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昌縣(福建下轄縣)

順昌縣(福建下轄縣)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順昌(古屬延平府順昌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建縣,據清嘉慶《延平府志》記載:“以其初順服,故名,取順而昌之意。”自此歷代沿用。

順昌縣位於福建省的西北部。縣境分別與建陽、建甌、南平、沙縣、將樂、邵武6縣市接壤。原總面積1480平方公里,1970年建西縣撤銷併入順昌後,縣域面積增加到1985平方公里,占南平地區總面積的7.5%。1990年,全縣轄3個鎮、11個鄉、4個居委會、129個村委會。總人口230803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13人。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人口,地理環境,氣候,地理,自然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經濟發展,農業,工業,商業,社會,城鄉建設,教育,交通,古道,航道,公路,特產,風景名勝,

歷史沿革

唐貞觀三年(629)拆將樂縣東南兩鄉置將水場。垂拱三年(687)分南鄉將水口為蠲科鎮。景福二年(893)改為將水鎮,後又改為永順場,隸屬建州。
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將永順場升為縣。因“縣有順陽鄉,水有順陽溪”而名順昌。清嘉慶版《延平府志》則稱“以其初順服,故名,取順而昌之意”。
五代十國的閩天德元年(943),王延政在建州稱帝,國號殷,順昌縣為其所轄。天德三年(945)八月,十國的南唐滅閩,順昌縣為南唐所轄。南唐保大六年(948)置劍州(州治在今南平市),順昌縣屬之。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劍州改稱南劍州,順昌縣屬福建路南劍州。
元至元十五年(1278),置福建行中書省,南劍州升為南劍路。延祐元年(1314),南劍路改稱延平路,順昌縣仍屬之。
明洪武元年(1368),延平路改為延平府,順昌縣仍屬其所轄。
清代,順昌仍屬延平府所轄。
民國二年(1913),廢府、州改道,順昌縣屬建安道(道治在今南平市)。
民國十六年,廢道改省、縣兩級制,順昌縣直屬福建省。
民國二十三年7月,實行行政督察專員制,順昌屬第九行政督察區(區設在今邵武市)。
民國二十四年10月,順昌改屬第二行政督察區(區設在今南平市)管轄。
建國後,福建省劃分為8個專區2個市,順昌縣屬第二專區(專員公署駐南平),順昌縣屬南平專區。1970年專員公署遷到建陽,改稱建陽地區行署,順昌縣仍屬之。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順昌縣在其中。

行政區劃

順昌縣於933年(後唐長興四年)建縣,“以其初順服故名,取順達昌盛之意”。
建國後,順昌縣劃分5個區。第一區駐城關,第二區駐洋口,第三區駐大幹,第四區駐元坑,第五區駐仁壽;1951年6月增設第六區,駐謝屯。各區建立後,廢除舊保甲制,按原管轄範圍,順昌縣先後成立85個村(街)基層政權。
1951年8月開始民主建政,順昌縣成立46個鄉人民政府。
1952年8月經調整,46個鄉擴為3個鎮、63個鄉
順昌縣
1958年5月撤區並鄉,順昌縣原有45個鄉鎮調整為城關、洋口2鎮;謝屯、沙墩、洋源、石溪水南際會、井壟、新聯、大幹、河墩、埔上、大布慈悲、元坑、鄭坊、謨武、榜山、扶延、仁壽、洋墩、桂溪等21鄉。同年10月實行政社合一,成立順昌縣人民公社,下設城關、洋口、大幹、福秀、仁壽5個分社;鄉改為生產大隊。城關分社轄城關、水南、新聯3個大隊;洋口分社轄洋口、沙墩、謝屯、石溪、際會、洋源6個大隊;大幹分社轄大幹、大布、埔上、河墩、余富、慈悲6個大隊;福秀分社轄元坑、鄭坊、漠武3個大隊;仁壽分社轄仁壽、洋墩、桂溪3個大隊。
2000~2003年轄9個鎮、5個鄉:雙溪鎮建西鎮洋口鎮水南鎮埔上鎮元坑鎮大曆鎮大幹鎮.埔上鎮.仁壽鎮洋墩鄉鄭坊鄉、際會鄉、嵐下鄉高陽鄉
2005年12月25日,撤銷順昌縣雙溪鎮、水南鎮建制,設立雙溪街道辦事處。雙溪街道辦事處轄東門、中解、建光、和勤、北門、城南、金溪、棋盤等8個居委會和水南、城東、城西、余坊、井壟、下沙、吉舟、新屯、文新、陳布、余墩、溪蘭等12個村委會。雙溪街道辦事處駐城南路278號;撤銷順昌縣際會鄉建制,併入建西鎮。建西鎮轄中心街居委會和路茲安下際會、慈太、際濱、科頭、謝屯、南山元峰等9個村委會。建西鎮政府駐建西鎮中心街26號。
2013年,順昌縣轄1個街道、7個鎮、4個鄉:雙溪街道、建西鎮、洋口鎮、元坑鎮、埔上鎮、大曆鎮、大幹鎮、仁壽鎮、洋鄉、鄭坊鄉、嵐下鄉、高陽鄉。縣政府駐雙溪街道。

