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學

林學

林學(Forestry)是研究森林的形成、發展、管理以及資源再生和保護利用的理論與技術的科學,屬於自然科學範疇。林學是一門研究如何認識森林、培育森林、經營森林、保護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學科,它是在其他自然學科發展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綜合性的套用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學
  • 外文名:forestry
  • 研究對象:森林
  • 文化範疇:自然科學
  • 類型:綜合性的套用學科
  • 學校代碼:10298
  • 一級學科:0907林學
學術概念,研究對象,研究意義,發展目標,專業內容,業務培養目標,業務培養要求,知識和能力,主幹學科,主要課程,高校情況,開設院校,學科設定,發展前景,就業方向,

學術概念

森林是人類重要的資源寶庫,但它與其他礦藏資源不同,是可以更新和再生的自然資源。林學是有關林業生產(特別是營林生產)科學技術的知識系統及與其有關的科學基礎知識系統的集合,基本上是一門套用學科。林學是一門研究如何認識森林、培育森林、經營森林、保護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套用學科,它是一個相當廣闊的知識領域。林學概論則是這門學科的綜合的、概括的論述。
林學
廣義的林學包括以木材採運工藝和加工工藝為中心的森林工業技術學科。
狹義的林學以培育和經營管理森林的科學技術為主體,包含諸如森林植物學、森林生態學、林木育種學、造林學,森林保護學、木材學測樹學森林經理學等許多學科,有時也可稱之為營林科學尤其是對於森林的重新認識,已經把合理的可持續發展的經營理念滲透到森林經營中,重視的不是砍伐而是科學的經營手段。
林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森林,它包括自然界保存的未經人類活動顯著影響的原始天然林,原始林經採伐或破壞後自然恢復起來的天然次生林,以及人工林。森林既是木材和其它林產品的生產基地,又是調節、改造自然環境從而使人類得以生存繁衍的天然屏障;與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是一項非常寶貴的自然資源。
林業是一項古老的經營事業,但林業的內容隨時代的變遷而異。古代的林業主要是開發利用原始林,以取得燃料、木材及其它林產品。中世紀以後,隨著人口增加及森林資源漸次減少,局部地區出現缺林少材現象,人們開始關心森林的恢復和培育,保護森林和人工種植森林逐漸成為林業的經營內容。近代的林業認識到森林資源,特別是木材的永續利用的必要性,要使開發利用森林和培育保護森林保持相對的均衡,開始把林業經營放在比較科學的基礎之上。現代的林業則正在逐漸擺脫單純生產和經營木材的傳統觀念,重視森林的生態和社會效益,以多目的綜合經營森林和高效率深度利用森林資源為其特徵。
林學是一門與浩繁的生物界及多變的環境密切相關的學科,要掌握這門學科必須要深刻理解其基本原理,具備必要的基本知識,並善於靈活地運用這些基本原理和知識。結合具體地區的條件和特點,進行全面的周密的分析和綜合,得出適當的結論,以解決林業生產上的問題。
森林除了能直接為人類提供木材、能源和多種林副產品外,還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對於保障農牧業的高產穩產,保護和美化人類的生活環境、防治污染都具有重大作用。世界林業科學的發展,大體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德國的林業科學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此後,北歐、北美和蘇聯等國家的林業科學研究也有了很快發展,從而帶動了林業科學在世界內的全面發展。中國林業及森林經營歷史雖然可追溯到堯舜時代,但由於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統治,嚴重束縛了科技的發展,林業科技研究起步較晚,遠遠落後於世界林業先進國家。解放前,只有少數幾所農學院和農業專科學校開設有林學課程。解放後,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中國林業科技事業才有了很大的發展。目前,己建立了一定規模的林業教育和科研體,培養了大批不同層次的林業科技人才,在林業科學和技術方面,也取得了大量成果。
林學林學
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加,工業的發展,森林的破壞和環境的污染,人們對於森林資源的需求也日趨全面,不僅要求木材和其他林產品的經濟效益,而且隨著人類的生活和文化科學的發展,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要求亦日益增高。實現森林資源多種效益的永續利用,擴大無林少地區的森林覆被和城鄉的綠化面積,建立遊憩林場、森林公園等,以滿足人類對森林的多方面需要是今後林業科學研究的總趨向。因此,林業科學所要解決的理論和生產實踐問題很多,牽涉的面很廣,從整體上來說是一項宏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長期的戰略任務。只有不斷深化相關關學科和專業的研究,進行多學科合作,才能有效。
林業科學中所設的各個學科(專業),有的側重基礎理論,有的則以套用技術為主,但相互間又有密切關係,各學科自身的不斷發展都將促進鄰近學科的進一步深化,圍繞科學培育和經營森林資源。建設森林生態保障體系和林業的可待續發展的總任務,發揮各自的作用。林木遺傳育種學是研究林木遺傳與變異的基本原理,對森林實行遺傳管理和對林木進行遺傳改良,建立空間培育林木良種和繁育的技術體系;森林培育學是研究森林營造和撫育更新的理論和技術,生態學、土壤學和遺傳學是森林培育的重要基礎理論;森林保護學是關於森林病蟲害及有害生物防治理論與技術,肩負保護森林的重要任務;森林經理學是研究森林區劃、調查、評論和討論為主,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並擴大知識面。

