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漳縣(臨漳)

臨漳縣

臨漳一般指本詞條

臨漳地處河北最南端,位居中原腹部,西望太行山,東眺齊魯地,素有“天下之腰脊、中原之噤喉”之稱譽。總面積744.06平方公里,總人口72萬,轄5個、9個

臨漳古時稱,是建安文學發祥地,佛教文化繁榮地,都城建設肇始地,西門豹投巫治水發生地,銅雀台所在地,享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譽。破釜沉舟曹沖稱象七步成詩文姬歸漢等成語典故均出自臨漳。“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生前一笑輕九鼎,魏武何悲銅雀台”(李白)等名詩佳句至今傳誦。

鄴城遺址2011年入選中國十大最具文化創意旅遊目的地,銅雀三台遺址公園獲“2012年亞洲旅遊業金旅獎“、最具文化特色風景名勝區”和“最具投資價值旅遊景區”大獎。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臨漳縣
  • 外文名稱:LinZhang County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 下轄地區:5個鎮、9個鄉,425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臨漳鎮
  • 電話區號:0310
  • 郵政區碼:056600
  • 地理位置:太行山東麓,冀豫兩省交界
  • 面積:744.06平方公里
  • 人口:72萬(2014年)
  • 方言:中原官話、北方方言
  •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銅雀台、鄴城遺址、轉軍洞
  • 車牌代碼:冀D
  • GDP:106億元(2014)
  • 行政區劃代碼:130423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政治,經濟,綜述,農業,林木,商業,交通,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社會事業,教育,科技,衛生,文化,民族文化,名優特產,旅遊,榮譽,

歷史沿革

臨漳古時稱“鄴”,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享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的美譽。鄴城先後成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居黃河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長達四個世紀。
春秋時期,齊桓公始築鄴城,距今已有2700年的歷史。
戰國時期,魏文侯以鄴城為陪都。
西漢魏郡漢高祖始置鄴縣,魏郡理於此。
東漢三國時期仍屬魏郡,郡治理於鄴縣。東漢末年,曹操據鄴城十六年,挾天子以令諸侯,形成三國鼎立局面。
西晉為避愍帝司馬鄴諱,將鄴城易名“臨漳”,因北臨漳河而得名。
北魏鄴縣,屬相州魏郡。東魏置臨漳縣。
北齊北周,分置鄴縣,臨漳縣,隸屬相州
唐宋鄴縣和臨漳縣屬相州鄴郡。
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改鄴縣為鎮,鄴縣地併入臨漳縣。
屬彰德衛,元屬河南行省彰德路,明屬彰德府
洪武十八年(1385年)臨漳縣城毀於漳水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縣治移至理王村(今臨漳縣城)。
民國初年,隸屬河南省河北道,道治在河南省衛輝。
民國十三年廢道,直屬河南省
1958年併入磁縣
1961年復置臨漳縣。
1993年後歸河北省邯鄲市轄。

行政區劃

1997年,臨漳縣轄5個鎮、9個臨漳鎮孫陶鎮柳園鎮南東坊鎮、稱勾鎮、習文鄉西羊羔鄉、杜村鄉、狄邱鄉、張村鄉、柏鶴鄉、磚寨營鄉香菜營鄉章里集鄉
2007年,臨漳縣轄5鎮(臨漳鎮、南東坊鎮、稱勾鎮、柳園鎮、孫陶鎮)、9(章里集鄉、西羊羔鄉、柏鶴鄉、香菜營鄉、狄邱鄉、杜村鄉、張村鄉、磚寨營鄉、習文鄉),425個行政村。縣政府駐臨漳鎮建安路。
2007年,臨漳縣轄5個鎮、9個鄉,425個行政村。
2018年,臨漳縣轄7個鎮(臨漳鎮、南東坊鎮、稱勾集鎮、孫陶集鎮、柳園鎮、鄴城鎮、章里集鎮)、7個鄉(狄邱鄉、張村集鄉、西羊羔鄉、杜村集鄉、柏鶴集鄉、習文鄉、磚寨營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漳縣地處東經114°20′—114°46′、北緯36°7′—36°24′,處於中原腹地,位於太行山東麓,東鄰魏縣,西接磁縣,北達成安縣,南連河南省安陽縣,東西長35公里,南北寬26.5公里,總面積744.06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臨漳縣屬漳河沖積扇平原,地勢自西向東緩緩傾斜,海拔60—80米,地表平坦,耕地廣闊。土壤由漳河淤泥沉積而成,分褐土潮土沼澤土風沙土四個類型,其中壤質潮土占80%,有機質含量較高,達1.17%,每公斤含鹼解氮58毫克、速效磷21.4毫克。

