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口鎮(福建順昌縣下轄鎮)

洋口鎮(福建順昌縣下轄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洋口鎮距順昌縣城12公里,東南與延平區的峽陽鎮、沙縣的高橋鎮交界,富屯溪自西向東流貫全境。全鎮總面積142.5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積16.98萬畝,林地面積13.1萬畝,森林覆蓋率71%,森林蓄積量55.3萬立方米。已探明1.2億噸的石灰石礦。2018年末全鎮總人口2.06萬人,轄14個行政村,2個農林場,1個居委會,一個社區。

洋口依託港口優勢,順水而下可通南平、福州,逆流而上可達邵武、光澤等地,在明末清初,小洋口就已經是閩北商業中心和閩北山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抗戰時期,大批福州人溯閩江軍事移民南平、順昌,很多人就此定居洋口,並形成一個福州方言島,素有“小福州”之稱。今天的洋口,距京福高速公路30公里,距武夷山機場190公里,鷹廈鐵路、316國道和延順高速貫穿全境,作為順昌的東南門戶,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視窗與交通樞紐。特種礦產、水力發電、新型建材、等工貿企業蓬勃發展,解建、麻溪、白沙等村莊蔬菜種植產業呈現專業化、規模化發展勢頭,設施農業與觀光休閒農業蓄勢待發。

洋口蘇區百姓民風淳樸,曾是中國工農紅軍東方軍入閩作戰的主要籌款地之一,共籌得銀元百萬、物資萬擔,紅色政權曾存在8個月之久。民間傳承手工油紙傘、毛邊紙工藝歷史源遠流長,日本等東南亞國家名紙檔案館至今仍然館藏。境內天台山海拔1078米,原始森林、萬畝竹海、怪石峭壁、天然溶洞、千年銀杏樹群等自然與人文景觀每年吸引全國各地驢友、攝影愛好者達萬餘人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 洋口鎮
  • 外文名稱:Yang Kou Town
  • 別名: 上洋、上洋口、蜚江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 中國福建省南平市
  • 下轄地區: 上鳳、石溪、謝坊、田坪、沙墩等村居場
  • 政府駐地:洋口鎮民主路41號
  • 電話區號:0599
  • 郵政區碼:353211
  • 地理位置:富屯溪中游
  • 面積:142.5平方公里
  • 人口:2.06萬
  • 方言:福州話、客家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天台山
  • 機場:距武夷山機場190公里
  • 火車站:洋口火車站
  • 車牌代碼:閩H
  • 經緯度:東經117°54′,北緯26°47′
地理環境,歷史沿革,歷史文化,行政區劃,基礎設施,工業狀況,農業狀況,名優特產,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地理環境

洋口鎮地處富屯溪中游,位於東經117°54′,北緯26°47′,距順昌縣城12公里,東南與延平區的峽陽鎮、沙縣的高橋鄉接壤、西與水南鎮交界、西南與鄭坊鄉相連、北與埔上鎮相依、東北與建西鎮毗鄰。
洋口鎮