研究對象

森林,是指一個擁有高密度樹木的區域。俄國林學家G.F.莫羅佐夫1903年提出,森林是林木、伴生植物、動物及其與環境的綜合體。森林群落學、地植物學、植被學稱森林為森林植物群落,生態學稱之為森林生態系統。在林業建設上森林是保護、發展,並可再生的一種自然資源。具有經濟、生態和社會三大效益。這些植物群落覆蓋著全球大面積並且對二氧化碳下降、動物群落、水文湍流調節和鞏固土壤起著重要作用,構成地球生物圈當中的一個最重要方面。理論上,森林可以出現在任何經緯度,任何樹木可以生長的地方,森林中通常擁有很多不同的樹種,並具有不同的高度。而森林中擁有的植物、動物的種類往往比其他的植被系統多很多。森林通常根據存在於其中的生物群系來分類,按照主要樹木種類的樹葉壽命(它們是否常青的或落葉的) 來區分。按照生態學的分類方法,森林通常被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林學林學
林學
雨林(熱帶和溫帶)
樹林
叢林
針葉林
溫帶針葉林
熱帶和亞熱帶針葉林
熱帶和亞熱帶雨林
熱帶乾旱森林
中國森林現狀
中國現有原生性森林已不多,主要集中在東北、西南天然林區。按森林外貌劃分,針葉林和闊葉林面積約各占一半,前者49.8%,後者占47.2%,其餘3%為針闊葉混交林,如下:
針葉林
針葉林在中國分布廣泛,但作為地帶性的針葉林則只見於東北和西北兩隅以及西南、藏東南的亞高山針葉林,其餘的則常為次生性針葉林,如各種次生松林,更多的則是人工營造而成,如杉木林等。這些針葉林不僅植物組成豐富,而且還棲息著大量的動物種類,成為眾多特有種類的棲息地和避難所。
A.北方針葉林和亞高山針葉林
它們分別作為高緯度水平地帶性植被和較低緯度的亞高山帶植被類型。在分布區和地理環境方面,差異很大,但都屬於亞寒帶類型,其外貌、組成、結構都十分相似。B.暖溫帶針葉林
主要分布在華北和遼東半島,主要的建群種有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赤松(P. densiflora)、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白皮松(Pinus bungeana)。
C.亞熱帶針葉林
類型很多,如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Hook))、雲南松(P. yunnanensis)、細葉雲南松(P. yunnanensis var. tenuiformis)、卡西亞松(P. kesiya)、華山松(P. armandii)、高山松(P. densat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柏木(Cupressus funebris)、沖天柏(乾香柏)(C. duclouxiana)、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鐵堅杉(K. davidiana)、銀杉(Cathaya argyrophylla)等。
樹種很少,且多零星分布,不成林,如南亞松(Pinus latteri)、海南五針松(P. fenzeri-ana)和喜馬拉雅長葉松(P.roxburghii)。
林學林學
針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
A.紅松闊葉混交林
紅松闊葉混交林是中國溫帶地區的地帶性類型,主要分布於東北長白山小興安嶺一帶山地,向東一直延伸至俄羅斯阿穆爾州沿海地區以及朝鮮北部,主要建群種是紅松(P. koraiensis)和一些闊葉樹,如: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紫椴(Tilia amurensis)、色木(Acer mono)、春榆(Ulmus davidiana var. japonica)等。
B.鐵杉、闊葉樹混交林
