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十大妖獸
- 外文名:The Ten Monster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 類別:神話角色
- 來源國:中國
- 來源:《山海經》《聊齋志異》等
- 種類:龍女、辟邪、狐仙、夜叉、馬面、牛頭、二郎、判官、七郎、刑天
龍女,辟邪,狐仙,夜叉,馬面,牛頭,二郎,判官,七郎,刑天,妖獸與瑞獸,
龍女
貴主還宮,洞庭凝碧;柳生不在,誰會此意
龍女形象的由來源遠流長。先秦時期的《山海經》多次提到龍的產地,龍王龍女的形象可能從《山海經》中的山神形象演變而來。六朝志怪小說和唐傳奇的大量湧現,使先秦時期模糊的龍女形象逐漸鮮明、豐滿、美化。這一時期的龍女故事多收錄於宋代李等人所編的《太平廣記》。明清時期,龍女形象得到自然的升華,顯現出理性的一面,相關記載見於李漁的《蜃中樓》、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羅剎海市》等。
據唐朝李朝威的《柳毅傳》和漢族民間傳說:
唐朝儀鳳年間,書生柳毅從長安赴考落第回南方,途經陝西涇河北岸,路遇一年輕美貌的少女在河邊牧羊,滿面愁容,翹首南望,哀哀哭泣。
經問明緣由,才得知她是洞庭龍君之女龍女三娘,嫁給涇河龍王的次子為妻。龍女在涇河龍宮備受欺凌,還被趕出宮外到荒郊牧羊,風餐露宿,受盡折磨。得知龍女的不幸遭遇。柳毅不覺義憤填膺,決意轉道岳陽為龍女傳遞家書。
柳毅一路奔波至洞庭,在洞庭湖邊找到了龍女所說的桔井,在井旁的一株社桔樹上,用龍女的金釵連叩三下,驚動了巡海夜叉出迎,送他從桔井下到“台閣相向,門戶千萬,奇草珍木,無所不有”的洞庭龍宮。得知龍女在涇河受辱被欺,龍王不禁老淚縱橫,衩囚禁在洞庭的龍王小弟錢塘君得知其情況後十分憤怒,掙開鎖鏈,化為赤龍,直奔涇河,殺死了涇陽君全家,接回了龍女。
龍女得救,深慕柳毅,願意以身相許。可是正直善良的柳毅卻堅持“君子喻義不喻利”,便婉言謝絕,隻身回家。龍女便更加敬重他,追隨不捨,幾經周折,終於與柳毅結成美滿夫妻。
唐朝儀鳳年間,書生柳毅從長安赴考落第回南方,途經陝西涇河北岸,路遇一年輕美貌的少女在河邊牧羊,滿面愁容,翹首南望,哀哀哭泣。
經問明緣由,才得知她是洞庭龍君之女龍女三娘,嫁給涇河龍王的次子為妻。龍女在涇河龍宮備受欺凌,還被趕出宮外到荒郊牧羊,風餐露宿,受盡折磨。得知龍女的不幸遭遇。柳毅不覺義憤填膺,決意轉道岳陽為龍女傳遞家書。
柳毅一路奔波至洞庭,在洞庭湖邊找到了龍女所說的桔井,在井旁的一株社桔樹上,用龍女的金釵連叩三下,驚動了巡海夜叉出迎,送他從桔井下到“台閣相向,門戶千萬,奇草珍木,無所不有”的洞庭龍宮。得知龍女在涇河受辱被欺,龍王不禁老淚縱橫,衩囚禁在洞庭的龍王小弟錢塘君得知其情況後十分憤怒,掙開鎖鏈,化為赤龍,直奔涇河,殺死了涇陽君全家,接回了龍女。
龍女得救,深慕柳毅,願意以身相許。可是正直善良的柳毅卻堅持“君子喻義不喻利”,便婉言謝絕,隻身回家。龍女便更加敬重他,追隨不捨,幾經周折,終於與柳毅結成美滿夫妻。
辟邪
雲路萬里,百邪不侵;西域來此,建旗羽林
根據史書記載, 貔貅的說法起源於漢朝。《漢書》記載:“烏戈山離國有桃拔、獅子、尿牛。”孟康注曰:“桃拔, 一曰符拔, 似鹿尾長, 獨角者稱為天鹿, 兩角者稱為辟邪。”文章所說的桃拔、天鹿、辟邪均指貔貅。普遍認為,貔貅形象為龍頭、虎嘴、獅身、狼牙、虎爪、鹿角,下顎有很長的卷鬍鬚,兩肋有會飛的短翅雙翼,身披鱗甲、腹大、長尾毛,鬃須常與前胸或背脊連在一起。頭部整體形象如同金蟬,鱗甲如同麒麟,身形如同獅子,整體上又像龍,所以也有地區稱之為四不像。貔貅這一造型的出現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太極陰陽學說思想有很大關係,“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融入到了貔貅複雜又和諧的形態中去。
