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號
北周的國號為“
周”,是以
宇文覺的爵號命名的。宇文覺稱帝後,便以“周”作為國號,“周”字前加方位“北”字。稱呼“北周”,是因為地處北方之故,“北周”稱呼具有專指性,以區別其他建號為“周”的政權。同時北周還有“
後周”和“
宇文周”的稱呼。
歷史
北魏分裂
賀拔岳是北魏王朝的名將。在叛亂四起的北魏末年,賀拔岳以兩千疲憊之卒,橫掃了三秦之地的叛亂勁敵。在爾朱家族覆滅後,賀拔岳擁兵關隴,與
高歡並為兩大軍事集團首領,二人互相忌憚。最終,賀拔岳被暗中投靠高歡的
侯莫陳悅殺害。賀拔岳之死朝野震動。孝武帝贈他侍中、太傅、錄尚書事、都督關中20州諸軍事、大將軍、雍州刺史。謚曰武壯。賀拔岳的部下收其屍葬於雍州北石安原,隨後擁立
宇文泰為統帥,擊敗
侯莫陳悅,成為了關隴的主人。
北魏孝武帝討伐高歡失敗後逃奔關中。宇文泰收容了他。不久孝武帝被宇文泰所殺,宇文泰擁立
西魏文帝,建立
西魏(535年)。而東方的高歡在孝武帝逃入關中後擁立
東魏孝靜帝,把朝廷遷到河北
鄴城,建立
東魏(534年)。
西魏之初,宇文泰
成為大丞相,而且局勢尚不穩定,而
宇文泰卻果斷的下手毒死了魏孝武帝
元修,遂立南陽王
寶炬為帝,這樣,新皇帝受制於他,獨掌朝政。宇文泰在三次戰役中大敗東魏大軍,奠定宇文氏在關中的基礎。宇文泰的知人善任,用人不拘一格,使得這些名將人盡其才,作用得到了最大發揮。使西魏進一步強盛。他大力提拔王羆,
楊忠,而隋朝楊氏也由此發跡。
攻占西川
在
侯景覆滅的同年,
蕭繹在江陵稱帝,同時,其弟
蕭紀也在成都稱帝。次年蕭紀發兵攻江陵,兵敗被殺。西魏乘機攻陷成都,占有益州。
梁太清三年(549),侯景攻陷梁都建康,長江下游江北諸郡,多為東魏占領。駐守長江中上游地區的梁宗室諸王割據自立,並藉助西魏力量互相攻擊,爭奪帝位。據襄陽的梁雍州刺史、岳陽王蕭詧進攻荊州刺史、湘東王蕭繹,兵敗投靠西魏,被立為梁王。
大寶三年(552),
蕭繹於江陵稱帝(是為梁元帝)。請西魏出兵攻占梁、益二州,剪除已在成都稱帝的梁益州刺史、武陵王
蕭紀。承聖三年,梁元帝遣使向西魏索還所占之地,言辭頗為傲慢。九月,西魏大丞相宇文泰派柱國於謹總領中山公宇文護、大將軍楊忠等將率兵5萬進攻梁都江陵。十月,西魏軍自長安(今西安西北)進至樊(今湖北襄樊)、鄧(今
鄧州)一帶,蕭詧率軍助戰。梁元帝聞訊,下令戒嚴,調兵抵禦西魏軍。十一月,西魏軍渡漢水,宇文護、
楊忠奉命率精騎先據江津(今荊沙東南),切斷江路,使梁守軍東退無路,下游援軍也無從得渡。梁元帝遣將分扼江陵要點,樹木柵於外城。于謹軍至,下令築長圍,隔絕內外。梁信州刺史徐世譜、晉安王司馬任約等率軍於江陵南岸馬頭築壘,遙為聲援。
時梁各處所徵兵馬未至,西魏軍多路攻城,初受挫,後猛攻,並在內應相助下入西門,克外城。梁元帝退保內城,當晚命屬官焚圖書14萬卷,次日出降,後被殺。十二月,于謹回師,將被俘的梁王公、百姓數萬人驅往長安。西魏立
蕭詧為梁主。此後,長江中上游的荊、雍、梁、益諸州,全為西魏所有。
建立北周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死,由嫡長子
宇文覺承襲為安定郡公、
太師、
大冢宰。諸子幼小,宇文護掌管國家大政。
