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江

漳江

漳江,原名雲霄溪,是福建省南部主要獨流入海河流之一。發源於福建平和縣博平嶺山脈東麓大峰山,自北向南流經平和縣雲霄縣,在雲霄縣南部石礬塔入漳江灣入中國東海台灣海峽。主要支流有火田溪、安厚溪、車圩溪、南溪、山美溪。全長66.2公里,流域面積1038平方公里。

漳江是雲霄縣的最大水系,流域內建有諸多水利工程,為本縣的工農業生產、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名片:漳江雲霄縣城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漳江
  • 別稱:雲霄溪
  • 所屬水系:雲霄縣獨流入海水系
  • 流經地區:平和縣、雲霄縣
  • 發源地平和縣大峰山
  • 主要支流:火田溪、安厚溪、車圩溪、南溪、山美溪
  • 河長:66.2公里
  • 流域面積:1038平方公里
  • 入海口:石仔關
幹流概況,河道走向,河道特徵,水文特徵,支流島洲,流域概況,歷史傳說,水利建設,水閘引水,蓄水工程,堤防,水電站,航道,

幹流概況

河道走向

漳江雲霄縣中遊河段漳江雲霄縣中遊河段
漳江幹流,俗稱北溪,發源於平和縣大峰山下國強鄉東南部割厝,經項城入雲霄縣境,自北向南,經烏螺、車墩,在馬鋪鎮進入峰頭水庫,庫區接納安厚溪,到峰頭出庫,至下河鄉接納車圩溪,至東車竹根潭接納火田溪,至下樓接納南溪,經縣城城關至高塘分成南、北江,繞過佳洲島至石仔關重新匯合,經船場、竹塔、浯田、湖丘至石礬塔入漳江灣入台灣海峽。幹流全長66.2公里,雲霄縣境內58.2公里;流域面積1038平方公里,雲霄縣境內855.2平方公里。
漳江雲霄縣城區段漳江雲霄縣城區段
下游分支島嶼佳洲島,位於雲霄縣東廈鎮境內漳江入海口,是漳江下游南北溪河流匯合處平原島嶼,也是福建最大的陸島平原,島上僅有兩個陸路出口,分別為南江、北江堤壩。全島面積12平方公里,共有佳洲、洲渡2個行政村6個自然村,居住人口2003戶7811人,村民經濟收入主要以種植農作物為主。
漳江
河口漳江灣,在縣境東部,從漳江南、北江匯合處的石仔關至石礬礁,入口處南北距離約700米,出口處東南距離約1100米,中部寬約3500米,總面積28495畝,出石礬礁與東山灣相連。

河道特徵

漳江河流水系呈向心狀,流域內以西山源為最高,海拔1117米,岩層主要為中生界火山岩和花崗岩組成,以低山丘陵為主,構成雲霄縣城境內三面環山,向東南開口的馬蹄狀地形。河道坡降4.2‰,天然落差817米。中上遊河道較陡,平均坡降18‰,為山溪性河流。下遊河谷寬闊,水流平緩,城關以下為感潮河段,河道寬80~220米,河口海岸一帶,具有沙灘、台地、低丘等地貌類型。

水文特徵

漳江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101122萬立方米,包括客水15329萬立方米。
漳江水系年均輸沙量0.0404萬噸/平方公里,含沙量0.36公斤/立方米,輸沙率5.5175公升/秒,年流沙量最高值85.21萬噸,最低值11.27萬噸,多年平均41.94萬噸。侵蝕模數為250~350噸/平方公里。
漳江入海口一般潮水位為2米以上,最大可達3米左右。

