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氣候,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文化科技,基礎設施,交通運輸,政治,歷史文化,文物古蹟,非遺文化,地域文化,地方特產,風景名勝,啟封故園,岳飛廟,清真寺,博物館,著名人物,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朱仙鎮的歷史,源遠而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就孕育了早期人類文明。春秋時鎮東南筑有啟封城,這時的朱仙鎮已經形成了小型居民聚居點。北宋末期,首次出現了見諸史料記載的“朱仙鎮”稱號。明清時期,朱仙鎮因賈魯河的開通而走向鼎盛,成為“南船北車”的轉運處和貨物集散地,經濟發到,商業繁榮,並躋身“中國四大名鎮”之列。
文明肇興 考古發掘證明,早在五、六千年前,朱仙鎮及其周邊地區已經開始有了人類活動痕跡。
啟拓封疆
春秋時期,當時的朱仙鎮一帶恰為鄭國的東北邊陲。出於戰略上的考慮,鄭莊公命大將鄭邴在朱仙鎮古城村一帶屯兵築城,取名“啟封”,後避漢景帝劉啟諱,更名為開封。八朝古都開封由此拉開了帷幕。當時朱仙鎮是啟封城西北的一個居民點。
竊符救趙
朱亥,戰國時期魏國大梁人(今開封),著名勇士。據載,魏安釐王十九年(公元前258年),信陵君“竊符救趙”,魏軍告捷後,趙國重金謝魏公子和朱亥,後來信陵君被魏王拜為上卿,授以相印,封朱亥為偏將軍,以朱仙鎮為朱亥湯沐邑。據《祥符縣誌》記載:朱仙鎮原名聚仙鎮,後因戰國名士朱亥的食邑和封地而得名。
唐宋起興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開封縣入浚儀縣後,政治經濟中心北移,原開封故城遂日趨廢弛。朱仙鎮作為一處居民點逐漸發展起來。太平興國九年,宋太宗令“鑿尉氏縣界新河90里,數旬而畢”,拉直了的新河使朱仙驛因緊鄰蔡河而成開封附近的水陸要衝,由村落而驛站,進而成為集鎮。北宋末,首次出現了見諸史料記載的“朱仙鎮”稱號。岳飛於此取得朱仙鎮大捷。金、元時期,隨著開封地位的衰落,運河的變遷,以及黃河改道,朱仙鎮也就隨之衰落了。
賈魯治河
元末明初時期,朱仙鎮因賈魯治河而再度崛起,並逐步確立了自己“四大名鎮之一”地位。元末黃河先後多次在開封決口,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順帝派賈魯為工部尚書兼總治河防使,專職治河事宜。賈魯首先將黃河逼入故道。又引密縣水,經鄭州、中牟,折南至開封朱仙鎮,而後匯入古運河,直達商水縣入淮。賈魯此舉既消除了水患,又復興了漕運,所疏通的這條河道被命名為賈魯河。賈魯河開通之後朱仙鎮作為賈魯河航運終點,成為開封唯一的外港,是開封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
明清鼎盛
明、清時代是朱仙鎮的鼎盛時期,據《擬今況記》記載,朱仙鎮城區東連宋寨,西接豆腐店,南至腰鋪村,面積達50平方華里。1862年(清同治元年),城牆由土牆改用磚砌。運糧河自北向南穿城而過,將鎮分為東西兩部分,鎮內河上有橋三座相連。沿河兩岸,碼頭林立,長達五華里,船隻可直達城內,每日來往船隻200餘艘。城中居民30餘萬,多系商賈、外籍商人,來自全國各地,其中以山西商人最多,城中建有山西會館。鎮內店鋪,商號鱗次櫛比,百貨山集。特產有朱仙鎮木版年畫、紅紙、玉棠號五香豆腐乾、西雙泰竹葉青酒等,皆聞名全國。鎮內白天車水馬龍,夜間燈火輝煌,是名副其實的中原商業重鎮。運糧河是朱仙鎮通往全國各地的重要渠道。當時,朱仙鎮不僅是一座商業重鎮,而且歷代仁人志士、帝王將相都把朱仙鎮視為風水寶地。鎮內僅寺廟建築就多達110多處,較大的有岳飛廟、關帝廟、郎神廟、三皇廟、救苦廟、北大寺、明皇宮等。所謂的72路神仙,在鎮內皆有廟祀奉,故朱仙鎮古稱聚仙鎮。當時鎮內有戲樓11座,以明皇宮戲樓為最,每年豫東各戲班社都按時到明皇宮獻藝,競相爭艷,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漸漸地以朱仙鎮為中心形成了河南最大的劇種——豫劇以及豫劇祥符調。
鎮中還有久負盛名的內八景和外八景。若站在點將台上鳥瞰全鎮,內八景盡收眼底,分別是明皇宮、飲馬泉、鐵桿棲風、五奸跪忠、春秋樓、清真寺、碩石獅子、運糧河。鎮四周外八景分別是:點將台、烽火台、孟昶墓、朱亥墓、仙人橋、九龍口,迷瑰地、青龍崗。每一個景觀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另外,鎮周圍經考古發現了元朝的梁國公墓、明朝的周憲王墓、清朝大夫張射光墓、漢代墓群、橫寨村明代官宦墓群。