宇文護是內蒙古武川人,宇文泰之侄。宇文護是西魏、北周歷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是宇文氏政權由西魏過渡到北周至關重要的一環。宇文護在舊日與宇文泰並肩的大將于謹的支持下統理軍國大事,為
大司馬,封晉國公。557年,他以宇文泰嗣子宇文覺幼弱,想乘宇文泰的權勢和影響尚存時早日奪取政權,因迫使西魏恭帝(名
元廓)禪位於周。不久,就殺了元廓。
同年,宇文覺稱周天王,建立北周。護為大司馬,封晉國公。宇文覺也是少年堅毅剛決,不滿宇文護的專權。
趙貴、
獨孤信對宇文護也是相當的不服。他們一起鼓勵宇文覺除掉宇文護。於是宇文覺招了一批武士,經常在皇宮後園演習如何擒拿宇文護;他又與大臣商量,決定於某一天開宮廷宴會時,抓住宇文護殺掉。誰知他們的陰謀還來不及實施,就有人向宇文護告密了,反被其先發制人,殺趙貴(滿門抄斬),罷了獨孤信的官,後來孤獨信也被賜死。559年,宇文覺被廢黜(後被毒死)。
事後,宇文護遷大冢宰(當時的宰相),並擁立宇文泰另一個兒子
宇文毓,是為周明帝。宇文護看來,宇文毓溫文儒雅,就立他為帝。而宇文毓卻並不如宇文護所想像的那般懦弱無能,他在處理事務中逐漸顯露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才幹。他周圍逐漸集聚起一批老臣元勛。他致力於發展經濟,在百姓中也威望日高。為了試探一下,宇文護假惺惺地搞了一次“歸政於帝”的舉動,把除了軍權以外的所有權力都交還給皇帝。誰知宇文毓毫不客氣地照單全收,並把自己的名號正式改為皇帝(在此以前,北周的最高統治者不稱皇帝而叫天王)。所有這些,都引起宇文護的疑懼和不安。於是,公元560年指使一個御廚在明帝的食物里下了毒藥,毒死了明帝。
爾後,又立宇文泰四子
宇文邕為帝,是為周武帝,實際大權仍由他掌握。宇文護雖性寬和而不識大體,委任非人而久專權柄,又素無戎略,兩次伐齊都大敗而歸。諸子貪殘,僚屬恣縱,蠢政害民。宇文邕與弟衛王
宇文直策劃,於建德元年(572年)誅殺宇文護,重奪政權。
一統中原
北齊後主
高緯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他對理政全無興致,日常生活卻十分奢侈。高緯整日裡和一些寵臣、美姬鬼混,自彈琵琶,唱無愁之曲,近侍和之者以百數。
齊朝的老百姓給他送了個雅號,稱為無愁天子。高緯還隨意封官,連他寵愛的狗、馬、鷹、雞都被封為儀同、郡官、開府。北齊的政治一團漆黑。
北周武帝看清了北齊混亂的局勢,決定出兵伐齊。575年七月,周武帝命宇文純、
司馬消難,
達奚震為前三軍
總管,宇文盛、侯莫陳瓊、宇文招為後三軍總管。楊堅、薛迥、
李穆等率軍分道並進。周武帝自率大軍六萬,直指河陰(參見
河陰之戰)。周軍進入北齊境內,紀律嚴明,“禁伐樹踐稼,犯者皆斬”。頗得民心。不久,周武帝所部順利攻下了河陰城(今孟津縣東)。齊王憲部拔武濟,進圍洛口,攻下了東、西二城。周軍包圍中城(今孟縣西南)達二十天,久攻不下。周武帝自率所部攻
金墉城不克。九月,齊右丞相高阿那肱從晉陽率大軍援救河陽,周武帝得了急病,只得退兵。
第二年(576)十月,北周再次出兵伐齊。此次伐齊,周武帝集中了十四萬五千兵力,改變了前次進軍路線,親自率部直攻晉州。他對群臣解釋此舉意圖時說:“前出河外,直為拊背,未扼其喉。晉州本