支流島洲

匯入的主要支流有火田溪、安厚溪、車圩溪、南溪、山美溪。
火田溪,由發源於東北部的大帽山、筆架山、雞籠尖山、盤陀嶺、梁山諸水,經高地、後埔、火田、七里舖匯合而成,至東車竹根潭匯入漳江。主河道長24公里,流域面積179.6平方公里,徑流總量1.8141億立方米,坡降27‰,落差847米。其中高田支流長12.9公里,流域面積60.5平方公里,徑流總量6111萬立方米,坡降81.8‰。
安厚溪,發源於平和靈通山,經安厚由下城村入境,至雙溪村注入漳江幹流。全長29.3公里,境內7.2公里,流域面積158.9平方公里,境內14.1平方公里,徑流總量16755萬立方米,境內0.1426億立方米,坡降7.1‰,落差49米。平和縣安厚溪 屬漳江上游水系,發源於靈通山東南向,橫貫安厚鄉,匯合竹根溪、美嚴溪、白石溪、東川溪4條支流。流經雲霄縣匯入漳江。河長17公里,集雨面積144.8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1.23億立方米。安厚溪含沙量0.25公斤/立方米,輸沙量3.83萬噸/年
南溪,發源於烏山山脈西的莆美鎮西部,自西向東經和平鄉甘樹埔,至下河鄉新陂村匯合發源於和平鄉的埔頂支流,至火田鎮下樓入漳江幹流,主要河道長30公里,流域面積148平方公里,徑流總量1.4950億立方米,坡降30‰,落差136米。其中埔頂支流長23.8公里,流域面積71.5平方公里,徑流總量7222萬立方米,坡降38.6‰。
車圩溪,發源於高隱山,自西向東經金坑、車圩至車頭村外注入漳江幹流,長23.36公里,流域面積89.4平方公里,徑流總量9031萬立方米,坡降41.8‰,落差500米。
山美溪,發源尖峰山(又稱翹擔尖),自西南向東經杜塘水庫,在大埔接納碗窯水庫來水,經益寶山、上坑、山美,在莆美鎮入漳江下游分支南江。長16公里,流域面積106.3平方公里,徑流總量8770萬立方米,坡降38.7‰,落差164米。