歷史沿革

洋口鎮位於順昌縣城下游約15公里的富屯溪畔,原名上洋,俗稱上洋口,
民國時洋口地圖民國時洋口地圖
洋口歷史文字記載至少也有上千年《謝氏家譜》稱:“上洋興於唐、宋,盛於元、明,由來久矣”,及(清光緒壬午重修版)記載有興於唐、宋。
歷史上隸屬於建寧府之甌寧縣,民國2年(1913)建安,甌寧二縣合併為建甌縣,洋口仍屬之。
民國24年(1935)洋口從建甌縣劃出設立特種區直屬省管,民國27年(1938)撤銷洋口特種區劃歸順昌縣管轄。
1939年,日寇瘋狂轟炸福州。當時洋口東面的南平、北面的邵武亦遭轟炸,唯有洋口這個閩江上游富屯溪畔的小市鎮未遭襲擊。為避戰亂,大批部分機關、師生和大批商人、市民溯閩江而上,內遷洋口。當時,沒有公路、鐵路,擁有水路優勢的洋口,由於擁有大量資金雄厚的商家進入,逐漸成為建寧、泰寧、將樂、光澤、邵武、順昌的貨物交易中心,促進了當地商業、手工業及其他行業的迅速發展,還影響到本地土話發展成為如今標準的福州話,繁華冠於當時。
1959年1月成立洋口人民公社,1984年7月成立鎮人民政府。上世紀三十年代,是閩北將樂、建寧、泰寧、邵武、順昌的水路中轉碼頭。
據現可查到的文字資料考證,洋口於元末開基,因富屯溪河道走向形成天然內河良港,過往船隻都在此靠泊,很快便發展成為閩江上游最大的水路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中心,商業、手工業及餐飲服務業也隨之發展興隆。每日進出洋口港的船隻,將洋口的商品,集散的物資和商號名稱帶到了各地,同時也將從各地吸引來的物資、資本,人才和不同文化帶到了洋口,使洋口名聲遠播,聞名遐邇,素有“小福州”之稱。

