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家世出身
衛公子惠孫之後,以字為氏。衛有陶叔,為司徒後有,陶叔氏、司徒氏。 武公生季釁,采於寧為寧氏。 孫權號吳,而四世亡於晉,又有厲氏(孫皓以秀奔魏改姓厲。 《唐幽州內衙副將、中散大夫、試殿中監樂安郡孫府君神道碑》與《唐故魏州昌樂縣令孫君墓志銘》等碑文,孫武源出衛國姬姓孫乙。唐代孫壬林自述家族世系的碑文記載孫臏是衛武公的後代。
逃奔齊國
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龐涓後來出仕魏國,他認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孫臏,於是暗地派人將孫臏請到魏國加以監視。孫臏到魏國後,龐涓捏造罪名將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砍去了孫臏的雙足並在他臉上刺字,想使他埋沒於世不為人知。齊國使者覺得孫臏不同凡響,於是偷偷地用車將他載回齊國。
田忌賽馬
田忌經常與齊國諸公子賽馬,設重金作為賭注。孫臏發現比賽的馬腳力都差不多,可分為上、中、下三等,於是建議田忌加大賭注,並且向他保證必能取勝。孫臏在“
田忌賽馬”故事中所採用的方法,被視為“策對論”的最早運用。
桂陵之戰
公元前354年,
趙國進攻魏國的盟國
衛國,奪取了漆及富丘兩地(均在今河南省
長垣縣),此舉招致了魏國的干涉,魏國派兵包圍趙國首都
邯鄲(今河北省
邯鄲市)。次年,趙國派使者向齊、楚兩國求救。齊威王召集大臣們商議,
鄒忌反對救援,而段乾朋則建議齊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
襄陵(今河南省
睢縣)來疲勞魏軍,然後趁魏軍攻破邯鄲後救援趙國,這樣既救援了趙國,又同時削弱了魏、趙兩國。齊威王採納段乾朋的建議,兵分兩路,一路齊軍圍攻魏國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孫臏率領救援趙國。
馬陵之戰
公元前342年,魏將穰疵在
南梁(今河南省
汝州市西)和霍(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南)擊退韓將孔夜的軍隊,
韓昭侯派使者向齊國求救。孫臏再次採用圍魏救趙的戰術,率軍襲擊魏國首都大梁。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
軍事思想
孫臏的軍事思想主要集中於《孫臏兵法》。在戰爭觀方面,孫臏主張重視、慎重地對待戰爭。他強調戰爭是國家政治生活中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手段,只有以強有力的武力作為保障,才能夠使國家安定、富強。但是他反對窮兵黷武,指出作戰勝利能夠挽救瀕臨滅亡的國家但戰敗也同樣會失去土地、危害社稷,一味好戰必然會滅亡,自取其辱,所以必須慎重地對待戰爭,不可不用也不可濫用。孫臏主張積極地做好戰爭的準備工作來獲得勝利,這樣才能做到以戰爭抑制戰爭。他指出政治和經濟條件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基礎,“強兵”必先“富國”,只有具備強有力的政治和經濟作為後盾才能做到“事備而後動”。他又指出民心軍心是取得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所以戰爭必須順應民心軍心,要做到“得眾”、“取眾”。
戰爭認識論方面,孫臏提出將領要知“道”,“道”就是戰爭的規律。孫臏認為作戰時人眾、糧多、武器精良等因素都不足以保證取勝,只有掌握了戰爭的規律,了解敵我雙方情況,指揮得當,才能保證取勝。為此他專門闡述了積疏、盈虛、逕行、疾徐、眾寡、佚勞六對相互對立又相互轉化的矛盾,還對“奇正”進行了深層次的分析,認為將領只有真正認識到這些矛盾的作用,把握了這些矛盾的轉化規律,才能利用微妙的變化出奇制勝。
戰略思想方面,孫臏強調“必攻不守”。在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積極主動地進攻敵人防守的薄弱環節,不僅能夠有效地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而且能夠轉換攻守形勢,掌握戰爭的
主動權。戰術方面,孫臏提出“因勢”、“造勢”的思想。充分利用敵我雙方的條件,造成有利於我的態勢,以扭轉敵眾我寡的不利形勢。
在具體的戰術方面,孫臏對陣法進行了專門論述,進而分析了攻擊各種戰陣的對策。他還專門論述了攻城的問題,把處在不同地形的城分為難攻的雄城和易攻的牝城兩類,論述了當時攻城的策略與技術。
