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鐵路,公路,數據,政治,社會事業,文化事業,教育事業,科技事業,醫療衛生,人民生活,社會保障,歷史文化,大英卓筒井,徐氏泥彩塑製作技藝,蓬萊大樂,象山花鑼鼓,耍旱龍,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年),
劉邦曾被楚封為漢中王,之所以勝楚,多藉助
張良、
蕭何、
韓信和川蜀人才。既立漢、功不忘川蜀,遂將境內地名冠以“漢”字褒獎之。縣境屬益州、
廣漢郡廣漢縣和郪縣(治所今三台縣
郪江鎮)轄地。大英縣境屬郪縣轄地。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廢東廣漢郡併入廣漢郡,郪縣改作伍城縣,縣境分屬廣漢郡廣漢縣、伍城縣轄區。西晉
太安二年(303年),原蜀漢名將李嚴、李豐後裔李明、李壽、李勢據蜀反晉建立成漢政權(303-347年),將廣漢郡治由梓潼遷往雒縣(今廣漢市境內),復伍城為郪縣,縣境屬地不變。
東晉永和三年(347年),東晉名將桓溫受命伐“成漢”政權。蜀地既平,取“息事安寧”意改德陽郡為遂寧郡,郡以下建置及縣境屬地不變。東晉
永和十一年(355年),該年為分郪縣東南部和廣漢縣南部臨郪江、涪江地帶置巴興縣,治地靈鷲山。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改名為長江縣。東晉
義熙元年(405年),譙縱在巴興縣水口(今大英縣郪口)稱王,在攻下成都後,割據四川八年,頗得蜀人愛戴。
唐代初年,即著手調整南北朝以來混亂的行政區劃,確立了州、縣兩級行政區制。各州、縣按其地理形勢、面積、人口、物產等條件劃分等級。州分輔、雄、望、緊、上、中、下七等;縣分京、畿、望、緊、上、中、下七等。
宋代長江縣疆域比今天大英縣廣,大約包括今日大英縣全境和遂寧地區、蓬溪縣的一部分。長江縣六鎮只有客館、長灘、趙井三鎮在今大英境內。
宋末
元初,四川經過長期殘酷的戰爭,灶冷無煙、人口驟減、田地荒蕪,部分縣已無民可治,於是
元朝統治者採取了省并州縣的措施。元朝
至元十九年(1282年),長江縣因人口太少併入蓬溪,上屬四川行中書省潼川府遂寧州轄。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降遂寧州為遂寧縣;明朝
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並蓬溪縣及遂寧縣;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復置蓬溪縣,遂、蓬分縣而治,隸潼川州。
清朝順治十年(1653年),並遂寧縣入蓬溪縣,清朝
順治十七年(1660年)復置遂寧縣,蓬、遂再次分縣,劃界仍舊。清朝
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潼川州為府,領三台、射洪、鹽亭、中江、蓬溪、遂寧、安岳、樂至等八縣直至清末。據《清史稿》卷69《地理志》載:清代蓬溪等級為繁難,鹽井795口,縣城駐
赤城鎮,鹽課大使駐康家渡(今蓬溪縣
紅江鎮)。清朝雍正八年(1728年),蓬萊鎮設定巡檢署,乾隆元年(1736年),改蓬萊巡檢署為蓬萊鎮鹽大使。清朝乾隆二十年(1756年),鹽大使移至康家渡,蓬萊鎮改縣丞。從此,蓬萊鎮成為蓬溪縣下屬的一個分縣。清朝
鹹豐年間,大英縣設中、東、西三鄉團保局,今大英縣為“西鄉”。
民國元年(1912年),蓬溪縣隸屬四川省川北道潼川府,改蓬萊分縣縣丞為分知事,後為“防區制”時代民國七年至民國二十四年(1917—1935年),大英縣為鄧錫侯部占有。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實行行政監察區制,蓬溪縣屬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監察區,蓬溪改中東西鄉為三個區,今大英縣為蓬溪縣第三區。
1950年,四川省劃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行政區,蓬溪縣隸屬於川北行署遂寧專區。
1952年9月,四川行政區合併為四川省,蓬溪縣隸屬四川省遂寧專區。
1958年遂寧專區併入綿陽地區,蓬溪縣隸屬於
四川省綿陽地區。
1997年10月31日,民政部批准調整蓬溪縣行政區域,設立大英縣。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7年10月31日,大英縣轄原蓬溪縣管轄的通仙、金元、智水3個鄉和玉峰、象山、卓筒井、天保、蓬萊、河邊、隆盛、回馬8個鎮以及原紅江鎮的文武、永和、夏家溝3個村。縣政府駐蓬萊鎮。
2000年,大英縣轄11個鎮、7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大英縣總人口485842人,其中: 蓬萊鎮 127699、 隆盛鎮 48261 、回馬鎮 24643 、天保鎮 26144、 河邊鎮 37643 、卓筒井鎮 26812 、玉峰鎮 26855 、象山鎮 32626、 民主鎮 11678、 郪口鎮 12272 、石門鎮 11718 、通仙鄉 12302 、金元鄉 28315 、智水鄉 9991 、寸塘口鄉 11454 、五方鄉 13449 、福祿鄉 10004 、星花鄉 13976。
2004年,大英縣轄8個鎮(蓬萊、隆盛、回馬、天保、玉峰、象山、河邊、卓筒井)、10個鄉(石門、民主、郪口智水、通仙、金元、星花、五方、福祿、寸塘口)。
