。其地舊屬鄴縣,高齊文宣帝分鄴縣置成安縣,屬清都尹。周平齊,屬魏郡。隋開皇三年,改屬相州。皇朝因之。
濁漳水,西自滏陽縣界流入。
斥丘故城,在縣東南三十里。本春秋時乾侯邑,漢以為斥丘縣。《左傳》曰:“公如晉,次於乾侯。”
濁漳水,西自滏陽縣界流入。
斥丘故城,在縣東南三十里。本春秋時乾侯邑,漢以為斥丘縣。《左傳》曰:“公如晉,次於乾侯。”
《水經註疏》
《水經註疏》卷十
按《漢表》,陽丘侯安以文帝四年封,而《史表》無之。《史表》有瓜丘侯寧國,《索隱》曰,縣在魏郡。《地理志》,魏郡無瓜丘,則斥丘之誤也。《漢表》雲,氏丘侯寧國,氏丘亦斥丘之訛。又按,氏丘侯封十一年而薨,十五年,侯偃嗣,十年為景帝三年,反誅。楊丘侯封十二年而薨,十六年,侯偃嗣,十一年為景帝四年,坐出國界,耐為司寇。嗣侯名為偃,其封薨與嗣總差一年,一似氏丘之即楊丘者,未知《史表》脫一人也,抑《漢表》多一人也?世謂之章邱城,非也。
《讀史方輿紀要》
《讀史方輿紀要》卷十五
直隸廣平府
成安縣:府南六十里。東南至大名府魏縣四十里,西南至河南臨漳縣八十里。漢為斥丘縣地,屬魏郡。晉因之。後魏仍屬魏郡。天平初,併入臨漳縣。高齊復置,改曰成安。隋因之,屬相州。唐初屬磁州。貞觀初,改屬相州。天祐二年,避朱全忠父諱,改名斥丘。三年,更屬魏州。後唐復曰成安。宋屬大名府。金、元屬洺州。元至元二年,併入滏陽。後復置,改屬磁州。明初,改今屬。今城周四里有奇,編戶三十四里。
○斥丘城:·縣東南三十里。春秋時晉之乾侯邑。昭二十八年,公如晉,次於乾侯。即此。漢為斥丘縣。闞駰曰:地多斥鹵,故曰斥丘。應劭曰:有斥丘在其西南也。高帝六年,封功臣唐厲為侯邑。後漢仍為斥丘縣。初平二年,袁紹屯於斥丘,即此。魏晉以後,皆為斥丘縣治。高齊改置成安縣,移於今治。隋、唐皆因之。五代梁龍德二年,戴思遠襲晉魏州。魏州有備,乃西涉洹水,拔成安,大掠而還。即今縣也。
乾侯驛在縣治東,今廢【舊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