氣候

臨漳縣氣候屬暖溫帶半乾旱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熱充足。2006年,臨漳縣全年太陽輻射量達112.2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時數2419.5小時,大於0℃積溫4992.8℃,大於10℃積溫4481.7℃,無霜期203天,日平均氣溫13.2℃;平均降水量556.3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份。

自然資源

水資源

臨漳縣地表水主要來源於漳河、洹河,漳河自西向東流經全縣,境內長41公里,流域面積77.4平方公里,平均河床寬700米,境內太平渠、民有南乾渠、民有北乾渠三條幹渠可引漳河水灌溉農田;洹河流經縣境南側,境內長1公里,河床寬50米。地下水貯存於第四紀鬆散岩層中,水位較淺,有機井8443眼。

土地資源

2009年,臨漳縣土地總面積為744.06平方公里,其中農用地面積為590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79.57%;建設用地面積為111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15.02%;其它土地面積為40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5.41%。
在農用地構成中,耕地面積為518平方公里,占農用地總面積的87.79%;園地面積為13平方公里,占農用地總面積的2.36%;林地面積為33平方公里,占農用地總面積的5.64%;其他農用地面積為24平方公里,占農用地總面積的4.21%。
在建設用地構成中,城鄉建設用地占91.84%,面積為102平方公里;交通水利用地占7.90%,面積為8平方公里;其它建設用地占0.26%,面積為0.28平方公里。
在其它土地構成中,沼澤灘涂用地占53.17%,面積為21平方公里;自然保留地(荒草地沙地)占24.92%,面積為10平方公里;水域用地占21.91%,面積為8.79平方公里。

政治

縣委書記:蘇萬通
縣長:於保敘

經濟

綜述

2008年,臨漳縣生產總值完成58.98億元,同比2007年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6.1億元,同比2007年增長27.5%;財政收入完成1.1億元,同比2007年增長8.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934元,同比2007年增長8.8%;全縣萬元GDP能耗同比2007年下降5.25%;城鄉居民存款餘額達到30億元,同比2007年增長21%。

農業

臨漳縣耕地面積75萬畝(2006)。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棉花穀子大豆甘薯花生等。2006年糧食種植面積108萬畝,總產量48.8萬噸。蔬菜種植面積17.8萬畝。林果面積10萬畝。2006年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48.9%,同比提高12.5個百分點。

林木

林業已涵蓋臨漳縣14個鄉鎮,150餘個村莊,上百家加工企業,2200多個加工戶,從業人員2萬餘人。木材加工的八大類:細木板加工、原木加工、木條加工、木炭加工、成品板加工、中高密度纖維板加工、木製家具、廢木粉碎加工。細木板加工,臨漳縣內從業人員5000餘人。木材加工業,年創產值10億元。