流域概況

漳江幹流北江源頭所在地平和縣國強鄉,位於縣中部地區,閩南第一高峰——大芹山麓東北面,是革命老區鄉,也是“中央蘇區縣”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紀念革命烈士趙國強而得名。位於平和縣中部地區,閩南第一高峰——大芹山麓東北面,是革命老區鄉,也是“中央蘇區縣”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紀念革命烈士趙國強而得名。主要以種植蜜柚和香蕉為主。國強鄉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歷史上曾出現“五里三諸侯”,即元朝萬戶侯陳君用、清朝開國功臣“一等海澄公”黃梧和及總兵魏宗鎮。國強鄉民風淳樸,民心向善,文化底蘊深厚,侯卿宗祠、黃梧宗祠、碧嶺宮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對台交流的視窗。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錄里一年一度的侯卿庵走水尪.民俗活動更具民俗特色,每年都吸引眾多遊客,據考證,該民俗活動與海峽東岸台灣有較深歷史淵源,平常互有民間往來。
主要支流安厚溪發源地平和縣安厚鎮,位於平和縣南部,東南與雲霄縣交界,西連大溪鎮,北與國強鄉相鄰,方圓97.4平方公里。安厚原名“庵後”,因圩場設在文殊庵後面而得名。鄉址設大安厚圩,海拔120米。現轄22個村委會,273個村民小組,12972戶,54444人,是平和縣較大的鄉鎮之一。境內有省辦安厚農場。安厚屬山區丘陵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最高峰為獅仔咀尖,海拔1174.7米;最低是三龍村,海拔81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氣溫23攝氏度,年均降雨量1600毫米。主要的河流有大徑至雙馬溪和白石溪,兩溪至前洋匯合為三合溪直流雲霄上河。安厚是漳州市最大的仔豬生產基地。草蓆、斗笠等手工製品也是安厚著名的特產,有的遠銷海外,是農民主要的家庭副業之一。
漳江流域主要在雲霄縣,位於福建省南部沿海,地處“閩南金三角”南端。地理坐標為117°7′~117°23′, 北緯23°45′~24°14′之間。東南與東山縣隔海相望,西與平和縣接壤,南與詔安縣交界, 北與漳浦縣毗鄰,介於廈門、汕頭兩個特區之間,區位優勢十分明顯。324 線國道貫穿 全境,漳詔高速公路北連漳州港、廈門港,南通東山港、汕頭港,在境內設有2 個出口, 農村水泥路建設基本完成,全縣路網密集,交通十分便捷。 雲霄縣三面環山,以丘陵地貌為主,地勢自西北向東南梯降。境內以中生界火山岩 和花崗岩所構成的低山、丘陵,屏障於邊境,最高峰烏山西山源海拔1117m,中部漳江 中下游和東部沿海有沖積平原與台地,為主要農業區;海岸曲折,具有沙泥灘的回升侵 蝕斗型低丘、台地岩岸;島嶼3 個。該區抗震設防烈度為7 度。
雲霄縣年平均風速2.1m/s;年平均降水量1856.0 毫米,無霜期347.4 天;年平均日 照時數5.2 小時;年平均氣溫21.3度。全縣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主要河流為漳江。
雲霄縣地處福建沿海東南部,隸屬漳州市,轄9 個鄉鎮(場)和1 個工業開發區, 有186 個行政村(社區),總面積1166 平方公里,人口42 萬。是著名的“中國枇杷之 鄉”、“中國溫泉之鄉”、“ 開漳聖地”、“光電之都”,被評為“全國綠化模範縣”、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戲曲)之鄉”和省級“雙擁模範縣”、“ 省級生態縣”、“福 建省創建文明縣城工作先進縣城”。根據漳州市統計局統計數據:2013 年雲霄縣規模以 上工業增加值356194 萬元,增長19.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65878 萬元,增長57.7%; 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926782 萬元,增長60.5%;公共財政總收入58100 萬元,增 長16.2%;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12210 萬元,增長12.5%;實際利用外資(驗資口徑)5529 萬元,增長7.2%;外貿出口總值12979 萬美元,增長18.0%。

歷史傳說

雲霄母親河漳江,原名雲霄溪,它發源於福建平和縣博平嶺山脈東麓大峰山。漳江河流水系呈向心狀,流域內以西山源為最高,海拔1117米,岩層主要為中生界火山岩和花崗岩組成,以低山丘陵為主,構成雲霄縣城境內三面環山,向東南開口的馬蹄狀地形。
唐總章二年(669年),泉潮間“蠻獠嘯亂”,居民苦之。詔命歸德將軍陳政進朝儀大夫,統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府兵自豐州(今泉州)莆田縣南下。是年,陳元光十三歲,領鄉薦第一,旋即隨父母戍閩。
此時,福建多為狂鋒獠之地,百事待興。入漳伊始,受盡勞累病苦。陳政所率唐軍來到柳營江畔(今江東)紮營,並打退少數民族武裝,進軍盤陀梁山之下。後來,少數民族首領組織更大規模的狙擊,陳政以眾寡不敵退守九龍山(今九龍嶺),且耕且守。同時,奏請增兵,朝命以陳政之兄陳敏、陳敷帶領五十八姓軍校南下支援。
鹹享元年(670年),陳政之二兄敏、敷奉詔領府兵五十八姓增援,沿大運河南下,經江浙入閩。母魏氏隨同萬里長征。其子敏、敷及孫元敞、元揚不幸相繼病逝。賴魏瑪繼續提兵抵達閩南。援軍一到,聲威大振。經休整後,即循九龍山古道向南推進。府兵以鎮撫兼施,終於次年突破薄葵關,越過盤陀嶺。陳政即率軍進駐綏安故縣雲霄營地。為撫慰南下將士懷鄉之情,乃指營前大江,對將士們說:“此水如上黨之清漳!”,於是改原綏安溪名為漳江。