在軍隊建設、管理方面,首先,他對君主和將領的關係進行了分析。將領必須忠於君主,君主不應該干涉將領的具體軍務,將領要有獨立的軍事指揮權。其次,他對將領的素質進行了較多的論述。將領應當具備義、仁、德、信、智五個要素,他還分析了能夠致使將帥作戰失敗的品德缺陷。最後,他就管理隊伍的問題進行了論述,可以概括為任用賢能、嚴明紀律、獎懲公平、賞罰及時。
但是孫臏的軍事思想也有其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他對戰爭的性質分辨不清,把士兵純粹當作被驅使的工具,有些戰略戰術的表述過於簡單片面,有時還夾雜著迷信觀念,這也是應當指出的。
人物評價
魯仲連:“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是孫臏、吳起之兵也。”
賈誼:“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司馬遷:“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俶儻非常之人稱焉……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論其行事所施設者。語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孫子籌策龐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
劉向:“卒至蘇秦、商鞅、孫臏、吳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諸侯及秦用之,亦滅其國。”
班固:“當時吳有孫武,齊有孫臏,魏有吳起,秦有
商鞅,皆擒敵立勝,垂著篇籍。”“孫、吳、商、白之徒,皆身誅戮於前,而國滅亡於後。報應之勢,各以類至,其道然矣。顏師古註:孫武、孫臏、吳起、商秧、白起也。”
孔融:“不能止人遂為非也,適足絕人還為善耳。雖忠如鬻拳,信如卞和,智如孫臏,冤如巷伯,才如史遷,達如子政,一離刀鋸,沒世不齒。”
周曇:“曾嫌勝己害賢人,鑽火明知速自焚。斷足爾能行不足,逢君誰肯不酬君。”
曾鞏:“戰國之游士則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樂於說之易合。其設心,注意,偷為一切之計而已。故論詐之便而諱其敗,言戰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勝其害也;有得焉,而不勝其失也。卒至蘇秦、商鞅、孫臏、吳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諸侯及秦用之者,亦滅其國。其為世之大禍明矣;而俗猶莫之寤也。”
《
十七史百將傳》:“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於此樹之下!’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日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夜至斫樹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孺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徐鈞:“百年家學妙兵機,知彼猶憐己未知。絕愛奇功成砍樹,何緣衛足不知葵。”
陳元靚:“孫子知兵,翻為盜憎。臏足口行冤,坐籌運能。救趙存韓,軍振威稜。削諸醜類,夫差馬陵。功鏤鼎彝,書揆緘藤。龍豹之韜,何愧典刑。”
《幼學瓊林》:“孫臏吳起,將略堪夸;穰苴尉繚,兵機莫測。”
黃道周:“孫臏學藝,才高被忌。刖足致傷,黥刑使廢。誰知載歸,反為齊利。救趙趨梁,已奪其氣。減灶誘之,自奔速斃。萬弩馬陵,豈容迴避。豎子成名,是誰之意?”
後世地位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禮儀使
顏真卿向
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齊將孫臏”。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田單、趙奢、廉頗、李牧、王翦而已。
及至宋代
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孫臏。在北宋年間成書的《
十七史百將傳》中,孫臏亦位列其中。
紀念
孫臏墓