區劃詳情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英縣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介於北緯30°29’—30°44’、東經105°15’—105°40’之間,東與遂寧市蓬溪縣以涪江為界,南靠遂寧市船山區和安居區,西接德陽市中江縣和資陽市樂至縣,北連綿陽市三台縣和遂寧市射洪縣。轄區東西長32公里,南北寬26公里,總面積70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大英縣境地形呈南北高、中部低,西北向東微傾。以中、淺丘為主,間以局部沿江沖積平壩,海拔均高429米,最高點海拔554米,最低點海拔271米,高低差283米。地質構造處於新華夏系川中褶皺地帶,地層出露在中生界和新生界涪江沿岸4—5級階地,土地為棕黃色黏土、亞黏土,丘陵地帶土壤一般為紫色土,沖溝壩地為肥沃的水稻土。
氣候
大英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多年均降水量930毫米,年均氣溫16.5。C,年均日照1380小時,無霜期297天,陽光充足,年溫差大,日溫差小。
水文
大英縣境域有江河溪流180餘條,屬嘉陵江水系。涪江由北而南繞回馬、郪口經過,境內全長14公里;郪江自西北向東南縱貫全境65公里;8大支流成樹枝狀分布流入郪江。乾支流全長209公里。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6年, 大英縣耕地面積31.46萬畝,其中水田10.70萬畝;旱地20.76萬畝。
礦產資源
大英縣礦藏主要有
石油、
天然氣、
鹽滷、
頁岩、沙石等,尤以石油、天然氣、鹽滷。截至2013年,已探明蓬萊—桂花油田閉合面積達500餘平方公里;鹽滷地質儲量豐富,被譽為川中地下“古鹽湖”。除鹵鹽外,在離地表3000米以下三迭系地層中還藏有30—120米厚的岩鹽層。岩鹽除富含氯化納外,還含
溴、
鍶、
硼、
鋰、
鐳等40多種稀有元素,以碘含量最高。
生物資源
大英縣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大英縣森林覆蓋率37.3%。林木品種110種,其中有水杉、銀杏、蘇鐵、紅豆杉、古柏、榕樹等國家保護植物和珍稀樹木。經濟林主要有
油桐、
油橄欖、
核桃、
蓖麻等樹種。境內盛產
柑橘、
橙、
柚、
梨、
桃、
李、
蘋果,尤以河邊鎮所產的“白檸檬”為國內獨有之物。動物資源門類繁多,主要脊椎動物有187種。魚類資源96種,國家和省級保護動物有魚類的中華鱘、岩原鯉、長吻鮠等和兩棲動物中的大鯢,哺乳動物中的水獺等。
人口
截至2017年末,大英縣戶籍人口54.4萬人,常住人口48.45萬人。民族以漢族為主,另有藏族、彝族等35個少數民族,多為婚姻遷入,91%為婦女。截至2016年末,全縣少數民族人口1405人。
經濟
綜述
2017年,大英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59.66億元,比2016年(下同)增長8.3%,增速分別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1.4%和0.2%。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5.32億元,增長3.6%,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6.8%,拉動經濟成長0.5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81.8億元,增長8.8%,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63.7%,拉動經濟成長5.29%;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2.54億元,增長10.1%,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29.5%,拉動經濟成長2.45%。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016年的16.4:61.2:22.4調整為15.9:51.2:32.9。其中第一產業占比較2016年下降0.5%,第二產業占比較上年下降10%,第三產業占比較上年提升10.5%。第一、二產業占比明顯下降,第三產業占比明顯提高。服務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由上年的26.5%提升到29.5%。
2017年,大英縣擁有私營企業1826戶,從業人員6464人;個體工商戶11619戶,從業人員20029人,其中本年新增登記2228戶,從業人員4237人。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100.58億元,增長8.5%,增長率比地區生產總值(GDP)增長率高0.2%;民營經濟貢獻率達到63.4%,民營經濟拉動經濟成長5.3%;民營經濟占GDP的比重達到63.0%,比上年提高了0.3%。
2017年,大英縣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0.11億元,增長9.0%,其中建安工程投資169.25億元,增長17.8%。按行業分,房地產開發投資17.02億元,增長114.9%;其他非工投資104.86億元,下降3.2% ;工業投資78.23億元,增長39.1%。