貔貅兇猛威武,它在天上負責的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古時候人們常也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它有嘴無肛門,能吞萬物而從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如今很多中國人配戴貔貅的玉製品正因如此。
狐仙
月出皎兮,勞心悄兮;有意變化,君莫笑兮
九尾狐,最早是出自《山海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山海經·南山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經·海外東經》。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是一個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規說法,狐,狸是兩種動物,只是人們叫習慣了,統稱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氣,狸似乎只是俗物)。《山海經》中的九尾狐,乃是一個能“食人”的妖獸。到後來的漢代石刻畫像及磚畫中,常有九尾狐與白兔、蟾蜍、三足烏之屬列於西王母座旁,以示禎祥,九尾狐則象徵子孫繁息(見《白虎通德論·封禪篇》)。“食人”之傳漸隱,“為瑞”之說漸漸出現。但同樣是東漢的《說文解字》中,解狐為“祆獸也,鬼所乘之。”
狐仙,指的是修煉成仙並能幻化為人形的自然界的動物狐狸。狐仙在民間被分為善靈與惡靈兩種類型。善靈通常供奉於仙堂,享受人間香火與尊崇,為人解除禍患祈福禳災; 惡靈則被視為禍患於人,要被薩滿或靈媒祛除。
狐狸精的形象在中國早期是以祥瑞形象出現的。人們認為狐狸有三德毛色柔和, 符合中庸之道,身材前小後大, 符合尊卑秩序。死的時候頭朝自己的洞穴, 是不忘根本。同時, 由於嬌媚, 狐狸在封建社會, 最早是受到女性的喜愛, 並將它作為討好配偶的神抵。《玄中記》曾提到 “狐五十歲 , 能變化為婦人 , 百歲為美女, 為神巫, 能知千里外事。善蠱魅 , 使人迷惑失智。千歲即與天通, 為天狐 。”上古時期的大禹, 相傳就是與九尾狐塗山氏結合, 他的後代建立起中國第一個奴隸皇朝—夏朝。一段時間內, 人們崇拜狐仙 , 狐狸精在先秦兩漢時成為四大祥瑞之一。在漢代過後, 狐狸精作為祥瑞的地位急速下降, 從此狐狸精成為作 風問題的代名詞, 人們視為淫獸,如今仍未能翻身。
最早描寫狐狸精的形象並不是在《聊齋志異》中, 早在戰國時期, 就己經有狐仙的作品出現。《山海經 》記載 “青丘之國, 有狐九尾, 德至乃來。”東漢許慎所撰《說文解字》中說“狐,妖獸也,換所乘之。”到魏晉時期, 狐狸精開始成為法力高強、具有智慧的動物。如葛洪所著《西京雜記》一書中,有古家白狐化為老翁入人夢的故事。《搜神記》一書內, 有很多狐狸精的故事。不過當時的故事比較單一、內容空洞、程式,到了唐代《唐傳奇》仍有狐狸精的描寫, 至清代的《聊齋志異》才成為頂峰之作。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為狐狸精雖狡詐, 但是不失嬌媚婀娜。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賦予了它們新的生命, 一個個都化身成為為愛痴狂的多情女子。蒲松齡第一次把狐狸精人格化了, 他筆下的狐狸精就像我們鄰居家可愛的女孩, 一個個年輕貌美、極富誘惑力, 她們按照自己的“活法 ”實現自身人生價值, 她們是獨立可愛、敢愛敢恨的女性典型。
