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與孫臏

孫武與孫臏

孫武孫臏》是2008年7月1日由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舒風。該書講述了孫武生平事跡和孫臏生平事跡。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孫武生平事跡,孫臏生平事跡,人物描述,人物介紹,孫武,孫武的家族,孫臏,鬼谷子下山,失傳兵法,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孫臏兵法》簡本共16篇。第一至第四篇記孫子與齊威王田忌的問答,確定是孫臏所寫。第十六篇《強兵》篇也記述了孫子與齊威王的問答,但可能漢朝人不能確定這篇是否是孫臏本人所寫的,所以暫時附在了書末。第五至第十五各篇,篇首都稱“孫子曰”,但其文體、風格與《孫子兵法》及其佚篇有著明顯的區別,所以,這些篇中的“孫子”可能是代指孫臏,也可以定為孫臏所寫。通過《孫臏兵法》,人們還可以證實《史記.孫武吳起列傳》有關孫武仕吳、孫臏仕齊,各有兵法傳世的記載。《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同時被發掘出來,使這個長期存在的疑問得到了解決。
孫子,名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縣)人。生卒年代不詳,大約與儒學創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屬於同時代而略晚;孫臏,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生卒年不詳,真名失傳,約活動於公元前4世紀下半葉。
因此歷史學家研究認定,孫武是吳孫子,孫臏是齊孫子。他們分別是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的人。據考證,孫臏是孫武之後世子孫,《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之間存在內在的師承關係,前者是後者的依據和基礎,後者是對前者的闡述和繼承。兩者不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一家之言,還合了“孫氏之道”。孫臏在繼承孫武思想的基礎上,在戰略、戰術、治軍和軍事哲學方面都有新的發展。

作品目錄

孫武生平事跡

3、管理采邑
4、背井離鄉
5、伍子胥力薦
6、與吳王談兵
7、姑蘇台演武
10、掃除障礙
11、破楚聯盟
12、設計破楚軍
13、兵臨郢都
14、施妙計連破三城
15、申包胥秦國借兵
16、霸業初成
17、吳越相爭
18、歸隱山林
19、廣聚博採著兵書
20、名揚後世

孫臏生平事跡

21、玄孫出世
22、鬼谷求師
23、獨獲真傳
24、出仕魏國
25、龐涓設計害孫臏
26、孫臏中計受酷刑
27、馬陵道箭射龐涓
附:
孫臏生平大事年表

人物描述

人物介紹

孫武和孫臏,長久以來人們一直分不清他們到底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漢書.藝文志》中寫入了《吳孫子》(即《孫子兵法》)和《齊孫子》(即《孫臏兵法》)。到了《隋書.經籍志》中,《齊孫子》就不被提起了。唐宋以來,人們認為《孫子兵法》是曹操“削其繁剩,筆其精髓”而成書的,甚至有人說歷史上根本沒有孫武其人,《孫子兵法》就是孫臏所著。如今,當《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兩部兵書的竹簡在臨沂市南面的銀雀山漢墓出土,使失傳了近兩千年的《孫臏兵法》重見光明,這個千餘年來關於孫武和孫臏其人、其書爭論未果的問題才得到了澄清。