水利建設

水閘引水

歷史上,雲霄漳江及其下游支流直瀉入海,不能發揮灌溉和抗旱作用。1956年,縣水利局在漳江下游支流山美溪建第一座攔鹹蓄淡水閘,此後,陸續增建。至1996年,全縣共建水閘20多座,主要有山美水閘、南江水閘、北江水閘、東方埭港排洪閘、竹塔西埭水閘、山前水閘。
漳江河口攔河閘門漳江河口攔河閘門
南、北江水閘,合稱漳江水閘,灌溉面積2.5萬多畝,保證東方、東升、竹塔、西埭等埭田水源,並擴大可耕地5373畝,保護江海堤39.20公里和3000畝耕地免受潮災。但因船閘只能通過12噸以下船隻而影響航運,且閘內淤積,城關污水無法排出,使環境受到污染。
山美水閘,在漳江下游山美溪與漳江南江匯合處。1956年2月17日動工,5月1日竣工,鋼筋混凝土結構,7孔,攔鹹蓄淡,灌溉山美、白塔、埭洋、竹塔沿海水田3270畝,為雲霄第一座水閘。該處原為渡口(稱山美渡),建閘後渡廢。1981年,鄉村公路雲列線從閘橋通過。
南江水閘,位於東廈埭洋村與佳洲島新埭之間的漳江南江河道。1965年5月5日動工,6月23日大壩合攏,至1966年7月竣工。水閘全長103米,23孔,其中過船閘1孔淨寬4米。余每孔淨寬3.5米,閘底高程(黃海高程,下同)-1.38米;人行橋面板高程5米;閘墩長11米,寬1米,高6.18米;消力池長11.4米,深0.9米,坦水長13.6米。
北江水閘,位於東廈鎮宣尾村附近的漳江北江河道。196511月1日動工,至1966年6月竣工,水閘全長210.9米,共34孔,其中過船閘2孔,船室寬11.2米,長35米(可通過12噸位船隻,每次過船容量60噸/15艘),其餘每孔淨寬5米。閘底高程-0.5米,閘板頂高程2.7米,閘墩長19米,寬12米,高7米,消力池長19米,深1米。閘頂人行橋面淨寬3.3米,高程7.1米。
東方埭港排洪閘,位於東廈鎮東方埭,1966~1968年圍墾東方埭時建。水電局林振樞、鄭泳濤設計。水閘總寬度30.5米,7孔,每孔寬3.5米;閘底高程-1.5米,橋面高程5.5米,工作檯頂高程9米;消力池深1米,長8米,內坦長5米,外坦長10米。啟閉設備有15噸手推、電動兩用啟閉機7台,排水流量250立方米/秒。東方埭還有5座埭內排水閘,均單孔,孔寬1.2米。
南、北乾渠,為漳江南、北江水閘配套工程,於1966年8月南、北江水閘相繼建成後同時動工,同年10月竣工。1977年1月改建,於同年4月竣工。南乾渠進水口在埭洋村外水閘上游右岸,設雙孔進水閘1座,孔總寬2.8米,流量1立方米/秒,乾渠總長8公里,有建築物5座,灌溉面積6437畝。北乾渠進水口在水閘上游左岸600米處,設進水閘1座,流量2.5立方米/秒,乾渠總長10公里,灌溉面積1.27萬畝。