內蒙古科爾沁地區的蒙古族人有普遍信仰狐仙的習俗,狐仙也被認為是“漢文化圈”原始宗教信仰中的一位神靈。狐仙一般為女性。關於狐仙之說,我們並不陌生。社會上所流傳的各種名目繁多的神靈傳奇小說皆有相關的文獻記載。甚至當代社會流行的網路遊戲中也不乏法力超群、誘惑力強與女色兼備的狐仙。許多傳說故事常會將幻化為人形的美貌狐仙女子與眉清目秀、家境貧寒的書生或懷才不遇的秀才產生千絲萬縷的愛戀關係。其故事內容的 實質是一種對狐仙理想化、人格化的塑造。狐仙信仰不僅是蒙古族薩滿,漢族民間信仰狐仙也頗為廣泛。狐仙為族人服務要通過附體的方式展現,附體的人也就是中間者被稱為薩滿、巫婆或神漢。
夜叉
老魚跳浪,瘦蛟婆娑;巡行不已,盡職盡責
夜叉最早來源於古印度神話,在其中是指類半神,財神俱毗羅的侍從,守護其在吉羅娑山的園林和山中的財富。據《毗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為生主補羅底耶所生,或生於大梵天的腳掌,雙方通常相互敵對。佛教所說,“夜叉”為北天王毗沙門的眷屬,為天龍八部眾之一。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
《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注》:“[夜叉]有三種,一在地,二在虛空,三天夜叉也。地夜叉但以財施,故不能飛空,天夜叉以車馬施,故能飛行。”
馬面
來歷不明,土長土生;傍著牛哥,冥界逞雄
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廟中,均有牛頭馬面的形象。也有資料說馬面也稱馬面羅剎,同樣來自佛家。密宗中到是有“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傳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遠。
牛頭
曾於法華領大車,剪尾跑蹄皈我佛:南無阿彌陀
牛頭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
據《鐵城泥犁經》說:阿傍為人時,因不孝父母,死後在陰間為牛頭人身,擔任巡邏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有資料說佛教最初只有牛頭,傳入中國時,由於漢族民間最講對稱、成雙,才又配上了馬面。
二郎
都江堰下,千古英風。二郎在此,波瀾不驚
李冰之子。《朱子語類》卷三:“蜀中灌口二郎廟,當是因李冰開鑿離堆有功立廟,今來現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按李冰子“二郎”之名已早見於此書。有關二郎的神話,古籍書中不見有記載,僅見於近人記述。《都江堰功小傳》云:“二郎為李冰仲子,喜馳獵,與其友七人斬蛟。又假飾美女,就婚孽鱗,以入祠勸酒。”《灌志文征》卷五《李公子治水記》亦有記載。民間所傳關於二郎之神話很多,現節述其一:秦滅蜀,秦王命李冰為蜀郡守,二郎亦偕其父同至蜀。時蜀地多水患,二郎奉父命往尋洪水禍源,思有以治之。二郎跋山涉水,自秋徂冬,從冬及春,杳無訊息。一日入山林,遇猛虎,二郎射虎死,方割取虎頭。七獵人出,二郎舉虎頭示之,七人鹹驚。乃求共往偵水患,二郎允之。