孫武

孫武齊國人,因避難來到吳國,受到吳王闔閭的重用。他指揮吳軍以少勝多,三次擊敗強大的楚國,使吳國成為春秋戰國霸主之一,所著《孫子兵法》被後人奉為軍事經典,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流傳於世。亦成為商戰教科書。孫臏是孫武的玄孫,他和龐涓鬼谷子為師,出仕後到魏國做官,被龐涓陷害,受到臏刑。生死關頭,他向齊國使者求助,被救到齊國,指揮齊軍兩次擊敗魏軍,設伏殺死龐涓。孫臏繼承並發揚了孫武的軍事思想,他的《孫臏兵法》也是兵學寶庫的瑰寶。
孫子兵法》是從戰國時期起就風靡流傳的軍事著作,古今中外的軍事家們都使用其中論述的軍事理論來指導戰爭,而且,其中論述的基本理論和思想還被運用到了現代經營決策和社會管理方面。然而,這部著作者是誰呢?學術界議論紛紛,一種認為是春秋時期吳國孫武所著,一種認為是孫臏整理而成,一種認為是戰國初年某位山林處士編寫,還有的說是三國時代曹操編撰的。直到1972年4 月間,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發掘的兩座漢代墓葬中同時發現了用竹簡寫成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這樣,數百年的爭論方告結束,《孫子兵法》的作者被確認為春秋時期吳國的將軍孫武。避隱吳國著兵法孫武,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他出生於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齊國樂安(今山東廣饒),具體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孫武的祖先叫孫乙,衛康叔之後。孫武善於學習,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政》,了解黃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實,加上當時戰亂頻繁,兼併激烈,他的祖父、父親都是善於帶兵作戰的將領,他從小也耳聞目睹了一些戰爭,這對少年孫武的軍事方面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但孫武生活的齊國,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齊景公初年,左相慶封滅掉了右相崔杼。接著田、鮑、欒、高等四大家族又聯合起來,趕走了慶封。後來,內亂日甚一日,齊國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愈演愈烈。孫武對這種內部鬥爭極其反感,不願糾纏其中,萌發了遠奔他鄉、另謀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頭。當時南方的吳國壽夢稱王以來,聯晉伐楚,國勢強盛,很有新興氣象。孫武認定吳國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實現抱負的地方。大約在齊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孫武正值18歲的青春年華,他毅然離開樂安,告別齊國,長途跋涉,投奔吳國而來,孫武一生事業就在吳國展開,死後亦葬在吳國,因此《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就把孫武稱為“吳人”。
孫武來到吳國後,便在吳都(今蘇州市)郊外結識了從楚國而來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國的名臣,公元前522 年因父親伍奢和兄長伍尚楚平王殺害而潛逃到吳國。他立志興兵伐楚,為父兄報仇。孫武結識伍子胥後,十分投機,結為密友。這時吳國的局勢也在動盪不安之中,兩人便避隱深居,待機而發。公元前515 年,吳國公子光利用吳國伐楚,國內空虛的機會,以專諸為刺客,襲殺吳王僚,然後自立為王,稱闔閭。闔閭即位後,就禮賢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賢臣,他又體恤民情,不貪美味,不聽淫樂,不進女色,注意發展生產,積蓄糧食,建築城垣,訓練軍隊,因而大得民心,吳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闔閭又注重搜求各種人才,立志要使吳國更加強盛,時而向長江中游發展,滅楚稱雄。隱居吳都郊外的孫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隱居之地,一邊灌園耕種,一邊寫作兵法,並請伍子胥引薦自己。終於,孫武寫好了13篇兵法。

孫武的家族

孫子是衛國孫乙的後裔,先輩輾轉遷到齊國。公元前532年,齊國發生內亂,孫子便離開齊國,到了南方的吳國,在吳國的都城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過起了隱居生活,潛心研究兵法。在吳國,孫子結識了伍子胥。據《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載,在諸侯爭霸中,南方新興的吳國國君闔閭,為圖霸業,欲攻打楚國,但是,一時難以選出合適的將領。伍子胥常與吳王論兵,他曾向吳王推薦說:孫子“精通韜略,有鬼神不測之機,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誠得此任為將,雖天下莫敵,何論楚哉!”經過伍子胥七次向吳王推薦,吳王便讓伍子胥拜請孫子出山。

孫臏

孫臏(?-前316年),其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漢族,山東鄄城人。生於戰國時期的齊國阿鄄之間(今山東省的陽穀縣阿城鎮鄄城縣北一帶)。
孫臏孫臏
孫臏是孫武後代。身長七尺約為161cm(周的一尺合今23.1cm)與龐涓鬼谷子門下學兵法,孫臏的才智高於龐涓,由此招來了龐涓的妒忌,後龐涓為魏惠王將軍,騙孫臏到魏,誣陷孫臏外通敵國,魏惠王用髕(古代削去膝蓋骨的酷刑),被齊國使者偷偷救回齊國後,成為田忌的門客,幫助田忌用上中下馬戰術打敗齊王,贏得千金,被齊威王任為軍師,桂陵之戰中用圍魏救趙戰術大破魏軍馬陵之戰,身居輜車,以減灶之法誘龐涓孤軍冒進,射殺龐涓,打敗魏軍。著作有《孫臏兵法》,部分失傳。1972年山東省臨沂銀雀山出土殘簡,有一萬一千餘字。另一說孫臏刖刑其實是錯誤的 ,在太史公自序這本書中提到“孫子臏腳,《兵法》修列”,講的是孫臏被挖掉膝蓋骨,而不是砍掉雙腳。

