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仁美

潘仁美

潘仁美,北宋人,傳統俠義小說中的大奸臣。在楊家將中,潘仁美公報私仇,未予以接應,致使楊繼業撞死在李陵碑前,還暗中殺害了楊七郎和楊三郎。歷史上並沒有潘仁美,其原型是潘美

潘美(925~991)中國宋朝名將。字仲詢,大名(今屬河北)人。行伍出身,官至宣徽北院使。參與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稱帝。宋朝建立後,屢立戰功。開寶三年(970年),以行營諸軍都部署率軍攻南漢。九月,圍賀州(今廣西賀縣東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潘仁美
  • 別名:潘美
  • 國籍:中國宋朝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公元925年
  • 逝世日期:公元991年
  • 職業:名將
人物原型,歷史評價,平反新說,醜事記載,楊業集團,楊業之死,史籍記載,

人物原型

潘美佯退設伏,大敗南漢援軍萬餘,克賀州。繼而轉兵攻韶州(今廣東韶關),擊敗南漢軍主力10餘萬。四年二月,與南漢軍6萬對峙於廣州城西。潘美派人於夜間燒南漢軍營柵,率軍乘火勢進攻,大勝。不到半年,攻滅南漢。七年,以州道行營都監率兵與都部署曹彬攻南唐。八年正月,宋軍進至秦淮河,船隻未具,他率部搶渡,大軍隨之而過,擊敗江寧(今南京)城下的10萬南唐軍。雍熙三年(986),宋遼岐溝關之戰中,潘美任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率軍連下寰、朔縣(朔州)、雲(大同)、應(應縣)等州(約在今山西雁北地區)。七月,遼軍主力反擊宋西路軍。陳家谷口(今山西朔縣南陽方口陳家溝)一戰,潘美與監軍王侁未接受楊業的作戰方案,迫令其出戰;當楊業失利時,又未予以接應,致使楊業被俘,絕食而死。淳化二年卒。

歷史評價

楊繼業的死,民間傳說是潘仁美借刀殺人,從歷史上看這種可能性不大。《宋史》記載,他的死,缺乏作戰經驗卻大權在握的監軍王侁要負主要責任。當時西路軍的任務是掩護各州人民撤退內地,為此王侁強迫楊業出擊(楊業主張用聲東擊西的打法,遭到王的恥笑)。楊業自知敵眾我寡,此戰難以取勝,遂要求王,潘在陳家谷口(即演義中兩狼山)預設強弩步兵接應。楊業的作戰經驗豐富,北宋軍以步兵為主,對抗契丹騎兵在野戰中難有勝算,但用勁弩裝備的軍陣確實是抵抗騎兵的最佳選擇。實戰中王侁和另一個監軍劉文娛率領的接應人馬先是為了爭功私離防地,發現戰況不妙又狂奔而逃。楊業突破遼軍重圍,浴血轉戰到陳家谷口,已經矢盡弓折,卻發現接應人馬早已逃走,“撫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兵力戰”,以疲兵反身迎戰。楊部下有老將王貴箭法如神,連射契丹勇士十餘人落馬,無奈箭盡,只得步戰,持空弩猶打殺遼軍數人,最後戰死,楊業之子延玉,部將賀懷浦等皆死於亂軍之中。楊業負數十創被俘,絕食而死。
按照宋史說法,潘美當時與楊業的立場相近,只是沒有力爭,王侁軍離開防地時還曾予以制止,似乎潘在其中責任不大。從戰後的處分來看也是如此,潘美僅受降職處分,而兩個監軍皆被撤職發配。
還有,從各種小說、評書的藝術作品上看,中國歷史上皇帝都是“正確的”“聖明的”,所有皇帝做的事都是必勝的,這是中央集權的一種最普遍的現象。如果皇帝不聖明、不正確、作戰失利的話就會影響皇帝的帝位,歷史將會重演。正所謂死人的嘴巴最老實,皇帝為了自己的面子,就要找個替罪羊,潘仁美便是最好的羊羔,“一帥無謀累死千軍”之罪就剛剛好,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而後人百姓不知原委,加上有人杜撰《楊家將》一書,《楊家將》的評書形式出現於市井,潘仁美就從紅臉變成白臉了,這種事情歷史上有很多,曹孟德便是宋朝時期染成的白臉。當你仔細的讀完《楊家將》後,就會發現裡面的硬傷,潘仁美的兒子潘豹被殺後,皇帝竟然判決楊家無罪。古人講“刑不上大夫‘而寇準卻對潘仁美動大刑,在當時這是越制,屬謀反的罪名,其它的不必多說。
別忘了,韓信曾有幾不殺,見天見地不殺,見金銀銅鐵不殺,見人不殺,結果帷幔遮天,蘆席鋪地,呂雉將韓信裝入麻袋,命令宮女用竹籤將韓信活活扎死。