孫臏晚年辭官回歸故里,在月厭河畔建一花園著書立說。當時,齊王經常派員到此探視孫臏這位曾一度為齊國建立了卓越功勳的一代兵師,並在花園東北建起了供官員歇宿的驛館。孫臏辭世後,葬於花園東北側驛館前,前往祭奠的官員和百姓絡繹不絕。久而久之,此處成為聖地,日漸繁華,驛館進而發展成為驛城。後來,佛教傳入中國,此處便又建起一座驛城寺。
1990年,在此地出土了明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重修
億城寺的墓碑一塊,上刻有“臏墓址深邃”,經考證確定孫臏墓址在此。經孫氏族人重建,孫臏墓占地600平方米,其中墓丘直徑4米,封土高3米,立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
孫臏拳
孫臏拳是廣布于山東省境內的一種外家拳術,始創於
晚清時期,由於習練者多穿長袖衣服,人稱“長袖拳”;又因打拳時動作開合張顯,又稱之為“大架拳”。但孫臏拳是否為孫臏所創所傳,已無從考證。2011年,孫臏拳被列為第三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藝術形象
民間傳說
孫臏是戰國時期齊國著名的軍事家,以“孫臏賽馬”和“圍魏救趙”聞名全國,特別是他和同學龐涓之間的恩怨糾葛,更因為《孫龐鬥智演義》的流傳而為老百姓所津津樂道,有五個行業尊孫臏為祖神。
第一是制靴業、製鞋業神。傳說孫臏被龐涓暗害後,為保護被削去髕骨的傷腿,用獸皮製成有史以來第一雙過膝皮靴,後世的靴匠於是把孫臏尊為制靴業神。還有一個傳說是孫臏一日下山,遇上一個被毒蛇咬傷的樵夫。為了不讓蛇毒攻心,孫臏一劍把樵夫的雙腳砍了。樵夫一見腳沒了,很不願意。孫臏於是把自己的雙腳砍下來,安在樵夫身上。孫臏沒腳了,叫樵夫把鞋脫下來安在自己腳上。樵夫忘了問孫臏的大名和住處,回到家被妻子、孩子埋怨。樵夫的妻子說:“為了報答恩人,我們多做幾雙鞋子送去,免得他鞋磨破了又要受罪。”於是樵夫拿著鞋子到處打聽。後來,樵夫找不到孫臏,就把鞋子送給人們穿,以此來了卻自己的感恩之情。樵夫夫妻倆一直不停地做鞋、送鞋,天長日久穿了他家做的鞋的人常送些錢糧來,然後有人在他們的影響下也幫著為別人做鞋,於是鞋匠這一行當就興起來了。後來,鞋匠們知道了孫臏救樵夫的事,就把他敬奉為鞋匠的祖神,稱孫祖、孫臏老師、孫臏神師、孫臏真人。鞋匠們一般農曆十月初一祭祀祖師,感謝祖師傳藝後代。鞋匠的徒弟們在祭祀祖師後,向師傅獻鞋,請求師傅指點。舊時北京鞋靴業者還在正月二十八在前門外同興堂飯莊,舉行祭祀孫臏的活動和宴會。
第二是皮革業神。傳說孫臏被龐涓挖膝之後,只好跪步行走,這樣要用皮張裹纏膝部。因為帶毛的原皮非常硬,磨得膝部非常疼,他就將皮子去毛並使其柔軟,用起來舒服,縫製也方便。從此便出現了皮革業,而孫臏也成了這個行業的始祖。舊時每年農曆九月十三日,南京的皮匠們都要聚會為孫臏祖師爺舉行祭祀活動;今雲南麗江古城附近束河古鎮的“三聖宮”樓閣,至今還供奉著皮匠祖師孫臏的塑像。
第三是燒炭業神。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年冬天,鬼谷子命令兩個徒弟孫臏、龐涓去找 “無煙柴”。 孫臏決心一定要找到“無煙柴”,而龐涓卻為人十分狡詐,藉故不去找。孫臏找了好多天沒找到,忽然飛來一群烏鴉,一邊飛,一邊“哇喲”、“哇喲”地叫著。孫臏一聽, “哇喲”、“哇喲”不就是“挖窯燒炭”嗎?於是他挖了個土窯,又在山上砍了一些木頭砍成一段一段的,裝入窯中。點火後,幾天功夫,就把一窯木炭燒成了。他用火點燃一試,果然沒煙。“無煙柴”找到了。鬼谷子對孫臏十分滿意,而龐涓對孫臏也就更加忌恨了。從此,人們把孫臏尊為燒炭業的祖神。
第四,豆腐業神。傳說鬼谷子為考驗孫臏、龐涓,假裝生了病。孫臏為讓老師吃點有營養的東西,就磨了豆漿。正巧他晾的鹽,被露水化成鹽水流進了豆漿,豆漿就成了豆腐(還有一個傳說是龐涓往豆漿里灑了泡尿)。鬼谷子吃完豆腐後,誇獎了孫臏,要求孫臏再做點。龐涓十分嫉妒孫臏,偷偷的往鹽水裡加了點石膏水,沒想到也成了豆腐。從此以後,人們就把孫臏和龐涓供奉為豆腐業的祖師爺和保護神。
第五是泥塑業神。無錫惠山泥塑從業者,從很早就供奉孫臏為本行業祖神。傳說孫臏曾流落吳地以做泥人為生;後來孫臏出任齊國軍師,以泥人、泥馬布陣,破了龐涓的“五雷陣”。再後來,惠山人把孫臏捏泥人的技藝繼承了下來,從此惠山泥人聲名遠揚。
文學形象
長篇歷史小說《
東周列國志》中,孫臏於第八十七回《說秦君衛鞅變法 辭鬼谷孫臏下山》中登場。
在第八十八回《孫臏佯狂脫禍 龐涓兵敗桂陵》中,魏惠王想要試探孫臏的才能,命孫龐二人演練陣法。其餘記載與《
史記》基本相同。
影視形象
此外,孫臏還出現在京劇《孫臏裝瘋》、《
馬陵道》、《五雷陣》中,其他如豫劇、
秦腔、
同州梆子等也有相關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