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水能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人口,經濟,綜合,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社會事業,交通,風景名勝,概況,九九溪,馬洋溪,天柱山,天成山,林墩半月山溫泉,吳田山,尋夢谷,古山重,特產,名人,榮譽稱號,
建制沿革
夏商(前2070~前1046年)屬揚州之域。
西周(前1046~前771年)屬七閩地。
春秋戰國(前770~前256年)屬越地,即“百越”族居住區。
秦統一全國後,實行郡縣制,閩越故地劃為閩中郡,長泰屬閩中郡。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閩中郡分為東海、閩越、南海三個諸侯國,長泰屬閩越國地。
始元二年(前85年)以江淮建會稽南部都尉,在東甌置冶縣,長泰隸屬冶縣地。
東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會稽又分東南兩部,以南部置侯官等五縣,長泰屬侯官縣。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安郡,增設東安縣,長泰屬東安縣。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晉安郡,隸屬揚州,改東安縣為晉安縣,長泰屬晉安縣。
元康元年(291年)揚州改江州,長泰屬江州晉安郡晉安縣。
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改晉安郡為晉平郡;
南朝齊建元元年(479年),晉平郡復為晉安郡;
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年),析晉安郡置南安郡,隸屬東揚州。
南朝陳永定元年(557年)升晉安郡為閩州,轄南安等郡;
天嘉六年(565年)仍設晉安郡、南安郡,直隸東揚州。
光大二年(568年)升晉安郡為豐州,轄南安郡。長泰仍屬諸郡之晉安縣。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豐州為泉州(今福州),改南安郡為南安縣,長泰屬泉州南安縣。大業二年(606年),改泉州為閩州,長泰屬閩州南安縣。大業三年(607年),改閩州為建安郡,轄閩、建安、南安、龍溪等四縣,長泰屬建安郡南安縣。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南安郡為建州,長泰屬建州南安縣。
武德五年(622年),置豐州,長泰屬豐州南安縣。
貞觀九年(635年),撤豐州並嶺南道泉州,長泰屬嶺南道泉州(今福州)南安縣。
嗣聖元年(684年)置武榮州,長泰屬嶺南道武榮州南安縣。景雲二年(711年),以武榮州為泉州(今泉州),長泰隸閩州都督府泉州南安縣。
天寶元年(742年),改泉州為清源郡,長泰隸江南東道福建都防禦使清源郡。
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復稱泉州,長泰屬泉州都督府南安縣崇教里地。
大曆六年(771年)長泰屬福州都團練觀察處置使泉州南安縣。
貞元十九年(803年),南安縣劃出永豐、明盛、綏德、武德等四個鄉,置大同場,長泰屬泉州南安縣大同場武德鄉。
乾符三年(876年),邑長張思進為“便輸納”,以鄉置場,升為南安縣武德場。
光啟二年(886年)光州農民軍領袖王潮入泉,觀察使陳岩錶王潮為泉州刺史。長泰屬泉州王潮據地。
文德元年(888年)武德場因避諱“文德”年號,改武勝場,後又改為武安場,隸泉州。
乾寧四年(897年),王審知為威武軍節度使,長泰屬威武軍泉州南安縣武安場。
五代後梁開平三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長泰屬閩王國泉州南安縣。
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王延鈞稱帝,國號閩,長泰屬大閩國泉州。
後晉開運四年(947年)南唐滅閩。長泰為南唐留從效據地,屬泉州。
後漢乾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長泰屬之。
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即南唐保大十三年,武安場改建為縣,命名為長泰縣,屬清源軍仍為南唐留從效據地。縣治設於縣境南部(即今之縣城)。