高歡所起之地,鎮攝要重,今往攻之,彼必來援;吾嚴軍以待,擊之必克。然後乘破竹之勢,鼓行而東,足以窮其巢穴,混同文軌”。周軍以越王盛、杞公亮、隨公楊堅為右三軍,譙王儉、大將軍寶泰、廣化公丘崇為左三軍,齊王憲、陳王純為前軍。十月下旬,周軍主力進抵平陽城下,北齊晉州刺史崔景暠等投降。平陽為晉陽門戶,在軍事上具有重大意義。周武帝接受了上次伐齊失敗的教訓,派上開府儀同大將軍安定梁士彥為晉州刺史,留精兵一萬鎮守平陽城。
北齊後主高緯在周軍進攻平陽的時候,正帶領
妃子馮淑妃在天池(今山西寧武縣西南管涔山上)打獵,晉州告急的文書,從早晨到中午飛馬傳送了三次,右丞相高阿那肱居然不去報告高緯,理由是:“大家正為樂,邊鄙小小交兵,乃是常事,何急奏聞!”一直到晚上,信使來說:“平陽已陷。”高阿那肱才上奏高緯戰事情況,馮淑妃卻要求高緯“更殺一圍”。高緯竟然置如此緊急的戰局而不顧,又和馮淑妃盡興打起獵來。唐詩人李商隱《北齊二首》詩云:“巧笑知堪敵萬機,傾城最在著戎衣。晉陽已陷休回顧,更請君王獵一回。”就是諷刺此事的。
十一月初,北齊後主率齊軍主力十萬到達平陽,開始將平陽城包圍,晝夜不停地攻打。城中情況危急,城堞皆盡,城牆完好處不過數仞而已。齊周雙方短兵相接,或交馬出入。周外援不至,守城將士有些驚慌,梁士彥慷慨自若,對將士們說:“死在今朝,吾為爾先。”於是周軍奮勇爭先,無不一以當百。齊軍稍退,梁士彥立即命令城中軍民乃至婦女,晝夜修城,三日就把城牆修好了。齊軍挖地道攻城,城坍陷了一處,將士乘虛而入,可就在這緊急關頭,高緯突然命令將士暫停攻城。原來傳說晉州城西石上,有聖人遺蹟,高緯要和馮淑妃同去觀看,馮淑妃塗脂抹粉,耽誤了很長時間才姍姍而來,這期間,周軍早已搶時間用木板把缺口擋住了。高緯又恐城中射出的弩矢傷了馮淑妃,特抽出攻城的木料,築造遠橋。這樣一折騰,齊軍失去了攻城的有利時機。
十二月,周武帝從長安趕赴平陽,周軍其他各路也聚集平陽,約有八萬兵力,周軍臨城而陣,東西長達二十餘里。起先,齊軍怕周軍猝然而至,曾想出一個辦法,在城南穿塹,從喬山至於汾水,齊王高緯見周軍到來,便下令齊兵在塹北布陣。周武帝命齊王憲前去探看虛實,齊王憲回來很有信心地對周武帝說:“請破之而後食。”周武帝聽了十分高興說:“如汝言,吾無憂矣!”周武帝乘著馬,巡視周軍,一邊走,一邊高聲讀出各軍主帥姓名以示慰勉,將士喜於被知,精神更加振奮。
兩軍交戰,實力不相上下,後來齊軍略略後退,馮淑妃就驚慌失措地大聲喊道:“齊軍敗啦!齊軍敗啦!”齊錄尚書城陽王穆提婆急忙對高緯說:“趕快走,趕快走呀!”高緯帶著馮淑妃慌忙向高梁橋逃去。齊師君主一逃,頓時軍心大亂,連戰皆潰,死者萬餘人。“軍資甲仗,數百裡間,委棄山積。”
平陽之戰,北齊主力實際已被打垮。高緯逃回晉陽,想逃往北
朔州(今山西朔縣),進而投奔突厥。他一出晉陽城,群百紛紛逃離,連穆提婆見大勢已去,也轉而投奔周武帝去了。
齊後主高緯逃到鄴城,企圖重整軍容,斛律孝卿請他接見將士,並為他事先準備好講稿,告訴他要“忼慨流涕,以感激人心。”高緯走到將士面前,突然記不起該要講的話,於是大笑起來。見高緯笑,左右隨從也禁不住跟著大笑。將士們見此情景,都非常氣憤,紛紛說:“你皇帝都不著急,我們還急什麼!”於是皆無戰心。
高緯在鄴,還搞了一個禪位的把戲,將皇帝位子讓給了八歲的兒子
高恆,自己當起
太上皇來。公元577年正月,周武帝率軍攻破鄴城,高緯於先一日逃往
濟州,又從濟州逃往
青州,準備投奔陳朝,為北周追兵所俘,送往長安,第二年被殺。