歷史文化

洋口鎮區留下較完整的能代表洋口歷史的古建築物:
順濟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其結構為雙拱石橋);
天后宮(前福州會館,建於民國4年-1915年);
中巷碼頭、吳家大院(最後一任國民黨鎮長家)
池家大院、科頭太尉廟(解建村部)、大廟{碑文記載,它始砌基於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明成化六年(1470年)夏復修,正德十一年(1516年)建成。清嘉慶廿一年(1816年),大廟失火,又重建一次、八角樓,以及一些青石巷道和許多磚塊壘砌的防火牆等。
隨著縣申蘇工作的開展,一些有特殊時代背景的遺址躍入人們的視線:彭德懷居住舊址(現洋口雨傘社)、毛澤民居住舊址福音區官牧師家(房子在建設鐵路時折除)、滕代遠居住舊址蜚江國小(現洋口中國小,也是當時東方軍政治部所在地)、十七號兵站舊址(洋口鎮中心街三巷藥店倉庫,現火燒空坪)、洋口蘇維埃政府——“革命委員會”舊址(洋口鎮原花藍廠,現街道居委會邊)、洋口“赤色職工聯合會”和“商會” 舊址(洋口鎮政府)。
洋口的商業發展從記載的文字中可追溯至元朝,元至正中時期上洋口就設有稅課局。明成化年間(1465年),洋口劃分街道,清初開始成為墟市。乾隆時期洋口商業就已繁榮,人煙稠密,因地處建甌、南平、順昌三縣邊界,曾由二郡一縣劃界分治。乾隆卅六年(1771年)建立分府,實行統一治理,並有“凡在上洋發生有關府、縣之間的糾紛、訴訟,統由分府處理,各府、縣不得介入”的規定,因此,在民間有三府衙門(分府俗稱)權大過府縣之說。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日軍侵華,大量的福州居民和部份學校內遷,手工業的空前發展,再加上原本就存在的陸路交通的欠缺(靠水運)問題,成為閩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物資集散地和中轉樞杻,把洋口的發展推到了一個高峰,是洋口全盛的黃金時代。當時福建省商會15名執行委員中就有一名是洋口商會的代表。根據上洋鎮商會民國36年呈報的改選會員名冊記載,在冊的各行業公會有19個,商家525個,另外在冊的非同業公會的商家有44個,這些商家涉及各行各業,它手工製作的毛邊紙、油紙傘、鏡箱、皮枕成為當時四大名牌,有的享譽海內外,蜚聲東南亞。同時還建存有四大會館(汀州、閩南、浙江、江西會館),這個時期的洋口成為福建省“四大名鎮”之一(漳州的石碼鎮、莆田的涵江鎮、福安的賽岐鎮、順昌的洋口鎮),經濟地位在閩北乃至福建都有一定的影響力。洋口的商業(手工業)在解放後依舊保持著它良好的發展勢頭,並一直延續,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洋口鎮辦企業蓬勃發展起來,先後辦起了竹編廠、機磚廠、鞭炮廠、繡衣廠、電木粉廠、鋼化玻璃廠等20多家。有的產品獲省百花獎,有的產品獲國家品牌論證,洋口迎來了另一個發展的高峰時期。
洋口歷史上能與商業文化提及並論的就只有紅色文化了,洋口的紅色文化,應該說在整個順昌來說都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據說順昌申報蘇區縣,百分之五十的外圍材料涉及洋口。洋口可以說是一塊革命的紅色熱土,早在1931年(民國20年)5月,中央紅軍一、三團在羅炳輝、彭雪楓等同志的率領下揮戈東向直追猛打國民黨軍,經順昌直到洋口,並在洋口建立農會組織,村民吳利益等人參加了紅軍。1933年(民國22年)的八、九月,洋口的紅色革命更是掀開了它輝煌、燦爛的一頁,中國工農紅軍東方軍司令員彭德懷、政委滕代遠率政治部部分人員和第四師三個團進駐洋口,領導上洋各界成立赤色職工聯合會、商會和洋口蘇維埃政府,幫助制訂《臨時政綱》。領導民眾組建農會,組建一支游擊隊,發動一批青年參加工農紅軍。閩贛省蘇維埃政府財政部長毛澤民抵洋口,領導籌款和物資調配,月余內,籌款約三十萬元(法幣),食鹽二十四萬石,煤油六百餘桶和大量武器、藥材運往中央蘇區。而後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這塊紅色熱土依然紅色不減,1938(民國27年)秋,平津流亡學生團項德崇(項南)等抵順昌、洋口,領導開展抗日救亡活動,自編《順昌抗敵日報》,組織抗敵劇團;1939年(民國28年)6月下旬,上洋成立中共英華中學支部,旋改為特別支部,有黨員5名,隸屬中共閩江工委,後又改屬中共南平中心縣委;1940年(民國29年)年初,中共閩江工委統戰部長王一平,以南平專署宣導隊總務身份,到上洋宣傳中共“抗戰三階段”的論述。1942年(民國31年)二月,中共福建省委游擊隊一縱二支隊隊長葉風順,率隊在上洋附近山里活動兩月余。1946年(民國35年)九月,中共閩江工委派員到洋口建立中共洋口支部,10月,中共洋口支部建立,隸屬閩江工委,有黨員6人;1947年(民國36年)2月,中共洋口支部改稱城工部洋口支部(閩浙贛區黨委城工部成立後)。3月底,省委常委王一平帶領省委主力游擊隊100餘人,伏擊國民黨由洋口開往南平的汽船兩艘。九月,中共洋口支部組織三十六兄弟會(內部稱貧農團)發動青壯年抗丁。也是這一年,洋口手工業工人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秘密組織“兄弟會”,開展反“三征”(徵兵、征糧、徵稅)鬥爭。中共地下黨組織發動工人籌款買槍,派工人骨幹打入洋口、江汜國民黨海軍陸戰隊倉庫,摸清兵械庫存情況,為開展武裝鬥爭、迎接解放做準備;1949年(民國38年)5月18日,中共大曆區工委李光耀率南順甌游擊隊180餘人,未發一槍,解放閩北重鎮洋口,三天后開往南平與閩北游擊隊會師。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某部要求船工運糧支前。工會幹部王德銘和工人陳長仔帶領在洋口從事運輸的汀州、閩清、福州船隻40餘艘,從埔上河墩裝運稻穀15萬斤,在洋口加工成大米後,從水路運往福州支前。
洋口是一個歷史底蘊厚重的古鎮,它的商業文化和紅色文化象兩顆明珠,交相輝映在洋口的歷史天空中,它的光芒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減色,相反會因時間的久遠而更加璀燦。
昔日小福州,今日大福地。隨著“小福州大福地”發展戰略的不斷推進,“紅色旅遊城鎮”、“順昌衛星城鎮”、“民族特色新城關”的區位發展優勢日趨明顯,洋口全域綠色化“一軸四區”發展格局的建設更將“大山水域、田園林海、民族風情”等元素融於“依山就勢、依水成形、錯落有致、生態美好、自然和諧”的美麗蘇區、有福之地。