清代嘉慶、道光以後,因黃河漫溢賈魯河朱仙鎮趨於衰落。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賈魯河終被沙填,舟楫完全不通,加之京漢鐵路、隴海鐵路先後通車,交通路線大轉移,朱仙鎮水運優勢不再。
至20世紀初,淪落為一個極端殘破的集鎮,不僅商業急劇萎縮,商人四散,而且昔日的市鎮也因洪水、風沙等原因而成斷垣殘壁。至1906年,鎮內民、商僅存3000餘戶、15000餘口。
民國凋敝
民國年間,由於軍閥混戰、日軍入侵,其經濟徹底破產。全鎮人口在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僅剩8500餘人,不及全盛之時的1/24,鎮區面積僅剩西大街、估衣街、京貨街、河東街,其餘則化為荒園耕地。至1938年,全鎮僅有7000餘人,房屋已拆去五分之四,大批古建築慘遭破壞。
萬象更新
1948年10月,中共開封縣委和民主政府曾駐朱仙鎮。
1958年,朱仙鎮成為公社。
1986年,朱仙鄉人民政府改為鎮帶村體制的朱仙鎮人民政府。
行政區劃
截至2017年,朱仙鎮下轄16個行政村(
老飯店、北辛莊、木魚寺、賈寨、黃崗、仰韶新村、何寨、老潭寨、韓崗、腰鋪、徐寨、小店王、河東、西大街、估衣街、居委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朱仙鎮位於河南省開封市
祥符區城鎮西南部,距離開封市區22.5公里,南接
尉氏縣,東臨祥符區
范村鄉、
萬隆鄉,北接鼓樓區仙人莊社區,西臨
西姜寨鄉。整個鎮域介於北緯34°31′—34°41′、東經114°12′—114°20′之間,南北寬約14公里,東西長約11公里,鎮域總面積92.15平方公里。
地貌
朱仙鎮地處黃淮平原,地勢平坦,為近代
黃河沖積平原黃泛區中心,總體地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在64米-73米之間。
氣候
朱仙鎮氣候主要受蒙古高壓、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交替控制,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此外,還受黃河河流小範圍氣候調節的影響,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最高月平均氣溫27.1℃,絕對最高氣溫42.9℃,最低月平均氣溫-0.5℃,絕對最低氣溫-10℃,最大積雪厚度300毫米;大於等於10℃的作物旺盛生長期210~220天;年濕潤係數0.7~1.0,全年盛行風向為北風、南風、西風,春夏以偏南風為主,秋冬以偏北風為主,年均風速為3.3米/秒,年均日照時數為2330小時,年平均降雨量637.21毫米,月最大降雨量176.5毫米,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無霜期187天。災害性天氣有乾旱、澇災、大風、沙塵暴、乾熱風、冰雹等。
人口民族
截至2017年,朱仙鎮總人口約5.3萬,其中鎮區人口2.1萬,占總人口的比重為40.1%,有漢族、回族等7個民族。
經濟
綜述
2017年,朱仙鎮實現農業總產值4.8億元,工業總產值3.82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560元,鄉鎮社會經濟發展實力綜合排序位居開封市前10名。
第一產業
朱仙鎮盛產小麥、玉米、花生、西瓜,其中畜牧業發達,是豫東地區牛羊肉深加工和水產魚苗繁育基地。
2017年,朱仙鎮耕地資源總面積為5942.3公頃,約合89134.6畝,人均耕地約2.82畝。朱仙鎮糧食總產量23710噸,瓜類總產量25036噸;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9697萬元,其中農業產值16945萬元,林業產值488萬元,牧業產值20335萬元,漁業產值827萬元,其它產值為1102萬;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560元。
第二產業
2017年,朱仙鎮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38000萬元,較2016年增長13%;完成現價銷售產值76000萬元,較2016年增長12%;累計產銷率達98%;實現利潤盈虧相抵後盈利800萬元,較2016年增長15%,其中盈利企業盈利360萬元,較2016年增長16%;技改投入完成520萬元。
2017年上半年,12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現價工業產值比2016年同期增長的有12戶,占總數的100%;產銷率完成預期目標的企業12戶,占總數的100%;盈利企業12戶,占總數的100%;其中較2016年增長的企業12戶,占盈利企業數的100%。
