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范陽名人錄
燕昭王
(築“黃金台” 招攬天下賢才)
燕昭王(前335年-前279年),本名
姬職,
春秋戰國時
燕國第39任君主。
燕王噲之子,曾經在趙國做人質,子之之亂平定後,由於原先的太子平被殺,遂由
趙武靈王派送重兵回國即位,史稱燕昭王。
公元前312年至公元前279年在位,即位後招賢納士,在位期間燕將
秦開大破
東胡、朝鮮、真番,上將軍
樂毅聯合五國攻齊,占領齊國七十多城(齊國疆土只剰
莒、
即墨二城),造就了燕國盛世。前279年,燕昭襄王去世,其子
燕惠王即位。
郭隗
(幫燕昭王築“黃金台” )
郭隗,(約公元前351年~公元前297年),
戰國中期燕人(今河北省保定市
滿城區)。燕國大臣、賢者。
燕王噲七年(前314),
齊宣王攻破燕國,噲被殺。
趙武靈王聞燕國內亂,將燕王噲的庶子職從韓國送回燕國。
燕昭王元年(前311),職被燕人擁立為王,稱燕昭王。昭王為報齊滅燕之仇,並復興燕國,拜訪郭隗,求計問策。郭隗以古人
千金買骨為例,使昭王廣納社會賢才,建築“
黃金台” ,昭王並尊郭隗為師。此舉天下震動,
樂毅、
鄒衍、
劇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來歸附燕國,燕國因此強大起來。
秦始皇統一燕國,燕國召攬的人才紛紛外地避世,為懷念此地(
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初設
范陽縣),後世走到哪裡都稱自己為范陽人或范陽堂,范陽美名傳天下,范陽一帶是歷史上很多名門望族的發源地:影響了中華歷史2000多年。
燕太子丹
(戰國末期燕國太子)
燕太子丹(?-公元前226年),姬姓,名丹,
燕王喜之子,戰國末期
燕國太子。當時秦已攻滅韓、趙等國,次將及燕。秦滅韓前夕,被送至秦國當人質,受辱後於燕王喜二十三年(前232年),回到燕國。他以暗殺秦王政來阻擋秦國的兼併之勢,曾策划過
荊軻刺秦王事件,事情敗露後,燕王喜擔心秦國出兵攻打燕國,便殺太子丹,將其頭顱獻
秦軍以求和。
高漸離
(我國最早的音樂家)
高漸離,(生卒不詳)戰國末燕(今河北省
定興縣)人,
荊軻的好友 ,擅長擊
築(是古代的一種
擊弦樂器,頸細肩圓,中空,十三弦),高漸離與荊軻的關係很好。
荊軻刺秦王臨行時,高漸離與
太子丹送之於
易水河畔,高
漸離擊築,荊軻和而高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後秦滅六國後,
秦王因為高漸離擊築太好了,就請他來王宮為他擊築,可是高漸離是荊軻的好友,秦王也就有所防備,事先命人將高漸離的眼睛弄瞎,以為這樣高漸離就沒法刺殺他了。但高漸離往築里灌鉛,趁秦王聽曲正入迷時,使勁朝秦王砸,想殺死他,但是很遺憾失敗了,所以就被殺了。
荊軻
(荊軻刺秦王)
秦國滅趙後,兵鋒直指燕國南界,
太子丹震懼,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
樊於期之頭及燕督亢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太子丹不忍殺樊於期,荊軻只好
私見樊於期,告以實情,樊於期為成全荊軻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
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燕太子丹、
高漸離等許多人在
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與
秦舞陽入秦後,秦王在鹹陽宮隆重召見了他,在交驗樊於期頭顱,獻
督亢(今河北涿縣、易縣、固安一帶)之地圖,圖窮匕首見,荊軻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劍擊成重傷後為秦侍衛所殺。
盧敖
(范陽盧氏由來)
蒯通
(向韓信獻三分天下之計)
酈炎
(涿州酈姓始祖)
酈炎(公元150年~公元177年)東漢詩人。字文勝。
范陽(今
河北省
定興縣
固城鎮)人。秦漢之際策士
酈食其之後嗣。精通音律,很有文采,應對敏捷,善辯,眾人服其能。靈帝建寧、熹平年間,州郡多次召用,都未應詔。平生擅長寫詩,詩文多寫個人抱負和懷才不遇之感憤,有《大道》、《靈芝》詩二首存《後漢書》文苑列傳、本傳。
漢靈帝建寧三年庚戌(170年),從
范陽遷居涿州(今
河北省
涿州市),是為涿州酈姓始祖。後患瘋病。他奉母至孝,因母死而犯病,以致他的正在產兒的妻子被驚死,因妻家訴訟入獄,炎病,不能理對被囚。漢靈帝熹平六年(177年)死於獄中,年僅28歲。尚書
盧植為其作辭哀悼,彰其美德。炎自幼聰穎過人,十四五歲時就已著書多部,可惜存世者不多。其中以《
見志詩》著名。
盧植
(東漢末年名臣)
盧植性格剛毅,師從太尉
陳球、大儒
馬融等,為
鄭玄、
管寧、
華歆的同門師兄。曾先後擔任九江、廬江太守,平定蠻族叛亂。後與
馬日磾、
蔡邕等一起在
東觀校勘儒學經典書籍,並參與續寫《漢記》。
黃巾起義時為北中郎將,率軍與
張角交戰,後被誣陷下獄,
皇甫嵩平定黃巾後力救盧植,於是復任為
尚書。後因上諫激怒董卓被免官,隱居在上谷軍都山,被
袁紹請為軍師。初平三年(192年)去世。著有《尚書章句》、《三禮解詁》等,今皆失佚。唐代時配享
孔子,北宋時被追封為良鄉伯。
劉備
(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
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
涿州市)人,西漢
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劉備少年時拜
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
黃巾起義。先後率軍救援北海相
孔融、徐州牧
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
劉備早年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投靠過多個諸侯。
赤壁之戰時,與
孫權聯盟擊敗
曹操,趁勢奪取
荊州。而後進取益州。於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
蜀或蜀漢。《
三國志》評劉備的機權幹略不及
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也稱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於
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
惠陵。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
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酈道元
(地理學家,著有《水經注》)
酈道元(約公元466,469,470或472年—527年[1]),字善長,
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平東將軍酈范之子,
南北朝時期北魏官員、地理學家。
酈道元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其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將等職,還做過冀州長史,魯陽郡太守,東荊州刺史,河南尹等職務。執法嚴峻,後被北魏朝廷任命為為關右大使。[1]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