人口

民國時期,由於政局動盪,社會不安定,人民生活貧困,醫療衛生條件差,人口再生產處於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長的狀況。民國25年(1936),順昌縣總人口43968人。到民國38年,順昌縣總人口增加到88520人(含建西縣)。
建國以後,人口再生產經歷了五個階段:
1950~1952年,雖經剿匪土改運動,社會逐步安定,農業生產有所恢復,但仍未完成擺脫貧困面貌,醫療衛生條件仍然較差,人口再生產仍處於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長的狀況。1952年出生率為29.61‰、死亡率為16.6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2.95‰,順昌縣總人口94060人(含建西縣)。
1953~1959年經濟形勢開始好轉,社會安定,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醫療衛生條件也有所改善,基本消滅了鼠疫、天花、霍亂等烈性傳染病,人口再生產呈現高出生率、中死亡率、中增長率的狀況。1959年出生率達28.30‰、死亡率降至8.31‰、人口自然增長率上升到19.99‰,順昌縣總人口達119547人,比1952年增加25487人,平均每年淨增3641人。
1960~1961年,由於國民經濟困難,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人口再生產處於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長率的狀況。1961年出生率降到16.14‰、死亡率上升到14.7‰、自然增長率下降到1.47‰,順昌縣總人口112500人,比1959年減少7027人。
1962~1972年,人口再生產處於無政府狀態,出現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長率的狀況。1972年出生率上升到32.30‰、死亡率下降到7.10‰、自然增長率高達25.20‰,順昌縣總人口達179123人,比1961年增加66603人,平均每年淨增6660人,是建國以來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
1973~1990年,由於廣泛開展計畫生育工作,提倡“少生、優生、優育”,制定計畫生育的獎懲政策,同時採取有效的措施,使人口再生產初步得到控制。這個時期,人口再生產呈現中出生率、低死亡率、中增長率的趨勢。到1990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到15.29‰、死亡率5.40‰、自然增長率下降到9.89‰,順昌縣總人口230803人,比1972年增加51680人,平均每年增加2871人。
2010年順昌縣人口191588人。

地理環境

氣候

順昌屬於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同時又受大陸性氣候的一定影響。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據縣氣象站1957~1985年的觀測:年平均氣溫18.5攝氏度,無霜期305天,雨日164天,雨量1756毫米,日照1740.7小時,冬多西北風,夏多東南風。具有如下特點:四季明顯,冬短夏長,春早秋晚;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秋多“小陽春”,春常“倒春寒”;雨季乾季分明,雨季多洪澇,乾季常乾旱;少霜雪,罕冰雹,濕潤多雲日照少,露霧常有靜風多。
境內受季風性環流影響明顯,隨冬夏環流轉換和太陽照射的變化,帶來四季不同的氣候特徵。冬季(12~2月):氣溫低,蒙古冷高壓勢力強盛,縣境處在冷高壓的東南部,盛行西北風,天氣寒冷乾燥,雨水少,一年中的霜雪集中在此季出現。春季(3~5月):是冬季風轉夏季風的轉換季節,氣溫趨向回升。蒙古冷高壓逐漸轉弱,太平洋高壓逐漸增強,冷暖氣流交換頻繁,天氣多變,冷暖無常,前春常常陰雨連綿,有時出現晚霜,後春有時暴雨成災。夏季(6~8月)時間長,氣溫高。太平洋高壓進一步北上西伸,順昌多吹東南風。熱帶低壓又常北上影響,天氣炎熱潮濕。初夏是雨季高峰期,常發生暴雨洪澇,夏至前後雨季結束,轉為炎熱少雨天氣,有時午後發生陣雨、大風或雷暴。秋季(9~11月):乃夏季風向冬季風轉換季節,氣溫趨於下降。大陸熱低壓和太平洋高壓減弱南退,蒙古高壓復又增強南侵,天氣少雨涼爽。後秋蒙古高壓增強,氣溫顯著下降,可出現初霜。

地理

順昌屬福建西北山地丘陵區。境內山脈源於武夷山系杉嶺支脈,分別由東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向中部延伸。除東南部外,邊境均有千米以上群山環抱,最高峰郭岩山,海拔1384米。富屯溪、金溪兩條主要河流,分別由西北、西南向東南流入,匯合於縣城雙溪鎮,再向東流入南平匯入閩江。境內山巒起伏連綿,縱橫交錯,河流錯綜其間,形成複雜的地形地貌。

自然資源

森林資源

森林覆蓋率75.6%,是福建省重點林區。

水資源

順昌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600~1800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1756毫米,總水量33.429億立方米,屬豐水區。縣境內有幹流富屯溪,支流金溪、仁壽溪、麻溪等,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3條,均衡分布順昌縣,多年平均徑流深874毫米,年平均徑流量17.35億立方米;豐水年徑流量25.9億立方米,偏枯年12.7億立方米,枯水年9.76億立方米。即使在乾旱年產水量仍為用水量2.18億立方米的4.48倍,農業用水綽綽有餘。平均每平方公里產水量87.4萬立方米,低於全省每平方公里產水量100萬立方米的平均水平;平均每人占有水量8492立方米,高於全省人均4900立方米水平,接近世界人均11000立方米的水平。富屯溪縣外流域面積很大,流經順昌的過路水十分豐富。據富屯溪洋口站41年觀測,年徑流量140億立方米,徑流深度1105.5毫米,平均流量每秒444立方米。
水能資源豐富,天然落差累計24175米,理論蘊藏量約20.72萬千瓦。

礦產資源

經1958年及以後多次礦產普查和地質調查,順昌縣已知礦藏有燃料、墨色金屬、有色金屬、非金屬4類25個礦種,111個礦點,以石灰岩儲量為最多。

土地資源

1988年順昌縣土地總面積297.75萬畝,人均13.36畝。
總土地按地貌類型劃分:有中山30.95萬畝,占總面積10.4%;低山131.64萬畝,占總面積43.9%;丘陵115.15萬畝,占總面積38.7%;河谷和山間盆地20萬畝,占總面積7%。
總土地按用途劃分:1988年有森林244.82萬畝,占總面積82.2%;宜林荒山208412畝,占總面積6.7%;耕地197757畝,占總面積6.64%;茶果65926畝,占總面積2.21%;其餘是村莊、道路用地。
根據土地本身的特性及其對農、林、牧的適宜性,順昌縣的土地質量可分為八等,一至四等為農業用地,五至八等為林、牧用地。
一等地順昌縣約1.22萬畝,占總面積0.4%。此類土地,質量好,適宜性廣,平坦肥沃,旱澇保收,易獲高產。
二等地順昌縣約3.46萬畝,占總面積1.16%。此類土地,質量較好,有一些限制因素。
三等地順昌縣18.67萬畝,占總面積6.3%。質量中等,適宜性較廣,限制因素較多。
四等地順昌縣2.54萬畝,占總面積0.9%。質量較差,適宜性不廣,限制因素多而嚴重,勉強用於農業。
五等地順昌縣74.03萬畝,占總面積24.8%。此類地,質量較差,丘陵或低山的相對高度在100米左右,土層厚,林業土地條件好,適於種植經濟林、茶果或開墾作為農業用地。
六等地順昌縣183.21萬畝,占總面積61.5%。此類地質量差,坡度較大,土層厚度中等,適於發展用材林。
七等地順昌縣14.87萬畝,占總面積4.9%。土質很差,海拔高,坡度陡,土層薄,只適宜針葉林和闊葉林生長。
八等地,土質極差,為基岩裸露的石山,為數極少。