第三產業
2017年,朱仙鎮有專業市場4處,集體商業網點1個,從業人數4000人,個體網點約1500戶,從業人數4500人,年產值約8000萬元。
2017年,朱仙鎮木板年畫銷售額1800萬元,利稅420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朱仙鎮共有2所中學,15所國小,2所獨立公辦幼稚園(其中1所正在申辦中),9所非獨立公辦幼稚園,4所公辦學前班,4所民辦幼稚園。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總計4046人,在校教職工249人;學前學生總計2120人,學前教師總計151人。
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朱仙鎮有衛生院1處,位於鎮區政府大街,占地6000平方米,職工96人,床位85張。另外村莊共有16個衛生所,從業人員達63人。
文化科技
截至2017年,朱仙鎮有電影院1座,職工4人,另有農技站1處,職工10人。
基礎設施
朱仙鎮文化大院占地面積2100平方米,建築面積910平方米,院內活動項目豐富多彩,主要有戲迷俱樂部、殘疾人康復中心、法律服務中心、盤鼓協會、朱仙鎮歷史文化長廊、書畫協會、廣場舞鍛鍊場地、舞蹈培訓室、電子閱覽室、圖書閱覽室、多功能廳等;各種健身器材16套,羽毛球場、桌球台、麻將桌、撲克、象棋等多種娛樂健身器材,是全鎮人民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的理想之地。
交通運輸
朱仙鎮交通便利,開(封)許(昌)公路穿鎮而過,北達隴海鐵路、鄭徐高鐵、鄭開輕軌,310國道、連霍、鄭民高速相連,東達大廣、日南高速,西達開港大道、新鄭國際機場。
政治
郭峰:朱仙鎮文化旅遊發展試驗區黨工委書記、鎮黨委書記
王國傑:朱仙鎮文化旅遊發展試驗區管委會主任、鎮政府鎮長
歷史文化
文物古蹟
啟封故城遺址
啟封故城遺址位於開封縣朱仙鎮東南三公里的古城村,始建於春秋鄭莊公時期,取“啟拓封疆”之意名啟封。漢初,因避景帝劉啟之諱,改“啟封”為“開封”。唐延和元年(公元712年),治所移入汴州(今開封),古城廢,淪為一般村莊,前後歷經1400餘年。城垣雖因年代的久遠而侵蝕毀損,然而夯築城牆時留下的夯層、夯窩和柱洞至今仍清晰可見。啟封故城作為古都開封的前身,對研究開封早期歷史和中國滎陽鄭姓歷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獻和實物資料,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新石器時代早期灰坑遺址
2011年,文物工作者在朱仙鎮一帶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灰坑遺址,並出土了的石廉、蚌器等遺物。
大石橋
大石橋,俗稱紅石橋,因橋下有五孔又稱五孔橋,位於朱仙鎮政府大街中段運糧河西支河(原賈魯河)上。朱仙鎮大石橋系明代早期建築,其造型優美,結構嚴謹,做工精緻,是朱仙鎮歷史的見證,對研究古代建築和古代交通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200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朱仙鎮古戰場
朱仙鎮古戰場位於朱仙鎮估衣街村,系明崇禎年間,李自成率農民軍在朱仙鎮同明軍進行作戰的地方。由於該地地勢險要,加之李自成臨機應變和圍城打援,在朱仙鎮之戰中擊敗明軍主力,為奪取中原奠定了基礎。古戰場由於面積較大,跨度較長,看似一條青龍,當地人稱“青龍背”。朱仙鎮古戰場是明代朱仙鎮大捷的實物例證,為研究開封地區明代時期軍事文化等提供了新的資料,同時為研究明代朱仙鎮的歷史以及明代朱仙鎮之戰,兵力的分布、攻防線路、戰陣形勢、戰役經過、戰役結果,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為揭開朱仙鎮古戰場的神秘面紗和明代戰爭史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岳飛點將台
岳飛點將台位於開封縣朱仙鎮西南1公里處。呈圓形,占地約1畝,因人為因素點將台自然成一圓形土堆,殘高約4米,直徑殘長約3米,周長約12米。相傳岳飛在朱仙鎮大戰金兵時,曾在此台上調兵遣將。