平反新說

〔本文沒有戲說成份,除分析之外所列舉事實皆見於正史。本文非論文,史實出處恕不註明。〕
潘仁美
宋朝是歷史上最懦弱的朝代,儘管兩宋文彩斐斕,名臣輩出,仍然無補宋朝的積弱。除了歷史學家已分析的諸原因之外,至少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宋朝未能控制住燕山與長城,北方的邊防沒有屏障,始終直接暴露在北方騎兵的兇猛攻擊之下。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民族之間沒有緩衝地帶,導致民族矛盾空前尖銳,這期間產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民間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是楊家將
十世紀末,宋太宗趙光義認識到必須收復燕山,控制長城,他在連滅南唐、吳越、北漢三個國家之後乘連勝之威派出兩路大軍北伐遼國。東路由滅南唐而聲震朝野的大將曹彬率領直搗北京。〔當時叫燕京,北京是遼國的臨時都城,正式都城在長城以北。〕西路由大將潘美率領〔即傳說中的潘仁美〕,從山西中部出發,進攻山西北部,擬收復山西北部長城。楊業〔即傳說中的楊繼業楊老令公〕是西路軍的副統帥。不料,曹彬能讓南唐後主李煜倉惶辭廟,卻敵不過蕭太后率領的南北兩院的奚族騎兵。〔這裡的南院大王可不是喬峰喬大俠〕可憐十萬宋軍精銳在北京南邊不遠處的白溝河一帶被遼全殲,大將曹彬僅一人一馬逃回!我猜想曹彬肯定是武林高手,其武功之高絕不弱於三國名將趙雲並且可以傲視“楊家將”

醜事記載

這絕非笑談,史書記載,白溝河水竟被宋軍屍體堵塞而斷流!讀者可以發揮一下想像力,這是何等慘烈的戰鬥!趙雲救阿斗時戰況之慘烈流傳千古,可大將曹彬從白溝河單騎突圍時戰況之慘烈絕不會亞於長坂坡卻默默無聞,這就是歷史不公平之處。
遼軍殲滅河北宋軍之後,立即出娘子關移師山西。此時山西的遼軍空前強大,西路軍處境極其危險。明智的辦法是立即撤退到山西中部的險關固守,以避遼軍鋒芒,潘美正是這樣做的。這說明在楊家將傳說里被罵得萬劫不復的潘仁美其實是個合格的統帥。如果按照潘美的指揮,楊令公頭撞石碑而亡的故事大概就不會發生了,中國也就缺少了一部楊家將傳奇。
可就在這時候,在離前線不遠處坐鎮的宋帝趙光義越過西路軍正統帥潘美而對副統帥楊業直接下達了一道不可理喻的命令,命令已孤軍深入敵後的楊業且慢撤退,在撤退的同時必須把山西北部四個州的老百姓全部向南遷移。這就是說,要楊業在強大的遼國騎兵的攻擊中“順便”完成大規模“移民”工作,保護擔著罈罈罐罐、扶老攜幼的老百姓走幾百里路回來。這大概是世界軍事史上最荒唐的命令之一;與此相似的是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從新野撤退,也是帶著老百姓,結果在長坂坡被曹軍追上而全軍履沒。歷史的悲劇不可避免的就要重演了。
我對宋帝趙光義的這道命令一直感到奇怪。從趙光義的文治武功看,明明是個高智商的人,一個高智商的人怎么可能會做出這種幾類白痴的重大決定呢?唯一合乎邏輯的解釋是楊業之死是一場謀殺,是趙光義要借遼軍清除異已。楊業原來是北漢大將,在宋滅北漢時投降了宋朝。宋要北伐收復長城,楊業的北漢降軍集團熟地熟路,正好做為開路先鋒,讓降宋的楊業做宋軍伐遼西路軍的副統帥就是這個意思。正統帥當然不能給楊業楊老令公,必須由信得過的心腹愛將擔任此要職。當時趙光義連滅三個國家,南唐、吳越、北漢,氣勢極盛。一點也用不著擔心楊業集團會有貳心。可是天有不測風雲,曾幾何時,全盛時期大宋的天字第一號大將軍曹彬竟然兵敗白溝河,十萬所向披靡的虎狼之師無一生還!〔曹彬除外〕訊息傳來,舉國驚恐。可以想像趙光義當時的震驚和恐懼。史書上記載了他可能是用陰謀手段奪取了他哥哥趙匡胤的皇位,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出趙光義是一個極工於心計的人,而不是一個正人君子,宋襄公式的仁義道德與他無緣。當此危難之時他首先想到的是要保住皇位,因為他哥哥的兒子,真正的皇位合法繼承人就在身邊呢。