商業

臨漳縣擁有7個較大綜合市場、12個較大專業市場民營經濟個體及私營企業達到1.4萬家,增加值34.75億元。

交通

臨漳縣境內,京珠高速貫穿南北,緊鄰京廣鐵路和107國道;距石家莊、鄭州、濟南等機場均為200公里。全縣公路總長423公里,其中省道兩條(魏峰線、茶柳線)67.6公里,縣道三條(馬義線、曹前線、叢峰線)92公里,鄉道18條55公里,村級公路208.3公里。魏峰線、茶柳線、曹前線三條公路通過縣城。臨漳縣14個鄉鎮全部通了柏油路,425個行政村中有382個通了油()路。
豐富的基礎資源。臨漳地處太行山東麓、漳河沖積扇之內,農業生產條件優越,農副產品資源豐富。臨漳的糧食生產享有盛譽,單產連續十一年蟬聯全市第一,綜合生產能力位列全省第三。臨漳的畜牧產品物美豐富,豬、牛、羊、雞、兔等畜禽存欄1000萬頭(只),肉禽蛋奶總產近10萬噸。臨漳的林木資源十分充足,種植面積22萬畝,林木蓄積量100萬立方米。臨漳的果蔬產品品質優良,種植面積30萬畝,年產果品蔬菜60萬噸。特別是利用沼渣沼液培育無公害果蔬和發展生態養殖,已成為臨漳的一大特色,並被評為全國改革創新十大典型之一。
——較強的產業優勢。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臨漳培育形成了農副產品加工、裝備製造、文化旅遊三大特色主導產業。其中,農副產品加工業發展強勁,釀酒產業形成了以五糧液白酒灌裝基地、永不分梨、鄴城酒業、財如水酒業等企業項目為主的生產格局;獺兔皮、肉加工創出了“臨英”、“琺斯特邇”等一批著名商標;正日集團、美臨糧油等一批休閒食品、果蔬飲料、畜禽飼料等加工項目蓬勃發展,初步構建了“農工貿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完整產業鏈條。裝備製造業逐步壯大,石墨電極被列為全國三大產銷基地之一,年加工能力15萬噸;邯鋼(臨漳)工業園、戴克電器、辰躍制管等一批戰略支撐項目竣工投產或正在建設,後發優勢十分明顯;儀器儀表形成了以“珠峰儀器”和“奧圖威爾”為主的兩大巨頭,產品技術填補了國內外空白。文化旅遊業日益突起,編制完成了《鄴城遺址保護利用總體規劃》,謀劃實施了一批重點項目,成功舉辦了“中國·臨漳鄴都文化高峰論壇”等系列活動。
——獨特的區位條件。臨漳地處河北省的最南端,西望太行山,東眺齊魯地,位居中原腹部,扼守燕趙南門,素有“天下之腰脊、中原之噤喉”之稱譽。目前,京港澳高速、京廣高鐵穿境而過,且緊鄰青蘭高速、京廣鐵路、107和309國道等骨幹道路,距邯鄲機場也僅有20公里,構築了臨漳快捷、方便的立體交通網路。尤其是邯臨快速路、鄴城互通連線線竣工通車,交通區位優勢日益明顯。
——科學的發展規劃。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省委八屆五次全會精神,臨漳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大力實施“一帶五星”戰略,走“科學跨越、綠色崛起”的發展路徑。“一帶”,即以馬義線、魏峰線為主軸建設一條產城隆起帶,包括臨漳鎮等9個鄉鎮全部或部分區域。依託“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文化”,結合新型城鎮建設,重點發展鄴城遺址產業園、鄴都工業園、新城工業園、現代農業示範園,規劃建設南東坊、章里集、香菜營等新型社區、風情小鎮,實現產城互動、產城融合式發展。“五星”,即產城隆起帶之外5個衛星鄉鎮。依託本地特有資源和產業優勢,調優種植結構,推進“一鄉一園”,培育產業龍頭,壯大鄉鎮經濟,促進協調發展。

人口民族

人口

2014年,臨漳縣總人口72萬人。

民族

臨漳縣境內人口以漢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04%。還有21個少數民族,分別為: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土家族傣族佤族高山族拉祜族、達爾族、仫佬族塔吉克族鄂溫克族少數民族人口僅占全縣總人口的0.06%。

社會事業

教育

2007年,臨漳縣擁有各類學校320所,其中普通高中2所,完全中學1所,職教中心1所,初級中學32所,特級國小1所,規模幼稚園2所,國小278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農技推廣校1所,衛生學校1所,各類教師近5000人。