行政區劃

洋口鎮下轄道吳村、解建村、光明村、永福村、建民村、麻溪村、沙墩村、將軍村、白沙村、潘坊村、石溪村、田坪村、上鳳村、謝坊村14個行政村,2個農林場,1個居委會,1個社區。總面積142.5平方公里。

基礎設施

日供水能力5千噸;現有1萬伏、3.5萬伏、11萬伏輸電線路3條,裝機容量4.8萬千瓦的水電站設有裝機容量6千門的程控電話網路,中國電信、移動、聯通、廣播電視等設施齊全。設有農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郵政儲蓄所等多家金融機構,擁有完整、快捷的金融服務體系;現有英華中學、民族中學、職業文技校和村完小14所,師資力量雄厚,保持著良好的教育環境;鎮區舊鎮改造工作現已基本完成。

工業狀況

工業形成了以礦產、電力、紙品、竹木加工為龍頭的支柱產業,是順昌的主要建材基地。擁有各類工商企業百餘家,有年產4000噸的閩昌塑膠廠,年產16萬噸水泥的縣賽盟特水泥有限公司和年產20萬噸水泥的冠順水泥有限公司,以及年產35萬平方米的汽車用鋼化玻璃廠,奶牛存欄達2500頭的十一牧場。2005年又引進了年產量15萬個,生產各種包裝袋的順發塑膠包裝有限公司,年產4500噸石灰的田坪石灰廠,年產120萬片法蘭片的榕順金屬製品有限公司。同時加大工作力度,力促計畫投資1500萬元的麻溪變電站(11萬伏)項目的實施,以及計畫投資500萬元的洋口金龍保健品有限公司和註冊資金500萬元的金鳳凰工藝品有限公司等項目的早日投產。工業園區建設已初具規模。
洋口鎮(福建順昌縣下轄鎮)

農業狀況

農業形成了以蔬菜、水果、水產品為主的特色農業產業。以菜籃子工程為依託,推廣種植新品種,現有解建、永福、沙墩、上鳳四個蔬菜基地;麻溪、白沙兩個蔬菜種植大村。年蔬菜種植面積達7000多畝。水果以名、優、特產品為主,優質枇杷、紅心柚種植面積達1000畝,中華禮品桃680畝,青提100畝,美國黑李100畝。 今後的發展思路:主要是根據順昌縣“突出工業,突破工業”的發展方向,開發規模工業園區,結合該鎮減負、增效、盤活、促收、開發、創新的工作思路,做好沙墩至良種場全長4公里左右千畝工業園區的建設,該工業園區發展分兩塊。一塊是良種場地塊,從水泥廠至機磚廠,預計土地面積239畝,地類是田和果園,基本上沒有農田保護區,第二塊沙墩工業園區,總面積1188畝,其中水田782畝,茶山180畝,現有落地生產企業占地226畝,在沙墩村李墩小組以上125米等高線內有大約18戶34座民房視發展情況可能動遷,在782畝水田中沒有農田保護區兩塊土地面積合計1457畝。

名優特產

洋口毛邊紙:潔白、光滑、勻細、韌細強、不淡墨、百年不蛀不變色,是舊時人們訂立契約、契約的好材料,在國內及東南亞曾享有盛譽,建國初期一度被中南海定為專用紙品。如今,在日本等國名紙檔案館,還保存著洋口毛邊紙樣品。
洋口紙傘:桐油紙傘,業界稱44骨明油傘。是福建紙傘“三口”名牌之一(另兩個為水口、閩清口),於二十世紀初開始生產,最高年產量達五百萬多把。贛東南一帶姑娘出嫁曾以有此隨嫁為榮,1980年代獲得福建省工藝美術百花獎。出口至東南亞、歐美等地。