經濟發展

順昌地處閩北山區,境內森林、石灰石礦蘊藏量豐富,水力資源充足,對發展工農業生產具有十分有利條件。建國前,國民黨政府不重視經濟建設,縣內交通閉塞,生產技術陳舊,工農業生產水平低,商業、交通運輸、建築等產業都很落後,長期處於以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狀態。廣大農民在地租、田賦、高利貸等層層剝削下,資金匱乏,耕作粗放,糧食畝產年均不過90公斤。工業基礎薄弱,民國16年(1927)始建小型發電站,至民國34年,才先後建有洋口火力發電站、城關白龍泉水電站、印刷、紡織以及糧食加工等20多個小型工業企業,但多是手工操作,產值很低。由於城鄉經濟凋蔽,地方財政枯竭,每年徵收的賦稅,除上繳省財政外,所余僅夠支付縣軍政費用,用於投資經濟建設的為數極少。據民國版《福建省三十四年度決算書》載:民國34年縣財政收入1763.93萬元(法幣),其中支付黨務、行政、軍事(保全、警察)費用達1211.75萬元,占總支出68.7%;用於文教衛生經費287.01萬元,占16.3%;其他支出156.39萬元,占8.9%;而用於地方經濟建設僅108.78萬元,占6.1%。民國35年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內戰,生產凋零,工農業產品緊缺,物價暴漲,法幣貶值,財政支絀,除支付軍政費用外,已無力投資經濟建設。據1949年底統計,順昌縣國民生產總值僅547.37萬元(按1952年價格折算人民幣),人均產值61.2元,人民生活貧困。
建國後,經過1950~1952年的3年恢復時期,1953年開始建立集中計畫的經濟體制,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畫,至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畫完成,國民生產總值達1178萬元,人均產值111元,比1949年分別增長1.1倍和81.4%。社會需求之間較為協調,人民生活得到明顯改善。
1958~1962年,“二五”計畫時期,由於“左”的影響,浮誇風嚴重,工業一哄而上,大起大落。農業脫離實際,多種經營被限制,集市物資供應短缺。1962年,國民生產總值1201萬元,僅達到1957年水平,人均97.8元,比1957年減13.3%,農業產值還減少16.7%。
1963~1965年“調整時期”,經過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經濟很快回升。縣、社、隊三級普遍進行水電建設,興建一批中、小型水電站。3年中基本完成了林區建設,建了一批森工企業,使山區森林資源得到開發利用,年均為國家、地方提供建設木材23萬立方米左右。1965年,國民生產總值2804萬元,人均產值198元,分別比1962年增長1.3倍和1倍。
1966~1975年,“三五”、“四五”時期,由於受“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的影響,經濟建設受到很大破壞,工農業生產停滯不前,企業經濟效益普遍降低。1968年,國民生產總值降到2289萬元,比1965年減少18.37%。1970年後,順昌廣大共產黨員、幹部和人民民眾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堅持生產,先後建有磷肥廠、合成氨廠、輕機廠等工業企業,至1971年,地區所屬的元坑水泥廠(1985年下放給順昌管轄)、縣辦石溪水泥廠先後建成投產,大量石灰石礦被開發利用;各鄉(鎮)亦辦起一批輕工企業,工業建設取得一定進展。農村經濟由於多種經營被長期限制,農業結構一直保持單一的種植業(占65%以上)的格局,農業產值徘徊不前。1975年,國民生產總值4704萬元,人均產值248元,比1965年,分別增長67.76%和25.3%。
洋口鎮洋口鎮
1988年,國民生產總值達17459萬元,人均產值783.6元,比1978年分別增長1.3倍和1.5倍。從1978~1988年的10年期間,工農業總值年平均增長8.9%;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8.7%。均超過前30年的平均增長幅度。順昌縣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占66.4%;農業占33.6%。工業占主導地位,為進一步發展順昌經濟奠定基礎。
2007年順昌生產總值完成35.46億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比上年增長13.9%,為1995年以來最高增幅。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增幅分別達到5.7%、12.4%和20.6%,呈現“一產穩、二產快、三產高”的良好態勢。財政總收入完成2.61億元,增長20.2%,其中,地方級收入1.33億元,增長22.2%,增幅為近10年來最好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萬元大關,達10960元,增長21.4%;農民人均純收入5123元,增長1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1.38億元,增長14.3%。金融機構存款餘額達27.5億元,下降9048萬元,貸款餘額18.6億元,增加2.4億元。
2008全年實現生產總值35.10億元,增長13.9%,其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實現8.25億元、12.05億元和14.80億元,分別增長5.2%、12.4%和20.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60元,增長21.4%;農民人均純收入5123元,增長13.5%。
2013年一季度,順昌經濟運行起步較好,除財政總收入和外貿出口兩項指標外,其餘主要經濟指標均保持較好的增長。GDP完成10.98億元,同比增長10%;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4.46億元,同比增長4.4%;規模工業產值完成15.51億元,同比增長14.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67億元,同比增長27%;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52億元,同比增長8.5%;財政總收入完成0.85億元,同比下降11.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0.63億元,增長10.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50元,同比增長5.5%;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2766元,同比增長16.2%;實際利用外資完成837萬美元,同比增長15.6%;1-2月外貿出口完成1019萬美元,同比下降67.6%。
2015年,實現生產總值90.97億元,比上年增長9.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86億元,增長1.7%;第二產業增加值34.13億元,增長10.3%,其中工業增加值27.79億元,增長10.1%;第三產業增加值36.99億元,增長12.9%。第一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1.8%,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7.5%,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0.7%。三次產業對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分別為3.2%、45.9%和50.9%,其中工業貢獻率為38.4%。全縣人均生產總值按年均常住人口計算為4.85萬元,比上年增長9.7%。
201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8.67億元,比增6.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48億元,比增3.5%;第二產業增加值36.32億元,比增7.2%,其中工業增加值29.60億元,比增7.0%;第三產業增加值40.87億元,比增8.1%。第一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1.8%,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6.8%,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1.4%。三次產業對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分別為11.2%、39.9%和48.9%,其中工業貢獻率為31.8%。全縣人均生產總值按年平均人口計算為5.22萬元,比增7.6%。
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1.50億元,比增9.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31億元,比增5.7%;第二產業增加值42.05億元,比增8.5%,其中工業增加值33.91億元,比增7.5%;第三產業增加值47.13億元,比增11.6%。第一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0.0%,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7.7%,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2.3%。三次產業對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分別為13.1%、35.1%和51.8%,其中工業貢獻率為25.5%。全縣人均生產總值按年平均人口計算為5.85萬元,比增12.1%。