宋建隆三年(962年),長泰縣隸清源軍泉州,為陳洪進據地。
乾德二年(964年),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仍為陳洪進據地。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陳洪進納土復為州,長泰屬威武軍泉州。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四月,陳洪進以漳、泉二州歸宋,長泰始歸宋,屬威武軍泉州。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因長泰距泉州三百餘里,征糧運輸不便,由楊海等人,請於泉州太守林金吾,奏準朝廷,割長泰歸漳州,隸威武軍。
雍熙二年(985年),長泰屬福建路漳州。元初沿襲宋制。
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福建行中書省。
至元十六年(1279年),升漳州為漳州路,長泰歸屬漳州路。而此後,長泰上隸的省一級屢次變更,至元十六年改置宣慰使司。
明,清屬漳州府。清順治元年(1644年),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屬中華民國漳州府,後廢除府州建制,長泰屬福建西路觀察使管轄。
民國3年,改設閩海、廈門、汀漳、建安四道,長泰縣屬福建省汀漳道。
民國7年,屬閩南護法區。民國9年再屬汀漳道。
民國16年,廢汀漳道,長泰縣直隸於省。
民國22年,十九路軍在閩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將福建分為四個省,長泰縣屬龍汀省。
民國23年1月,長泰縣復為福建省直轄;同年7月,福建省設10個行政督察區,長泰縣屬福建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民國24年,長泰縣改屬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9月長泰解放後,全縣劃分為4個區:第一區(城關)、第二區(古農)、第三區(岩溪圩)、第四區(楓洋圩);共轄54保(暫用民國時期保名)。
1950年3月,實行以區轄村。第一區15村,第二區12村,第三區17村,第四區13村,共57個村。1951年,實行以區轄鄉(鎮),全縣4個區轄48個鄉(鎮)。1952年,增設第五區(坂里)。1953年,全縣5個區轄53個鄉(鎮)。1954年3月,全縣5個區轄49個鄉(鎮)。
1955年9月,全縣5個區合併為歐山、岩溪、楓洋、坂里4個區,共轄53個鄉。1956年3月,全縣改為城關直轄鎮和歐山、岩溪、楓洋、坂里4個區,下轄55個鄉(鎮);10月,合併為歐山、岩溪、楓洋(今枋洋)3個區,下轄35個鄉(鎮)。
1957年11月,創辦國營
古農農場,劃出歐山區2個鄉、岩溪區2個鄉歸該場管轄。
1958年2月,實行撤區並鄉,將全縣3個區所轄35個鄉(鎮)合併為18個鄉(鎮)。5月,再度合併為16個鄉(鎮)。
1958年9月,實行人民公社化,全縣劃分為5個公社、52個生產大隊。1959年,公社改以駐地名稱命名。
1963年,恢復城關鎮建制,屬城關公社管轄。1984(8月,岩溪公社改為岩溪鎮)。
1984年10月,政社分開,公社改為鄉(鎮),大隊改為村,農(林)場的大隊改為作業區或工區。全縣劃分設2鎮4鄉,下轄6個居委會、53個村;4個國營農場,下轄24個作業區。
1985年至1986年,撤銷人和鄉,其所轄10個村併入武安鎮。1987年至1988年,武安鎮增設城關村。
1990年,長泰縣共設2鎮3鄉,下轄6個居委會、54個村。
1992年陳巷鄉、枋洋鄉改制為陳巷鎮、枋洋鎮。
1997年,長泰縣面積912.6平方千米,人口18萬,轄4鎮1鄉1國營農場。
行政區劃
地區 | 面積 | 下設地區 |
---|
| 75平方公里 | 羅山社區、外武社區、登科社區、文泉社區、武勝社區、官山村、溪東村、鶴亭村、珠浦村、珠坂村、金里村、京元村、城關村、長泰縣良種場 |
| 210平方公里 | 上宮居委會、下宮居委會、錦鱗村、上蔡村、石銘村、甘寨村、珪前村、珪後村、霞美村、湖珠村、頂山村、田頭村、高瀨村、岩溪林場 |
| 127平方公里 | 新店居委會、新吳村、吳田村、祖地村、美彭村、上花村、夫坊村、石室村、古農村、戴墘村、西湖村、苑山村、雪美村、池頭村 |
| 118平方公里 | 枋洋居委會、徑侖村、上洋村、赤嶺村、青陽村、科山村、演柄村、枋洋村、內枋村、尚吉村 |