周武帝滅齊,統一北方,在歷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它結束了自東西魏分裂以來近半個世紀的分裂割據局面,使人民免受戰爭苦難,得以重建家園,恢復生產,從而促進了整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廣泛交流和發展,為隋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沒有北周北齊的統一,就沒有後來南北朝的統一。
平亂與亡國
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十一日,北周宣帝
宇文贇病死。
周靜帝宇文衍年幼,
左丞相楊堅專政。楊堅為預防北周宗室生變,穩固其統治權力,以
千金公主將嫁於突厥為辭,詔趙、陳、越、代、滕五王入朝;因尉遲迥(北周文帝宇文泰外甥)位望素重,恐有異圖,遂以會葬宣帝為名,詔使其子
尉遲惇召尉遲迥入朝;並以韋孝寬為相州總管赴鄴取代尉遲迥。六月,尉遲迥恐楊堅專權對北周不利,公開起兵反對楊堅。七月,青州總管尉遲勤(迥弟之子)從迥反楊。迥所統相、衛、黎、沼等地;同時質其子於江南陳朝,以請援;並派人出使并州(治晉陽,今太原西南),欲招降
上柱國、總管
李穆,遭到拒絕。
時楊堅挾幼帝以號令中外。結好并州李穆,送千金公主與突厥和親,以消除北方之患;加強洛陽守御,作為進討尉遲迥的戰略基地;並令計部中大夫楊尚希先發精兵3000人鎮守潼關,防其偷襲。同月十日,楊堅調發關中兵,令
韋孝寬為行軍元帥,隴西公
李詢為元帥長史,郕公
梁士彥、樂安公
元諧、化政公
宇文忻、濮陽公
宇文述、武鄉公
崔弘度、清河公
楊素等為總管,率軍討伐尉遲迥。隨後,韋孝寬分兵進擊關東各地降附尉遲迥的勢力,徹底平定了
尉遲迥之亂。戰中,鄖州(治安陸,今屬湖北)總管司馬消難、益州(治蜀郡,今成都市)總管
王謙先後舉兵回響尉遲迥,反對楊堅。楊堅適時命柱國王誼、
梁睿各為行軍元帥,分別率軍攻討,均獲勝利。同時,北周宗室諸王數次伺機欲除
楊堅,楊堅均予果斷處置,粉碎其奪權圖謀。
此戰,楊堅在控制北周諸王、加強中央統治的同時,和親北方
突厥,爭取并州李穆,以鞏固其左翼,並威脅敵軍側背,又乘叛軍初起,相互配合尚不密切之機,以一部兵力東擊梁、曹、城、金各地,解除右翼威脅,並掩護主力行動,造成戰略上有利態勢,掌握了戰爭主動權。主力進攻時,置途中敵之堅固據點於不顧,急尋敵軍主力決戰;沁水戰勝後,又直趨鄴城,消滅叛亂中心,終於迅速平定叛亂,在軍事上為其代周建隋奠定了基礎。
公元581年,楊堅代北周,改國號隋,北周享國二十四年而亡。
政治
宇文泰注意聽取臣下的不同意見,早在大統五年(539),他就下令置紙筆於京城陽武門外,以訪求得失。當丞相府記室柳虬提出納忠讜之言的建議時,
宇文泰欣然
採納,並要求史官記事,須得失無隱。宇文泰的這種做法,有助於
西魏吏治的清明。
推崇德治
在政治上宇文泰奉行以德治教化為主,法治為輔的統治原則。要求各級官吏用
儒家學說修身,躬行仁義、孝悌、忠信、禮讓、廉平、儉約等,恪守這些儒家道德規範。同時又向人民灌輸孝悌、仁順、禮義,用這些儒家倫理綱常觀念束縛人們思想,以心和志靜,邪僻之念不生,穩定統治秩序。
用人方針
在用人上奉行唯賢是舉,不限資蔭,只要德才兼備,那怕出身微賤,亦可身居卿相。宇文泰的這一選官思想體現了打破
門閥傳統的新精神,保證了西魏吏治較為清明,也為大批
漢族士人進入西魏政權開闢了道路。
在這一選人思想的指導下,宇文泰將來自不同方面的人聚攏在自己周圍,如
李弼原是侯莫陳悅帳下大都督,且互為姻親,後倒戈歸附,宇文泰毫無戒備之心,予以重用,成為統率府兵的八柱國大將軍之一。