主要分布在中國亞熱帶山地。是常綠闊葉林向亞高山針葉林過渡的一種垂直帶森林類型,主要有長苞鐵杉(Tsuga longibracteata)和鐵杉(T. chinensis)與殼斗科植物混交的森林。亞熱帶西部山地海拔較高,在海拔2500—3000m之間形成特殊的針闊混交林帶,喜馬拉雅鐵杉(T. dumosa)與闊葉樹混交林常常占據主要的地位。
闊葉林
秋天的闊葉林
A.落葉闊葉林
廣泛分布在溫帶、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廣闊範圍。主要的森林類型有華北、西北地區的落葉闊葉混交林、櫟林、赤楊(Alnus japonica)林、鑽天柳(Chosenia arbutifolia)林、尖果沙棗(Elaeagnus oxycarpa)林;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被破壞後形成的栗樹林、擬赤楊(Alniphyllum fortunei)林、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林;北方針葉林和亞高山針葉林的次生林類型的山楊林和樺木林以及發育在亞熱帶山地的山毛櫸林和亞熱帶石灰岩山地的化香林(Platycarya strobilacea)、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榔榆(Ulmus parvifolius)林和黃連木(Pistacia chinensis)林等。B.常綠闊葉林
常綠闊葉林是中國濕潤亞熱帶森林地區的地帶性類型,所含物種豐富,就高等植物而言,約占中國種類的1/2以上。常綠闊葉林的優勢種不明顯,經常由多種共建種組成。有青岡林、拷類林、石櫟林、潤楠林、厚殼桂林、木荷林、阿丁楓林、木蓮林。
川西、滇北和藏東南一帶曾為古地中海的地區,有類似地中海硬葉常綠闊葉林殘遺的群落存在,主要見於海拔2000—3000m的山地陽坡,一般山地常見的類型以滇高山櫟(Quercus aquifolioides)林、黃背櫟(Q. pannosa)、長穗高山櫟(Q. longispica)林、帽斗櫟(Q. guayvaefolia)林、川西櫟(Q. gilliana)林、藏高山櫟(Q. semicarpifolia)林。而河谷地區常見有鐵橡櫟(Q. cocciferoides)林、錐連櫟(Q. franchetii)林、光葉高山櫟(Q. rehderian)林和灰背櫟(Q. senescens)林的分布。
這類森林種類組成相當複雜。它又可分成幾種不同的類型,如分布在北亞熱帶地區的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主要見於東部亞熱帶山地海拔1000~1200m以上至2200m左右的山地常綠、落葉混交林,以及分布於亞熱帶石灰岩山地的石灰岩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等等。
中國季風熱帶的地帶性代表植被類型,大多數分布在較乾旱的丘陵台地、盆地以及河谷地區。它們多數屬於長期衍生群落性質。如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林、毛麻櫟(C. tabularis var. velutina)林、中平樹(Macaranga denticulata)林、山黃麻(Trema orientalis)林、勁直刺桐(Erythrina stricta)林、木棉(Bombax malabarium)林、楹樹(Albizzia chinensis)林、海南欖仁樹(Terminalia hainanensis)林、厚皮樹(Lannea coromandelica)林、楓香紅木荷(Schima wallichii)林等最為常見。F.雨林、季節性雨林
多見於中國熱帶地區海拔500~700m以上山地,海南島一帶山地以陸均松(Dacrydium pectinata)、柯類(Lithocarpus)等為主,雲南南部則多為雞毛松(Dacrycarpus imbricatus)、毛荔枝(Nephelium chryseum)等,石灰岩季節性雨林主要見於廣西南部,組成種繁多。