農業

建國初期,經過土改、林改和農業合作化後,農業經濟主要是集體經濟。據1962年統計,順昌縣161266畝耕地中,國營農業企業經營411畝,占0.25%;生產隊集體經營160855畝,占99.75%。1988年,順昌縣耕地面積197757畝,其中國營農業經營598畝,占0.31%;由農戶聯產承包經營197159畝,占99.69%。
順昌縣林業用地面積243.3萬畝,其中國營林場、采育場、苗圃等經營50.44萬畝,占林業用地20.73%;集體經營168.96萬畝,占69.45%;社員經營自留山23.9萬畝,占9.82%。
2007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產值13.34億元,增長6.3%。農業產業基地規模擴大。與國家航天育種部門成功合作,建立了“中國(順昌)航天高科技套用農業示範基地”,全年完成更新造林3.57萬畝,非林地造林3382畝;柑桔面積10.86萬畝,總產量達8.3萬噸;食用菌種植量8500萬袋;菸葉種植面積達7287畝,比增61%,總產2.39萬擔;畜牧水產養殖回升,新增4個規模養羊場,順昌縣羊存欄數1.92萬頭、生豬6.37萬頭、水產面積1.22萬畝,新增螺旋藻養殖面積200畝。
2008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產值13.34億元,增長6.3%;糧食總產量6.76萬噸;柑桔面積7240公頃,總產量達8.3萬噸;種植食用菌8500萬袋;菸葉種植面積484.8公頃,總產2.39萬擔;羊存欄數1.92萬頭、生豬6.37萬頭、家禽5.3萬隻,兔3.23萬隻;水產品產量4915噸,新增螺旋藻養殖面積13.3公頃。完成產值6.42億元,增長41.3%。
2013年第一季度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65億元,增長5.6%,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8個百分點,拉動GDP增長1.2個百分點,拉動力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對GDP的貢獻率為12.3%。

工業

1948年,順昌縣有水力發電站、糧食加工廠、印刷廠、紡織廠、釀酒廠、造船廠等私營小型工業企業20餘戶,年總產值50.78萬元(按1952年價格折算人民幣)。1952年,順昌縣工業企業有40戶(其中全民所有和縣屬集體所有4戶),總產值79.43萬元,其中全民所有企業產值10萬元,占12.58%;集體所有企業產值1.22萬元,占1.53%;個體私營企業產值68.21萬元,占85.89%。
1957年後,公有制工業企業發展很快,至1965年,順昌縣共有87個單位(全民所有31戶,集體所有56戶),年總產值達2465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產值占88.9%;集體所有制產值占11.1%。1961年後,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有了較大發展,至1970年占順昌縣工業總戶數的63.5%。1971年開始陸續建有磷肥廠、合成氨廠、紙漿廠、輕機廠、軸承廠、刃具廠等大中型工業企業,至1978年,順昌縣全民和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共135戶,總產值5755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產值4725萬元,占82.18%;集體所有制工業產值1030萬元,占17.82%。
1979年以後,在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指引下,企業增添了生機與活力,個體私營工業企業開始發展,成為公有制的有益補充。1985年,個體私營工業企業產值132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1.05%。至1988年,順昌縣工業總產值達16832萬元,比1978年增1.64倍,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產值10054萬元,占總產值59.73%;集體所有制工業產值6176萬元,占36.69%;個體私營工業產值491萬元,占2.92%;“三資”工業企業(合資企業、合作經營企業、外商獨資企業)產值111萬元,占0.66%。個體私營企業經濟發展很快,比1985年增長2.4倍。
2007年順昌縣完成工業產值33.6億元,增長19.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80家增加到90家,完成產值28.5億元,比上年淨增6億元,增長20.5%,增幅為2004年以來最高,順昌縣產值超5000萬元企業達7家,新創“幸福來”保健品省級著名商標。工業效益同步提高,累計實現利稅2.8億元,增長136.3%。五大主導產業發展齊頭並進,各產業增幅均超過20%,累計完成產值25.5億元,增長23.6%;旅遊等新興產業發展加快,寶山風景區總體規劃通過省建設廳評審,“寶山上湖森林人家”入選福建省第二批森林人家休閒旅遊開發項目,華陽山景區通過國家3A級旅遊評定。持續開展創業競賽,落實“四個一百”和“四個一批”工作機制,推進項目建設,擴大投資,拉動增長,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01億元,增長23.5%。實施190個項目,其中,省市重點項目6項。16個縣重點項目完成投資5.18億元。洋口電站順利蓄水發電,富寶公司甲醇“3改8”、榕昌公司20萬元噸鍋爐節能技改等竣工投產,鍊石水泥廠8號窯、餘熱發電等一批重大項目陸續開工建設。調整工業園區開發政策,落實縣領導掛點園區制度,推進“一園一區一平台”建設,金山精細化工集聚區一期完成征地工作,新屯園區二期開工建設,順昌閩台農林產品加工平台一期控規通過評審,完成投資400萬元。深化“領導掛點、部門負責”招商工作機制,通過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和高等院校的經貿、技術交流與合作,開展組團參與招商與舉辦順昌項目推介專場招商等活動,推進山海協作,全年引進投資額在300萬元以上的項目15個,總投資達3.18億元。適應出口退稅政策及人民幣不斷升值新形勢,積極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外經外貿呈現“三增長”,契約利用外資5122萬美元,增長12.8%,實際利用外資3250萬美元,增長22.5%,外貿出口總額2010萬美元,增長28.6%。
2008年工業總產值39.2億元,增長1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33.0元,增長17.5%。化工、建材、竹木、電力、食品保健品5大主導產業全面增長,完成產值29.7億元,增長17.2%,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89.5%。“金弘鋼纜”“榕昌武夷”獲省級著名商標,“武夷牌”聚氯乙烯獲福建省名牌產品稱號。被列為省級油茶產業建設重點縣和全省的生物質能源及生物化工原料無患子基地縣。新屯工業園投資2097萬元,完成110千伏變電站及其他附屬工程,新征工業用地6.93公頃、平整土地15.33公頃;金山精細化工集聚區新征土地40公頃;鄭坊閩台農林產品加工平台完成投資1180萬元,新征土地30公頃。
2013年一季度,順昌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15.51億元,同比增長14.2%,實現增加值3.87億元,增長10.9%。主要特點:一是食品保健品、化工、竹木等三大產業領跑。六大主要產業中,除建材冶煉產業外,其餘產業產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食品保健品、化工、竹木等三大產業產值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59.3%、45.1%和54.4%,共完成工業產值7.13億元,占順昌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總量的45.9%,同比增加產值2.26億元,增長46.5%,占順昌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總增量的97.9%。二是輕工業增長快於重工業。重工業完成產值13.38億元,增長12.3%;輕工業完成產值2.13億元,增長65.8%,輕工業增速快於重工業53.5個百分點。三是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產值比重提高。一季度,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共完成產值3.8億元,同比增長51.3%,占順昌縣規模工業產值總量的24.5%,同比提高5.5個百分點。四是七成產品產量增長。順昌縣列入工業產品產量統計目錄的22種主要工業產品中,產量增長的有17種。產品產量增長較大的有:精製食用植物油1200噸,增長119.8%;人造板1.52萬立方米,增長107.5%;紙製品1557噸,增長54.7%;鐵合金9044噸,增長45.0%;發電量1.21億千瓦時,增長30.2%。五是工業企業效益提高。1-2月,順昌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1059萬元,同比增長19.3%;規模工業企業共實現利潤614萬元,比上年同期(-1779.0萬元)增加利潤2393萬元;實現稅金1509萬元,增長6.6%;虧損企業虧損額1427萬元,同比減虧2880萬元,下降66.9%。