楊業集團

楊業集團投降還不到一年,在宋危難之時會不會動搖?如果楊業聯遼復漢怎么辦?如果宋軍穩不住陣腳一敗再敗怎么辦?如果這一切果然發生就太可怕了,此時“楊業反水”一定是趙光義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魘。況且此時趙光義心中明白,立馬燕山是一個永遠不會實現的夢想了,只有為了實現這個夢想楊業才有價值,沒有了這個夢想楊業就沒有價值。而且簡直就是負價值,要花成本時時防他“反水”。大家應該知道辛棄疾在投宋後的遭遇,叱吒北國的辛棄疾先生入宋後再也沒有一展身手的機會,當他回顧戎馬生涯,只能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了。〔醉熏熏地把燈撥亮看看寶劍的寒芒,願今夜做個好夢,讓我回到號角嘹亮的兵營。〕只能空將萬字平戎策,去換得東家種樹書了。這就是趙光義謀殺楊業的動機!趙光義不愧是高智商,當他得知曹彬大敗之後,在一瞬間就作出了決定,楊業必須死!於是就有了那道不可思議的荒唐命令。
寫至此處心中不禁凜然一動,幸虧辛棄疾先生文人一個,和楊業不一樣,不是以武傳家也沒有子弟兵,否則今天我們肯定讀不到這么多好詞,當然這是題外話了。趙光義一定還有密令給心腹愛將潘美,令他在生死關頭儘量裝傻,不準支援楊業的敗軍。歷史的記載也正是如此,於是謀殺完成了,楊業死了,趙光義放心了。我猜儘管楊業楊老令公心如明鏡,仍是硬著頭皮去執行這純屬自殺性的任務的,降宋已是一辱,豈堪降遼再辱?他在降遼與死亡之間自願選擇了死亡。今天我仿佛還能感覺到楊老令公在臨戰前的那種“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情懷。

楊業之死

楊業之死的最大責任者絕對是宋帝趙光義,而不是潘美。宋朝在大敗後終於穩住了陣腳,此時就該替罪羊潘美潘仁美先生出場了。我們的民間藝人極其出色地完成了這一工作,膾炙人口而流傳千古的楊家將傳奇由是誕生。我猜想趙光義一定很想也設個什麼大獎之類,把這些民間藝人好好褒獎一下的。
宋朝經這次失敗之後,一蹶不振,控制長城成了一個不可期待的夢,一直到北宋滅亡。沒拿到長城卻意外拿到了非常傑出的楊家將傳奇,這就叫物質上有所失而精神上有所得吧,況且楊家將傳奇還為今天的旅遊業作貢獻,留下不少旅遊景點,比如六郎莊掛甲屯之類,算也是意外之得吧。“身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一笑而已
2004年電視劇《楊門虎將》寇振海飾演潘仁美
2006年電視劇《少年楊家將》鄧立民飾演潘仁美