研究意義

提供木材和林產品
森林能夠提供大量木材和其它林產品,還能生產果品、藥材、皮毛、松香、栲膠、紫膠樟腦桐油、橡膠等具有很大經濟價值的產品。當然現代森林的主要生產功能還是表現為它是-個巨大的原材料供應者。木材及木製品(各種人造板、壓縮木、纖維紙漿等)在建築、交通、採掘、輕紡、水利電力籌許多生產部門是不可缺少的物資。本材的化學加工產品(酒精、糠醛、木焦油、松香松節油)等等,及各種林副產品(桐油、生漆、樟腦、白蠟及各種果品、藥材、毛皮等等)也是重要的原材料及出口物資。
林學林學
森林中有極其豐富的物種資源,僅熱帶雨林中的物種就占地球上全部物種的50%。在中國的森林中,既有大量的食用植物,又有很多油料植物,還有豐富的藥材資源。現代的森林仍然是地球上一個重要的能源生產者。由於森林的面積大,同化層厚,又是多年生,它所固定的日光能量很大。據估計,地球上全部森林積累的生物量(以乾物質計)為一萬六乾多億噸,約占全部陸地生物量的90%,地球上全部森林的每年淨生產量約為七百億噸,約占全部陸地年淨生產量的65%。森林在史前的地質年代里曾經起過巨大的作用,實質上現在所用的煤和石油等能源基本上都是過去的森林所固定積聚的日光能。用木材作為能源約占全世界總能源消費約5%,特別是在第三世界,近80%的木材消耗是直接用於能源的。近年來,由於世界上一些化石能源漸漸枯竭,森林作為一種可以再生的能源,正在引起越來越大的重視。
保持水土,涵養水源
森林是土壤的綠色保護傘。茂密的枝葉能夠截留降雨,減弱水流對土壤的沖刷;林下的草本植物和枯枝落葉層,如同一層鬆軟的海綿覆蓋在土壤表面,既能吸水,又能固定土壤;龐大的根系縱橫交錯,對土壤有很強的粘附作用。另外,森林還能抵禦風暴對土壤的侵蝕。中國的有關觀測結果表明,有林地水土流失量比荒坡地小得多。森林能夠蓄水保肥,消洪補枯。防止水土流失,涵養水源。
森林是巨型蓄水庫。降雨落到樹下的枯枝落葉和疏鬆多孔的林地土壤里,會被蓄積起來,就像水庫蓄水一樣。雨過天晴,大量的水分又通過樹木的蒸騰作用,蒸發到大氣中,使林區空氣濕潤,降水增加。森林對於減輕旱澇災害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水土流失區,由於肥沃土壤不斷隨水流失,最終使千里沃土變為瘠薄不毛之地,(黃土高原)從而喪失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被沖刷下泄的泥沙,經過輾轉搬運,填入下游的水庫、湖泊,或淤塞江河、渠道,或堆積入海河口,減少了水庫、湖泊的蓄水容量,阻礙了洪水的暢通流泄,很容易造成江河洪水泛濫成災。另一方面,被沖刷的土壤對雨水的滲透力很差,降雨後很快形成地表徑流,絕大部分降水迅速流走,而土壤內部能夠涵養的水分很少,因而泉源枯竭,河湖水量減少,甚至乾涸。被沖刷的土壤面積愈大,地表的徑流量也就愈大,形成洪水的時間也愈短。這就使下遊河流的河水易漲易落,使良性河流變為惡性河流。這也是造成水旱災害頻繁的一個原因。在坡度陡峭的山區和黃土高原地區,降雨集中時還會發生塌坡和土石流災害,使人民生命財產遭受嚴重損失。
中國的水土流失問題十分嚴重,據估計,中國水土流失面積約有150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流失的土壤約50億噸,流失的土壤養分約相當於四五千萬噸化肥。中國西北黃土高原古代森林密布,土地肥沃,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自春秋戰國以來,歷代對自然資源的掠奪開發和對森林的長期破壞,致使水土流失日趨嚴重,千里沃野變成了支離破碎的千溝萬壑。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高達16億噸,使黃河下游河床每年淤高10厘米,給華北平原造成嚴重洪水威脅。南方土石山區水土流失的絕對量雖然比西北黃土高原少得多,但是因為土層原來不厚,從其後果的嚴重性來看,也是絲毫不能忽視的。
防風固沙,護田保土