蓄水工程

安厚溪流域水庫
東川水庫,庫址在平和縣安厚鎮東川村,由龍溪地區水電局設計,集雨面積17.55平方公里,總庫容1605萬立方米,正常庫容1259萬立方米。1965年6月動工,1967年9月水庫竣工。溢洪道寬20米,瀉洪量每秒205立方米。涵洞長92米,直徑1.3米(1978年建壩後電站時,改為鋼板有壓套管)。渠道總長53公里,其中支渠21公里,渡槽、隧洞等大小建築物211個。壩後電站和庫上電站裝機3台,合計314千瓦。受益於該水庫的安厚鄉13個村,面積15600畝,使旱區變成米糧區。1975年開始綜合經營,利用水庫水面980畝養魚,獲得一定成效。1976年7月,水電部及中央新聞電影隊曾拍攝該庫建設成果的新聞紀錄片。1978年3月,管理處主任賴良士出席全國水利管理先進代表會。
華美水庫,庫址在安厚鎮華美村烏龍坑,由縣水電局設計。集雨面積1.82平方公里,總庫容198萬立方米,正常庫容167萬立方米。1977年9月動工,由公社自己組織勞力,共投入47.3萬工日,投資47.3萬元。1981年5月建成均勻土質大壩,壩高32.7米,頂長122米,頂寬6米,填方14.3萬立方米。溢洪道寬8米,瀉流量每秒47.7立方米,涵洞長110米,高1.7米,寬0.8米。渠道總長9.7公里。由於資金不足,尚未配套。
山美溪流域水庫
杜塘水庫,屬中型水庫,在莆美鎮境內,距縣城10公里,因庫區淹沒杜塘村故名。1958年1月11日動工,至1959年5月建成蓄水。大壩長160米,頂寬4米,壩頂高程64米,最大壩高33米,攔截山美溪上游白銀溪25平方公里地表徑流,總庫容1621萬立方米,渠道總長67.55公里。建成後,與碗窯水庫、山美水閘構成灌溉網路,有效灌溉面積47673畝(其中農地18191畝,可改為水田)。1976年,因水庫防洪標準低,定為險庫,限制蓄水量。1977年1月,拆除原溢洪道進口段高4.7米的滾水壩,改為每孔淨跨5.8米的4孔平板滾輪鋼板閘門。1982年,核定有效灌溉面積為1.92萬畝,其中詔安縣760畝。
碗窯水庫,在莆美鎮碗窯山,距縣城15公里。1958年動工,次年6月竣工,水庫攔截山美溪上游支流碗窯溪13.2平方公里地表徑流,總庫容988萬立方米,渠道總長47公里,有效灌溉面積10817畝,保灌10140畝。建成後與中型杜塘水庫、小(一)型峛嶼大坑內水庫配套,構成灌溉網路。1968年,放水管漏水,由省水電廳灌漿隊打孔282孔,進行水泥灌漿處理。1978年元月搞保壩工程,溢洪道平流段由13米擴大為17米,陡坡段兩側牆加高0.4米,主副壩風浪牆加高0.4米,投入6.51萬個工日,完成土石方3.11萬立方米,總投資3.78萬元。
幹流水庫
峰頭水庫,屬大型水庫,漳州市管工程。在馬鋪鄉境內,為福建省第二大水庫,因水庫大壩在峰頭村故名。該庫距縣城13公里,與“向東”引水渠配套,送水東山縣。1977年2月1日大壩動工,1986年3月16日封堵蓄水。水庫攔截漳江幹流上游流域面積333平方公里地表徑流。大壩為細骨料混土砌石重力壩,由12個壩段及土石壩接頭組成,全長356米,壩頂長311米,寬5米,最大壩高64.4米,高程77.6米,總庫容1.77億立方米。峰頭水庫與向東渠、杜塘水庫、漳江水閘及東山縣紅旗水庫組成漳江灌區,近期保灌面積23萬畝,遠期灌溉面積28萬畝。並為兩縣提供飲用水,壩後建水力發電站。
峰頭水庫峰頭水庫
火田溪流域水庫
白花洋水庫,在火田鎮境內雲霄、漳浦交界處的白花洋,因庫區淹沒白花洋村故名。1958年規劃測量,經移民安置,於1964年10月動工。水電局吳金時、蘇昌良設計,該水庫屬公社自辦工程,開工後因經費困難兩度停建,至1967年3月竣工,工程總投資217.05萬元(其中,國家撥補78.7萬元,用於移民10萬元),投工96.4萬個工日(其中技工3萬個工日),完成土石方45.95萬立方米,壩高29米,攔截火田溪上游支流,集雨面積4.1平方公里,總庫容432萬立方米,渠道總長26.4公里,有效灌溉面積4964畝,保灌3700畝。白花洋村23戶108人移民安置於雲霄佳園、古樓和漳浦盤陀、大南坂。