柳敏原是
東魏河東郡丞,宇文泰克河東後得之,當即拜為丞相府參軍事,後來成為幫助宇文泰制定國策的核心人物。再如武功大姓
蘇綽,宇文泰對之推心委任而無閒言,如有外出,常常預署空紙授綽,若須有處分,蘇綽可以
隨事施行,事後啟告一下即可。正因為宇文泰能唯賢是舉,用人不疑,因此西魏政府上下協力,內部團結,保證了各項政策措施的順利執行。
治理腐敗
為了整治吏治,宇文泰將貪贓者,放寬到滿三十匹才處大辟死罪。這比《梁律》的滿十匹處死和北魏北齊的“贓滿一匹者死”都要寬鬆,但是這是為了更好地執行法律。
他赫然公告:“殺一利百,以清王化,重刑可也。”史書記載北周“用法頗嚴”,一旦發現貪贓枉法的官吏,即給予懲治。
對於以前的貪官,北周還制定了“征備之法”,就是以前犯的事赦免,但只要有線索可以追查到的,一定要追查到底,記錄在案,貪贓所得一定要追索回來。
法律
在法律上,宇文泰主張不苛不暴,既要“法不阿貴”,官吏犯法一視同仁,如宇文泰的內兄
王世超,任秦州刺史時,驕橫州縣,結果被賜死。位至大將軍的
鄭偉不遵法度,結果被免職。另一方面又要求斷案者慎罰,力戒楚毒之下,自痛自誣,儘量減少冤假錯案。大統十三年(552年),宇文泰又下令廢止流傳了二千餘年的
宮刑。
改革官制
宇文泰改革官制也和建立
府兵制度一樣,具有濃郁的復古色彩,只不過前者是從漢族古代社會尋找依據,後者是從
鮮卑族的部落時代得到啟發。宇文泰通過這種托古改制,給自己的統治披上一件正統的外衣,以向人們顯示,宇文氏政權並非僭偽,取消民族間的心理隔閡。而在府兵制中,則通過鮮卑化,照顧鮮卑民族的感情,泯滅府兵中的民族界限。宇文泰通過這些改革,鞏固了統治基礎。
軍事
頒行新制
西魏立國後,形勢極為險峻,其時,天下三分,東有
高歡大軍壓境,南有
蕭梁不時構釁。尤其是高歡,視西魏為勁敵,急欲將其扼殺於襁褓之中,而東西魏力量對比又十分懸殊,東魏地廣國富,人口逾二千萬,兵強馬壯,高歡能調動的軍隊不下二十萬;
西魏地狹國貧,人口不滿千萬,宇文泰直接掌握的軍隊不過三萬餘人。同時,西魏立國之初,關中即遭大飢,人心浮動。宇文泰也看到了這種形勢,大統元年(535年)三月,他命各衙署斟酌古今以來的治國經驗,且可以用於現實者,制訂頒行了二十四條新制。並提拔了武功大姓
蘇綽為大行台左丞,參與機密,擬訂治國大綱,革新政治。
府兵制度
宇文泰首先進行的是改革軍制,建立府兵制度。
大統三年(537年),宇文泰開始整軍。先是,東魏連年入侵,永熙三年(534年)八月,高歡帥師攻克潼關,進逼華陰(今陝西華陰西南);大統元年(535年)春正月,東魏大行台尚書
司馬子如率軍再攻潼關,見宇文泰已有準備,遂揮師攻華州(治華山,今陝西華縣),賴著刺史王羆的拚力死戰,才打退了東魏進攻;大統二年(536年)三月,高歡又親率萬騎襲取夏州,徙五千戶而歸。不久,又襲取靈州,徙五千戶而歸;大統三年(537年)正月,高歡又領軍屯蒲阪(今山西永濟縣
蒲州鎮),於
黃河上架設浮橋,準備渡河攻潼關。高歡恃戎馬之強,年年進攻西魏,雖然未曾得手,但宇文泰知道,長此下去,實力處於劣勢的西魏必然難以支持,當務之急,是要提高士氣,增強戰鬥力,開拓兵源,擴充軍隊。
大統三年七月,宇文泰集諸軍於鹹陽,八月,率之於潼關整軍,宣布軍法軍規,不得貪財輕敵,不得作威於百姓,與敵作戰,用命則賞之,逃脫皆戮之。通過這次整頓,西魏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不久,高歡率二十萬大軍入侵,西魏以少勝多,在沙苑(今陝西華陰縣境內)大敗高歡,俘敵八萬餘人。
