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以流經城區的龍津河取名。後晉時為寧化麻倉里清流驛。宋屬折桂鄉,清道光間稱坊郭里。民國34年為城廂鎮,設8保。1950年2月仍為城廂鎮。1953年鎮撤銷,為第一區駐地。1958年改稱城關公社,同年改稱火箭公社。1961年復稱城關公社。1981年10月經省政府批准,將城關公社的2個居委會和漁滄大隊劃出設龍津鎮,同時城關公社更名為東華公社。1984年,東華公社改為東華鄉。1990年,龍津鎮轄2個(可能是4個,待查)居委會和城南、城東、蔬菜3個行政村,24個村民小組,鎮區面積3.14平方千米、人口13412人;東華鄉轄南岐、橫溪、嚴坊、大路口、橋下、俞坊、供坊、下窠、拔里、暖水、基頭11個行政村,面積198平方千米,人口10895人,鄉政府駐縣城長興南街17號。2000年,龍津鎮常住人口21822人,東華鄉9279人(五普)。2006年,撤銷東華鄉,併入龍津鎮。
【郵編】365300【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350423100:~001 121漁滄社區 ~002 121長興社區 ~003 121鳳翔社區 ~004 121翠園社區 ~201 122城東村 ~202 121城南村 ~203 122蔬菜村 ~204 122大路口村 ~205 220橫溪村 ~206 220嚴坊村 ~207 220南岐村 ~208 122橋下村 ~209 220供坊村 ~210 220俞坊村 ~211 220下窠村 ~212 220拔里村 ~213 220基頭村 ~214 220暖水村
2006年撤銷東華鄉併入龍津鎮。
行政區劃
350423100:~001漁滄居委會 ~002長興居委會 ~003鳳翔居委會 ~004翠園居委會 ~201
城東村~202城南村 ~203蔬菜村 ~204大路口村 ~205橫溪村 ~206嚴坊村 ~207南岐村 ~208橋下村 ~209供坊村 ~210
俞坊村~211下窠村 ~212拔里村 ~213基頭村 ~214暖水村
自然地理
龍津鎮地處閩西北,位於清流縣城區,由原清流縣城關公社劃分為現鎮建制,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過境公路有省道洋萬線,龍津河穿鎮流過,全鎮面積3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900畝,山地面積41000畝,有林地面積32000畝。全鎮總人口22731人,其中農業人口3376人,城鎮居民19355人,轄城東、城南、蔬菜三個行政村和漁滄、長興、鳳翔、翠園四個居委會。
清流縣轄鎮,縣政府所在地。位於縣境西北端,西鄰寧化縣。常住人口38741人(2010年六普)。轄4個社區、1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長興南街17號。主要山峰有筆山,海拔961.1米;東華山579米。G72泉南高速和204、307省道公路過境。境內有“龍津望月”、“西橋橫笛”、“北渡孤舟”、“灞涌金蓮”等四景,名勝古蹟有裴尚書門樓、金蓮寺、西山公園、古城牆遺址等。
轄區內有耕地15017畝、山地25.1萬畝、林地21.4萬畝、毛竹5萬畝、水果0.8萬畝;木材蓄積量達83.7萬方米,水資源豐富,水路達15公里;地下礦藏豐富,石灰石儲量達12億噸,石英石儲量達2.1億噸,鉀長石儲量達46萬噸,輝綠岩儲量達100萬立方米。
經濟發展
2003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4500萬元,企業總產值9365萬元。2004年,龍津鎮以做大做強中心城鎮為工作重點,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為出發點,以龍翔工業園區為招商引資為立足點,現有招商引資項目:彩印廠項目、服裝加工廠項目、菜籽油加工項目、竹木製品玩具廠項目、桃園新村開發建設項目。農業主要以種植毛竹、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為主,養殖以生豬、肉牛、淡水魚、家禽飼養為主,加工業以豆腐皮為主。全鎮年產蔬菜3200噸,豆腐皮產量100萬斤,食用菌生產100萬袋;水果以蜜雪梨為主,產量100萬斤;生豬飼養1萬頭,肉牛3000頭,黃羊1000頭,家禽10萬隻,淡水魚20萬斤。
2017年,全鎮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39億元,比增3.6%;規模工業產值39.52億元,比增17.1%;固定資產投資20.63億元,比增22.3%;農民人均純收入19903元,比增9%;財政總收入1739.91萬元,比增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