2017年,大英縣三次產業投資情況: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1.93億元,增長128%;第二產業完成投資78.50億元,增長16.3%,占全社會投資的39.2%,較2016年底上升2.4%,其中實現工業投資78.23億元,增長16.3%,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39.09%,超過2016年水平;第三產業完成投資109.68億元,增長-1%,低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0%,占全社會投資的54.8%。
2017年,大英縣實現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3億元,增長12.5%,占GDP比重的3.95%,比2016年下降了0.7%。其中稅收收入4.10億元,增長12.2%,占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達到65.1%,同比回落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8.90億元,增長0.5%。
第一產業
2017年,大英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95.3萬畝,較2016年減少0.4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69.33萬畝,下降0.1%;油料播種面積13.86萬畝,增長0.1%;蔬菜播種面積3635公頃,增長0.1%。全年糧食總產量25.85萬噸,增長0.4%;油料作物2.56萬噸,與2016年持平;蔬菜10.77萬噸,增長0.1%;全年生豬出欄52.90萬頭,下降0.1%;牛出欄5645頭,增長2.2%;羊出欄73233隻,增長2.2%;家禽出欄379.93萬隻,下降0.1%;肉類總產量4.82萬噸,與上年持平。
2017年,大英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35692萬元,增長3.5%。其中農業產值198083萬元,增長4.5%;林業產值15661萬元,增長4.8%;牧業產值196947萬元,增長1.7%;漁業產值15987萬元,增長6.7%;農、林、牧、漁業服務業產值9014萬元,增長13.6%,占農業總產值的2%。從增加值看,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5.94億元,增長3.8%。其中農業增加值13.73億元,增長5.0%;林業增加值1.12萬元,增長4.8%;牧業增加值9.42億元,增長1.0%;漁業增加值1.05億元,增長6.6%;農、林、牧、漁業服務業增加值0.62億元,增長13.0%。農業經濟結構由2016年的52.7:4.5:36.4:4.1:2.3:1.9調整為2017年的52.9:4.3:36.3:4.1:2.4,農村經濟向多元化發展,傳統農業向高新農業轉變。
2017年,大英縣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主要作物綠色防控覆蓋達30.64%,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6.07%;農膜回收利用率提高2%,達89%。省級安全例行監測抽檢任務完成率100% ,合格率100%,高毒高殘農藥管控覆蓋率達100%。
2017年,大英縣建高標準農田3.46萬畝;維修改造機電提灌站16台(套),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水平達57.5%,良種覆蓋率達96%。完善基層農技服務體系,專業技術崗位落實率100%,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完成100%。
2017年,大英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率達97%,數據匯交率達100%。在蓬萊鎮七橋村、玉峰鎮玉印村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改試點。培育省級示範社1個,省級示範家庭農場2個,在貧困村培育發展家庭農場12家,農民合作社36個。
2017年,大英縣新建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範園1個,休閒農業專業村1個,主題公園1個,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3個,成功申報綠色食品6個、複查換證無公害農產品2個、新認證無公害農產品 23個、培育農產品品牌6個。已完成“信息進村入戶益農合作社”建設100個,村級信息服務站覆蓋率51%。
第二產業
2017年,大英縣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增長10.0%,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55%,拉動經濟成長4.57%。2017年年末實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7戶,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252.9億元,增長22.1%,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0.0%。