風蝕也是土壤流失的一種災害。風力可以吹失表土中的肥土和細粒,使土壤移動、轉移。在風沙危害嚴重的地區,更是風起沙飛,往往埋沒了農田和村莊。風對農作物的直接危害更為普遍。在防護林和林帶的保護下,可以防止和減輕風的危害。當颳風時,氣流受到林木的阻擋和分割,迫使一部分氣流從樹梢上繞過,一部分氣流透過林間枝葉,分割成許多方向不同的小股氣流,風力互相抵消,強風變成了弱風。據各地觀測表明,一條10米高的林帶,在其背風面150米範圍內,風力平均降低50%以上;在250米範圍以內,降低30%以上。1981年5月10~13日,內蒙古赤峰縣出現一場持續68小時的11級暴風。這個縣的太平地鄉由於有較好的防護林網和成片固沙林的保護,全鄉除了林帶缺口附近和邊緣地帶的1000畝農地遭受嚴重災害以外,其它6.5萬畝農田苗全苗壯,秋收總產量仍然達到無災的1980年的水平。與這個鄉相鄰的哈拉道口鄉,由於大部分土地沒有營造防風林帶,播種的6.2萬畝農田,在這次暴風中有4.7萬畝的活土層被風揭光。有的地塊被沙埋了半尺以上。
林學林學
防護林帶和農田林網不僅能夠降低風速,還能增加和保持田間濕度,減輕乾熱風的危害。中國廣大中原和華北平原是小麥的主要產區,每年5、6月份小麥灌漿時期,常常受到乾熱風的侵襲而使小麥逼熟、減產。在林網保護下的農田比無林網農田,小麥產量可以提高25%。
許多地區的實踐證明,在結構合理的防護林帶背風面的15-20倍林帶高度的範圍內,森林的這種防護作用是明顯的。如果將林帶聯成體網,並與襯宅植樹、成片造林結合起來,形成防護林體系,則其效果將更為顯著。
森林的社會功能和效益,首先是指森林能美化、淨化環境,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和遊憩場所。隨著世界人口集中(都市化)的發展進程及世界森林資源的減縮,這個方面的需求也越來越突出。有許多已開發國家已把相當大面積的森林劃為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以滿足生態平衡和民眾遊憩方面的需求。中國近年來在這方面的工作也有所開展,特別是在-些大中城市附近,對個發揮森林的社會效益有迫切的要求。國外有些人還把森林的社會效益理解為開發林區.發展交通、增加社會就業機會,促進以林為中心的整個林區社會的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這也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探討的領域。綜上所述,森林作為一個陸地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在生產、防護、社會各方面都起著重大的作用。研究林學就是要充分發揮這幾方面的效益,為人類服務。
改變大氣候
森林在改變大氣候方面的作用,目前在理論上還沒有完全解決。例如,對於森林能增加水平降水這一點是肯定的,但對於森林能否增加垂直降水是有爭論的.儘管如比,已經出現了一些森林破壞後引起大氣候惡化或增加森林覆被改善了大氣候的實例,可以為進一步研究這個問題提供基礎。重要的是,森林確實能改善鄰近地段的小氣候,如減少溫差,增加空氣濕度,降低風速,減少平流寒害,乾熱風危害及地表風蝕的危害,
⑴林內的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相差較小,一般特點是冬暖夏涼。這是由於林冠的阻擋,林內獲得太陽輻射能較少,空氣濕度大,日間林外熱空氣不易傳導到林內:夜間林冠又起到保溫作用,所以晝夜、冬夏溫差小,林內最高氣溫低於林外空曠地,最低氣溫又比空曠地稍高或略低。
⑵林內的地表蒸發比無林地顯著減小,一般只相當於無林地的2/5至4/5。這是因為生長期間的林內氣溫、土溫較低,風速很小,相對濕度大。同時林地有死地被物覆蓋,土壤疏鬆,非毛管性孔隙較多,阻滯了土壤中的水分向大氣散發。
森林是地球生物圈中大氣成分平衡的主要調節者。森林是龐大的氧氣製造廠。人類、動物和一些微生物都吸收氧氣,放出二氧化碳,工業燃燒更要大量消耗氧氣,排放二氧化碳。如果大氣中的氧氣不足,二氧化碳的濃度過高,則不但對人體健康有害,而且還可能引起地球氣溫上升.冰山溶化,海平面上升等嚴重惡果。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出大量的氧氣,這樣才能使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平衡,並具有強大的固碳作用。要維持大氣的成分平衡,主要靠綠色植物,尤其要靠森林。