韓世忠(公元1089年~公元1151年),陝西省綏德縣人,字良臣,兩宋名將,漢族,民族英雄。出身貧寒,18歲應募從軍。英勇善戰,胸懷韜略,在抗擊西夏和金的戰爭中為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亂中也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為官正派,不肯依附丞相秦檜,為岳飛遭陷害而鳴不平。死後被贈為太師,追封通義郡王。孝宗時,又追封蘄王,諡號忠武,配饗高宗廟廷,朱仙鎮韓崗韓世忠墓占地約2畝,封土高出地面6米,由墓室、墓道、神道組成。
孟昶墓,孟昶初名仁贊,字保元,漢族。邢州龍崗(今河北邢台)人,五代後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後蜀廣政三十年(公元965年),宋軍揮師南下,後蜀滅亡。孟昶被俘後被封為檢校太師兼中書令、秦國公,居住在汴京。公元965年,孟昶鬱鬱而終葬於朱仙鎮附近的大孟昶村。 孟昶才華橫溢,所作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幅春聯是目前記載最早最規範的新春對聯兒,被後人尊為春聯的鼻祖。
非遺文化
朱仙鎮木版年畫歷史悠久,始於唐,興於宋,鼎盛於明清,距今已有1300餘年的歷史。朱仙鎮木版年畫被國內年面專家譽為中國木版年畫之鼻祖,明清時期被譽為朱仙鎮四大盛產之一。2006年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其特點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還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和情調,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年畫製作採用主版和鏤印相結合的方法,其用色講究,色彩艷麗莊重,所有顏料均為植物原料,有久不脫色,不跑色之特點。
朱仙鎮木版年畫以濃郁的鄉土氣息,強烈的民俗情趣,獨特的藝術風格,獨特的地方色彩,獨有的藝術魅力,被國際友人和國內年畫專家視為中華“彌珍瑰寶”、“中華國寶”。朱仙鎮木版年畫不僅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美學價值,同時還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社會價值和收藏價值等。
地域文化
祥符調,明清時期朱仙鎮逐步走向繁榮,這一時期,祥符調在當地流行的民調、土調、羅戲、卷戲、女兒腔、弋陽腔等基礎上孕育成長,逐步發展成自己獨有風格的劇種一“梆子戲”,最後發展成為豫劇最大的流派一祥符調。朱仙鎮著名藝人蔣扎子,開科授徒。數十年間,蔣門班培養出了大批的梨園弟子,”道光年間,黃河決口,朱仙鎮一帶遭受水患,蔣門班無法維持,便向四方流落髮展。後來,河南省的梨園行共同籌資,在蔣門班舊址上,建起一座雄偉堂皇的“明皇宮”,俗稱“郎神廟”、 “莊王廟”,從此“明皇宮”便成了河南省戲劇藝人朝拜的聖殿,每逢農曆四月二十三莊王爺誕辰,全省乃至全國的梨園名角齊聚這裡,舉行儀式敬神散福,並進行會演,切磋技藝,交流情感。
據傳,它起源東漢末年,成譜於南宋時期。民族英雄岳飛率岳家軍就以此鼓來鼓舞三軍將士,取得了朱仙鎮大捷,全鎮百姓歡欣鼓舞,歡喜若狂,打著得勝鼓,抬著慰問品迎接岳家軍的勝利。得勝鼓譜調押韻,緊湊威武雄壯,振奮人心、催人奮進鼓聲猶如萬馬奔騰之勢,雷霆萬鈞之力,使人聽後有無窮的力量。解放初期,鎮民眾及周邊村莊人民,每年從臘月開始到春節都打“得勝鼓”表示慶賀,邊走邊打,穿走各廟宇之間,每到一廟宇,多個鼓隊相互比鼓藝、看誰爭取的觀眾多。僅岳飛廟四周就有“四眼井”“火神廟”“三官廟”等鼓隊,周邊村莊也是一村一鼓隊。
七式門
七式門是起源於明代朱仙鎮回族穆斯林民間的一種拳術,由明代朱仙鎮清真北寺的李拜齋阿訇所創。道光末年,朱仙鎮出現了嚴重水患,運糧河阻塞,商機不在。穆斯林商戶紛紛離鎮而去,七式拳也隨之遠走它鄉,先後落戶開封、西安等地。
地方特產
朱仙鎮五香豆腐乾,又名茶乾,始於春秋戰國,由齊宣王所賜名而傳延至今。五香豆腐乾採用當地優質大豆,朱仙鎮古井泉水,18味中草藥,四種酒料,經特殊工藝加工而成。具有清香利口,生津止渴,健胃固齒,順氣消脹,增強食慾的作用。其風味獨特,營養豐富,為古時貢品,明清時期為朱仙鎮四大盛產之一。今日朱仙鎮,製作五香豆腐乾尤以“玉棠號”、“遠香齋”頗負盛名。朱仙鎮五香豆腐乾打包外運,遠銷千里,故有“千里香”之美稱。“玉棠號”經河南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評審,被授予“河南老字號”; 朱仙鎮五香豆腐乾被開封市人民政府授予“開封名牌產品”。朱仙鎮五香豆腐乾製作技藝於2009年6月12日被評為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風景名勝