堤防

下坂防洪堤,位於漳江下游左岸,與城關隔江相望,地勢在漳江洪水位以下。民國時期,防洪堤高1.5~2米,頂寬1~1.5米不等,均為泥土結構,瀕江種植棘竹護岸,一遇山洪暴發,潮水頂托,便崩堤淹沒田舍。民國33年(1944年)農曆八月初八日洪水決堤,淹沒全村,水位高至門環。1960年6月9日,特大洪水,全村再次被淹沒。1964年冬動工,至次年夏竣工,新堤總長2.5公里,高3~4米,頂寬4~6米,邊坡1∶1,重點堤段用石砌,設石砌涵洞1處,瓦涵2處。堤面可通汽車,設1.5~2米閘門2處作為車輛通道,洪水來時放下閘板擋洪。內澇排水由石盤圳注入漳江。1966年,漳江南、北江水閘建成後,沒有海潮頂托,從此未再發生崩堤事故。
山美防洪堤,位於山美溪下游山美村至前塗、竹仔前一帶。山美溪下通漳江南江,逶迤彎曲稱為“九十九彎”,有人形容說“坐了半天船,走不出山美村”。防洪堤總長6.3公里,原堤高1.3~1.5米,頂寬0.3~0.5米,內外邊坡陡峭。由於河道彎曲,水流不暢,山洪一發或大潮一至,便崩塌泛濫成災。1950年、1951年兩次搶修,1952年夏秋又兩次培修,計投入7997個工日,完成土方1.59萬立方米,相當於舊堤的總工程量,並建丁壩2座、閘門1座。1956年建山美水閘,潮水不再進入,成為單純的防洪堤。1959年,上游建杜塘水庫、碗窯水庫,洪水得到調節控制。1974年,對河道進行截彎取直,新挖河道長2公里,寬30米,深2.5米,使水流通暢,再無潮洪災患。