發展目標

中國是少林的國家,森林資源的貧乏和粗放利用,嚴重影響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造成生態條件惡化,林產品供需矛盾尖銳,自然災害頻仍。雖然,中國是一個少林的國家,但是由於中國領導重視林業發展,重視對林業方面的投入,使中國林業發展中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歷史性轉變,確立了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積極實施和穩步推進“林業六大工程”建設。中國未來的林學基礎研究要關注林業生態建設,圍繞中國林業重大工程中的重要基礎科學問題展開深入的探索,促進源頭創新,使基礎研究真正成為林業科技發展的引擎。
林學林學
未來幾年中國林學基礎研究需要加強的幾個方面。
森林植被恢復、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研究
“森林植被恢復、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研究”旨在解決退耕還林和天然林恢復和保護等林業重大工程中重要的基礎問題。1998年,國家全面實施了“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等重大林業工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績可喜,但是由於對森林植被恢復、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問題缺乏認識,工程建設存在著較大的盲目性,導致事倍功半。基礎研究的滯後已成為工程建設的重要制約因素,深入開展森林植被恢復、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研究,對於促進林業重大工程實施的科學化,提高效率,實現森林資源的保護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樹木生長發育的基礎生物學研究
繼擬南芥菜和水稻之後,楊樹是第三個完成全基因組測序的高等植物,該序列已於2004年9月向社會公布。解讀基因組序列的生物學功能和意義,探討樹木生長發育的基礎生物學規律已經成為國際林學基礎研究的前沿和熱點。西方已開發國家如加拿大、瑞典和美國等已先後將楊樹功能基因組研究計畫作為林學基礎研究的優先領域和戰略重點,啟動和實施了各類研究項目。中國林學基礎研究相對滯後,樹木基礎生物學規律的研究起步較晚。隨著國家對林業科研特別是基礎研究的重視,今後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楊樹全基因組序列,大力發展樹木基礎生物學研究,縮短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爭取在一些領域獲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森林生物災害預防與可持續控制的基礎研究
森林生物災害(包括病、蟲、鼠害)嚴重損害著中國森林資源、自然景觀和生存環境,威脅著人民的生態安全,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特別是近年來,由於氣候的變化,人為過度干擾,人工林樹種單一,境外危險性有害生物頻頻傳入等,中國森林生物災害的發生日趨嚴重,並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境外有害生物的入侵,造成了極大的危害;二是常發性森林生物災害面積大並日趨嚴重;三是偶發性森林病蟲害大面積暴發,損失嚴重。因此加強森林生物災害預防與控制的基礎研究,已經成為中國林業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
森林有害生物管理必須走可持續控制的道路。把森林有害生物納入到森林大系統中去,將有害生物—寄主樹種—天敵—環境因子作為一個系統開展綜合研究,揭示生物災害發生的機制,重視有害生物動態,發生與環境變化的關係,發揮森林本身對有害生物種群數量的持續控制能力,套用生態和生物工程手段對森林有害生物進行調控。
森林生產力形成與調控機制的研究
雖然中國的人工林面積世界第一,但存在著經營粗放、生產力低下、樹種單一、結構簡單、低產林面積大、效益不高等問題。展望未來,人工林的培育和可持續經營已成為中國木材供應戰略的必然選擇。開展森林生產力形成與調控機制的研究有助於從根本上了解森林生產力形成規律,科學合理地指導人工林生產,實現森林經營的最最佳化,提高森林生產效率,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對森林產品的需求。今後要加強和注重主要造林樹種產量形成的生態生理學基礎;人工林豐產撫育的最最佳化條件和可持續經營;天然林、人工林等森林動態生長規律及調控的研究;主要生態類型的森林可持續經營模式及其原理;森林生長動態模擬及預測技術等方面的研究。
林木重要性狀形成的遺傳學機制
中國的林木遺傳育種工作經過老一輩科學家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績。通過人工雜交和選育,培養出了一大批速生、抗逆的人工林無性系,特別在楊樹三倍體育種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落葉松馬尾松和桉樹雜交優勢獲得利用;主要樹種的地理變異模式、多世代遺傳改良、分子輔助育種及早期測定技術獲得快速發展。樹木性狀改良已由單一性狀向抗逆、抗病蟲和材性改良多性狀改良發展。然而,由於過去比較重視育種實踐,而林木遺傳理論和育種原理的研究相對滯後,對重要性狀形成的遺傳學機制缺乏認識,遺傳改良理論和育種策略往往套用一年生作物的,大大制約了林木育種進程,成為林木遺傳改良發展的瓶頸。因此,深入研究林木重要性狀形成的遺傳學機制,建立、發展和完善多世代遺傳改良理論,創新木本植物育種方法,認識雜種優勢的生物學基礎將成為中國林學基礎研究發展的重要方面。
森林與環境相互關係的研究
森林與環境相互關係既是林學的重要科學問題,也是生態學關注的重點。森林與環境相互關係有兩個重要方面,一是森林對環境變化的調節和控制作用;二是環境變化對森林的影響。林學學科更加注重全球變化對森林的影響、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及調控、森林物質和能量循環、利用以及森林生態系統退化機制等科學問題