商業

建國初,順昌縣商業均為私營。據1949年底調查,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390萬元,其中商業零售額350萬元,占89.74%;工業零售額19萬元,占4.88%;飲食及其他行業零售額21萬元,占5.38%。
1950年1月,在上洋(今洋口鎮)設南平貿易公司上洋營業處,後擴大國營商業,從上洋貿易分公司分出設立國營洋口百貨、糧食、木材、土產等4個經營企業。1952年4月設立大布供銷社,始有集體商業。1950~1952年,經過三年經濟恢復,支持守法的私營商業戶經營,順昌縣私營商業增加到511戶、小販77戶。1952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490萬元,其中國營商業和供銷社商品零售額共16.17萬元,占3.3%;個體私營商品零售額473.83萬元,占96.7%。
1956年,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順昌縣有國營商業9戶、公私合營42戶,合作商店及代購代銷店143戶,共194戶。1957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709萬元,其中商業零售額645萬元,占91%;工業零售額19萬元,占2.7%;飲食及其他行業零售額45萬元,占6.3%。1958年下半年,在“大躍進”中,公私合營和合作店、組都一步登天,成為單一的國營商業經濟。“文化大革命”期間,又強調獨家經營,渠道單一,致使商品流通不暢,購銷業務減少。從1967年起,社會商品零售額連年下降,至1971年,年零售總額僅2410萬元,還未達到1966年2419萬元的水平。
1978年後,放寬政策,搞活經濟,逐步實行多種經濟形式、多種經營方式、多渠道和少環節的商品流通體制,經過改革開放,個體私營商業逐漸發展。1981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5955萬元,其中國營商業零售額占38%;集體商業零售額占53%;合營及其他商業零售額占5.1%;個體私營商業零售額占0.3%。農民對非農業居民的零售額占3.6%。
1988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3983萬元,其中國營商業零售額占33.7%;集體商業零售額占38.5%;個體私營商業零售額占21.68%;合營及其他商業零售額占1.6%;農民對非農業居民的零售額占4.5%。個體私營商業發展很快,與1981年相比,商品零售額由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0.3%,上升到21.68%。
此外,交通、郵電、城市公用事業等均屬全民經濟;建築業以集體經濟為主。