逐同至灌縣城邊一小河,聞茅屋內有哭聲,覘之,乃老嫗哀其幼孫將往祭水怪孽龍者,知洪水患害,乃在於斯耳。遂與七人同往白父,李冰授以擒孽龍之法,眾人依計而行。至祭日,二郎持三尖兩刃刀,與七友同入江神廟,伏神座後。頃之,孽龍隨風雨入廟攫祭物。二郎率七友遽出,齊戰孽龍,龍不支,竄出廟。四山鑼鼓喧天,人聲如潮。龍懼入水,二郎與七友亦俱入水;龍上岸,亦俱上岸。遂擒孽龍。二郎與七友斗疲,暫憩於王婆岩下,而置龍於河中。河有龍洞,通崇慶州河,孽龍乃伺機逃。二郎以三尖兩刃刀置河上,傾耳近柄而聽之,驚曰:“龍遁矣!”乃與七友急往覓龍,終復擒之於新津縣童子堰。方返至王婆岩,遇茅屋泣孫老嫗,持鐵鎖鏈來謝贈之。二郎即以此鎖鏈鎖孽龍,系之於伏龍觀石柱下水深潭中,後遂無水患。參見“梅山七怪”詞條。
判官
君貌猙獰,君心公正;青林黑塞,唯君所命
民間有許多崔珏斷案的傳說,其中以“明斷惡虎傷人案”的故事流傳最廣。故事說:長子縣西南與沁水交界處有一大山,名叫雕黃嶺,舊時常有猛獸出沒。一日,某樵夫上山砍柴被猛虎吃掉,其寡母痛不欲生,上堂喊冤,崔珏即刻發牌,差衙役孟憲持符牒上山拘虎。憲在山神廟前將符牒誦讀後供在神案,隨即有一虎從廟後竄出,銜符至憲前,任其用鐵鏈綁縛。惡虎被拘至縣衙,珏立刻升堂訊。堂上,珏歷數惡虎傷人之罪,惡虎連連點頭。最後判決:“啖食人命,罪當不赦。”虎便觸階而死。崔珏死後,百姓在多處立廟祭祀。
七郎
百箭攢心,心尤未死;毅魄歸來,兩狼泣下
七郎因替五哥打抱不平,失手打死潘豹,使向來和楊家不合的潘仁美在痛失愛子之後,更與楊家勢不兩立,七郎也因此成為階下囚,後來雖成功逃獄,卻遭潘仁美手下追殺,負傷逃到杜金娥的山寨。金娥對七郎一見傾心,硬將七郎犟留於山寨,七郎卻一心急著返家,金娥七擒七縱,七郎這才明白金娥對自己的心意,於是和她私訂終身,約定返家後必定回來迎娶。
誰料七郎趕回家中,楊家將已奉聖旨赴金沙灘一役,並身陷敵陣,七郎負傷前往聯繫救兵卻遭捉拿,雖然,七郎全力抵抗,終於寡不敵眾,遭萬箭穿心;然而潘仁美仍不罷休,命人將七郎剝皮,將鮮血淋漓的七郎綁在荒山野嶺,任風吹雨打,讓他在劇痛攻心之下,咽下最後一口氣……
刑天
乾戚之舞,猛志常在。 以腹代首,天刑何有於我哉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又稱形天。據《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刑天與天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刑天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乾戚以舞。”因此 ,刑天常被後人稱頌為不屈的英雄。東晉詩人陶淵明《讀山海經》詩:“刑天舞乾戚,猛志固常在。”即詠此事,借寓抱負。
妖獸與瑞獸
中國古代有“天人感應”“萬物有靈”之說。古人認為上天是有感情的,時刻關注著世間的萬物,即“天人感應”;而世間萬物是有靈性的,動物和植物都具有某種與上天和人類溝通的能力,即“萬物有靈”。如果做了好事,上天會通過祥瑞動物來表示獎勵;如果世間出現了災難,上天也會通過它們來驅災禳禍。於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就出現了瑞獸祥禽這一文化現象。上古時代的先民們雖然飽受著凶禽猛獸的威脅與侵害,但卻又從它們身上獲得較多益處,因而對待它們懷著既畏懼又渴望的矛盾心態,並將它們視為具有某種超自然力量的靈物加以崇拜。這可能就是各種動物傳統及信仰產生的來源。處於氏族社會的原始人,往往認為自己的祖先來源於某種動物或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