史籍記載

附錄:宋史列傳17
潘美,字仲詢,大名人。父璘,以軍校戍常山。美少倜儻,隸府中典謁。嘗語其里人王密曰:“漢代將終,凶臣肆虐,四海有改卜之兆。大丈夫不以此時立功名、取富貴,碌碌與萬物共盡,可羞也。”會周世宗開封府尹,美以中涓事世宗。及即位,補供奉官。高平之戰,美以功遷西上閣門副使。出監陝州軍,改引進使。世宗將用師隴、蜀,命護永興屯兵,經度西事。
先是,太祖遇美素厚,及受禪,命美先往見執政,諭旨中外。陝帥袁彥兇悍,信任群小,嗜殺黷貨,且繕甲兵,太祖慮其為變,遣美監其軍以圖之。美單騎往諭,以天命既歸,宜修臣職,彥遂入朝。上喜曰:“潘美不殺袁彥,能令來覲,成我志矣。”
李重進叛,太祖親征,命石守信為招討使,美為行營都監以副之。揚州平,留為巡檢,以任鎮撫,以功授秦州團練使。時湖南叛將汪端既平,人心未寧,乃授美潭州防禦使。嶺南劉鋹數寇桂陽、江華,美擊走之。溪峒蠻獠自唐以來,不時侵略,頗為民患。美窮其巢穴,多所殺獲,余加慰撫,夷落遂定。乾德二年,又從兵馬都監丁德裕等率兵克郴州。
開寶三年,征嶺南,以美為行營諸軍都部署、朗州團練使,尹崇珂副之。進克富川,鋹遣將率眾萬餘來援,遇戰大破之,遂克賀州。十月,又下昭、桂、連三州,西江諸州以次降。美以功移南面都部署,進次韶州。
韶,廣之北門也,賊眾十餘萬聚焉。美揮兵進乘之,韶州遂拔,斬獲數萬計。鋹窮蹙,四年二月,遣其臣王珪詣軍門求通好,又遣其左僕射蕭漼、中書舍人卓惟休奉表乞降。美因諭以上意,以為彼能戰則與之戰,不能戰則勸之守,不能守則諭之降,不能降則死,不能死則亡非此五者他不得受。美既令殿直冉彥袞部送漼等赴闕。
鋹復遣其弟保興率眾拒戰,美即率厲士卒倍道趨柵頭,距廣州百二十里。鋹兵十五萬依山谷堅壁以待,美因築壘休士,與諸將計曰:“彼編竹木為柵,若攻之以火,彼必潰亂。因以銳師夾擊之,萬全策也。”遂分遣丁夫數千人,人持二炬,間道造其柵。及夜,萬炬俱發,會天大風,火勢甚熾。鋹眾驚擾來犯,美揮兵急擊之,鋹眾大敗,斬數萬計。長驅至廣州,鋹盡焚其府庫,遂克之,擒鋹送京師,露布以聞。即日,命美與尹崇珂同知廣州兼市舶使。五月,拜山南東道節度。五年,兼嶺南道轉運使。土豪周思瓊聚眾負海為亂,美討平之,嶺表遂安。
八年,議征江南。九月,遣美與劉遇等率兵先赴江陵。十月,命美為昇州道行營都監,與曹彬偕往,進次秦淮。時舟楫未具,美下令曰:“美受詔,提驍果數萬人,期於必勝,豈限此一衣帶水而不徑度乎?”遂麾以涉,大軍隨之,吳師大敗。及采石磯浮梁成,吳人以戰艦二十餘鳴鼓溯流來趨利。美麾兵奮擊,奪其戰艦,擒其將鄭賓等七人,又破其城南水砦,分舟師守之。奏至,太祖遣使令亟徙置戰棹,以防他變。美聞詔即徙軍。是夜,吳人果來攻砦,不能克。進薄金陵,江南水陸十萬陳於城下,美率兵襲擊,大敗之。李煜危甚,遣徐鉉來乞緩師,上不之省,仍詔諸將促令歸附。煜遷延未能決,夜遣兵數千,持炬鼓譟來犯我師。美率精銳以短兵接戰,因與大將曹彬率士晨夜攻城,百道俱進。金陵平,以功拜宣徽北院使。
秋,命副党進攻太原,戰於汾上,破之,且多擒獲。太平興國初,改南院使。三年,加開府儀同三司。四年,命將征太原,美為北路都招討,判太原行府事。部分諸將進討,并州遂平。繼征范陽,以美知幽州行府事。及班師,命兼三交都部署,留屯以捍北邊。三交西北三百里,地名固軍,其地險阻,為北邊咽喉。美潛師襲之,遂據有其地。因積粟屯兵以守之,自是北邊以寧。美嘗巡撫至代州,既秣馬蓐食,俄而遼兵萬騎來寇,近塞,美誓眾銜枚奮擊,大破之。封代國公。八年,改忠武軍節度,進封韓國公。
雍熙三年,詔美及曹彬、崔彥進等北伐,美獨拔寰、朔、雲、應等州。詔內徙其民。會遼兵奄至,戰於陳家谷口,不利,驍將楊業死之。美坐削秩三等,責授檢校太保。復檢校太師。知真定府,未幾,改都部署、判并州。加同平章事,數月卒,年六十七。贈中書令,謚武惠。鹹平二年,配饗太宗廟庭。
子惟德至宮苑使,惟固西上閣門使,惟正西京作坊使,惟清崇儀使,惟熙娶秦王女,平州刺史。惟熙女,即章懷皇后也。美後追封鄭王,以章懷故也。
惟吉,美從子,累資為天雄軍駐泊都監。雖連戚里,能以禮法自飭,揚歷中外,人鹹稱其勤敏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