水電站

坪水電站,分為4級,於1977~1980年相繼建成。分布於常山農場的烏山坪水村至杜塘水庫之間,由5條渠道、2個供水調節水庫和4級水電站組成,為梯級式水電站,是全縣電力骨幹工程之一。總控制流域面積40.85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4673萬立方米,4級總利用水頭613米,由10台機組組成,總裝機容量3250千瓦,年發電量1347萬千瓦時,水尾流入杜塘水庫,年均進庫量1336萬立方米,擴大了杜塘水庫灌溉效益。
第一級電站,1980年11月建成,地區水電局設計院設計,位於白水磜山腰,渠道長6公里,水頭200米,流量0.34立方米/秒,壓力管長600米,2號機組2台,裝機容量650千瓦,年發電量272萬千瓦時。
第二級電站,1980年6月建成,地區水電局設計院設計,位於空殼山頂半部山坡,渠道長3.8公里,水頭200米,流量0.55立方米/秒,壓力管長525米,衝擊式水輪發電機組2台,裝機容量800千瓦,年發電量320萬千瓦時。
第三級電站,1977年12月建成,縣水電局設計,位於內羅村北山坡,渠道長8.88公里,水頭160米,流量1.05立方米/秒,壓力管長483米,衝擊式水輪發電機組3台,裝機容量1200千瓦,年發電量485萬千瓦時。
第四級電站,1977年12月建成,縣水電局設計。位於杜塘水庫上游紅溪坂,渠道長4.8公里,水頭53米,壓力管長128米,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3台,裝機容量600千瓦,年發電量270萬千瓦時。
一、二級電站由常山華僑農場建成,歸場管轄;三、四級電站由縣興建,歸縣管。2個供水調節水庫,一為坪水水庫,一為半坑水庫(詳見第二節水庫)。
1977年12月縣成立坪水電站,轄第三、四級水電站及半坑水庫管理所,隸於縣水電局。
白花洋電站,位於火田鎮徐南坑至佳園村之間,歸火田鎮轄。電站分二、三、四級,於1978~1984年相繼建成。利用白花洋水庫放水和結合引水發電,總裝機容量700千瓦,年發電量293.4萬千瓦時。
第二級電站,在徐南坑,縣水電局設計,1978年4月動工,1981年1月建成。總投資40萬元(國家補助8萬元,火田公社自籌32萬元),完成土方1.77萬立方米,石方0.79萬立方米。水頭166米,裝機2台,容量400千瓦,年發電量203.4萬千瓦時。
第三級電站,在二級電站下游0.5公里處,利用二級電站尾水及上游流域面積約2平方公里的徑流引水發電。水電局設計,1983年建成。投資13.99萬元(國家補助3萬元,公社自籌10.99萬元),完成土方0.67萬立方米,石方0.11萬立方米。水頭32.64米,裝機100千瓦,年發電量30萬千瓦時。
第四級電站,在佳園附近,1984年建成,裝機容量200千瓦,年發電量60萬千瓦時(已報廢)。
梁山二級電站,在東廈鎮荷步村港溪上游。1978年元月縣水電局鄭泳濤、顏成根勘測設計,12月24日動工,1981年2月28日建成投產。總投資146.58萬元(其中省水電廳撥補30萬元),投工19.8萬個工日(其中技工2.4萬工日),完成土石方5.13萬立方米(其中石方2.2萬立方米)。港溪上游控制流域面積18平方公里,年可利用流量912.9萬立方米,由陂仔內、內石空小(二)型水庫年補充189.7萬立方米,渠道長880米,水頭229.4米,流量0.75立方米/秒,安裝630千瓦衝擊式水輪發電機組2台,裝機容量1260千瓦,年發電量436萬千瓦時,是全縣第一個高壓機組站。
石對坑電站,在和平農場石對坑水庫副壩下溪角村河灘,利用水庫放水灌溉發電。由和平農場組織施工,歸農場管轄。1982年7月縣水電局勘測設計,1983年8月28日動工,1984年8月建成。投資115萬元,完成土石方2.71萬立方米,套壓力鋼管隧洞269米,壓力管總長450米,落差95米,安裝水輪發電機組2台,裝機容量800千瓦,年發電量281.52萬千瓦時。1985年4月3日併入縣電網。
峰頭水庫壩左電站,在峰頭水庫左岸壩後,1993年秋動工,1994年1月建成投產,裝機容量5000千瓦,年發電量2158萬千瓦時。
峰三電站,在菜埔村,屬漳江水系梯級電站,股份制,由縣政府辦、農委、水電局、水電公司、菜埔村組成董事會。1993年秋,水電局水利水電技術隊勘測設計,利用菜埔村原有滾水壩(長132.5米,高2.8米,集雨面積479平方公里)和水輪泵渠道(長1.4公里),設計水頭4.2米,流量20.4立方米/秒。1993年12月動工,1995年5月20日竣工投產,裝機容量3×200千瓦,年發電量276萬千瓦時,工程總造價310萬元。
梁山一級電站,在荷步梁山。1992年由漳州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完成初步設計,縣水電局水利水電技術隊勘測設計。電站在海拔500米處建水庫1座,稱雲梁水庫(專供發電,無灌溉面積,未列入“水利”章),壩高32.7米,壩頂長134米,集雨面積7.94平方公里,引粗溪流域面積3.96平方公里,總庫容245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45萬立方米。隧洞長625米,直徑1.9米,壓力鋼管長625米,直徑60厘米,設計流量0.838立方米/秒,設計水頭246米,總裝機容量1600千瓦,年發電量498萬千瓦時,工程於1993年2月動工。1994年10月15日竣工投產。
峰頭水庫壩右電站,在峰頭水庫右岸壩後,1995年秋動工,1996年2月建成投產,裝機容量2×1250+1×4000千瓦,年發電量820萬千瓦時。
峰二電站,在下河村外,距離城關11.5公里,屬峰頭水庫壩後電站第二梯級電站,1993年12月由縣水電局水利水電技術隊完成勘測設計,1994年6月15日動工,建電站蓄水庫1座,庫容404萬立方米,設計水頭13.28米,裝機2台,總容量2000千瓦,年發電量1004萬千瓦時,預算總投資2570萬元,1996年在建。
甘竹水電站,在和平農場甘埔作業區甘樹埔村塔仔溪左岸,距縣城10公里,1994年經省政府外經委批准由台灣商人陳德旺獨資建設經營,工程由漳州市水電勘測設計院和縣水電局水利水電技術隊共同勘測設計,是年冬動工,建塔仔溪攔河壩1座,高42.7米,左側上游隧洞長1800米,設計水頭102.63米,裝機2台容量3200千瓦,年發電量826.7千瓦時,計畫投資2111.4萬元,預計1997年底投產。