鬼谷子下山

“鬼谷下山”的故事出自《戰國策》。故事說的是戰國時期,燕國和齊國交戰,為齊國效命的孫臏為敵方所擒,他的師傅鬼谷子前往營救,率領眾人一行下山。元代青花人物罐“鬼谷下山”描繪的便是鬼谷子下山的情景:鬼谷子坐在由獅虎共拉的兩輪車上,後面跟著兩個騎馬的人,其中一個穿著武官衣服打了一面旗寫有“鬼谷”兩字。 鬼谷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謀略家,最後他教出了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等高徒。鬼谷子特別鐘愛為人誠懇真摯的孫臏,將自己畢生絕學傾囊相授給孫臏。 龐涓也是鬼谷子的學生,學的也是兵法。有一次龐涓聽說魏國花高價錢納賢,他動了心要去魏國做官。鬼谷子有宿命通功能,早已知道,就對龐涓說,你出去摘一朵花來給我,龐涓就摘一朵小花拿過去,鬼谷子一看這朵花叫“馬兜鈴”,這種花一開十二朵,他告誡龐涓,這暗預你享受十二年富貴,這花是采於鬼谷,見日而萎,就是看到日光就枯萎了,鬼旁加一個委字正好是一個“魏”,魏國的魏,他說你一定和魏國有緣。鬼谷子又告誡龐涓不能夠欺騙別人,如果你要騙別人的話,那以後你要上別人的大當,最後他就送給龐涓八個字:“遇羊而榮,遇馬而卒。”後來龐涓不聽鬼谷子的話,出於妒嫉,他不但欺騙孫臏,還殘酷迫害他。結果最後自己上了孫臏的當,在馬陵道被萬劍穿身而死,遭到了惡報。

失傳兵法

直到1972年,失傳近兩千年的《孫臏兵法》重現,謎團終於揭開。兵法失傳1700年山東臨沂古城城南有座低矮的小山叫“銀雀山”。1972年4月,臨沂衛生局進行基本建設,在銀雀山上發現古墓,經證實,這裡是一處規模很大的漢代墓葬群。考古工作者從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竹簡。這些竹簡的內容絕大部分是古代兵書,其中就有《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等20餘篇著作,其中不少是佚書或是首次被發現的古代書籍,最珍貴的當屬《孫子兵法》的佚篇和失傳1700多年的《孫臏兵法》。此次考古成果被列入20世紀70年代“新中國30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上世紀90年代“新中國50年影響最大的考古發現”之一;21世紀初,又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更重要的是它證實了《史記》中有關孫武、孫臏的記載完全正確,並且他們各有軍事著作傳世。出土的《孫子兵法》竹簡說明古代的《孫子兵法》其實是13篇,而不像有些古籍記載的那樣共有82篇。而《孫臏兵法》很多篇的篇首都寫到“孫子曰”,其中“孫子”代指的是孫臏。

編輯推薦

孫武、孫臏,亂世之中,止戈為武。他們是戰場上的強者:一個以少勝多,三破強楚;一個以弱勝強,兩敗強魏。他們又是生活中的智者:功成之後激流勇退,兵家智慧流傳千古直到今天他們依然閃爍光輝。
孫武,字長卿,春秋時代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人,後為吳國(今江蘇)名將,生於公元前約五百五十年,卒年不詳,著有兵法十三篇。孫武經吳國大臣伍子胥推介給當時一心想擴軍建立霸業的吳王闔閭。吳王讀完兵法後大讚,但欲證實其可行,遂命孫武訓練兩隊各九十名的宮女,孫武三令五申後,宮女仍嬉笑不聽軍令,孫武即下令將兩隊為首的吳王愛妃斬首,吳王欲阻,孫武不聽,其後兩隊宮女均遵令操練。成語“三令五申”及名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均典出於此。孫武後助吳王在澠池會盟中取代晉國春秋霸主之一。據傳,孫武功成身退,終隱居泉林
孫臏,為孫武后人,生卒年不詳,其名臏亦因曾受臏刑(削去膝蓋骨)而來。孫臏著有《孫臏兵法》。有關孫臏最著名的故事,便是在田忌與齊威王及貴族賽馬時,以“下駟上駟,上駟對中駟,中駟對下駟”,輸一場,勝兩場,助田忌贏了千金。其後,田忌將孫臏推薦給齊威王,孫臏因受過刑拒任將軍而作軍師,桂陵一戰,大敗龐涓率領之魏軍,後又用“減灶之計”引龐涓魏軍至馬陵,於夜間夾擊,龐涓自刎,全殲魏軍十萬。桂陵、馬陵二役,令孫臏及其軍事才能名顯天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