2017年,大英縣戰略新興產業實現產值71291.6萬元,增長26.7%,占規上工業的總產值2.8%;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產值337457萬元,增長20.0%,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13.3%。
2017年,大英縣全部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2.54億元,增長9.9%,建築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8.8%,拉動經濟成長0.73個百分點。全縣擁有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19戶,實現建築業產值63.56億元,增長40.6%;擁有資質等級以上房地產企業23個,實現房地產銷售面積43.65萬平方米,增長35.6%。
第三產業
2017年,大英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58億元,同比增長12.9%。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6.47億元,增長13.9%;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7.11億元,增長10.2%。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54.65億元,增長13.7%;餐飲收入8.93億元,增長8.5%。按行業統計,批發業零售額7.31億元,降低1.2%;零售業零售額47.17億元,增長16.3%;住宿業零售額1.37億元,增長19.4%;餐飲業零售額7.73億元,增長7.2%。
2017年,大英縣在限額以上企業(單位)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飲料、菸酒類零售額增長23.7%;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下降26.5%;化妝品類增長18.6%;金銀珠寶類增長19.7%,日用品類增長53.7%,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81.6%;書報雜誌類增長518.8%;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21.8%;中西藥品類增長28.2%;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32.7%;通訊器材類增長25.6%;石油及製品類增長21.7%;汽車類增長28.5%。年末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1.4%。
2017年,大英縣實現旅遊總收入88.67億元,增長20.1%;接待旅客人數1119.6萬人,增長28.4%。旅遊產業成為拉動大英經濟的新亮點。
2017年,大英縣採取“公司+旅行社+農戶”模式,策劃舉辦了桃花美食節,帶動鄉村旅遊增收約100萬餘元,並組織兩次貴陽旅遊專列游大英活動,傳送旅客1600餘人次。
截至2017年末,大英縣實現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61.65億元,比2016年末增長6.22%。其中,居民儲蓄存款125.25億元,比2016年末增長9.65%。各項貸款餘額109.57億元,比2016年末增長10.28%,其中工業貸款28.76億元,比2016年末增長10.69%;農業貸款34.97億元,比2016年末增長7.6%;商業貸款9.11億元,比2016年末增長19.03%。
交通運輸
鐵路
達成鐵路橫貫大英縣境內,在蓬萊設縣級火車站兩座,分別為達成鐵路老線大英站(位於江南路)和大英東站(位於城東紅旗鄉)。
公路
滬蓉(成南)高速公路:貫穿大英縣,遂寧服務區設於距縣城5公里的隆盛鎮。成渝環線高速公路:與滬蓉高速公路縱橫相交,攜大英而抱遂寧。G247、G305:在2013年國家路網調整中,S205、縣道桂竹路升級為國道G247、G305。
省道:在2013年全省普通省道路網調整中,大英縣新增4條省道,分別是成都放射線S101成都-鎮巴,從普興經象山到射洪;S209線青川(前進)-潼南,從三台經過我縣到安居;S306線大英-雅安(草壩),從射洪明星經大英到樂至勞動;S401線成都經濟區環線,從三台建中、大英、卓筒井到樂至。
農村公路:縣域內有9條縣道、19條鄉道,農村公路總里程達1444.61公里(含村道),實現100%的鄉鎮和行政村通水泥路,初步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的放射狀路網結構。
數據
2017年,大英縣公路運輸貨運周轉量60198萬噸公里,增長8.6%;公路運輸客運周轉量22519萬人公里,下降14.9%。
截至2017年末,大英縣境內公路總里程1445公里,等級公路141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3公里。路通鄉、通村率均達到100%,境內火車站個數2個。
政治