社會

城鄉建設

順昌建縣於後唐長興四年(933),南唐保大六年(948)建公署。明弘治十四年(1501)後,幾經修建擴建,建築占地面積達5.08市畝(3386平方米);宋寶慶、紹定年間(1226~1230)、建東門石墩木樑橋,全長約363米(1972年改建的數據),橫跨富屯溪,取名濟川橋;明正德二年(1507),始建城牆,長883丈(2943米)。高1.67丈(5.67米)。基寬1丈(3.3米)。歷時兩年竣工,為歷代公共建築規模較大的三項工程。分布在各鄉村的公共建築,多是寺廟、祠堂、橋樑等一般土木工程。
歷代城鄉交通閉塞,街道狹窄,飲用水、照明等生活設施落後,住宅建築更為簡陋。據民國37年(1948)土地資料統計,城關總面積0.9平方公里。住宅建築面積6.74萬平方米,其中居住面積2.02萬平方米,人均僅5.94平方米。建築結構多屬單層的木瓦平房,至民國末期,始建磚木結構的三層樓房二幢。
建國後,隨著國民經濟逐步發展,城鄉建設步伐加快,1957年,興建的鷹廈鐵路貫通縣境。第二個五年計畫期間(1958~1962),興建的公路、森林鐵路,城關和鄉駐地的街道、商店、學校、醫院、廠礦、文娛場所等公共建築以及水電等基礎設施工程,至1965年已初具規模。“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城建主管機構被撤銷,兼管的部門又變動頻繁,大批技術工人下放農村插隊,城鄉續建工程停頓。
1979年後,建立了城鄉建設專門管理機構,城建隊伍、技術力量得到發展壯大。1984年,實施改造舊城,建設新城區的《順昌城區總體規劃》,先後新建3座公路大橋,把城關、水南、余坊等連線成一片,擴大城區建設範圍,總面積達13.5平方公里。至1988年,主街道擴建整修工程已經完成。新城區公共建築面積有26.56萬平方米,磚混和磚木結構的占95%,建築層數最高為7層,一般2~4層;住宅建築面積有95.94萬平方米,比解放前夕增長13.23倍,其中居住面積有23.74萬平方米,人均9.43平方米,比解放前夕增加3.49平方米。城區現有商業樓房422幢,商店956家。學校、醫院、文娛場所以及公共福利設施等基本配套齊全,環保工作隨著加強。

教育

順昌教育管理始於宋建隆元年(960),“舉人有德義者”擔任教渝主持教育之事。宋至清,教育均沿襲科舉制度。是時士子讀書,先受啟蒙識字教育,後再攻讀孔子學說。考試科目為“四書”、“五經”。縣有儒學,鄉有書院,村有私塾,讀書之風,盛極一時,歷代功名人士亦不乏其人。在兩宋年間,3萬多人口的小縣,中進士者38人,中舉人者137人。
清末廢科舉,興學校。光緒三十年(1904),由孝廉高登鯉等建議,將華陽、六賢書院合併改為縣立高等國小校。次年又興辦漠布(今謨武)完全國小校。光緒三十四年興辦大幹完全國小校。宣統二年(1910),又興辦石溪初級國小校。民國時期,教育事業有所發展,民國16年(1927),在縣城創初級中學,到民國29年順昌縣已有國小38所,中學一所。抗日戰爭初期,從福州等地遷來5所中學,對順昌教育有所促進。民國34~37年,順昌縣有國小46所,國中一所,在校學生2433人,每萬人口平均405人。
建國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重視發展教育事業。1950~1951年9月,順昌縣所有學校先後複課,教育事業迅速發展。1957~1958年,中、國小為貫徹“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和“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加強政治教育和勞動教育。1958年,縣初級中學增設高中班,並創辦洋口、仁壽兩所初級中學。至1965年,順昌縣已有國小311所715班,中學3所(其中完全中學一所)32班(其中高中4班)。 1966年開始,歷經10年的“文化大革命”,順昌教育事業受到嚴重摧殘,絕大多數學校領導和許多教師受到批判、鬥爭,學制縮短,考試制度廢止,教學秩序被打亂,教育質量明顯下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通過撥亂反正,清除“左”的影響,教育事業始獲復甦。1978年恢復考試制度,注重抓基礎教育,調整布局,發展職業技術教育。1979年以後,平反昭雪教師中的冤假錯案。在教育體制、教學制度等方面進行改革,其中包括三年完成調整中等學校結構,逐步取消國小附設的國中班,繼而對中學進行合理拆並,恢復“六·六”學制。同時狠抓教學質量和教師素質,通過多渠道對教師進行業務培訓、文化補課、中師函授以及“教材教法”、專業合格的培訓,成立中、國小教研組織,進行教學研究。教育事業在調整、改革中得到迅速發展,教學質量顯著提高,國小教師合格率從1976年的30%提高到66%。
1985年,順昌縣擁有國小389所,完全中學4所,國中20所,在校學生41859人,每萬人口平均有中小學生1993人,比1949年的405人增加3.9倍,絕對數增加16倍。同年11月,經省教育廳檢查驗收,中、國小基本實現“兩有一無”(有教室、有桌椅、無危房)。至1988年止,順昌縣中、國小建築面積達27.39萬平方米(其中教室15.18萬平方米,教師宿舍5.70萬平方米,學生宿舍1.98萬平方米),有145所中、國小做到教學樓、師生宿舍樓、輔助設施基本配套。1988年順昌縣國小教師1893人(其中中等師範以上學校畢業的占總數36.77%,高中畢業的占27.63%);中學教師710人(其中高等院校本科畢業的占總數22.5%,高等院校專科畢業的占45.2%)。1988年,首批中、國小教師職務評定中,評為高級職務的23人,中級職務的326人,初級職務的1499人。1978~1988年,有1461名中學畢業生考進高等院校深造。