啟封故園
啟封故園即朱仙鎮國家文化生態旅遊示範區,是集文化、旅遊、生態農業觀光於一體的文化旅遊項目。該項目位於開封市朱仙鎮北側、開尉路以西、運糧河兩側,總建設周期10年,計畫累計投資120億,總建築面積80多萬平方米。園區分為古鎮風情展示區、環湖風景遊覽區、溫泉休閒度假區、古戰場文化體驗區、生態農家體驗區、文化創意養生區、生態濕地體驗區、生態林地觀光區等8個功能區。
主要景點有:啟封樓、四面牌坊、驗糧樓、潛龍橋、狀元橋、博弈廣場、魁星街、信義橋、下八行街等景點。
岳飛廟
岳飛廟位於朱仙鎮岳廟大街,系中國三大岳廟之一,始建於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至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幾經拓修,形成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築群。
朱仙鎮岳飛廟由東西兩個院落組成,西院為岳飛廟的主體院落,東院為岳飛廟碑林(亦稱別院)。西院為三進院,依次建有山門、拜殿、大殿、寢殿,兩側有東西廂房、五子祠、五將祠等建築群組成。進入山門直通廟道,過廟道直通拜殿,拜殿面闊三間,拜殿直通大殿,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綠琉璃瓦頂,青磚砌牆,飛檐桃角,雕樑畫棟,大殿飛檐斗拱,主架為木質結構,明間金檁上寫“大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壬成八朔甲子日”一行字,清晰可辨。大殿前方東西兩側立有岳飛手跡碑:《送紫崖張先生北伐》和岳飛手跡碑:《滿江紅》。後院有岳飛寢殿,五將祠,五子祠組成。東邊系三百多塊石碑組成的碑林。
朱仙鎮岳飛廟是中國三大岳廟之一,自1981年以來,政府先後對岳飛廟進行修整,於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對遊人開放,現已被省、市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中小學生德育教育基地、旅遊勝地。
清真寺
朱仙鎮
清真寺初建於北宋太宗年間,擴拓於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重修於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整個寺院占地9000餘平方米,在全國百大清真寺中,其建築風格和裝飾均屬罕見,據說,岳飛大戰金兵時元帥府就設在寺內。當時岳飛在寺里乘涼的槐樹,被民眾稱為“相思槐”的國槐樹,在寺里保存,寺里尚保留一座明嘉靖十年的阿拉伯文碑,記載當時朱仙鎮穆斯林朝拜真主的盛況,是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阿文碑。
博物館
2010年3月21日,
朱仙鎮木版年畫博物館正式開工建設,這是國內目前投資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年畫博物館。該館建成後,不僅全面展示朱仙鎮木版年畫的生產、製作工藝,還將展出江蘇桃花塢、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等地的精品木版年畫。年畫博物館占地8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3770平方米,建築樣式為具有北方特色的明清四合院式建築,總投資2160萬元。
著名人物
城市榮譽
1987年,朱仙鎮被省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鎮”;
1994年,朱仙鎮被省政府命名為“中州名鎮”;
2000年,朱仙鎮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確定為河南省重點鎮、被國家選定為全國100家小城鎮社會經濟綜合開發試點鎮;
2002年10月,朱仙鎮被中國民協命名為“木版年畫藝術之鄉”;
2006年8月,朱仙鎮入選中國“十大最美村鎮”;
2007年10月,朱仙鎮被河南省政府評為“特色文化產業鎮”;
2008年12月,朱仙鎮被國家文物局和城鄉建設部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08年12月,朱仙鎮被評為河南省環境優美小城鎮;
2015年1月,朱仙鎮榮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