領導信息統計截至2019年3月,參考資料來源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17年,大英縣組織“我們的節日”元旦春節川劇專場、街道游演、義贈春聯、廣場音樂會等20餘場;組織 “慶國慶、迎十九大” 全民共舞、經典誦讀、全民健身、音樂會等系列文藝演出30餘場。完成了全市第二屆鄉村文化旅遊節暨大英縣首屆桃花美食節、全市旅遊發展產業大會、遂寧市第六屆全民健身運動會開幕式以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文藝演出任務。組織大家跳、大家唱、太極拳展示廣場文化活動100餘場次。 圍繞黨的十九大、建縣30周年、環境保護、反腐倡廉、脫貧攻堅等主題,組織創作文藝作品27部,演出8部,出版1部,發表4部;組織文學藝術培訓活動6次、創作採風交流5次。縣體育中心、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博物館免費開放,接待民眾總計21.7萬餘人次。完成了23個基層服務點資源平台建設。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大英縣國小在校生人數26973人;普通中學在校生人數16228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在校生人數3317人。2017年,為做好教育扶貧,免教科書資金 435.57萬元,免作業本費 119.35萬元,制定了公用經費分配方案,按標準撥付公用經費2718萬元,政策落實了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補助學生7994人次,資金469萬元。撥付教育扶貧救助基金250萬元,救助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2950人。
科技事業
截至2017年末,大英縣已建設省級工程技術中心1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8家,遂寧市高新技術企業3家。2017年,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達39.5億元。共組織聚能科技、飛亞動力、蜀泰化工等10家申報科技支撐計畫、重點新產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資金、專利實施、環境污染防治重點研發等各類科技項目15項,立項6項,獲得618萬元資金支持。
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末,大英縣擁有醫療衛生機構610個,擁有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1958張,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2058人,執業醫師771人。爭取項目資金1.45億元,完成100%。創建省級中醫重點專科1個,建立中醫診療服務區和標準化中醫科10個,村衛生室各配備0.5萬餘元的中醫診療設備一套,打造中醫角15個,培訓中醫藥適宜技術5期100名,評選名中醫10名,遴選中醫師承教育指導老師6人,培養學術繼承人12名。全年出生人口5391人,出生率10.37‰;死亡人口3207人,死亡率6.17‰,人口自然增長率4.22‰,符合政策生育率98.81%。出生性別比105.76%,生育登記4079對,綜合避孕節育率88.55%,流動人口婚育證明協查率100%,及時率98%。
人民生活
2017年,大英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59元,增長8.8%;人均消費性支出18473元,增長12.0%。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50元,增長9.3%;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1941元,增長8.3%。城鄉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城鎮恩格爾係數達到31.6%,農村恩格爾係數達到35.7%。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末,大英縣城鎮新增就業5124人,幫助“4050”等困難對象實現再就業25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1%以內;辦理失業登記580人,其中農村戶口20人,辦理就業登記5590人,農村戶口115人,就業困難對象審核認定了335人;城鎮就業失業人員實名制登記錄入系統65490人。創業培訓11期,348人;技能培訓35期,1120人;補貼資金134.4萬元;崗位提升培訓1710人,補貼資金68.4萬元。舉辦招聘會12期(其中:農村貧困家庭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 5 期),參與企業累計達170餘家,提供就業崗位 5500多個,現場報名3448人,企業用工 450 人;“9+3”藏區畢業生就業安置累計達57人,實現初次就業率95%以上;高校畢業生報到1006人,保管高校畢業生檔案10151件。