壯大軍事力量
隨著軍隊素質的提高,宇文泰又進一步擴充軍隊,壯大軍事力量。初,宇文泰在接受
賀拔岳的以武川兵戶為骨幹的軍團時,這一軍團人數不過數千人,擊敗侯莫陳悅後,其大將
李弼擁眾萬人來歸,以後,跟隨孝武帝
元修入關的由鮮卑族人組成的北魏宿衛禁旅也有近萬人,合起來,宇文泰掌握的軍隊約有近三萬人,分別由十二個將軍率領。
沙苑之役後,又通過收編降軍等不斷補充,人數漸漸增多,到大統八年(542年)三月,正式建立六軍,時已有兵約十萬人。
大統九年(543年)二月,高歡將兵十萬,渡過黃河,據邙山(今洛陽西北)列陣,宇文泰領軍擊之,戰於邙山,大敗,士卒損失六萬餘人,經過數年經建設立起來的一支軍隊損失大半。而當時關隴地區的鮮卑族人數有限,不可能再大量補充軍隊,因此,
邙山之戰後,宇文泰開始從漢族中間吸收兵員,三月,宣布徵募關隴地區的豪強地主武裝。在北魏末年的關隴起義中,豪強地主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組織鄉兵,東西魏分立後,這些地主武裝並沒有解散,仍然控制在豪強手中。宇文泰通過廣募豪強以充軍旅這一措施,把這些分散的鄉兵武裝變成中央軍隊的一部分,由政府選擇
關隴地區有名望的人物來統領,從而,既加強了中央對軍隊的控制,削弱了
北魏末年以來的地方勢力,又促進了武川軍人集團與關隴地主的聯合。此後,到大統十六年(550年),又進一步把徵兵對象擴大為所有的均田戶,這樣,西魏軍隊中漢族士兵的比重進一步增加。
立八柱國
同時,宇文泰又對軍隊統轄系統進行改革,形式上採取
鮮卑舊日的八部之制,立八柱國。除宇文泰自己在大統三年(537年)由西魏文帝任命為柱國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為西魏軍隊的實際統帥外,又在大統十四年(548年)任命西魏宗室廣陵王
元欣為柱國大將軍,但僅掛虛名,並無實權,另任命
趙貴、
李虎、
李弼、
于謹、
獨孤信、
侯莫陳崇六人為柱國大將軍,實際統率六軍。每個柱國大將軍下有兩個大將軍,共十二大將軍;每個大將軍下有兩個開府,共二十四開府;每個開府下有兩個儀同,共四十八儀同;一個儀同領兵約千人,一個開府領兵兩千,一個大將軍領兵四千,一個柱國大將軍領兵八千,六柱國合計有兵四萬八千人左右,這支軍隊,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府兵。
宇文泰借用氏族部落的血緣紐帶來組織府兵,使官兵之間蒙上了一層宗族的親密色彩,以搞好將領和士兵間的結合,提高府兵的戰鬥力。事實上,府兵的組成,並沒有也不可能真正倒退到氏族關係中去,但由於這種兵制多少帶有一些過去部落兵制的色彩,因此從那些曾經淪落為兵戶的六鎮鮮卑來看,身份提高了,地位改善了,從而使府兵的戰鬥力也增強了。
十二條新制
大統七年(541年)九月,宇文泰頒行了由
蘇綽起草的六條詔書,“先治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十一月,又頒布了十二條新制,和大統元年(535年)三月頒布的二十四條新制合在一起,共三十六條。六條詔書和這些新制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各個方面,並據此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人口
