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評價
陳郎為文開口小,掘進深,深諳散文體裁的真諦,遂具有堅韌的“本體”意識。“我”是他文中榮辱相伴的主角,“雙城”是他休戚與共的載體。世事也罷,人生也罷,愉悅也罷,疼痛也罷,陳郎皆有自家的聲韻,而絲毫覓不見由他處抄來、仿來的痕跡……單從歸真返璞的文字,觸摸到陳郎滿腹誠懇的心思,已堪屬時下稀罕。我相信,進得陳郎兩座城,穿街過巷,一路閱讀下來,大致不會辜負你花費的光陰。
——引自
任芙康(兩屆茅盾文學獎評審)寫的序《陳郎的“雙城”》,本文發表在2015年12月20日天津市《
今晚報》副刊二條位置,詳見截圖
陳彥儒就是這類“底層生活意識形態寫作”者中,仍然敢於直面人生現場和第一體驗,撞擊概念化、公式化寫作模式,以拙重質樸的意象直接叩響讀者的心扉的作家……他在以形象的文字書寫底層個體生存境遇的同時,為當代文學滲透進了鮮活的“中國經驗”。
——引自評論家
黃自華評論《“底層生活意識形態”的文學表述——讀〈放牧星群〉》,該文發表在2009年10月7日的《珠海特區報》08版,詳見截圖
如果僅僅靠作品思想性取勝,是無法俘虜讀者的。只有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心理描寫細膩,還有文字生動,才能成為一部好小說。在這方面,《白天失蹤的少女》是值得稱道的。僅文字而論,陳彥儒拋棄了自己常寫的新聞報導的腔調,而用詩一樣的語言讓人物品格與文學情懷作深度的交合。像這種詩化的語言和主觀評判的敘述段落隨處可見,由此形成了這部悲劇作品的詩化風格,給客群帶來更廣闊的審美空間。
——引自中國新文學學會副會長
古遠清寫的評論《〈白天失蹤的少女〉的悲劇力量》,本文發表在2015年6月7日《珠海特區報》12版,詳見截圖
在中國,新聞寫作是易碎品,怎樣為新聞作品保鮮,陳彥儒給出了很好的答案。
這是作者多年從事新聞采寫經驗之總結,入行新人和企宣人士一冊在手,足以告別一些讓人昏昏欲睡的刻板教材。
相信讀者展卷披閱,定會啟示良多。
——珠江晚報時評版主編、1987年全國好新聞獎一等獎獲得者靳樹乾在《梅州日報》發表書評,詳見2018年4月6日《梅州日報》5版截圖
作品照片
生活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