蕭寶夤部將郭子恢在陰盤驛所殺。[2]
酈道元年少時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遊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蒐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
水經注》四十卷。且其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可稱為我國遊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遊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傳。
祖逖
(聞雞起舞成語人物之一)
祖逖出身於范陽祖氏,曾任司州
主簿、
大司馬掾、驃騎
祭酒、太子
中舍人等職,後率親黨避亂於江淮,被授為
奮威將軍、豫州
刺史。他在建武元年(317年)率部北伐,得到各地人民的回響,數年間收復
黃河以南大片領土,使得石勒不敢南侵,進封
鎮西將軍。但因勢力強盛,受到東晉朝廷的忌憚。
太興四年(321年),朝廷命戴淵出鎮合肥,以牽制祖逖。祖逖見目睹朝內明爭暗鬥,國事日非,憂憤而死,追贈
車騎將軍,部眾被弟弟祖約接掌。北伐大業也因此而功敗垂成。
祖逖與
劉琨一同擔任司州主簿時,感情深厚,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一次,祖逖半夜聽到雞叫,認為這是上天在激勵他上進,便叫醒劉琨道:“此非惡聲也。”然後與劉琨到屋外舞劍練武。 後人用“聞雞起舞”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即時奮起。
祖沖之
(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
祖逖後代有:祖沖之(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
祖沖之,(429-500),漢族人,字文遠,祖籍河北
范陽遒縣 ( 今河北淶水縣)。
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圓周率,天文曆法和機械四方面,為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盧照鄰
(初唐四傑)
盧照鄰(公元636年-公元680年),字升之,自號幽憂子,
漢族,幽州
范陽(今河北
涿州)人,初唐詩人。其生卒年史無明載,後人有多種說法,有三子,現其後人居住在河北省正定縣內。
盧照鄰出身望族,曾為王府典簽,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學上,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
王楊盧駱”,號為“
初唐四傑”。有7卷本的《盧升之集》、明
張燮輯注的《幽憂子集》存世。
盧照鄰尤工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為佳,不少佳句傳頌不絕,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等,更被後人譽為經典。
賈島
(推敲一詞由賈島而來)
賈島(公元779年~公元843年),字閬(讀láng)仙,人稱
詩奴,與孟郊共稱“郊寒島瘦”,唐代
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
范陽(今
河北省
涿州市)人。自號“碣石山人”。據說在
長安(今陝西西安)的時候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後外出,賈島做詩發牢騷,被
韓愈發現才華,並成為“
苦吟詩人”。後來受教於
韓愈,並還俗
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
排擠,貶做長江(今四川
大英縣)
主簿。
唐武宗會昌年初由
普州司倉參軍改任
司戶,未任病逝。
趙匡胤
(宋朝開國皇帝)
柴榮病重時,任命趙匡胤為
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
周恭帝即位後不久,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旋即在“
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大軍回京後,恭帝被迫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
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
趙普的“先南後北”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
荊南、
武平、
後蜀、
南漢及
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趙匡胤先後兩次“
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
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他還設立“
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
石敬瑭獻給契丹的
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
廟號太祖,葬於
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謚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詩作《
詠初日》傳世。
張世傑
(民族英雄)
張世傑(?~公元1279年),范陽(今
河北省
定興縣河內村)人。宋末抗元名將,民族英雄。太傅,樞密副使,封越國公。與
陸秀夫、
文天祥並稱“
宋末三傑”。先後擁立南宋二帝,誓不降元,最終兵敗
崖山海戰,因颶風毀船,溺死於平章山下。
王實甫
(《西廂記》作者)
王實甫(1234-1294年),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
定興縣。元代著名戲曲作家,雜劇《
西廂記》的作者,生平事跡不詳。
王實甫與
關漢卿齊名,其作品全面地繼承了
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又吸收了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
口頭語言,並將它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創造了文采璀璨的
元曲辭彙,成為
中國戲曲史上“文采派”最傑出的代表。
有關氏族
范陽一帶是很多中國家族的發源地。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後,不少各地氏族都稱范陽為祖籍。
其主要的有:
5.董姓,據唐代的《元和姓纂》記載,
范陽為
董姓郡望之一。
歷代有關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