航道

境內四周環山,溪澗匯入漳江,形成以城關為樞紐的內河航道網路。北溯上游乾、支流通東北至西部大部分地區;南順下游及支流通東部大部分地區和南部部分地區。1957年,對上游進行炸礁和整治峰頭瀨,下游從東坑至打石孔進行耙沙清理航道10公里,炸孤石28立方米。1965年8月,撥款1.7萬元,再次整治峰頭瀨,清除隱患。70年代後,上游支流多處建水利灌溉設施,航道大部分阻塞。
前北溪航道,自城關至高田22公里,至古樓25公里,至內倉15公里。沿途經郭浦、居人山、西林、菜埔、東車、七里舖、小水、火田、竹樹潭、真珠坂、後埔、頂江、高地、佳園等地,通航載重1噸的木船(俗稱內山船)。因修水利建閘壩,1989年僅通至菜埔6公里。
後北溪航道,自城關至下河港口14公里,通航載重1.5噸的西林船;港口至車墩17公里,通航載重1噸的內山船。沿途經郭浦、居人山、西林、菜埔、溪口、瑞堂、下河、上河、峰頭、新林等地。1989年僅通至下河水口10公里。
南溪航道,自城關至西安10公里,至吉坂23公里。沿途經郭浦、下樓、上窖、新陂、瓷窯、西安、河塘、河溪、莆頂、徑仔等地,通航載重1噸的內山船。1989年僅通至下樓3公里。
山美溪航道,自城關至大埔16公里,至下雲20公里。沿途經高塘、山美、上坑、益寶山、溪墘、大埔、三腳寮、下雲等地,通航1.5噸西林船。1956年建山美水閘後,只通山美至大埔,70年代後廢。
南江航道,漳江下游至佳洲島分成南、北江,流至石仔關再次匯合(石仔關以外屬沿海航道)。南江航道自城關至長壠20公里,沿途經高塘、佳洲、上路頭、白塔、中埭、南洋、竹塔、樓下、外東坑、崎尾、湖丘等地,通航百噸木帆船。1966年建南江水閘後,高塘至閘內6公里通航20噸以下船舶,閘外至石仔關2.5公里通航20噸船舶,乘潮通航率50%。
北江航道,自城關至石蛇尾20公里,沿途經高塘、下美、沙灣尾、東坑、下料、船場、高溪、荷步、浯田等地,通航百噸木帆船。1966年建北江水閘後,城關至閘內6公里通航20噸以下船舶,閘外至漳浦下寨14公里航道淤塞,僅通5噸以下木帆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