| 123平方公里 | 坂里居委會、坂新村、石格村、高層村、新春村、丹岩村、正達村 |
| 67平方公里 | 銀塘社區、共同社區、古農社區、石古作業區、白石作業區、黎明作業區、共明作業區、農榮作業區、東厝作業區、龍東作業區、山後作業區、大埔後作業區、粱崗作業區、建新村、大枋作業區、農科作業區 |
| 23平方公里 | 天成社區、十里村、旺亭村、山重村、後坊村、亭下林場、林果場 |
| 94平方公里 | 喬林社區、林溪村、石橫村、喬美村、江都村、美宮村 |
| 22平方公里 | 積山村、歐山村、興泰工業園區、前山工業園區、仙景工業園區、高強工業園區、富豪工業園區、台灣工業園區 |
資料來源於政府官網等 |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七山一水二分田”是長泰土地結構特徵。土地面積912.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7萬畝,林地園地90.3萬畝,農業人口人均耕地1.34畝、山地7.12畝。整個地形呈蒲扇狀,東、西、北三面青山環抱,南部多平原,山地、丘陵、平原錯落有致。海拔最高山峰1128米,最低平地7米,呈向南開口的馬蹄形地貌。
氣候
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屬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多年平均氣溫21攝氏度,降雨量1460毫米。
自然資源
水能資源
水能資源蘊藏量大,並已有相當程度的開發,是中國農村初級電氣化縣。
礦產資源
非金屬礦藏十分豐富,高嶺土、葉臘石、鉀長石、花崗岩、礦泉水、溫泉儲量巨大。
森林資源
森林覆蓋率達65.8%,縣城區大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一級標準,飲用水質達到國家二類標準,是中國生態建設示範縣和福建省環保先進縣。
人口
截止2011年,全縣總人口19.4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5.46萬人,占79.45%。境內絕大多數是漢族居民,並有少數
畲族居民、高山族居民,約200人。
經濟
綜合
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6億元,增長9.8%;規模工業產值570億元,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275億元,增長19.7%;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20億元,增長9%,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75億元,增長8%;農業總產值30.5億元,增長3.3%;出口總額58億元,增長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5億元,增長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764元,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88元,增長9%。
第一產業
2008年新種茶葉5000畝,建成蘆柑無病毒苗圃基地,年可供苗木3萬株,黃龍病等病蟲蔓延態勢得到有效控制,造林2.39萬畝,種植蔬菜10萬畝以上、蘑菇195萬平方米,初步形成枋洋茶葉、岩溪蘆柑、陳巷坂里蔬菜等“一鎮一業”生產格局。養殖業規模擴大,生豬出欄20.8多萬頭,增長7.9%,百頭以上的養豬大戶有700多戶,比例達到70%以上,淡水養殖2.5萬畝,家禽出欄254多萬羽,養殖業占農業比重提高。
2009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7億元,增長5.6%。各項惠農政策得到落實,財政支農力度加大,安排農林水支出1.06億元,增長67.3%。特色農業穩定發展,新種茶葉3080畝、蘆柑400畝,種植蔬菜13.7萬畝、蘑菇120萬平方米,畜牧水產業持續發展。植樹造林3.3萬畝,被確定為沿海現代林業發展試點縣,榮獲全省林業工作先進集體稱號。農業品牌創建紮實推進,錦信“倩果”牌芭樂被確定為福建省名牌農產品,“長泰蘆柑”被評為漳州十大名優水果,4種農產品通過農業部無公害產品、產地認證。村容整潔有力推進,縣財政安排專項資金540萬元,十佳優美村莊首次評選,4萬多人次參與家園整理,5萬噸垃圾、22萬平方米廢舊建築得到清理拆除,674口垃圾收集池、71口病死畜禽化屍池、62個水沖式公廁建成使用,種植樹木20多萬株、種草10.1萬平方米,農村環境衛生明顯改善。活盤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順利完工,陳巷防洪工程啟動實施。