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4257人,總參保人數達到73673人,徵收基本養老保險費31019.95萬元(其中:當期征繳收入14765.57萬元,補繳16043.22萬元,清欠211.16萬元),基本養老金支出68048.43萬元(其中離退休費待遇支出66380.87萬元,死亡喪葬費支出1042.56萬元,代發森工費用625萬元);工傷保險總參保人數達到13638人,徵收工傷保險費325.85萬元,工傷保險基金支出248萬元;生育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3462人,徵收生育保險費389萬元,生育保險基金支出407萬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57000人,徵收居民養老保險費達4780.24萬元;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9358人,徵收失業保險費452.32萬元;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2917人,徵收基本醫療保險費6793.15萬元(其中:當期征繳收入5924萬元,清欠869.15萬元),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487392人,徵收居民醫療保險費7613.7萬元;機關事業單位保險參保人數達7437人,徵收養老保險費12790.55萬元,職業年金2714.61萬元。
歷史文化
大英卓筒井
大英卓筒井深鑽汲制工藝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世界石油鑽井之父”、“開創了機械鑽井的先河”。於2006年5月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卓筒井古老的深鑽汲制工藝沿襲了宋代鑽井、制鹵、曬鹵、(濾鹵)、煎鹽的製鹽工藝流程。
徐氏泥彩塑製作技藝
2008年徐氏泥彩塑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家住大英縣的徐興國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蓬萊大樂
2007年,蓬萊大樂被正式列為四川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蓬萊大樂流行於遂寧市及邊沿地帶。“蓬萊大樂”作為巴蜀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被譽為“巴蜀文化精品”、“東方神樂”。
象山花鑼鼓
象山花鑼鼓系四川省
非物質文化遺產。象山花鑼鼓是四川古代特色的音樂,創始於清朝,由當年象山民間鼓樂手組成‘公堂’(即樂隊)開始在民間流傳。花鑼鼓的樂器由大鑼、大鼓、大缽和四個馬鑼組成,演出靈活,節奏跳躍,後來花鑼鼓靠家傳或同族組隊流傳下來。
2004年5月,大英縣境內發現一本清代象山花鑼鼓樂譜,這是四川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且保存完整的鑼鼓樂譜,全書共記錄了《一順風》、《節節高》、《掛帥》、《吊猴子》等90多首失傳多年的四川古樂曲牌,象山鑼鼓引起外界關注。
耍旱龍
耍旱龍系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耍旱龍是指產生並流傳於四川省遂寧市大英縣安樂辦事處乾屏村龍王廟及卓筒井鎮周邊地區民間龍舞。耍旱龍的道具有石雕龍王,竹編七節龍或十節龍,竹編龍頭。
風景名勝
中國死海
中國死海位於四川大英縣境內,國家4A旅遊景區,距離成都114公里,距重慶180公里達成鐵路、成南高速公路傍城而過。來自於一億五千萬年前地球的兩次造山運動在大英縣形成的地下古鹽湖盆地,其海水(鹽滷水)的儲量豐富,以氯化鹽為主,類似中東“死海”,人在水中可以輕鬆的漂浮不沉。
東方生態博覽園
大英縣東方生態博覽園景區於大英縣城殷家溝,國家3A旅遊景區,由四川向東方投資集團投資建設,景區屬鄉村生態旅遊項目,總投資1.8億元,分兩期建設完成。一期占地600餘畝,已完成投資8000餘萬元。園區設有鄉村星級酒店、珍稀植物區、農業科技示範區、傳統農具展示區、新農村示範區、休閒服務區、鄉村遊樂區、名貴花卉觀賞區和大棚蔬菜種植區九大區域。景區自2009年9月開業以來,年均接待遊客36.5萬人次。
蓬萊公園
蓬萊公園,1998年之前名為魁山寺,“魁”字高5米,寬4米,字形正楷,陰形、筆劃最深為4公分,最大筆劃橫面為40公分。大英建縣後自1998年至2003年,共投入資金650萬元,完成了環山道路、前門廣場、公園大門、綠化、路燈等配套建設,公園面積49.78萬平方米,公園綠化面積占總面積的80%。
寂光寺
寂光寺,又名古井寺,位於大英縣蓬萊鎮古柏辦事處境龍歸山下。始建於隋朝大業二十三年(617年),後因遭兵火而毀。明洪武三十二年、正統八年、弘治十三年,住持原義先後重修寺廟。明末清初,因戰火寺廟再度化為灰燼。清康熙五十五年、道光二十三年,再度對寺廟進行了重修擴建。
著名人物
賈島
賈島(779-843),字閬(讀浪)仙,人稱詩奴,又名瘦島,唐代詩人。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涿州市)人。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
長江縣(大部位今
大英縣)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有《賈長江集》。
鐘瑞廷
鐘瑞廷 ,號梅花瘦人,大英縣
象山鎮人。鹹豐九年(1859)舉人,授中書科中書。由於時局動盪,遂決意不求仕進,著書自娛。曾主講
蓬萊書院、
蓬山書院、
象山書院、經義書院。為清代雙流
劉沅弟子。著有《龍溪詩草》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