風景名勝

天台山
在順昌、沙縣兩縣誌里都有記載。新版《順昌縣誌》載:“天台山,位縣南部,在洋口鎮謝坊、田坪二村間,海拔1078米,上有古庵。清宣統三年楊丙羊在此武裝起義。山麓有石灰岩、玉龍吐水(間歇泉)、靈龜洞諸勝景,久負盛名。”新版《沙縣誌》載:“天台山,在桂岩村,高橋鄉北25公里處,海拔1078米。上有元朝建的石庵、萬壽寺、大聖廟等。
天台山峰頂的大聖廟。通敞的小廟後有兩塊建制於清代前期的石碑:前塊石碑上刻“白禮那居士”,後塊石碑上刻“通天大聖仁濟真君”,刻有捲雲、旭日等吉祥圖案,據說是奉祀美猴王孫悟空的。大聖廟右側500米處,有座天台寶殿,為石構建築。從天台寶殿折回過大王廟直往前行約三百米,終於到達古剎萬壽寺。萬壽寺由順昌田坪人管理。寺前有座類似於土地廟的小巧建築(僅二、三平方米),書有“德福神位”。
萬壽寺初建於北宋,後廢毀。元末明初,由居士捐資,僧人重建,並成為叢林。至清康熙年間,萬壽寺又一次得到重建,香火十分繁盛,延平、沙縣、順昌三縣(區)信徒紛至沓來。後又毀於兵焚,屢有重修,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得以重建,建築面積約1300平方米。寺院由彌勒殿、大雄寶殿、地藏殿、觀音殿以及客堂、齋堂等整體建築組成,因地形而異,轉折彎曲,結構精巧,氣勢不凡。大雄寶殿供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佛像,左右是阿難、迦葉兩名侍者,兩廂是佛教傳說中掌管日、月、星、地、樹、電、火、雨、風、雷等二十位天神立像,名為“二十諸天”。全寺對稱嚴整,是硬山頂、馬頭牆、磚木結構。寺背倚龍形山,寺前是一個面積近千平方米的休閒場地,階下有放生池,池中綺麗的睡蓮和午時花惹人喜愛。午時花午時遇充沛陽光正亭亭綻放,而放生池旁的一口砌有石壁的古井澄澈如鏡,將天光雲影、蒼山古剎盡收其中。
天台山風景區,其原始森林、竹海、寺廟、怪石、峭壁、石階、間歇等呈自然與人文的有機結合,讓人為之慨嘆大千世界的瑰麗壯觀。半山上坪頭自然村至今還生長著千年“活化石”銀杏樹,最大一棵需要7位成年人才能環抱。

著名人物

張膽,中國共產黨廣西柳州支部創始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出生於洋口鎮石溪的一個農民家庭。1927年1月,張膽奉命回南寧工作,不久,蔣介石叛變革命,發動了“四·一二”政變。4月12日深夜,張膽被捕入獄,在獄中受盡折磨,仍堅貞不屈。9月1日,在南寧北門刑場英勇就義,當時年僅22歲。
俞淵,洋口鎮人,曾任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寄生蟲病研究所副研究員、醫學昆蟲學副教授,兼任上海市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除四害協會理事,專家委員會委員,蚊專題組組長,上海動物園昆蟲館顧問。
游振東,洋口鎮人(曾任中國地質大學學報副主編,區域地質及成礦研究所所長,地質礦產部岩石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際變質岩分類命名委員會中國組成員、倫敦《礦物學雜誌》編委)
黃榮樽,洋口鎮人,(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學部第二屆地球物理學科評審組成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