第二產業
2009年工業產值突破百億,完成工業總產值113.4億元,增長26.1%,其中規模工業產值99.3億元,增長30%,增幅居全市第二。一批企業做大做強,30家企業新上規模,規模工業企業突破兩百家,達到208家,其中產值上億元企業24家;增加3家,稅收上千萬元企業6家。一批骨幹企業逆勢增長,聯盛紙業、華祥電源等5家企業淨增產值超億元,菲達閥門、科明電光源等31家企業淨增產值超2000萬元。一批有發展潛力的企業相繼開工投產,安安超纖、攀達實業等45個工業項目建成投產,其中投資上億元項目5個;飛鹿電器等45個工業項目新開工建設,其中投資上億元項目11個。
社會事業
“十一五”期間,長泰縣的城市化水平達到38%。加快交通聯網建設,努力建設四條對接通道,開通山重至灌口、後坊至東孚兩條公路,完成了省道官九線東柏樓至待詔亭段、浦角線長泰城關至角美段、縣道岩沙線林口至沙建段、縣道同枋線梘頭至同安界、縣道枋陳線、縣道岩興線陳巷至積山段等幹線公路的拓寬改造,做好沈海複線和廈成高速公路過境線的前期跟蹤工作,廈成高速公路漳州段和福廣高速長泰段開工在即。新建農村等級水泥路416.2公里,全縣行政村100%實現“村村通”道路硬化,“五路三橋”等一批對內聯接通道相繼建成投入使用。加強電網建設,完成岩溪、十里110千伏和興泰220千伏變電站等工程建設。有線數位電視整體轉換工程已投入使用。縣城自來水管網改造工程、鶴亭防洪堤加固等動工建設。縣城改造力度加大,縣城新汽車站投入使用,江華苑二期、泰龍小區已完工,解放路片區已拆遷完畢,圓池片區改造、夜景工程、城區綠地管護和玉林、高麗港小區配套工程相繼完工。全面完成首批15個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的總體規劃,逐年推進新農村建設,深入開展“家園清潔行動”,35個重點村衛生整治紮實推進。
交通
2008年,交戰二期公路、銀塘北路、角泰公路、農村等級水泥路、泰坤大道及奎山大橋、田頭大橋、石室大橋等年度投資1.78億元,全部建成通車;農村等級水泥路建設完成59.2千米,100%行政村實現道路硬化。
風景名勝
概況
城區中心建陶然公園,北丘頂有紀念革命先烈的留芳園。
長泰、廈門邊界的天柱山氣勢雄偉、怪石磷峋,有
紫雲峰(宋代稱“臨漳第一勝處”)、天柱廟、百大屏、一線泉諸勝及宋、明摩崖石刻。
天柱山南天成山頂明代布政使楊瑩鐘所建“
天成寨”為
鄭成功故壘。董鳳山有唐代良岩院遺址及三尊唐雕石佛。良崗山峰岩奇特壯觀。林溪湯地附近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九九溪
九九溪自然風景區(九九溪天然公園)位於長泰縣岩溪鎮湖珠村與安溪縣接壤處,面向漳州、背倚泉州、毗鄰廈門。距離漳州市區45公里,廈門65公里,泉州120公里。這是一個新發現的自然風景旅遊區,由九溪九峽以及兩岸青山峽谷構成福建省閩南的一處巨大的峽谷群。景區輻射面積達萬畝以上;經有關部門統計,該地區森林覆蓋率達92%以上。綺麗的亞熱帶雨林和天然次生林遍布其間。裸岩成山,雲靄繚繞;巨藤似蟒,古洞深幽;斷崖如壁,泉瀑飛流。由九龍崖、藏寶洞(“芝麻開門”)、佛手洞(蝙蝠洞即“平蠻十八洞”)、神女峰、九龍峽、鼓鳴岩等六大自然景區,構成了千米迭瀑、古洞雄風、鎮倭精魂、神蟾戲水、玉女芳姿、煙崖鶴影、驛道尋蹤、石鼓餘韻等八大旅遊勝境和近千個自然、人文景觀,為現代旅遊與觀光、體育及休閒完美合璧的自然風景名勝區。
馬洋溪
福建
長泰馬洋溪漂流,又被譽為“福建第一漂”,是繼長江、黃河探險性漂流之後,在福建省率先開發出的旅遊性漂流項目。
“福建第一漂”與中國第一個國際皮划艇激流迴旋賽場、中國皮划艇激流迴旋運動基地同一河道:先後被省體育總局、省旅遊局確定為福建省全民健身活動中心、福建省漂流旅遊定點單位。已先後成功舉辦了首次國際皮划艇激流邀請賽和首次中國·長泰全國皮划艇激流選拔賽。
“福建第一漂”首期開發的"激情漂"航道全程約8公里,途經70餘個跌水、60餘道彎,上下游落差70米。專業水上安全員全程引導保護,可使全程漂流安全無虞。上流兩座攔水壩的建成,使得航道冬季依然水流激盪,在中國率先實現了四季激流漂流。
天柱山
天柱山位於長泰東部,居漳廈之間,山高、林幽、石奇、泉鳴,常使人留連忘返。晝登天柱,未凌絕頂,而廈門海濤、漳州城廓已盡收眼底。天柱山被確認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天成山