交通

古道

順昌四境環山,古道儘是羊腸小道,坎坷難行。有“十里羊腸,五里天梯嶺”之稱。通外省古道有3條。
與省城和江西連線之古驛道自福州三山驛起至延平府,經王台驛,抵順昌雙峰驛,全程515里(約合297公里)。上行經富屯驛,逾拿口驛,過天步嶺至邵武樵川驛,由邵武出北門,經中坊、回龍潭至光澤杭川驛,經石岐鋪、至路口橋出杉關入江西黎川縣界,順昌至此470里(約合271公里)。是閩贛交通要道之一,沿途設有驛站,十里一鋪,若干里建一涼亭,號稱“官馬大道”,路寬2米左右,路中砌卵石,嶺多路坎坷,只可步行、騎馬、坐橋,通手推車。縣境內道長約56公里,有將軍嶺、苦株嶺、長青嶺等,砌有石階。現已改建成316線國道公路。
建陽與浙江、江西之通路 由順昌西門出城,經白布塘,沿仁壽溪上行,經河墩、洋墩、仁壽,過宸前,抵建陽建溪驛220里。轉浦城人和驛、小關驛,出仙霞關入浙江江山縣界。或由建陽轉崇安大安驛,到分水關至江西鉛山縣界。
經將樂,通江西、廣東之古道 由城南沿金溪西上,越桂嶺,經漠布(今謨武),過高唐,達將樂,約50公里。由將樂過泰寧、建寧入江西。現已建成下甘線省道公路。或由將樂轉汀洲(今長汀),可下廣東。沿途均有驛站、鋪,亦屬驛道。
縣際古道,除上述省際古道外,還有:(1)順昌一沙縣古道,由縣城過富屯溪,經余墩、大坪源頭陳村後又1.5公里抵沙縣界,順昌境內23公里。另一條古道,由水南上行,經蛟溪轉南行,過槎溪、元坑、峰嶺、鄭坊、羅坊,至下嶺入沙縣之黃沙橋,經夏茂到達沙縣。(2)通建甌古道,沿通浙江省際古道北行,過仁壽,經建陽之南槎、徐市、宸前轉建甌。另一山道,由洋口往東北行,越大阜嶺,過花橋、高陽,經房道,抵建甌。沿途崇山疊翠,山道崎嶇。
縣城通鄉,各鄉通村之羊腸小道,多砌卵石,亦有少數條石階,路窄坡多,崎嶇難行,只可徒步攀行,未能通車。
古道沿用至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逐步擴建改造。
古道險地,設關置卡,關隘乃古代道路重要設施。順昌地處富屯溪中游,閩、浙、贛三省之要衝。仁壽,地處邵(武)、建(陽)、甌(建甌)三縣邊垂,地勢險要,宋代設仁壽寨,明洪武初年改為巡檢司,直至清末。石湖寨,在縣西北石糊都(今石餬口),富屯溪至此,兩岸石山高聳,峽水如門,岸左森林茂密,匪常出沒,自南唐大寶間左散騎張誠領兵紮寨後,歷代駐兵把守,以保水陸交通安全。

航道

歷史上,順昌有富屯溪、金溪、仁壽溪3條可通木帆船之航道,境內航程113公里。航道上通邵武、光澤、將樂、泰寧,下達南平、福州。建國初期,3條航道繼續通航。1965年以後,仁壽溪斷航,航程剩下78公里。1976年以後,興辦水利電力事業,在航道中攔河築壩,因船閘建造不標準,金溪斷航,富屯溪只可從洋口下航。

公路

民國23年(1934),福建省政府規劃,從福州經南平、順昌、邵武、光澤,出杉關入江西,建一公路幹線;又從順昌開一支線,經將樂、泰寧、建寧入江西。民國24年順昌由各鄉抽派民工,挖土方254997立方米,後因省府規劃變更,半途而廢。民國28年2月進行複測,8月開工重建延順將泰公路。民國29年冬建成簡易公路,縣境內32公里,通車兩年,民國31年5月後停止通車。兩三年後路面雜草叢生,橋樑腐朽。
建國後,1952年由華東支前公路修建指揮所福建分所重修延順將泰公路,改稱南~建路,南平至順昌、將樂路段於1953年2月修復通車。1956年11月順昌創建第一條縣鄉公路--蛟鄭公路,由省公路局工程隊協助測設施工,1957年修至元坑,1958年12月通至鄭坊。1957~1959年興起修公路熱潮,依靠國家、部門和民眾共同出錢出力,先後興建洋建線、埔何線、槎曲線、上鳳-大坪線等5條公路。3年建成的公路超過建國前30年的一倍多,這階段由於“大躍進”中瞎指揮、浮誇風、平調風的錯誤影響,無償調用民眾勞力,造成一些公路質量差、浪費勞力較多。1960~1961年,吸取前段的經驗教訓,忍受困難,堅持將已動工的公路修成。到1961年底順昌縣已有公路134.6公里。1964~1965年,實行國家投資和公建民助、民建公助、部門建、社隊建相結合的辦法,大力發展鄉村公路、林業公路,先後興建禾口-新坑線、建西-大曆線、土豐-墩頭線等8條公路。自1956~1965年國家共投資148.7萬元,新建公路165.6公里。1965年底順昌縣共有公路197.6公里,順昌縣的11個公社(不包括建西縣),社社通汽車,有力促進農林生產發展。
“文化大革命”中後期,順昌人民頂著壓力,排除干擾,克服困難,堅持修建公路。在這段時間裡,國家投資716.9萬元,新修公路203.2公里,到1975年順昌縣已有公路400.8公里。順陽線、建嵐線、建西-路馬頭線、來布-廣嶺線、仁壽-華家山線等均在此期間建成。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後,公路建設進入大發展階段。1977~1985年的9年間,國家投資688.46萬元,新建公路636.95公里,公路的質量等級有所提高,橋涵工程為永久性。1977年大高線建成,實行順昌縣社社(包括建西縣)通汽車。在此基礎上,公路向山村、林區縱深延伸。如嵐下鄉公路向新源、東坑、桃源、郭城、陳際、坪科、爐下等大小村莊延伸;高陽鄉公路向邊遠的大富、安漿、南亨、大外、上村、小魯源等村莊延伸。1987年修通振科-大坋公路,實現順昌縣村村(行政村)通汽車。1987年以後轉向改善路況、提高質量等級,克服重修輕養的傾向。1988年底順昌縣通車公路為1056公里,比1978年增長一倍,為建國前的32倍,每百平方公里土地擁有公路53公里,密度居全省首位。現有公路中,有國道316線44.722公里;省道13~309線17.822公里;縣道58公里;縣鄉道58.43公里;鄉村公路492.9公里;林區公路23條,長251公里;廠礦專用路21.48公里;不在冊等外路116.1公里。順昌縣共有等級公路685.85公里,占65%,建成以縣城、洋口、建西、埔上為樞紐,縱橫交錯的公路運輸網,外通四鄰各縣,內聯各鄉村。但公路盤旋於崇山峻岭間,路窄坡陡彎急,無路面路207公里,占20%;未在冊的等外路116.1公里,這些路路況不佳,只能睛天通車。