北魏
神龜年間(518年—520年)全國有500萬戶約有三千餘萬人,
北魏末年因政治腐敗先後爆發
六鎮起義、
莫折大提起義、
杜洛周起義等,境內戶口銳減至3375368戶。自周齊鼎立年間戶口得到恢復,至577年
北齊境內有3302528戶、20006886人,
大象二年(580年)北周原境戶口統計有359萬戶、9009604人,因該戶數與
隋大業五年(609年)北周舊境的298萬戶相互矛盾,每戶2.5口的戶均口數也不符合實際情況,故學者王育民認為該戶數是傳抄筆誤,即“一百五十九萬”誤植為“三百五十九萬”,並認為北周平齊後戶數達600萬戶,學者路遇則認為北周原境算上軍戶及少數民族人口應有1250多萬人,平齊後則有3250萬人。
經濟
宇文泰在經濟上根據儒家先富後教的傳統觀念,積極勸課農桑,獎勵耕植,並相應地制定採取了一些措施。首先就是將被破壞了的
均田制恢復起來,使那些由於土地兼併、戰亂、天災而喪失土地,流落他鄉的農民和土地重新結合在一起,從而為農民的生產活動提供了條件。西魏均田制的授田、租調和北魏雖有差異,但變化不大,在役制上卻變動較多,對服役年齡、時間、人數都作了重新規定。服役年齡從北魏時的十五歲改為十八歲;服役時間則根據年成豐歉而定,豐年不超過一月,中年不超過二旬,下年不超過十天,使役期大為縮短;人數上則規定每戶農家服役者限於一人,避免過多地動用民力,妨礙農業生產。同時,宇文泰還頒行了
戶籍制度和計帳制度,即預定次年徭役概數的計帳之法,以求賦役的徵發較為合理,還對絹的長度作了統一規定,以四十尺為一匹。
宇文泰除了制定頒行上述經濟政策外,還明確規定了地方官吏在發展生產方面的職責。每到歲首,州縣長官必須督促百姓,無論少長,但能操持農器者,皆令就田,務必不失農時。對於那些游手怠惰,好逸惡勞,不事生產者給以處罰。由於宇文泰衡量牧守政績的標準之一就是勸課農桑,因此地方官吏大都重視農桑生產,經濟逐漸發展,到宇文泰死之前,已經出現了一個倉廩充實的小康局面。
文化
思想文化
在思想文化上宇文泰雅好儒術,以儒家學說作為思想武器,去除鮮卑族的一些落後習俗和摒棄當時思想領域中風靡一時的空談玄理、崇佛論道一類的腐朽風習。在京師長安設立國子學,拜儒學大師盧誕為國子祭酒,通過學校教育,培養大批具有儒家思想觀念的人士,作為政權的支柱。還根據先秦典籍《尚書》中的《大誥》一文的格式,制定《
大誥》一篇,作為文章的樣式,於大統十一年(545年)宣示群臣,明令自今後文章須皆依此體,力圖以此矯正浮華文風。
六條詔書頒行後,宇文泰令各級官吏學習背誦,規定凡不通六條及計帳之法者,都不能為官,保證了這些措施的實施,刷新了西魏一代政治。
抑制佛道
572年,周武帝誅殺宇文護,把大權收歸己有之後,於次年十二月,又召集道士、僧侶、百官再次討論佛、道、儒
三教的問題。這一次,“帝升高坐,辨釋三教先後,以儒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把佛教抑為最末,事實上已是滅佛的前奏。當時有些佛教徒不知周武帝用意所在,還一個勁地爭辯不休,說明佛教當在道教之上,心裡很不服氣。而另一些明眼人卻看透了周武帝的心事,指出:“若他方異國,遠近聞知,疑謂求兵於僧眾之間,取地於塔廟之下,深誠可怪。”他們認為周武帝這樣做並不能達到預期目的,因為“但頑僧任役,未足加兵;寺地給民,豈能富國”。