天成山位居長泰縣東南部,海拔342米,是廈門入泰第一山。其山形狀如馬鞍,和天柱山遙相對峙,雄偉挺拔,怪石嶙峋,常年雲霧飄繞,山下溪水環繞,清澈見底。山上有很多幽洞、石屏、如百丈屏、天游蹬、種石齋、豹隱洞、樵陽洞、半鶴洞、松鱗軒、天鏡湖等。明朝天啟年間,縣人進士楊瑩鐘辭官回鄉後,曾在此山築寨隱居、增建萬石樓、清虛閣、巢父居、心遠堂、遂家焉等。
林墩半月山溫泉
半月山溫泉景區地處閩南金三角廈漳泉交匯之處——
長泰林墩,屬“三地”一小時經濟圈範疇,距廈門機僅45公里,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景區以自然生態為主題,總規劃占地面積1500畝,擬總投資20億元人民幣。是集溫泉養生、五星級度假酒店和高端旅遊地產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度假區。
半月山溫泉屬高品質“美人湯”溫泉系列,水質已達國家優質礦泉水標準。富含鍶、鉀、鋅、鋰、鐵、鋇、氟、碘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經常泡浴,具有顯著的抗氧化、防衰老等美容養顏之功效。自古就有“昔日瑤池天上水,今朝半月山下泉”之美譽。在溫泉園區,有原湯區、功效區、森林泡湯區、大型水療區、戲水游泳池、功能房、石板浴等特色溫泉項目。園區內更有一座富含客家韻味、景帶景的土樓式餐廳。
吳田山
吳田山是廈漳平原上的最高峰,俗稱閩南第一峰。人在廈漳平原上遠望吳田山,站在吳田山上俯瞰漳廈美好風光。吳田山距漳州市僅40餘公里,離廈門市區僅70多公里。其主峰——五尖岩峰,海拔1129米,為廈漳平原上最險、最高、視野最闊的尖峰。
吳田山北側有條水流短而急的
龍潭溪,溪水流經龍潭峽谷,峽谷兩邊險陡,有雙排石等懸崖峭壁,
峽谷深幽,闊葉林鬱鬱蔥蔥。峽谷之上有江新水庫,真是“高峽出平湖”,湖面海拔740多米,堪稱閩南“天地”。位於龍潭溪的發源地,五尖岩峰底部,海拔900多米的分水嶺埡口處,修築水分關人工湖,因常有雲霧瀰漫,又叫“雲湖”,也是閩南湖面海拔最高的人工湖,還是獨一無二的“雙頭壩”小水庫。吳田山是高山,又是大山,四周有2個國有林場和10多個鄉辦、村辦林場,森林植被覆蓋率高,水源涵養功能好,大山西南面有活盤水庫,庫面梅花狀,有十地道彎。東側有紅岩水庫,其水流入
馬洋溪,“馬洋漂”俗稱福建第一漂,是理想的皮划艇賽場,肖辦國際皮划艇邀請賽和亞洲皮划艇錦標賽。西側有美山水庫,北側有江新水庫並建1-4級的水電站。
吳田山也是著名的萬石山,萬岩坡,花崗岩儲量為閩南最多,分布最集中,其中有的岩石資源又是寶貴的景觀資源,巨石怪岩岩洞石子奇異,主要有:石獅頭岩、石人岩、竹仔尖岩、公雞石、流水崖、虎坎頭岩、開光岩、石獅廟岩洞、和聽洞、水簾洞等。 欲想飽鑒漳廈平川壯麗風光,請君登上五尖峰,欲要攀險探幽,請您下龍潭一游,欲想登山避暑,請君來到吳田山。吳田山上與平川地區的海拔相差近千米,夏季氣溫相差6-8。
尋夢谷
尋夢谷被譽為“閩南第一瀑布群”,位於漳州陳巷鎮山重村、國家森林公園天柱山東麓,是閩南黃金旅遊圈和廈門城市郊野休閒旅遊帶的一顆綠色明珠,景區距長泰縣城僅30公里、距廈門集美區灌口鎮國道僅18公里。雄峻奇秀的尋夢谷掩映在亞熱帶原始次森林保護區內,由仙人峽、情人峽、勇士峽三條精品線路組成,縱深2400米,天然落差280米。谷內生物資源豐富、奇石崢嶸、清泉純甜,獨特而奇異的16級瀑布構成一幅幅天然潑墨山水畫。
古山重
山重村,坐落於長泰縣馬洋溪生態旅遊區境內,青山疊翠、秀水漣漾、田野花海、卵石古村、千年古樟、原生民俗,這一切形成山重村特有的鄉野古韻,素有“千年古村落,生態古山重,山水花中游”之美稱。
特產
十大特產
名人
林震(1388-1448)字敦聲,又字起龍,長泰縣城人,
狀元,大魁天下。此科第二名
榜眼為建安(今建甌市)
龔錡,第三名探花為莆田
林文。福建省囊括榜首前3名,閩中一科三鼎甲,至今傳為佳話。林震狀元及第後,即授翰林院修撰兼國史編修。他居官八載,擔任文學侍臣。曾主持編修《明實錄》。
榮譽稱號
長泰縣先後榮獲全國首屆文明縣城、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科技工作先進縣、教育“兩基”達標縣、計生優質服務先進縣、文明小城鎮建設示範縣和省級園林縣城、衛生縣城、雙擁模範縣、 “雙高普九”先進縣、平安縣(區)等榮譽稱號。 還連續三年獲得全省經濟發展十佳縣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