專業內容

業務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森林培育、林木遺傳育種、森林病蟲鼠害防治與檢疫、野生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知識,能在林業、農業、環境保護等部門從事森林培育、森林資源保護、森林生態環境建設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
林學林學

業務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森林培育(包括經濟林栽培)、林木遺傳育種、森林病蟲鼠害防治、野生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林木良種選育、造林、森林資源調查規劃、森林病蟲鼠害防治與檢疫、林火管理及野生植物利用的基本訓練,具有森林經營方案編制、森林培育、森林資源保護、森林生態環境建設管理的基本能力。

知識和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備紮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基本理論知識;
2.掌握林學、生物學、植物保護學、環境科學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3.掌握土壤理化性質分析、林木生理生化分析和森林資源調查、評價的方法,掌握林木良種選育、林木栽培撫育、森林病蟲鼠害防治和林特產品加工利用的技術;
4.具有森林經營方案編制、森林培育、野生植物資源開發利用、森林資源監測、森林生態環境建設管理的基本能力;
5.熟悉中國林業可持續發展、森林生態環境建設、森林資源保護和國土綠化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6.了解國內外林學學科理論前沿、生物工程技術套用前景、林業科技發展趨勢以及林業生產發展動態。

主幹學科

林學、生物學、植物保護。

主要課程

森林植物學、植物生理學植物營養學、林木遺傳育種、生物技術、土壤肥料學、森林環境學、森林昆蟲學、林木病理學、森林生態學、測量與遙感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實驗、課程設計、教學綜合實習、生產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般安排28-30周。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農學學士
相近專業:林學森林資源與保護遊憩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
報考地點:廣州天河五山華南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金華園區7樓C704-C706室
林學林學

高校情況

開設院校

國內開設有林學專業的高校有30餘所。有:

學科設定

在中國的高等教育學科體系中,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頒布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林學是一級學科,分別是:林木遺傳育種森林培育森林保護學森林經理學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
國家重點學科名單
類別
學科代碼及名稱
學校名稱
一級學科
0907林學
二級學科
090701林木遺傳育種
090702森林培育
090703森林保護學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名單
類別
學科代碼及名稱
學校名稱
二級學科
090707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

發展前景

林學專業雖是一個傳統專業,國內也有一些農林院校設有林學專業,但課程設定都偏重於傳統林學,使得林學教育很難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就業方向

目前林學專業學生如果要從事農林工作主要有幾個去向:一是園林公司、種苗公司的基層崗位;二是基層從事的農、林業站的技術指導工作;三是農林業的研究、教育機構;四是與林業相關的公務員。從事農林類工作一開始工作雖然艱苦,但是只要靜下心工作,大部分畢業生髮展前途都不錯,一般畢業生在2—3年內就可以升為部門主管。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新農村建設的逐步深入,像園林綠化、養護、花卉栽培、苗木繁育等崗位也在大量增加,那么對林學專業人才的需要也將不斷增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