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獸
經過考證,原來這類辟邪神獸總稱為
貔貅,無角叫“符拔”,一角稱為"天祿",兩角稱為"辟邪"。其實符拔就是桃拔,應該總稱為“辟邪”,細分有三種:
辟邪:有翼的獅虎(有翼的獅統稱“辟邪”)
桃拔:符拔或扶拔(由羚羊尊化而來的神獸)。
形象
辟邪形象發生重大轉變
辟邪形象發生重大轉變是在唐朝,形象逐漸向獅子相近,而且開始寫實化。
傳說
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似獅而帶翼。《急就篇》:“射鬾辟邪除群凶。”唐顏師古註:“射鬾、辟邪、皆神獸名。……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小爾雅·廣言》:“辟,除也。”可見辟邪之義,是驅走邪穢,被除不祥。古代織物、軍旗、帶鉤、
印紐、鐘紐等物,常用辟邪為飾,《博古圖》有辟邪車。南朝陵墓前常有辟邪石雕。據考古界研究“辟邪”即“符拔”。現都統稱“辟邪”。
避凶
辟邪起源於原始宗教中的特怖符號,是禁忌的對象,與圖騰相對。不同部落形成的背景不同,圖騰和禁忌的對象也是不同的。
商周時期,
饕餮紋飾在青銅禮器上廣泛套用,是一類常見的辟邪。傳說饕餮是一類猛獸,貪婪狠毒,食人未半而死。商代和西周以此為禁忌,將其圖案鑄在青銅禮器表面,祭祀時,下面以炭火焚燒、上面以熱水蒸煮,使其倍受折磨和煎熬,以示懲戒。
東漢時,人們又常以龜為辟邪,已見有龜形爐灶、龜形水壺等文物現世。傳說龜為
龍之九子之一,龍生了九個兒子,但沒有一個成龍,尤其令人難堪的是,其中一個竟是烏龜,是“龜兒子”。為了表示對“龜兒子”、“王八犢子”的懲治,漢人使其陷於大苦,或做成器物受烘煮,或令其馱碑負重,以示鎮壓。
雷台漢墓中,有八隻石龜分別置於兩具棺槨的四角,即是“鎮壓”的意思,表達了雷台漢墓主人對不肖子孫的忿忿之情,其情形無異於破口大罵。
貔貅
相傳
貔貅是一種兇猛
瑞獸,而這種猛獸分為雌性及雄性,雄性名“貔”,雌性名為“貅”。但現今流傳下來的都沒有分為雌雄了。在古時這種瑞獸分一角和兩角的,一角的稱為“天祿”,兩角的稱為“辟邪”。後來再沒有分一角或兩角,多以一角造型為主。在南方,一般人喜歡稱這種瑞獸為“貔貅”,而在北方則依然稱為“辟邪”。至於天祿,則較少有人用以稱這種瑞獸,還有人將它稱為“怪獸”或“
四不象”。
貔貅是以財為食的,納食四方之財。中國傳統是有“貔貅”的習俗,和龍獅一樣,有將這地方的邪氣趕走、帶來歡樂及好運的作用。
前有摯獸,則載貔貅。——《禮記·曲禮》
二、比喻驍勇的部隊
《晉書·熊遠傳》——命貔貅之士,鳴檄前驅。
《逸周書·周祝》:“山之深也,虎豹貔貅何為可服?”
徐珂《清稗類鈔·動物·貔貅》:“貔貅,形似虎,或曰似熊,毛色灰白,遼東人謂之
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連舉之。”多連用以比喻勇猛的戰士。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楔子:“羨威統百萬貔貅,坐安邊境。”
清畢著《紀事》詩:“乘賊不及防,夜進千貔貅。”
柳亞子《讀史》詩之七:“
綠林家世擁貔貅,乳臭兒郎據上流。”
貔貅又名天祿、辟邪,百解,共四個名字,是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兇猛威武,它在天上負責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古時候人們也常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它有嘴無肛門,能吞萬物而從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現今很多中國人配戴貔貅的玉製品正因如此。《漢書》“西域傳”上有一段記載:“烏戈山離國有桃拔、獅子、尿牛”。
孟康注曰:“桃拔,一日符拔,似鹿尾長,獨角者稱為天鹿,兩角者稱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
但經過朝代的轉變,貔貅的形態比較統一,如有短翼、雙角、卷尾、鬃須常與前胸或背脊連在一起,突眼,長獠牙。到現今常見到的貔貅多是獨角、長尾巴。
古賢認為,命是注定的,但運程可以改變,故中國民間有“一摸貔貅運程旺盛,再摸貔貅財運滾滾,三摸貔貅平步青雲”的美好祝願。
傳說中辟邪生性懶散,平日總喜歡睡覺,收藏者每天最好把它拿在手裡把玩一番,就為要叫醒它,這樣財源就會滾滾而來。所以中國民間有“一摸辟邪運程旺盛,再摸辟邪財源滾滾,三摸辟邪平步青雲”的說法。如此看來,辟邪成為人們喜愛的收藏品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漢魏玉辟邪
玉器上的辟邪,今所見最早作品為漢魏至南北朝物,現將此期的典型代表作分述如下:
迄今所知,漢代遺址和墓葬中曾出土三件玉辟邪,其中兩件於1966年在陝西省鹹陽市西漢渭陵遺址出土,一高2.5厘米,長5.8厘米,圓雕,作昂首前視,張口露齒,頭頂中部有獨角,頷下有須,尾垂於地,腹兩側有羽翅,表面保留一些原
玉璞皮質色,呈挺胸伏臥狀。另一件長7厘米,高5.4厘米,形式與前述一器同,亦為圓雕,唯形作直目 前視,作捕物前的爬行狀。玉辟邪的另一件出土品是1978年在陝西省寶雞市一東漢墓出土,器較高大,計高18.5厘米,長18厘米,形式與前述西漢渭陵遺址出土的兩件相似,唯背中有圓筒式插座,腦後有方筒形插座及首和身上陰刻圓圈紋、短
平行線紋等略異。此外,除上述三件出土的玉辟邪外,另在東漢和
魏晉南北朝墓中亦常見用
琥珀、蜜蠟和石料製作的辟邪,亦見一些魏晉南北朝陵墓前雕塑辟邪獸作鎮墓用。
漢至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玉辟邪,今仍有一批早年出土或傳世品,其中較精美者有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四件,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一件和一些散失傳世品。上述各器形態與出土三件很接近,唯有的為雙角,有的以紋圖等形式琢飾在器皿上。其中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件辟邪式水呈尤特別,其上除整器是一雙角辟邪且較大外,又於其胸腹間爬行兩隻小辟邪,後者或即其子。
漢代辟邪
漢代青白玉辟邪,屬於
清宮舊藏,長13.5厘米,高8.5厘米。
玉料青白,表面有桔黃色及
赭色斑。雕一獸伏地,爬行狀,獸為扁方頭,曲頸。從頭形看,似虎,頭頂有長角,角端分叉,四肢短粗有力,身側有翼,為前後兩組羽組成。
中國古代傳說中有許多人們想像中的動物,玉、石器中的這些神異怪獸便是依傳說演化而出的。辟邪便是極受人們崇敬、在雕塑作品中出現較多的怪獸,其製造往往受多種動物造型的影響。此件辟邪應是以虎為原型加以獸形變化,僅於局部加翼,無鳥身,造型生動,頗具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