科技

2007年,臨漳縣有科研單位30家,其中民營科研機構16家。臨漳縣與中國農業大學建設了中國農業大學臨漳果樹試驗站,由核心園區、推廣園區和辦公住宿區三部分組成,總投資600萬元,總面積2600畝,其中核心園區占地200餘畝,由示範區、試驗區、設施栽培區和品種區四部分組成;試驗站推廣園區面積2400畝。有科技團體17個:農學會、水利學會、林學會、醫學會、中醫學會、畜牧獸醫學會、珠算會計學會、工程機械學會、農機研究會、食用菌研究會、養兔研究會、氣功科學研究會、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學會、計畫生育協會、教育協會、文學創作協會、古鄴文化研究會,會員近1300人。臨漳縣各行各業專業技術人員6300人,其中,中、高職稱2000人,初級職稱4300人。

衛生

2007年,臨漳縣醫療衛生條件完備,縣城建有縣醫院、中醫院、衛校附屬醫院、婦幼保健站和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4個鄉鎮都建有衛生院,425個村都建有衛生所。

文化

民族文化

臨漳古時稱,“鄴”之名始於黃帝之孫顓頊孫女女修之子大業始居地(今香菜營鄉一帶)。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境內鄴城作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居中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長達四個世紀之久。
特別是鄴城“中軸對稱、分區布局”的建築格局開創了世界都城建設的先河;繁榮於鄴城的“建安文學”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枝奇葩;名列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皇家佛寺塔基遺址和出土的2895件(塊)北朝漢白玉佛造像,印證了鄴城當時佛教文化的興盛及其中心地位;源於鄴城的歷史佳話、成語典故、詩辭歌賦,包括古漢柏、鬼谷子祠等文物古蹟,都賦予了臨漳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廣闊的旅遊開發前景。
戰國時,西門豹為鄴令,投巫鑿渠,破除迷信,澤流後世。項羽為推翻秦社,誓師於漳南曹操虎視中原,戰敗袁紹,據鄴而統一北方。五胡爭霸,石勒據此而龍興。高歡挾孝靜帝於鄴都,為北齊建國創下偉業。臨漳也是縱橫家鼻祖鬼谷子的故里。破釜沉舟曹沖稱象下筆成章七步成詩文姬歸漢成語典故均出自臨漳

名優特產

臨漳“六大名吃”有:“大鍋羊湯”、“臨漳扒兔”、“黃辛莊塊肉”、“熱鍋肉”、“頂蓋燒餅”、“傳統燴菜”等。16個特色小吃分別是:唯一佳排骨拉麵、玉斌雜糧餅、長壽包、天天鮮羊肉湯、實惠雞蛋餅、肉餅、會林油條、仙賜五香野兔、李的炒餅、孔氏豆沫、老任五香脫骨燒雞、興武燒雞、思濤水餃、新愛餃子、有閣劉脂油餅、柳園煎血等。

旅遊

臨漳縣旅遊景點有銅雀台鄴城遺址轉軍洞等。
銅雀台:位於河北臨漳縣境內,距縣城18公里。這裡古稱,古鄴城始建於春秋齊桓公時,在三國時期,曹操擊敗袁紹後建設鄴都,修建了銅雀、金虎、冰井三台。
鄴城遺址:鄴城位於臨漳縣西南20公里處漳河北岸的鄴鎮,鄴城遺址分為鄴北城和鄴南城。
轉軍洞:位於臨漳縣城西南30公里處。這一城門遺址南北長50多米,寬3米多,高4米左右,呈券頂式。在城門洞的兩側,均勻地分布著眼距90厘米、行距70厘米建築時的架板眼。在城門處,有兩側對稱的門轉軸安放的門軸石,門底下由北向南有一呈封閉狀的排水壟溝。

榮譽

曾先後被命名為“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全國綠化模範縣、國家級園林縣城、省級衛生縣城、省人居環境範例獎”等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