僧侶的譏諷、反抗都無濟於事,反而更增添了周武帝對滅佛的決心。建德三年(574年)五月十五日,周武帝下詔“斷佛、道
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並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一時間,北周境內“融佛焚經,驅僧破塔……寶剎伽蘭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
建德六年(577年)正月,周武帝率軍攻入齊鄴城。當時齊地佛風最盛,周武帝決心將尊儒滅佛的政策在齊地推行。齊國有一個叫
熊安生的國子博士,博通五經,聽說周武帝入鄴城,連忙叫家人掃門準備迎接周武帝前來拜訪,他的家人都感到奇怪,熊安生說:“周帝重道尊儒,必將見我。”果然不久,周武帝就親自來拜見他了。周武帝給了這個儒生很高規格的禮遇,“不聽拜,親執其手,引與同坐,賞賜甚厚,給安車駟馬以自隨”。在尊儒的同時,周武帝又召集北齊僧人,講敘廢佛的理由。僧人慧遠以地獄來威脅周武帝,他警告周武帝說:“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滅三寶,是邪見入。阿鼻地獄不簡貴賤,陛下何得不怖。”周武帝沒有懼怕所謂死後下地獄的警告,下令禁斷齊境佛教。
周
武帝滅佛一事,被佛教徒視為佛教浩劫,竭力攻擊。但從當時歷史來看,周武帝的滅佛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是利大於弊的。周武帝不顧世俗偏見,從574年到578年,他下令“毀破前代關山西東數百年來官私所造一切佛塔,掃地悉盡。融刮聖容,焚燒經典。八州寺廟,出四十千,盡賜王公,充為第宅。三方釋子,滅三百萬,皆復軍民,還歸編戶。”
周武帝滅佛,時間較長,涉及面廣,觸動深,成績很可觀,這一點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因此當時有人稱讚說:“帝獨運遠略罷之(指滅佛),強國富民之上策”。滅佛事實上也起到了“民役稍希,租調年增,兵師日盛。東平齊國,西定妖戎,國安民樂”的作用。正因為北周成功的滅佛運動,才使它國力大大增強,為滅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帝王世系
廟號 | 諡號 | 姓名 | 生卒年 | 年號 | 年號使用時間 | 陵墓 |
---|
- | 德皇帝 | | ?-526年 | - | - | - |
太祖 | 文皇帝 | | 507年-556年 | - | - | 成陵 |
- | 孝閔皇帝 | | 542年-557年 | - | 557年 | 靜陵 |
世宗 | 明皇帝 | | 534年-560年 | - | 557年-559年 | 昭陵 |
武成 | 559年-560年 |
高祖 | 武皇帝 | | 543年-578年 | 保定 | 561年-565年 | 孝陵 |
天和 | 566年-572年 |
建德 | 572年-578年二月 |
宣政 | 578年三月-十二月 |
高宗 | 宣皇帝 | | 559年-580年 | 大成 | 579年正月 | 定陵 |
- | 靜皇帝 | | 573年-581年 | 大象 | 579年二月-580年 | 恭陵 |
大定 | 581年正月-二月 |