特產

順昌竹蓀、南五味子、寶山紅菇、寶山香菇、順昌紅肉臍橙、順昌紅心柚、大布蘆柑。
香菇
食用菌類,順昌縣山區鄉村都有出產,據記載在清代和民國期間主要是浙江慶元、龍泉等到地菇農來順昌到深山老林中,砍雜木鑿花培育香菇,將此技術傳入我縣。20世紀70年代前當地人都沿襲用人工鑿花培育法,70年代後主要採用段木接種培育法和木屑接種袋栽培育,香菇是順昌縣傳統特產之一,品優質高。1994年順昌縣委、縣政府把食用菌生產列為農村脫貧致富的“411”工程,香菇產量大幅提高,產品大多銷往外地。
狀元紅酒
始創於清代鹹豐年間。在閩江流域尤其是順昌等地享有盛譽。《閩雜記》卷十稱:“名酒,順昌所出最有名”。

風景名勝

寶山風景區
寶山風景區位於南平順昌縣西北部,地處大幹鎮與元坑鎮境內,由寶山、演山、七台山三個景區組成,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她北靠世界雙遺產武夷山,東鄰省級風景名勝區茫盪山,西與將樂玉華洞、泰寧金湖兩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毗鄰。依據我國風景名勝區分類辦法,屬山嶽風景名勝區。本景區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天象景觀其主要特色可歸納為“三寶”、“三絕”和三十六景。“三寶”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寶山禪寺──元代全木砂岩石結構殿堂建築,屬國內僅見;二是古銀杏群落組成的上湖村寨文化──銀杏村,三是全國竹子之鄉、萬畝毛竹林豐產示範片──農林業觀光文化。“三絕”是寶山豐富多彩、景象奇異的雲海、日出和佛光。三十六景是指寶山得天獨厚的自然山水景觀,她突出體現了自然山水、人文景物整體美、奇、險的觀賞效果,具有較重要的觀賞價值,是順昌縣主要的旅遊勝地。
寶山風景名勝區遺產豐富,據《寰宇記》等史料記載有唐朝古廟(現有遺址),元代砂岩仿木石構古寺等。其中元代砂岩仿木石結構的寶山禪寺為全國僅存的元代砂岩仿木石構古寺,2001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附屬文物南天門大聖墓,以及山狸洞摩崖石刻文字等,是研究當地神猴文化及前西遊文獻不可多得的文化遺蹟和實物佐證。這些文化遺存的發掘、發現和開發利用,都具有較高的觀賞、文化和科考價值。
寶山寺景區
寶山寺大殿,中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五批),位於順昌縣西北部大幹、元坑兩鎮交接處的寶山絕頂。全寺由山門、前殿、拜亭、廂房、大殿及圍牆組成。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樑柱椽瓦均採用花崗岩,大殿和圍牆仍保留著元代仿木石構建築的風貌。
為進一步解開寶山雙聖廟等神猴文化的歷史謎團,提高學術研究層次,開發好寶山旅遊,順昌縣於3月25日至27日,邀請了林國平王枝忠鄒自振等研究《西遊記》的專家教授一行8人,對寶山神猴文化進行了考察。為期3天的考察調研,專家們充分肯定了寶山雙聖廟與神猴文化及《西遊記》的淵源關係,認為其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並就今後如何進一步深入研究寶山神猴文化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一是決定由齊裕焜教授牽頭,王枝忠教授具體負責,該3所高校專家教授與縣裡業內人士為主,共同組成一個課題研究小組;二是決定待時機成熟後在順昌縣舉辦一次全國性的神猴文化學術研討會。
華陽山
華陽山風景區位於世界“雙遺”武夷山脈的順昌縣城西北部,距離縣城8公里,以天門峰、華陽峰、三寶峰為核心形成的風景區面積約5平方公里。景區內森林茂密、峰峻岭險、流泉飛瀑、珍禽奇獸、怪石嶙峋、洞穴萬狀,自古以來就充滿著神秘的色彩。華陽山風景區景色奇異、交通方便,是休閒旅遊的好地方。
華陽山華陽山
俗稱“燕子坪”的畲族自然村——黃坑的一座座木屋瓦房就錯落在景區門口的山坡上,整個村莊綠野平疇、編竹為籬、瓜棚豆架,保持著畲族古樸原始的面貌。村口有一座石拱小橋,橋旁是參天古樹,綠蔭遮陽,橋下是兩米多高10米多寬的瀑布銀珠飛濺,陣陣清新的空氣撲鼻而來,為進入景區的第一道風景線。風景區的景點以瀑布、奇石、洞穴為特點。景區內分為中路、左路、右路三條旅遊路線。從右路出發沿山澗拾級而上是十幾級大小不等的瀑布,最引人入勝的有三級瀑布。第一級瀑布為玉龍潭瀑布,泉流在巨石夾縫中沖瀉而下如玉龍入潭。此級瀑布秀美如玉桂瓊花,潭水漫流溫文爾雅,潭周竹樹蔭濃,藤掛蔓拂。第二級瀑布為鴛鴦瀑布,全程50多米長、10多米寬,斜度為45度,潭水從瀑頂岩面均勻漫下,如一幅白色的飄綢鋪瀉而下,高速而下的水流碰撞在凹凸不平的崖面上如碎玉摧冰、散霽飛雪,氣勢磅礴,瀑落入潭,潭方近200平方米,是一座天然的游泳池。第三級瀑布是老虎跳瀑布,位於天門峰和老虎岩峰的山肩處,瀑布的上半部由兩條山溪匯合,瀑布高26米,寬6米,以一落千丈之勢奔騰而下,咆哮之聲大如夏雷,數公里之外可聞其聲,遇陽光照射,瀑布形成的霧氣中會出現彩虹,美麗異常,瀑布下有一塊巨石,酷似一個獅子頭,以前這裡是老虎經常出沒的地方,因此而得“老虎跳瀑布”之名。
游完瀑布可上右路至天門峰,選擇中路或左路下,這裡有天門石、玉璽石、三神石、馬鞍石、麒麟石、蛤蟆石、仙掌岩、水仙岩等。景點有神猴望月、天龜探湖、金雀蹲窩、嫦娥歌舞台、金鹿馱桃等。主要洞穴有觀音洞、螺風洞、神猴洞、八仙洞水簾洞蝙蝠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